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 新人教版

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 新人教版

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 新人教版
2018-2019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3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之前,并没学多少元素,尚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课题元素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

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

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

其他信息。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

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

号。

3.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有关知识,

并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

一些其他的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

构的认识。

备课笔记

教学

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

3. 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教学

难点

1.元素概念的内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前

预习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统称为元素。

2.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

叫做一个族。

4.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叫做原子序数。

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原子的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新课

导入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氧元

素组成;水中含有氧元素;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中也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

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

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知识点1、元素

[课件展示]介绍几种原子

质子数6中子数6

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7 碳元素

质子数6中子数8

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子质子数8中子数9 氧元素

质子数8中子数10

我们把质子数都是6的一类原子叫做碳元素,而质子数都是8的一类原子叫

做氧元素等等。

备课笔记

特别提醒: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子数相同);只表示种

类,不论个数,是宏观概念。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

类,又有数量含义。

2点燃SO

知识点3、素周期表

[简介]许多化学家致力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尤其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元素周期表的完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称为“一代科学勋臣”。我们现在就来学习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提问]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所含有的信息有哪些?

气体原子的相对稳定结构,然后又重新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的变化规律,这种呈规律性的变化就是

要点提示:

每一周期开头都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

有气体元素,这正是“周期性”的具体体现。

2.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3)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3. 元素周期表

(1)每一格: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等内容。

(2)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

(3)原子序数=核电荷

课堂

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

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

的。元素用统一的元素符号

会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除

元素周期表。通过元素周期

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

练习与应用(P65)

1.填空题

(1)写出下列符号的意

O表示一个氧原子;氧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1、发生物理变化时,本身没有变,往往只是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裂为,重新组合成新的。 注: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 质)。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氯分子(Cl 2)。保持CO 2 化学性质的 最小粒子是;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物质由什么样的微粒组成就由什么微粒保持其化学性质。在氧化汞受热分解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1、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带正电)、(不带电)、(带负电)。原子中,原子序数= = = (原子不显电性) 2、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原子质量≈ 3、核外电子的这种在不同的上围绕原子核做的现象叫做。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先排,后排。第一层最多排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个)。

4、记住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有密切关系。 6、叫离子。叫做阳离子,叫做阴离子。原子电子,带电荷,形成离子;原子电子,带电荷,形成离子。(“失正阳,得负阴”)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离子化合物,可 课题 3 元素 1、元素:,决定元素的种类是,(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不同或者不同);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元素种类。 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依次是。最多金属元素是,最多非金属元素是,最多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是 2、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总结: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物质的构成 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举一反三) 2、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3、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硅等 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氫气。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5、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①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②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如:衣服晾晒、花香、热胀冷缩、溶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⒈原子的构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中电子的运动是分层运动的,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也可分别叫K L M N O P Q 层)。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1)1~20号元素,第一层最多能排2个,其它层最多能排8个,不足的,是几个就排几个。各层电子数之和等于质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习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基础知识回顾 1、构成物质的微粒:、、。 水是由构成的,铁是由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的 . 3、物质的三态变化、体积变化体现了分子; 能闻到花香、物质的挥发、扩散现象体现了分子; 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体现了分子。 4、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5、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6、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分子是由构成 7、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其中原子核又是由、构成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8、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等几类物质,用即可以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 9、在原子结构中= = 10、相对原子质量= + 11、右图是某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第二层上 有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核外有个电子层,化学反 应中易电子。 12、叫离子,带正电的属于带负电的属于。 写出下列离子符号 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氢离子 氯离子硫离子碳酸根离子氢氧根根离子 13、元素是具有相同(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的总称。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分别是、、、。 元素分为、、。 元素符号宏观表示微观表示 例如:(1)“H”宏观表示微观表示 (2)“Fe”宏观表示、微观表示 14、决定元素的种类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二、知识训练 1、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D.原子的体积及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是由电子决定 3、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He-3),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完整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梳理]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③.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 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非金属元素是 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4.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 (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3.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6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1~18号元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一般为多少?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注: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以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各部分的意义: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数字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考点7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结论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4、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原子 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

