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新闻节目有哪些【电视新闻的深层次报道】

电视新闻节目有哪些【电视新闻的深层次报道】

电视新闻节目有哪些【电视新闻的深层次报道】
电视新闻节目有哪些【电视新闻的深层次报道】

电视新闻节目有哪些【电视新闻的深层次报道】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层次报道是每一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都要深层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电视新闻报道的经验,浅谈几点看法。归纳整理,慎重选题

要做好深度报道,记者必须高瞻远瞩,严格按照新闻价值的标准来筛选题材。一般来说,深度报道的题材应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具有重大影响和典型意义;二是贴近群众,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记者要在采访之前将手中掌握的线索进行仔细归纳整理,从中选出符合以上三个特点的题材来,做到把好选题关这一要求。

这是因为电视新闻深层次报道相对于新闻事件的一般动态性报道而言,即是对新闻事实做深层次剖析的报道。电视新闻深层次报道是凭借画面和声音,形象地对重大的新闻事件、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新闻报道形式。

有一次我们在做一期灾情报告专题报道时,为了将因内涝造成的严重灾害全面报道出来,我们没有将镜头对准灾情的表面现象,没有像往年那样只是拍一些庄稼被淹、雨水多大几个镜头完事,而是对准了深层次的东西。我们不顾大雨滂沱所带来的危险,冒着大雨、踏着泥泞来到一个受灾最严重的村子的玉米地里,看到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站在齐腰深的涝水中,冒着大雨在地里坚持扶着刚刚长粒却快被淹死的玉米秆。当记者将镜头慢慢拉近老人苍老的面部时,老人那失望的表情、痛惜的眼泪,与他仍不放弃的坚韧劲头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镜头,老人泣不成声。他向我们诉说的不是庄稼被淹的痛苦,而是无处排涝的无限伤感。老人说:“老百姓不怕老天下雨,而是痛恨这排涝渠不畅通,政府要是能下决心为老百姓解决排涝问题,那是我们最需要的啊!”老人简短的话语一下子让我们找到了内涝形成的根源所在。接着我们又把镜头对准了本该畅通而被人为堵塞的沟渠,大胆揭示了内涝形成的问题所在。这期节目播出之后,立刻引起了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年就出台了彻底解决内涝问题的措施,并从根本上进行了治理。事后,这期节目被评为当年的“政府好新闻奖”。

苦练功夫,扎实采访

深层次报道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因此,记者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进行大量的新闻调查,从而把握新闻事实。记者不能偏听偏信,不能以偏赅全。记者不但要善于动口动笔,更要善于动腿动脑,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地现场展示,引发观众连绵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随,把观众从具体事件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因此,采访有深浅之分、有高低之分,不同素养的记者要注重练采访基本功,做到扎实、深入、理性地进行采访。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新闻的深度报道。记者要多用镜头语言来完成自己的深层次报道,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摄影功底和良好的镜头意识,才能拍摄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性的镜头,才能更好地让电视新闻表情达意、传递信息。记者不仅要精心捕捉那些以少胜多,具有典型价值的各种视觉和听觉细节,以凸显主题,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该条新闻在观众记忆中历久弥新,还要巧妙地把那些不宜在屏幕上表现的东西运用各种拍摄技巧把它们规避掉,把能反映真、善、美、假、恶、丑的事物留下来。

理性思维,深度辨析

拍摄电视新闻和做理论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记者对选题、报道思路、拍摄角度都要做好理性思维,深度辨析。所以说,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是深度报道的又一显著特征。深度报道的生命在于通过构思严密的逻辑力量,以精心的选材配以理性的思索,让观众从中悟出道理。深度报道的思辨色彩可以表现在对于生活各个方面的理性思考中。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既有道德的,也有理论的。关键之处在于思辨出事实表面之下隐含的本质以及对本质的感悟和认识,以一种反思的态度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实现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的社会功效,彰显新闻力量。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之所以备受观众喜爱,就是因为这些栏目的采、编、播人员在做每一期节目时,都要进行理性思维,深度辨析,对每一个选题,他们事先明确报道思路,制定采访计划,获取相关背景,追踪新闻线索,归纳分析资料,仔细验证信息,做到对新闻事件,采访目的、拍摄重点、景物、角度及拍摄方式心中有数后,才实施采访。

表现手法,形式多样

深度报道在内容上对事物作多层次的主体化的展示和理性思考,但在表现形式上应是不拘一格因事而异的。既可做成纪实性的、解释性的,也可做成透视性的、评论性的;既可做成连续性的、系列性的,也可做成类属性结合式、互补性组合式的。不管哪种形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增强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电视是多种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记者编辑要善于将像、声(同期声、效果声、音乐)字幕等多种电视手段有机结合、科学运用,从而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采访拍摄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每一个环

节都不能放过,不然就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对于电视摄像记者来说,错过了拍摄时机,是无法弥补的。

(作者单位:范县广播电视局)

编校:杨彩霞

感谢您的阅读!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析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一种最能体现电视新闻节目生产和传播规律的可复制的“程序软件或设计模版”,进而把某些电视新闻节目元素固化到某种结构之中,使之任何其他电视传媒都可以据此复制出相同品质的电视新闻节目 扫描当今国内和国际电视屏幕,所有的划分方法都显得捉襟见肘,各种元素在不同形态中互相渗透,元素嫁接和融合成为形态创新的本体策略。 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基本元素 题材、叙事、新闻、视听 题材元素是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具体的题目范围,政治,经济、文化等。题材选择的三个范围: 迅速的事实信息、丰富的情感信息、鲜明的个性信息 叙事元素是电视新闻见证人的叙事,通过新闻播报和现场取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见证现实的感觉。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属于基本叙事元素,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属于拓展叙事元素。 在以观众为核心的现代传播理念指导下,叙事元素的组合特点: 1、主题事件化:精心选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作为报 道主题的载体。勾勒、突出、深化报道主题。

