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 疗 期 间 的 饮 食

化 疗 期 间 的 饮 食

化 疗 期 间 的 饮 食
化 疗 期 间 的 饮 食

化疗期间的饮食

一.化疗前:

化疗前均衡饮食,每日饮食中包含谷薯类(米饭、面食)、蔬菜水果类(约600-800克)、肉禽蛋类(瘦肉或鸡肉或鱼肉约50-100克,鸡蛋1个)、奶及豆制品类(牛奶一袋,豆制品50-100克)以及油脂类(约25克)五大类食品。每日4-5餐,加餐以水果为主。二.化疗前一天吃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选择食物如:米饭、面食、鱼肉、鸡肉、瘦肉、豆腐、蔬菜、水果等。

三.化疗中:

化疗期间,由于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难免会使正常的细胞受到一定的损害,产生相应的毒副反应,如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粘膜溃疡、脱发等。此时,病人宜补充高蛋白质食品,如奶类、瘦肉、鱼、动物肝脏、红枣、赤豆等。河蟹、黄鳝、黑鱼、牛肉等也有助于升高白细胞。如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增加健脾开胃的食品,如山楂、白扁豆、萝卜、陈皮等。

4. 滋阴健脾粥:可缓解化疗期间食欲不振、口干、乏力等症状。制作方法是把桂圆20克、莲子20克、山药50克、薏苡仁50克、粳米,加水煮粥。

5.化疗开始的24小时内尽量不要吃自己平时喜欢吃的食物,因为这样会影响以后你对这种食物的感觉。

6. 饮食要求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少量优质蛋白质。每天饮食以谷类、蔬菜、水果为主,配以容易消化的鸡肉、鱼肉和鸡蛋等,可以

适当补充蛋白质粉(大豆或蛋清)。少油。

7. 如果治疗反应较重,饮食以流质为主。可用菜汤、米汤、果汁及一些要素饮食。

8. 嚼生姜有一定的止呕作用。

四.化疗后:

化疗是近年来在肿瘤治疗中进步最快的治疗方法。但是化疗药物“是非不清”、“敌我不分”,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了人体正常细胞。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大量临床常常可以见到,患者死因不是因为癌症本身造成,如肝癌多次介入后出现腹水、黄疸等肝功衰竭而致死:肺癌胸水化疗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胃癌、肠癌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更加衰竭而死亡,白细胞下降,患者感染而死亡等。对晚期癌症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稳中求进”,以便获得“长期代瘤生存”。食疗:

大枣龙眼枸杞粥:具有健脾补肾、填髓生血的功效,适合化疗后血象减少的患者。制作方法是把大枣10枚、龙眼肉15克、枸杞子15克、薏苡仁100克、冰糖10克,加水煮粥。化疗后身体较虚弱,宜选择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软饭、稀饭、面包、馒头、包子、鱼肉、鸡蛋、鸡肉、煲汤、土豆、香蕉、果酱等。

注意: 1.少吃多餐2.可以用姜来刺激食欲。3.如果体重下降明显,那么可以用要素饮食。用酸奶替代牛奶,以免腹部胀气。4.

适当运动。

癌病患者康复治疗及生活饮食注意事项

(一)提高对肿瘤病的正确认识,消除患肿瘤病后的痛苦、绝望、灰

暗的消极情绪;乐观现实的面对肿瘤病、树立起战胜肿瘤病的信心。争取达到征服癌症之目的。纵然有的病人不能完全康复,坚持做到与癌症共同生存、带病延年也是非常理智正确的选择。(二)积极的与医生配合治疗、及时着医生处理各种临床症状。正确

接受医生的治疗手段,耐心的按规定疗程服用医生开的各种药物,切勿心灰气馁,放弃治疗,或朝秦暮楚,治治停停。

(三)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多参加集体场合有意义的活动,力所能及

的做些家务或体育锻炼。平时一定要心情好、休息好、睡眠充足,千万不要劳累,不要出汗太多,更不要轻易生气、发怒或生闷气,想法设法的排除自己的悲观和烦恼情绪。注重御寒、防止感冒、保持充分的睡眠,切勿带累和生气。

