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解体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

历史是一面镜子。前苏联的历史是我国改革最有价值的一面镜子。站在这面镜子前面的,不是几个人或一个组织,而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是否度过了幼稚期了呢?这个民族能否从前苏联的教训中领悟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呢?新一代领导集体应该静下心来,先多了解一些历史,少做一些激烈的动作。要想搞清楚前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必须放大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我们有必要先研究 1913年威尔逊总统的美国改革。研究100年前威尔逊总统的改革是一种反向观察,那是一次走社会主义道路而避免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改革。威尔逊先生带领美国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并奠定了此后美国百年霸权的政治经济基础。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某种东西就一定就是好的,更不能够神话为僵死的教条,会害死人的。毋庸置疑,我们必须汲取前苏联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轨失败的深刻教训。我们的结论就是:静下心来,正心以中,不要走极端!资本主义有它合理的成分;社会主义有它存在的理由。绝对不能走极端,更不能搞什麽“断腕”和“休克”式的自残。威尔逊先生是成熟的,他从来不说不要什麽,他只是说他想要做什麽。他的一系列立法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却没有人认为威尔逊先生是社会主义者,也没有人认为美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因为如此,威尔逊先生可以在暴风骤雨的前夜,将一艘大船开进了一处安全的港湾,避过了席卷全球的社会主义风暴。相反,戈尔巴乔夫先生太幼稚了,他在资本主义汹涌的浪潮中显得惊慌失措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搞资本主义革命是两回事情,中国的“包产到户”和“深圳特区”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但绝对不是搞资本主义革命,邓小平就有威尔逊的深邃。从威尔逊到邓小平,实际上是主义的交融进化过程,而不是盲目地分别和取舍。前苏联激烈的“自宫”,并没有练成其梦寐以求的“葵花宝典”,反而使其成为了一个历史的笑柄。中华民族应该成熟了,我们可以从容,我们也应该从容。我们为什麽要搞“壮士断腕”?既然知道是“地雷阵”、是“万丈深渊”,我们绕开走不就行了吗?是的,我们已经知道了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同样,我们也知道了资本主义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为什麽?我们必须要尝试一遍别人的错误呢?

前苏联的悲剧是民族性的悲剧。一个成熟的民族,就是一个不走极端的民族。走极端的民族,没有一个不是悲剧的!北非和中东的那些国家,仍然在走极端,只能走向悲剧!在美国,像斯蒂格里茨先生这样的,左翼的、民粹的、甚至是具有社会主义情怀的经济学家,一样可以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尊重,这就是成熟的标志。并不有趣的是,在中国,左翼的、民粹的、具有社会主义情怀的学者,被各个方面压制甚至于压迫,民众在迷茫中迷信不切实际的梦境,这就是不成熟的表现。睿智的中国人,在面临大变局的前夜,应该沉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心灵。

路在心里,心正路正。

大卫·科茨:苏联解体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

1991年下半年,我访问过苏联,曾直接观察到苏联解体过程中的若干情况。近几年,我根据当时的见闻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苏联解体这一本世纪中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了一次系统的分析。我写的《自上而下的革命》一书概括了这个研究成果。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说明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等国在试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灾难。现在关于苏联解体的解释,西方有个主流观点,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计划经济是走不通的。早在 80年代,苏联的计划经济就开始崩溃了,所以,苏联别无选择,只有实行市场化和私有化。第二,这是苏联人民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旦给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人民就会提出废除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是进行社会主义试验最长的国家,曾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用上述观点来说明解体的原因,在我看来,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这不符合历史。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1928年,从1928年至1975年大约 50年时间,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不管用苏联官方的统计数字,还是西方资料,都可以证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除日本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而苏联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实现最大的社会公正”,在这一点上,恐怕资本主义国家是做不到的。由于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早在 1940年前后,苏联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西方有个统计,30年代苏联工业机床进口量的比例曾达到 85%-90%,二战开始后,全部由国内自己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和技术进步。从1950年到 197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4.8%,而美国同期的增长率为3.3%。西方的统计还表明,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大大快于西方国家。当然这不等于说,苏联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存在问题。

从1975年到1989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慢,这是相对于前几十年而言,并没有崩溃。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是 1990年夏开始的,其原因并不是由苏联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引起的。1990 年3月,叶利钦当选为当时苏联范围内最大的俄罗斯共和国议会议员,同年6月,他通过一次惊人的选举,当选为俄罗斯的主要行政长官。这时,叶和他的助手们开始采取一系列政治手段,破坏国家的计划经济,导致国家经济出现明显下降,约为 2%左右。1991年,叶领导的俄罗斯又在更大范围内破坏中央计划,他把俄罗斯税收的绝大部分截留下来而不上交中央财政。当年,苏联经济下降 13%。可见,90年代初苏联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根本不在于体制内部,而是人为破坏的结果。

对西方主流观点的第二方面我们怎么看?据我了解,1990年前后,为研究苏联改革的走向,包括美国民意测验机构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在苏联进行了多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实行资本主义的人在 5%-20%左右,高达80%的人民都希望坚持社会主义。如1991年5月,美国一个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了一次一千人规模的民意测验,其中一项内容是“你是否赞成在苏联实行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只有 17%的人表示同意,83%的人表示不赞成。这样看来,苏联公众的大多数并不想取消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

下面是我从历史事实出发得出的研究结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我这里指的是为数十万人左右的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正是这个精英集团企图实行资本主义,以便他们享有更大的权力,拥有更多的财富。所以我把书名定为《自上而下的革命》。我并不认这个精英集团的每个人都赞成资本主义,比如雷日科夫就与大多数党的干部不同。我在 1992年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发现他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为社会主义改革最终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感到无比的痛苦。但在苏联精英集团内部,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是太少了。他们中的多数人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并且与城市中那些持相同观点的知识分子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

下面,我提供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结果。1991年6月,美国一个社会问题调查机构在莫斯科做了一个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调查,调查对象是掌握着高层权力的党政要员。调查采取特定小组讨论的方式,一般要同调查对象进行 4-5小时的谈话,通过谈话以确定他们的思想观点。分析结果是大约9.6%的人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他们明确支持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模式; 12.3%的人具有民主社会主义观点,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实现民主化;

76.7%认为应实行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存在最长、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党的干部队伍内竟有那么多的人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实在令人震惊。

