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集聚生存

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集聚生存

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集聚生存
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集聚生存

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的

集聚生存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当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开始利用其竞争优势展开竞争时,在每一个跨国公司的背后都有着其生存和发展的坚强后盾——集聚生物圈。这种由多条集聚链构成的集聚生物圈是现代竞争条件下取得竞争胜利的重要保障。而我国企业在集聚生存方面显然是落后的,本文旨在对集聚生物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对跨国公司“集聚生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集聚效应集聚生存集聚生物圈

集聚生存来源于集聚效应。集聚效应通常包括两类:从产业构成角度上看,同种性质的产业以及关联度高的产业在业务上聚集在一起共同发展,称之为“产业集聚”,即所谓的集聚生存。从产业的地域空间角度看,将同一个行业的地域分布集中于一个或少数的几个地域,即同行业布局的集中化趋势,称之为“区域集聚”。

集聚生存源于跨国公司。它是公司之间基于各自核心竞争优势,为了扩大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增强彼此的市场竞争地位而形成的一种事实上的相互依赖、互为客户或以联盟为基础的生存方式。

跨国公司“集聚生存”效应的作用

跨国公司之间的集聚生存是比较优势原则的体现,它是群体间各类跨国公司长期合作累积的结果。

(一)跨国公司“集聚生存”效应的体现

从目前来看,跨国公司的集聚生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直线式的集聚生存链条,而是一种链链相连、立体交叉的网络生存模式(图1)。图1中,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着环环相扣的集聚生存关系。并且,在这种集聚网络生存关系中,存在多条集聚链,而在每一条集聚链上都会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核心企业。

以UPS为例,它是追随IBM、戴尔、耐克、3COM、思科、通用、大众及惠普等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UPS主要承担着这些公司的全球物流任务。与此同时,UPS也会依赖包括银行、咨询等所提供的各类服务以及一些制造商来满足需要。

在这种立体的网络生存模式中,各集聚生存的链条间会依靠某一个或几个关键结点相连,而完全游离于该立体网络之外的企业,其业务量非常不稳定,要承担较高的成本,且单独生存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狭小。

(二)跨国公司“集聚生存”效应的作用

1.跨国公司的集聚生存能带来整个集聚生存群体和个体竞争优势增强。德鲁克认为跨国公司之间的这种集聚关系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生存发展的关系一样,是一种生态关系,它们之间形成的是一种类似于生物圈的关系。集聚生存结成的关系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生物圈,是一种相对较稳定的交易网络,网络成员间互为客户,互相促进。这不同于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相对是通过较为刚性的合同、合约等方式结成的利益联盟,其利益协调和分配方面的能动性较差;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较差,通常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破坏。

从目前来看,企业已经认识到其发展必须依托在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的方式上,而自身的不足则可以通过集聚生存的方式、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来弥补,从而使自己的个体竞争优势加强,进而使集聚整体变得更具竞争力。

2.形成的“集聚链”带来了稳定的客户和业务量。“集聚链”是彼此在价值观、商业战略等多方面长期合作累积的结果。在“集聚链”的稳定作用下,链条上下的企业之间互为客户,且客户关系长久。

以“宜家家居”为例,他们在全球42个国家开有180多家连锁店,他们有2000多家供应商、10000多种家具材料,如此巨大的业务量为在以“宜家家居”为核心企业的集聚链上的物流企业——丹麦马士基集团带来了非常巨大的业务量。当然,丹麦马士基集团还在其它的集聚链上获得更可观的客户,具体包括:耐克、米其林轮胎、阿迪达斯等全球协议伙伴公司的全球物流服务。

3.集聚生物圈带来的协同效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在传统的“一对一”式的个体企业间交易活动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买——卖的博弈关系,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实现交易活动需要通过多次的沟通和谈判,这无疑使交易成本增高,且对新客户的信用度的不了解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交易风险。

而通过集聚生物圈增加了企业间的相互沟通与长期合作,并通过长久的合作关系使企业形成彼此都认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对对方的信用也有较高程度的了解。这种长期合作是一种重复博弈,它避免了“一对一”式个体企业间交易这种一次性博弈可能产生的短期行为和失信行为,进而降低了圈内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以大众汽车为例,它集中采购的车用钢材会和零部件企业“共享”,零部件供应商得到更便宜的原料,大众汽车也就可以得到更便宜的零部件,在面临利润严重下滑的同时,大众汽车却更加注意维护零部件供应商和自己的利益关系。

4.实现信息共享。集聚生物圈内企业部分信息的共享,可以节省企业反复搜索市场相关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带来监督成本和机会成本降低,同时也提高达成交易的效率。

我国企业在跨国公司“集聚生存”中的应对策略

跨国公司的“集聚生存”群体在开拓新市场和扩大业务规模时,往往会选择“集体迁徙”的方式。这样能使生物圈内各公司降低进入新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随着我国产业的进一步开放,尤其是为各类先期已经进入中国的制造业跨国公司提供各类服务的行业:金融、保险、物流等相关服务领域开放程度的加深,原本由于我国政策导致的“人为集聚链断裂”现象会逐步发生改变。