(四)饮食多样化,多食含维生素高的易消化食物,并要少食多餐。

注意勿食寒凉、生冷、油腻、难消化或腌菜、烟熏、火烤、焦糊、发霉、变质、辣椒等食物。戒酒、禁烟。适量食用水果、蔬菜、蜂蜜严防的大便秘结。

(五)放疗病人副反应很大,会造成食欲不振,空腔、食道、胃肠

道和接受放疗的部位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现口干、恶心、呕吐等。因此放疗人多食米汤、水果汁,起到滋阴止渴、补充液体的作用。

(六)肿瘤患者由于体虚胃弱,多食生冷水果、蔬菜难消化又害胃,

可把各种水果、蔬菜和白萝卜、藕、梨、黄瓜、西红柿、芹菜、等榨汁机榨出汁,少量饮用为佳。

(七)肿瘤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每一天熬制豆子山药稀饭服用,很

有助于恢复。其组成:大黄豆、红小豆、小红皮花生、山药、红枣各适量。熬30分钟后早晚服。其作用能增加营养、补肾益脾、活血利尿。

(八)平时可少喝些温性的热茶对肿瘤的治疗帮助。我国几千年来的

茶文化早有饮茶健身之説。饮茶可以利尿、解毒、兴奋、强身,帮助患者恢复,但饮茶时应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适宜的,胃虚寒者选温性茶。。有人说喝茶解药,是不正确的,适当饮用有益。

(九)肿瘤病人多食些补品,如:蜂蜜、蜂胶、蜂王浆、鸽子肉、山

药、大枣、黑木耳、虫草、鹿角胶、西洋参、牛奶等。以上说了很多,但主要还是治疗和服药要有恒心,饮食治疗要有耐心,日常生活尽量开心;还要对肿瘤病的康复信心。

五、癌症病人的饮食宜忌:

1、肺癌病人宜食木耳、番茄、胡萝卜、香菇、花奶、黄豆、动物

肝脏等。

忌食牛、羊肉、带鱼、辣椒、韭菜、大蒜等。

2、胃癌病人宜食薏米,藕粉,豆类、芝麻、芦笋、海带、蘑菇、

茄子、葱、木耳、牛奶、淡水鱼、动物肝、肾等。

忌食熏烤、油炸、盐腌的食物。

3、肠癌病人宜食黑木耳、大蒜、茄子、丝瓜、胡萝卜、魔芋、红薯、无花果、草莓、苹果、梨、香蕉、蜂蜜、绿色蔬菜等。

忌食辣椒、胡椒以及煎炸食品。

4、肝癌病人宜食白木耳、香菇、菠菜、胡萝卜、卷心菜、冬瓜、西瓜、绿豆、薏米、甲鱼、鸡蛋、牛奶等。

忌食油腻、煎炸、辛辣类食物。

5、食道癌病人宜食新鲜蔬菜水果、刀豆、莴苣、菱角、鸡蛋、

肉类、奶制品等、少食或不食香肠、火腿以及盐腌制品。6、乳癌病人宜食黄豆、胡萝卜、椰菜花、谷类食品、新鲜水果

等。少吃提炼食油。

7、淋巴癌病人宜食紫菜、海带、芦笋、牡蛎、甲鱼等。忌食牛、

羊肉、带鱼、酒、葱。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 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 020 40 60 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 集市 小服装店 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 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