让我简单地分析一下这种现象。从1975年到1985年,苏联经历了十年的平稳发展时期,此时苏共党内酝酿着一种力量,就是要求改革。戈尔巴乔夫作为改革派的代表而当选为中央总书记。戈在改革初期试图通过改革克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存在的若干问题,使苏联走上经济、政治民主化之路。具体地说,就是政治上实行分权,经济上引入市场机制,意识形态领域减少控制。这样做的结果导致苏共的权力削弱了,威信降低了,由此引发了党内三种力量间的斗争,一是要坚持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进行改革,二是要回到比较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去,三是有人公开主张用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

叶利钦恰恰是第三种力量的代表,他当过政治局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其言论和政治影响是巨大的。90年代初,叶当选为俄罗斯行政长官后,事实上形成了苏联境内两个政权并列的局面,一个是苏共控制的中央政权,另一个是叶掌握的俄罗斯政权。由于俄罗斯人口和领土面积的绝对优势,叶逐步占了上风。

根据苏联宪法,俄罗斯没有自己的军队,叶不是靠军队的支持,他的基础是苏共党内的那些主张搞资本主义的精英们。据我研究, 70年代苏共领导集团还是由理想主义的革命者组成的,到80 年代就完全不同了,占据苏党政机关要职的精英们开始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代之以典型的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尽管这些精英们还在不断重复官方的观点,但相信者是极少数的,他们开始考虑实行什么改革方案对自己最有利。许多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会减少自身的权力,改革前的社会主义虽然赋予他们某些特权,但又限制了他们把权力传给子女和聚敛更多的财富。显然,实行资本主义最符合精英集团的利益,这样,不仅是生产资料的管理者,而且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实现个人财富更快的增长,又能合法地让子继承权力和财富。我认为,叶利钦之所以能够采取较为和平的方式迫使苏联解体,就是由于共产党内那些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精英们的支持,从而也才能促使俄罗斯顺利地向资本主义过渡。

1991年夏天,我在莫斯科同一个叫尼库拉亚夫的苏共高级干部交谈,他在世界上的许多热点地区工作过,估计是个克格勃成员。我问他:“你是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当时苏共还存在。他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但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我听了感到不可理解。现在我清楚了,他的回答明确无误地揭示了苏联解体的思想基础问题。

这里顺便说一下,那些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前苏共精英们并没有想错,如今俄罗斯最富有的人正是当年党内的精英。比如切尔诺梅尔金, 80年代他当过苏联天然气总公司的总经理,1992年后天然气公司私有化了,切尔诺梅尔金摇身一变成了天然气股份公司最有实力的控股人,他控制着全世界 40%以上的天然气资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几个人之一。前苏联共青团中央书记科尔科夫斯基也利用自己的职位创办了一家大银行,把原属于人民的财富变成个人的财产。

关于苏联解体事件,还有许多诱发因素。如1989年至1991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叶利钦和他的盟友们巧妙而充分地利用了这个斗争。再就是党和政府的媒体控制权落入了企图实行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手中,以及民族矛盾和围绕议会选举展开的各种斗争。但从根本上说,是精英集团自身的问题。

下面我想说明的是,为什么一个由党的精英集团和城市知识分子组成的联盟竟能不顾广大苏联人民的反对而推行资本主义道路呢?我认为,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广

大人民确实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动的,缺乏政治权利。当精英联盟要搞资本主义时,他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来扞卫社会主义制度。当然,在叶利钦掌权初期,也还是顾忌到人民对制度的选择,他在各种公开讲话中尽量掩盖其真实观点,不暴露准备建立资本主义的企图,而是说要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经济,逐步消灭政治精英的特权,这与一些公开讲要在苏联进行一场资本主义革命的人比,无疑是一种最廉价的欺骗。

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不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相反,要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最优越的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为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所证实。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仅在于更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在于这个制度有利于实现最大范围和最高程度的社会公正。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一个由少数精英管理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旦老一代革命家过世,很难保证继承者们不想通过实行资本主义而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我相信,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会逐步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实现大多数工农群众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劳动的权利,还有直接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样的社会主义肯定比资本主义优越,而且必将作为一种持久的社会制度而存在。

关于美国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有人认为由于里根时期大幅度增加军费而迫使苏联也搞军备竞赛,结果把自身的经济拖垮了。如果这是里根政府为了炫耀削弱共产主义的政绩,那就无可非议。如果是对历史负责,那么我就要告诉大家,据美国的资料显示, 80年代苏联军费开支绝对数是增长较大,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与50 年代是完全相同的。应该说,对苏联的解体,美国和西方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不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而是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非常有效地渗透到了苏联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的思想中。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研究了苏联经济学家的思想倾向,并将其与英国经济学家比较,发现他们更拥护市场化和私有化。其实,苏联经济学家接受的不过是最简单、最天真的 19世纪的自由主义观点。

1985年,迫于苏联社会十年来日渐增长的社会经济危机,苏联领导人着手开始改革。六年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土崩瓦解,在此废墟上分解成俄罗斯和其它国家,并加紧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从危机到改革,从改革到崩溃,一步紧似一步。这是一个还相当年轻的社会制度,直到不久前看起来还很稳定,现在竟已面目全非。这在历史上是非同寻常的。在正常情况下,一种社会制度只要在若干大国站稳了脚跟,除非暴力摧毁或者战败,从来没有突然垮台的先例。美国在三十年代所经历的大萧条显然比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苏联危机要严重得多,但是并没有导致政治经济崩溃。世界资本主义虽然在大萧条中受了沉重打击,但是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设法生存了下来,接受了改革,但并不触动基本制度。

为什么1975-1985年的苏联危机以及随后的改革尝试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于全世界的左派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你是否承认前苏联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然而很多左派都承认,其中有社会主义的基本成分: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计划调节,保证充分就业,以及向工人提供一定范围的社会经济权利的福利。但是,高度集权的国家和经济制度使社会畸形发展,没有真正的公民自由,也不存在民主程序。这些畸形发展可以看作是非社会主义关系的存在引起的,有些来自资本主义,有些则是封建主义。

要解释社会主义在前苏联的解体,就要分析1985年以后在苏联及其最大的继承国俄罗斯

改革的演变过程。改革所释放的力量摧毁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企图通过目前的“休克疗法”一举建成资本主义。