2、事件故事化:用故事来结构新闻报道,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事件,解释事件,以此来构造起伏和悬念,吸引观众。《60分钟》 3、故事人物化:用人物命运变迁和具体感来加深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以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切入来反映大主题。 4、人物个性化:对人物的刻画和描述中,注意细节的描述和拍摄,用细节突出人物个性,神态、表情、动作,加深观众印象。 新闻要素包括时效、真实、新鲜、形象四个基本元素和重要、接近、互动三个拓展。 视听元素包括视觉和听觉元素。 视觉元素有1、画面(再现、实证、表意)、 2、字幕(功能:说明字幕、复述字幕、信息字幕)(形式:整屏字幕、滚动字幕、插入字幕、特效字幕) 3、动画:通过动画语言报道和评论事实。 听觉元素有1、音响(实况、背景、环境) 2、同期声 3、解说 4、音乐 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结构方式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摘要:社会舆论,林林总总。既有正确、进步的舆论,也有错误、反动的舆论。这样,要求进行舆论引导之前,对诸多舆论,进行鉴别和筛选。对错误、反动的舆论进行驳击和引导,并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同时,对正确、进步的舆论予以积极有力的支持。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利益大于经济利益。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我们坚持的影响是政治方面的保证,而不是市场或者商业行为的保证;应该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不是公众利益的损害。人民利益原则,要求新闻评论旗帜鲜明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群众发言,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一是要求新闻评论紧紧跟随新闻事实,而不是成为“马后炮”;同时还强调评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引导的对象和需要向公众传播的内容和观众有机联系起来。 关键词:电视新闻形象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并与新闻报道一起形成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媒介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新闻媒体除了发布新闻、提供信息服务外,同样应该及时对重要新闻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1、依托于新闻事件真实可信的形象基础之上 使理性抽象与直观具象相结合,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与报纸和广播的评论相比,在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上,电视具有很大的优势。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时,要靠作者的文字叙述来表现现场情景、当事人的对话和事件的进展等等。文字语言再现事物具有间接性,同时它的真实性又受制于记者的主观意识和运用文字反映事物的能力。广播是借助声音来提供论据的,其中有声语言同文字语言一样,在再现事物上具有很强的间接性,现场实况音响虽然直接再现现实,但毕竟只是现实的一部分,不能做到完整地、全方位地提供客观事态的原貌。只有电视,才能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纪实拍摄和形声一体的独特优势,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再现事物原貌。使新闻评论从论据到论证均建立在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之上,发挥出“眼见为实”的强大说服力。 2、评论和报道同步进行 在动态中开展采访和评论,边展示、调查、讲述事件的经过,边进行分析与评论。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开掘,实录调查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抓住症结,推导结论。这种电视新闻评论手法,强调过程和直观展示,是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向观众直观展示事实的真相,而且这种展示往往有事件、情节、冲突甚至悬念,可把观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步步引导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在这种调查性的电视新闻评论中,所展示的事实和调查活动的过程是流动的、鲜活的、随机应变的,符合电视传播与时间同步的线性特点的表达方式,记者应力争通过自己的采访让过程说话。这一过程可以是历史性的事件变化过程的顺叙,如《焦点访谈》节目《收棉时节再访黄梅》中,记者采访到棉纺厂违规收棉,村里欺骗记者

电视采访考试范围试题复习课程

电视采访考试范围试 题

电视采访考试范围试题 第一章电视采访概论 名称解释 电视采访 电视记者综合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为报道新闻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电视采访工作可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建立在电视媒介的基础上,有 1.电视记者使用摄像机摄录声画一的现场形象 2.记者出镜提问采访交流等动态过程 3.画外采访:记者围绕事件所进行的文字、背景、资料等飞形象素材的采集等。 新闻采访的内涵 新闻采访时一种选择,新闻报道是一种提炼;采访报道的对象既是事件本身,又是其影响和延伸;事实的采访与事实的解读融为一体;采访体现了新闻的历史观。 新闻采访的主体是新闻记者,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新闻报道,为了向大众传播新闻事实,新闻采访的客体是新闻事实。新闻采访的方式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是素材采集活动。 思考题 电视采访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5 1.接近现场,强调现场 2.通过前方记者的连线报道牵带出最新,最鲜活的信息 3.通过多信息的整合,使空镜头成为一种动态 信息形态的特征?p17 直观:直观意味着具体、直接,当我们用摄像机拍摄下现场事态,其画面和声音信息就直观地向观众传达了信息。

