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选修四:第1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家章末检测(含解析)

【北师大版】选修四:第1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家章末检测(含解析)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家章末检测(含解析)北师大版选

修4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表现在( )

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④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齐、楚等六国并未出现政治危机。故选A。

2.下图为秦代的印章封泥,与此关系密切的历史现象是( )

A.实行郡县制B.三公九卿制

C.统一度量衡D.焚书坑儒

答案 B

3.右图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使用的文字,它最有可能是( )

A.隶书B.楷书

C.行书D.小篆

答案 D

解析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一文字、平百越

答案 C

解析“焚书坑儒”失去了民心,“筑长城”滥用了民力,这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5.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

A.属实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D.有可能是事实

答案 A

解析秦统一于公元前221年,此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为秦半两钱,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的驰道,象郡位于秦朝最南端,出产象牙、水稻实属正常,故判定记载属实。D项有不可能的含义,不如A项明确。

6.唐太宗统治时期,非常注重用贤和纳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是( )

A.造就政治清明的局面B.缓和各种社会矛盾

C.巩固唐朝的封建统治D.为后世树立楷模

答案 C

解析作为最高统治者,唐太宗政治统治的基本出发点就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7.“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本”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用“栽树不摇本根”来比喻“君主清静以使百姓安乐”;隐含“存百姓”思想,故选D。

8.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国家统一与安定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C.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为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 C

解析中国古代治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非决定因素。

9.谁当得起“千古一帝”?中国历代帝王吧发起的网上投票活动。数据如下:秦始皇(28.9%)、唐太宗(69.5%)、明成祖(14.4%)。唐太宗高居榜首的依据不包括( )

A.开创“贞观之治”局面B.灵活有效的民族政策

C.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 D

10.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

①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②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三藩之乱是清朝地方割据势力发动的叛乱,与外来侵略势力无关。

11.郑经死后,康熙帝抓住时机,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答案 A

解析清军入关后,经过近20年的斗争,巩固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中国再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历史趋势。但盘踞在台湾的郑氏政权却极力反对,破坏清朝中央政府完成和巩固国家统一的行动,因此清军进入台湾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历史趋势。

12.清军入关后,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二十多年后,踞守于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投降清朝,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应肯定B.两者都应否定

C.否定前者、肯定后者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答案 A

解析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行为,应予以肯定。郑克塽投降清朝,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应予以肯定。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18分,第15题1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秦始皇是一位勇于开拓、大有作为、较开明的皇帝,在其不太长的执政时间内展现了优良的执政品质,如勤政;重人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没有坑卒、不行人殉;在奠定封建国家体制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享誉数千年的“硬件”和“软件”,所以他根本不是什么暴君。

请回答:

(1)材料中“重人才”、“为中华民族留下‘硬件’和‘软件’”等说法,你能找到史实依据吗?(10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始皇帝根本不是暴君”的结论?为什么?(8分)

答案(1)重人才:重用李斯、王翦父子等人才。

硬件:长城、兵马俑、灵渠、驰道等。

软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2)不同意。说法太绝对,忽视了秦始皇滥用民力、刑罚严酷等激化社会矛盾的行为。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

藏,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引自新华网

材料二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清圣祖实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在位时面临哪几方面的矛盾?(4分)

(2)从材料一康熙皇帝维护统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的认识?(4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6分)

(4)从纵横联系的角度评价康熙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4分)

答案(1)中央政府和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国与沙俄殖民者的矛盾。

(2)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人心所向。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化,长城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

(4)康熙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但其没有跟上世界发展潮流。15.看完了电视剧《康熙王朝》以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小张说:“康熙真了不起!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小王听了不以为然:“秦始皇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呢。”小刘这时也加入了进来:“你们说得都不对,唐太宗才是中国皇帝中的NO.1。”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剧照)

请回答:

(1)你觉得谁的观点最有说服力,为什么?(8分)

(2)另外两人的观点是否也有可以理解之处?请简要说明理由。(8分)

答案(1)秦始皇:中国第一位封建君主;结束分裂,统一全国;创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康熙帝: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为清朝繁荣奠定了基础;降伏郑克塽,将台湾纳入

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平定漠西蒙古噶尔丹叛乱;反击沙俄侵略等等。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繁荣奠定了基础;重视民心;善于纳谏;重视农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等。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一、概况: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清明、安定、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团结、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 二、原因: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 (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 知人善任的本领。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经济方面:,,推行,,“存”。 3、法律方面:慎用,《唐律》体现,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尊。完善,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具体措施: ◇(战而后和) ①设置(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设置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 军队、管理边疆) ◇ ◇——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的管辖,也为唐朝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接待外宾; ◇鼓励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 ◇教、教、教、教传入中国; ◇高僧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 四、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课后巩固练习】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 贡献。①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 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 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四选修部分专题十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专题十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纲要求]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 3.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华盛顿;(2)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1) 孙中山;(2)甘地。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列宁;(2)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⑴詹天佑;(2)牛顿。 ■圭千知识排查 施理考点史实夯实核心知识