改革是怎样开始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消极因素,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形成以后至七十年代中期,仍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它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形成了一代高度教育程度的人口,工人享受高度的社会保障。有必要指出,直到七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制度仍然能够进一步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差距,苏联及其盟国已无可争辩地成为美国及其盟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势均力敌的对手,在包括科学技术和体育在内的许多领域显示了巨大的成就。在 1975年谁要是说未来属于社会主义,那是颇为言之有据的。

但是,七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发生了转折。从此以后,社会陷入了危机,经济增长率下降,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东西方之间的生活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崩溃的迹象与日俱增(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酗酒,腐败),国内的政治抗议活动在增长。在随后的十年中,所有这些危机的征兆都更加严重了。因此,正是迫于日益深化的危机,戈尔巴乔夫才在 1985年勉强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他并不隐瞒自己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他能够战胜比较保守的竞争对手,这表明最高领导层意识到只有尝试某种新的出路才可能摆脱正在加深的危机。

1987年,戈尔巴乔夫写了《改革与新思维》,阐述了他对危机的分析及其解决方案。在这本书中,他罗列了苏联经济的各种弊病,诸如原材料浪费,效率低下,技术陈旧和集权管理和僵化。戈尔巴乔夫指出,危机不仅资本主义有,“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保证……不发生重大社会政治危机”。他指出,苏联危机的根源在于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特殊形式所包含的缺陷,特别是“管理方面的过度集中,忽视人的利益的丰富的多样性,低估人民在公共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戈尔巴乔夫认为,这种制度的根本缺陷是缺乏民主;出路就在于“社会一切领域的广泛的民主化”。他强调,改革的结果是“巩固社会主义,而不是用另一种制度来代替它”。

如果分析一下戈尔巴乔夫的主张的具体的经济改革措施,就会发现他并没有一套前后一贯的方案,而是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之间犹豫不决。一个方向,是实行经济制度民主化。包括企业的民主化和计划制度的民主化。另一个方向是在经济中引进更多的市场因素。

所有现实世界中的现代经济都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没有哪个制度只有市场或者只有计划。至少在表面上,最初的改革计划意在建设一种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计划和民主的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市场只起次要作用。在这个最初的计划中当然不会有鼓励私有化的内容。事实上,戈尔巴乔夫写道:“社会主义及其公有制基础,为经济进步提供了本质上无限的可能性。”但是,让社会主义与市场相调和是不那么容易的,随着改革的发展,改革计划中的市场化因素日渐膨胀,越来越有影响,直至主宰了改革本身,于是,坚持公有制的初衷被放弃了,代之以推行“ 私有化”。不是改革社会主义和使之民主化,改革变成了以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过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改革变质的阶级原因

苏联解体及其转变为资本主义乍看起来可以归因于外部压力,在社会主义者看来尤其如此。来自世界资本主义的压力在整个苏联社会的历史上都存在。但是,恰恰是在苏联及其盟国最终实现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军事均势、彻底打破了西方以武力征服灭亡社会主义的迷

梦以后,这些国家走向了崩溃。无法想象,中央情报局连在美国大门口的菲德尔·卡斯特罗都消灭不了,竟有能力策划把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搞垮。

外部压力始终是事态进程中的一个因素,但是起主要作用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因。本文的基本论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尝试导致了一个倾向于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集团和阶级联盟的形成。正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非民主性质,这个亲资本主义联盟才得以羽翼丰满,利用改革引起的愈益混乱的政治经济形势,亲资本主义联盟夺取了政权,现在正企图贯彻自己的意志。

改革一开始,最高领导层就面临一个问题,怎样使一个从未按民主方式运行过的制度民主化,又怎样自上而下地实现民主化。第一步是实行公开性,也就是舆论自由,包括官方传播媒介在内。公开性的目的是为预期的经济改革创造条件。要发挥人民的主动性,要实现经济制度民主化,要使人民投身于经济改革之中,就有必要公开讨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公开性造成了大鸣大放的局面。

公开性的发动者始料未及的是,公开性导致“市民社会”在苏联开始形成,五花八门的政治观点纷纷在传播媒介上亮相,政见各异的松散组织初步形成。民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社会主义,亲资本主义的观点,与其他观点一样,公开亮相。谁能用最刻薄的方式批评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谁就能博得许多人的同情。

1989年,当局着手进行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在全国以半自由的方式选举了新的人民代表大会、一部分市政府和州政府,反对派在选举中的胜利让共产党丢了脸,反对派公开批评共产党,其中一些人公开批评社会主义,对于好几代人来说,“社会主义”就是共产党统治下的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反社会主义观点风靡一时,尽管绝大多数群众所坚持的仍旧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苏联社会中的三个主要的社会集团拥护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一个,也是最弱小的一个,是新兴企业家阶级,经济改革的起步给小型私人企业,主要是商业、服务业和农业企业,带来了机遇。在苏联社会中原已存在着一个非法和半合法的商人阶级,其中一些人非常富有。这个阶级现在日渐壮大,并且有了一个比较合法的地位。他们开始组织起来,在公共事务方面积极争取自身权益,他们的自身利益要求扩大私人企业的活动范围并增加其行动自由。然而,直到当时他们还仍然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利益集团。

第二个积极拥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集团是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苏联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相当软弱,它的绝大多数对当局俯首贴耳,只有极少数人站在反对派立场上,公开性和民主化才使知识分子成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集团。记者和电视评论员突然有了报道他们想报道的内容的广泛自由。作家、艺术家、演员和学者在新的条件下有机会向公众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知识分子为数不多,但极富煽动力,在公开选举中很多知识分子竞选成功。

令人惊奇的是,有这么多俄罗斯知识分子真诚地信仰资本主义。其中很多人,迷信那种理想的、充满了十九世纪色彩的资本主义。在他们看来,那是一个经济自由和一切人机会均等的社会,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可能比在纽约和波士顿有更多的支持者。这部分地是一种意识形态现象:与旧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形态衰落了,很多知识分子走向了另一极端。如果官方传播媒介过去没有完全讲真话,真话也许就是他们过去所听到的反面。

但是,在这背后还有着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由于对外开放,知识分子们发现,在资本主义的西方,他们的同行在差不多所有的方面都享受高得多的生活水平。也许更重要的是,

