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

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

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
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

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现代学术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学

术相对封闭的治学方式,为学者提供了及时发表和了解研究成果的机会,亦建构了展开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的公共平台。因此,作为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对学术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民国时期

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学术体系创建的重

要阶段。而促进这一时段学术迅速发展的关键就是学术期刊的创刊与出版传播。以“民国四大学术期刊”著称的《国学季刊》、《燕京学报》、《清华学报》以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因及时介绍

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刊发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学术大师而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成为彼

时学术期刊中的典范。它们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对传统学术的

现代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即以这四种学术期刊为考察对象,在史料爬梳的基础上,以

1923-1949年为时间节点,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

法和定性分析法等方法,勾勒四种期刊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其在特

定的历史环境中编辑出版主体与客体方面的异同,并追寻这四种期刊

作为体现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在学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

角色,怎样影响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藉此总结四种学术期刊在

期刊史和学术史上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为现代学术期刊在新的社会转

型时期能够积极主动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价值与实践借鉴。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四种学术期刊各自的创刊过程与

基本情况的介绍。包括北京大学国学门的创建及《国学季刊》的制度规定;燕京哈佛学社的建立及其与《燕京学报》的关系;《清华学报》的复刊过程,中央研究院及其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建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的创办。第二部分,论述四种学术期刊主编的学术思想及其与刊物宗旨的关系,同时,利用四种期刊作者发表文章

的数量,分析比较四种期刊作者群体的分布情况、构建方式的异同,

以探析围绕期刊展开的编、著学术共存之关系。论文认为,四种期刊的主编经历了从学术眼界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上的区别于传统学

术与文化的现代性的转变,这种转变引导了刊物的现代性学术方向。除了编辑群体之外,《国学季刊》比较重视以国内外在相关学术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作为作者对象,《燕京学报》倾向于发掘学术新人与培养少壮学者;《清华学报》主要以清华大学同人作为作者群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在创刊前期以高校顶尖学者充实作者队伍,后期则主要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人员担任作者群体。四种期刊学术共同体的不同组建方式对近代学术的转型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三部分,围绕四种学术期刊的编辑宗旨,将刊物置于现代学术分科的背

景下,以文本解读为主,比较分析四种期刊各自的学术内容、传播特色的异同及其对学术转型的影响。论文认为,历史学、语言学文章在四种刊物中占有较多分量,除此之外,《国学季刊》刊发了大量金石学、古器物学的文章;《燕京学报》注重在文学和艺术学,特别是戏曲方面的研究,刊载了许多该学科的奠基之作;而侧重于社会调查,一些对改善国计民生有实际借鉴意义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

科学领域的文章是《清华学报》所关注的重点;《史语所集刊》则结合史语所内学术研究工作,在通过调查、实验获得新资料基础上,成为近代开展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尽管四种期刊在学科领域上各有侧重,但因其文本都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展了新的视角和注重对国内外学术前沿的把握与推介,为中国学术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四部分,主要对四种期刊的编排版式和运营模式展开比较论述,剖析其编辑出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历程。四种期刊在不拘文体格式、采用横行排版和新式标点的总体格局下,又在封面、页码、插图、索引等编排细节上显示出不同的特色。这种对期刊外部形式的变革,本身就代表了传统学术期刊的转型。同时,四种期刊在经费、印刷、发行、销售等出版各个流程中的组织与安排,也使得刊物具有了现代期刊出版市场化的雏形。第五部分,总结四种期刊在学术史和期刊史上的历史意义及对于当代学术期刊出版的启示与借鉴。

