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视母语,关心母语 母语与母语教育

重视母语,关心母语 母语与母语教育

重视母语,关心母语  母语与母语教育
重视母语,关心母语  母语与母语教育

一、母语

1.1什么是母语

母语,有不同的解释,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两种。

(1)《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

(2)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

人在幼年时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

这两个解释,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其一,母语与个人和民族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它是人们最初掌握的民族共同语;其二,母语是人们“最初”通过“习得”而获得的,与获得外语的“学习”过程是不一样的;其三,母语是人们交际和思维的“自然”工具,这种“自然”也有别于外语。

我们最初习得的语言,可以是民族标准语,也可以是某一方言,这又提出了“母言”的问题。

1.2母语和母言

母言,就是指人们最初习得的作为方言形态出现的民族共同语。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每个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的,他所习得的语言往往是方言,或者是带有方言特色的民族标准语;习得“标准”的标准语,是罕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认为母言就是母语,母语往往是以母言的形式出现的。

母言与方言有关,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方言,它是母语通常的存在

形式。从理论上说,母语包括了一种语言的各种地域变体,因此,如果说某人持某种母言,也包含持该母言所属的母语的意思。母语和母言的区分,是讨论问题的需要。尤其是对于认识方言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方言及其地方文化的保护问题等等有重要意义。

1.3母语的意义

1.3.1母语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母语是一个民族得以构成的重要基础,母语缺失,民族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系联纽带,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共同的语言。另外,母语缺失也是民族文化缺失的表现。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存在和传承的基础。

就个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等方面来说,必须依托在语言之上,必须以语言为载体,因此可以说,语言不仅仅是人的交际工具,语言还是人的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那么失去母语,就等于失去一种最好的存在方式。另外,语言还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从民族的角度来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了该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凝聚着该民族对世界的各种认识。[iii]语言的特点就是民族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母语就是民族的文化。

1.3.2母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

从历史的发展看,一个国家走向世界往往都伴随着语言的推广。在国际交流中发展自己的语言、推广自己的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国际交流范围日益广泛,交流内容日益复杂、

深入,随之而来的是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交流和碰撞。

因为各种国际原因,英语成为世界上使用范围十分广大的语言,英语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快速进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内,英语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这种扩大有利于中国同世界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但是有关部门对过于看重英语以致忽视母语的现象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现象有的存在于教育中、生活等许多方面。周建设指出了英语受到重视的两个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策导向的需要。

二、母语教育

2.1什么是母语教育

讨论母语教育,首先要认清语言教育的特点。语言教育与语言教学是不一样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能的活动,它还要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以影响,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培养人才的过程。一般来说,语言教育往往指母语教育。母语教育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认同母语文化。母语教育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的活动,它对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操、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母语教育”,也可以说“外语教学”,而“外语教育”的说法是不合适的。

本文所讨论的母语教育问题,指的是汉语作为母语的教育问题。2.2母语教育的战略地位

就国家而言,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多方面的,是综合国力的整体提高。

2005年上海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上,专家呼吁,中国不但要成为经济强国,而且要成为语言强国。文化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部分,重视母语也是重视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李宇明指出,从理论上讲,语言是一律平等的,但现实中语言是有强弱之分的,而语言的强弱又与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实力的强弱呈正相关”,“汉语的现状、国人的语言心理和一些涉及语言的政策与我国所处的地位不相称。与国家的和平崛起战略不适应。他认为汉语要走强就必须‘科学处理外语与母语的关系,国家开放急需加强外语教育,但也决不允许外语吞噬母语’”。可以说,母语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就个人而言,个人对母语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民族的态度。于漪认为:“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作用”,“尊重自己国家、民族和语言的人,才能真正受到别人的尊重”。

母语教育和研究是信息化的第一要素。信息化程度既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又是发展的条件,而信息化的根本是语言的信息化,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

此外,汉语方言等都是重要的语言资源,忽视这些就是忽视了资源。

2.3关于母语教育的论争

关于近年汉语作为母语的教育,有这样一些看法:

(1)语文水平下降:原因之一是过分重视外语,“忽视母语教育,

致使外语地位过高,最终导致全民族语文水平下降”。2005年3月27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在11个省市开考,“在19个设有考点的城市中,只有11个考点正常开考,其余8个城市的考点因报考人数因未能达到专场30人而被取消”,对母语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另外,应试教育制度也是导致语文综合水平下降的原因。

(2)“全民语言教育基础普遍提高”:“衡量一个人语言水平或能力的唯一标准是其能否很好地让语言为自己服务”我国传统社会中语言教育是属于少数人的,相反,从现在多样的言语交际形式和丰富的言语作品看,语言教育水平是提高了。

(3)“重文轻语”: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的现象普遍存在;把语言文字的应用过于简单地归结为听、说、读、写;对语文教学中的文化问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重知识轻能力。

三、2005年我国母语教育状况

2005年,许多关于母语及其母语教育的问题仍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母语教育也不乏亮点,如: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样化状况;语文高考大纲的变化及其高考自主命题等等。但也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国际上汉语热,国内的母语教育却显得很冷清;国内外语,特别是英语,备受宠爱,英汉双语教学很受追捧,汉语却愈来愈不被重视,以至有关人士指出,学生汉语水平低下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在大学,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等等。另外,语文课的性质仍然受到学术界、教育界的关注。

