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午战争说课稿

甲午战争说课稿

甲午战争说课稿
甲午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甲午中日战争》

济渎路学校郑云霞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内容,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月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据此课标要求,本课的重点应该是甲午战争的战役、《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2、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更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深入探讨《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4、说教材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内容。因为在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可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将其设为重点。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因为学生对其“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逐条分析。

5、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

堂,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情景体验法、点拨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出发,启发诱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思维的目的,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学情:

初二年级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另一方面学生逐渐成熟,参与课堂积极性下降。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认真思考分析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两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本课的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组织教材并补充材料,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以及课改理念,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对联激趣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引导自学、合作交流质疑解惑、点拨讲解拓展延伸、当堂训练巩固提高共五个环节。在出示目标引导自学、质疑讨论环节中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点拨讲解强化难点交流提高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

(一)对联激趣,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一副富有趣味但意味深长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今天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刻,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这段导言一开始就渲染了浓重的气氛,从而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学发展,积极投入新课学习。(二)出示学习目标、引导自学:

针对教材内容及课标的要求,将课文基础以问题形式出示,作为

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自学,在阅读中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并能对重点和疑难做出标注,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主人的地位。

(三)合作交流、质疑解惑:

1、战争起因。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在这里为使重点突出,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再现黄海大战的场景,突出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并对学生进行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之后,利用多媒体,再展示其他每个战役的特点,详略得当,要言不繁。

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通过强烈的对比,从而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3、战争结果。在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将《马关条约》内容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所以要强调每条内容及字词等。

(四)点拨讲解,拓展提高:

1、战争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引导让学生逐条分析,阐述每条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之后教师出示《南京条约》的内容和

《马关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最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训与启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我们从战争的失败中能得到什么教训?这场战争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正是为了达到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五)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如果课堂时间充裕,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根据课堂内容和教材设计了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通过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简洁而实用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归纳知识要点,做好课堂笔记,也能起到较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本课由于使用课件,所以板书较为简洁,以提纲形式将本课所学内容概括列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六、说课堂评价:

本课评价主要采用语言激励并加分手段,注重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批好学生。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课开发的课程资源有甲午中日战争的一段电影视频《甲午海战》,目的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再现黄海大战的场景,突出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并对学生进行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八、说教后反思:(略)

初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

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的说课稿

《洋务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策略及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五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清末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在近代史其地位却举足轻重,这不仅因为它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关联,更因为它开启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运动。不了解它,就难以完全把握整个中国近代史。学习好本节,至为关键。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派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派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和进步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学习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综合概括及推理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结局的学习,反思强国之路的追求,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看图,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洋务派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表现了放眼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进步作用。 【难点】洋务运动的作用、失败原因。 二、说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认识水平不高,而这节课的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 三、说教学策略及学法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归纳。 (4)图示法——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5)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段“清军和英军交战”的电影片 【想一想】看了这段影片,同学们有何感想?

八年级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八年级《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九中郭颖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在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是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第4课内容。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 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给出的资料掌握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a.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解释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 b.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c. 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英雄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危害。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情况做出以下分析:

初中历史(人教版)鸦片战争说课稿

《鸦片战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鸦片战争》(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泰安一中教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一句话带过,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 ②能够认识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能力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 ②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4、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过程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学习中如果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 (说课稿) 本课选自岳麓版必修一第十五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里只讲甲午中日战争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转折点。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成了一条列强侵略中国不断加深的主线索。因此,在教学中,因强调近代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加深,并且把握历史纵向发展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对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注意高、初中近代史教材的具体分工和有机联系。高中教材侧重理性知识的分析,简化了某些事情的经过、现象的发生过程等等。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引导学生适当“温故知新”。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 2、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3、知道三国干涉还以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4、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一起其他中国近代以来和列强签订的条约进行比较,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危害的程度加深,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 2、难点: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中国思想以及对中国以后社会改革的影响。 五、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一广阔平台,本节课教学我还采用①讲述法、②提问法、③图示法、④多媒体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力求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

落花生全国大赛特等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落花生》。 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模式、说方法、说设计、说板书。 首先是说教材。 《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落花生》是两篇精读课文中的一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初次读这篇课文,我就被课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所蕰含的深刻道理深深吸引,课文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比喻、深奥的说法、激荡起伏的情感,但是朴实、自然、亲切的行文,却给人留下了深刻清晰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就像文章中父亲说的话一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感受情感、领悟生活哲理的好文章。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恰当巧妙地详略安排,更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孩子在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理解能力较差、生活阅历有限,对生活道理、人生哲理的理解很浅显。因此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本课特点以及五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要求,我分别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分清文章的主次,领悟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清文章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wanzhengban)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一、说课题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6级历史本科1班的李秋平,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我的板书安排如下。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四、三国干涉还辽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说教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高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三、说重难点 在本节课中我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作为重

