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评课后反思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评课后反思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评课后反思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评课后反思

杨惠敏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再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对圆柱的特征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对圆柱的特征进行研究的?”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对于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直观图、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及时设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圆锥?”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编排的特

点,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的“度”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讲`听《认识厘米》感受教学设计

讲`听《认识厘米》感受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understanding centimete r"

讲`听《认识厘米》感受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数学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认识厘米》这一课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的意识。 按照三维目标,我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小马过河〉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的必要性。 二、合作探究:1。认识尺子2。认识1厘米3。认识几厘米〈2〉量物体的长度,学生试量,再请学生上台量,再玩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接着就是练习题。 三、小游戏:你猜,我量 四、巩固练习:1。判断2。断尺子量物体长度 五、小结。

六、数学小知识。 这节课讲完后我自己感觉到:这节课上的还挺成功的,学生 课堂兴趣高昂,我认为在第一环节小马过河问学生马上找出要统 一的长度单位,在小游戏让学生先猜,在量让学生小组合作都动 起来。我在教学认识1厘米中,只强调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没太强调也就是1大格,导致在下面认识几厘米时,很多学生说 20个小格也就是20厘米。我发现这个情况后在课上及时又让 学生观察20个小格是九格也就是几厘米,最后这个问题我感觉 学生还是有点一知半解的。不过我们找的小知识学生挺感兴趣, 小游戏他们也乐意玩,让他们从学中玩,玩中学。 讲完课后,又听了别的老师将的同一课,因为大家选择的教 学内容都是一样的,所设计的课也都差不多,虽然设计的课差不多,但是每节课都有他们的闪光点。 像外国语学校王宇老师在最后设计了怎么测量手腕的长? 茅箭区实验学校李道国老师他在介绍尺子时准备了各种尺子 的实物,这样加深学生的印象。 市人民小学曹云老师在评价学生时用1厘米的小正方体当作 奖品粘在黑板上,上完课后让他们看一看每组获的奖品是几厘米。等等。 这次活动结束了,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很大,在这里我要 谢二。三年级数学教研组的各位老师和李芳校长,一遍遍不厌其

(完整版)《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评课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评课稿 宁县开发区中学王寓锋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这一教学内容分为两段进行学习。第一阶段,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王金池老师讲的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内容。教学重点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是:进一步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我认为王金池老师这节课有这几个方面做的很好: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王金池老师创设了为学生带来熟知的好朋友“喜洋洋”的教学情境,并且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始终,以开火车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学习,以动物运动会吹泡泡的形式调动学生等等。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证明,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情景能拥有生动、兴趣盎然的课堂。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新知识的教学其实就是“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跳首先要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就摘不到苹果,太高伸

手就可摘到。起点体现了一个基础,跳体现了一种迁移、创新和跨越。在《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教学上这个起点就是《用2 —6的乘法口决求商》,在王金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中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这种方法的迁移。比如:让学生思考:如何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这些环节都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迁移。 三、巧妙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在我们以前的教学观念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教书就是教教材,就是把课本从头到尾一致不变的讲述出来。本节课教材的主题图是快乐的节日,它提供了三方面的信息,王金池老师把这三个信息有机的整合起来:先出示“有56面小旗,每行挂7面,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挂几行?”引导学生用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列出除法算式并求商。最后再变式为:有56面小旗,平均挂8行,每行挂几面?得出另一道除法算式。“变式”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从这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学习的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比如在教学第一个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两个除法算式后,没有结束学习下一个信息,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两个除法算式的异同:有的学生说条件不同,问题不同;有的学生说每个算式想的口诀都一样……,层层贴进,没有教师一份强加的成份。在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归纳,总结之后,利用“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P18-20。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增强同学们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并能测量圆锥的高。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圆锥形实物或模型,直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小旗各一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场景图,说出这些物体的名称。 如果让你分类,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类? 2.出示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探究特征 1.探索圆柱的特征。 (1)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或模型。 (2)学生合作,通过摸、滚、堆,与长方体比较感知圆柱的形状。 (3)交流:说出你认识的圆柱有什么特征,教师板书。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形。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共三个面) 圆柱的上底面与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教师指引说出:圆柱上下一样粗细。) (4)请一个学生在圆柱上指出圆柱的高。 (5)师生共同作出圆柱的示意图。并在图上作出一条高。 (6)看示意图或拿一个圆柱形的模型,完整复述圆柱的特征。 2.探索圆锥的特征。 (1)观察模型,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共两个面)