期刊影响因子的“含金量”是多少

期刊影响因子的“含金量”是多少 这是一个以标准衡量的世界。既然吃饭都有米其林餐厅评级作为参考,更何况严谨的学术科研成果。 期刊影响因子长久以来被学术界视为一个重要的科研水平参考指标。在一本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发表论文,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更容易获得认同。然而,部分科学家已对这一指标能否真正反映单篇论文乃至作者学术水平提出质疑,加上每年发布这一指标的汤森路透公司在本月早些时候宣布把相关业务转售给两家投资公司,影响因子未来能否继续维持其「影响力」令人存疑。 广泛影响 根据汤森路透发布的信息,该公司已同意将旗下知识产权与科学业务作价35.5亿美元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Onex和霸菱亚洲投资。这一业务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以及定期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其中的期刊影响因子是一本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参考。 新华社记者就此事咨询了汤森路透,该公司一位发言人说,这一交易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完成,在此之前该公司还会继续拥有并运营这项业务,「我们将在不影响这项业务开展和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交易」。 帝国理工学院教授史蒂芬·柯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对汤森路透用来计算期刊影响因子所使用的数据是否可靠本来就有一定顾虑,「我不确定汤森路透的这次交易是否产生影响,但这项业务的接盘方如果未来能够保证这方面的透明度也是一件好事」。 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通常是以某一刊物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总数,得出该刊物当年的影响因子数值。理论上,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影响力越大,所发表论文传播范围也更广。鉴于全球每个科研领域中都有大量专业期刊,如果有一个可靠的指标能告诉研究人员哪个期刊影响力更大,他们就能更高效地选择在一个高质量平台上发表科研成果。 但这又引申出一个现象,即许多科研机构、高校甚至学术同行越来越依赖影响因子来评判一篇论文甚至作者本身的科研水平,进而影响他们的职称评定和获取科研项目资助等机会。 业内争议 这种过度依赖影响因子的做法引起不少业内争议。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皇家学会等科研机构学者以及《自然》《科学》等期刊出版方的高级编辑,合作撰写了一份报告分析其中弊端,并提出相关改进方案。这篇报告已在近期被分享到一个公开的预印本服务器上供同行审阅。 报告分析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11份学术期刊在2013年至2014年间所刊发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分布情况,这些数据也您身边的论文好秘书:您的原始资料与构思,我按您的意思整理成优秀论文论著,并安排出版发表,企鹅1550116010自信我会是您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论文好秘书被用来计算2015年相关刊物的影响因子。 报告作者发现,多数论文被引用次数都达不到发表它们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数值水平,比如《自然》在这期间所刊发论文中的74.8% 在2015年获得的引用次数就低于这本期刊当年影响因子所显示的水平,《科学》的情况也类似。报告说,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期刊中有一小部分论文被引用次数非常高,导致影响因子在均值计算过程中出现偏差。 报告详细描述了如何更准确地计算出期刊所刊发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分布状况,并呼吁各家期刊将这些基础数据公布出来,减少学术界对影响因子的过度依赖。

