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镇化进程中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以怀化市为例

(湖南城市学院谢凯华)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和绿色智能,把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怀化市以省域次中心城市作为现阶段发展目标,在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引发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具体分析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为落实怀化市委四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奋力实施“一极两带”和“一个中心、四个怀化”发展战略,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问题怀化市原因对策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natural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eighteen party, highligh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emphasizing people-oriented,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and green smart, the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bined. Huaihua City, the provincial center city as the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goal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This paper in Huaihua city urbanization caused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ithosphere, 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 as a starting point, specific analysis of Huaihua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sulting in cultivated land area reduce, soil erosion, air pollution, greenhouse effect, water pollution etc.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for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Huaihua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Tenth Plenary (enlarged) meeting of the struggling to implement the "two belt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ne center and four Huaihua provide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Key Words:Urbaniz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Huaihua; Reason; Countermeasure

目录

1引言 (4)

2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5)

2.1对岩石圈层面的影响 (5)

2.1.1耕地面积减少 (5)

2.1.2水土流失 (5)

2.2对大气圈的影响 (6)

2.2.1大气污染 (6)

2.2.2温室效应 (7)

2.3对水圈的影响 (7)

2.3.1水源污染 (8)

2.3.2酸雨 (8)

3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9)

3.1人口层面 (9)

3.2城镇规划层面 (9)

3.3法律法规层面 (10)

3.4产业结构层面 (11)

3.5环保意识层面 (11)

3.6环境保护投入层面 (12)

3.6.1环境治理协调工作的困难大 (12)

3.6.2完成减排任务的压力大。 (13)

3.6.3环保部门的经费运转十分艰难。 (13)

4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 (13)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规划 (14)

4.2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14)

4.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5)

4.4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6)

4.4.1增强对城镇管理决策部门的培训 (16)

4.4.2加强对中小城镇工业企业主的环境保护教育 (16)

4.4.3加强对公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普及 (17)

4.4.4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17)

4.5保障环保投入 (18)

5参考文献 (19)

1引言

怀化地处湖南省西南部,现辖19县1市2区,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户籍人口518万,共201个乡,87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287个居民委员会和3860个村民委员会,不仅为怀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利基础,更为怀化首位中心城市建设预留了足够的发展空间。①现怀化中心城市已初具规模,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骨架拉开到85平方公里,“大怀化”核心区域前景广阔。

2015年7月,怀化市和长株潭城市群、郴州市、岳阳市、常德市等 5 个地级市(城市群),以及怀化市的沅陵县等 15 个县(市、区)(新城)及辰溪县黄溪口镇、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等 28 个建制镇作为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试点地区将获得资金重点倾斜,并将被赋予不少先行先试政策。这预示着怀化的城镇化迎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前期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规划不科学、法律法规不完善、产业结构粗放、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环境保护投入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如何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2.1对岩石圈层面的影响

2.1.1耕地面积减少

持续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使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城镇化建设也随之飞速发展,但是在这飞速发展中出现了误区,一部分人认为城镇化主要建设任务就是将原有土地变成工程建筑,这就导致城市土地越来越昂贵,寸地寸金。城市建设中往往以房地产、工业园区、道路、广场等为主要内容,加之投资方追求的是土地利用最大化、经济收益最大化、运行成本最小化,这就导致城市发展规划、设计等都以此为中心,原有的森林、草地、河湖、水系、农田等涵养水源、改善和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的生态用地被大量占压、毁损,城市地表被大面积硬化。最严重的是耕地也被占用,这对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削弱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

2014年公布的怀化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耕地面积:34.0871万公顷(511.3065万亩),人均耕地0.98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1.52亩的64%;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市情一直没有改变。同时报告指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建设用地增加,部分地方建设用地格局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

2.1.2水土流失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地理上的东西南北还是经济上的贫富都需要耗费一定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以便用来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大部分基础设施建成后都会导致城市地面的硬化,以至于减少了暴露的土壤量,使得向地下渗透的雨水大为减少,容易引起内涝。

怀化市属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移民库区于一体,受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为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依然是制约山丘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全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107.26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53%,占湖南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5.82%,是全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②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壤养分流失,而且导致水库淤积、河床抬高、地质灾害、洪涝和干旱灾难频发。