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追求“时髦”的日子上世纪80年代,勇于尝试的青年人穿上了有踩脚带的弹力健美裤。歌舞片《霹雳舞》的火爆,又带来了流行装束蝙蝠衫。蝙蝠衫式毛衣的宽松,也打破了毛衣外再罩外衣的旧习惯,开创了内衣外穿的风气。从“的确良”到“涤卡”,从绿军装、喇叭裤到蝙蝠衫、健美裤,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的思想中已注入了“时髦”的情绪。服装市场和品牌专卖一步裙、露脐装、吊带衫、半截裤、破洞牛仔裤、松糕鞋,哈韩族的肥裤子、掉裆裤,上世纪90年代的女性几乎没有什么不敢穿的,也几乎没有什么衣服能让人轻易满足。而男性服饰其实也在悄悄改变,休闲西服已是常见不过的衣服,与此同时,外国品牌陆续进驻中国市场,从皮尔?卡丹、鳄鱼到耐克、阿迪达斯,即使这些牌子并不是人们记忆中了不起的“国际顶级品牌”,但它们进入中国早,留给国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90年代,人们在与世界名牌的初级对话中,学会了追逐“品牌”,慢慢拉近了中国高端服装与世界的距离。这时的人们买衣服已经有了明确的地点:要么去服装市场,要么进品牌专卖店。21世纪初:时尚搭上了中国风随着千禧年的钟声在24个时区接连响起,此时的中国人,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涩、手足无措,变得张扬而自信。青年人习惯用“混搭”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人服饰。随英伦、波西米亚、OL等服饰风尚先后刮起,旗袍、唐装、汉服也卷土重来。表象背后则是“时尚循环”之手在幕后指引。 二,中国激荡30年:从“食”看生活变化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 我们在三间房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时,不仅仅做了派发了问卷,还也结合了附近老人们口述的生活经历。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窝头和咸菜,对人们来说都不陌生。三十年前,那是主食。当时有许多中国人正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当时,三间房乡的人们和许多农村居民一样,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吃过树皮和谷糠。因为饥饿,许多居民腿一度出现浮肿。玉米面、高粱、红薯,能吃饱就不错了。如果家里的孩子多,就只能喝稀的。即便在城市里,“粮荒”也会经常在月底不期而至。 直到一九八三年,百姓家里的面粉、大米才开始多了起来。那一年,稍晚于城里人的中国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了温饱。但这一年,在中国儿童的世界里,加了一点糖的冰块,还是会让他们流口水。纠缠父母好久才能得到的饮料,在小心翼翼地喝完之前,会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长时间。而他们手中简易塑料瓶里装着的,往往只是在开水中加了一点糖和色素。

衣食住行的变化作文600字

衣食住行的变化作文 600 字 从我出生到现在,我家的变化不是很大,可让我爸爸讲一讲,我家的变化那 就大多了。 我爸爸小的时候,家里条件非常差爷爷,奶奶,姑姑四个,二男二女,全家 八口人住在 15 平方米的房子里,可想而知,根本没有办法住下那么多人,我爷 爷就在家里面打了个吊铺,爸爸跟姑姑就住在上面。我曾经在上面玩过,感觉非 常奇妙。那时候所有人的家庭都非常差。听爸爸说:“吃的,用的都要用供应票 才能买到, 连日常和生活标准都很能保证, 大米、 面粉、 食用油都要按人口供应”。 爸爸跟我讲他小时候的事情我都不相信, 那时候他们平常连块糖都一小块一 小块的吃!他们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没法比。那时候许多家庭根本没有家用电器, 我爸爸说家里唯一的家电就是——收音机。 如果谁家有台电视机, 那他家里就成 了“电影院”了。改革开放后,大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爸爸最高兴的是 78 年爷爷给家里添了台双卡录音机,爸爸经常跟他的同学或朋友带着录音机去 郊游,那时爸爸自豪极了。 几年后家里又分到了二室一厅的大房子, 家里也添置了各种家用电器。 对于 我来说二室一厅不算什么, 可对爸爸他们来说可高兴了。 原来我们住的地方也盖 起了幢幢高楼, 许多人都住进了高楼大厦, 也添置了许多高档家电和现代化的设 施。我特别羡慕我姑姑的家,她住的是复式结构的房子,家里有楼梯,可以到上 面去玩, 我经常跟我哥哥和姐姐到上面去玩儿游戏。 而且现在许多家庭都有了电 脑,手机,有些手机还可以视频聊天了。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变化。其实这一切都 是爸爸讲给我听的。听了爸爸的话,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从现在做起,勤奋学习,天天向上,掌握科 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食住行的变化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着百姓的生活质量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衣注重追求品牌和时尚 衣食住行。服装是一种时代的标志,也是一幅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从衣着穿戴上,就可以寻找到时代变化的脉搏。听父母说,他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所用布料是凭布票到供销社购买的。大人们做衣服时尽可能缝制的宽大一些,让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能多穿几年,是在穿不成了就缝补一下再给小一点的孩子穿;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正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他们一年四季的服装都是当时农村最具特点的对襟袄,大裤裆,脚上穿着千层底;颜色更是单调,基本就是黑,蓝,灰,绿,等几种颜色;在膝盖处,袖肘处,往往会补上补丁,补丁上在摞上补丁。为了省布料,一身衣服吧,可以拆补着穿。春天将棉衣拆成夹衣,夏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秋天单衣再改成夹衣,冬天把夹衣改成单衣。然而这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人衣着打扮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四季穿着分明,开始随时代而变换款式,开始追求时尚,几乎和城里人没有了区别。过去穿衣上的捉襟见肘,已成历史不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商业信息的发达,人们穿衣的选择余地更大了;衣着的款式更加丰富多彩,衣服不仅仅是御寒 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采,彰显个性的方式。 人们在解决温饱后,往往把衣着放在首位,因为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

