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数学上册 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

“比一比”

最新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2.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3.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4.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1.学会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 2.通过比较,学会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知道高矮、轻重、长短等是比较出来的。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学会简单的推理,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高矮的活动中,可能有比长短的,这些本质上都是比高度或长度的,有助于理解高矮、长短的含义。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比一比1课时 比一比(长短、高矮、轻重) 教材第4~7页的内容。

1.通过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 2.在生活中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渗透比较的思想方法,正确进行三个量的比较。 主题图,投影,天平等。 1.数数,从1数到10,从10数到1。 2.认数,教师拿着数字卡片1~10,让学生认。 3.教师说数,学生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出示主题图。 师生谈话:请仔细观察图,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通过观察,你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往比较长短、轻重、高矮等方面想) 1.学习比较长短。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中正在跳绳的两个小朋友。 (2)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3)同桌互相交流。 (4)集体交流。 (5)集体订正答案,并将结果画在书上。 2.学习比较高矮。 (1)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 学生甲:我是通过观察比较出两个小朋友的高矮的。 学生乙:我是先让两个人站在同一平面上,再比较得到的。 (2)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正确,那么,在图上你们还能从别的方面比较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3.学习比较轻重。 (1)让学生观察天平。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设计

2比一比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6―――13页(比一比)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这几个部分,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丙个部分:一部分就是比多少,另一部分就是比长短与比高矮,这样化分就是为了突出长短与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就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就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就是相通的,就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比高矮就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全册教材开了个好头,因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就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的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比多少、比长短与比高矮,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与高矮就是比出来的。 2、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与她人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难点| 1、学会运用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单元课时安排: 1、比多少………………………………1课时 2、比长短、比高矮……………………1课时 3训练………………………………1课时 计3课时 单元教案设计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与主动参与学习与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一) 一、说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

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 这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比一比》教案》是###为大家整理的,希 望对大家有所协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 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 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 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能够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 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 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水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 中发现并提出相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 的想法。, (2)充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 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 数学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 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 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自经历中感悟、体会、理解。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五、课前游戏: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 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 做好铺垫。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一比》教案教学背景:学生已掌握“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三方面的知识。接着,我们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教予学生探讨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能力。由于这是一节把现代教育技术融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课。因此,要求学生会初步操作电脑。 设计理念:首先,这节课我打算在电脑室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操作。这样不仅方便我们的教学,还能使“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在电脑上我会显示一个童话的世界,儿童的乐园——“数学王国”。而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我会让学生比一比哪条路宽?哪条路窄?请学生从宽路进入。进入“数学王国”后,我会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王国”里面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而每一个活动和游戏都等于是一个知识面的拓展。最后,我还会让学生思考:在“数学王国”里或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是可以拿来比较的呢?它们比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请举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都举手,建立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 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最新冀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比一比》教案 教学内容 书本P4和P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高矮、长短的比较 (一)情境引入 1、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高矮,谁想来? 2、教师指一名同学与老师比高矮。 3、提问:老师和这位同学比谁高谁矮? (二)探究与体验 1、师:刚才老师和一位同学比了高矮,那么你想和其

他同学比一比高矮吗?注意比完后一定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2、请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与教师的粉笔比较一下,说说哪个长,哪个短?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拿什么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三)实践与应用 1、实践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比较高矮,现在,我想请几位学生进行从矮到高的排队活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高和矮都是相比较而言的。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出示第1题图,提问:哪座房高?哪座房矮?还可以拿什么进行比较? 第2题: (1)出示图,提问:哪条绳长?哪条绳短? (2)教师拿出3根线绳照图的样子演示一下,验证学生的答案。 第3题:出示图,提问:谁个子高?谁个子矮?为什么? 二、大小、轻重的比较 (一)情境创设 1、出示P6页两幅情景图,提问:谁大?谁小?谁轻、谁重?