随着跨国公司“集聚生存”完整地进入我国,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市场机会将越来越少。我国企业在接下来与跨国公司集群进行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危机重重。同样,随着跨国公司“集聚生存”的利益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合作,我国企业单打独斗式地去应对利益联盟,其生存难度也是相当巨大的。在真正的危机到来之前,对于那些仍然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目前已经拥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其关键点是尽快形成和强化核心竞争力进入集聚生物圈,方能够实现持续发展。

进入集聚生物圈的方式和时机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

(一)通过已经形成的伙伴关系自然进入集聚生物圈

由于跨国公司巨头进入中国市场时,会面临对陌生市场的熟悉过程,在这种熟悉过程以及我国原有的一些产业政策的保护下,这些跨国公司必须寻求我国当地的相关企业,并与之形成一定的合作关系。而这些企业通过良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将有机会跻身于集聚群体之中。

例如:中国最主要的汽车钢板供应商——宝钢股份公司成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的第一大材料供应商。目前,除君威外,上海通用所有车型的外内板和车顶板100%采用宝钢板,30%以上的外板由宝钢提供。

(二)通过集聚群体本身的调整阶段把握机会进入“生物圈”

所谓的集聚群体本身的调整阶段是指原有的集聚链条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点企业的关系的变化。例如:苹果公司早在1994年就开始采用IBM的PowerPC处理器,与IBM结成集聚关系。但是,目前苹果公司将逐步转向英特尔处理器。苹果的低端计算机,如迷你Mac将于2006年中期开始采用英特尔处理器,而高端计算机,如Power Mac将于2007年中期开始采用英特尔处理器。在此调整过程中,对于拟进入集聚链的企业来说会是一种时机。

(三)通过联盟的方式和长久的合作关系架构属于自己的集聚生物圈

跨国公司在华集聚生存趋势的加强会使我国企业缺乏发展空间,这样将很难建立核心竞争力,甚至于有可能只在制造和装配等低附加值环节徘徊,最终使我国企业停留在价值链中次要和附加值低的环节。

出于跨国公司的“集聚生物圈”已经非常完善并且对我国企业有巨大威胁的考虑,我国企业也需要在具有长久合作关系的客户之间架构集聚生物圈。其中,各种合作关系中,战略联盟是合作初期应对跨国公司集聚生物圈的有效方式。

在合作初期的战略联盟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战略联盟中的企业之间已经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磨合和了解,此时有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可能存在有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业务范围方面的不适合,这时候可以考虑结束联盟关系;同样还有些企业之间可能已经拥有十分融洽的生存关系和双赢的局面,此时可以对原有的联盟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发展成为自然的集聚链成员。而在多个集聚链建立以后,通过其中核心企业之间的联系就能够形成完整的集聚生物圈,甚至可以与其它的生物圈之间形成交叉关系(图2),互相促进。

(四)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圈内企业“借势生存”

对于那些无力于依靠自己的能力架构属于自己的集聚生物圈的小企业来说,他能够靠近集聚群体,利用集聚效应的最好方式是接受集聚链上核心企业的指导和质量监督,完成核心企业产品线上的某一部分零部件和产品,成为集聚链上的外围企业。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需要充分认识集聚生物圈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并清楚跨国公司集聚生存的严峻挑战。同时,要尽快进入集聚生物圈或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生物圈,来获得竞争优势,在竞争中取胜。

更多相关文档

·企业良性增长的成长控制要素分析 (5597字)·企业家群体性外迁与企业集群发展 (6849字)

·谈非股权战略联盟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4523字)·论SWOT分析的实用性改造 (4536字)

·超竞争环境下的组合战略分析 (4219字)·基于组织平衡论的国企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3395字)

·试论国有企业中的“单位现象”及对策 (4549字)·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2415字)

·论中小企业经营战略选择 (4556字)·企业业务战略制定新方法 (4325字)

本站资料来于互联网,我们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有信息存在侵权行请Email我们,我们会即时删除!

收藏到书签里

站长统计

根源。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进行了一项名为《变革时代的风险管理》的研究,指出大多数危机往往源于战略层而非经营层。在关注经营层次风险的同时,更要关注战略层次风险。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风险的产生不仅与竞争、市场等外部因素有关,也与企业追求成长而实施的变革、创新等内部因素有关。通过分析康佳等公司后发现,企业战略风险主要包括创新风险、转型(扩张)风险和法律风险。创新风险包括技术与产品研发、组织结构变革、管理模式变革等方面的风险,转型(扩张)风险主要是指企业进行主营业务的战略调整或实施多元化扩展所带来的风险,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我国企业海外市场抢占过程中所遭遇的反倾销诉讼、知识产权诉讼等风险。其中,遭遇反倾销诉讼阻击的根源在于我国企业实行基于规模经济的低价竞争策略,这又与企业长期以来对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比例过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以及拥有所谓“制造成本低廉”的“相对比较优势”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风险构成了我国企业成长战略风险的主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