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古诗二首池上所见 三年级上册

3古诗二首池上所见 三年级上册

3古诗二首池上所见 三年级上册
3古诗二首池上所见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早发白帝城、绝 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首古诗中的生字新词。 2 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 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重难点: 重点: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难点: 在弄懂词句意思的基础上,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出示图片:看图回忆古诗《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出示一段话:(略) 教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喜欢读那一段话?说出理由。(喜欢读古诗,古诗读起来象唱歌)师: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就像大家做操一样,要跟着节奏,才能做出优美的动作。 三: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 1 预习情况,解释词语意思。 白帝城辞江陵还

2 出示地图从图上找到白帝城和江陵的大概位置。 师:作者正是从白帝城回江陵?那么他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呢?(船)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同学们思考: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坐船需要多长时间? 师:诗中用多长时间?(一天) 师:为什么用一天就可以到达千万里的路程? 3 教师简单讲诗的背景:李白在朝中做官时遭人陷害被皇帝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中途的赦返回家乡。这时的李白是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返回家中的。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写下了经典的《早发白帝称》。 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古诗呢?(轻松愉快的心情) 板书:朗读古诗。(创新之处打节奏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说喜欢读古诗,因为读起来比较优美,我们以前用什么样的方法读古诗? (拍手打节奏:一句来两拍一句四拍一句七拍) 1 学生分别用三种节奏来朗读古诗,感受诗的节奏美。教师指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 小结用那一种节奏读起来比较好?(一句两拍)大家再来读一遍。 板书:体会古诗 师:读完古诗,你从中知道了诗中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 师:诗中写了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李白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去)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诗的题目) 师:“发”是什么意思?(出发学生对出发可能不懂,教师稍加讲解。例:我们从学校出发到烈士陵园。) 学习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的要学习方法:自己理解,教师启发。 师:彩云间是什么意思?白帝城沐浴在彩云中间。(解释诗意) 早晨离开了沐浴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 师:白帝城距江陵有多远?诗中写了吗?(相距千里)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3-1 古诗二首 蜂(教案)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蜂》教案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点评:创设良好的古诗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简介作者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1、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

教学大赛一等奖《古诗两首》教案 池上 小池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 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2个生字: “首、采、无、树、爱、尖、角”,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池上》教案

《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首、采”。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 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 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首、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激趣质疑,指导示范,读中感悟,合作探究,游戏拓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池”,认识这个字吗?能组哪些词语? 2、补充课题“上”。你见过的池塘上有什么?(生自由发言,注意把话说完整。) 3、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想知道他在池塘上看见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池上》这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诗句,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反馈。 (1)指名读,正音。(伺机指导读准“撑、艇,藏、踪”后鼻音,“藏、踪”平舌音) (2)齐读。 3、读出诗文的节奏。 (1)平时我们读诗的时候是怎么读的?(要停顿,读出节奏)(2)能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吗?(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4)男女生赛读。 三、识字写字。 1、师:孩子们,课文你们都能读正确,读流利了,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大屏幕上,相信你们一定能认出它们,是吗? (课件出示注音生字)开火车读。 2、调皮的生字宝宝们藏在了莲花里,没有了拼音,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出示本课无注音生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字条。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四、趣味活动1.我说你读。方法:(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2.字条连诗。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3.情境背诗。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五、识字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自学基本步骤:(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五、趣味活动1.生字连词背诵。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4.赛诗会。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六、识字写字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2.观察生字,交流写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21古诗二 首 基础过关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洗砚.池(yàn xiàn)踪.迹(zōnɡzhōnɡ) 蓑.笠翁(suōsh uō)万径.(jìn jìnɡ) 二、读拼音写词语。 méi huādàn dàn 1.那散发着的清香。 2.僻静的上只有一位地行走着。 tánɡshīkuājiǎnɡ 3. 我能背诵300多首宋词,老师我的记忆力极佳。 mòbǎo 4.在方丈的请求下,苏轼留下千金难求的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朵朵花开淡.墨痕()A.与“咸”相对B.与“浓”相对C.不热心 2.只流清气满.乾坤()A.骄傲B.全部充实C.弥漫 3.千山鸟飞绝.( )A.尽B.回来C.消失 4.万径.人踪灭( ) A.大道B.小路C.小河 四、给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只流清气满.乾坤。() A.只是把清新的空气留在天地间 B.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2.独钓寒江雪。( ) A.单单喜欢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B.冒着风雪独自在江面上钓鱼。 五、根据诗歌内容判断。 1.《墨梅》中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的诗句是“个个花开淡墨痕”。() 2.《江雪》是一幅雪景图,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3.《江雪》中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跟我学“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一种以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为主的写景作文方法。景物存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静止的,一种是运动着的,我们把静止不动的景物叫静景,如高山、田野、房屋、村庄等;把运动着的景物叫动景,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等。写作文时将两者相结合会使景物的特点更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探究应用 六、课内阅读。 江雪 [唐] 柳宗元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对诗歌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A.孤舟∥蓑笠翁。 B. 独钓∥寒∕江∕雪 C. 独钓∥寒江∕雪 3.说说第3、4句诗句的意思。 4.诗歌体现了诗人风雪、荒寒的精神。 七、课外阅读。 马诗