3.1新世纪——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角度

1956年教育部颁布第一部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较大的修订以适应教学的需要。目前所使用的教学大纲以及相应的“课程标准”等,都是2000年以后修订或重新制定的。其基本指导思想是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着重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在高中阶段强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在“教学评估”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引起语文界的高度重视。

3.2创新性——多样化小学语文教材的目标

在中小学教学,过去统一按国家规定使用语文教材。教材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后来国家在教科书的管理、编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一纲一本”——“一纲多本”——“多纲多本”是改革的一条主线;另一条主线是“编审合一”——“编审分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引入教材编写竞争机制,国家鼓励教材的多样化,同时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审定以避免鱼目混珠。从2003年到2005年,教材改革中出现了六种反响、争议较多的教材包括: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青春读书课》、云南人

民出版社出版《Q版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200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试验本。

3.3大语文——2005语文高考大纲的导向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的变化,变化的目的是为高考自主命题和新课程改革做铺垫,进而更好地发挥语文高考的引导作用,并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思想,在语文学习中增强创新意识。

考试范围的扩大,作文体裁的放宽,试卷结构及题型等的调整和补充是2005年语文高考大纲的新变化,2005年的高考试题选材重点放在了现实、传统和热点方面,目的是以此引导教师拓宽语文思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并能据此有所创新。

语文考试问题仍是语文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的语文考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中的一些矛盾,这一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较为突出,如一些标准化试题促使学生过于注重答题技巧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知识和技能。语文教学往往以考试为中心,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考试进行,结果出现的极端问题是教师和学生都难以突出各自的优点,发挥各自的特长,教师不能把教学上升到艺术,学生感悟不到语文的吸引力,双方的创造力都受到影响。

3.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小学“语文”的性质

“语文”怎么定义,其性质特点是什么,一直是学术界、教育界讨论

的问题,有观点认为“语文”是语言和文学,也有人认为“语文”不仅包括语言和文学,还包括科学、哲学、传媒等,还有观点强调“语文”中的文化因素。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不能把“语文”这个概念肢解,“语文”是一个整体,包括学术、生活的很多方面,此外,还有狭义、广义“语文”说。

“语文”是什么,关系到语文课的性质,关系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例如教学中语言、文学是否分开,应该突出哪一方面还是多方面并重等。2004年,全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语文教研》编辑部主办的现代语文理念研讨会在浙江中部金华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讨论了这一问题。

语文教育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还是工具性,是近年来争论的热点。重视人文性的观点强调中小学语文课应该传授更多的人文知识,重视工具性的观点强调语文是生活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才是最重要的。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一课程标准源于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新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

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无论过于偏重哪个方面,都会给语文教育的总体规划,给具体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大影响。2005年针对语文课程的定性、定位问题仍有一些讨论,有学者依据课程标准,从工具性与人文性、课堂课本与实践、教学与学习等方面考虑提出防止语文课程“简单化”、“矮化”和“浅化”,要重视学生的实践,重视学生的个性等。此外,有关专家、学者还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确定了一些切实有效的语文教学原则,强调语文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肯定语文教育成就的同时,有关专家学者从语文的性质出发,反思了语文教学的一些不足及语文教师需进一步改进、提高的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交际也变得日益重要,语文教育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进步。近年,拥有优秀汉语交际能力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语文教育来说,除了要处理好人文性的问题,也要处理好工具性的问题,应适当改变教学中忽视大纲偏重考纲、忽视听说侧重读写的问题,为此可以有目的地改革教学评价手段。此外,对于语文教师的定位,要分清以下几种角色: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以及针对应试教育的名师,语文教师对这几种角色的选择、分配要恰当、准确。

有观点认为当前语文考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于强调区分优劣、遴选优秀者,忽视了考试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教学不再是语文教育的中心,考试取而代之成为语文教育的中心;二是

考试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三是语文考试的某些方式过于机械。

3.5边缘化——大学语文状况堪忧

“学习母语是终生的课程”。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大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课程,建国前我国各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1952年停开,1980年重开。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倡导高校开设大学语文,有这样几个目的:“一、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二、传承传统文化;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这些目的在今天仍有意义。

2005年6月,有关专家在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省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上一致表示,应该开设大学语文课。

1990年以后,许多大学、出版社自发编写、出版大学语文教材,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几十种,打破了单一局面,形成了竞争格局。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这是最早、影响最大的大学语文教材,共修订了四次。此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8年6月、1996年7月分别出版过大学语文教材,前者是供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使用的,后者是全日制高校全国通用教材。2003年,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同年9月在全国30多所高校试用。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专家认为应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别,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怎样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对于多种版本教材的

出现,有利于竞争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大学语文的发展,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状况削弱了大学语文的权威性。据北京师范大学针对部分本科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有效的126份问卷中,认为大学语文激发学习兴趣的有41人,占33%,其中理科占68%,文科32%;认为开拓眼界,提高人文素养的有97人,占77%;对教师评价较高的有63人,占50%;认为提高、培养自身能力的有76人,占60%;认为传承民族文化的8人,占6%。

2004年对大学语文改革、提醒重视大学语文的呼声较高,从高等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所占的学分、学时等方面看,大学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边缘化”。一所外国语大学部分作为选修课的几门第二外语是3个学分,48个学时,而大学语文只有2个学分,30个学时。大学语文教师也相应边缘化。有专家认为之所以大学语文出现了一些问题,是因为人们对大学语文价值的认识不同,大学语文课在重视工具性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文教育。据2004年报道,一位大学老师所在的学校以前除了中文以外的专业都开设大学语文,但是九十年代中期后只有三分之一的院系开设。