形象:是信息表达的更高层次。实际上是要求记者用形象的观念去体现现场信息与新闻价值,把静态的信息变为动态的信息,把过去单靠文字、声音构成观众想象的信息表达转换为以画面为中心的直观信息表达,把空间展开的信息恶变为以时间延续的信息。 如何在电视采访中通过展示人经济交流传播信息? 电视采访时人本化的采访,它比其他任何媒介都更加要求交流的人计划和采访的个性化。 1.出镜记者通过人机交流的方式与被访者互动获得信息 2.出镜记者通过自身报道行为向屏幕前的观众传到信息,引导观众参与到现场中来,观众则是以心理 投射的方式与记者产生互动。 3.电视采访时通过镜头膳食人际交流让观众感到自己与现场的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是现场获取信 息。 通过不同层次的人机交流展现,新闻的真实感,动态交流感、互动参与感就凸显出来了。 第二章采访线索和新闻敏感 名词解释 采访线索/新闻线索 采访线索就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 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和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也是灵感思维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体现。它表现为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迅速、综合的反应判断力。 电视采访策划 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地采访到新闻事实,而在采访报道之前所指定的方法与对策。 选题 电视记者根据国家、社会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事物从平衡向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对事件的新闻价值形成判断,从而做出关于报道内容、报道方向、报道角度的选择。 课后题

消息类电视新闻稿

音乐学院组织趣味运动会,艺术精英变成运动健将 音乐学院的各位艺术精英在我们眼里总是那么神秘,可今天的操场上,琵琶西施一反平时严肃的古典美女形象,换上一身运动装,以“袋鼠跳”的冠军的身份用“小清新”惊艳了全场,钢琴王子也摒弃往日的颓废神态,换上一双跑鞋去争分夺秒。平时的艺术精英变成了运动健将。 一年一度的体能测试刚刚过去,5月24日,音乐学院团委组织开展了“音乐学院第三届趣味运动会”。本次运动会项目新颖,内容多样。各位同学踊跃报名,积极参与。 上午8点,沐浴着朝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音乐学院全体同学来到了东操场,举行了第三届趣味运动会的开幕式,每个班级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出场,服装各级特色,道具各不相同,展现着每个班级的特色思想与班级文化。“这是我们全班73名同学一起想的队形,从出主意到一点点落实排练,都凝聚着每个人的力量与期望”10级音乐学汉班的同学这样说道。 上午9点,开始了第一项比赛项目“袋鼠跳”。规则就是把自己装到麻袋里,跳着前行,谁先到达钟点谁就胜出。通过几轮的竞争,男组女子组各选出了3名优胜者。第二项比赛项目“小型保龄球”用铅球砸到装满沙石的饮料瓶,谁砸到的多谁就获胜。女同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欢笑声中结束了比赛。第三项“3人4腿”规则是三人为一组,用绳子分别绑住两人的一条腿,三人配合跑到终点。需要强大的协调性与团队意识。在激烈的争夺后,11级舞蹈班夺得最后的胜利。 中午12点,经过一上午的比赛,同学们在肚子强烈的抗议下离开操场,冲向食堂。狼吞虎咽的瓜分着食物,然后回到宿舍养精蓄锐,准备着下午的比赛。 下午2点30分,虽然烈日炎炎,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同学们的热情。100米赛跑的激烈程度让每位同学手心都捏着一把汗。紧接着400米赛跑,4乘100米接力,4乘400米接力。加油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下午5点。重量级的团体项目上场了。跳大绳,老鹰抓小鸡等,让同学们神采奕奕,欢声飞扬。最后的拔河把现场的气氛送到了最高潮。在2010级表演班胜利的欢呼中。结束了本次运动会。 本次运动会展现了音乐学院的同学们运动的风采,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学院的凝聚力。同时也给同学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带来了欢乐,留下了美好而珍贵的回忆。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又踏上了征程,用健康的身体,走向他们美好的明天! 韩沛松 2012/5/24

第三章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第三章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第一节概说 一、口播新闻:是一种出播音员图像,以播音员有声语言为手段播送文字新闻稿的电视 新闻报道方式。 二、字幕新闻:是运用字幕发生器,在电视屏幕上叠加文字,及时向观众报告最新发生、 或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新闻信息。 三、图片新闻,又称为“图片报道”,指运用单张或多张的新闻图片,结合文字解说的 一种电视新闻报道方式。 四、录像新闻,又称为“影像新闻”,是电视采用电子摄录方式获取图像和声音,对事 实进行报道的重要方式。 五、现场报道:指报道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以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面向电视观众 作出的图像报道。 六、组合报道:是消息类新闻节目中的一种编排报道方式。它通过同一报道主题,把分 散在不同地区或行业、不同性质、不同报道体裁的新闻进行集中编排,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报道整体。 集中性是组合报道的主要特点。从篇数上看,一个组合报道需要由三篇或三篇以上稿件组成。 1、同向组合:把不同地区、行业,但性质相同、内容相近的新闻集中在一起,形 成一个报道整体,达到加重分量、强化主题、挖掘深度的报道效果。 2、反向组合:也称为“对比组合”,是指把两个内容相近,但性质相反的新闻组合 在一起,形成正误对比、褒贬分明的报道效果。 3、体裁组合:在一个组合报道中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报道体裁。一般来说,在 一个组合报道中,既有消息,又有评论(短评、编者的话、编后话),或既有消 息,又有特写、新闻故事、述评等。 第二节电视新闻消息文本 第三节三种特殊的消息文本 一、口播新闻的写作 由于图像拍摄、制作环节多可能延误新闻的时效性,或由于重大、重要但暂时还没有图像画面,这种情况下,采用口播新闻形式及时发布,是电视新闻在第一时间满足观众“新闻欲”的行之有效的报道形式。 1、口播新闻的特点 (1)发布的快捷性 由于受到时间、环境、设备等条件的限制,电视摄像机不可能伸向每一个地方,特别是一些突发性和灾难性的新闻,常常使人措手不及。口播新闻由于没有现场图像画面,因而省去拍摄、画面编辑制作环节,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新闻因素就可写作文字新闻稿,经播音员配音后就可发布。 (2)、制作的灵活性 (3)、重要性与时效性 (4)、直接性与庄重性 2、口播新闻的类型 (1)、没有图像的文件类新闻,如党政机关的公报、公告、决定、通知、命令等; (2)、无法摄制图像的“即将发生”的预告性新闻,如外事往来、台风消息、气象预报等; (3)、信息传播的先行一步。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图像画面尚未传回,或是图像画面处

