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论 刘禹锡》阅读答案附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4.39 KB
- 文档页数:3
刘禹锡《石头城》原文和翻译译文《刘禹锡《石头城》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刘禹锡《石头城》原文和翻译译文刘禹锡《石头城》原文和翻译【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韵译山围绕旧国都一一全还在,潮水打着空城寂寞又折回。
秦淮河的东边从前的月亮,夜深时还过那城上短墙来。
译文1: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刘禹锡,中唐诗人。
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石头城,古城名。
本是古金陵城,三国时孙权重筑用此名。
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
今为南京市。
2: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
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
3:故国:即旧都。
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4:周遭:环绕。
5: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6: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7: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文言文阅读四川省绵阳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6.(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壬子,张从恩、马全节、安审琦悉以行营兵数万陈于相州安阳水之南。
皇甫遇①与濮州刺史慕容彦超将数千骑前觇②奖丹,至邺县,将渡漳水,遇契丹数万,遇等且战且却.。
至愉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遣矣乃止,布阵,自午至未,力战百余合,相杀伤甚众。
皇甫遇马毙,因步战。
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马授之,遇乘马复战。
久之,稍解,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
遇曰:“知敏义士,不可弃也。
”与彦超跃马入契丹阵,取知敏而还。
俄而契丹继出新兵来战。
二将曰:“吾属势不可走,以死报国耳。
”日且暮,安阳诸将怪觇兵不还,安审琦曰:“皇甫太师寂无声问,必为虏所困.。
”语未卒,有一骑白遇等为虏数万所围。
审琦即引骑兵出,将救之,张从恩曰:“此言未足信。
必若虏众猥至,尽吾军,恐未足以当之,公往何益?”审琦曰:“成败,天也。
万一不济,当共受之。
坐失皇甫太师,吾属何颜以见天子!”遂逾水而进。
契丹望见尘起,即解去。
遏等乃得还,与诸将俱归相州,军中皆服.二将之勇。
契丹亦引军退,其众自相惊曰:“晋军悉至矣。
”时契丹主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至鼓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皇甫遇:后晋名将,曾任太师;②觇:chān,侦察。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遇等且战且却.后退B.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照顾C.必为虏所困.围困D.军中皆服.二将之勇佩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B.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C.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D.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甫遇与慕容彦超率领骑兵侦察契丹军队行踪,在准备渡过漳水时遇到了数万契丹兵。
B.皇甫遇与慕容彦超摆开阵势与契丹军队作战,双方从午时打到未时,死伤都非常惨重。
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学(甲班B 组)《医古文》期中考试卷 一、填空题:6分(每空0.5分,共6分) 1.词义引申的方式,一般可归纳为辐射式、 链条式 和 综合式 。
2.汉字构造中,属于独体字的是象形字、 指事字;属于合体字的是 会意字 、形声字。
3.从甲骨文到 小篆 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字”,其性质为象形文字。
秦隶 是汉字发展演变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质的变革,成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4.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首次全面阐述了关于汉字结构的理论体系—— 六书 ,并对9000多个汉字进行结构分析。
5. 《汉书·艺文志序》一文中,《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_房中、神仙_。
6. 《华佗传》节选自《三国志》,其是记述魏、蜀、吴三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_陈寿____,后代将其与_《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单项选择题:10分(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每题1分,共10分) 1.“涕”字古义为“眼泪”,后指“鼻涕”之义,从词义演变的角度看属于( C ) A.词义扩大 B.词义缩小 C.词义转移 D.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2.以下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A ) A.江、肝 B.甘、刃 C.左、本 D.贝、水 3.“下此以往,未之闻也”在句式上属于( B ) A .主谓倒装 B .宾语前置 C .凝固结构 D .定语后置 4.下列虚词可用为近指代词的有( A )。
A .斯 B .若 C .焉 D .彼 5.下面哪个句子中的“其”表示揣测语气,译作“大概”( B ) A.赵孟曰:“良医也。
”厚其礼而归之。
B.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 C.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D.有菑祸兴而无改焉,必受其咎。
6.“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在句式上属于( A ) A .主谓倒装 B .宾语前置 C .凝固结构 D .定语后置7.在“今删其要,以备篇籍”中,“删”之义为( D )A.删除B.保留C.掌握D.选取专业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8. 下列句式属于定语后置的是(D )A.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B.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
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答案及译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太祖①闻而召佗。
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敕郡县发遣佗。
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于是传付许狱②,考验首服③。
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太祖曰:“佗能愈此。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广陵吴普从佗学。
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注]①太祖:曹操的庙号。
《华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华佗传》(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①,面赤不食。
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②,食腥物所为也。
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
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注:①[烦懑]:烦躁郁闷②[内疽]:腹内一种肿胀坚硬的毒疮。
(节选自《华佗传》)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
(2分)
A.斯须尽服之。
之:
B.遇良医乃可济救。
乃:
23.请你根据对文意的理解,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分) ( )
A.华佗看了陈登的面相和为他切脉后,就判定他胃中有虫数升,并告诉他生虫的'原因。
B.华佗给陈登服药很有讲究,先服一升,过一会儿再服一升,效果很好,说明华佗很懂药理。
C.陈登服药后,吐出三升左右的红头虫子,虫子半身就是他平常吃下去的生鱼片。
D.陈登病好后,华佗预言三年后又会复发,遇良医才可得救。
后来果如华佗所言,说明华佗真是神医。
参考答案:
22.A代“药汤”评分标准:2分。
每题1分
23.C评分标准:2分“。
医古文复习——课外阅读扁鹊传扁鹊过赵赵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中庶子之好方者应之曰然王太子暴疾而死扁鹊曰人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请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子之方能如此乎扁鹊曰不能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柎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柑子之方能若是乎扁鹊曰不能中庶子曰子之方如此譬若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甚大所见者甚少均若子之方岂足以变骇童子哉扁鹊曰不然物故有昧揥..而中蛟头掩目而别白黑者太子之疾所谓尸厥者也以为不然人诊之太子股阴当湿耳中焦焦如有啸者声然者皆可治也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门曰先生远辱幸临寡人先生幸而有之则粪土之息得蒙天履地而长为人矣先生不有之则先犬马填沟壑矣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为诊之先造轩光之灶八成之汤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子容祷药子明吹耳阳仪反神..子越扶形子游矫摩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诗曰多将.熇熇不可救药甚之之辞也(汉·刘向《说苑·辨物》)要求:1.给上文标点2.注释文中加点号的词语3.今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4.文意理解①中庶子赞扬俞柎的一段文字,反映俞柎命名的含义是什么?②赵王所称“粪土之息”与“犬马”指什么?反映古人称谓上的什么现象?③“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与全文是什么关系?答案:扁鹊过赵,赵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中庶子之好方者应之曰:“然。
