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

(完整版)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

(完整版)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
(完整版)哲学与人生各课习题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一、选择题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物质和意识

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5.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6、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7、根据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A、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

B、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C、一切从领导的决策出发

D、一切从书本出发

8、“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1、30 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天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5、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主要强调规律是()

A、发展变化的

B、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事物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

D、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6、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引起了海啸、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表明()

A、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完全是被动的

B、人不能利用和改造自然

C、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人的活动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

A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2、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这说明他()

A、认为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

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人类积极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首先表现在()

A、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B、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决心、意志、干劲

D、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4、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

①人能够把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指导实践②人能以自己的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③人能改变或创造条件,变有害为有利④人能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规律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A、能够改变环境

B、有心理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

D、能反映外部事物

6、人们能够按自然规律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这表明()

①有些自然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具有客观实在性②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④自然力量是有限的,人的创造能力是无所不及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2007年9 月16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表示,“嫦娥一号”已经进入到西昌卫星发射场,预计于10 月中下旬发射升空。人类能够发射探月卫星, 说明了:()①规律是客观的②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④人们可以摆脱规律的束缚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3、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世界是客观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4、“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A、适度

B、互惠互利

C、因人而异的

D、主动热情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

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②唯物的观点与唯心的观点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④发展的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07 年9 月13 日,国家预防腐败局成立新闻发布会暨揭牌仪式在监察部举行。事实证明,加大预防,防患于未然,无疑是成本较低、效果更好的反腐败措施。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就是有效开展预防腐败工作的需要。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只要推出新举措,就能彻底解决腐败问题

C、要把握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D、国家相关部门认真行使国家职能有利于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

7、在中国人眼里,鸡是吉祥如意的动物,春节期间,“鸡年大吉”的祝福语不绝于耳。从哲学上看,"鸡年必定大吉大利"的说法( )

A、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B、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体现

C、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结果

D、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1、“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的统一

2.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3、某中学召开“关于京剧的前途和命运”的讨论会,会上同学们各抒已见,争论激烈。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京剧太老了,已失去了观众,应当淘汰

B、京剧是国粹,应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

C、京剧节奏太慢,跟不上时代,应任其自生自灭

D、京剧是传统文化精华,没有必要进行改革

4、“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①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②它肯定了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

③它不懂得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④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6.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7、“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了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1、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运用辩证法观点看这首小诗,我们领悟到()

A、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影响着着整体,制约着整体功能的发挥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再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这表明( )

①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

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3、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具有两面性

B、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4、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是指()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对抗

C、矛盾双方相互分离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5.有的同学,对自己十分满意,怎么看都好;对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一无是处。这种方法是()

