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高铁对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浅析高铁对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浅析高铁对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浅析高铁对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浅析高铁时代下xx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之路

xx城际铁路的建设将实现xx与xx城市群的“同城效应”,必将推动各城“一体化发展”。xx城际铁路的建设实现了xx县人民的百年铁路梦,也给xx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如何抢机遇、战挑战,需要我们超前思考、稳步实践、创新探索。

一、高铁经济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随着数条客运专线的全线贯通,区域经济发展迎来“高铁时代”。高铁不仅仅是一个交通概念,其所引申出的“高铁经济”不只是新名词,更已转化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动力。“高铁经济”是指依托高速铁路,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流动,并吸引其他生产要素不断向该区域集聚,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沿线城市发展战略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京津城际高铁、武广高铁、日本新干线等国内外高铁沿线地区发展已对“高铁经济”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因此,科学分析和评估高铁建设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研究提出对应的发展战略,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二、高铁给xx县带来的机遇

(一)区位交通优势更加突出

xx县县距距xx城区xx公里,xx机场xx公里,xx港区xx公里,xx高速纵横贯通,拥有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xx 城际铁路在我县设xx县站,工程建成通车后,从xx到xx 县仅需xx分钟,从而将我县真正纳入xx一小时经济圈,同时,xx高速公路的贯穿使xx县成为yy与yy连接的重要通道,我县与其他城市之间人员、资金、信息等交流将变得更加快速频繁。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制约因素得以破解

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将给我县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降低了要素流动和产品流动的成本,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进一步带动我县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大量的人员流入xx县,有利于发展餐饮购物、宾馆酒店、休闲娱乐等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消费环境、消费档次大幅提升。大量的物资流入xx县,有利于发展仓储物流、交通运输、交易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大量的资金流入xx县,有利于发展金融、保险、风险投资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的金融交易市场。高铁建设开通对xx县现代服务业的推动将首先表现在旅游、房地产、科技教育等方面。

(三)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明显

yy是国家定位的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要建成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特大城市,其半径100公里左右的区域是产业转移布局的最佳选择。xx县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产业基础好,又是yy“3+4+1”cc布局地,xx县城际铁路

的贯通必将使其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全市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指日可待。

(四)沿线居民生活理念将进一步转变

高铁的建设拉近了各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大大加速了高铁沿线的人员流动和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同城化”和“一体化”。高铁建设将加剧上班族钟摆式迁徙,相对于yy高昂的房价及较高的生活成本,xx县有着环境优美、生活成本低等优势,yy市民因此异地居住成为可能,xx县将成为yy市民休闲度假、居住养老重要目的地,工作在yy、生活在xx 县的生活模式也许成为现实。同时,人才技术流动更加自由便捷。xx县城际铁路缩短了xx县与主城、ydb地区的距离,作为结合点,既能从主城带来前沿的信息和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也能吸引cc、dd等更远地区的优秀人才,为xx县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

(五)城市功能需求更高、更全

高铁的开通,必将吸引沿线人才、信息、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向投资环境更为优越的中心城市流动。xx县作为高铁沿线重要节点,所承担的功能必将促进我县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布局,美化城市环境,改善交通状况和投资环境,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xx县定居创业、更多的客商来xx县投资置业、更多的游客来xx县观光旅游。

二、面临的挑战

xx县城际铁路,一方面给xx县县带来了“弯道超车”的发展机遇,其“后发优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带来了许多严峻挑战,面临着诸多考验。

(一)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xx县城际铁路把沿线城市都带入“1小时经济圈”,各地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抢抓高铁时代机遇、竞谋发展的势头非常明显。在承接yy主城的产业转移中,将明显受到长寿、梁平、万州的阻滞,这种阻滞不仅来源于地理区位,更来源于我县与周边城市发展的趋同化,因此,如何找准定位,凸显比较优势,协调互补发展成为关键。

(二)“虹吸效应”危机

高铁犹如一把“双刃剑”,随着高速铁路的开通所带来的流动便利,城市间生产要素在加速流动的同时,也会促使资金、人才、信息向发展环境优越、行政效能高的区域聚集。所以规模大、实力强的城市所获得的利益会更明显,而投资环境不佳的地区会因为消费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氛围不浓,城市环境不佳等原因,则面临人才、企业等流失的窘境。这就是高铁经济所带来的负面的虹吸效应。xx县在新一轮分工中将面临部分依靠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优势的企业将移出到成本更低的地区。