最新如何分析电视节目资料讲解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分析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和影视作品分析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 考查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笔试协作的形式,即当场观看一段15-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电视节目分析文章。活着直接回答试卷上已根据此节目和形式提出的问题。 第二种是以免试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直接回答考官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 考查目的: 考官主要是想通过此项科目了解考生对于电视节目片的主要构成和内容形式的综合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对节目编排=节目设计方法的了解和把握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应变和写作能力。

一、什么是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的特质和特征 1.电视节目的特质 2.电视节目的特征 三、电视节目的分类 1.新闻类节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 2.教育类节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类型。 3.文艺类节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 4.体育类节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心上、健身健美等。 5.服务类节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

四、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丁文是否贴近节目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特点。 例如:《东方时空》,节目定位鲜明,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宗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 分析时刻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发展、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呵护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管,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室能否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租借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影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分析节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分析片头是怎样出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类型、特点和意义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类型、特点和意义 【内容摘要】电视业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为自身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这中间,电视栏目的品牌显得至关重要。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栏目品牌的重要标识,主持人开始直接影响节目收视率的现象,频繁出现。那么电视节目主持人到底主要存在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和意义又是什么?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形成了怎样的类型,有什么样的具体特点?本文意在回答这些问题,同时对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类型划分;定位;规范;个性 【引言】 近些年来,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个职业在中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中国主持人的研究已经不是新的领域,关于播音主持以及对主持和节目关系的评论性著作和文章也有许多。但是,就我所读到的资料而言,在内容方面,相当一部分都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于播音主持工作的业务方面的指导,也就是关于如何做好播音员、主持人的建议;二是对于国内外主持人和电视节目的具体的信息提供和介绍。至于主持人研究理论方面,我总体的感觉是缺乏结构性很强又很细致实用的理论。从观察角度来讲,也有两种趋势,一种就是当今在学术界各个领域都比较明显的“言必称西方”,即借用国外著名的主持人尤其是他们的一些明星主持人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来树立标准,以此来评价中国的主持人和他们所主持的节目;还有一种是非常“本土化”的角度,重视字正腔圆、端庄等特点。总之,关于主持人的评论性的理论性文章和专著,不是很多。有许多的评论都是非常感性的,针对个别的节目和主持人的。我试图结合目前中国主持人的具体发展情况,在主持人的类型方面做一些理性的观察和思考。 在电视的发展史上,提到“主持人”这个名词,就不能不提到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部的一个制片人----唐·休伊特。他于1952年美国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和第34届总统大选期间提出这个想法。他所说的“anchor”这个词,本来是个体育方面的术语,指接力赛中最后一棒的运动员。他认为,电视新闻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既分散又呆板,应选择“让最有力的记者在最后把所有的报道串联在一起,高度概括起来。”[1]当时,CBS的沃尔特·克朗凯特担任了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并大获成功,从此新闻节目主持人普遍出现。而在此之前,“host”一词也曾作为娱乐节目的串联性主人出现。在游戏和竞赛类节目当中,“moderator”一词也出现过。就是说,主持人在出现的最初,就是有很明显的类型上的区别的,用来描述不同类型主持人所用的英文单词也不一样,不同于中国的“主持人”一言涵盖。 那么“节目主持人”这个词何时在中国出现的呢?主持人最早出现于哪个节目呢?“从目前出版的各种著述中,可以看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我国主持人最早诞生于1981年元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空中之友》节目;二是认为1981年7月中央电视台《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首次使用主持人这一称谓;三是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节目,首次打出‘主持人’的字幕。”[2] 无论最初出现于何时和什么节目,终归现在中国的主持人已经是风格各异,队伍也是越来越庞大。由此对主持人的类型和不同定位的研究,也显得十分必要。因为理论上讲“没有种的概念,整个科学就没有了。”[3]实践上,不同的节目类型和不同的主持人类型决定了他们的特点以及给受众提供的内容和角度,从而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关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类型,有很多划分的说法。要想划分类型,首先要确立标准是什么。有些学者习惯用节目内容为标准去划分,比如新闻节目主持人、经济节目主持人、法制节目主持人、生活节目主持人、科普类节目主持人、体育解说等等;有的学者习惯于以前的分法,即根据主持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划分,也就是现象分法,分为独立型、单一型、参与型、主导型四类。[4]这样的分类方法可以使我们对主持人的行为活动有感性把握,但在这里我想侧重从节目的形态和对受众要求的满足角度不同去分类。因为,节目的类型我想是决定主持人类型的更本质的因素。也就是说,由于节目和主持人相互依存关系的存在,主持人的分类是和节目类型密切相关的。 我首先给出类型具体划分,而后再做逐一的详细解释和分析。我所划分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新闻及深度报道、评论杂志型节目主持人;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娱乐、竞赛及晚会现场类主持人;生活服务、社教综艺类节目主持人。 众所周知,主持人和节目类型要协调,也就是说,适合的是最好的。那就是因为,“不同类型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和选择标准是不一样的,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的角色和地位也不一样。”[5]以下逐一分析不同类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特点及其意义。 新闻及深度报道、评论杂志型节目主持人: 这种类型的主持人在我国要先于其他类型的主持人出现,如果把播音员也看作是主持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话。我国电视口播新闻开始于1958年11月2日,最早是沈力作为播音员出现在电视荧屏上。那么这点与国外先出现娱乐节目主持人有所不同。总体来说,这个类型的主持人客观、冷静,逻辑思维清晰而敏锐,具有很好的洞察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是情感参与程度较低的话题和观点引导者。给受众的印象是值得信赖的。因为电视这一媒体肩负着重要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而在信息传播和观点传达的过程中,依据传播学的原理,信息来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倾向于去相信可信度高的信源所给出的信息,无论是呈现事实还是阐述观点。[6]在美国,“三大电视网的主播播新闻都超过30年,年龄都在50岁以上。但是由于大家长期收看,已经养成习惯,觉得他们特别值得信赖,从而成为电视网的无形资产。”[7] 的确,这是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受着各种各样的冲击。正如庞勒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里说到,“以往的观念虽已残破不全,却依然有着十分强大的力量,取而代之的观念仍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现时代呈现为群龙无首的过渡状态。”[8]因此,观众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意见领袖”作用,还是非常看重的。