他们发现西方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比较而言更有特权,这种看法一般来讲是正确的,尽管经常有所夸张。莫斯科的知识分子经常向西方同行抱怨自己的物质生活只比蓝领工人好一点或差不多或一样,以此作为社会不公正的证据。

但是,如果只有企业家和知识分子拥护资本主义,他们永远也夺取不了政权。第三个主要的拥护资本主义的社会集团,是一部分、很可能是绝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特权阶层,主要的中央政治经济管理部委中的领导集团的绝大部分都倾向于资本主义,这或许让人惊讶。但正是这个集团才使亲资本主义联盟有了如此强有力的社会政治实力。

除了圣彼得堡市长安托莱·索布恰克以外,所有主要的资本主义拥护者过去都是前政治经济特权集团中的高级官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尤里·阿法纳西耶夫,他是俄罗斯议会民主俄罗斯阵线党团的领袖,这个阵线是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在议会中的主要支柱,阿法纳西耶夫从前是高级党校校长,还是《共产党人》杂志的主编,《共产党人》是苏共理论刊物。叶利钦同样出身特权阶层,还有他最亲密的顾问、着名的“自由市场”派的莫斯科市长加夫里尔· K·波波夫,也来自前特权阶层。

1991年7月至8月间,在一次去莫斯科的旅途上,我得到了一份关于在勃列日涅夫的孙女的别墅举行的周末宴会的第一手报道。这份报道说明了苏联共产党的主要头目的家庭是如何蜕变的,这集中表现在那次宴会上。根据这份报道,所有参加宴会的人过去都是旧制度下的高级官员,现在都是企业家。过去苏共的首席理论家苏斯洛夫的孙子,现在是一个银行家,他所在的银行正从国有制转变为合资股份制;勃列日涅夫的孙女成了一个女企业家;有趣的是,着名的物理学家和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的儿子也出席了宴会,他也当上了企业家;其他出席者都来自合资企业或者贸易公司。他们的豪华拉达小汽车已经换成了梅塞德斯-奔驰,他们唯一感到遗憾的是现在比过去辛苦一些。

为什么有这么多旧特权集团的成员倒向了资本主义呢?很多研究者发现,在最近的几十年,特权集团的绝大部分早已不再相信他们统治的制度是什么工人国家,他们看破红尘,一味追求权力和特权,在他们升官发财以后,他们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所享受的这点物质特权,要是与资本主义西方社会的统治者比起来,就太可怜了。西方传播媒介详细报道了已经公开的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元首昂纳克的度假别墅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苏联集团中最富的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所拥有的度假别墅,也比不上一个小有发迹的美国牙医所拥有的同类别墅。

特权集团的很多成员显然已经不再相信官方的意识形态,从他们自己的利益出发,一旦这个社会面临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他们便倒向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使他们不仅能管理生产资料,而且能拥有生产资料,并且可以公开积聚巨额个人财富。除了大大提高他们绝对的和相对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外,他们还可以把自己的地位直接传给后代,不必像在旧制度中那样还要靠个人关系网。

不仅旧特权集团的个人成员,甚至旧制度的一些组织机构,也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心向往之。1991年,《读者文摘》打算在莫斯科发行俄文版。他们没有选择前持不同政见者或者新资本家做业务伙伴,而是选中了进步出版社、国际书店和第一模范印刷厂(当时是共产党的一个机构)。所有这些伙伴都是当局的支持者。在《读者文摘》俄文版的第一期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关于美国无家可归者的十个神话”的文章,企图抹杀无家可归者是美国的一个严重问题。

以上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当资本主义面临大萧条

的危机时,作为统治阶级的资本家倾注全力拯救这个制度,因为另一种制度与他们不共戴天,社会主义意味着他们永不再能作威作福。像资本主义一样,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一个统治集团,它统治着社会并在其中占有特权地位。但是,与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统治集团不拥有生产资料。而且,根据官方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在管理经济和政府时要无私地服务于劳动人民的利益。由于这个制度是不民主的和集权主义的,工人在名义上是社会的主人,实际上根本不能像法律所规定的那样作为统治阶级发挥作用。俄国革命的领袖们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工人国家;在他们离开人世以后,意识形态和传统使社会主义国家在很长时间以后仍然保留了很多社会主义特征。

但是,这个统治集团并不想在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棵树上吊死,更不用说什么传统。社会的彻底民主化很可能把统治集团的绝大多数从他们的高位上赶下来,还会减少领导岗位所拥有的特权,工人阶级必定能从社会主义民主化中得益。但是工人阶级不掌握支配事态发展的权力。工人阶级唯一能做的选择就是在统治集团的不同派别中选择其一,叶利钦一伙凭着反对旧制度和许诺支持社会民主化,一度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夺取了政权。但是,在叶利钦当选总统以后,他的所作所为证明他正是旧特权集团中那些把资本主义看作自己最好出路的人的领袖。

各种各样的偶然事件和主要人物的个性都在事态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中根本的结构性因素是,社会主义没有能形成一个与之利害共存的统治阶级,这样的统治阶级应能保卫自己所统治的社会。一旦社会陷入略微严重一些的社会经济危机,统治集团的绝大部分马上抛弃旧制度,倒向资本主义。如果这种分析是正确的,这就说明为什么这样一个表面上看起来稳定的和比较成功的社会经济制度竟然如此迅速和如此平缓地垮台了。

经济问题、外部压力和民意

拥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集团联盟直到1991年仍没有取得统治地位。1990年 3月的选举使亲资本主义分子掌握了各共和国的立法机关,当上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市长。这一年7月,叶利钦退出了共产党,抗议经济改革踟躇不前。经济改革的主调还是社会主义改革,但是正在改革方向。 1991年,经济“市场化”和企业“私有化”突然成了主要口号。

在俄罗斯,“私有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意义模糊的口号。对于一个西方人来说,私有化显然意味着把国有企业变为股份制或个人所有的私人企业,较好的译法是“非国有化”,因为“私有化”这个词在俄罗斯不过是意味着使企业脱离中央政府的管辖,但是并没有决定新的所制形式是怎样的。很多人支持私有化是希望国有企业转变为雇员所有、雇员管理的企业。俄罗斯的大部分左派支持这条道路,其中一些人认为这最终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蓝图。雇员所有制的拥护者实力强大,导致俄罗斯议会在 1991年夏季通过私有化法令时加进了鼓励雇员所有制的条款。但是,叶利钦集团反对这种私有化,而渴望按照通常的资本主义的意义实现工业私有化。