CSSCI经济、管理等类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经济学 排名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刊号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五年)四年平均值1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11-1081/F9.838.60911.55514.45311.112 2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CN11-1078/F8.983 5.9097.0849.0357.753 3经济学(季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N 11-6010/F—— 4.703 4.267 5.386 4.785 4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CN11-1268/F 5.003 3.423 4.669 5.902 4.749 5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CN11-3536/F 4.797 4.073 3.814 5.644 4.582 6世界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N11-1138/F 4.535 3.557 3.965 5.742 4.450 7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CN11-1087/F 3.307 3.988 4.318 4.961 4.144 8国际金融研究中国国际金融学会CN11-1132/F 5.326 3.170 3.389 3.066 3.738 9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CN11-1024/F 3.573 2.560 3.878 4.486 3.624 10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CN11-1262/F 3.341 3.018 3.417 3.782 3.390 11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CN11-3586/F 2.673 2.193 2.750 4.628 3.061 12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CN31-1012/F 3.135 2.258 2.589 3.223 2.801 13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CN11-1323/F 2.854 2.478 2.425 3.200 2.739 14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CN11-2640/F 2.402 2.675 2.518 2.999 2.649 15国际经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N11-3799/F 3.753 2.385 2.285 2.143 2.642 16世界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CN31-1048/F 3.308 2.473 2.188 2.395 2.591 17国际贸易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CN11-1692/F 2.905 2.477 2.242 2.690 2.579 18经济科学北京大学CN11-1564/F 3.083 1.968 2.185 3.065 2.575 19南开经济研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CN12-1028/F 2.508 1.323 2.424 3.025 2.320 20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CN11-1883/S 2.221 1.798 1.901 2.549 2.117 21世界经济文汇复旦大学CN31-1139/F 2.143 1.453 2.245 2.596 2.109 22财贸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CN11-1166/F 2.059 1.533 2.240 2.560 2.098 23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CN51-1312/F 2.08 1.593 2.347 2.303 2.081 24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CN11-1517/F 2.272 1.718 2.075 2.172 2.059 25证券市场导报深圳证劵交易所综合研究所CN44-1343/F 2.641 1.602 1.687 2.142 2.018 26产业经济研究南京财经大学CN32-1683/F 1.783 1.763 2.153 2.283 1.996 27经济评论武汉大学CN42-1348/F 1.944 1.673 2.013 2.113 1.936 28国际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CN11-1600/F 2.774 2.023 1.542 1.363 1.926 29财经科学西南财经大学CN51-1104/F 2.179 1.584 1.673 1.768 1.801 30当代经济科学西安交通大学CN61-1400/F 1.944 1.447 1.675 2.093 1.790 31现代日本经济吉林大学、全国日本经济学会CN22-1065/F 1.8 1.863 1.829 1.414 1.727 32财经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CN21-1096/F 1.965 1.317 1.567 1.933 1.696 33财经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CN43-1057/F 2.032 1.530 1.460 1.743 1.691 34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N11-3504/TU 1.448 1.569 1.822 1.896 1.684 35审计与经济研究南京审计学院CN32-1317/F 1.42 1.413 1.859 2.002 1.674 36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CN36-1030/F 1.774 1.468 1.685 1.747 1.669 37南方经济广东经济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CN44-1068/F 1.773 1.181 1.589 2.094 1.659 38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上海财经大学CN31-1817/C 1.88 1.380 1.658 1.687 1.651 39宏观经济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CN11-3952/F 1.915 1.535 1.625 1.460 1.634 40商业经济与管理浙江工商大学CN33-1336/F 1.738 1.235 1.458 1.803 1.559 4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财经大学CN14-1221/F 1.594 1.277 1.602 1.724 1.549 42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CN11-1384/F 1.769 1.287 1.382 1.617 1.514 43上海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31-1163/F 1.357 1.424 1.658 1.554 1.498 44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CN11-1591/F 1.501 1.174 1.561 1.649 1.471 45税务研究中国税务杂志社CN11-1011/F 1.779 1.133 1.611 1.360 1.471 46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CN32-1544/F 1.886 1.442 1.288 1.207 1.456 47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中央财经大学CN11-3846/F 1.605 1.253 1.349 1.508 1.429 48城市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CN11-1119/C 1.677 1.273 1.218 1.484 1.413 4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CN42-1663/F 1.336 1.160 1.517 1.628 1.410 50财贸研究安徽财经大学CN34-1093/F 1.256 1.194 1.524 1.637 1.403 51经济问题探索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CN53-1006/F 1.433 1.108 1.320 1.294 1.289 52国际经贸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CN44-1302/F 1.5820.987 1.110 1.249 1.232 53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CN33-1154/F0.759 1.147 1.376 1.614 1.224 54金融经济学研究广东金融学院CN44-1696/F 1.139 1.130 1.252 1.252 1.193 55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CN11-3645/F 1.15 1.150 1.296 1.163 1.190 56农村经济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CN51-1029/F 1.2570.981 1.220 1.269 1.182 57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江西财经大学CN36-1224/F0.9310.872 1.370 1.291 1.116 58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CN11-1077/F 1.0950.994 1.185 1.173 1.112 59现代经济探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CN32-1566/F 1.0120.994 1.346 1.088 1.110 60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11-1057/F 1.1370.914 1.126 1.197 1.094 61经济经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CN41-1421/F 1.0860.884 1.141 1.239 1.088 62改革重庆社会科学院CN50-1012/F——0.503 1.161 1.591 1.085 63亚太经济福建社会科学院CN35-1014/F 1.4530.9160.9550.990 1.079 64经济纵横吉林省社会科学院CN22-1054/F 1.1880.963 1.107 1.044 1.076 65经济问题山西省社会科学院CN14-1058/F 1.1690.8940.995 1.068 1.032 66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云南财经大学CN53-1209/F 1.2010.8010.8660.9110.945 67当代经济研究吉林财经大学CN22-1232/F0.9570.8230.9940.9260.925 68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广东财经大学CN44-1446/F0.8640.8000.9110.8420.854 6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河北经贸大学CN13-1207/F0.7510.7390.7760.8640.783 70中国经济问题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CN35-1020/F0.7190.3330.5820.8530.622 71价格理论与实践中国价格协会CN11-1010/F0.6860.5130.6900.5610.613 72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CN35-1023/F0.4960.3950.5290.5020.481 73政治经济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CN11-5859/D—————————— 以下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排名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刊号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五年)四年平均值1金融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CN11-5865/F—————— 1.778 1.778 2金融论坛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学会CN11-4613/F 2.348 1.083 1.000 1.504 1.484 3上海金融上海市金融学会CN31-1160/F 1.801 1.251 1.390 1.215 1.414 4技术经济中国技术经济学会CN11-1444/F 1.138 1.135 1.219 1.264 1.189 5现代城市研究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CN32-1612/TU 1.1680.916 1.295 1.333 1.178 6税务与经济吉林财经大学CN22-1210/F 1.225 1.113 1.212 1.001 1.138 7消费经济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CN43-1022/F 1.215 1.041 1.165 1.129 1.138 8保险研究中国保险学会CN11-1632/F0.839 1.069 1.408 1.152 1.117