其实,1956年前后,美国电视新闻主持人体制被确定下来了,然而这种电视新闻主持人体制的确立是与美国50年代的国内外形势密不可分的。从5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动荡不安的局势使人们失去了对领袖人物的信任感,从而转向了从电视上了解局势的变化。再比如60年代末期,沃尔特﹒克朗凯特对越战的报道,使美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越战的真正局面和无可挽回的损失。以至于美国总统约翰逊发出感叹:如果我失去了克朗凯特,我就失去了整个美国。[9] 另外,这个类型的节目主持人,一般都具备记者的素质和从业经历,也都具备作为一个记者的敏感度。无论节目的具体内容是关于政治、经济、法律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新闻及评论,他们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背景知识积累。美国传播学者们对三大商业电视网历任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年龄考察得出结论:43岁被称为是主持人的“黄金年龄”——成熟、稳重、权威、和男性魅力,容易赢得人们的好感和信任。 主持人所属电视网任主持人前从事新闻工作时间新闻工作经历任主持人时间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76 传媒观察 第2卷第2期 电视新闻的专题节目拥有特定的新闻取向,主要是进行深度报道,综合应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法,按照周期、按照专栏来进行播放。电视新闻的专题节目主要是运用专稿与专题报道的形式来进行,主要分为新闻调查、新闻评论与新闻的评述等,节目的受众、形式与内容都比较稳定,在一期的节目中针对一个内容来进行专题的报道,充分挖掘事件的真相并进行相关分析。电视新闻类的专题节目主要是通过后期的制作来完善内容,这时就需要采用多种体裁与表现手段来进行细节和情节的完善工作,让故事性与艺术性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完美融合。 一、新闻专题类节目的现状与特点近些年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新闻的理念、制作的手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新闻专题类的节目把画、音、文字等融合为一个整体,采用影像、声音、画面、字幕与特技等表现手法来展现新闻事件,让信息准确地传达到受众,还在尊重新闻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构建节目的形态、表现的手法与风格样式相融合的集合体。 (一)新闻评论型 新闻评论型的新闻专题节目主要是揭示事物的本质、提供看法、引导受众进行判断与认知,这种类型的节目会变换新闻评论的视角与方式,主要包括同期声的评论、主持人的评论、现场的评论、采访的评论等,评论主要是以节目主持人的思维逻辑为中心来开展,这样就会开放信息的采集与选择。因为这样的评论是在详细的事实基础上来进行发表,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说服力。 (二)新闻调查型 这种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主要是对观众比较关注的新闻事件与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与调查,将记者调查的经过与事件的内容用悬念的形式来展开。然后通过调查与叙事来调动观众的关注热情,然后就可以对事件进行彻底分析并解决。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目主要是运用隐含的观点和引导力来进行叙事,通过选择事件的内容、重点与角度,进行叙事结构与材料的编排,让调查的过程成为探究、分析的新闻节目。 (三)评述型的新闻 这种类型的新闻节目的类型比较丰富,操作手法也比较多。多种多样的新闻评论会在新闻事件的评论过程中应用,还要求深度的调查,将叙事与新闻评论相互补充而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减少单一的节目形式,添加丰富的节目内容,减少节目的冗长感。 二、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缺点(一)时效性不强 时效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新闻节目需要保持当下 的叙事时态,可以吸引注意力稀缺的听众,让他们关注播报 的事件,新闻节目就应该保持高度的新鲜感。传媒技术的更新换代让观众处于随时变化的动态之中。但是新闻专题类的节目在开始之前需要进行选题与策划,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新闻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后才能确定优秀的主题,然后在电视节目中播放。某些调查型的新闻专题的节目,需要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后,马上赶到新闻发生的地方进行调查,深入进行调查与研究,挖掘新闻背后的真相。这样就会让时间的跨度加大,降低新闻的新鲜度。 (二)缺少个性化 电视新闻类的专题栏目拥有独特的叙述方法,往往需要借助画面与声音等表现元素来制作节目,需要对新闻事件记录与报道,制造出现场的感觉,然后深入地进行报道,进行核实与梳理。新闻专题的节目在选择体裁、截取镜头、处理声音、组接画面、编排情节等方面都会直接或者是间接地体现节目的个性。伴随着新闻类专题节目的品牌栏目逐渐成熟与优化,节目在操作的手法上拘泥于一套固定的叙事技巧上,拥有统一的情节与细节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会导致栏目的个性与风格缺失。 (三)选材有时会相同这几年,电视新闻的专题栏目中会出现相同的选题,这就会导致错误的倾向,认为轰动的凶杀案件与稀奇古怪、违背常理的热点事件与恶性事件,才是新闻类的专题节目应该关注的报道。很多的电视节目将题材的阴暗面报道出来,向观众传播社会的丑恶现象与恶性的事件,这种倾向就会向听众传播负能量,虽然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在节目的结尾处添加象征性的评论。一些品牌的节目就会采用有朝气、有亮点、有新意的选题,但是会采用一些雷同的重大新闻事件与社会上的轰动性的新闻,这样就会导致受众的厌烦心理,所以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在当前新闻同质化泛滥的背景下,以新奇的方式来挖掘新闻体裁,选择不同的方式,展开其他角度的分析。 三、制约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因素 (一)节目的采编人员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 节目的采编人员专业素养与职业的素养会影响节目的成败,以前优秀的栏目采用编导负责的制度,这就意味着节目的编导需要对整个节目完全负责,包括节目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只有编导拥有出色的策划与编辑能力,才有可能制作出优秀的品牌栏目,实现整体栏目的长久发展,但是出色的全能型编导的数量很少。这就导致新闻节目的运作机制十分依赖编导,编导的专业素养会影响节目的(下转第78页) 摘 要:现在的电视新闻节目种类比较多,市场上的竞争也比较大,这就需要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探究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就主要是探究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研究可行的措施,帮助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社会和谐的发展中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关键词: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发展趋势;分析措施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2-0076-02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董 乐 (奎屯市广播电视台,新疆 奎屯 833214) 作者简介:董乐,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研究方向:新闻专题编辑。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责编之责与编排原则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责编之责与编排原则 摘要电视新闻栏目的责任编辑通常根据本栏目定位和当天的报道意图,对本台记者和联通传过来的大量的稿件通常按照重要性、时空性、节奏感、揣测心理等原则进行筛选,根据新闻价值和观众兴趣喜好安排播出顺序,以收到预期传播效果。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责编;编排原则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009-01 电视新闻栏目的责任编辑通常根据本栏目定位和当天的报道意图,对本台记者和通联(地方台和记者站)传过来的大量的稿件进行筛选,选择要播出的新闻,对新闻的解说词和画面进行初审,然后根据新闻价值和观众兴趣喜好安排播出顺序,以收到预期传播效果。 1 重要性原则 重要新闻的要素应是新闻当事人是vip(要人),新闻内容有普遍性和显著性,对全局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中首当其冲的要属有关领导活动的会议新闻和外事新闻。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县级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宣传报道党和政府重大政策、决策的主功能。这方面的消息大都以会议新闻和外事新闻的形式出现。如当天,党和政府发布了什么新的政令,国企改革有什么新的举措,某某领导会议了某某客人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到长期以来“文山会海”的影响,目前电视新闻栏目中会议新闻所占比重偏大,再加上画面单调、文字程式化,导致节目信息量小、含金量低,观众很不买账。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当前电视界对电视新闻的“喉舌”作用存在着某种曲解,简单化地认为有领导参加的新闻就是重要新闻。按照这一思路,哪条会议新闻或外事新闻里的领导职位最大,哪条就最重要,就该编排在前面,甚至放头条。多个领导在同一天活动,按官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编排就是了。其实,这既对不起观众,领导也不一定满意。领导活动,尤其是一个地方的一、二把手的活动,该报道的是要报道,至于放不放在头条,要看他参加这项活动的价值如何?如在《吉林新闻联播》中现在已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省里一、二把手的会见活动一般不放在头条,一些不太重要的其它活动,一般不必要都安排在头条播出,应视当天是否有更重要的新闻来定。 2 时空性原则 观众最关心的是哪些新闻,毫无疑问,是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从时效上讲,越接近第一时间的新闻,关心度越大。新闻必须首先是信息,它具备信息的一般属性即共性。信息论认为,信息的价值与信息量的大小成正比,而传递速度越快,其信息量也就越大。我国古代有个民谣:“头报三两六,二报三钱六,三报牛屎没一坨”。说的是村里的士人中了举,一些探子飞奔去举人家报喜所给的赏银。三人报告的信息一样,报酬支截然不同,因为第一个报