(完整)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练习题(一) 一、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在最短的后面画“√”,在最长的后面画“○”。 2、在最高的下面画“√”,在最矮的下面画“△”。 3、在苹果最多的树下面打“√”,在苹果最少的树下面打“×”。 ()()() 三、比一比(对的在( )里画“√”,错的画“×”。) 四、按要求画。 画出比●多1个的△画出和□一样多的○ ● ● ●□ □ □ □ □ □ △ 画出比●少1个的△画出比□少4个的○ ● ● ● ● ●□ □ □ □ □ □ □ 五、根据下图中的个数,你能填出几种不同的答案。 ☆☆☆☆☆☆ △△△△△△△△△ □□□□□□□□ _______比_______多,_______比_______多,_______比_______多,_______比_______少,_______比_______少,_______比_______少。

四、画一画(共20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测试(一) 一、根据组成画点子。 二、根据数的组成画点子。 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里填上“>”或“<”。 3○1 2○3 1○2 四、分一分、填一填、画一画。 (1) (2) (3) 五、算一算。 2+1= 3-2= 1+2= 3-1= 2-1= 2+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测试(二) 一、填空 二、计算 9+8=□ 9+4=□ 9+6=□ 9+2=□ 9+7=□ 9+9=□ 9+3=□ 9+5=□ 三、计算 1+8+5= 3+6+4= 2+7+6= 4+5+8= 5+4+2= 7+2+9= 6+3+7= 7+2+3= 四、在○里填上“>”、“<”或“=”。 9+4○13 8+9○ 18 9+9○17 16-6○9 9+8○1 9+5○8+6 五、算一算。 六、按要求填数。

《比一比》教学设计

《比一比》最新教学设计 《比一比》最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2.在情境中快乐地朗读课文,体会农家小院的可爱有趣; 3.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二.课前准备 录象、识字转盘、图片、词语卡片、动物玩具和水果等。 三.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游戏引入:我们来玩一玩识字游戏! 1.看动作、图片猜词语,并找出相应的词语卡片(指名说分组说),同时对念错的字正音(例如:子的轻声、苹与杏的后鼻音)。 2.玩一玩快乐大转盘,齐读复习词语(例如生念:咕噜咕噜转停蜜蜂蜜蜂。) 3.反馈作业情况,写一写少字。 (1)出示两本有差距的作业跟学生一起讨论,比一比。 (2)再看一看课件范写。 (3)写一写少字,写两个。 (4)评价(出示写得不太好的那位同学现在的作业,与前面的作业比一比,给予鼓励)。

(二)快乐朗读儿歌。 情境引入:昨天,我们去牛牛家的院子里,认识了那么多的动物和水果朋友。今天,冯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牛牛家的院子里,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呢! 1.正确地读一读。 (1)自由读儿歌。(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朗读上的困难请你想想办法。) (2)朗读质疑。(可以请老师、同学帮助,鼓励并赞赏那些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的同学。) (3)采用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2.快乐地读一读。 (1)读读第一句。 激趣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了牛牛家院子里的小动物们,你们想抱抱他、亲亲亲他吗?(让孩子们和卡通黄牛和小猫握手、拥抱等,唤起孩子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①比较大小,体会发现大和小的乐趣。(从它们的个头上看,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个头很悬殊,却是一对好朋友呢,多有趣啊!) ②自由试读第一句。(就把你的喜爱和快乐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吧。) ③指名读评价(提示学生注意表情)范读再指名齐读。(花猫发出喵喵的叫声,表扬读得好的小朋友。) (2)读读第二句。

一年级教案-比一比

一年级教案:比一比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l个笔画和l个偏旁少。 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 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三、教学准备: 词卡和图片。(黄牛、猫、鸭子、鸟、树、花等动植物的图片.苹果、枣、杏子、桃等水果的图片。量词卡片) 四、教学安排:2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识词 1.看图提问: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哪些动物植物? 2.词卡与实物对应。 学生将带拼音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 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这些音节、词语。 3.认读带拼音的词语。 先请个别学生认读,再全班跟读,最后开火车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词卡讣学生认读。