20.古诗两首之池上(苏教版四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体会纯 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诵读古诗,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难点: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知诗人,解诗题 1. 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中国是个诗歌的王国, 尤其是在唐朝,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 比如——李白、 杜甫、孟浩然、王之涣、白居易等等 (PPT1白居易):其中诗作最多的是白居易。白居易,一生写诗 岁时,他已经写出不少好诗,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听 说他叫白居易,就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当时的长安相当于咱们 现在的北京市,物价高、房价高)但当他读到白居易那首《草》时,尤其是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住在长安不难 了,由此可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 “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 他每次写成诗后, 都要读给老人听, 直到老人家能听明白为止, 所以他的诗通俗 易懂。 2. 解诗题 白居易有一次来到荷塘边, 无意中看到了池塘里发生的一件事, 就把它写了下来, 题为《池上》。(板书课题) (ppt2) “池上”是什么意思?——池塘里,荷花塘中。这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白居易究竟看到了荷塘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吧。 、读古诗,析诗意 1. 读诗正音,学习生字 20.古诗两首 3600 多首。 16

1)指读,需要提示注意的字音:撑、艇、藏、踪、萍都是后鼻音,莲为边音。 PPT3) 指生带读。 (2)记忆字形,了解字义:(PPT4出示三个生字一一撑、艇、萍形声字:撑、艇,舟字旁中横为提;撑,做动作理解字义;艇,换偏旁记字形易错字:萍,上下结构,草本植物,草字头; 3)把生字带进去再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范读——自由读——齐读) 2.理解词意,想象诗意 1)默读,标出不懂的词句。 巡视了解,提示解决办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看图、查字典、查资料等 2)看图解:小艇——小舟,小船; 白莲——白色的荷花(看看图,偷采的可能还有荷叶、莲蓬)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预习学案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三、导学案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9.古诗二首语文S版

万重.山(zhònɡchónɡ) 朝. 辞(cháo zhāo ) 一日还. (huán hái) 9 古诗二首一、根据读音,选择合适的汉字 ,或选择正确的读 音,用“√”标出。 二、读拼音写字词。) 2. 你看 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在 声音那么动听。 3. 走过 便是当年三国中的 了。 三、判断下面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 )”里。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跟我学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 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例:千里江陵一日还。此句写诗人的意愿, 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1.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2.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 3.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4.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 四、课文回顾。 1.《早发白帝城》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 。作者采用 的手法,写出 了自己 的心情,其中 、 两个词语充分体现了这种心情。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思是: 五、课内阅读。 绝句 [唐]杜甫 ( )( )黄鹂( )翠柳, ( )( )白鹭( )( )( )。 ( )( )( )( )千秋雪... , ( )( )( )( )万里船...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千秋雪( )A.一千个秋天的雪 B.终年不化的积雪 万里船( )A. 航行一万里的船只 B.远方来的船。 3.诗中第 、 句属于动态描写,第 、 句属于静态描写。 cí (辞 词)别 lín ɡ 江(陵灵) 门泊 (bó bé) bái dì mín ɡ jiào àn biān shān lǐnɡ dōnɡ wú 探究应用