电视新闻述评类节目的特点

电视新闻述评类节目的特点、节目内容的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 电视新闻述评类节目的含义是:最终以传播新近发生的意见性信息为目的一种电视传播手段。因此,以这种传播手段为核心的电视节目都属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传统意义上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一种节目形态有本质的区别。 电视新闻述评类节目的特点: (1)传播迅速,时效性强 (2)传真性强,信息量大 (3)普及率高,群众性强 以《今日说法》为例,《今日说法》采取以案说法、大众参与、专家评说的节目样式。栏目宗旨:重在普法,监督执法,推动立法,为百姓办实事。其特点是 (1)叙事内容丰富详实《今日说法》的内容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 一个层次是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经 过。第二个层次是特色内容,包括新闻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如《迷途》、《不速之客》等节目都是按照这种叙事模式来设计的。 《迷途》的记者调查部分是用一段解说开篇的:“2008年6月2日,儿童节的第二天,这一天的下午2:30,湖南省娄底市五中的 学生文文和丽丽结伴外出,莫名其妙地被四个差不多年纪的女孩给 拦住了。” 这段解说交代了发生的时间、地点、新闻事件的人物及基本特征,随后,节目编导又用了近一般的篇幅,逐渐告诉观众整个事 件的发生和发生的经过。待原因叙述完之后,便是结果的叙述,编 导首先用一段解说告诉观众,目前16岁的程程以抢劫罪被逮捕, 14岁的瓜瓜被刑事拘留后因病取保候审,其余5人因不满14岁,