点,而把“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作为难点。 四、说学情 众所周知,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但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仍不习惯自主学习,往往对一些新鲜的、有趣儿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将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说教法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提问法、讲解法和比较法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法,可以增加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通过比较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通过讲解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历史知识。 六、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也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了解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掌握《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认清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学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①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课稿7分钟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和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的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系列侵华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了日本在国内资本主义矛盾驱使下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签订屈辱合约为结局。无论从列强侵华过程看,还是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看,他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的史实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甲午中日战争》一共包含了5个子目: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以及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由于本节需要2课时完成教学,这节课我计划讲授战争爆发背景和战争经过。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高中历史课标及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拟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大陆政策;归纳战争背景,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道战争导火线、时间、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了解中国战败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老师在材料、问题的指引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这个过程,学会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通过对战争背景的叙述,使学生认清战争是由日本一手挑起的,蓄谋已久的。 ⑵通过对过程和战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清政府在战争中腐败无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精神,培养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认识到社会制度腐朽是近代中国受辱的重要原因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三、说重难点 本课重点:战争爆发的背景;中国战败的原因。 本课难点:战争是日本一手策划的,蓄谋已久的。由于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计划采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来突破难点。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探究式学习,为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从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度。 教法上,采用: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学法上,采用:阅读法、重点内容记忆法、材料分析法、笔记整理法。 五、教学手段 采取文字、图片和视频在内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㈠、新课导入:联旧引新,以中法战争的结果和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联系帝国主义抓紧侵略中国导入新课。 ㈡、讲授新课: ⒈战争爆发的背景

甲午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甲午中日战争》 济渎路学校郑云霞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 《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内容,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月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据此课标要求,本课的重点应该是甲午战争的战役、《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2、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更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深入探讨《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4、说教材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内容。因为在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可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将其设为重点。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因为学生对其“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逐条分析。 5、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

《洋务运动》说课稿

《洋务运动》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洋务运动》,下面我分五个部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和理解。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内容上讲,本节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一个转折。是中国旧的统治阶级中一些“清醒的人”应对时代的挑战试图挽救统治危机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但是它的重要性不是挽救了腐朽的清王朝,而是向中国开启了一扇了解西方的大门,促进了中国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甚至外交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在位置上,它是被安排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在整个章节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的: 第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破产;通过对教材文字、插图以及补充材料的分析,进一步提高阅读并且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第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积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主动参与,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正确评价,使学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第三,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人和阶级都不可能障碍历史的发展,我门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做出适当的改变,从而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重难点;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洋务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但是考虑到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同学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都还是很薄弱的,在理解上也有很多的误区,所以我把重点放在洋务运动的过程和内容上。把难点设定为如何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怎样正确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上。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采用视频观察法、列表法、比较法、提问法、讲解法。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知识的涉及面也比较广,但是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我在制作课件的同时,也穿插了一些人物图片的介绍,并且简单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和相关的历史时间比如说甲午战争,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师夷长技以自强”这句话来导入新课。通过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师”在这里是名词做动词,以…….为师的意思,“夷”是指我们对外国人的一种蔑称.)来明确的告诉学生“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满清王朝中一些开明人士认识到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差距,说明清朝政府也是有心自救的,与此同时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分化,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 (二)讲授新课 简单介绍一下结构框架,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课堂安排。之后详细讲解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开展的背景,给学生一定时间阅读教材。提问:洋务运动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再明确答案。) 2.洋务运动开展的原因,(提示意生洋务运动首先是需要有人来领导,要有人提出来,以此来引出原因之一:)洋务派的出现。之后再由老师点出其他的原因(如慈禧的暂时支持,实力派大臣的积极加入等等。)讲到这里展示两段材料,通过材料引出洋务派和顽固派

(完整)初中历史说课稿完整版

初中历史《中日甲午战争》 说 课 稿 考号:xxxxxxxx 姓名:xxxxxxxxx 报考学校:xxxxxxxxxx

中日甲午战争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历史《中日甲午战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侵略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情,围绕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过程与方法:在感知、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2、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认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知道以黄海海战为代表的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及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的英勇事迹。 难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应积极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说课稿