2.2对大气圈的影响

2.2.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及颗粒物。主要来源是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而导致城市佝偻病的增加;大气污染物还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

自2013年全国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以来,怀化也成为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之一。怀化市大气污染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空气中的SO2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燃煤量,NO2来源于汽车尾气和煤炭等燃

料的燃烧(怀化市区空气污染物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4月第32卷第4期 181页-187页)。2014年年末,全省民用车拥有量达到990.05万辆,比2013年年末增加80.63万辆,增长8.9%,怀化市增长率为18.8%,位于全省第一位,③汽车拥有量的增长速度也从另一面体现出怀化空气环境的巨大压力。

2.2.2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等 )大量排放至空气中,引起全球气候变暖④。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滥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地球气温升高还会引起海水变暖和膨胀,两极主要是南极冰层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地球气温升高还会破坏生态环境,进而破坏农、林、牧、副、渔生产,降低农产品产量,从而使世界性生态环境危机、食物危机和人口危机更加严重。

2.3对水圈的影响

2.3.1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然污染:因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二是人为的污染,即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后一种是比较严重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怀化市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因为投资成本小,没有太多的经费用于工业污染的治理,从而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物)。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未经任何处理将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水库。

使水中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矿物含量超标,从而使人或动物长期饮用后中毒甚至死亡。另外导致水中缺氧,致使需要氧气的微生物死亡。而正是这些需氧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从而维持着河流、小溪的自我净化能力。它们死亡的后果是:河流和溪流发黑,变臭,影响城市美观,降低城市生活质量。

2.3.2酸雨

酸雨是世界性的公害之一,被称为空中死神。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水体酸化导致水生生物死亡甚至灭绝;土壤酸化引起农作物有毒金元素蓄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使人群免疫功能下降;腐蚀金属材料和文物古迹;森林发育受到影响。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若不加以控制,酸雨将给环境带来巨大危害。怀化市雨水的酸度也是逐年增加,其主要产生途径和来源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区布局不合理,建筑过度密集,绿化率较低,静风逆温频率较高,污染物扩散条件差;二是城区周边

的陶瓷、水泥等工业生产,产生大量酸性废气排放;三是居民生活用煤、天然气等,产生含硫废气排放;四是机动车尾气排放。2014年,怀化市酸雨频率与上年同期相比升幅为34.7%,升幅位居全省第一位。

3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3.1人口层面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2%上升到2013年的53.73%,这标志着大量的人员涌入城镇中,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城镇带来了住房、交通、就业等压力,迫使政府和社会不得不依靠增加住房建设和交通工具来缓解,而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导致耕地减少、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垃圾堆积等问题。

城镇化过程,我们不能仅仅只是追求城镇人口数量和城镇数量的增多,更应该关注城镇人口的文明素质。网上报道国人在外旅游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我国的人口素质目前还是偏低,缺少节约意识、随地吐痰、不按交通信号灯通行、乱扔垃圾等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了能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破坏等问题。

3.2城镇规划层面

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城镇化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前提。怀化市城镇规划建设存在很多误区,规划编制时效短,从1980年开始共经历四次总体规划编制,每一次的规划指导期限要求是20年,

但是几乎每隔10年就要规划一次,每次总体编修有效周期只有8-9年,根本达不到20年的规划周期,这就导致怀化一直处于“大拆迁、大建设”时期,“建了改、改了建”造成大量的公共资源浪费⑤。还有一些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科学规划,往往只重视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忽视了与资源、生态环境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更有甚者没有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照抄大城市的建设模式,追求大广场、大马路、摩天大楼等,不惜举债铺开摊子,大规模搞城镇化建设,结果导致城镇化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零乱,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城镇的功能和定位不合理,也加大了生态环境的治理难度。

3.3法律法规层面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各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素质的差异,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也不尽相同。我国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中,法律体系的构建在不断更新完善中已初步成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显示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法律法规尤其是立法相对滞后于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这种现象在农村更为严重。当前,我们应当尽快对农村环境保护进行专项立法,用以缓解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安全问题。但是,在法律法规的实施方面却不尽人意,诸如对法律的权威性认识不够,执法过程不够严格,违法现象查处力度不能追究到人。特别是土地遭到违法利用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对这些行为的处罚不够严厉,导致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没有得到保障,激化了矛