第一品牌。我国群众衣着变化可谓十分巨大。流行,时尚成为部分青年人的代名词。现在,走在栾川的大街上,人们看到的不是过去灰色,草绿色的着装色调,用五彩斑斓。 即使在冬季,穿着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人们也会为小镇增加一份靓丽。 目前,人们不仅对衣服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还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和修养,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装业成为如今最为多姿多彩的产业。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满的购买力也在提高。目前,走在栾川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各种各样的店铺愈来愈多,超市愈来愈多,其中就有不少的名牌服装专卖店和服装超市。而在这些店铺里,生意也很红火,每天都有许多男女老少来选购自己喜欢的服装。 据调查,衣着向品牌化,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演变。城镇居民自制服装越来越少,购买成衣的人越来越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衣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的品牌,质量意识的增强,注重突出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颜色的单调,面料的单一,服装款式不再受消费者的欢迎,取而代之是质地精良,款式新颖的品牌服装。年轻人注重服装的新潮,时髦,体现个性化,中年人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老年人注重服装的舒适,随意,高薪阶层更亲睐服装的品牌和高档。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571元,比2000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九点三,年均增长百分之六点八。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人们看到大喇叭裤,蝙蝠衫,还有健美裤和连衣裙。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衣食住行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2.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3.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擀面杖1个、大米1份、研钵1套、白纸1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比较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1. 出示:古代人生活的图片. 2. 看了古代人生活的场景,谁来推测一下古代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1)小组交流 (2)汇报 (3)小结 3. 出示:体现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特点的一些实物:如书信、手机、无线电发射器、钢笔和毛笔等图片。 4. 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同样的任务,体会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1)分组讨论、比较活动 (2)汇报交流 (3)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进行一一对比,在对比的时候,关注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舒适、方便、快捷这些方面的感受。]

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衣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1. 提供衣食住行的图片一套,让学生按照衣食住行分类,并且按照时间排序。 (1)分组分类、排序活动。 (2)汇报交流。 (3)小结 (二)比较古代和今天衣着服饰方面的不同的,并且在逐渐进步。 1. 出示不同年代衣着服饰的图片。 问题:这里是老师搜集的从古至今衣着服饰方面的一些物品图片,观察图片,说说这些衣服之间有什么不同? 2. 指导学生按照衣服的功能,款式,穿着是否方便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我们的衣着服饰由繁到简,功能越来越强大。 (三)比较不同年代饮食的不同 1. 出示不同年代饮食用具及食物的图片。 问题:这里是老师搜集的从古至今衣着饮食方面的一些物品图片,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 指导学生按照炊具的材质,种类,燃料种类,食物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我们的饮食由生到熟,越来越讲求营养。 (四)比较不同年代住房的不同 1. 出示不同年代住房的图片。 问题:这里是老师搜集的从古至今住房方面的一些物品图片,观察图片,说说这些房屋之间有什么不同? 2. 指导学生按照建筑材料,功能,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我们的衣建筑有低到高,越来越节省空间。 (五)比较不同年代交通工具的不同 1. 出示不同年交通工具的图片。 问题:这里是老师搜集的从古至今交通工具方面的一些物品图片,观察图片,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有什么不同? 2. 指导学生按照交通工具的速度,舒适性等方面进行比较。 3. 小结:我们的交通工具由慢到快,可以上天入地。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了解的未必十分透彻,对于衣食住行的发展变化就更加陌生。因此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料,尤其是具体形象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另外,由于学生对于物品特点以及如何对教师提供的物品进行比较都缺乏认识,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领着他们一步一步的进行分析,比较。]