二、学习韵文 1.自己读韵文。 2.小组合作学习 比一比,认识量词。 图上的杏子和桃子有多少? 杏子可以一堆一堆数,还可以怎样做?桃子呢? 图上其他动物或植物到底有多少?哪个小朋友能准确介绍一下? 提出疑问,开展互相解疑的活动。 3.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 三、巩固记忆生字 1.学生选择生字,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 2.选择生字进行组词、说句的练习。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牛、羊,学生观察,说说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课件演示牛、羊的笔画顺序。学生试写一个。 2.出示小,让学生观察该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跟老师一起书空,认识新笔画-竖钩。 3.教师范写小,学生仿写一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看图说动物、植物的数量、名称。 二、扩展延伸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准确使用颗、群、堆三个量词。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课程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4.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1.学会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 2.通过比较,学会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知道高矮、轻重、长短等是比较出来的。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学会简单的推理,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高矮的活动中,可能有比长短的,这些本质上都是比高度或长度的,有助于理解高矮、长短的含义。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比一比1课时 比一比(长短、高矮、轻重) 教材第4~7页的内容。 1.通过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 2.在生活中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渗透比较的思想方法,正确进行三个量的比较。 主题图,投影,天平等。 1.数数,从1数到10,从10数到1。 2.认数,教师拿着数字卡片1~10,让学生认。 3.教师说数,学生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出示主题图。 师生谈话:请仔细观察图,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通过观察,你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往比较长短、轻重、高矮等方面想) 1.学习比较长短。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中正在跳绳的两个小朋友。 (2)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3)同桌互相交流。 (4)集体交流。 (5)集体订正答案,并将结果画在书上。 2.学习比较高矮。

小学一年级数学 《比一比》参考教案

《比一比》参考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 教科书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学具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2.两枝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1.引导观察。教师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 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1)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枝铅笔,一枝是红色,一枝是白色,一枝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 板书: 长 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 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三、反馈练习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四、巩固练习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五、整理学具教师提出要求: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六、全课小结(略)

一年级数学教案——《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比一比》教学设计 沿江小学金华 “比一比”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通过比较教室里桌子、椅子的高矮,教鞭与铅笔的长短这些学生熟悉的情景着手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比一比,以及小组合作与交流,来感受长短、高矮都是通过比较的结果,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比较意识和观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利用数学语言的培养,希望他们从小养成语言准确、严谨的习惯。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比长短”的生活经验,但基本上用“×长,×短”这样孤立的表达方式,而不会用比较规范地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长短关系,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用“××比××长”,“××比××短”……来描述长短、大小、高矮、轻重等关系,从而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对大小的比较容易掌握,对练习中的轻重的比较难理解,对最大和最小的定义也比较难区分。 教学中,便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我把教学的“长短、大小、高矮、轻重”等板书出来,同时注上拼音,让学生跟着读几遍,让学生能逐渐养成自己去审题,明白到底该做什么,要求什么,在练习中,出现的相关词,我让学生自己认读一

下,或看着黑板说说是什么意思,我发现有一半的学生能认读今天的几个相关词,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慢慢来,相信孩子每天进步一大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养成语言准确、严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主题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师: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小明家做客。妈妈切西瓜招待大家,妈妈请小明把西瓜分给大家,你看每人一块,够吗?(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看分西瓜情境图。 二、组织活动,进行探究。

(完整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练习题(一) 班级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在最短的后面画“√”,在最长的后面画“○”。 2、在最高的下面画“√”,在最矮的下面画“△”。 3、在苹果最多的树下面打“√”,在苹果最少的树下面打“×”。 ()()()三、比一比(对的在( )里画“√”,错的画“×”。)

四、按要求画。 画出比●多1个的△画出和□一样多的○ ●●●□□□□□□ △ 画出比●少1个的△画出比□少4个的○ ●●●●●□□□□□□□ 五、根据下图中的个数,你能填出几种不同的答案。 ☆☆☆☆☆☆ △△△△△△△△△ □□□□□□□□ _______比_______多, _______比_______多, _______比_______多, _______比_______少, _______比_______少, _______比_______少。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检练习题(二) 一、比比、涂涂 。 1.谁最高?在她旁边的()里画“√”。谁最矮,在她旁边的()里画“×” 3.把少的一行水果涂上适合它的颜色。 4.哪只兔子最先吃到胡萝卜?在它旁边的□里画“○”。 二、你会选吗?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画“√” 1.动物搬家。每个动物住一间,够吗?