盾,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3.4产业结构层面

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已经明显与当前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相违背,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把城镇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过于强调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生态环境效益,进而导致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三废”的高排放和土地的高扩张这种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来支撑,这给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高污染、高耗能和高排放的乡镇企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了快速地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趋严峻。

另一方面,乡镇企业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许多乡镇企业只发展一种产业,深度转化不够,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也是导致生态问题产生的另一原因。

3.5环保意识层面

在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重视城镇土地、人口规模的扩大而轻视公众素质的培养、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放到应有的地位,进而导致了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工作人员的资源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压力感和责任感不够强,重经济建设,轻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干部考核制度未完善,就出现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追求农村城镇化的速度,

而无暇顾及城镇化的质量,关注经济指标,忽视环境保护。

公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则在生活中会出现乱扔垃圾、污水乱排、不注重垃圾分类等问题,这对城镇化中生态环境保护极为不利,更无法起到监督作用。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农村居民虽然从身份上看已经转换为市民,但是在习惯上还没能融入城市,旧有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未能及时改变,导致他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延续着过去的习俗。2014年湖南日报记者以《怀化:污染了的太平溪》为题,报道了怀化市市区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太平溪,导致一条全长14.18公里,东西走向穿越怀化城区的地表河,水面油污五颜六色,并附现场照片,让人看后触目惊心。

3.6环境保护投入层面

环境保护投入,除了保障经费的投入,还要给予政策支持。怀化市在环境改善方面的投入明显匮乏,环保部门工作面临许多困难:3.6.1环境治理协调工作的困难大

当前,怀化市很多环保工作需要采用综合的措施来推进,需要政府强力推进,需要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协调的困难大。比如,推进市区扬尘污染集中整治工作,影响市区空气环境质量的扬尘污染源主要是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及周边采石场,对这三个方面污染源的整治职责均不在环保部门,协调的困难大、行政成本高,又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再如,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取缔关闭保护区内非法小加工企业必须由政府来实施,在具体工作中还是由环保部门代表政

府来实施,落实的力度比较欠缺,特别是落实强制断电、拆迁等措施,如果没有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3.6.2完成减排任务的压力大。

一是GDP和城镇人口以及主要行业产能的增加,带来的COD、氨氮和氮氧化物增量较大,而我市工业、生活以及农业源领域减排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化解由这三项统计数据带来的主要污染物增量缺乏有力的项目支撑。二是由于开展机动车检测和黄标车淘汰缺乏有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我市机动车减排工作仅限于报废老旧汽车,对完成氮氧化物减排任务的贡献小。三是市经开区污水处理厂项目是国家和省级重点减排项目,今年将列入对我市减排工作的一票否决项目,而到目前该项目仅完成20%左右的主体工程,管网建设也未正式启动。3.6.3环保部门的经费运转十分艰难。

尽管怀化市政府2010年第29次常务会议纪要明确将环保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但目前怀化市环保局89名差额拨款人员的津补贴等有关经费仍然是市财政以环保能力建设的名义从排污费中解决,而从历年排污费征缴情况来看,市本级可用排污费已难以解决这些人员有关经费问题,环保局部门运转十分艰难。

4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影响,交互耦合的关系。因此,为了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针对问题所在,采取相应的

措施,在新型城镇化中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规划

城镇化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镇的空间结构、布局心态,而且会影响到城镇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怀化市现阶段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对现阶段城市规划管理进行改革,运用多种主体、多种手段构建新型管理模式,从依靠政府规制对城市建设活动进行调控转变到依据政策、技术来引导和市场规律来经营城市,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市场规律、行政调控、公众参与、法律保障等手段,把技术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化,使城市规划成为调控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公共管理职能。

在具体的规划实施中要将城镇化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协调好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把生态理念贯彻到城镇发展中,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比如建设合理的产业结构与用地布局,适宜的住宅和出行条件、节地节能的建筑、有效处理垃圾、控制噪音以及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强对小城镇的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充分认识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之后进行综合的环境评估,明确功能分区、统筹布局好各项建设,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体现特色⑥。