王太子暴疾而死。
”扁鹊曰:“人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
”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请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子之方能如此乎?”扁鹊曰:“不能。
”又曰:“吾闻中古之为医者曰俞村,俞柎之为医也,搦脑髓,束肓莫,炊灼九窍,而定经络,死人复为生人,故曰俞柎。
《华佗传(节录)》阅读附答案附译文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又精方药。
太祖①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②,每发,心乱目眩。
佗针膈,随手而差③。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于是传付许狱④,考验首服⑤。
”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⑥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疆,索火烧之。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疆死也。
”注释:①太祖:曹操的庙号。
②头风:脑神经痛。
③差:音chài,同“瘥”,病愈。
④传付许狱:解押送给许昌的监狱。
⑤考验首服:考问认罪。
⑥考竟:判决。
这里指处死。
7.与“索火烧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何陋之有B.悍吏之来吾乡C.怅恨久之D.蔽林间窥之8.曹操杀死华佗最根本的原因是(2分)A.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B.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C.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D.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①佗久远家思归远:②数乞期不反数:③出一卷书与狱吏与:④此可以活人活:10.翻译下列句子。
(3分)(1)天下当无此鼠辈耶?(1分)译:(2)吏畏法不受,佗亦不疆,索火烧之。
(2分)译:参考答案:7.D8.D9.①远:远离②数:屡次,多次③与:给④活:使活,救活10.(1)(1分)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用反问句式即可。
《华佗治病》的阅读答案附原文翻译华佗学医阅读参考答案篇一1、要划掉的是:消除辛苦因为锻炼阅读埋怨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电光火石转瞬即逝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岁月如流白驹过隙稍纵即逝3、华佗()耐心地侍侯病人,( )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
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阅读攻读)起医书来。
4、一面……一面……这句话含义:体现了华佗真心学医。
从基础做起,不怕苦,照顾病人的同时还留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和用药情况,说明华佗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
5、中心句:“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们治病去了。
6、望、闻、问、切7、华佗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废寝忘食的学习才有了他在医学上的成就。
这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本领都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成功。
(答案不是唯一)华佗学医阅读题目篇二1、将文中括号内用得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寒来暑去”是表示时间流逝的词语,请你再写六个与时间有关的四字词语。
3、用“——”在文中划出最能反映华佗认真学医的两句话。
4、在第二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并体会句子的含义。
5、用波浪线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6、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中医。
中医诊断病人病症的手段可以概括为:( )、()、()、( )。
7、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华佗治病的阅读理解答案篇三华佗治病的阅读理解答案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
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②,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即如佗言,立吐蛇③一枚,县④车边,欲造佗。
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
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⑤,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郡守子知之,属使⑥勿逐。
守瞋⑦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三国志》)[注释]①华佗:东汉末医学家,是“建安三神医”之一,医术高明。
②蒜齑大酢:齑(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刘禹锡《天论》(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
拘于昭昭者①,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如有物的然以宰者。
”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跖、蹻②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
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
何也?为善而然也。
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
何也?为恶而然也。
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邪?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
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
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
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
福或可以诈取,而祸亦可以苟免。
”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
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
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
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
”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已。
”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
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
(取材于刘禹锡《天论》)【注】①拘于昭昭者:指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
2020高考文言文阅读预测2019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一反常态,开始旗帜鲜明地开始考查名人传记。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所以考查了三位“古代改革家”,那就是商鞅、贾谊、吴起,这些人物无论成败,都是改革的倡导者或者实践者,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2020年,疫情当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高考绝不可能回避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特此辑录有关“古代名医”的古文、试题和译文,助力大家备战2020高考!(以下试题特别照顾到部编本地区的新题型,请仔细应对!)中华名医传记目录《三国志•华佗传》《旧唐书•孙思邈传》张岱《鲁云谷传》《明史.李时珍传》第篇《三国志•华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后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洵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太祖闻而召佗。
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华佗论刘禹锡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
荀文若①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
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
至仓舒②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
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
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
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
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
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
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
彼壬人③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
或必有惜之之叹。
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
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
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
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
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
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
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④何如?而孔融⑤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
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⑥他人哉?