(三)地方设施难以配套高铁经济

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交通衔接不配套,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不健全

等,这些都将影响发展环境等软实力的提升,从而削弱xx 县城际铁路对xx县经济的拉动作用。“一园四区”内化工产业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影响xx县人居环境;“千年古县,牡丹故里”这张名片虽已声明远播,但其内在文化和特色在整个城市中彰显不够,欠缺持续性吸引力;城市整体规划、综合管理、市政设施等不够合理,导致城市功能、城市形象以及城市发展环境受到直接影响。

三、迎接高铁时代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发展战略

要借助高铁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提倡低碳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用不同于经营物质产品的新理念经营服务产品。应从xx县的基础条件和城市功能定位出发,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1964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铁日本新干线开通时,名古屋还只是东京到大坂中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进入“东京1小时都市圈”后,与东京错位发展,跻身为日本第三大都市,其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二)优化产业结构

xx县目前重要的工业企业以化工为主,此类企业污染重,破坏环境能力强,这对于建设yy市重要的宜居城市存在较大的阻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应主要打造承接yy主城及万州主城高品质生活、休闲、娱乐为主的宜居城市,注重自然环境保护与文化资源发掘,调整三大产业布局,吸引

金领、白领到xx县生活、工作。一是发展效益农业。目前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特别是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们的重视,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生产有机食品,xx县已具备部分条件,如包家镇万亩橘海、新民镇御康葡萄园等。城际铁路开通后,应大力支持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投资建立农场,发展效益农业,响应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并解决当地人就业问题。二是发展无污染工业。将工业园区内的污染企业搬迁到高速路以东,并对“一园四区”产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大力引进集研发、总部于一体的高新企业或者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污染和就业问题。好的企业、好的就业环境、好的生活环境将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户xx县,支持xx县工业发展。三是发展高品质服务业。1、着眼于吸引消费,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服务过往旅客为目标,加快城际列车站前广场规划和商圈规划,大力发展客运、商业零售、宾馆、写字楼、金融服务等产业,实现现代服务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把消费群体留在xx县;

2、着眼于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布局以广告传媒、教育培训、管理办公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园。发挥创意产业园的区位优势,最大化利用高铁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积极发展商业贸易、总部经济、科研设计、创意设计、企业孵化、人才培训、管理办公及服务配套等综合产业,推进区域产业和服务功能协调发展;

3、着眼于旅游经济发展。要下大力气,做大文章,深挖全县25个乡镇各自的优势、特色,依托“两山一湖”资源,统筹全县乡镇进行规划,

明确各自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整合各项资金,先急后缓打捆集中,重点发展,如建立明月山森林公园、长寿湖万亩橘海观光旅游带、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博物馆、牡丹文化博物馆等,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强持续吸引力。4.争取连通货运铁路网,发展物流业。xx县三大产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长垫梁货运铁路,打通与cs、lp的货运列车网络,建立物流园区,将有效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效率,满足制造业、商业贸易、零售业等各类需求,更好地发挥xx县在ydb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节点作用,不仅促进xx县经济的长足发展,更为整个ydb地区经济腾飞提供强劲动力。

(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以打造长垫梁工业经济板块为契机,加快承接主城转移产业。一是加快承接笔电产业。目前,人力资源是制约我市笔电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xx县丰富的人力资源为xx县积极承接主城笔电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xx县要加大对接力度,积极布局笔电产业基地。二是加快承接制造业。xx县要借助yy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主动承接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为主的制造业,努力实现自身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四)提升宜居水平

43公里的城际铁路xx县段建设将给xx县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xx县要借此机会,大力实施城建靓县战略,加强城区和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借助高铁契机,加强城

市动脉建设,实施“南北延伸、向东挺进、扇形扩张、组团发展”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努力建成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吸纳能力的现代中等城市。二是以“四城同创”为契机,加强市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升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群体素质,加快城市特色文化风貌打造,增强旅游、休闲、会务、会展等服务功能,全方位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五)优化发展环境

要通过制度建设、干部作风建设、创新服务、监督问责等方式加强对全体干部的教育、约束、督促,切实加强对损害发展环境行为的查处、问责力度,特别是不作为、乱作为、变相吃拿卡要等行为和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树立清正廉洁、尽心工作的风气,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高效处理来垫人员的各项事宜,优化发展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