、东西方的先哲 1 ?孔子 (1) 政治思想 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德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 思想影响 ①对中国:渗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 .柏拉图 (1) 哲学思想: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对理念的讨论实质是对事物共性的讨论。 (2) 政治思想 ①《理想国》:居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和平民三类,国王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 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 .华盛顿 (1) 主要活动:1774年,作为弗吉尼亚代表出席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成立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拒绝做国王,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 邦共和国;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不迷恋权力,功成身退。 (2) 评价: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美国人民的衷心 拥护。 2 .拿破仑 (1) 主要活动:军事起家,历经土伦之战、保卫巴黎、远征意大利、雾月政变,展现杰出的军 事才能;巩固革命成果,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定《拿破仑法典》;长期进行对外战争。(2) 评价: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法典》体现了法律平等思想、严格规定 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是一部资产阶级法典,对外战争,一方面将法典的精神带到各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另一方面将整个欧洲带入战争深渊,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导致帝国的覆灭。 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1 .孙中山 (1) 贡献 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习第九篇 第1题【单选题】 《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 ,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 ,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①国势强盛②成为世界中心③对外开放④国际影响深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贤明君主 B、笼络人才 C、维护封建统治 D、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唐太宗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太宗(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 A、西藏地区 B、西域地区 C、陕西地区 D、西亚地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与材料所述思想相似的是( ) A、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B、秦始皇颁布“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C、唐太宗时期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人民版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word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前预习] 1. 年,秦军灭掉,实现了国家统一。 2.秦王统一全国后,自称,建立了以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三年后秦朝。 [知识归纳] 1.秦王嬴政亲政的历史背景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商鞅变法秦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2)秦国不断扩张,成为当时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3)嬴政采取果断措施,铲除了权臣,掌握了国家大权。 2.嬴政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1)客观上,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非常渴望统一。(2)秦国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3)赢政平定权臣叛乱,掌握了国家大权。(4)赢政注重用人,采纳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成功拆散了六国联盟,削弱了他们的实力。(5)赢政先后发动战争,灭掉了其他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 3.用图示法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建立郡县制度等,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及特征:赢政完成统一后,即着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方面。基本特征:皇帝独揽大权,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等;沿着地方向中央集权、中央向皇帝集权的轨迹运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全国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摧残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4.秦始皇扩大和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 扩大军事: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修长城;凿灵渠 和政治: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残酷刑罚 巩固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建驰道;沉重赋役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讲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练习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51讲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1)主要业绩(功绩) (2)主要暴政(过失) ①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摧残了中国文化。 ②大兴土木:修筑长城,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劳民伤财。 ③征派沉重的徭役、兵役:成为秦朝短暂而亡的重要原因。 (3)简要评价 ①统一中国的皇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②功过参半。 2.唐太宗 (1)“贞观之治” ①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选贤任能、以民为本、文德治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②主要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2)历史功绩 ①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 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 ③科举:发展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延续均田制,轻徭薄赋。 ⑤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派文成公主入藏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⑥外交: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贸易交流。 ⑦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尊重外来宗教。 ⑧实行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3)评价:“功大过小”,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康熙帝 (1)面临问题:地方割据的威胁尚未清除;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沙俄势力东进。 (2)巩固统一的重大举措 ①平定“三藩”,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②收复台湾,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海防。 ③三征噶尔丹,大败噶尔丹,在喀尔喀蒙古实行盟旗制度。 ④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⑥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评价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②一生文治武功,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③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时代潮流,为后来中国的落后埋下隐患。 二、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1)主要政治思想 ①主张“仁”(核心)和“克己复礼”。 ②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③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2)主要教育思想 ①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②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兼济天下的“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3)历史地位: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历史影响 ①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③其思想渗入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④儒家思想传播到亚洲各国,与西方文化并称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文化形态。 ⑤孔子学说传到西方,对欧洲的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柏拉图 (1)主要思想 ①哲学思想:唯心主义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②政治思想:对现实政治不满,设计理想国;强调法治。 ③注重教育:创立雅典学园,采用对话的形式教学。 (2)评价: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被人们称为最早的乌托邦,其哲学著作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件。 三、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 (1)主要贡献:编写《本草纲目》。 ①内容: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方11096个。 ②地位:被誉为“东方药物学的巨典”。 (2)历史评价 ①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②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 ③《本草纲目》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 2.詹天佑 (1)主要事迹