学术期刊中抄袭剽窃的现状分析及治理举措

学术期刊中抄袭剽窃的现状分析及治理举措 摘要:抄袭剽窃是近年来我国学术期刊中一种常见的文化领域的盗窃行为,也是学术界“痛打”的知识侵权热点问题。抄袭剽窃是一种严重的学术腐败行为,其特征是把别人的精神成果据为己有。急功近利是抄袭剽窃的主要病根,学术良知泯灭是抄袭剽窃的催化剂。抄袭剽窃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期刊作者,学术期刊编辑也是受害者。抄袭剽窃的行为严重污染了学术期刊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多项措施,严加治理。 关键词:学术期刊;抄袭剽窃;学术腐败;知识侵权 一、学术期刊中抄袭剽窃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学术期刊中抄袭剽窃的现象频繁而猖獗。这种文人的偷盗行为越演越烈,令正直的学者坐立不安,令学术期刊编辑忧伤心悸,令期刊界乃至学术界恐慌不安。 1.学术繁荣给抄袭剽窃带来了便利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鲜有抄袭剽窃;清代朴学(名物训诂考据之学)学派林立,大家纷呈,罕见抄袭剽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学者相对较少,学者的著述也少,学者务求说从己出,独立思考。而目前就大不相同了,高校里有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者,每年要发表多少文章一时难以统计清楚;中国还有那么多科研机构,每年要发表多少论文也一时难以量化。学术论文有的发表在公开学术期刊上,有的发表在内部报刊上,更多是粘贴在网上。在互联网上,利用搜索引擎,任何主题的论文都能找到,撰写论文需要的资料查起来更是方便。学术繁荣给抄袭剽窃者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刺激了抄袭剽窃者的侥幸心理。 2.急功近利是抄袭剽窃的主要病根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大业认为:眼下科技界最大的问题是浮躁,急于求成,研究人员忙着出论文,一些研究生还在打基础阶段,做点试验就想发论文,甚至有人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搞学术腐败。科研浮躁症的病根究竟在哪里?主观原因只是其一,从客观方面讲,学术体制因素等也逼迫许多科研人员急功近利。近年来,无论是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还是职称评价体系,都一直因其不科学、简单量化而受到世人的诟病。学术评价体系被认为是在舍本逐末,重论文的“数量”而轻“质量”,重论文的“厚度”而轻“深度”。在许多高校或科研院所,都规定硕士生、博士生每年在核心期刊上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不能毕业;教师和研究人员每年都有严格的论文、专著发表要求,完不成任务,不仅

对学术期刊论文格式的调查和规范化问题的思考

一、调查:要求不一的期刊论文格式 对于期刊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国家非常重视,很早就制定过相关标准和规范,如:1975年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经过1980年第二版修订、1990年第三版修订、1999年第四版修订、2010年第五版修订,成为现在通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于1987年公布《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GB/T3179-92)于1992年公布。2006年发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并采用顺序编码标注制。这些规范性文件特别是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对期刊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表格和插图、参考文献、注释、引文、章节层次标码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规范性文件无疑对我国期刊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由于有规范可依,目前我国期刊论文规范化取得了较大发展,较大程度地实现了规范化。但还是有一些问题被遗漏。比如说,对于各项内容的放置位置等细节问题并没有明确规范,因而造成了各类期刊无据可依、不尽一致的局面。而事实上,目前各个刊物对期刊论文的格式尤其是对期刊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参考文献、注释的位置问题,要求并不一致。本文对各类学术期刊进行调查,发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脚注和尾注的要求不统一。有的要求用脚注,如《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每页重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国法学》《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每页重排)《历史研究》(每页重挪《法学》《中国法学》(连排)《民族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每页重排)等。有的刊物则要求用尾注,如《江苏社会科学》《伦理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道德与文明》《甘肃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河南社会科学》等。同时,要求脚注的期刊对脚注的编排方法也不相同,有的要求连续编排,有的要求每页重排。对引用页码的要求也不相同,有的要求引用页码置于引用文献的最后,有的要求页码加上中括号后标注在脚注序号的后面。 2.对摘要和关键词有无的要求不同。论文摘要是全文的高度浓缩,是完整的独立短文,包含着几乎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关键词则直接指示论文的论题范围。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和关键词,便可了解全文大概内容,同时它还被制成二次文献。因此,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是论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多数期刊论文都有摘要和关键词,只有少部分刊物没有摘要和关键词。现将没有摘要和关键词的部分刊物列举如下:《哲学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道教》《领导科学》《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研究》(时有时无)《红旗文稿》《人民检察》《人民司法》等。 3.对脚注或尾注的具体要求不同。(1)参考文献中的论文名称以及著作名称该用‘‘引号”还是用 ‘‘书名号”还是逗点还是二者均不用,众多刊物要求不尽统一。(2)引文的页码放置位置不统有的刊物要求放在‘‘参考文献”中,有极少数刊物则要求放在文章的脚注的序号中,如《海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脑》《甘肃社会科学》《宁夏社会科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术论坛》《天津行政学院学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脑》《兰州学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等要求的就是“136”或 “2](36_38)”或“1](P840)”这种格式。(3)还有部分刊物要求参考文献加上括号放在正文引文后面,如《新疆社会科学》《孔子研究》《哲学研究》等。另外还有些细节问题,如对‘‘冒号’、“逗号”的使用以及序号的形式等的处理都不一致。 4.对英文摘要有无的要求不同。英文摘要的有无也是一个普遍问题,同时英文摘要的放置位置也是一个问题。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 作者:李勤来源:《今传媒》 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尤金?加菲尔德首先用论文的被引证频次来测度期刊的影响力,1963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正式提出和使用影响因子这一术语。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总数。由影响因子的定义可知,期刊的影响因子反映在一定时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影响因子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论文量、时间和被引次数,也就是说,期刊所刊发论文的被引情况决定了该期刊的影响因子。总的说来,一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越多,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同样也表明它的学术质量较高、创新性较强。因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具有较广泛的读者群和比较高的引用率。影响因子的高低客观地反映了期刊和编辑吸引高质量稿件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评价期刊时,影响因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许多作者在投稿时,也将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作为投稿首选。图书馆或研究院、资料室在选择订阅期刊或优化馆藏期刊时,也把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而且影响因子也是筛选中文核心期刊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作为期刊工作者,努力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十分必要。分析学术期刊的计量指标情况,决定影响因子高低的因素通常有这样几点: 一、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 一是论文发表时滞。论文发表时滞(DPA)是指期刊论文的出版日期与编辑部收到该文章的日期之时间差,以月为单位。它是衡量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指标,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有密切关系。因为在计算影响因子时,期刊被引频次中两年的时间限制可导致不同刊物中论文的被引证次数有较大的差异。出版周期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因而在同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论文,特别是研究热点领域内的论文,首先被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影响或者被别人引证。 二是论文学术水平。论文的学术质量直接制约着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学术质量较高的论文,容易被同行认可,引用率自然就高,影响因子也高。相反,学术质量较差的论文,不会被同行认可,得不到同行研究者的重视,引用率自然就低,影响因子也较低。在各类文章中,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常常被研究人员参考和引用。同时有争议的学术讨论更容易获得同行的广泛关注,而普通的介绍性论文则不太被人们关注。 三是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质量。由于影响因子是根据期刊的引文计算出来的,通常参考文献的内容越新颖,信息质量越高,影响因子就越高。准确的参考文献有助于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其相关的观点和论据。同时可以方便读者追溯有关的参考资料进一步研究问题。统计分析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主要取决于论文的平均引文数、引证半衰期及论文的被引证率。所以,参考文献数量较多的论文它的平均引文数量就比较大,而且参考文献越准确,读者查阅参考文献就更方便,读者能分享文献信息资源就越多。 根据我们的分析研究,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功夫: ⒈鼓励高质量论文在我国首先发表