2020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6《古诗二首》泊船瓜洲教案 北京版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重难点、关键 重点: 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 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 王安石,听说过吗?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 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画“”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泊”的意思? 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示卡片),是学习古诗 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会意境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得非常好,想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1)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也来用“到”呀, “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说明了时间过得——? “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 4、小结学法 “想意境,悟到了诗情”。(示幻灯) 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放配乐朗读) 6、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同桌互背) 五、总结 六、作业: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现在是什么季节引入,让学生讲述秋天中见到的景物,以及会想到的会产生的感情。从而引出课题:接下来要学习的是古人在秋季因思乡而写的两首古诗。 首先老师给大家介绍古诗的学法: 1、通读古诗,学习生字,了解作者。 2、理解词意,疏通句意。 3、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介绍作者(叶绍翁,南宋诗人)。 二、初读 1、出示整首诗,教师范读(给学生提要求:在老师范读时注意听 清老师的字音、语气、语调、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学习生字 4、学习多音字:挑。 三、精读 1、默读古诗 2、结合文下注释,自己说说古诗的诗意。 3、师生一起理解诗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萧萧:风声;梧叶:梧桐树

叶;寒声:阵阵寒意;动客情:使诗人产生思念家乡的情感;前两句诗意是:萧萧风声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使诗人产生思念家乡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知:料想;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促织:蟋蟀;篱落:篱笆;后两句古诗诗意:“料想是有儿童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篱笆深处有一盏明明的灯火。” 4、结合古诗说一说做这些了哪些景物:梧叶、秋风、儿童、促织、 篱落、灯火等;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是为了表达他的什么感情: 思乡、寂寞、孤独等。 5、多读几遍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诵读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比比谁读的更好。 五、总结古诗学法 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分几步完成,每一步都干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导入 1、回忆并背诵《夜书所见》 2、复习故事学法 3、点题,并强调“忆”在古诗中的意思。 4、介绍作者 二、初读 1、范读(要求) 2、自由朗读 三、精读 1、结合文下注释,理解诗意 2、师生一起疏通句意 四、诵读 有感情朗读 配乐朗读 五、学习生字和多音字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二首(早发白帝城、绝句) 语文S版(2016)

《古诗二首(早发白帝城、绝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背诵课外古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 对,他就是李白。 你们会背他的哪些诗呢?想不想背给同学们听? (配上古筝的音乐) ●从本诗的作者导入新课,不仅对诗人李白作了介绍,而且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配着优雅、古典的音乐,学生吟诵出李白的许多首古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古朗月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等,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早发白帝城》。这些诗中有的在前三册语文书的“语文天地”中出示过,学生已经会背,有的是学生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学过的,所以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展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背古诗、学古诗的氛围。 (如果学生会背得太少,教师可以为学生有感情地吟诵几首,让学生欣赏,也可以把学生引入这种学习古诗的氛围中来。) (学生背古诗时,除了放音乐以外,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应的画面。如学生背诵《静夜思》时就出示三册语文书中11页的插图,背诵《赠汪伦》时出

12 古诗二首 池上 说课稿

12 古诗二首 池上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两首《池上》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诗以活泼朴实的白描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 设计理念:语文课标前言就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力。”所以在设计该环节时,我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和年龄特点与课文的难易程度来进行如下设计。 学情分析:由于近一年时间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即:一、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重点留预习内容。让他们通过长期的预习课文内容来并进行批注等的方法,使他们到课上学习时能得心应手,也能够由此形成一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合作探究能力。课前的预习是浅层次上的读懂课文,上课再梳理文章必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矛盾就会产生火花,而火花就必定会引发思考,所以就会深层理解文章,而合作探究正是为达到让他们交流彼此学习经验,体验自我学习的成功感和博采众家所长的目的而进行的。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乱笔头,天天说不如日日记来得更有效果。对于艺术而言,很多时候灵感转瞬即逝,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灵感与疑惑也是转眼间就不见,只有抓住这灵感与疑惑就能走近答案的边缘。这也是自我学习成功感的体验。三者紧密相联,可以顺向相生,行成良性循环,也可以逆向相克,造成恶性阻力。我班学生由于进行了一定的训练,所以基本上可以做到以上三点。 本篇古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撑船偷采白莲蓬的情景,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与此类似,所以更容易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文章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所以极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在此诗之前已经有了学习诗词的经验和方法,所以利用此诗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感受到古诗并不是生涩难懂的,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领略到诗境我悠远与绵长。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培养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 2、学会结合图画理解诗文内容。 3、根据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

《古诗二首:池上、小池》优秀教案(含反思)

12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夜书所见》诗句。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1)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 方法: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五、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促、深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古诗两首 池上 教案

《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所见》(牧童)、《村居》(草长莺飞)、《宿新市徐公店》(篱落),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板书课文题目:《池上》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荷花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

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放大电子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查字典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