(2)师生共同作出圆锥的示意图。 (3)学生讨论:圆锥的高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指出:圆锥的高在圆锥的内部,是指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条。教师在示意图上用虚线作高。 (4)小组合作讨论,如何测量圆锥的高。用尺板、三角板试着量一量圆锥形模型的高。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量高方法的示意图,指出注意点:竖立的尺板要从零刻度线开始计量。 (6)拿模型或实物复述圆锥的特征。 三、巩固练习 1.说说下面物体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不选的,请你说出不选的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从正面、上面或侧面看圆柱和圆锥,分别能看到什么,用线连一连。 3.握住长方形旗子的旗杆快速旋转,能得到什么图形?三角形的小旗、半圆形的呢? 4.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四、课后作业 剪下P125、P127的纸板,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再计算出它们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冀教版《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评课稿

冀教版《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评 课稿 昨天,向老师学了《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这节课,觉得上得很好,下面来说说我的学习体会。 一、巧妙地构思了本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 首先安排了复习,既巩固了已学的口诀,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对于乘除法计算的重要。然后安排了一个孩子学过的儿歌《九九歌》,学生觉得语文上的儿歌还可以放在数学课上来探索,很有趣,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在对儿歌的初步探索中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这一主环节时,洪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一行10格9星的方格图,找到规律填写表格,根据表格编写口诀,找出口诀规律帮助记忆口诀,在学生有了一定记忆的基础上,练习了几组乘除法有关联的题组,并进行小结:一般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2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书中的教学内容到此结束,洪老师又增加了9星瓢虫,9元超市两道有趣的题,学生在主动解题的过程中又一次巩固了口诀。然后又回归到开头的《九九歌》上,找出了蕴藏其中的9的口诀,然后学生心中豁然开朗,为什么叫九九歌,原来如此啊,既加深了对口诀的记忆,又体会到儿歌中有数学,生活中有数学。 这样首尾相接的教学设计有趣,完整,又层次清晰。

二、准确地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学过了1-8的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多次编口诀的经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是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探索口诀中蕴含的规律来记忆口诀并加以应用。洪老师在本节课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出了口诀中的好多规律:十位数+个位数=9,得数依次加9,五九、六九的得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刚好相反,1个9比10少1等等,学生在自己探索出的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口诀,效果是明显的。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学生较好地应用了口诀去解决。 三、合理地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因为学生已有了编口诀的经验,因此教学中洪老师没有做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发现星星方格图排列规律后学生独立完成剩余表格的填写,同桌讨论编写口诀、探索口诀规律、如何记忆口诀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灵活地设计了板书内容。 书中星星方格图表格是横着的,洪老师将它竖着画,更方便编口诀,和编出的口诀相对应,直观地帮学生理解了口诀含义,方便了学生找规律。 五、合理地分配了时间。 洪老师对各个环节时间分配大体上比较合理,因此,一节课下,也刚刚好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没有对本节课内容、对学生的全盘把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 濮阳市油田皇甫中学:郭泽伟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也就是课本42页到44页的内容。本节课我想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1让学生结合实物分别提出有关圆柱和圆锥的问题及特征。教材分两小段安排,第一小段,安排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圆柱。第二层次,认识圆柱的直观图、侧面和高。第二小段,引导学生探索圆锥的特征。例题后的练一练,要求学生看图说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和圆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并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 (四)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准备利用直观教具,采用引导探究、观察演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知识。 学法方面,我准备让学生采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进行学习。【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情激趣,导入新知 1、出示一个长方形小旗:它是什么图形?如果以这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让它飞快地旋转,想象一下,会形成什么形体?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猜谜语:一棵大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每个手指的名称知道吗? 介绍“一拃”猜谜语手介绍手指名称比划一拃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播放故事《阿福的新衣》