电子、通信期刊排名

〃xx学术期刊排行榜 ---xx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 510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155) A +等(8种):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电子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中国激光、光电子〃激光、发光学报、控制与决策、自动化学报 A等(24种): 半导体学报、机器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通信学报、信息与控制、红外与激光工程、控制工程、电子元件与材料、电波科学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电子显微学报、量子电子学报、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光电工程、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信号处理、红外技术、压电与声光、半导体光电、现代雷达、电路与系统学报、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B +等(47种) : 半导体技术、电子工艺技术、激光技术、激光与红外、应用激光、微电子学、电讯技术、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电子工程、电视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波学报、激光杂志、磁性材料及器件、电子器件、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光通信技术、自动化仪表、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电子信息对抗技术、电信科学、现代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机械与电子、光通信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中兴通讯技术、现代电信科技、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电声技术、自动化与仪表、数据通信、雷达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师、国外电子元器件、电子技术应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无线通信技术、自动化博览、无线电通信技术、无线电工程、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光电技术应用。 B等(46种): 真空电子技术、电子与封装、电子技术、雷达与对抗、现代显示、中国新通信、现代传输、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红外、移动通信、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学术不端案例

经济管理类学术不端案例搜集 案例一: 案例详情:陈某某于2008年在某经济学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将该论文标题和内容的个别文字做了更改后,又于2009年在另一经济学刊物上刊出。经查,这二者实际上是同一篇文章。 处理结果:在调查之后刊物编辑部做出处理决定,认为陈某某属一稿多投,并在明知前一刊物已经发表其文章的情况下不通知该刊,致使该刊重复刊登他的同一篇文章,其行为构成严重的学术违规。本着维护学术道德的精神,决定撤销陈某某的发表文章,停止陈某某投稿资格5年,并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选自: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编委会编写. 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47.》 案例二: 案例详情: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学术不端,导致最终无缘“导师”。2009年7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学公布该校学术委员会结论,认定该校副校长黄庆确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宣布取消黄庆管理学博士学位及研究生导师资格,但这个处理结果却整整迟到了2年。2007年7月,黄庆被举报两篇署名论文存在抄袭行为,由此引发抄袭门事件。