警方责令其家长进行管教。节目编导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结果告知这 一层面,而是采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向观众 传递丰富的新闻事件的内容。于是编导选用肇事女孩程程仔高墙之 内对父亲说的一段话:“爸爸,我想回去,我不想呆在这个地方。 当初自己没听话,我现在好后悔。”这段声音语言配的是程程和父 亲潸然泪下的近景画面,观众情不自禁地被节目丰富详实的视听内 容所感动。 (2)叙事内容真实生动,《今日说法》是贴近生活,实实在在的好节目以不同的形式感动观众 (3)《今日说法》包括劳动纠纷、人身伤害、婚姻家庭、医疗纠纷、消费者权益等、信息量很大 (4)波及范围广、普及率高。 电视新闻述评类节目内容的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新闻述评,新闻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闻述评灵活、全面,能够融合各种新闻体裁的优势,克服单一新闻体裁的不足,非常适应新闻工作的现实需要。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闻述评是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会造成新闻稿件的先入为主倾向,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在新闻述评的写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确保新闻述评的真实性。新闻述评应该是建立在真实新闻事实上的 边叙边议,因此,对新闻事实叙述的真实性是新闻述评的基础。在新闻述评的写作中,一定要保持新闻事实陈述的真实、全面,切忌以偏概全,或以观点先行,然后根据观点去剪裁新闻素材。我们必须要清楚,新闻述评的形成,只能是先有新闻事实,观点形成在后。 切不可先有新闻观点,主题先行,然后围绕观点去取舍新闻事件,这样往往会影响新闻事实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2新闻述评往往评述的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新闻事件,对于这些新闻事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因此在新闻述评的写作中,不能厚此薄彼,给读者造成信息的误导。新闻述评应对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力求以完整的面貌把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也只有存在不同观点的交锋,才能增加新闻述评的深刻性和公正性。 3.新闻述评的写作,要求新闻从业者有较高的素质。新闻述评有别于 单一的评议和消息,往往是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篇幅较长,体裁灵活,这就要求作者要有驾驭这种体裁的能力。同时作者还应加大知识储备,要勤于思考,力求提出合理、有力的观点。如果对一些问题的评述存在困难,要借助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的力量,力争新闻信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评论——《东方时空》节目分析

东方时空 引领纪实的美学风潮,开创新的电视文体 栏目日复一日的播出量要求节目操作的可重复性,要求节目流水性的操作,叙事方面要求共性的存在,必须具备无限可挖掘的选题空间.凡此种种决定了节目在制作方面无非是主题先行,编导往往先结构好节目框架,然后用摄像机采录被关注对象的一些相关素材,回来后填充,甚至先写好解说词,然后“缘木求鱼”进行音配画,制成呆板的专题节目。这类节目的电视语言充满了强烈的意念先行色彩和教化意味,解说词播报的腔调近乎美文的朗诵,虽然激情饱满,却做作十足,此种叙述方式造成了与观众远远隔离的欣赏情境,造成了观众的接受组碍。 《东方时空》在国内刮起了一次电视纪实风潮。《东方时空》的子栏目《东方之子》、《生活空间》、《时空报道》(《焦点时刻》)还促进了中国电视栏目叙事文体的发展。虽然在此以前,有些地方电视台的某些栏目在电视语言的革新方面具有先锋意味,但当时的地方电视尚未上星,影响微弱。由于中央电视台无可替代的媒体霸主的地位,《东方时空》的创新举措无疑会给中国电视界带来不可替代的影响。 《东方时空》作为电视新闻杂志在中国拓展了电视新闻的意义,使电视新闻不仅仅局限在《新闻联播》和整点

新闻的各种消息类新闻,更有了无论在容量和内涵上都更为深广的人物访谈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让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故事化,接近生活,贴近观众。 另一方面,《东方时空》也让电视语言的纪实风格在中国电视业中风行大江南北。在《东方时空》成型后的几个主板块中,《面对面》是主持人在演播室对一件新闻事件或现象的评论,而其他的几个板块都是摒弃了意念先行的专题片制作模式,在节目中让纪实风格的电视语言尽显人物和事件原生态的本真魅力。 《东方之子》作为一个典型的访谈节目,在国内也是开风气之先。节目的主体形式是记者与某知名人士或成功人士的采访交流,通过记者与他面对面的对话,让成功人士表述自己对某个事件或某个领域的独到见解,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激发出采访对象厚重的人生感悟,挖掘出精彩闪光的思想点,由此浓缩“人生精华”。记者在这里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单向的采访者,而是积极地参与对话,成为与被采访对象的平等对话者。 通过《东方之子》,人们读解到了一批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健儿、教练,乃至省长书记们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子栏目里,人们得到的是双方对话的原生态信息,解说词已经退到了次到地位,仅仅是为了被访对象的背景进行一些补充或作一些简明扼要的扣题发挥,升华对话内涵,对话之间插有的这些配有解说词的照片资料或者主人公的

电视新闻节目分析范文

电视新闻节目分析范文 电视节目分析的写法 考试时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比如一期《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者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等等。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节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先谈一下对这档节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节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节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 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节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 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 1. 节目内容。

2. 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 3. 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 4. 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 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 第四部分:再次结合节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 电视片分析提纲 1. 电视片内容概括占总分10% 2. 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占总分10% 3. 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占总分20% 4. 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占总分25%

5. 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占总分20% 6. 缺点与不足占总分10% 7. 结束语占总分5% 电视节目分析范文 题目一: 观看电视散文《边城印象》,并对此片作出分析,1000字左右。 给心灵找一个家 ——电视散文《边城印象·凤凰》评析 凤凰,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一个有着动人故事的地方。 电视诗歌散文《边城印象》通过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和有机结合,再现文学作品中那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这部电

优秀电视新闻节目对比评析(绝对独家!!)