经济形势对于从社会主义改革到照搬资本主义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必须注意到目前在苏联各继承国的经济绝境仅仅是不久以前才开始的,当时社会主义的关键制度已经解体。在改革的头五年,苏联的经济还在增长,尽管是缓慢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 1985年是0.9%,1986年是4.1%, 1987年是1.3%,1988年是2.1%, 1989年是1.5%,只是在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才出现负增长,是- 3.7%,1991年,据估计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3.0%。

1990年经济初步萎缩,很可能是在改革方向上越来越僵持不下的结果。1990年2月,苏共中央决议放弃宪法保障的党对权力的垄断。同年 7月,以叶高尔·利加乔夫为首的老近卫

军与戈尔巴乔夫公开决裂,同月叶利钦退出共产党。尽管政治形势日益动荡,1990年苏联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农业收成,但是由于囤积大增,一些食品出现短缺。

1991年亲资本主义联盟有了足够的力量,迫使中央控制生产和分配的旧制度瓦解,经济开始崩溃。 1991年 7月1日,取消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和物资部,国家订货和经济计划制度宣告终结。但是,他们还没有力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于是,旧的经济联系被破坏,新的经济联系尚未到位,在生产和分配系统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混乱,中央计划不再协调经济,但是市场力量尚未发育成熟。

经济走向崩溃,加上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各共和国离心离德,联盟解体的阴影笼罩着苏联。1991年夏天充满了危机的气氛。 8月政变就是这种种气氛的产物。政变失败使叶利钦一伙在苏联摇摇欲坠之际夺取了统治权,先是清洗了共产党,然后排挤了戈尔巴乔夫。一旦大权在握,叶利钦就可以无所顾忌地施展他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纲领了。( 1991年秋天联盟的最后瓦解很大程度上是由叶利钦的权力欲决定的,各共和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各共和国很想留在联盟以内, 1991年7月戈尔巴乔夫说服了大多数加盟共和国签定一项新的联盟条约。但是,在政变失败以后,叶利钦在俄罗斯掌权,然而在俄罗斯以外他并不具备替代戈尔巴乔夫在联盟内地位的支持基础。因此,叶利钦宣布联盟不复存在,为了肯定这一点,他匆忙与另外两个斯拉夫共和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组织了“独联体”,联盟最后寿终正寝。)从社会主义改革转变为向资本主义过渡主要是内因起作用,但是外部压力也在火上浇油,这种外部压力来自西方各大国政府和他们控制的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还有他们周围的经济顾问,如综合顾问杰弗里·萨赫斯。这些外部势力要求苏联及其继承国迅速取消计划制度、公有制、社会福利、生活必需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补贴和就业保障。他们要求立刻放开价格、国有企业迅速私有化、取消政府信贷和给企业的补贴、大大减少政府的社会开支、自由贸易、外国资本自由进入和可兑换卢布,叶利钦和他的经济灵魂、第一副总理盖达尔全部接受了上述方案。

支持这些建议的是如下许诺,如果接受了这些建议,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援助:债务重新安排或者豁免,低成本信货,直接给予硬通货和商品,以及西方和私人投资。在前苏联的经济形势逐步恶化以后,巨额外援的诱惑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在围绕经济改革的方向展开的国内政治斗争中,如果某一方能切实保证一旦走上了它所主张的道路就可以得到几十亿美元的外部财政支持,这肯定使它在政治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另一种计划,如果要在某种程度上保留社会主义,就把西方援助拦在大门外了。

有人可能认为,从社会主义改革转变为向资本主义过渡不仅是自由选举政府的结果,人民欢迎资本主义,新当选的领导人体现了人民的愿望。但是,这种解释与有关人民对经济的看法的证据相矛盾。 1991年5月,一家美国民意测验机构在包括俄罗斯联邦在内的几个国家中做了广泛的民意调查。俄罗斯人在回答他们希望什么样的社会时,在回答者当中, 12%选择“一个沿着我们过去走过的道路的社会主义社会”,42%选择“一种更民主的社会主义”。所以, 54%的大多数选择某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另外27%选择“一种改良资本主义,例如瑞典”,只有 19%选择“一种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例如美国或者德国”。但是,亲资本主义的领导集团显然正走向最后一个方向,仅仅得到少数俄罗斯人的支持。

这次调查还发现,俄罗斯人民强烈支持政府所有制。在回答哪一类活动由国家经营,或者由私人公司经营,或者两者并存时,绝大多数赞成银行( 52%),重工业(79%)和广播电视(79%)完全由国家经营。大多数赞成消费品制造业或者完全由国家经营( 25%)或

者将国家和私人经营结合起来(53%),唯一大多数人赞成完全由私人经营的经济活动是农业( 75%),甚至饮食业也只有42%的人赞成完全由私人经营。

显然,走向资本主义并不是人民愿望的反映,倒不如说是不顾人民的反对。一名俄罗斯议员,原来是叶利钦的支持者,在 1991年11月告诉笔者,大约70%的议员都反对叶利钦政权的经济计划。这位议员说,议会以多数票通过叶利钦的计划,是违背议员们的本意的,是叶利钦威迫的结果,他仗着俄罗斯民选总统的地位为所欲为。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 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 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 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 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列宁主义的失败 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20世纪80年代,因改革失败而最终导致了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是() A.苏联 B.中国 C.美国 D.日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2015尔雅公选课考试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成绩:99.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 不属于封建社会基础的是? A、 铁器 B、 农村自然经济 C、 手工业 D、 银行家 我的答案:D 2 唯物辩证法包括主观辩证法与什么辩证法? A、 科学辩证法 B、 相对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 D、 客观辩证法 我的答案:D 3 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 相互吸引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发展C、 二者只能有一方面存在 D、 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我的答案:C 4

社会主义在俄国建立之后,首先进入了()。 A、 新经济政策时期 B、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 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我的答案:D 5 圣西门的事业制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 最高行政委员会和最高教育委员会 B、 最高立法委员会和最高教育委员会 C、 最高行政委员会和最高科学委员会 D、 最高立法委员会和最高科学委员会 我的答案:C 6 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是什么? A、 创新 B、 实践 C、 思考 D、 分析 我的答案:B 7 美国制定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A、 顶层设计 B、