问题1、阿福穿上新衣会不会很高兴呢? 问题2、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活动:听故事,思考问题。师傅量的师傅做,徒弟做衣服徒弟量 设计意图: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活动2:看来我们在度量长度时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长度单位”(板书)今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教师活动: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取下学具。 让学生观察、感知1厘米的长度 学生活动:1人拿1个1厘米的学具轻轻放到桌上观察、感知,很短 学生活动:用1厘米测量橡皮长边 设计意图:学生测量寻找含有1厘米的物体。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后测量结果统一。 学生活动:估计纸条的长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学生活动:测量纸条长度 设计意图:体验尺的生成 学生活动:观察尺子,找找尺子上都有什么?找1厘米,找几厘米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_评课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5、16页信息窗1。 教学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圆柱和圆锥形的冰淇淋盒,引发学生提出“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引入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认识圆柱、圆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大小不一自制圆柱或一个圆锥形模型若干个。 一、激趣引新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学生的体验出发,让课程更贴近学生所熟悉事物,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图片,刚才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1、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2——6的乘法口诀的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在学生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应用”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到学习数学乐趣。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节课里老师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并认真地实施,力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掌握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数学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是每一位老师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节课中,老师在上课伊始创设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里拿一个气球,前面3个气球上分别写着数字7、14、21,让学生观察,接着把后面4气球上数填完整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设计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识7的乘法口诀所有的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巩固应用这个环节,老师还创设一个富有人文性的古诗情境,告诉学生《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中也有乘法口诀,让小朋友找找看。学生在这个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数学与人文的结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在新授环节,老师让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老师在2——6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已交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究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老师让学生根据每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做转转盘游戏等练习,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_教案教学设计

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认识圆柱和圆锥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观察、操作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及它的展开图。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判断出圆柱和圆锥。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圆锥特征,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对策: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若干个。 2、学生按练习五第3题样做好小旗。 3、教师准备教学光盘、圆柱、圆锥体教具。 教学预设: 一、复习准备 1.师:你知道哪些立体图形?哪些立体图形我们已经重点研究过了? 2.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圆柱,出示图)

二、新授教学(一)认识圆柱 (一)初步感知圆柱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二)认识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三)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三、新授教学(二)认识圆锥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青水镇中心小学何明斌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甘在安老师新授了《圆锥的认识》,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和高屋建瓴处理教材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1、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 在本节课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导学生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掌握知识系统的结构,高屋建瓴的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存贮要分档,要结构化,纵横的网络越多,越便于提取知识。教会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他们。本课从?到目前为止,大家想想,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一系列问题着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并不只是算术,它还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让学生站在数学科学的高度把握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意识。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和旧知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教会学生将知识归纳、总结,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才会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实现创新和创造。

二年级上数学评课稿7的乘法口诀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数学上册《七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教者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观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游戏教学法――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归纳起来本课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飞机――汽车――轮船),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一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的,让学生根据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教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根据数字,利用学生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可能这时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于是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三、广泛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46-47页及自主练习1-5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设计思路: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 中学,在" 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具准备: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 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 提问: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长方体、正方体隐去不说)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圆柱体和圆锥体)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的认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A、探究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精品教案(通用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并掌握它们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难点:认识圆柱、圆锥的高。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茶筒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出示)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当它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 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1.感知圆柱和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 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并且一样大小。 生2:圆柱有一个曲面。 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师: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师:谁能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生: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相等;有无数条高,高的长度都相等。 3.探究圆锥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圆柱特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圆锥有哪些特征? 同学们自主研究。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发现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生2:圆锥有一个曲面。 师总结: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三、自主练习 1.下面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答案:略。 2.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1米有多长》的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1米有多长》的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围绕重点,多层次展开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本节课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 三、存在的不足 1、反思这次的教学设计是没有把“估计”运用到实际测量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要牢固树立此观念,因为学生掌握此项技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当中受益匪浅。 2、有关长度单位的认识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教学中要给学生不断的强化和运用,丝毫不能懈怠——这是MS-EEPO有效教育理念中的由于强化次数不够导致的知识遗忘,这也是我教学中要汲取的一点失败的教训。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 关于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2篇 篇一: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评课记录 在这节课中,代老师紧紧抓住新课标中“从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理念,从备教材、用教材、备学生的角度去进行备课,以实际行动实践新课标、落实新课标。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在设计这一课时,代老师考虑到学生对几何知识比较难理解这一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 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品,并用学具盒当中的圆柱学具材料制作一个圆柱,使学生在感性上对圆柱和圆锥有初步的认识,建立圆柱和圆锥的初步表象。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上课时提了一个问题:“你对圆柱体和圆锥体有哪些认识”

有个别学生汇报了他自己做的一个小实验:分别用纸做了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一个正方体,用同样重的重物放在这两个物体上,结果他发现圆柱体比较稳固,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一学生的勤学好思,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的准确性。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在这一节课中,代老师提供了多次的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认识圆柱的特征之一: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提了一问题: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两个底面是相等的“ 一问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立即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研究、讨论等活动,很快学生就有了多种方法: (1)把圆柱物体的盖与另一个面重叠,看是否重合; (2)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面积看是否相等; (3)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周长看是否相等; (4)把圆柱的一个底面压在橡皮泥中弄一个洞,再把圆柱的另一个底放进这一个洞里看是否是重合…… 又如在组织学生探讨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时,学生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时老师鼓励学生再认真思考:“圆柱的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案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 62~63 页。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内在的联系,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 要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圆锥,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难点: 对圆锥高的认识以及对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的辨析。 教学教具课件、圆柱形模型若干、罐头盒。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场景 1 图)老师给大家带了两组图形,都能认识吗?(生: 第一组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圆形,第一组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1 / 9