4.2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要构建一整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以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机制,把环境损害、

生态效益等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生态环境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和奖惩机制。实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切实加大生态环境补偿投入力度,扩大生态环境补偿范围,提高生态环境补偿标准。划定并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加快完善城镇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开发监管制度。制定和完善严格监管污染物排放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和影响评价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实行严格的赔偿制度,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城乡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等。

4.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往的城镇化经济系统并没有特别考虑到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的影响,只关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基本行为体。这种模式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把资源环境纳入城镇化的大战略中,把经济发展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方面,发展经济与处理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科技是最根本的方法和途径。依靠科技,发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长期效益。提高传统产业的改革力度,不断引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新产品、实行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确保城镇生态持续健康运行。努力控制好城区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减少生产过程中能源资源的浪费。乡镇工业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采用无污少害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增加产

品的科技含量,推行清洁生产,逐渐改变乡镇工业企业高耗、低效、污染重的局面。同时,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应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和自身地理位置,发展配套工业和特色产品加工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污染治理的能力⑦。

4.4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化的理念应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把人的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核心。以往的城镇化在具体的操作上,没有把城市建设与人口转移很好的结合起来,存在着重物不重人的现象。城镇化进程中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都是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而引起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就是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4.1增强对城镇管理决策部门的培训

政府职能部门在城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中,政府职能部门是操作者也是实施者。增强城镇管理决策部门的培训可以减少其在实际的工作中违背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的行为,努力把眼前的经济利益与长远利益充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有效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确保城镇化向着节约资源、城乡统筹、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4.2加强对中小城镇工业企业主的环境保护教育

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教育,一直是怀化市的薄弱环节,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更为匮乏,所以提高工业企业公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首先要加强对中小城镇工业企业的教育,宣传教育的重点应该是

这些企业主,提高企业发展的文化内涵。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中小企业主是经营者、管理者、决策者,对企业能否坚持保护环境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让企业主树立保护环境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环境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树立环境法制观念和环境道德观念。

4.4.3加强对公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普及

我国公民对于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不高,公民的素质决定了其保护环境的觉悟。因此,要利用电视、广播、书籍、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教育,把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

理念灌输给民众,不断内化,使公民意识到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在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之后,全社会将形成一种氛围。倡导民众将内化的行为不断转化为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此外,对青少年环保意识的教育也至关重要。我们要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对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与培养,以课堂教育的形式为主,把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让青少年从小就培养环境科学素质。通过对民众的广泛的环境意识宣传与培养,使其改变观念、改进行为、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融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4.4.4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不断完善民意调查制度、信访举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网络参与度和公开听证会。利用这些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民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民意调查制度对于广大人民行使权利和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作用非常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政府制定一些重大决策部署时必须

进行民意调查。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民意调查制度不断完善,这项制度既可以了解民意,取得民众对生态环境政策的意见,也可以检验政策是否合民心,顺民意。城镇发展要做好自身的定位,准确对环境进行综合评估,把失误降低到最小范围,结合自身优势,消除城镇化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找准经济发展与城镇环境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同步发展。

4.5保障环保投入

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环境保护,但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还是不够。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固定且足够的经费投入。为尽快改善城镇环境质量,要求我们必须实行“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鼓励集体和民间投资,积极吸收民间投资和外资,最大范围内融资,保证环保经费能及时稳妥到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积极引导个人参与小城镇的环境保护建设。并且,为了提高城镇地区的环境整治水平,我们要努力建立一套相关的补偿制度和优惠措施。目前,大多数小城镇自身财力不足,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财力相对有限。尽管如此,小城镇地区也应该以环境保护作为长远目标,纳入到政府的各项工作和财政支出中,按规定用足用好筹集的环保费用。环保投入除了包括物质方面的投入,即在环保设施建设、生态系统恢复、环境管理等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外,还应包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其主体有城镇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居住在城镇中的居民,这是一种无形的投入。只有把这两方面的投入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维护和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

5参考文献

[1]郑洪.城市集群与首位城市建设.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

第4期:384-385页。

[2]林正添.怀化市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机遇和对策. 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14年,第8期,5-6页。

[3]湖南省统计局.2014年湖南民用车辆拥有量接近千万辆. 湖南省

信息统计网,2015年。

[4]欧阳林路、孔雅雯.浅议城市进化程度与温室效应.中国资源综合

利用,2015年,Vol.33,NO1,47-50页。

[5]易贤武.怀化市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现状及成因分析:[硕士论文].