分权制衡 C、 底层设计 D、 互相监督 我的答案:B 8 商品资本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A、 买卖 B、 生产 C、 流通 D、 发展 我的答案:A 9 关于社会主义变革不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B、 是刻不容缓的 C、 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D、 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 我的答案:B 10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是什么? A、 在全宇宙实现共产主义 B、 在全世界实现资本主义 C、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D、 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内部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十月革命,从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到否定苏共的光荣历史。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中咒骂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俄国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把一切最丑恶、最肮脏的语言加在斯大林头上。同时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苏共二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火化,进一步造成党内和群众的思想混乱,并且为帝国主义攻击苏共提供了炮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走得更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历史”的运动,从否定斯大林开始,继而攻击和诽谤列宁,歪曲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最后否定苏共70年的执政历史,右派在把斯大林灵墓搬出红场之后,把列宁的墓也要移出莫斯科红场。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说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提出了一系列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这样一来,整个苏联舆论、社会心理、思想界就开始发生变化,把苏共党员以及苏联人民的思想搞乱了,也为后来戈尔巴乔夫搞“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埋下了伏笔。赫鲁晓夫改变党和国家的性质,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搞“工业党”、“农业党”,造成了严重混乱。勃列日涅夫虽然对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调整和修正,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而且当时的苏联的宣传体制很僵化而此时,讲到西方就是一片漆黑,什么都不好;讲到苏联就一片光明,什么都好。这显然不实事求是。西方国家却利用巧妙的宣传方式加紧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让苏联老百感到苏联自己的宣传假大空,而西方宣传似乎还有可信之处,苏联的意识形态渐渐地就发生了变化。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修正主义不仅使苏联经济出现停滞,而且滋生了一批瓦解苏共的亲西方的政治人物。到戈尔巴乔夫散布“新思维”的时候,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的“新思维”即在赫鲁晓夫“全民党”和“三和一少”路线的基础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他强调:“新思维”就是促进“多元化”,放弃“意识形态限制”和“精神垄断”,打破“一切理论的局限”,实质上就是打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此,他和西方帝国亲如一家,和撒彻尔夫人、梅杰、老布什打的火热,修正主义思潮在全世界泛滥开来。苏联国内的党政军大权被修主义和资产阶级所窃取,党政军中的布尔什维克已经无能为力了。《居安思危》一书中提到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安卡拉某大学的一次讲话中说:他一生的目的就是要毁灭苏联政权和共产主义。再到叶利钦在装甲车上振臂一挥时,就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失去人心就是意识形态防线崩溃的标志。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党风败坏、严重脱离群众 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列宁时期,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列宁强调:哪里有群众,就一定要到哪里去工作。列宁坚决反对特殊,以身作则。他经常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据苏联人民委员会接待室统计,仅在1922年10月2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杨龙20104207045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Б.Н.米罗诺夫 (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历史研究所,俄罗斯圣彼得堡) [摘 要]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领导人Б.Н.叶利钦、乌克兰领导人Л.М.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С.С.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大概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对此的一致评价,而其他所有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后果 [中图分类号]K 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3-0074-05 [收稿日期]2006-05-08 [作者简介]米罗诺夫(1942-),男,俄罗斯联邦萨拉托夫人,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圣彼得堡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俄 国社会史。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990年3月,在全苏的全民公决中,大多数公民赞成保留苏联并对其进行改革。临近1991年夏天,改革联邦国家的新联盟条约已经准备好。但国家的统一没能保留住,苏联解体了。原因何在?为此,我们将最详细地解释研究者们的观点。 1.侵害了民族利益的一体化做得太过火。苏 联作为联邦国家成立于1922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质上,它越来越变成由中央操纵的、共和国之间和联邦主体之间差异被消除的、单一制的国家。共和国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一直被忽视,已发展到不可解决的地步。在改革年代,当民族冲突变得激烈、民族危机出现时,中央仍视而不见,一直拖到1990—1991年,才决定解决。民族矛盾的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经济一体化的危机。在苏联形成的统一的 国民经济综合体保证了各共和国的经济一体化。但随着经济困难的增多,经济联系开始中断,各共和国出现了自我孤立的趋势,而中央对此事态的发展尚无准备。 3.不合理的、错误的民族建设。民族问题的 解决应在文化自治的框架下,而非在民族主权的框架下进行。苏联是在承认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个联邦是按民族—地域原则而不是按地域原则建立的。在1924年宪法、1936年宪法和1977年宪法中都载有各加盟共和国主权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民族因素在苏联政治社会领域的结构形成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按民族—地域原则组成的联邦里,民族精英的低效率的权力体系被合法化,即按民族原则创建的加盟共和国享有国家主权。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进程中,各共和国的民族精英们轻易地把自己的名义上的国家变成了独立的国家。 4.共产党的危机、苏联的政治体制立足于硬 性的中央集权之上。其实际的载体与其说是国家,不如说是共产党。苏联共产党的危机,苏共领导作用的丧失、苏共的解散,必然导致国家的解体。 5.意识形态的危机。联盟的统一和完整在很 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意识形态统一来保证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了精神真空,民族主义思想乘机填补进来。 6.民族精英的背叛。苏联在其存在的最后几 ? 47? 2006年6月西伯利亚研究Jun.2006第33卷第3期 SI BERI AN ST UDIES Vol.33No.3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3569)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列宁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斯大林时代、锐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彼得大帝式风格推行新思维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至此,苏联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老大哥国际巨人,再也经不住自身孱弱体质的震动,轰然坍塌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两强争霸的局面突然只剩下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苏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不得不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深思,系统、深入、条理的分析和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执政党建设、如何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由列宁一手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引发了世人的反思和深省,原苏联各个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欧美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纷纷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不断的分析和阐释,试图还原苏联历史发展的最本质的脉络和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各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全方位的思考。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在对苏联解体的全面分析中,尤其是历史定位、传统、国家利益的不同,对解体原因的分析研究也各有其侧重点。从总体上看,在原苏联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所做出的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西方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和国内民主派的夺权,构成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分离运动,是苏联各民族之间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学者认为,苏联经济没有搞好是苏联解体的终极原因。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等国际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展开,以及大批苏联历史新档案不断被解密,国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热度有增无减,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从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地缘学等各个角度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无论是从学术理论上,还在现实的借鉴作用上,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对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族矛盾的激化与联盟解体