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呈电中性的中子构成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原子结构模型图 2、不同原子,核电荷数不同、核内质子数不同。 3、构成原子有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4、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核内11个质子,12个中子。 5、核外电子在核外分层运动,也叫分层排布,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将电子在核外排布形象地表示出来。 6、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12/112 原子的实际原子的实际质量 C (单位:1) 7、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8、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里围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2020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微粒构成物质 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 、原子 、离子 ;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 构成,氧气由 氧分子 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金刚石、石墨由 碳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 构成。 3.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 单位正 电荷. (1)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分层排布,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 电荷. (2)核电荷数= 质子数 = 电子数 = 原子序数 (3)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4.结构示意图 5.水加热时产生水蒸气,此变化是物理变化,理由是水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间的间隔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化学变化,理由是水分子变成氢分子、氧分子。 6.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7.元素的种类由 核电荷数 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核内 质子数和中子数 之和来决定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元素 ,前四位是氧、硅、铝、铁。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9. 物 质 (混合物) 金属 单质:Mg 、Zn 、Fe 、Cu (单质 ) 非金属 单质:O 2、N 2、S 、P 、H 2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分类 稀有气体 单质:He 、Ne 、Ar 氧化物 酸 (纯净物) (化合物 ) 碱 盐 依据物质 种类不同 依据元素的种类不同 10.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是 B 、C ,表示化合物的是D ,表示单质的是 A 。 11.符号和数字表示含义 H 氢元素 、一个氢原子、 Fe 铁元素 、 一个铁原子 、铁单质。 2H 两个氢原子 、 2H + 两个氢离子 Mg 2+ 一个镁离子 、 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12.下表中的信息有: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最高、最低化合价。 原子序数与原子的质子数 在数值上相等。请帮助他再找出两条规律: ①同一横行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②同一纵行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 ③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在数值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 ④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 ; 13. 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获取的信息是: A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3 B .该元素的符号 Al C .该元素名称 铝 D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 14.科学家用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1)列举出2种由分子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O 2 、 H 2 ,化合物的化学式H 2O 、C O 2 。 (2)有人说:“要计算每一勺水里的分子的数量,就像用勺子计算大西洋的水一样。”这句话说明分子具有的特征是分子很小。 (3)氨水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按右图实验, 烧杯A 烧杯B 烧杯C 现象 溶液变红 无变化 无变化 A B C D 13 Al 铝 26.98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3)查阅资料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4)初步了解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建立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难点】 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流程】 一、设疑自探 1.激情导入:缺钙了吃什么?出示图片(播放)。其实元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出示图片)那么:什么是元素?与物质间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构成物质奥秘课题3 元素,板书课题:课题3元素(1)。 2.学生设疑:下面请大家依据图片和生活中接触的物质围绕课题大胆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⑴什么是元素? ⑵化学变化前后元素是否改变? ⑶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⑷构成物质的微粒与元素什么关系? 依据本节学习目标,我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细化补充成下面几个问题: 3、出示自探提示 ⑴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共有几种?举例说明什么是元素? ⑵结合图示思考P59下方的讨论题?

⑶结合P60图示和资料卡片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⑷请结合图3-18谈谈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和微观构成的关系与区别。 ⑸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什么有关? 认真自学课本59-60页内容完成以上自探提示。(约8分钟)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展示要求: (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 (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 (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评价要求: (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 (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最高分10分) 2、教师精讲。 本节知识抽象,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做必要的精讲和补充。 (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投影] 介绍几种原子 碳质子数6,中子数6 氧质子数8,中子数8 原质子数6,中子数7 原质子数8,中子数9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一) 说明: 1、本试卷分卷一和卷二,卷一为选择题共20个小题(1--20),卷二为非选择题(21---28)共8个小题共60分: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 H-1 N-14 O-16 P-31 S-32 3、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卷(选择题40分) 1.对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 C.离子不可以转变成原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价 B.+2价 C.+3价 D.+4价 3.下列符号表示一种元素的是() A.CO B.C C.CO2 D.C60 4.“嫦娥一号”的任务之一是探测月球上氦—3资源,氦—3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图中x为() A.1 B.2 C.3 D.4 5.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钠离子 B.氯离子失去电子变氯原子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 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到许多含氮的物质,如:N2、NO2、NH3、NO、N2O3、N2O4、NaNO2、NH4NO3,则这八种物质中氮元素显示的化合价共有()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7.某些人睡觉常常磨牙是因为缺锌,这里的“锌”是指()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8.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质子数 B.电子层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9.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定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铪和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 A. 核内质子数目 B. 核内中子数目 C. 核外电子数目 D. 相对原子质量 10.达菲(化学式为C16H28N2O4·H3PO4)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禽流感药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达菲由碳、氢、氮、氧、磷五种元素组成 B.达菲分子中碳、氮、磷元素的质量比为16:2:1 C.达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2 D.达菲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四氧化二氮分子和磷酸分子构成 11.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Al+3————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B.2H2O————2个水分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九年级化学单元测试题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四组变化中,有一组变化与其它三组变化有本质区别,这一组是() A.铁片生锈 B.蜡烛融化 C.空气液化 D.滴水成河 2.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或水结成冰块的实质是() A.分子运动速度的改变 B.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 C.分子的质量减小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B.硬水易生水垢,常用肥皂水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C.利用活性炭净化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净化水的方法有多种,如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 4.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 A .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 B .水分子 C .过氧化氢分子 D .氢原子 和氧原子 5.下列变化中,分子没有改变的是 ( ) A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B .水的电解 C .液化空气分离出氮气和氧气 D .白磷燃烧 6.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A .氢气+氧化铜 铜+水 B .氧气+氢气 水 C .碳酸钙 氧化钙+二氧化碳 D .酒精+氧气 水+二氧 化碳 7.2006年我国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水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下列用水行为符合这一主题 的是 ①将工业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 ②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灌溉农田 ③用洗菜、淘米的水浇花、冲厕所 ④用喷淋节水龙头代替用水较多的 旧式龙头 ⑤用大量的水冲洗汽车代替人工擦洗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8.下列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高温 点燃 高温 点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上课讲义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举一反三) 2、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③分子在不停运动。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3、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硅等 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氫气。 4、分子与原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