) 2、大家都认为是我们熟悉的平面图形。 但我给大家带的却是一些立体图形。 不信,咱们换个角度看看!(电脑演示)第一组分别是什么?(生: 第一组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3、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圆柱体简称圆柱在低年级只是初步接触,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它,(将不完整的简图贴在黑板上。 )看不见的地方可以画虚线表示。 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也画下来。 这两个都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立体图形。 板书: (认识圆柱和圆锥) 4、那第二组可能是怎样的立体图形呢?(生1: 第二组可能是长方柱、正方柱、长方柱、三棱锥)(生 2: 第二组可能是圆柱、圆柱、圆柱、圆锥)(生 3: 第二组可能是长方柱、圆柱、长方柱、圆锥)都有可能的。 (电脑演示)瞧,还是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的圆柱和圆锥,我们研究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圆柱和直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谈话: (手拿圆柱和圆锥教具)圆柱和圆锥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你感觉他们最明显的不一样在哪儿呢?(从整体先来把握两个图形,明确研究方向。

认识厘米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

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两周前,我们听了赵老师上的一节数学教研课《7的乘法口诀》。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就教材而言,简单地处理成找规律,编口诀,背口诀的机械记忆的模式显得很枯燥,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赵巧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 —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生活中与7有关的话题,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归纳起来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直观生动的活动情境。课的一开始,通过用三角形拼小船”的情境,很直观的帮助学生展现了1只小船需要7个三角形,2只小船需要2个7的三角形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加法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并让学生根据表格说出1个乙2个7是14,21是几个7相加的和,28里面有几个7等等,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算式来源,也是编乘法口诀的基础,为后面学生编写乘法口诀作了很实在的准备。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 7 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根据表格填写

的结果和以前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而且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根据口诀的得数学生很快就编出7 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主动去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在学生掌握7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观察比较各句口诀的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交流讨论理清口诀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沟通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说说哪些口诀比较好记,使学生明白即使忘记了哪一句口诀,也是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关系,找出结果。在记忆口诀时教师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使口诀的记忆充满挑战和快乐。整个学习过程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 3、重视练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知识处理方面,能够用“摘苹果” ,观察古诗词,以及找出《西游记》歌词的数字中隐藏的乘法口诀,算七星瓢虫的星星等趣味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 《 7 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整节课,赵老师创建了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 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真正体验到了学习是快乐的。 最后一点小小的建议: 第一、找规律背口诀时,我觉得还是看算式找规律更清楚些,便于学生比

《认识厘米》的案例与反思

《认识厘米》的案例与反思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阿福的新衣。 师:(课件出示)师讲解故事:过节了,阿福想做一件新衣服。他找到一家裁缝店……徒弟在一旁想不通,这是怎么回事啊?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生:师傅的一拃长,徒弟的一拃短。 生:师傅的一拃比徒弟的长,徒弟的一拃比师傅的短 生:…… 这时,我做师傅,学生是徒弟,我和学生比一拃的长短,学生一下子就看得很清楚了 教师顺势接着问:“那怎样做能避免这个问题呢?” 生:师傅量,师傅做。 生:徒弟量,徒弟做。 生:师傅量好布之后徒弟再做。 生:用尺子量 生:…… 反思: 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我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故事中徒弟抛出:“这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引起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师傅与徒弟的一拃不一样,同样是3拃,师傅的大徒弟的小,而在下一个环节中,我和学生比一拃的长短,学生很直观的知道师父的一拃大徒弟的一拃小。而怎样能避免这个问题呢?学生的动脑思考,积极发言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自己觉得处理不够好,学生的回答:师傅量师傅做,徒弟量徒弟做时,我没有及时的评价,师傅量师傅做,徒弟量徒弟做,其实就是统一标准,只因为标准的不同才会出现阿福的衣服太小这一事实,要想测量的准确,测量的标准必须一致,在这里我应明确的点出这一点,而不是很快的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片段二:认识2厘米,3厘米,5厘米和任意几厘米 师:从0到2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其他的2厘米吗? 生:从2到4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 生:从3到5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 生:…… 生:从1到5是2厘米(这个学生说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