到2005年,大学语文“仍处在边缘状态”:不是必修课,学时不确定,教师编制无保障等问题使大学语文仍处于尴尬境地。另外,大学语文没有明确的学科地位也是大学语文边缘化的一个原因。

从大学语文的性质看,大学语文要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一种看法认为大学语文的第一个任务是为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系统,重新组织大学生在以往的考试中获得的语文知识点,使学

生的语文知识在高中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另一种看法认为对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应注意避免两种情况:一是过于关注大学语文的工具性质,过于看重听说读写的培养,甚至把大学语文看作中学语文的机械延续;此外是把大学语文当作文学史和文化史两者都影响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在大学课程中常常被边缘化,要改变这一状况,除了要明确大学语文的性质,还要防止大学语文教师被边缘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针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一支学识渊博的教师队伍是必要的,可以考虑在大学设立大学语文部。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较多,1980年全国性一级学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成立,至2004年,召开了十次年会。2004年4月10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教育出版社协办的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讨论了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等各方面问题,力图针对高校语文课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引起高校对大学语文的重视,推进与大学语文有关的改革。一些调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语文课程目前的状况,有观点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既没有思想政治课程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课程的吸引力,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也有观点指出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的延续。也有观点认为,大学语文的尴尬反映出教育的弊端,改进的根本是革出教育的弊端。

母语教学法

母语教学法 儿童的记忆、模仿能力特别强,且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是语言发展的佳期。小学开设英语课,不仅仅意味着学生可能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它还可能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育,我们认为,“母语教学法”是良好的尝试。“母语教学法”如同婴儿学说话,先听后说,听多了自然就懂了,就会说了。先词后句,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自然会说。为了使“母语教学法”得到更好的运用,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儿童做事更具有兴趣性,喜欢的就会十分关注,积极投入。因此,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学好英语创造条件,我们到县第一实验小学听的一节课就是很好的例子,教师首先唱歌热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巩固所学知识。如用游戏“看谁找得快”来检查单词,教师让学生听到和看到逐渐加速的英语信号后,做出快速反应,看谁先“抢”到念到的实物或图片,并奖给他们。这样以旧代新,不断练习、巩固,整个课堂教学一点都没有“学习知识”的“负担”,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玩得开心,学得主动。 二、创设英语环境首先创设语言环境。英语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真实的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例如:两个学生见面相互打招呼,自我介绍,这样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24·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对对话内容的理解。其次创设生活环境。让学生一见到英语教师就感到英语的存在,在课堂上,教学语言尽量使用英语,让学生感到已经置身于英语世界中。比如,在维持纪律时,使用一系列英语语句:“Please sit well.(请坐好);Put down your hands(放下你的手);Look at me, please.(请看着我)”开始学生也许会显出惊奇,但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反复说,反复用,并加以手势,体态语辅助,天长日久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三、在多感官刺激中呈现英语,增强记忆力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记忆是靠外界环境对大脑进行刺激并形成痕迹的。大脑神经受到的刺激越深,记忆的持久性就越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教授英语,引导学生同时使用多感官感知,使大脑同时接受来自眼睛、耳朵、肢体等器官感受到的刺激信号。如在教英语口语“I like……”时,边放录音边举实物,并以拥有某物时的自得神情引导学生听读等。然后再播放录音,再举实物,让学生进行句型操练。这样,在多种形式操练中,巩固英语,增强记忆力。总之,采用“母语教学法”旨在使英语教学成为母语教学。尽量消除汉语的中介作用,使思维与语言形成一体,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并通过多种教法,选择适合儿童语言发展特点的内容,合理安排,灵活运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方法和手段

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谈谈大学生的母语教育

谈谈大学生的母语教育 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说到,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学习外语就是要摆脱母语的影响”、“学习外语必须忘掉母语”的观点。这种片面强调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做法正是导致母语文化失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认为,母语不好的人一定无法学好外语。一旦为了学习外语而把自己的母语丢了,这样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英语很重要,是一种国际语言,改革开放需要外语,但是并不是要全民说英语,英语并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语言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工具。只有熟练地运用它,才能更好地与社会交流,与社会共同成长。国语不行还谈什么大学毕业?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作为跨世纪一代的未来建设者,掌握和熟练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只有先把自己母语学好,才能体会到汉语的魅力,才有利于汉语的传播和发展,不能让外国文化“逾越”我们的本国文化。 我们应大力加强母语教育,我们不要求每个大学生都成为文学家、汉语学家、作家,但写作时至少不应该出现白字连天,文理不通,别字成串。当“新新人类”用无哩头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时,我们不禁悲哀文化的沦丧。也许我们庸人自扰,但这五千年的语言岂能拿来开玩笑? 无论如何,母语的传承是不会只有“语文教学”这么简单的。 在我看来,大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经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生命的过程,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教化的过程。其次,才是一个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前者是一种精神教育,后者是一种技能训练。多年来,我们在认识和把握母语语文教育的本质时,一直只认识到它是一种技能训练,如同游泳、打乒乓球一样的一种技术行为,这明显是不够深刻的。 所以,母语教育实质是一种精神教育,我们不能把母语教育异变为一门单纯学技术并基本用技术来驾驭的课程,另外,学校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学生对母语的兴趣,将母语的魅力发扬光大。