A.两分法B.两点论 C.一点论 D.一分为二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第一课时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一)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含义 2011年3月,日本核泄漏,有谣言说盐受到核污染不能再吃,而吃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引起市民疯狂抢购,一些不法商贩乘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国家发改委紧急通知主管部门稳定物价。 3月17日,中国盐业总公司要求各地保障食用盐市场供应,稳定市场和价格。继而,北京市疾控中心重申:我国未收到核污染。因此,居民不需要补碘。 设问:你的家里多买盐了吗,在哪买的?“抢盐风波”如何平息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家里没买,但村里很多人抢购,导致一度缺货。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及时表扬) 媒体上宣传,周围人们的谈论,见食用盐供应正常,生活上并无异常现象,觉得是谣言。 教师(小结): 抢盐风波的参与者有哪些?由民众、商家、幕后推手等多个主体共同主演的一场闹剧,这些闹剧的各人员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从哲学上讲,“ 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联系。 2.联系的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思考:联系的观点具有哪些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思考与探究 2011年10月,淘宝商城毫无征兆发布新规,调整技术服务费和商铺违约保证金,最高涨幅高达150%。新规终使中小卖家发动了“淘宝十月围城”(淘宝中小卖家持续有组织地攻击大卖家的围城事件)。(10月10日,淘宝商城发布了《2012年度淘宝商城商家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核心内容是将技术服务年费从以往的6000元提高至3万元和6万元两个档次,涨幅为5倍到10倍。同时,商铺的违约保证金数额全线提高,由以往的1万元涨至5万元、10万元、15万元不等,最高涨幅高达150%。 公告还指出,续签时间为2011年10月17日至2011年12月20日18时止,且续签商家2012年度技术服务年费的缴纳和保证金的冻结必须在2011年12月26日之前一次性完成。年内不能缴费签订新一年合同的卖家,将被清退出商城。) 15日,商务部表示,希望淘宝商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采取积极行动回应相关商户特别是中小商户合理要求,并强调相关企业和个人必须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淘宝商城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抗议”。 学生思考:为什么在10月10日,淘宝商城宣布将正式升级商家管理系统后,引发很多不同的人的关注? 教师总结得出结论:这些问题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活动安排: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蕴涵联系原理的成语、俗语、古诗等。看谁找的多?鱼儿离不开水——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和整体的联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因果联系。 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对联系的普遍性有具体的认识。 思考回答:是否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否事物就因此而丧失了独立性? 例如:你家老母鸡下了一个Egg,与公司的财务印章,有没有联系?” 温馨提示:联系具有条件性:联系是普遍的,但是,事物具有相对独立性。 (2)联系的客观性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第12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12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学习目标) 1.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的关系: 2.加强自身修养,磨炼坚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承担社会责任。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第21届冬奥会上,我国花样滑冰老将申雪、赵宏博夺得金牌,20多年的执着追求终于如愿以偿,这启示我们()。 A.只要执着追求,任何理想都能实现 B.理想的实现是一个一一帆风顺的过程 C. 理想的实现需要踏实肯干、坚忍不拔 D.理想是一成不变的,要终身为之奋斗 2.杭州司机吴斌驾车行驶途中被异物击中身负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公交大巴车靠边停稳,拉住手刹,亮起双闪,打开车门,甚至还叮嘱乘客“别乱跑”。英雄的壮举主要源自他( ) 。 A.稳定的心理索质 B.本能的习惯动作 C.强烈的责任意识 D.职业的条件反射 3.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人生远大目标是美好的,但人生目标不能自动实现,必须做到( A.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B.不断调整人生目标 C.逐步确立坚定的信念 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表明( ) A.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因此难以实现 B.理想一旦确定,就一定能够转化为现实 C.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必须的主观条件

D.只要艰苦奋斗,理想就定能够转化为现实 5.中职生小康在校学习期间,多次与志愿者一起走进农村,在清理垃圾的同时,向村民宣传环保的理念。作为中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为了( )。 A.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B.得到别人的赞许 C.获得更多的荣誉 D.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6.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学而成才。这些事例说明了( )。 A.经历挫折后,肯定会成功 B.挫折会让人失去信心 C.挫折对人的意志是考验也是磨炼 D.要想成为名人就要经受住挫折 7.街子说:“德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 )。 A.遇事有主见 B.成功需要坚强的意志 C.善于抓住机会 D.善于约束自己 8.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 A.对自身而言,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B.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C.对社会有益,对已无利 D.给别人带来幸福,给自己带来不便 9.现实生活中,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 )。 ①坚定的意志、信念对人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坚定的意志、信念是天生俱有的,不是自发形成的 ③坚定的信念、意志是部分优秀人物天生的 ④坚定的信念、意志,需要有恒心、从小事做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1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B.理想能转化为现实 C.理想转化为现实必须具备主客观条件 D.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观条件 二、是非题(以下各题中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一课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执教人:株洲市工业学校曹学平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对待人生。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4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远比一些跑得快的人生重要。 如何理解选择呢?