此后,西南交大虽然组织了专家进行调查,但外界却迟迟未得到该调查结果。西南交大负责此事宣传的工作人员曾红表示,学校的学术委员会只是对其论文是否抄袭进行论证,至于行政职务的变动,需要等待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处理结果。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被曝抄袭门始于2007年7月,举报人在新语丝网站及一些高校学术论坛发帖,称西南交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黄庆的署名论文涉嫌抄袭。举报者称,2000年6月,黄庆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新世纪管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涉嫌严重抄袭成思危等人论文。此外,黄庆以第二署名作者发表的《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粗糙集灰色聚类评价》,涉嫌抄袭钟波等人于2002年发表的《组合预测中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值确定方法》一文。 对于《新世纪管理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举报人认为该论文的核心观点及75%以上的核心内容来在成思危等人的论文。对于《粗糙集灰色聚类评价》一文,举报者罗列了20多条证据,认为黄庆的论文有多处文字及部分章节涉嫌抄袭。事发后,西南交大校方组织专家介入调查,但结论迟迟未对外公布。 处理结果:2009年7月15日,西南交大校长陈春阳通报了该校处理副校长黄庆学术不端的问题,并向晨报记者发来邮件介绍相关情况。邮件称,历时一年多后,学校学术委员会下属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黄庆学术不端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投票表决,认定结论为黄庆

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问题探讨

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问题探讨 近年来,科研人员学术不端行为屡见媒体报道,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领域、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定规范进行约束,学术界也不例外。在学术研究中强调学术规范建设对于学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是学术论文发表的阵地,在学术规范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首先从理论上简单论述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其次分析了学术期刊规范化的意义及作用,最后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以期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对我国学术界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学术期刊规范 从上世纪90 年代初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逐步兴起、学术成果的日益增多以及研究者学术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有关学术规范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在全国各个学科领域间引起了廣泛讨论。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这两大刊物和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提倡和参与(例如,《历史研究》等首都七家史学刊物从2000 年起多次发表《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学术规范已成为学术界的一种共识。 一、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 作为专业学术的主要阵地,学术期刊在学术、知识与思想的生产与传播体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如今我国高校系统的科研成果及其评价上广泛推行的数量化导向大背景下,学术期刊实际上已经成为主导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生产与评价的主渠道,成为考核学术成果品质的最后“把关人”和鉴定者。这实际上就赋予了学术期刊以巨大的学术权力。 正是由于学术期刊对于科学(学科)共同体成员具有某种规范与导向作用,由此产生了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即学术期刊以范例的形式在生产、规制、维护着学术规范。所谓学术规范,“即学术共同体大致认同、应予遵循的基本学术原则与行为准则,即学术联邦宪法。在学术规范的自律与他律机制的引导与保障下,通过有效有序的学术对话、学术积累而达到学术创新。” 对于学术期刊的规范问题,之前已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学术期刊规范的本体应大致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形式要规范。学术期刊的形式规范也就是学术期刊的基本规范,主要包括刊名规范、封面设计规范、印刷装帧规范等。首先,学术期刊应具有与刊物内容、学术定位相一致的、稳定的刊名。其次,在设计封面时,必须考虑到学术期刊的特殊性质,要与其学术品位相符,要求庄重、简朴、美观并力求稳定,色彩不宜过浓且不应插入过多的图片。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和新闻出版的相关规定,还应在封面及封底显眼位置标示中英文刊名、ISSN 国际标准刊号、CN 国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国际引证报告发布 王保纯 2012年12月28日07:59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26日共同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2版)》和《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同时还首次发布了2012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科技界和社科界418个学术期刊分别入选两个名单。 此前,我国对于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多以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与否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很多未被收录期刊往往不被看好。《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的发布是我国学术期刊乃至学术评价领域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是我们国家,也是国际上第一次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全面、系统、深入地向社会揭示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此举标志着我国学术期刊有了统一的国际影响力认证标识。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主任杜文涛介绍了此次研究的有关情况。他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是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按2011年度中国学术期刊被SCI期刊、SSCI期刊引用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序,经综合计算,并经40多位期刊界专家审议,最终遴选出的TOP5%期刊和TOP5%-10%期刊。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科技期刊备选3533种,由上述方法选出175种;人文社科类备选680种,选出34种,共计209种。同样,在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中,由上述方法选出科技类期刊和人文社科类期刊也分别为175种和34种,共计209种。参与报告研制的研究人员惊喜地发现,不少非SCI、SSCI收录期刊比SCI、SSCI收录期刊具有更高的被引用次数。在上榜的418个期刊中,中文期刊达312个。

SCI各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一览

S C I各领域国际顶尖学 术期刊一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SCI各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一览 中国科学院科技情报中心将各领域的SCI期刊按影响因子大小分成四个区,其中一区和二区为高影响因子论文,三区为中等影响因子论文,四区为低影响因子论文。其中,一区和二区的一小部分杂志被列为顶尖学术期刊(Top Journal)。 要比较各校在高水平的杂志的论文发表情况,可以根据顶尖杂志的名单和一区二区的杂志名单,查询ISI网站,谁好谁差,一比就知,无需争辩,一目了然。 以下为各领域顶尖学术期刊的详细名单 分区中文分类刊名简称 1 地学 ACTA ASTRONOM 1 地学 ADV GEOPHYS 1 地学 AM J SCI 1 地学 B AM METEOROL SOC 1 地学 CLIM DYNAM

