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劝学 作业

部编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劝学 作业

劝学

学校 班级 学生 完成时间(30分钟)

一、基础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吾尝跂.

而望矣( ) (3)假.舆马者( ) (4)而绝.

江河( ) (5)驽.马十驾( ) (6)用心躁.

也( )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吾尝终日..

而思矣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 .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5.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句)

B .冰,水为之(判断句)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句)

D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省略句)

6.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文学常识填空。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______,战国末期思想家,是 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

本文选自他的作品______,现存32篇。

8.名句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二、课时达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声非加疾.

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B .而闻者彰.

彰:清楚。 C .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须臾:少许,少量,少部分。 D .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 水:游水,游泳。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 .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C .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D .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三段节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15题。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

,一可以为法

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B.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C.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D.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乎动静形:形状,形体。 B.其渐.之滫渐:浸泡。

C.游必就.士就:接近。 D.长.而异俗长:长大成人。

14.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1)文:

(2)文:

(3)文: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9 劝学答案

一、1.(1)检查,省察 (2)提起脚后跟 (3)借助,利用

(4)横渡 (5)劣 (6)浮躁,不专心

2.C(A项,“知”通“智”;B项,“有”通“又”,“暴”通“曝”;D项,“生”

通“性”。)

3.B(B项为名词用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B(A项,“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C项,“寄托”,古义:藏身的意思;今义:托付。D项,“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5.C(C项为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6.D(A、B、C三项中的“焉”均为兼词,是“于之,在这(那)里”的意思;D项中的“焉”是语气助词。)

7.况《荀子》儒

8.(1)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假舆马者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二、9.C (“须臾”为“片刻”的意思。)

10.D (原文“朽木不折”是说“舍”,“金石可镂”是说“不舍”,D项说反了。)11.(1)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积累涓涓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海。(关键词是“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埃,向下喝地下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呀。(关键点:“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用心一也”是判断句。)

三、12.B

13.A (“形”应为动词“表现”。)

14.(1)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2)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3)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15.(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用来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2)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参考译文】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

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完美?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做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