衣食住行看变化精选作文

衣食住行看变化精选作文 祖国!今年您60岁了!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但在这改革开放30年中,您的变化巨大! 衣: 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候穿的都是粗布衣服,上面都是大大小小的补丁。到了冬天,那衣服非常笨拙,而且还是硬邦邦的。妈妈说,以前过年才做一套衣服,有时甚至还穿去年的衣服。有一年,奶奶领妈妈去做衣服,奶奶吩咐裁缝做大一点,这样明年还好穿。可是那裁缝做得不大不小正称身,妈妈乐了,因为明年还可以做新衣服,可奶奶却为此事和裁缝大吵了一架!爸爸就没这么好运了!因为他上面还有个哥哥,天经地义的,哥哥穿下来的衣服给弟弟穿,所以爸爸每年穿的衣服都是有好几个补丁的。衣服有布票供应,每人每年一丈二尺。鞋子也是布做的,春天夏天还可以,可到了冬天,特别是下雪天,鞋子里都是雪,鞋底也硬邦邦的,脚冻的走路都走不动了。而现在呢,牛仔服、休闲服、运动服……什么样的都有,而且还美观,牌子也什么样的都有adidas……。现在冬天我们都穿保暖鞋、靴子。衣服也是经常买的,根本不愁没有新衣服穿。 食: 像爸爸妈妈这一代都不愁吃,因为爷爷奶奶都是农民,帮生产队种了粮食会分下来的。而到了爸爸妈妈十几岁时,就分田了,可以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但有时收成不好就得饿肚子了!买吃的还得要票

子,卖肉要肉票、菜油要油票,饼干要粮票……这可不像现在,现在吃西餐都非常容易,更不要说下馆子了!零食在逛街时随时都可以买! 住: 爸爸妈妈小时候,住的都是乡下的平板房,里面潮湿、阴暗。老鼠、蟑螂满地都是。家具只有两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碗柜。连一个电器都没。而现在住的都是商品房,甚至别墅。家里有空调、电脑、沙发……房子最小也就七八十个平方,最大都要几百个平方!里面温暖、温馨。还有庭院呢! 行: 以前乡下的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在上面摔一跤,不受伤才怪呢!最可恶的是下雨的时候,那时还买不起自行车。撑着伞,走在满地泥泞的路上,路上的水会渐在你的衣服上,有时还会渐在脸上。现在都是柏油马路,轻轨、地铁、飞机……都是我们的交通工具。大部分家庭都买了私家车、助动车…… 20xx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60周年!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关于衣食住行变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衣食住行变化的调查报告关于衣食住行变化的调查报告1 我们现在穿着时尚的衣服,调着吃富有营养的食品,住着舒适豪华的大房子,坐着小汽车外行,用着高科技产品,想到哪就到哪的去旅行。那在以前人们是怎样吃、穿、住、行呢?我就对此展开了调查。 1、采访外婆外公、爷爷奶奶我们家以前和现在的生活变化。 2、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家里以前和现在的生活变化。 1、我们家里的以前生活水平比较差,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较好,住在高楼大厦里,家里装修很好,各类电器齐全。 2、食品相比以前越来越不安全了。 3、父母亲以前尽管他们居住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好,但是非常喜欢读书和学习,工作也很努力。但是现代生活中的我们,尽管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条件比父母亲优越,可是有些人不喜欢读书,也不愿意读书,怕吃苦。五、建议 1、我建议大家要好好学习,好好地利用科学,发明能够帮助我们生活的东西,促进生活与社会的发展。 2、我们要向父母亲们学习,靠自己,努力工作。 关于衣食住行变化的调查报告2 星期六在家里没事做,就听见爸爸妈妈在家里闲聊。爸爸说:“现在变化可真大,现在我们家也越来越科学化了,想当初??”妈妈点头附

