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

【学习内容】

课本:《己亥杂诗》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学习过程】

一、反弹琵琶,导入新课

播放“落花”图片,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教师引导:古人说,落花是凄美的,“满地落花,似点点有情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别样的芳华。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wǔ)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二、读诗韵,把握基调

1.学生先自读一遍诗歌。

2.学生展示朗读,纠正读音。

3.读出韵律,还要考虑诗歌的节奏、停顿。练读后,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4.尝试背诵这三首诗。

三、感诗意,理解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加上这三首诗本身素面朝天, 平和本色,理解并不困难。教给学生一种新的方法,来感知诗意。

方法:

1.以诗人为第二人称——你。

2.与诗人展开心灵对话。可以询问诗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敬仰、理解、祝愿等多种情感。

答案示例:

啊,龚自珍,你离开京城,看着西方的落日,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啊,寒菊,你独立疏篱,为什么还能感到趣味无穷?

四、品诗境,诗絮飞扬

1.总有一个字(词),让我们怦然心动。

先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品味赏析,之后进行展示交流。

答案示例:

“抱香”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菊花枯萎时是什么样?它的花瓣不会被风吹落,而是在枝头上凝成生命的永恒。由此可见,菊的清新淡雅让作者欣赏,而它那种傲骨才更让作者心动。于是菊花便成了中国文化的传说。

2.总有一处风景,让我们心潮起伏。

答案示例: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一池春水边,一树树杏花盛开,娇艳的繁花和水中花影各占春光。

理解赏析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

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悟诗魂,升华人格

1.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

王安石做宰相时积极推行新法,失败后被迫闲居,诗人内心痛楚和悲壮可想而知,但他进步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却始终不变。《北陂杏花》就写于这样的情况下。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2.结合背景及抒情句,理解作者高尚的情操。

答案示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物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表达出了诗人虽被排挤,也仍保持其纯洁,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3.把泰戈尔的《生如夏花》这首诗的片段送给学生。

【板书设计】

读诗韵

品诗境悟诗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