赏识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文案

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谈家庭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一.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近几年随着赏识教育的普及,很多家长懂得了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他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心灵的呵护。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有人把赏识比喻成阳光或雨露,他能唤起孩子的心理能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或为孩子成长的驱动力。 二.对提出赏识教育的周弘老师的简介 他是一位具有传奇经历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他与命运抗争,不仅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而且唤醒了无数迷途知返的孩子和绝望的家长。他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第一位发现孩子没有错的教育家,他创办的赏识教育被称为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在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中,只有赏识教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中华名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三.赏识教育的理念 在赏识教育中,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是他的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认为:“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种不好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地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 四.何为赏识? 赏是欣赏,识是认同。合起来就是欣赏孩子,认同孩子。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父母是孩子信念的源头,信心的根据地。父母创造的高级生命,自己不欣赏,谁会欣赏?父母对孩子都没有信心,谁能帮助他树立信心?一朵花,缺少了阳光雨露的滋养,一定会逐渐枯萎。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性味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五.对赏识教育的误解 1.赏识不等于表扬

13、双母语语言环境

双母语语言环境 婴儿在3个月时,大脑就能辨别数百个单词的发音,比他听到的母语单词多得多。大脑开始围绕着经常听到的单词进行组织,并开始创建发音图来更有效地处理语言。这一时期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开始时,婴儿能听出许多种不同语言的发音,所以把刚出生的婴儿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够学会其语言。 如果是不用的语言,大脑中关于这些发音的连接会变弱,而他们经常听到的语言的连接会变得更强。尽管婴儿听不懂您说话的意思,但通过这种早期的对话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在婴儿一遍一遍地听您说话的时候,他们大脑中和语言、说话有关的部分会受到刺激。他们听到的语言越多,大脑这些部分的生长和发育就越好。 所以对于宝宝来说,语言只是一种声音符号,刚出生的小宝宝是完全听不懂任何语言的。可是所有的孩子,无一例外都会在2岁半左右,熟练掌握一门母语,完全学会说话,而对于成人,学习任何一种第二语言,都不可能在两年半的时间,就能达到像母语一样的程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宝宝在2岁半前应用的是“母语学习法”,通俗来讲,也就是靠感官来习得语言。 这段期间,也是语言刺激的一个黄金期,宝宝不用任何一种语言作为翻译,而完全通过表情、动作、情景和前后链接来理解他所听到的声音符号。这个时候宝宝听到的任何语种,对于他来说,称之为“范语言”,也就是说,是没有分别的,他不需要任何语言上的搭桥翻译,全部利用感官进行“母语学习法”来处理他听到的声音,区别只是,有些语言听到得多,更为熟悉,有些语言接触少少,较为陌生而已。 而且很神奇的是,宝宝并不会因为双语环境而产生混淆,除非是父母用错了方法,让宝宝被动接收,父母填鸭式以教授孩子单词或者句子的方式去沟通,宝宝自然吃不消。 指导师们会尊重每个宝宝的语言发育黄金期并将课程以课堂游戏的指导形式,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传递给每个宝宝和家长,长期语言环境的熏陶下宝宝可以理解每一个游戏环节并用不同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探索欲望。所以宝宝开始就接触中文和英文这两种语言,在双母语的影响下使宝宝的语言中枢系统更发达,为2岁半语言爆发期做储备,使3岁以后的英文口语学习更加容易,从而增加了宝宝3岁后对英文的学习兴趣。

母语式的学习方法

母语式的学习方法 【学外语的方式】 学外语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个种是母语式的学习方法,另外一个是学校里的学习方法。母语式的学习方法是一个不是很普及的学习方法,对学外语的人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学习方法。 【学校方式的弊端】 对待外语的时候我们过于依赖学校的方式,学语法,背单词,考试等。 学校的方式有很多致命的问题,比如太过枯燥,所以没法提起兴趣等。 这样的结果是没法坚持学习,因为没有什么意思,成效也不好自然就不好坚持。 还有就是效果不好,学了十年也听不懂外语,也没法用于沟通,也就是听力和口语都很差。母语式的学习方法在听力和口语上是强项,用这种方式一辈子可以掌握多国语言。 【母语式学习方法的具体做法】【用新概念英语举例,这里的新概念应该是成人版的。】 选用经典的教材,采用多听的方式,反复播放课文。 根据年龄和外语水平算定一个课文到几个课文反复听MP3,长期有耳机的话会比较难受,所以最好是用外放的音响。 比如一个小学三年级或者是四年级的小朋友学新一的时候,先让孩子自己看或者是陪着孩子看新概念一的头几个课文和单词。 看的时候主要是看中文部分,看一遍即可,用不了多长时间,之后放MP3,放外放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玩游戏,或者是做作业。 吃饭的时候或者是做别的事情的时候都可以放外放,一天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或者是更长时间也可以。 我的孩子学到新概念二和三的时候有的时候一天放四五个小时或者更多。 之后几天一次看书就可以了,让孩子看看能不能读,试着读一读,然后根据效果继续定下一步计划。 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是一两周一次让孩子读听过的课文,能非常流利的读课文的话算通过,通过的就没有必要继续听。 不熟练的继续听,熟练的删除以后增加后面的课文,这样继续进度就可以了。 不要求写,但是要求流利的读出来,通常能非常流利的读的话就能自然背下来了,有的孩子可以适当的要求背个别的课文,只要孩子接受。 这样做就是尽可能的模仿母语式的学习环境了,我们学母语都是父母等周边的人跟我们说无数遍的结果。父母不会要求我们写出来,也不会教我们语言结构,也会说错误的用法然后解释,也不会考试。 学英语的话,新概念是比较经典的教材,采用的人很多,MP3都是老外的标准发音。 母语式的学习方法就是直接学本土的地道的发音,学习地道的经典的课程。 【母语式学习方法的效果怎么样】 对学习的效果应该都是有期望值的,这个很正常,采用这个母语式的学习方法以后我发现,孩子的学习效果总是在超越我的想象。 不是希望值,超越的是我的想象力。 一年多就拿下了新一,又一点多拿下了新二,现在五年级在学新三,成人版的新三是大学四级的水平,新二是高考,新一是中考。 优酷搜索的话可以发现有不少小学孩子在学新二和新三,这个不奇怪,能达到。 【孩子能接受得了吗?】 除了写,其余的部分还是正常要求的,所以没有问题。 因为听的次数很多,所以都知道中文的意思,就是都能听懂,也知道是什么意思。