1 地学 J CLIMATE 1 地学 J PETROL 1 地学 LIMNOL OCEANOGR 1 地学 QUATERNARY SCI REV 1 地学 REV GEOPHYS 1 地学 TELLUS B 2 地学 AM MINERAL 2 地学 CHEM GEOL 2 地学 EARTH PLANET SC LETT 2 地学 GEOCHIM COSMOCHIM AC 2 地学 GEOLOGY 2 地学 GEOPHYS RES LETT 2 地学 J GEOPHYS RES 2 地学 J ATMOS SCI 2 地学 MON WEATHER REV 1 地学天文 ANNU REV ASTRON ASTR

关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关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近些年来各种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关于学术不端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怎么办?这到底是是社会的原因还是做学术的个人问题。经过仔细思考,我认为这种学术不端的问题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产生的。 社会因素: 在社会因素中主要是由不合理的评价制度,核心期刊杂志不合理的盈利方式,查重软件的不完备,没有完善的法律政策及较轻的惩罚措施。(1)不合理的评价制度 在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清研咨询进行的学术不端的调查中,有63.5%的认为在评价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排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六大原因之首。 现在众多高校在对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中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都 有具体要求。比如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才能获得学位证。本科生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才能算毕业。但是在科研成果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通过抄袭,找枪手代写的学术造假行为来完成他们论文量已获得毕业资格。 在高校对教师、科研人员的职称评价中,那些量化的评估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的论文发表数,参与项目数,专著数直接影响到他们衣食住行的水平。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者只重视论文的数量和发表论文的杂志的档次,对于论文的质量和内涵倒是不闻不问。为了提高数量,

便开始不顾科研的周期,开始走捷径。 (2)核心学术期刊不合理的盈利方式 学术期刊的盈利方式主要有:赞助商广告费、国家财政拨款、文章转载发表费用、国家评选奖励经费、活动赛事冠名费、其他赞助经费正常的盈利途径,但是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很多学术期刊的财政拨款全部或者部分取消。再加上本来学术期刊的销售范围小的特点,各种赞助较少。为了维护期刊的维持,1988年中国科协出台39号文,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学术期刊收取的版面费逐渐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盈利方式。在王凌峰的《破解学术期刊版面盈利化怪圈》一文提到据他发表文章经验指出了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一般行情是:以4000字文章大约排版2个页码而言,入选CSSCI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目录者,版面费低者1000多元,高者3000~5000元,多数在1500元左右。正是因为这样的盈利方式,在缺乏有效地的监督机制的背景下。一些杂志便开始以敛财为目的地发表文章,只要对方愿意付版面费,其杂志根本不考虑论文的质量,这样一些学者便和这些期刊组成互惠互利的利益集团,双方为了利益,便对学术规范置之不理。 (3)查重软件的不完备 如今是一个论文大爆炸时代,为了解决发现论文抄袭这一大问题,查重软件应运而生。在大家都相信查重软件的强大时,一些人又开始寻找软件的漏洞,在漏洞中寻找抄袭的机会。我曾在百度知道上看到有人给出了“帮你躲避反抄袭论文检测的6个秘诀”其中包括增删改写、