中南大学,2013年。

[6]曲格平. 关注中国生态安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16 页。

[7]刘德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

报,2008年,第9期 ,36-38页。

[8]张俊乾.浅谈农村城镇环境保护.探索争鸣,2014年,3月中期,第

24页。

[9]史亚楠、佟光霁.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农业经济,2013年,第8期,54-56页。

[10]姜爱林.城市化发展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济南市社会主义学报,2001年,第2期,24-26页。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1)土地荒漠化: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 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 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 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 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 是。限制性因素 是。(4分) (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

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 一、被告人董传桥等19人污染环境案 二、被告人卓文走私珍贵动物案 三、东莞市沙田镇人民政府诉李永明固体废物污染责任纠纷案 四、韩国春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水污染责任纠纷案 五、常州德科化学有限公司诉原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及光大常高新环保能源(常州)有限公司环境评价许可案 六、杨国先诉桑植县水利局行政协议及行政赔偿案 七、江苏省人民政府诉安徽海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 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诉秦皇岛方圆包装玻璃有限公司大气污染责任民事公益诉讼案 九、铜仁市人民检察院诉贵州玉屏湘盛化工有限公司、广东韶关沃鑫贸易有限公司土壤污染责任民事公益诉讼案 十、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民检察院诉沭阳县农业委员会不履行林业监督管理法定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 一、被告人董传桥等19人污染环境案 【基本案情】 2015年2月,被告人董传桥将应由黄骅市津东化工有限公司处置的废碱液交由没

有资质的被告人刘海生处置。后刘海生联系被告人刘永辉租用被告人李桂钟停车场场地,挖设隐蔽排污管道,连接到河北省蠡县城市下水管网,用于排放废碱液。2015年2至5月,董传桥雇佣被告人石玉国等,将2816.84吨废碱液排放至挖设的排污管道,并经案涉暗道流入蠡县城市下水管网。同时,从2015年3月起,被告人高光义等明知被告人娄贺无废盐酸处置资质,将回收的废盐酸交由娄贺处置。娄贺又将废盐酸交由无资质的被告人张锁等人处置。张锁、段青松等人又联系李桂钟,商定在其停车场内经案涉暗道排放废盐酸。2015年5月16、17日,石玉国等人经案涉暗道排放100余吨废碱液至城市下水管网。同月18日上午,张锁等人将30余吨废盐酸排放至案涉暗道。下午1时许,停车场及周边下水道大量废水外溢,并产生大量硫化氢气体,致停车场西侧经营饭店的被害人李强被熏倒,经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本案废碱液与废盐酸结合会产生硫化氢,并以气体形式逸出;李强符合硫化氢中毒死亡。 【裁判结果】 河北省蠡县人民法院一审认为,案涉废碱液、废盐酸均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属危险废物。被告人董传桥等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处置、排放有毒物质,严重污染环境。其行为均已构成污染环境罪。董传桥等人非法排放废碱液,娄贺等人非法排放废盐酸,均对李强硫化氢中毒死亡这一结果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应对李强的死亡结果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情节和社会危害性,一审法院判决被告人董传桥等犯污染环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至二年不等,并处罚金。河北省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对一审刑事判决部分予以维持。 【典型意义】 本案系污染环境致人死亡案件。危险废物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感染性等危险特性,收集、贮存或处置不当,不仅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更可能直接危