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 选择的重要性 选择是人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句极富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大师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有选择。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学生讨论分析 教材p2,“小赵开服装店失望却从事农机维修成功,这是为什么?”启发学生懂得“人生必须要经由选择”的道理,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导入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客观实际”。 (二)、讲授新课: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让学生阅读并分析事例 例1: p3东汉时期的大医学家给人治病的故事。 问题:为什么的头痛病却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2: p4“存奶请客”。 问题:何因反而挤不出奶? 2、着重把握四个知识点 客观实际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情感态度观念: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导入。提问: 1. 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 2. 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

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现实的条件。 请同学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阐述的理想是否具有以上特征。(学生分析) 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学生比较) 教师分析归纳:理想按性质来划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判断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理想按内容来划分——生活理想:攒钱买房;职业理想:成名成家;道德理想:见贤思齐;社会理想:改天换地。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理想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 社会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一方面,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理想来源于现实,又会成为新的现实。 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理想脱离现实、用现实否认理想。 投影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请学生分析它们的含义: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第一课时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实现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关系无处不在→要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逃避、激化矛盾等问题。(结合专业分析略)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能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说出联系的含义,能识别普遍联系、客观联系,能描述自身的人际交往并识别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能举例说明世界在联系中存在、人生在联系中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确立联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集体意识,乐于交往。 3.运用目标:能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实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分解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启迪】 团队合作游戏:无敌风火轮 1.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2.场地要求:在教学楼前的空旷场地 3.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4.项目规则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第一课时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地位:本课时是十二课的第一课时,阐述了意志的涵义、意志的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意志教育极为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 教学目标: 认知方面:了解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方面:认识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对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增强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的自觉性。 运用方面: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 学情简要分析 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理想信念和意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少系统的学习。有些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目标,把理想信念看做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在生活方面,因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溺爱等原因,做事缺乏坚持和意志力。需要培养和锻炼坚强的意志。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配乐故事《独臂英雄的故事》。根据故事,讨论说明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引思明理 1.活动体验,体悟意志 具体做法:教师播放2首曲子,学生平举胳膊,保持不动,坚持下来的为胜利者。活动后,学生谈感悟,师生总结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意志和行动紧密相连,称为意志行动。 2.案例分析,明晰意志作用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钱伟长》片段,让学生根据视频讨论意志的作用。 师生总结:意志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意志是人生发展的精神支柱。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3.讲述故事,感悟理想信念与意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说一说:体育名将等名人成长成功的故事。故事带给自己的启示。启示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有理想信念,二是有坚强意志。 (2)分享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想。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一课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在开始之前,我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门课程,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人生是什么老师想先问问同学们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人生就是由现实生活和情感生活这两个部分组成的。 我们说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由他经历过的事件串接成一部“个人史”,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这是从现象层面的理解的,也就是现实生活; 那么从意义层面理解来看,一个人生命中由他体验的意义串接成一部“情感史”,是他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情感生活。 怎么理解这个“个人史”和“情感史”呢简单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叫“个人史”,像我们的成长,升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等等的就组成了“个人史”。而“情感史”指的就是我们感情世界的发展过程,比方说我们和家人的亲情,朋友的友情,还有未来将收获的爱情都是“情感史”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人生是一段时间,或长或短,所有的经历,现实的和感情的,构成了个人的整个人生。 在我们的书里有一则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摘苹果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来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选择,不留遗憾:若有遗憾,理智面对,争取改变:若改变不了,就勇敢接受继续前进。 在这条无法回头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迷茫。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家庭、朋友的帮助,我们也需要知识与智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门课程,哲学与人生,这中间的“哲学”就将为我们指导迷津。 那么哲学是什么 在古希腊,一般把哲学叫做Sophia(智慧),后来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拉近哲学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在Sophia前加上了Philia(爱)一词,这样哲学就成了“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爱”智慧,我们就要追求智慧,思考怎么追求智慧从而获得智慧,这个过程就是哲学。 哲学其实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这种智慧最大的特点在于反思,也就是反省与思考。正是因为反思,哲学将知识升华为智慧,启迪我们,培养我们的智慧,推动我们去探寻真理,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哲学与人生 教案中专 中职 第七课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态度观念: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 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问题: 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引思明理〉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板书)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板书) 由于该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该部分内容可以教师讲解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容易对实践内涵产生疑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形象图片和生动漫画“白卷”加以讲解。 材料1:一组各种类型实践的图片 问题:结合上述图片反映的内容,谈谈你对“实践出真知”的看法。 材料2:漫画“白卷”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一课复习课程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一课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在开始之前,我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门课程,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人生是什么?老师想先问问同学们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人生就是由现实生活和情感生活这两个部分组成的。 我们说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由他经历过的事件串接成一部“个人史”,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这是从现象层面的理解的,也就是现实生活; 那么从意义层面理解来看,一个人生命中由他体验的意义串接成一部“情感史”,是他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情感生活。 怎么理解这个“个人史”和“情感史”呢?简单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叫“个人史”,像我们的成长,升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等等的就组成了“个人史”。而“情感史”指的就是我们感情世界的发展过程,比方说我们和家人的亲情,朋友的友情,还有未来将收获的爱情都是“情感史”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人生是一段时间,或长或短,所有的经历,现实的和感情的,构成了个人的整个人生。 在我们的书里有一则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摘苹果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来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选择,不留遗憾:若有遗憾,理智面对,争取改变:若改变不了,就勇敢接受继续前进。 在这条无法回头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迷茫。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家庭、朋友的帮助,我们也需要知识与智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门课程,哲学与人生,这中间的“哲学”就将为我们指导迷津。 那么哲学是什么? 在古希腊,一般把哲学叫做Sophia(智慧),后来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拉近哲学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在Sophia前加上了Philia(爱)一词,这样哲学就成了“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爱”智慧,我们就要追求智慧,思考怎么追求智慧从而获得智慧,这个过程就是哲学。 哲学其实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这种智慧最大的特点在于反思,也就是反省与思考。正是因为反思,哲学将知识升华为智慧,启迪我们,培养我们的智慧,推动我们去探寻真理,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三课能动自觉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3.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重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铁路的建设 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教师:(小