对学术期刊论文格式的调查及规范化问题的思考_左秋明

对学术期刊论文格式的调查及规范化问题的思考[社科管理] 对学术期刊论文格式的调查及 规范化问题的思考 左秋明 文章提要:对于当前学术期刊论文的格式,各刊物的要求不尽一致,有“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不仅给作者更给编辑部的工作带来了工作压力甚至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为此,应制定统一的期刊论文规范格式要求,实现论文格式的规范化。这不仅有利于 实现学术的规范化,更能减少作者、读者和编辑人员的工作压力,节约宝贵的人力资 源。文章通过“调查”、“思考”和“构想”,对我国当前学术期刊论文格式的规范化 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及方向性建议。 关键词:学术期刊论文格式规范化 一、调查:要求不一的期刊论文格式 对于期刊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国家非常重视,很早就制定过相关标准和规范,如:1975年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经过1980年第二版修订、1990年第三版修订、1999年第四版修订、2010年第五版修订,成为现在通用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于1987年公布,《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GB/T3179-92)于1992年公布。2006年发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并采用顺序编码标注制。这些规范性文件特别是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对期刊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表格和插图、参考文献、注释、引文、章节层次标码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规范性文件无疑对我国期刊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由于有规范可依,目前我国期刊论文规范化取得了较大发展,较大程度地实现了规范化。但还是有一些问题被遗漏。比如说,对于各项内容的放置位置等细节问题并没有明确规范,因而造成了各类期刊无据可依、不尽一致的局面。而事实上,目前各个刊物对期刊论文的格式尤其是对期刊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参考文献、注释的位置问题,要求并不一致。本文对各类学术期刊进行调查,发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脚注和尾注的要求不统一。有的要求用脚注,如《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管理与评 作者:左秋明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师、西南政法大学人权中心研究人员(重庆400047) · · 73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评价指标体系 1.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期刊影响力指数(CI ) 统计某个年度内出版的某些源文献引证期刊的次数,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反映期刊在该统计年度产生的影响力。简单而常用的计量指标有期刊的总被引频次(TC ,广延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已发表的所有文献)、影响因子(IF ,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即年指标(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文献)等。 显然,上述指标的评价对象是期刊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献,且评价角度、计量方法各不相同,任一指标都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评价中片面强调其中某个指标,都会导致期刊出现片面发展倾向,甚至引发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干扰期刊正常发展。因此,人们一直在希望找到一个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的计量指标。然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总是试图将TC 、IF 等指标先验地假设为同一线性空间的可加标量,按一组人为设定的权重参数拟合为一个“综合指标”,而未注意区分这些指标的内禀属性,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也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 我们在2013年首次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方法,连续三年应用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遴选,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基本认可。 1.1期刊影响力指数(CI )的基本定义 定义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在某种可比较大小的期刊范围内(同一学科内)将TC 、IF 分别归一化处理为tc 、if ,并按其大小进行期刊排序,即可在排序意义上将TC 、IF 映射到一个2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定义2:期刊影响力等位线 在“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内,定义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为(1,1),各刊与之的距离为 22B -1)A 1(R ) (+-=,期刊影响力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即为期刊影响力等位线。显然,等位线就是以(1,1)为圆心的圆弧,见图1。 定义3:期刊影响力指数(CI ) 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Academic Journal Clout Index ,简称CI ),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总被引频次(TC )和影响因子(IF )双指标进行组内线性归一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用于对组内期刊排序。 CI 的计算公式为: [][]1,0B T C T C T C T C B 1,0A IF IF IF IF A 1)B 1()A 1(2CI 2 2∈--= ∈--=-+--=组内最小 组内最大组内最小个刊组内最小组内最大组内最小 个刊其中)( CI 的几何意义如下:

中国学术期刊现状谈

中国学术期刊现状谈 仲伟民 《中华读书报》(2011年05月18日14 版) 中国有六千余种学术期刊,社科学术期刊占了大多数。近年由于期刊数字化的加速发展,纸本期刊订户越来越少,这是无可奈何之事。为了扩大影响,学术期刊免费赠送越来越多。我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学术杂志,地方有限,必须随时处理,而处理这些杂志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有的根本不必开封,直接扔进了废纸箱;有的多停留了几分钟,看看目录后,照旧扔进了废纸箱;有的则在大致浏览后,不舍得立即扔掉而摆上了书架。到年底,书架也满满当当的了,于是继续清理:有的依然直接扔进了废纸箱,有的在某篇文章被撕下后扔进了废纸箱,有的则是恭恭敬敬的又摆在了书架上。而这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说基本代表了中国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的由低而高的基本特点。 我这种处理学术期刊的方式可能会遭致诸多同行的不满,可除此之外,能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我想大概没有,而朋友们对学术期刊的处置方式可能同我也差不多。因为,将这些期刊送到图书馆,人家并不欢迎,说没地方放;我自己留着吧,也不可能,因为既没有地方摆放它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阅读它们。因此,我们这些编辑部就成了收购废品的农民朋友最喜欢光顾的地方。 我想,大致描述一下中国学术期刊的现状是有必要的。中国的学术期刊大致有如下三大类:一是专业期刊,比如《历史研究》、《考古》、《社会》、《外交评论》等,这些杂志数量不多,大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或大学科研机构主办,总体水平高,数量较少,可以说基本代表了中国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因此一般是舍不得扔的,即使非本人专业的期刊,我也把它们都整整齐齐摆在书架上。当然,毋需讳言,有些原来很好的专业期刊也出现了注水现象,水平下降,如《××评论》。其次是地方社科院和社科联系统的综合性期刊,比如《学术月刊》、《学术界》、《山东社会科学》等。此类期刊原来普遍水平较高,社会影响也很好,但近几年因为经营困难以及进行所谓的市场化改革,出现了大面积的买卖版面的现象,因此此类期刊两级分化严重,有的杂志不仅由双月刊变为月刊,而且页码也越来越多,拿在手里,感觉不是一本杂志,而是沉甸甸的一块大砖头,本来是学术公器的学术期刊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因此这类杂志逐渐失去读者和高水平作者就在情理之中了。于是,我的书架上此类期刊越来越少。第三类学术期刊数量最多,这就是大学学报。这类期刊比较复杂,我想对中国的特有的学报现象多说几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