高考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 2.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 读我国某区域土地综合利用图,完成下列问题。 3.图中山地的土壤类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 A.红壤水土流失B.紫色土石漠化 C.黑土土壤酸化D.水稻土盐碱化 4.该地区用材林中普遍种植的树种是() A.紫檀B.柳树 C.红松D.杉树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净化地表径流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可以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可以观赏梯田美景 7.在所列的哈尼族文化习俗中,对农业生态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的是()A.新年祭祀树神B.长街酒宴庆新年 C.稻田养鱼D.土司制度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8.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B.不合理的灌溉 C.过度开采地下水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 9.图示区域降水变率较大,主要原因是() A.离海较近,降水较多 B.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C.受地形的阻挡作用 D.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而季风具有不稳定性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得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与利用自然界资源得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得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与全球经济得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得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得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得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得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得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得:“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得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得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质量低、湿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分重要,主要原则就是应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加强管理,生态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要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得保护,一个好得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得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得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 4、淡水供给不足将构成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得制约因素。 5、臭氧层得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7、人口迅速增长,形成与日俱增得压力,预计2025年将突破80亿。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原因 首先就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得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得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加重;其次就是资源得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与索取,超过了自然得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恶化;第三就是片面追求经济得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得增长、物质财富得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得协调与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得漫长历史可以瞧出,人类、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得相互联系。正就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得生存与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得危机。环境问题得本质就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得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得增长,追求生活水平得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

生态环境建设的案例分析

生态环境建设的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 2、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因素 3、理解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发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因素 4、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二、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三、阅读地图册P62、P111页,回答下列问题。 1、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包括哪些省份? 2、简要描述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考虑) 3、西北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4、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演练】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此降水量分布规律是因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A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B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____,C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___________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__________条件。 (4)B处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其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己查找有关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范围及其自然地理特征。 2、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3、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4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环境生态修复案例

环境生态修复案例 1、可爱的蜣螂 1778年,英国人把7头公牛带到了澳大利亚,后来越来越多的牲畜被带到了那里,适宜的草场和气候使得牲畜大量繁殖,肥美的草场顿时拥挤起来,但是大量的粪便却成了令人头痛的问题,臭气熏天、蚊蝇滋生,使得当地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1960年,澳大利亚开始引进蜣螂。1968年―1982年共引进欧、亚、非等地的蜣螂45种,蜣螂不仅能够快速地清除地表的动物粪便,还可以控制粪便中蝇蛆的数量,破坏寄生虫的传播,不让其大量繁殖、传播疾病;同时它们把粪便埋入土中,为植物生长供给了养分。 2、植树造林 2019年6月17日就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中报告得出呼伦贝尔沙地治理概况截止2018年底,通过植树造林治理沙地795.32万亩。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市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917.58万亩,较2004年呈现持续缩减、效果明显的良好态势。植被盖度由原来的不足5%增长到32.5%以上,半固定沙地由原来的不足20%增长到41.66%以上,封育区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其实森林的作用不仅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有很大的作用对于修复生态环境,比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候,消减噪音,吸收有毒气体和检测大气数据以及阻滞粉尘等作用,因此保护树木,植树造林是

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3、家禽的食物 1943年,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长期的干旱天气加上水患,给蝗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全国多地爆发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不断地吞噬着农作物,从人们的口中夺去那少的可怜的口粮。到了60年代末期,我国终于告别了蝗灾频发的历史,不过主要的治理手段仍是化学农药。随着化学农药的滥用,问题逐渐暴露出,生态被破坏,天敌被“误杀”,蝗虫产生耐药性,反而导致蝗灾发生频率再次上升。这时,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生物防治”,于是首先登场的便是最近大家熟知的鸡、鸭、等家禽。这些家禽不但吃蝗虫,还能卖钱增加经济效益。从而对生态修复产生了很大的意义。 4、水葫芦的天敌 我国在1901年将水葫芦最为花卉引入中国,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将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普遍推广,但是这将给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地破坏,由于水葫芦的繁殖能力非常的强,并且会遮住阳光使得水面下的植被不能正常生长,造成水下生物食物链破坏从而使而水生动物死亡,在人们想尽办法去铲除水葫芦的时候,一位来自于乌干达的昆虫学家学家詹姆斯-奥格旺使用象鼻虫来消灭水葫芦,在投放象鼻虫五年后维多利亚湖里的水葫芦得到了控制,维多利亚湖又恢复到了往日的生机