常用的教学方法及意义

常用的教学方法及意义 怎么样才能有效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学方法的意义及常用的教学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一、常见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具体形式。讲授法是一种最常 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具有传递知识信息和控制学生的认识活动两方面作用,通过这些作用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 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中。他们一边在紧张的思考,一边又在感受求知的乐趣。教师在讲授中既可通过分析和比较、 归纳和演绎、综合和概括,又可通过讲重点、讲关键、讲难点、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等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认识知识的价值,并 将其内化为一种学习的动力。 (2)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或

巩固知识、 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谈话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形式。谈话法可使教师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 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谈话法花费的教学时间较长,对学生知识准备情况要求较高,所以,在一堂课中,谈话法一般与其它的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 (3)读书指导法。这种方法是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及课外读物,使学生获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方法。它包括指导学生预 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形式。读书指导法是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使用此方法的时候,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同时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当学生读书完毕后,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加深 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作示范性实验和动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或印证所学书本知识的方

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

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 语文教育,越来越推崇“技术”。教师上课凭“技术”,诸如什么开课的技术、结课的技术、板书的技术、朗读的技术、调动学生情绪的技术乃至极为详尽的几课型、几步法、几环节等等。你进入语文教育圈内看看,参加语文教育会议,翻翻提交的论文,许多是在讲这些非常具体的技术;阅读语文教育方面的刊物书籍,发表的许多论文,不少是在传播这样的技术;听听一些老师做课、做报告,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人这些技术。我们语文教师们俨然成了一批批纯粹的技术师傅(包括我自己),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为我和我的同仁们的“变异”感到震惊---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术”,诸如什么

叙述的技术、描写的技术、议论的技术、说明的技术、起承转合的技术、夹叙夹议的技术、渲染和升华的技术,甚至抒情的技术,在书本上、课堂上都能学得到。我们的孩子们也已经变成了一批批小小的熟练的语言技术工人!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的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但内心却已经不起半点情感的波澜;他们或高亢或深沉地忧国忧民,但他们自己心里却觉得好笑!可是,我们的语文课正有逐步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的可能,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练的可能!这,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惊心、最骇人的“核变”!我认为,技术是绝对重要的。没有技术,教师怎么具体上课?没有技术,学生怎么进行具体的言语表达?语文教育当然离不开“技术”。最具体的操作“技术”,永远是第一线教师上课的基本手段;学生语言听

说读写,也存在基本的十分细致入微的操作“技术”。但,我们且不可由此,把语文教育异变为一门单纯学技术并基本用技术来驾驭的课程!纵观几年的讨论,实际存在一个根本分歧,那就是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之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或者说透一点,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门语言技术应用性课程,还是一门精神奠基课程?许多参加讨论的人到这里,就语焉不详或者各执一词。下面我想廓清这个问题。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构成物。没有语言(言语)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语言(言语)是“人的精神本体”。因而语文教育实际就是“精神培植”、“精神教育”。“语言(言语)”的本质即精神,人的精神的本质即“语言”,二者实际是“一体二名”。设想,假如没有语言(言语),“人的精神”靠什么来依托?如果没有语言(言语),我们根本无法用“人的感觉”来感受这个世界,无法

母语在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

母语在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 我们绝大部分学生在学英语之前已较熟练地掌握母语,他们习惯用母语思维、交际,用母语接受新事物、理解新问题,母语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总要自觉与不自觉地把英语与母语联系起来,这就存在着母语与英语学习相互“迁移”的问题。“正迁移”产生积极影响,“负迁移”产生消极影响。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正迁移”和最大限度地减少“负迁移”,是优化我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也给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实践教学中,我认为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是:适量恰当利用,准确从严控制。 一、适量恰当利用母语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以活动课为主、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进行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英语教学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应适度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把母语用得恰到好处。 1、利用母语,帮助理解和记忆 直接使用母语可以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学生确切理解英语词汇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英语学习初期,直接使用母语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英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阻碍英语学习,还会使学生养成一知半解的坏习惯。在本文初提到的教学案例,教师不是把多媒体、游戏都用上了吗?为什么学生对三个方位词的理解仍然那么模糊呢?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 其次,有时直接使用母语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例如,教师在教“news.”,“but”,“world.”这些词时,若完全用英文释义,既费时,又很难解释清楚。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头脑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背景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在讲解这些抽象词词义时,教师只要使用母语告知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消息,新闻”、“但是”、“世界”,而不必去阐述这些词的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清楚理解词的意义,而且印象深刻。对教师来说,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其它的教学活动。 另外,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对目的语的规则了解不多,但由于已熟练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他们便希望能利用已具备的母语知识来解释外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这样,事半功倍,学生学起来也更有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总结出一些规律,然后将其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如在教“是”动词am,is,are

