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12、《为人民服务》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号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积累演讲知识。

2、理清各段的内容,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3、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村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实践论》等等。毛泽东的诗词也很有名,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长征·七律》等。

【时代背景】

1、张思德生平

张思德小名谷娃子,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是个孤儿。苦难的生活,磨砺出他坚韧的性格。1933年10月第一个报名参加仪陇县的少先队,后加入红军,在战斗中立过功,因在战斗中浑身是胆,被战友们誉为“小老虎”。1935年5

月跟随红军长征。1937年因伤病被编到警卫连,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调往延安,在中央警卫营任通讯班长。1942年10月担任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领战士挖窑烧炭,窑洞即将完成塌方,他奋力救出战士,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他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

2、写作背景

这篇演讲词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讲演。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在本文中,毛泽东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文体常识】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词的特点是:㈠针对性,听众是什么人,听众兴奋点在哪里;㈡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㈢鼓动性,内容要丰富、深刻,见解精辟,语言富有感染力,洋溢激情。

【预习导学】

1、生字正音。

鸿.毛( hóng )鼎铭

..( dǐngmíng )追悼.( dào )

2、词语解释。

鸿毛:鸿雁的毛,常用来比喻事物轻微或不足道。

精兵简政:现多指缩小机构,减少工作人员。

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

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哀思:悲哀思念。本课指对死者的悲哀的思念之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这篇演讲词的主题是什么?

为人民服务

3、围绕这一主题,这五段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先从文中找关键句再提炼概括)

第一段:

指出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二段:

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三段:

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第四段:

指出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五段:

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首先提出论点: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接着论述论点:为人民服务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

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为人民的利益牺牲是“死得其所”,但是要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最后发出号召: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探究文本】

1、演讲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其论辩就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为了获得这种力量,就要让道理说话,就要让事实说话。请说出第二自然段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引用论证,引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来论证死的意义不同。

对比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进一步论证死的意义不同,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举例论证(?)

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提到了“精兵简政”这一建议,这和本段的中心有什么关系?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是本文的事实论据,它论证了我们对人民的利益坚持好

的,改正错的这一中心,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文中第四自然段内容丰富,作者主要讲了哪些方面,请梳理出几个主要的观点给本段分出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⑴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⑵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与光明,提高勇气;

⑶我们要努力奋斗,奋斗就难免有牺牲;

⑷我们应该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⑸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大家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4、“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怎么理解这里的“共同的革命目标”?

是指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5、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6、本文是针对张思德同志的牺牲发表的一篇演讲,那么作者在第五段是怎么揭示主题和照应开头的?

本文在讲演结束时仍回到追悼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紧扣讲话中心,又进一步表达对张思德同志的哀悼之情。

【语言品析】

1、“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的“完全”和“彻底”怎么理解?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再也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2、“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中的“只要……就……”是什么关系的复句,有什么作用?

是选择关系的复句,它准确地表达出了为人民服务和我们队伍建设的关系。

4、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对完成争取全民族的解放这一革命任务提出了要求。本句有三个“要”。前两个是讲在困难面前应该采取的态度,最后一个是讲这样做的目的。“勇气”指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课外延伸】

1、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我党中涌现出了很多“为人民服务”的模范,请举出一例,并简要介绍他的故事。

任长霞。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在任期间不畏黑势力,坚持原则,坚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受到人民的爱戴。

2、写出有关奉献的名言警句。

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在于索取。——张海迪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挥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补充材料】

1、相关知识

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用二十余年时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在《报任少卿书》里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八路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武装。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部队,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华北抗日的主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跟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一起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武装。原是红军游击队,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编为新四军,是华中抗日的主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跟八路军及其他人民武装一起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李鼎铭:陕北的开明绅士,曾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副主席。

根据地:据以长期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特指我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法西斯:对内取消民主,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实行武力侵略和民族压迫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反动最野蛮的独裁者。

2、毛泽东经典语录

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出政权!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震撼人心,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一长征的第一步!

最有志气的一句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3、张思德的故事烧木炭是一绝,编草鞋也是一绝

抗战期间,国民党对边区实行封锁,边区军民只有依靠自己动手来丰衣足食。烧木炭的活又苦又累,张思德却毫无怨言,而且干得非常出色,当地群众烧一窑炭需要10天,他只需7天就能烧一窑上好的炭。组织上曾三次派他去烧炭:第一次他在荣誉军人学校干了3个月并得到奖励;第二次是在延安南土黄沟深山;第三次是到延安北部的安塞石峡峪村,他超额完成了任务,却再没有回来。

张思德不仅炭烧得好,编草鞋也是一绝。部队转战关中强行军,很多战士的鞋都磨坏了。张思德就利用行军间歇,用马刀割马蔺草带在身上。晚上宿营后,他一连打了3双草鞋,第二天,他把草鞋送给了三位鞋子最烂的战士。后来很多人从张思德那里学会了用马蔺草打草鞋,保障了部队的行军。

为了让毛主席多睡一会儿,他发明了“控绳拉铃”的通讯方法

张思德在平常给人的感觉是老实木纳,其实他很内秀,工作肯动脑筋,打仗也很勇敢,有“小老虎”

之称,因此才被挑选当通讯员并毛泽东身边担任警卫。毛泽东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眠,天亮后才睡觉。为了让毛主席能多睡一会儿,张思德还发明了“控绳拉铃”的通讯方法,在院子的树上系一根细绳子,绳子的一端通向警卫班宿舍,里面挂一个小铃档,如毛泽东这边发现情况,只要哨兵一拉绳子,警卫班就可以立即出动,又不会打搅毛主席休息。

毛泽东外出开会时,张思德常在身边当警卫。毛泽东所乘坐的车,在车尾有专供卫士站立的踏板,以防背后有人偷袭,这个位置通常都是张思德的。由于背对着行车方向,尘土很大,毛泽东很过意不去,让他到前面。张思德总是笑笑,依旧站在那里。张思德觉得做好毛主席的警卫工作,就是对革命的最大贡献。

4、身边的故事

焦裕禄是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于贫农家庭,1946年1

月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本县区武装部工作。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河南尉氏县工作。1953年到1962年,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担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12月,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他上任之后带领全县人民进行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踏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区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李素丽,女,汉族,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

票员,1962年出生,1987年入党。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1996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21路公共汽车北起北京北站,南到北京西站,沿线10公里分布14个车站。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李素丽根据乘客的不同需求,给他们最需要的服务:老幼病残孕,怕摔怕磕怕碰,李素丽搀上扶下;“上班族”急着按时上班,李素丽尽量让他们上车;外地乘客容易上错车或坐过站,李素丽及时提醒他们;中小学生天性活泼,李素丽提醒他们车上维护公共秩序,车下注意交通安全。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车里人多,一挤一身汗,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棉垫,那是她为抱小孩的乘客准备的,有时车上人多,一时找不到座位,李素丽就拿出小棉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

10多年来,李素丽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关怀,被人们誉为“盲人的眼睛、病人的护士、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