地理简答题关于生态环境问题专题.doc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 ⑴台风 A.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B.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C.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D.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⑵寒潮 A. 时空分布: 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 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B. 灾害特点: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C.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⑶厄尔尼诺 A.概念: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 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 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 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B.“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①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 ②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 ③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 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C.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台风减少; 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 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④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⑷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与厄尔尼诺同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⑸地震 A.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B. 形成: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一、生态破坏问题 1.(2008年江苏卷)图2l为“195l~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1分)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植被稀少,且常有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4分)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2分) A.行政手段 B.法规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3分)

总结反思: ①沙尘暴的分布: ②沙尘暴的形成原因: ③沙尘暴的影响: 2.(2009年海南卷,26)(10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6分)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4分) 总结思考:干旱、半干旱地区内流河沿岸发展灌溉农业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基 沙 聚 图10 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

①不合理用水地区: ②河流下游地区: 3.(2012年山东卷)(10分)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 读表回答问题。 (km2) 总结反思:土壤次生盐碱(渍)化的问题总结: ①形成原因: ②中国和世界的可能分布地区: ③治理措施:

4.(2009年江苏卷) [环境保护]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0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主要原因是、。(3分)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等生态价值和、等经济价值。(4分)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3分) 总结反思: ①湖泊萎缩的类型和原因分别为: ②湖泊萎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复习过程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 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为止,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不管怎样,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人类只能在认识其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都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都把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还是之外,都无法逃离这一恶性逻辑,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全

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蕴藏在森林中,随着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二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和过度捕捞的问题。三是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多种动植物的贸易,然而在利润驱使下,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五是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乡,导致衍生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开垦荒地使曾经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被转变成了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一是鼓励了农民转向化学密集型的单一作物农业,造成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而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使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对付这些问题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 其解决方法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戈壁面积×105km2,占国土面积的%。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 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以及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土地荒漠化. 4、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6. 转基因生物的泛用以及所印记的生态危机 7.工业急剧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及酸雨危害 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我觉得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及生态危机;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了解,以下想说几点我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1.生态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

十大环保典型案例

最高法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支持环境资源保护 2015-12-29 10:25:00 来源:央广网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 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最高人民法院今天上午10点发布10起环境侵权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王旭光介绍,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各级法院受理一审环境资源民事案件50331件,其中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2595件。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施行以来,贵州、山东、江苏、福建等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法院共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5件。 最高法今天发布的十起典型案例中,有三起是环保组织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包括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诉谢知锦等四人破坏林地民事公益

诉讼案;还包括中华环保联合会诉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大气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常州市环境公益协会诉储卫清、常州博世尔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等土壤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 其余七起是公民诉环境污染企业环境侵权案,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粉尘污染。 典型案例包括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判断、生态服务功能损失的确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受理和审理等问题,还包括在普通环境侵权诉讼中界定环境侵权案件范围、适用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把握环境侵权举证责任分配和证明标准、合理准确界定数人侵权的责任分担以及专业技术问题的判断方法等问题,通过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正确认定侵权责任,运用科学手段固定证据,及时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解决了实践中环境侵权案件的审判误区。 典型案例显示,2008年7月29日,谢知锦等四人未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擅自扩大采矿范围,采取从山顶往下剥山皮、将采矿产生的弃石往山下倾倒、在矿山塘口下方兴建工棚的方式,严重毁坏了28.33亩林地植被。2014年7月28日,谢知锦等人因犯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分别被判处刑罚。2015年1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四被告承担在一定期限内恢复林地植被的责任,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134万元;如不能在一定期限内恢复林地植被,则应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0万余元;共同偿付原告为诉讼支出的评估费、律师费及其他合理费用。 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谢知锦等四人为采矿占用林地,不仅严重破坏了28.33亩林地的原有植被,还造成了林地植被受损至恢复原状期间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失,依法应共同承担恢复林地植被、赔偿生态功能损失的侵权责任。遂判令谢知锦等四人在判决生效之日起五个月内恢复被破坏的28.33亩林地功能,在该林地上补种林木并抚育管护三年,如不能在指定期限内恢复林地植被,则共同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0万余元;共同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127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