2.买手套。 3.小猴吃蟠桃。 4.数珠子。 三、比比看(共36分) 1.跑得快的画“√”,跑得慢的画“×”。 2.胖的画“√”,瘦的画“×”。

3.绳子最长的画“√”,最短的画“×”。 4.高的画“√”,矮的画“×”。 5.在多的后面画√。 6.在少的后面画√。 7.在同样多的物体下面画√。 8.在矮的动物旁边画√。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比一比 单元目标: 1、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高或矮等)、同样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单元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单元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 3课时 比一比(长短高矮) 教学内容: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实物、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 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比XX矮、XX和XX同样高。) 4、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5、小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单元测试卷

i 3.小猴吃蟠桃。 不够匚 多口 口 (2007—2008)学年度一年级数学上册单元作业题 (二) (比一比) 、比比、涂涂(共20分) 1谁最高?在她旁边的()里画 I 4 7 ) 3.把少的一行水果涂上 适合它的颜色。 000000 b / b b b 4.哪只兔子最先吃到胡萝卜?在它旁边的□里画“O 、你会选吗?在合适的答案后面画“V” (共24分) 1.动物搬家。每个动物住 一间,够吗? 动物之家 够 L 不够□ 商店里一共有这么多手套: 4鸟松4鸟4鸟 够我们每人一副吗? 班级 姓名 分数 ■”。谁最矮,在她旁边的()里画“ X”。 () 2.请给长的纸片涂上绿色。 2 ?买手套。 去买手套喽! ? □ 够匚 一年级数学 2- 1

一年级数学 2-2 4.数珠子。 4.0和?谁多?你能接着画少的 珠 子,使两种珠子同样多吗? ■:多匚 多匚 和 同样多 三、比比看(共36分) 1.跑得快的画“V”,跑得慢的画“X” “X” 。 3.绳子最长的画“V” “X” 。 5.在多的后面画V 。 最短的画“X” H □ 7.在同样多的物体下面画V 。 □ 20分) □ 四、画一画(共 1.画一,比樽?多2个。 2. *多匚 多 *和 同样多 2 .胖的画“V” 4 .高的画“/” ,瘦的画 O □ W. ,矮的画 6.在少的后面画V 。 鬻鬱薄磔 □ W^il l^il _____ 'S s s s s n S8 W W S8 SB LJ 8.在矮的动物旁边画V 。 画…’,比少1个。 ??????? 3.画「,和 奈豪*崇 同样多。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比一比 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儿童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人们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的意识,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这部分教材的编写有如下一些特点: 1、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比较,获得认识。 2、重视比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教学理念: 1、在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 2、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利于学生进行比较。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比一比 比一比 主备人:授课人: 备课时间:2019.8.31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比一比:教材第4~6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仁怀市三合一小校本部陈冲 第一课时比长短、比高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 2、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一年级上册比一比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练习题 班级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在最短的后面画“√”,在最长的后面画 “○”。 2、在最高的下面画“√”,在最矮的下面画“△”。 3、在苹果最多的树下面打“√”,在苹果最少的树下面打“×”。 ()()()

三、比一比(对的在( )里画“√”,错的画“×”。) 四、根据下图中的个数,你能填出几种不同的答案。 ☆☆☆☆☆☆ △△△△△△△△△ □□□□□□□□ _______比_______多, _______比_______多, _______比_______多, _______比_______少, _______比_______少, _______比_______少。 五、画一画(共20分)

10比5多____比8少3 9比__多3 9比__少6 10比7多____比11少5 15比__多3 8比__少4 9比5多____比9少3 12比__多3 6比__少5 __比9多5 __比10少17比__多3 9比__少5 12比4多____比9少6 12比__多3 6比__少5 8比5多____比8少6 14比__多7 10比__少5 16比8多____比11少3 7比__多5 15比__少5 填上> < = 4 ( ) 5 5 ( ) 6 11 ( ) 9 7 ( ) 7 9 ( ) 8 5 ( ) 3 7 ( ) 9 8 ( ) 4 2 ( ) 0 6 ( ) 3 4 ( ) 5 2 ( ) 4