和。我想:我家的生活里有哪些东西与过去不同了?于是,我决定在这个周末里,对我家进行一次实地调查。 1、查阅家里以前的旧照片,看家具有什么不一样。 2、通过网络、阅读有关书籍,对比家里的能源用度和以前家里的能源用度。 3、观察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 4、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家里的变化。 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体内容 旧相片家里的家具变化家具发生了很多变化,以前的小电风扇变成了空调;做饭用的灶炉被电磁炉取代了网络、书籍家庭能源变化以前一般用的是用油的油灯,现在改为用电的光管;过去用火和柴做饭,现在是用电来做。 实地观察每个人的衣食住行衣服的布料很光滑;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变成摩托车;吃的东西渐渐丰富起来 爸爸的讲述国家政策国家的政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每家每户都过上了好日子,所以人们的生活才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1、人类科技发达,造出来的东西能服合人们所需,代替了人们以前古老又费力气的家具。就如人们找资料时总要到图书馆,因为现在的科技发达创造了电脑,从而节省了时间和力气。 2、因为国家的富民政策办得好,促使经济发达,使原

新中国以来中国民俗的变迁

新中国以来中国民俗的变迁 ——探寻新中国60年来服饰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饮食日益丰富,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粗茶淡饭,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在住的方面,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到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在交通上,刚建国时交通不便,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可以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 当然随着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我们主要探求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人们的衣着服饰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的服饰路开始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初生的朝霞在东方升起,瞬间染红了蔚蓝色的天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都是新的,但服饰却呈现出中西经纬分明的态势。一方面,沿海城市中刚刚从旧社会殖民地走出的人依然西装革履;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城市下层民众仍维持着最基本的“短褐不完”的着装水平。 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和以苏维埃为模式的工农联盟,改变了中国人的服饰形象。从此,我们看到的着装主流的升级、低落与反弹都主要依据经济以及反映经济集中的政治。由于建国初期很多活动都是对于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的否定,因此服饰的演化,更主要的是依据政治,政治决定着人们的着装。 解放初期,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随着大军的南下西进传遍全国,旗袍靓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取而代之。社会鄙夷挂红穿绿的奢侈服饰风尚,旗袍映衬出的悠闲舒适的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氛围,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狂热。 列宁装是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列宁装本来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

衣食住行喜看中国变化 盼小康,我们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我们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的眼前。在日常生活中,在衣食住行中,我们感受变化,我们见证变迁…… 衣: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新中国成立后,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了人民的普遍选择。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最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人士的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中国衣食住行变化