优秀电视新闻节目对比评析 【PK作品】 由东南卫视《海峡深呼吸》栏目播出的“打击‘酒驾’两岸如何互相借鉴”节目 由央视《新闻1+1》栏目播出的“醉驾,‘满月’入刑!”节目 【栏目概况】 《海峡深呼吸》是大陆第一档“两岸互看”、“两岸同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台湾电视媒体深度合作,主持人和特邀评论员将与北京、台北、香港等地演播室的嘉宾实时卫星连线,专访两岸高端人物,与网民进行实时视频互动,对新闻事件与社会文化现象深入点评,寓意“台海同呼吸,两岸共此时”,力图打造一档关于台海和两岸的新闻深度评论节目。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评析】 一.从题材与主题上(或是从报道角度上) 由于我国从2011年5月1日起开始实行“酒驾入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有关“酒驾入刑”的最新消息。2011年5月22日东南卫视《海峡深呼吸》栏目、2011年5月26日央视《新闻1+1》栏目分别进行了报道,对我国出台的这一新规定展开评论分析。 《海峡深呼吸》栏目播出的“打击‘酒驾’两岸如何互相借鉴”节目,邀请了大陆的刑法专家陈浩然、台湾知名政论名嘴张友骅,围绕两岸如何打击酒驾这一角度展开热烈讨论。由于大陆酒驾入刑时间较台湾相对晚一些,所以此次节目对于两岸今后如何更加合理的打击酒驾具有借鉴意义。节目不仅分别介绍了大陆、台湾对于“酒驾”的处理方式,还简略探讨了大陆和台湾之间对于判定“酒驾”标准的差异、两岸和国际之间对于“酒驾”处理方式的不同。 《新闻1+1》栏目播出的“醉驾,‘满月’入刑!”节目,通过列举了各地法院对“酒驾”案件处理方式的不同,主要围绕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对于“醉驾入刑”标准不同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建议公检法三家提前统一入刑标准,今后能更合理准确的执法。

新闻类主持特点浅析

新闻类主持特点浅析 作者:戴景林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新闻节目与其他类型的的视听节目不同,它们的位置和整体风格(包括广播的主持风格),都有特殊的要求。一个很好的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一个单独实体,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色彩,但是当他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目的组成部分,他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而且整个节目。 由于中国电视诞生自1958年起,一直在使用的广播新闻的形式播报。今天,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已经成为中国最权威的新闻和信息、电视的观众容量最大的新闻节目、影响最广的节目。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要客观,公正的广播新闻,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同时也考虑到中国的十三亿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的层次的观众审美情趣,显示出了可信的、友好的形象。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样式风格显示了高度统一的定位。像邢质斌、张宏民,李瑞英等,以一种典范公认,的热情端庄大方的风格、稳定的,流行的形象获得观众喜爱。“新闻联播”经过多年的风雨仍保持很高的评价,而且也说明了这一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人们不再愿意看“新闻联播”那种长期缺乏变化、匀速使用传统作风的新闻播报方式,他们渴望看到风格各异广播形式。 199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海外创办的中文新闻节目—“中国新闻”。它的宗旨是“向世界报道中国,中国人民的角度来看世界报道”,牢牢把握住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感情并

有明确的权威和新闻评论,节目需要减轻官方宣传的嫌疑,突出新闻性节目的时效性,按照观众关心的主题标准推荐给观众,以新闻节目为原则,客观、准确、及时、可靠的新闻报道的价值。为了满足海外华人,就在广播风格做出大胆的尝试,以徐俐为代表。她的声音坚定而明确地阐述,速度是比较快的,比较夸张的口音,广播形式。她以有能力和积极的形象和权威的状态彰显了现代有自信的知识女性的形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听众广播的风格,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中国新闻定位与“新闻联播”是不同的,从而播音员与主持人脱离传统模式,能够脱颖而出,建立自己的个性和外观。 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的《早新闻》、《新闻30分》、《晚间新闻》等新闻节目的相继推出,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为风格的多样性新闻播音员不断涌现。往往有主办型的新的广播格式,播放更随和的广播方式的基调,速度,比较自由,信息数额较大的新闻效果更好一些,观众更愿意听取。例如海霞这些播音员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然而,由于新闻的特殊性质,以及定位,使该节目的结构不会有很大的创新,也难以形成不同类型的节目,新闻播音员不能超过或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广播式的播音风格,而像其他的节目主持人可以标榜自我的个性,强调自我。 北京电视台的“第7天”是一个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浓厚北京地方特色的节目,节目内容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显示大部分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尴尬,困惑和无助,他们的简单智慧和毅力,其实都是人文关怀和可塑性的故事,内部暗藏思想内涵。原先的主持人元元友好随和,带有北京城市标识的主持风格,她用一种近似北京人通常闲聊的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