赏识教育作文800字_赏识教育心得体会3篇

赏识教育作文800字_赏识教育心得体会3 篇 这两天我一直在网上看《周弘赏识教育》,但作为一名教师和8岁女儿的父亲,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以前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孩子什么也不缺,唯一差的是挫折,差的是吃苦的机会。总是固执地认为在顺境中、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犹如温室中的花草,经不起真正的风吹雨打。但是通过听了周校长的讲座,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感触颇深。 通过听周弘老师的讲座,我知道了赏识教育,来源于周弘老师亲自教育女儿成材做人的过程,更来源于周弘自己的生命成长。周弘老师说:"准确地说,我们称它为"赏识成功教育"。说白了,它就是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差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语迟",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赏识成功教育"就是父母本能地使用过,又无意中忘却的方法。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孩子第一千次摔倒了,做父母的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赏识的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有了爱,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我们教育孩子,都希望长大以后成材,出人头地,要做人上人。但是,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是"让孩子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才美好;让每

个孩子感到像黄山上的松树,各有所长,彼此不同,千姿百态,生命奇观。"作为老师,我们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我们要肯蹲下来跟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当他们是朋友,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互相尊重。 在听讲座时,我不断思考自己的一些做法,深感自责。孩子8岁了,从来没有陪孩子一同学习,一起游戏。有时甚至把对学生的怨气发泄到女儿身上。现在想来,我对女儿的关心实在太少了,甚至感觉自己这个父亲当得是不是合格,在今后教育孩子是要多去发现孩子的优点,没有多去放大孩子的优点,从现在开始,改变我自己的态度,不但要爱孩子还有懂孩子。 通过这几天的网上看视频,还是比较有收获的,对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有了初步了解,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在教育孩子方面,自己多学习,将来在实践中,更好与孩子成为好朋友,学会多赏识他们!让赏识重新回到每个孩子的身边!赏识教育心得体会 前段时间看了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讲座感受很深,他的赏识教育让人感觉就像被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让人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赏识,它所给予人的是信心,是力量,是希望,一个有信心的人,一个能看到希望的人,他的生活就过得有阳光,过得很充实。希望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夜行人找到前行的方向;希望,犹如在洪水中遇到一方木板,让人们能看到生命的招手;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给予的赏识,能让孩子在我能行的自信中一直走向成功。周弘老师只是一个很朴实的残疾女孩父亲,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却能做到如此,我们无

从宏观角度探析非母语语言教学-教育文档

从宏观角度探析非母语语言教学 历史上对语言教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大类。了解语言教学的历史不仅能够使我们获得当前的教学理念,而且也为未来语言教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相对于宏观研究,微观研究比宏观研究所得到的成果更加丰富、具体。而将共时和历时两种方法进行互补运用对语言教学历史的研究才能更为完整。代表人物有Closset ,Marechal ,Lambley 等,他们都是对某个特定时期的语言教学项目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鉴于语言教学理论的历史,H.H.Stern 则提出了对研究语言教学理论的 三点建议:(1)参考自己的语言学习与教学经历与经验,(2)尽管历史上的研究有些零乱,但还是包括了很丰富的有用成果, 3)像国际语音协会所提出的那些语言教学建议条款之类的文 献也具有借鉴意义。 而语言教学中所贯穿的理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明确性,2)简单明了,3)有用性和实用性,4)具有实证和说服 力,5)保持一致和连贯性的理解力。好的语言教学理论是一个 不断发展并完善的过程,是一项对语言教学研究有待深入发展的课题。已有的研究不能充分地分析解释语言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只有将已有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研究与发展理论基础。 社会科学包括很多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人种学等,其 中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语言学家一直都意识到语言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比如,在人类学中通过研究民族种群的语言来探索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学与人类学作为现代人文科学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著名的Sapir-Whorf 假设,认为人们看待世界的方法部分地或全部地为他们的本族语结构所决定。近几十年有些研究者对这一假设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语言主要是反映着社会文化价值与取向,而不是创造;世界上各种语言所共