结)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拉萨河畔。自此,占中国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 幻灯片:自觉能动性的定义(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例如:“黑猩猩的事例”,说明无论多么聪明的动物,也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首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例如:李四光与中国石油。 价值规律、万有引力、元素周期律、新陈代谢、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 其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例如:克隆羊、人造心脏、人造蛋白质。 (2)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例如:展示建设三峡时的图片,指出三峡的建设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害为利的最好的例证。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第一课时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地位:本课时是十二课的第一课时,阐述了意志的涵义、意志的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意志教育极为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和意志的关系;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的意志。 教学目标: 认知方面:了解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之间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方面:认识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对实现理想的重要作用,增强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的自觉性。 运用方面: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 学情简要分析 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理想信念和意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少系统的学习。有些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目标,把理想信念看做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在生活方面,因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溺爱等原因,做事缺乏坚持和意志力。需要培养和锻炼坚强的意志。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配乐故事《独臂英雄的故事》。根据故事,讨论说明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引思明理 1.活动体验,体悟意志 具体做法:教师播放2首曲子,学生平举胳膊,保持不动,坚持下来的为胜利者。活动后,学生谈感悟,师生总结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

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状态和自觉能力。意志和行动紧密相连,称为意志行动。 2.案例分析,明晰意志作用 播放视频《感动中国----钱伟长》片段,让学生根据视频讨论意志的作用。 师生总结:意志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意志是人生发展的精神支柱。实现理想离不开坚强的意志。 3.讲述故事,感悟理想信念与意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说一说:体育名将等名人成长成功的故事。故事带给自己的启示。启示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有理想信念,二是有坚强意志。 (2)分享自己的理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想。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明确:理想和信念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理想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信念是人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意志力(这是区别)。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这是联系)。 教师多媒体展示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一壶沙子变成了一壶清冽的水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头顶骄阳似火,烤得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水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灭了,队员们一个个像塌了架,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办 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力晃了晃,惊喜地喊道:“哦,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种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踉跄着,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看着那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