考生号: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是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它是在感受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可以更好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单元的核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我校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识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基本内涵; 深刻的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二)能力目标: 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联系历史和现实,使是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理性爱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高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确立依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意义是引导学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前提。 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确立依据:学生对“爱国主义”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的理解不够透彻,比较抽象。 四、说教法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因为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有效的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发展思辨能力;直观演示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五、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的学法有:快乐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反思总结法,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必须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的做出正确的认识。因此我这样安排本课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歌曲《大中国》吸引学生到课堂中来,同时也让学生在欣赏歌曲与阅读歌词中结合我们国家的历史从而去感悟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然后根据歌曲内容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你能简要说说我们曾经面临过哪些困难与危机吗? ②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却始终锐气不减? 学生回答问题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中华民族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自主预习 用课件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当堂对本框题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修改后

初中历史《甲午战争》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们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便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同时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这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同学们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校情和学情的分析,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设定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形成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论证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学会通过给出的资料掌握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提高自学能力;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从中分析出该条约的历史作用,从而学会运用历史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战争过程的了解,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在新知识获取的同时,联系第二课内容对两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

约》、《马关条约》做以比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通过组织课堂提问,具体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以及训练学生的敏捷答辩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3、教材重难点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小组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二、教法设计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小组主要运用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直观演示法以及讨论法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法,可以增加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比较法,可以使学生更清晰的掌握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两半社会的过程。通过讲解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历史知识。 三、学法指导 众所周知,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

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对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进行说课。【教学分析】 一、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其中,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属于了解层次的内容,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则属于运用层次,但如果对前两方面的史实一无所知,那么探讨也将成为缺乏史实支撑的无源之水。同时,对于如何开展探讨,必须明确一个基本观念,即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过程形成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教师主要担负引导作用。探讨的落脚点应放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 二、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艰难探索进程中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上承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由此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急促而悲壮,中国人民革命洪流汹涌澎湃。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历史学习有很高的热情。他们在学习之前通过影视作品对辛亥革命已有所了解,但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不足。此外,经过七年级一年的积累,他们在学习能力上有所提高,但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依然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历史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等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等史实,理解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资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历史的观点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图片、文字、视频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深度思考,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2)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2)通过学习孙中山、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的革命活动及武昌起义,引导学生感悟辛亥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社会责

《洋务运动》的说课稿

洋务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6 课《洋务运动》。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策略及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五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清末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在近代史其地位却举足轻重,这不仅因为它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关联,更因为它开启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化运动。不了解它,就难以完全把握整个中国近代史。学习好本节,至为关键。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派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派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和进步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学习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综合概括及推理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结局的学习,反思强国之路的追求,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看图,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洋务派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表现了放眼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进步作用。 【难点】洋务运动的作用、失败原因。 二、说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认识水平不高,而这节课的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 三、说教学策略及学法 (1)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归纳。 (4) 图示法——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5)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一段“清军和英军交战”的电影片【想一想】看了这段影片,同学们有何感想? (大刀长矛难抵洋枪洋炮;清朝的军事力量太弱了等等。)导入语:正是由于

《“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

《“诺曼底号”遇难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然而至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以身殉职的事。“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文章感人肺腑。 依据本课的自身特点及它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通过重点词句的研读,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3)了解文章抓住场面描写和人物语言动作叙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灾难的可怕,领会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会选择和轮船一起沉入大海。 二、说学情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是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1.视频导入。 2.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新课程标准,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富有个性化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 依据我校提出的“目标自学,点拨训练”的要求,结合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和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对学情的预测,该课的设计体现出以下特色。自读质疑→自读感悟→合作交流→悟中积累。 正是这一理念的支持,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四、说教学流程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画面和主题曲《我心永恒》,并配上解说:一千多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无情地葬送在冰冷的海水中,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仅要思考,悲剧能否避免?或者尽可能的减少生命的损失?就让《“诺曼底”号遇难记》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这样做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海难时人们的惊恐慌乱,除了为下文

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旧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教材高一年级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的第五节。我的说课分为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从列强侵华过程看,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在这以后中国更加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看,它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战争的余波(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开始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结果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对战争的过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丧权辱国;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4.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分析,让学生归纳战争爆发的背景。 (2).对战争的经过结合战争示意图,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说课稿

第六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六课。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2.本课的知识结构 本课属于“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3.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说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走进共和》并出示图片,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洋务运动,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永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是怎样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第六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2、讲授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