母语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必有自己的语言,如果一个民族的母语被本身遣弃,那么这个民族就如失去灵魂的躯体。” (一)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孩子是家长的希望。教育是人类的希望。” ◆古今中外史料一再证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与教育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个民族有无文化思想作为基础,决定他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和尊严。 ◆总而言之: ◇“一个民族若没有文化思想作为基础,智慧是长不大的。再豪华的物质生活也堆不起一寸的民族尊严。” ◇“只有热爱及发展自己文化的民族,才是有尊严、有灵魂的民族。” (二)中小学十二年教育是基础教育 ◆华文小学教育只是学习识字、写字,简单的初级阶段,不足以维护及发扬博大和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学阶段是一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语文能力,灌输民族精神、传统价值观,思维 方法是在中学阶段进行的。 ◆青少年在面对身心急剧变化,渴望被了解与得到协助,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听懂他们语言与内在声 音的环境、能亲近他们的师长。 ◆中学是人生观及道德行为定型的年龄,孩子学好学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 ◆中学也是吸收大量知识的时期,丰富的知识与聪慧的头脑,将各学科成绩提升,才能升上大专或 就业,面对21世纪激烈的挑战。 ◆根据统计,从1991年到98年间,从华小来的国中生,升读初中三(FORM 3)之前退学的,全国 每年大约有4千名,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语言适应问题。 ◆要使自己的孩子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成人成才,接受华文中学教育是最好的选择。 ◆小学六年教育是初级教育。中学六年级是基本教育,缺一就不能实现整体基本教育体系。 (三)华文价值与国际地位与日俱增 ◆华文是世界最多人讲和用的语文,华族是世界分布最广的民族。今天世界上超过十二亿的人口使 用华语,现在世界各国的学生在中国学习华文已超过30万人。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工业、科技、贸易迅速发展,因而华语在亚洲太平洋国际贸易上,以及西 方各国在中国市场的争夺战中成为最吃香的商用语言。通晓华文将更容易维系这个商机、资讯及文化的庞大市场。 ◆自从朱邦复发明的汉字仓吉造字法应用在电脑上处理大量资讯后,中文得以广泛在国际网络使用。 ◆根据1987年英国《新科技杂志》报导:“一个有形、音、意结合的方块字(汉字),集中了大量的 信息,而且音节清晰,易于辨别,这就是汉字成为21世纪的第一语言。” ◆由此可见,亚洲、太平洲西岸自古以来的“汉字文化图”未来将日渐普及世界各个角落。

母语能力

母语能力面临背景 本质&重要性&现状&原因&改变方法(重视教育/生活中)&方法缺陷【对比】&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母语素养;现状;应对措施 母语能力的本质与重要性 语言不只是工具,而且还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失去一种语言,就是失去一个文化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脉相连,密不可分,除了语言技能的传授,母语更担负着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功用。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延续,要靠年轻一代学子们把握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要保持民族特色,发扬民族精神,保持优秀的文化传统。保存国粹,需要年轻学子们熟练把握母语——汉文字。而这些仅有母语基础教育是不够的。只有加强母语高等教育,让大学生确立起对本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深刻了解,认清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才能建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信心,才能积极主动且富有成效地对多元文化进行比较、鉴别,从而热爱、传承并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母语通常指人们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 方言,在本文中特指汉族的民族共同语——汉语。母语作为人在幼年时习得的语言,通常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个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往往以母语为载体,依托在母语之上, 因此可以说,母语不仅仅是人的交际工具,还是人的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失去母语,就等于失去了一种自然形态的存在方式。就民族而言,母语是一个民族得以构成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共同的语言,母语缺失,民族就失去了最重要 的联系纽带。同时,母语是民族文化得以存在和传承的基础,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首要载体和有机部分,母语教育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 意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应该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失去了母语,就失去了民族文化之根。因此,母语教育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认同母语文化。母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活动,它对培养人们的民族情操、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浅谈赏识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浅谈赏识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 莲花幼儿园分园邮编:215123 朱瑞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足以说明我们在幼儿园里进行赏识教育是很有必要势在必行的。因此,我们急切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提倡以人为本,“平等交往”。要求教师带着独特的眼光和不泯的童心去体察和探究幼儿的内心需求,并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以使孩子们的需求真正成为教师赏识与思考的焦点。 【案例呈现】 我班有个叫钱宸誉的小男孩,平时比较调皮任性,而且非常好动。今天在吃午餐的时候,他就一直问我“朱老师,今天我乖吗?”我点点头说:“恩,你今天真乖。”听完后她可高兴了,转身就对其他小朋友说,老师说我今天很乖。接着他就开始大口大口的吃起饭来,边吃还边对我说:“老师你看我把饭菜快吃完了,我没有挑食我把饭和菜都吃完了。”我给他伸出一个大拇指说:“今天你真棒。”但刚过不久,他的椅子就咣当一声摔倒在地,原来他吃完饭菜后站起来爬到旁边的小朋友那里玩,把椅子撞翻了,事后他赶紧扶起自己的椅子坐好。 吃完饭后一部分小朋友出去散步了,一部分小朋友在午睡室里看书。没多久里面就吵成一片,都在说“老师快来啊,钱晨誉吐口水还抢我书。”我急忙走过去说:“钱宸誉,你到老师这里。”只见他不情愿地低着头,慢慢地走到我身边,感觉很委屈,我问他:“你怎么了,刚刚在干嘛呢?”“知道老师

为什么叫你过来吗?他点点头说:“知道,因为我不乖。”我接着问:“你知道你哪里不乖吗?”他重复说:“知道,因为我不乖。”我又接着问:“你知道你哪里不乖吗?他说:“我刚才推小朋友,抢小朋友的书,还吐口水给小朋友。”我问:“你说说这样做对不对。”只见他不吭声,两只手不停地捏着自己的衣角搓来搓去。我说:“你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吗?你下次还会这样吗?知道怎么做了吗?”他点点头说:“我不抢小朋友的书也不吐口水了,我以后一定会乖的。”我说:“这才对,现在你可以挑一本书和我一起看书吧!”于是他就坐在我的旁边安静地看书,一边看一边轻声地讲,虽然他不认识字,但是他能够根据画面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讲述。看完了一本就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交流起来。我默默地看着他,这时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已彻底改变了,再也不是那个人见人讨厌的调皮鬼了。现在的他很乖,很好学。相处了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他,我真的很惊讶!要是平时,他肯定会大叫起来,但是今天他没有,他依然很安静地和我一起看书。这时,进来一个孩子对他说:“我们出去玩的很开心,你不能去玩喽。”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说:“你去玩吧,我才不要出去呢!”但是,此时此刻他却说:“你不要吵,我在看书呢!”这句话是他说出来的,我真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这是事实!从这句话中,说明他真的已经融入到了现在的环境之中,他觉得那时的感觉一定很棒。 【分析原因】 短短的10分钟,钱宸誉这个小男孩居然有了如此明显的变化,真的是不敢想象。老师的一句“你真乖、你真棒”对孩子的鼓励作用竟然如此之大。由此看来,老师的为人师表,举手投足,无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是一个细小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对孩子来说将是多么的重要。其实,孩子