【注】①荀文若:敢于向曹操直谏的谋臣荀彧。
②仓舒:曹操爱子曹冲的字。
③壬人:指奸佞小人。
④虞翻:吴国的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要杀他。
⑤孔融:字文举。
其任北海太守时曾重用一人,后又要杀他,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以应泰山(应劭)自比。
⑥矧:shěn,况且。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议能以宥宥:辅助、帮助。
B.然犹不能返其恚返:使平息。
C.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原:探究、推究。
D.独病夫史书之义病:担心,忧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曹公所怒//犹以可惩为故事
B.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昭昭然不可言也
C.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执死生之柄者
D.而惩暴者之轻杀//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操之明略见几
凭着曹操的深明韬略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
B.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
后来一些记忆不牢靠的人,更是以讹传讹
C.方痛生之不可再也
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
D.又乌用书佗之事为
又何须记录华佗的事呢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借所叙述的曹操杀华佗一事,指出了执柄者轻杀材能的错误,也为下文阐发观点提供铺垫。
B.文章第二段强调史书记载华佗被杀是为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的奸佞小人却常以此误导糊涂的当权者。
C.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在对比中突出了曹操轻杀材能的残暴,表达了自己对执柄者的极大愤慨。
D.文章中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一句表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期待统治者能以古为镜,有所儆戒。
阅读答案:
6.A(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宥:宽恕、赦免)
7.C(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C项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
A项中前为为介词,被;后为为动词,当作。
B项中前然为转折连词,却;后然为表状态的助词,地。
D项中前而为连词,表顺承;后而为连词,表转折)
8.B(本题综合考查文本内容和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B项句子的意思应该为后来的糊涂人,又用这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
9.C(本题综合考查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
第三段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并非以对比突出曹操的残暴,而是共同来揭示当权者轻杀材能的普遍)
【附一】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史书上说华佗因自恃才能而厌恶服侍权贵,为曹操所恼恨。
荀彧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这关系到人命,应该考虑他医术高明而宽恕他。
曹操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这样的鼠辈呢!最终因为拷打而使华佗死在狱中。
直到他的爱子曹冲生病将死、他发现救治也挽救不了儿子性命的时候,才有后悔杀死华佗的叹息。
唉,凭着曹操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的深明韬略,然而还是如此轻易地杀掉人材。
荀彧有这样高的智谋、门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来责问他,然而还是不能使他的怒气平息。
掌权者发怒,真害怕这样的事情啊,对这样的事情也是执柄者要谨慎的啊!
推究那些史学家在史册上记载这件事的原因,这是为了使后人放宽对有才能的人的刑罚,采纳贤德的人的劝告,而惩戒残暴者的轻率杀戮。
因此从华佗恃能到曹操后悔,全都详细地记载在史书上了。
后来的糊涂人,又用这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真可悲啊!贤能的人不会没有过失,假如按法理处置,有的人一定会提出宽恕他的请求。
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人材呢!竟不知道到了后悔之时,才会痛惜人材的不可多得。
有人一定会发出惋惜人材的叹息。
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譬如他死了,又会怎么样?竟不知道到了后悔的时候,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
这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吗?
拿华佗不该杀来说,是十分明白而不用多说的。
我只是担心那史书上的意义阐发不足,于是把这层意思推论而发挥罢了。
我看自曹魏以来,那些掌握死生权柄的人,因一怒就杀掉人材的情况是很多的。
我又何须写华佗的事呢?唉!不忘记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劝善又惩恶的效果!但那些残暴者又拿这件事作借口来随心所欲地杀人。
孙权就说过:曹操杀死孔融了,我对于虞翻比他强多了,怎么能比呢?而孔融也用应劭杀孝廉来与自己做比较。
孙权是近于称霸的一流人物,孔融有高尚的美名,还都以应该惩杀为先例,更何况其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