《复习3》教案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复韵母,能够正确区分形近的复韵母。 2、能够正确拼读音节,并与相对应的图片连接起来。 3、复习所学的词语,并能选词造句。 4、拼读儿歌《拼一拼》,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一想,三个圆圈和三条直线还能拼成什么图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复韵母,能够正确区分形近的复韵母。 2、能够正确拼读音节,并与相对应的图片连接起来。 教学过程: (一)第一题:我会读。 1、卡片认读单韵母:i e u r 2、你能把这些单韵母组成复韵母吗?读一读。 3、读:ie——ei iu——ui ei——er,说一说每一组复韵母有什么区别。 (二)第二题:我会连。 1、拼读音节。(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自己试着把音节和图片连接起来。 (三)扩展活动。 1、比一比,看谁能认读。 2、同桌的两位同学轮流认读卡片上的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互相纠正。 3、拼拼读读,看谁拼得又准又快。 cì wei dài shǔ yě tù jiǔ cài dòu jiǎo qié zi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所学的词语,并能选词造句。 2、拼读儿歌《拼一拼》,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一想,三个圆圈和三条直线还能拼成什么图案。 教学过程: (一)第三题:我会认。 1、打乱顺序,卡片认读词语。 2、谁能用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 3、这些词语你能给它归归类吗?说说你归类的理由。(人称、动物、动作) (二)第四题:读读拼拼。 1、出示儿歌《拼一拼》,自由拼读儿歌。 2、朗读儿歌。(指名读、齐读) 3、拿出学生自己准备的三个圆圈和三条直线,拼拼小鸭和小兔。 4、小组合作:用圆圈和直线拼拼其它的图案,看哪一小组拼出的图案最多,最有趣。

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比一比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识字(二)1、比一比 设计理念 本识字课要学习的词是与农家生活相关,并配了一首含有丰盛量词、琅琅上口的韵文。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利用多媒体创设与学生相关联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观看,合作交流,认识12个生字,会写“牛、羊、小、少”4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1个偏旁“提土旁”。 2、观看实物图片,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能确凿使用一些量词。 3、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儿歌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确凿、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学科整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认为自己的数学学得棒吗?你们同意表现给我看看吗? 1、联系数学,产生奇怪。 课件出示:数学《比较》(北师大版)中,

(1)“比多少”的猴子与白兔的图。 (2)“比轻重”的小熊与猴子的图。 (3)“比高矮”的长颈鹿与大象的图。 师:谁和谁比?它们比什么?比的结果怎么样? (猴子与白兔比多少,白兔比猴子多,也可以说猴子比白兔少。)2、表扬激励,揭示课题。 哎呀,你们真能干!学得这么多,这么棒!今天,语文课也要学作比较,你们同意去看看吗?出示课题《比一比》。 【在数学《比较》的章节中,学生已接触过事物通过比较才知道大小、多少、长短、高矮等知识和比较的一些方法,这样引入既为学习课文作铺垫,又引发学生的奇怪心。利用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教学,促进学科的相互发展。】 二、创设情景,学习字词。 1、创设情景,认识事物。 课件展示: 今天的“比一比”大赛是在一户农家小院里进行,都有哪些朋友参加了竞赛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去看看。踏着曲曲折折的田间小路,看着碧绿的禾苗,闻着泥土的芬芳,听着身边青蛙的鸣叫。转眼间,我们就来到了一户农民伯伯的家,轻轻推开院门,走进小院。 (课文插图定格)你们看它们闪亮登场了!它们分别是谁?学生说出一种,课件中图片一一闪耀,同时动物配有黄牛、小鸟、鸭子、花猫的叫声。并在图片旁边出示相对应的带拼音的词语, 【通过课件中的图画、声音、教师有感染力的话外音,把学生带入情境,增强了主体的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2、自主识字,学会方法。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一年级比一比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4.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1.学会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 2.通过比较,学会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知道高矮、轻重、长短等是比较出来的。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学会简单的推理,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高矮的活动中,可能有比长短的,这些本质上都是比高度或长度的,有助于理解高矮、长短的含义。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比一比1课时

比一比(长短、高矮、轻重) 教材第4~7页的内容。 1.通过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 2.在生活中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渗透比较的思想方法,正确进行三个量的比较。 主题图,投影,天平等。 1.数数,从1数到10,从10数到1。 2.认数,教师拿着数字卡片1~10,让学生认。 3.教师说数,学生拿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出示主题图。 师生谈话:请仔细观察图,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通过观察,你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往比较长短、轻重、高矮等方面想) 1.学习比较长短。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中正在跳绳的两个小朋友。 (2)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3)同桌互相交流。 (4)集体交流。 (5)集体订正答案,并将结果画在书上。 2.学习比较高矮。 (1)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 学生甲:我是通过观察比较出两个小朋友的高矮的。 学生乙:我是先让两个人站在同一平面上,再比较得到的。 (2)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正确,那么,在图上你们还能从别的方面比较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