(精选)学习教育学的方法和意义

学习教育学的方法和意义 教育学是我们师范专业必修课程,如果非师范类的大学生要考的教师资格证,那么他的教育学必须通过。由此可见教育学教学对我们师范生的教育素质影响有很大重要性。所以我们应好好学习教育学并理解其意义。 一、教育学的学习方法 1.掌握了教育学的发展与教育学的内容; 2.理解了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建立的新型课程观、教师观与学生观,教师与学生应处于什么样的关系; 3.知道了学习理论包含的内容以及新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4、学会了学校德育、教育评价与学校管理; 5.知道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的关系; 6.基本掌握了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和教育现象。 教育是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教育学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教育学的本质,由于教育学是一门观念性的课程,不像我们所学的专业课那样枯燥,正因为其自身具有的观念性,使我们每个人都能构思出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我们“是什么,怎样做”,启发了我们“为什么,怎样想”。从而让我们知道怎样教育学生是对的,我们不仅要教他们专业知识还要教他们为人处世,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当学生犯错时怎样惩罚他才能不伤害他并且管用。当他们情绪低落时应怎样安慰,那些能对他们说那些不能对他们说等,使孩子们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给师范生培养良好的教师素质。增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性,避免盲目、随意性。 2.有助于科学的教学管理。师范生一般毕业后都从事教育科学管理工作,时未来的教师。要使学校的管理建立在科学化、现代化基础之上,不懂得教育科学,不精通管理艺术,就不可能实施科学的,有效的管理。 3.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种按照预期的要求以改进教育的实践,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尝试,是面向未来的创造性活动,时一项教育变革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在校师范生具备这样的知识,因此教育学教学在师范生职前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很深。 4。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当前,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从传递型的教师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师。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而且,面对当今复杂的教育形势,传统的教育经验日益捉襟见肘,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挑战。 想要教好学生,不仅要教好的专业知识,还教好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教育学这门科目正是引导我们怎样去教好学生的导师。

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来自英语母语国家外教

英孚教育: YOUNG ENTREPRENEUR: So, you've finished school and university and come out with a load of academic knowledge. You're ready to start making some serious money in the business world, but how much will you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help you? Unfortunately the answer to that question can sometimes be not a lot.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re all well and good but without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making theoretically sound but practically disastrous decision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can help you prepare for and deal with specific aspects of your job. YOUNG ENTREPRENEUR: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is the MBA. This stands for Masters Degre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t's usually a two year course that focuses on a wide range of business related subjects including economics, marketing and finance. The course can cost quite a bit, howev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benefits received after completion, it can be quite reasonable. Higher salary, easier to get work visas, easier to get top jobs, higher awareness of management approaches. YOUNG ENTREPRENEUR: These are all things that can really help you achieve your dreams of business success. So, is it worth it? Sure. If you've got the cash available it could be great for your career. On the other hand you should make sure that you really need the qualification before you go spending such a lot of money! YOUNG ENTREPRENEUR: There are other kinds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though. With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it can be really useful to be able to prove your proficiency in using it. There are tons of different tests and qualifications out there that you can take to show how great your English is: IELTS, TOEIC, TOEFL, Cambridge exams like the FCE, CAE, CPE. But which ones should you take?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e purposes of these tests. Are you a doctor or a nurse? YOUNG ENTREPRENEUR:

母语人士请学会说通用英语

英国人的英语最难懂:母语人士请学会说通用英语 If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are not to become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pariahs, they will need to learn how to speak global English – in other words, to communicate with non-native speakers. 如果英语母语人士不想被国际商业界所遗弃,他们需要去学习如何讲通用英语——换言之,就是和非母语人士沟通。 Resentment at the complexity of native speakers' English is widespread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During a study carried out at Kone Elevators of Finland, one Finnish manager blurted out: “The British are the worst . . . It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ir English than that of other nationalities. When we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talk, it is much easier to understand. We have the same limited vocabulary.” 在国际商界,针对母语人士英语复杂性的不满普遍存在。在芬兰通力电梯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一位芬兰经理人脱口而出:“英国人最差劲了……他们讲的英语是所有国家中最难懂的。而我们这些非英语母语人士所说的话,要容易理解得多。我们都拥有同样有限的词汇量。”How can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make themselves more comprehensible and more likeable? The most obvious way is to learn someone else's language. The great benefit of learning other languages is that you have some idea of what non-native speakers are up against. However, news this week that fewer than half of English schoolchildren ar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suggests that this is not going to be a profitable route for many. 英语母语人士怎样才能使自己更容易为人理解和喜爱呢?最明显的方法,就是学习其他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