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复习资料整理后

马原复习资料整理后

马原复习资料整理后
马原复习资料整理后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问题。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

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4、实践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三个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有三个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5、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34-P3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只有支持和或制约作用; 但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在条件面前并不是消极无为的; 改变和条件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联系的观点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的观点: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概念在日常生活、形式逻辑和哲学上的不同含义。(书上暂时没找到,

同学们自己概括哈)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10.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 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 矛盾双方的斗争, 是一种矛盾题向另一种矛盾体过度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促成矛盾统一体破裂和心得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

11.用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比如,以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为例)————分析论述题,无统一答案

1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与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是指:1. 客观的否定2. 事物的自我否定3. 事物内在的否定4. 包含肯定的否定5.是发展的环节6. 联系的环节7“扬弃”)

13.规律的含义是什么?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含义:规律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

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2、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尊重事物发展的规

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P58-6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P62-64)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是什么?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总过程:(p64-67 )

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两次飞跃,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什么?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6、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的价值概念概括了其中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

特性:1、客观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

性。2、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直接同主体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那个。3、社会历史性。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4、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和全面性。

7.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真理因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普遍性而具有根本性和优先性,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真理体现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价值体现的是满足主体的需要。真理指导实践满足主体需要,在真理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真理的价值表现在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和激励功能上。不过真理和价值并不总是一致的。

第三章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能动作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其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4.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

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5.社会形态的内涵是什么?()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

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崇尚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机制、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作用: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4.如何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基本内容: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理论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造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

有指导意义实践意义: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

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6.什么是劳动力?它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7.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个阶段: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职能: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

阶段。 - 职能: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值,

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职能: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8.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是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总是在生产的一个周期。

第七章

1、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2、在剖析资本主义周游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2.如何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原理及这一原理的方法论

意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践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陈舟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

胜利的客观必然性,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变相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方法论意义: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3.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这一方面,不知道老师说的是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单纯的名词解释,以下只是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 概括地说,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2.物质和意识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联系和发展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矛盾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

畴。(书上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

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

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

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

特殊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辩证法是解决

一切矛盾的方法论。(360 百科)5、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7.真理和价值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价值: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8.自由和必然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这都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2.资本和劳动力

资本: 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

脑力的总和。1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

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

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

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