怎样看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

目录 摘要 (1) 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二苏东剧变的原因总结 (3) 2.1 东欧剧变的内因 (3) 2.1.1 历史原因 (3) 2.1.2 经济原因 (3) 2.1.3 政治原因 (3) 2.2 东欧剧变的外因 (3) 2.2.1 苏联因素 (3) 2.2.2 西方因素 (4) 2.3 苏联解体的原因总结 (4) 三社会主义的总趋势 (6) 3.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6) 3.2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6) 3.3 新的科学技术的革命带来了强大动力 (7) 3.4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 (7) 四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8) 4.1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8) 4.2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8)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运动到制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在改革中发展完善和经历严重曲折等一系列复杂的事件与过程。但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国家一夜之间失去了一大半,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人们都开始冷静的思考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究竟是什么,有的人甚至觉得社会主义根本不可能实现。不可否认,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许多问题,走了许多弯路。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冷静准确地看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那就是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和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命运。 关键词:社会主义;前途;命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主义,是指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它最早产生于16世纪初叶,那时,正是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最深刻、最黑暗的时期,一批有良知的思想家开始反思现有社会制度的劣根,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思想家首先提出了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勾勒出一个政治清明、社会平等、民众乐业、道德崇高的美好社会。在此基础上,18世纪摩来里、马布利、巴贝夫等思想家又提出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思想。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等法国思想家和欧文等英国著名思想家进行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实验。由于他们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人类在思想和社会制度上迈出的伟大尝试,它标志一场人类思想上的暴风骤雨就要来临了。 1872年,诞生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宣言》,揭示了社会物质生产力与经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是每一个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基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有了伟大的理论支撑,共产国际的力量此起彼伏,并最终波及全世界,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显示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也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资本主义都是对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他们都企图在世界范围内能够争取更多的力量,能够在整个世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继而形成了二战后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极格局对立的局面。直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这种两极对立的格局才被打破,变成了美国一个超级大国的“一超多强”的国际新局面。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摘要: 1991年12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十几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见解,这些见解包括外因论、苏共中央罪责论、斯大林体制错误论、特色文化缺失论、民族政策是失误论、生产力发展滞后论、政治腐败决定论等。这些见解从不同视角力图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我本人看来,苏联解体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因此,我将会从历史根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三个主要的方面来多角度综合分析苏联解体的起源。 关键词:苏联解体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外部因素 引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轰轰烈烈地登上历史舞台,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昂首挺胸地走了70 多年。可是在不到10 年就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坎之即,这个与美利坚相提并论的超级大国倾刻间就散了架子,不仅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迅速向资本主义制度演变,并且这个国家本身也随着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另立门户而成往日黄花。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为苏联几代人所熟悉的印有镰刀锤头图案的红色苏联国旗,在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 为什么苏联这个强盛多年的红色帝国会如此下场?苏联解体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一、苏共在思想意识和政策方面的失败是根本原因。 导致苏联解体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从而导致了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也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首先,苏在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苏共就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苏共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苏共领导人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新的发展,理论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马克思主义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也难应对。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提出的“全民国家”、“全民党”,不符合苏联社会仍然存在阶级的现实;讲“三无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军队)完全是一厢情愿,反而麻痹了党和人民。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是一脉相承的。从赫鲁晓夫开始,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也没有搞清楚,一度认为已经进入了“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15年建成共产主义”。到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实际上是以野蛮的、强盗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虽然公开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实际上制定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的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败,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总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 其次,苏共放弃了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出让了文化舆论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通过因特网、CNN和好莱坞等思想宣传工具不断的向苏联选出自由、民主的观念,最终导致苏联民众观念的变化,为后来苏联的解体而转向资本主义打好了思想的基础。同时,在对内宣传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失误。苏共向人民简单地宣传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人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跟宣传的不一样,反而对苏共的宣传产生了怀疑,为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买下了祸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来源:刘培的日志 原因分析: 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二.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此前几年人们还相信苏共的新生是可能的,党将能帮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那么,“在1990年这种希望几乎完全消失了”。而在1991年,人们甚至认为:苏共已成为“敌视公众利益的力量”。[16]戈氏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下降:1989年12月民意调查显示:戈氏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5月降至29%,12月降至19%。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而至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持率不到8%。[17]与此同时,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民群众开始大规模游行、集会和示威,他们公开打出了“打倒戈尔巴乔夫!”“打倒苏联共产党!”等标语口号。[18]至此,苏联政府坍台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三.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四.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2018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

2018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 一、判断题(要求:只判断正误)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错误) 2. 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正确) 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正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错误) 5. 世界统一于物质。(正确) 6.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概念——判断——推理(错误) 二、简答题 1.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思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

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真理是绝对的,是针对它的客观性而言.真理有客观的特性,它的追求完全符合事实,这就是真理绝对的一面。 (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难以确保自己的认识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由此会产生真理的相对性。 (3)对有限数量的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认识的真理是有一定相对性的,但是放到无限的时空有无限智慧的凝结,又可以使人类不断接近绝对的真理。 (4)认识到真理有绝对性,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因为我们需要真理,正是源自它的客观性造成的绝对性. 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说明我们还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认识来加强它,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新时代的呼唤。 3. 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答:(1)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教训 滚滚历史长河,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历程的真实写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人类社会最终将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由世界第一大党执政长达七十余年,政权组织深入基层,同时还是世界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国力昌盛,科技发达,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是唯一一个可与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另一个超级大国。然而,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这个由列宁创建,这个让西方世界望而生畏的国家在经过七十年的历程后解体了。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前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此强大的红色帝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中轰然倒地呢?对此问题,我们必须从苏联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寻求其真正原因。 内部原因: (1)领导层的高度集权主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2)党组织建设的薄弱