中国衣食住行变化 60年前的中国,满目疮痍;60年后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行第三。以前的南京,既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更没有规划完善的风景区,休闲的活动场所,而现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1、衣服从黑白灰蓝到五颜六色,从粗布褂中山装到蝙蝠衫喇叭裤再到“多色彩多款式混搭”,从崇尚洋服到回归民族……60年间,南京人穿着跨过保守、刻板、停滞与盲从,迈向创新、变化、发展和自主。 2、食:从“吃饱就好”到“科学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60年来,这个“天”让百姓绞尽了脑汁——过去是品种少,数量少,得想方设法地解决“肚子问题”;现在则是品牌多,品种全,达到“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科学吃出健康”的目标。 3、住:从“拥挤狭小条件差”到“宽敞舒适重环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60年来,南京的城市化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城市上空,如新百大楼、华联大厦、南京电视塔。在风景区的建设方面,新建了红山动物园、珍珠泉公园、绿博园、海底世界、白马公园—。又把中山陵扩建为东郊风景区,夫子庙扩建成秦淮河风光带。它们都将南京点缀的更加光彩夺目,特别是明孝陵申遗成功更提高了南京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4、行:从以前“基本靠走”到现在“立体交通网”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快速发展,南京的交通四通八达。天上行,南京的禄口机场提供航天保障;地上走,铁路、长途汽车像乘公交一样快捷。为了疏通交通,南京建设了外环路、立交桥、长江二桥、三桥,方便车辆进出南京,市内道路新建,拓宽,增加公共交通车,给市民出行带来了方便。公交的发展我们也是很清楚的,过去主要在主干道上行,中山码头到夫子庙有过有轨电车,中央路上有33路电车,车站、码头有公共交通,其他出行就很不方便,有的全靠步行出门,有的骑自行车上下班,以前乘汽车也非常难,一是车少,二是人多,挤得汽车门都关不上,有的乘客在下面帮忙推,才把门关上,到了车里,人挤人,有事还为此争吵,人们的心情特别不好。改革开放了,春风吹来,南京的公交逐步得到改善,改变了原来的运行模式,由原来的公交公司统一天下,改为公交、中北、雅高三公司运作,公交车开进了大街小巷,市民告别了乘车难,乘车挤的痛苦。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进行更新,街上出现了双层车、豪华车、空调车,人们坐着,可以舒适的观赏南京的美丽景色。南京的地铁建成,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快捷,随着地铁二号线的建成、长江四桥、纬三路大桥、过江隧道的建设,南京的交通将会更畅,带来的经济发展将会更快。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行:过去,从乡里到县城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整整2个小时,终于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由于路况不好,公交车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长期制我县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问题,现在有了根本改观。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县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文化事业:改革开放前,全村的中小学校舍设施十分简陋,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如今,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已在镇东建立起来,可为本乡农民提供图书、影视、歌舞、棋牌,甚至培训、上网等全方位服务,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村里所有中学、小学现已全都迁移到新民镇上,新建了宽敞的校舍,更新了教学设备,分别合并成为完中、中心校、幼儿园各一所,并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学杂费、书簿费的待遇。至于学生上学,通公交的村,可乘公交车上学,不通公交的村,由学校设校车接送。这样,全村学龄儿童、青年,既能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这些变化最明显的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上。改革开放的30年,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综合国力上升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的提高,使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在我们生活中,再也没有比衣食住行离我们更近的了,理解了民生方面的变化才能正确的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1服饰 以前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没有成衣,要凭布票买布料然后再请裁缝裁制成衣服。一家孩子比较多,都是年纪大的孩子穿了传给年龄小的孩子穿。衣服破了就用针线补了继续穿。当时的衣服花色款式少,中山装,太阳裙是当时的潮流。到了冬天衣服往往都不能保暖,衣服材质也硬。”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2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3住宅 “土地改革时国家将地主的房子分给农民,然后房子通过上几代一代代传下来的。到了后期,农民的房子已经破败不堪了。”农村地区家庭经济较好的人家能住上土坏房,更多的人住的是茅草房;“而居民的房子则由国家进行分配。城里居民等国家建房,靠单位分房。”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 4交通 改革开放前交通不便。。。。。。。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涌入中国食:通商口岸开始出现西餐,之后扩大入内地住:租界附近出现西式建筑西风东渐与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为个案研究[摘要]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人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其 社会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西俗化的倾向。探析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可以深入了解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现象及其规律。[ 关键词] 社会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西俗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西学东渐局面。在这一过程当中,“随着条约口岸的开放”,西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作为西方文化的附生物也渐次传入中国,国人开始接受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在中国形成了“西俗东渐”的现象,晚清时期的城市华人社会生活方式开始了西俗化。当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先进。但是它作为在近代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毕竟在实质和内涵上比在农业社会文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要先进许多,因为“西方近现代民俗作为现代化的伴生物,比之中国传统习俗更能适应现代社会”)。虽然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阻碍,但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还是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西化的过程。衣食住行,是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社会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窗口。而中国人生活方式西俗化的历程也是首先从这里开始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服饰被认为是礼制大防,它的变化常常与更改正朔联系在一起,足见其重要性。在最初,中国人认为短衣窄袖的“夷服太觉不类”。但是,曾经崇尚宽袍大袖的国人很快就认识到西式服装简洁、灵活、方便的特点。中国最早接受西式服装的当属广东沿海地区和开放口岸的一些买办和经常同洋人有生意往来的商人,他们最早模仿洋人们的穿着打扮。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以前,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穿着西式服装,这些人还被大众视为叛逆。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时,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和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国认同程度的日益加深,国内剪辫易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有人力主改穿西服,提出:“视西人之遍身结束,举止生硬者,反觉文明。”【在戊戌变法中倡导“与欧美同俗’,的康有为也主张改穿西服,并把西服附会成中国古代的服制:“夫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领袖洁白,衣长后社,乃孔子三统

