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

《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

《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
《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

2010-04-27 16:58:05 来源:浏览次数:1681

导读:统筹规划全省产业转移成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促进广东产业、劳动力双转移的顺利进行,合理规划全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的全面提升,特制定本规划。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工业,取得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发展格局。但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对实体经济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广东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的巨大压力。统筹规划全省产业转移成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促进广东产业、劳动力双转移的顺利进行,合理规划全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的全面提升,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范围是广东省全境,规划期限至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全省今后一个时期产业转移区域布局

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转移工作。2003年到2008年期间,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珠三角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包括搭建“山洽会”平台,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成立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2008年5月24日,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对产业转移的规划引导,要求省经贸委牵头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制定全省产业转移的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和指导意见,引导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集中发展。2008年8月通过评审最终确定由省社科院作为规划编制单位,共同研究编制《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在新形势下,推进全省产业转移区域合理布局,既是广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提高广东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 8-2020年)》,以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发展经验,按照“全域广东”的理念,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出发,遵循产业转移和区域布局的一般规律,推动制度创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方针,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着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集聚发展和粤东西北及中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全省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广东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广东新一轮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基本原则:有序转移,集聚发展;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环保优先,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带动升级;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发展目标:优化各地产业和园区的总体布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集聚发展,促进劳动力素质提高,在粤东西北及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城市群发展,形成以珠三角为核心,辐射粤东西北及中部地区,错位发展、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点线面相

结合的“一核、三圈、五轴、五块”网络状分布的多层次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广东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明显下降,开始大力引进和发展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全省建成30个左右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其中15个左右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初步规划建设1~2个大型产业转移工业园,形成一批产业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转移集群。省内产业协作分工和价值链体系重新整合,提升广东产业竞争力水平。新增转移本省农村劳动力600

万人,组织技能等级培训360万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本省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以及向二、三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到2020年,全省产业转移继续朝着深度化、高级化、全面化发展,园区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珠三角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基地、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世界级都市圈。粤东西北及中部地区涌现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增长极,大型产业转移工业园作为宜工、宜商、宜居、宜创业、宜创新的城市新区,成为拉动广东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后发地区跃上“跨越加速”发展快车道,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产业转移总体布局

《总体规划》提出广东省产业转移空间走向要按照点(主要城市与产业园区)、线(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轴线)、面(块状经济)的空间格局来展开,从珠三角核心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六市)选择性地转出部分产业,通过“三圈”扩散和“五轴”地理轨迹的有序转移,在全省形成五个各具特色、相互联系、具有明显集聚效应的块状经济新格局。

1、一核(转出地核心圈)

“一核”即指珠三角核心区,是主要的产业转出地,具体指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珠海六市。

珠三角核心区要发挥对全省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把传统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粤东西北及中部地区。通过“腾笼换鸟”,引进更高级的产业形态,加大对高附加值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支持力度,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2、三圈(产业转移圈层形态)

“三圈”是指珠三角核心区转出产业向外扩散落点时遵循的三个梯度序列。

第一个圈层是珠三角边缘层,包括广州的增城、从化,佛山的三水、高明,肇庆的东南部,江门的东部和惠州地区。该圈层是珠三角内经济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是珠三角地区的“储备地”或“自留地”,其主要承接珠三角核心区的技术及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是珠三角内部的产业转移。

第二圈层是近地发展层,包括清远的中南部、肇庆中部、云浮东部、阳江、河源西南部等地,该圈层距离珠三角核心区的通车距离约2小时,主要承接对区位及交通运输条件要求比较高,且对珠三角核心区的主导产业具有粘合效应的配套产业(产品)。

第三圈层是延伸拓展层,是广东省内围绕珠三角核心区2~4小时交通圈,处于第二圈层外围的区域。包括清远北部、韶关、肇庆西北部、云浮西部、茂名、湛江、河源北部、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等地。该圈层主要承接要求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技术含量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以延伸市场为目的的产业(产品),以及发展对港口等交通条件要求高的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

3、五轴(产业转移轨迹)

“五轴”是指由珠三角转移而出的产业顺延一定的轴线向外落点,从而在省内形成相对密集的五条产业转移密集轴线。

一是沿深汕高速公路和东部沿海线向福建方向延伸的沿海东轴,直接接入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圈。这一轴线把珠三角、潮汕、海峡西岸三个重要的经济圈连接起来。