哲学与人生教案完整版

哲学与人生教案 完整版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 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 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 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 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 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 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 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 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 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 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 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 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 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 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 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 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 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 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哲学与人生》第十二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 《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三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理想信念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着重阐述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发到实现理想信念必须有意志和责任作为保证,要具有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和责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让处理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社会责任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增强意志,肩负起社会责任,在履行职责中把理想变为现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勇担责任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重要地位,而理想信念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中职生不仅较系统的掌握了专科知识,而且拥有较系统的实践操作能力,他们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生,应在学好文化知识、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依靠意志付诸行动,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担负起社会的责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青年学生树立为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与责任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阅读教材《马克思》的故事,结合材料,提问:“结合马克思的奋斗历程,谈一谈你对理想信念与责任意志关系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想以想怎样为实现周记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教案资料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 案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第一课时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实现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关系无处不在→要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逃避、激化矛盾等问题。(结合专业分析略)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能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说出联系的含义,能识别普遍联系、客观联系,能描述自身的人际交往并识别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能举例说明世界在联系中存在、人生在联系中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确立联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集体意识,乐于交往。 3.运用目标:能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实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分解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启迪】 团队合作游戏:无敌风火轮 1.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2.场地要求:在教学楼前的空旷场地 3.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4.项目规则 (1)各组(每组10人)统一在风火轮内站好,由裁判统一发布口令出发; (2)行进途中,风火轮必须垂直地面,不能将所提供的报纸剪裁、折叠,报纸必须紧密相连;

哲学与人生-教案设计(第8课时)

第8课时 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 认知: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 情感态度观念:是非分明,明确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3. 运用: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方法。 2.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难点】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招揽顾客,使珠宝能畅销起来,他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做成了许多小盒子,并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名贵的木料做成的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这么漂亮,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自己把盒子抱走了。 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故事是哪个成语的来历?它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 这个成语比喻有些人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不看重其内在的本质。 〈新课讲授〉 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看教材第80页漫画:“我看到了苹果落地,怎么没看到万有引力?” 学生讨论: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两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出结论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3.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象当做正确的来认识,也不能把假象当做错误的来认识。 查一查:成语“声东击西”指的是什么意思? “声东击西”是说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同属此理。

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学习提纲及练习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1、了解事物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有哪些特征 物质世界的联乐是客观的,普遍的,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3、理解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切事物都是处在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事物都是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的部分或一个环节。 (2)联系是客观的。不论是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事物间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有显性的联系,也有隐性的联系:有已知的联系,也有未知的联系:有内部联系,也有外部联系;有本质联系.也有非本质联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有偶然的联系,也有必然的联系等。 (4)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 4、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的要求我们怎么做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 第一,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第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第三,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反对主观一早的胡乱联系。 5、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怎么做 要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性联系的不同特点,提高认识事物的洞察力。对事物复杂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既要抓住内在的、本质的、主要的和必然的联系,也不要忽视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正确地、深刻地认识和改造事物。 5、学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1)以积极态度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人际交往关系是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最高形式。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也就认识了人的本质。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求我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仅看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既要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用普遍联系的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影响。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还要求我们看到人际关系对个人的不同影响。 (2)人际和谐对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人际和谐是每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3)学会共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会共处,关键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承认多样性、尊重多样性。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除了承认差异和多样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彼此的尊重和诚信。要学会互相配合,学会分享合作的成果和成功的快乐。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学会交友,建立真正的友谊。 练习: 1. 原产于美洲的巴西龟引人中国后,被不少人当成宠物饲养。然而,研究发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