结合家乡衣食住行变化看改革开放30年

结合家乡谈改革开放 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重大、最壮观、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改革开放的30年,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综合国力上升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的30年,使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 单纯的从大方面去说可能有太多的变化没有看到。但是,在我的身边,我的家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虽未完全经历历史的光辉,但是长辈们的闲聊家常中,在生命的前二十年里,我也看到的实实在在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下面从衣食住行几方面说一下: 衣: 那时候对于衣服有这么一句话。“一件衣服往往老大穿小了老二接着穿,老二穿小了老三接着穿”,这是那时候的传统,大家只求穿得暖和、舒适、干净就足够了。小姨说,她那是的衣服就是穿我妈妈的,妈妈说当时家庭也不富裕,每逢过年的时候,外公外婆经常自己舍不得做新衣,却总要给妈妈和姨做一套漂亮的新衣裳。虽然布料很薄,但她们已经很满足了。当然衣服做好了不是立即穿,要等到过年时才可以拿出来穿。过完年也不是一直穿在身上,要真正等到开学那天或者去亲戚家出人情吃喜酒时才拿出来穿的。那像我们现在穿衣服还挑三拣四的!现在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却不仅仅是舒适、耐穿了。我们的穿衣打扮越来越时尚、得体。随处可见的商场里韩版、日版、欧美版等等服饰得到大家的青睐,既舒适又漂亮的服装广布在我们身边,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食: 那时候吃饭时为了吃饱,为了有力气活下去,为了明天的工作。现在吃饭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果腹了。而可以为满足家里不同人的需要,做了很多种类很丰盛的菜。在生活质量上有了极大的提高。过去人们出行不方便,坐驴拉车,骑着洋车,连坐火车去个地方就要好几天。现在私家车很普遍,出行做公车,有地铁轻轨,远程有飞机,现在火车也大提速,从中国地图这头儿到那头儿最快也用不了一天。

衣食住行的变化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 《衣食住行的变化》 A案 【教学资源开发】 《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从科学与技术、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认识科学,从最基础的人造物与自然物、人造世界与人工世界区分,到了解衣食住行等各种物品的演化过程,再到阅读“轮子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本课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从古至今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人们的创造发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生活更加美好、便利、舒适。 【学情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虽然衣食住行是自己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但他们的关注程度很低。因此本课在借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器具和用品,意识到我们被一个技术的世界所包围。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看图或相关视频,列举出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通过讨论和交流,说出古代人与现代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科学探究:通过调查和碾米活动,体验科技产品和工具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科学态度: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人和现代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难点: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生活比较陌生,对发展进程难以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衣食住行的图片卡一套,研钵、迷你擀面杖、大米、电动粉碎机。 教师演示材料:古代人生活和现代人生活的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比较古代人与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

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因此,利用寒假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衡水市深县大盘石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我村“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方式、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调查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形成调查报告。 一“食”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添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食品消费向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市场、商店、饭店里各种各样的食品数不胜数,水果、蔬菜、海鲜已经不再有季节性,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挑选到自己喜欢的食品。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逢年过节全市各个大小饭店全部爆满。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12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来看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12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0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12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12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12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衣” 在“衣”的方面,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也经历了“百元——千元——万元再到十万元”的发展。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12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12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12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 在“住”的方面,原来大片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楼大厦。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宽敞,而如今,住房达到二三百平方米的居民为数不少。而且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语。而且随着旧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将会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200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12年增长70.73%,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