二是沿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及西部岸线所形成的沿海西轴,这一轴线继续向西接入环北部湾经济圈,从陆路融入东盟合作区。

三是由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及北江所形成的北轴,接入长株潭经济区。

四是沿广梅高速、广梅汕铁路及东江形成的东北轴,把客家主要集聚地与珠三角经济区连接起来。

五是沿广梧高速和西江航道所形成的西北轴,对加强广东与广西、云南、贵州的运输往来,促进“泛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4、五块(产业转移空间具体形态)

“五块”是指通过全省产业转移的推进,产业布局将在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区域划分基础上,依据新的产业转移趋势和布局特征,把原北部山区区域中与珠三角核心区相邻,交通网络较好,区位及产业优势明显的地区,独立划分出来作为中部板块,从而形成五个主要经济块状地带。

一是珠三角地区。包括珠三角核心区6市和位于珠三角边缘的江门、惠州两市及肇庆东南部地区。将来的发展方向是成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二是东翼块,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四市。发展思路是打造轻纺制造业走廊,建设新型精细化工基地,向特区经济和与海峡西岸经济圈融合方向发展。

三是西翼块,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三市。发展思路是利用丰富的港口资源建设沿海重化产业带,发展临港工业和海洋产业,主要承接较大型的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业项目。

四是中部块,包括云浮、肇庆中北部、清远中南部和河源西南部等区域。发展思路是利用贴近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融入珠三角,发展配套工业,实现中部崛起。

五是北部块,包括清远北部、韶关、河源北部、梅州等区域。发展思路是建设生态产业,实现“绿色赶超”。

表1 广东省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及产业方向

四、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域及产业布局

目前,广东已认定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共有32个,分布在粤东西北及中部地区不同区域,存在着布局不够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等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布局规划和产业调整。

(一)调整已认定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域及产业布局

1、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布局调整引导

将来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数量原则上控制在30个左右,工作重点集中到现有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上,做强全省园区经济。已认定的32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布局要进行适当调整。选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冲突,不符合当地城乡规划,或者征地拆迁问题难以解决的园区,必须进行重新选址或者对园区用地范围进行调整。调整后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应纳入当地城市(镇)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标准管理,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和设施配套,实现园区与城市(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省有关部门按考评办法对用地规模、投资强度、开发强度、生活设施等各方面作出引导性规定,避免盲目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生产区与生活区要相对隔离,生活区要与当地城镇或周边村庄相对融合,利用园区集中的人流为当地居民提供创业机会,繁荣当地经济,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2、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调整引导

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产业承接要打破“饥不择食”,“有转必接”的状态,与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产业规划相结合,进行有选择的承接,具体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产业设置,必须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从全域广东的高度和全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五块”的要求上重新进行审视和调整,新的园区产业调整引导见表2。

表2 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行业调整引导表

(二)调整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域及产业布局

省规划建立15个左右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已评定广州(梅州)、中山(肇庆大旺)、中山(河源)、东莞(韶关)、佛山(清远)、广州(阳江)、深圳(潮州)、汕头市、佛山(云浮)9个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拟在粤东西两翼及珠三角边缘区评定6个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其中东翼地区定位为:粤东包装和石化基地、绿色工业新城和海洋产业基地、家电城和信息产业基地;西翼地区定位为新型工业城和重化工业转移园区、海洋新城和钢铁工业新基地;珠三角边缘区定位为珠三角内部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表3 广东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域及产业布局调整

表4 广东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特色定位表

(三)大型产业转移工业园构想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省统筹规划建设1~2个大型产业转移工业园。

表5 大型产业转移工业园布局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健全推进“双转移”工作机构,统筹协调指导全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

(二)增强规划引导。各地应根据本规划,结合《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镇体系等相关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制订本地区产业转移规划,出台产业转移实施方案。

(三)加大用地扶持力度。

(四)规范财政资金使用。实行财政专账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并确保14个欠发达市和江门市每年1亿的扶持资金投入到当地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中去。各地同时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创新“政府搭台,公司化运作”模式,积极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建设。

(五)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分区控制原则积极引导产业转移。严格环保准入,严防污染转移。

(六)加快推进劳动力转移。构建省、市、县(区)和镇(街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四级工作网络,完善转移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等就业服务,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七)完善目标考核。明确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及中部地区合作方案,界定产业转出地和转入地地级以上市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落实目标责任考核。

(八)建立健全合作共建机制。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组织单位: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制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汪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