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于1922年12月20日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其后又陆续有国家加盟。在其第一任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于1924年去世后,约瑟夫·斯大林取得了领导权,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一度成为全欧工业生产值最高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美国一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被称为“超级大国”,同时占领了东欧国家,扶持了卫星国。其于1991年解体,由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其主要的军事、经济及国际地位。 苏联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本文主要浅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当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1、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最最要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苏联成立之后却采用单一的公有制,重工轻农,经济发展基础薄弱,高福利、高消费水平更加导致经济这也就导致上世纪80、90年代,苏联名为世界超级大国,但是其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更别说与其主要对手美国相比。同时计划经济体制局限性也导致了经济的发展。 2、戈尔巴乔夫错误路线和政策 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他在上台之初就推出“辛纳屈主义”政策,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尤其是停止了武力干预。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加速了苏联解体。 3、苏共党组织建设很薄弱,这也是苏共失败的主要原因。党员腐败、质量低下,不能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党内建设的组织力量。同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基层组织大幅度萎缩,失去了群众基础。许多干部和党员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迷失了方向。更有许多党员入党只是为了仕途上的发展和捞到利益。这样的党,是无法引领这个“超级大国”的,尤其是非常复杂的大国。 4、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从苏联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了持续的和平演变。通过各种手段笼络苏联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导致苏共内部分裂出亲英美派。同时苏联对人民简单的宣传资本主义一切都不好反倒使一部分人感到实际和宣传的不一样,对苏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 5、宪法条文中给予了加盟共和国自由脱离苏联的权利。我认为这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宪法不足之处就在于一旦遇到困难,我可以自己退出,不受你制裁,导致了苏联解体前期各加盟共和国情绪纷纷低落,彼此依赖性经不住考验,最终导致整个盟体崩溃瓦解。 上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留给了现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不应该只是感慨,更应该从中受到启发。 首先,国家统一绝不容许侵犯。戈尔巴乔夫“辛纳屈主义”政策就违背了国家统一不容侵犯的原则,必要的武力手段是解决分裂的最好方法,而该政策却放弃了,再加上宪法规定的各加盟国可以选择退出,这从一开始久给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所谓大难临头各自飞形容这在合适不过了。凡违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应该坚决制止,必要时采用武力手段。 其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领导。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就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且一切是从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出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研究性课题报告 课题名称: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学生序号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上课时间 院系专业

1847年7月《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两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全世界无产阶级有了指导自己的奋斗的系统理论。一百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提升,指导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全人类的解放不懈奋斗。虽然一百多年来的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不断在发生重大变革,但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始终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精髓,它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的产物,他的形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9世纪西欧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吸收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建立社会主义的探索经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等基础上创立的。它一诞生,就具备了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讲,它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产阶级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鲜明地提出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无产阶级一定会战胜资产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立场,他们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指出了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及其必然性,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使工人阶级的解放运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160多年来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19世纪后半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发生了显著变化,法国爆发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运动,工人阶级第一次掌握了政权,然而,此时的西欧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其实力依然非常强大,两个月后,巴黎公社不幸失败了,工人阶级第一次建立政权的尝试宣告失败。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次伟大而仓促地尝试,马克思在评价这次运动时说:“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马克思实事求是,客观分析了巴黎公社的产生与失败,坚定了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为人类解放继续奋斗的决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各国为了资本主义的利益分配问题结成两大同盟,相互攻击,而俄国处于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此时,列宁首先站了出来,领导俄国人民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当时,俄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评价列宁的《四月提纲》是“梦话”,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烤制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首次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与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革命将在资本主义世界一切文明国家至少在几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的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 来源:观察者网作者:大卫·科茨 按语:本文节选自《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的后半部分。 1991年夏天,我在莫斯科同一个叫尼库拉亚夫的苏共高级干部交谈,他在世界上的许多热点地区工作过,估计是个克格勃成员。我问他:“你是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当时苏共还存在。他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但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我听了感到不可理解。现在我清楚了,他的回答明确无误地揭示了苏联解体的思想基础问题。 这里顺便说一下,那些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前苏共精英们并没有想错,如今俄罗斯最富有的人正是当年党内的精英。比如切尔诺梅尔金,80年代他当过苏联天然气总公司的总经理,1992年后天然气公司私有化了,切尔诺梅尔金摇身一变成了天然气股份公司最有实力的控股人,他控制着全世界40%以上的天然气资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几个人之一。前苏联共青团中央书记科尔科夫斯基也利用自己的职位创办了一家大银行,把原属于人民的财富变成个人的财产。 关于苏联解体事件,还有许多诱发因素。如1989年至1991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叶利钦和他的盟友们巧妙而充分地利用了这个斗争。再就是党和政府的媒体控制权落入了企图实行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手中,以及民族矛盾和围绕议会选举展开的各种斗争。但从根本上说,是精英集团自身的问题。 下面我想说明的是,为什么一个由党的精英集团和城市知识分子组成的联盟竟能不顾广大苏联人民的反对而推行资本主义道路呢?我认为,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确实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动的,缺乏政治权利。当精英联盟要搞资本主义时,他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当然,在叶利钦掌权初期,也还是顾忌到人民对制度的选择,他在各种公开讲话中尽量掩盖其真实观点,不暴露准备建立资本主义的企图,而是说要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经济,逐步消灭政治精英的特权,这与一些公开讲要在苏联进行一场资本主义革命的人比,无疑是一种最廉价的欺骗。 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不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相反,要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最优越的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为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所证实。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仅在于更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在于这个制度有利于实现最大范围和最高程度的社会公正。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一个由少数精英管理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旦老一代革命家过世,很难保证继承者们不想通过实行资本主义而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我相信,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会逐步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实现大多数工农群众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劳动的权利,还有直接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样的社会主义肯定比资本主义优越,而且必将作为一种持久的社会制度而存在。 关于美国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有人认为由于里根时期大幅度增加军费而迫使苏联也搞军备竞赛,结果把自身的经济拖垮了。如果这是里根政府为了炫耀削弱共产主义的政绩,那就无可非议。如果是对历史负责,那么我就要告诉大家,据美国的资料显示,80年代苏联军费开支绝对数是增长较大,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与50 年代是完全相同的。应该说,对苏联的解体,美国和西方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不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而是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非常有效地渗透到了苏联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的思想中。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研究了苏联经济学家的思想倾向,并将其与英国经济学家比较,发现他们更拥护市场化和私有化。其实,苏联经济学家接受的不过是最简单、最天真的19世纪的自由主义观点。 1985年,迫于苏联社会十年来日渐增长的社会经济危机,苏联领导人着手开始改革。六年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土崩瓦解,在此废墟上分解成俄罗斯和其它国家,并加紧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