单元质量检测(二) 中国古代政治家

单元质量检测(二)中国古代政治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嬴政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三年(前224年)甲兵六十万灭楚,“以令于天下”的大势已成,称帝就成为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这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秦始皇开创了君主专制制度 B.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 C.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 D.实现法治和思想大一统 解析:选B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国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故B项正确。 2.《汉书·食货志》中详细地叙述了秦始皇时期的某项改革,“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据此,该改革() A.为后世封建政府制定货币所沿用 B.可以有效减轻地方对中央的过分依赖 C.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D.加强了秦朝对其他诸侯国的有效控制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并做了严格规定,这有利于加强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错误;秦朝并未设立诸侯国,D项错误。 3.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千米,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解析:选A秦始皇的巡游是在统一六国之后,故其用意在于宣扬国威,安定天下,故A项正确。 4.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下面各项主张与唐太宗的认识比较接近的一项是() A.无为而治B.重农抑商 C.民贵君轻D.以法治国 解析:选A由材料“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可知强调政府、君王清静无为,这样百姓安乐,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 项正确;材料无关政府对农业与商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无为的治国思想,

高中历史第1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第3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学案北师大版选修4

第三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 (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他是个天分极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16岁时,他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此,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 胸怀,开始治理被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大地。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帝。那么,康熙帝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 出了怎样的贡献?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对康熙帝应该如何客观评价?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教法案例本节课从六个框目讲述了清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二是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为皇帝,历来赞多贬少,与之相关的历史 电视剧或故事也很多,建议教师将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第一部分“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 ,就是教材第一目“幼年登基,铲除鳌拜” 的内容。它并非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基本史实,教师简单点拨即可。教师的点拨应该围绕本课整体的教学核心——对康熙帝的评价来展开,为更好地评价康熙帝做好必要的铺垫:少年康熙勇挑重担,以其过人的智谋巧擒权臣鳌拜,掌握了实权,稳定了政局。这突出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过人胆量与政治睿智。 第二部分“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包括教材第2—6 框目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建 议教师从四个方面讲解。(1)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点:①平定三藩;②统一台湾;③平定噶尔丹。康熙帝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一大贡献,非常值得肯定。(2) 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者,并使之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有效地捍 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主权。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又一大贡献。(3) 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社会经济。康熙帝在政治上增设南书房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他 在经济上实行奖励垦荒、实行“更名地”、推行“摊丁入亩”和治理黄河等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清朝封建经济的发展。这些也是值得肯定的。(4) 采取思想 文化措施,强化集权统治。主要措施包括倡理学、编书籍、“开博学鸿词科”和大兴文字狱。对于这些措施的评价就 不能一概而论。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但其消极影响也很大,正是这 些思想专制的实行,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着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阻碍了中国科技迈向近代的步伐。尤 其是文字狱的实行,摧残了文化,其危害更大一些。 最后,建议教师做出表格,让学生在填写表格过程中理清线索,便于更好地对康熙帝进行客观评价。

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选修4-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西方的先哲和科学家 Word版含答案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先哲和 杰出的科学家 知识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1)统一全国: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完成统一六国大业。 (2)制度创设 ①创建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②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 (3)巩固统一 ①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垦荒;统一度量衡、货币。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③军事上,修筑万里长城,设桂林等三郡。 ④法律上,制定严密、严酷的法律。 ⑤交通上,统一车辆形制,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2.唐太宗 (1)制度:发展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2)法律:修订颁行《唐律》,重视法制建设。 (3)经济: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奠定了唐初经济逐步复苏的基础。 (4)选官:发展隋代的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康熙帝 (1)贡献 ①平定“三藩”:扫除了割据势力,加强了对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区的统治。 ②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③抗击沙俄 a.组织战争: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军队。 b.签订和约:运用军事和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与中国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领土主权。 (2)评价: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知识点2东西方先哲 1.孔子 (1)政治思想 ①“仁”的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但它是一种有等差的爱;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 ②“礼”的思想:“礼”是指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为维护“礼”,提出“正名”主张。“中庸”思想。认为中庸是最高品德,要遵循中庸之道。主张用中庸思想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2)教育思想 ①教学原则: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原则。 (3)思想影响 ①对古代中国: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其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学案( 有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 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 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5.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6.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7. 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8.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9.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0.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考试说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二、教学过程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1)条件:①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③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正确的统一方略。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穷十年之功,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建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设郡县管辖,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1)是杰出的政治家 ①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 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完成大一统) 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 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开创新制度) ③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形成多民族) (2)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为了稳固统治,他实行暴政: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制定了严刑酷法; ③大兴土木,徭役繁重。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本课内容与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较多的重迭,教学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贯通,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1)政治:①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②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③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促进了唐初 政治清明,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基础。 (2)经济: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①战而后和:唐太宗派李勣和李靖分别讨伐。 ②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置羁縻(mi)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 世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③册封首领:西北各族首领 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④和亲通婚:唐太宗派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外交: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①设立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②鼓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统一六国 (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 (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 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历史: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4)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高考历史高效备考学案之五中国古代思想史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分考点一百家争鸣 1、春秋:BC771~BC476 战国:BC475~BC221 2、历史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他们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到民间。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道德准则和伦理观念,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中国人的伦理、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哲学之先河。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和儒家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分考点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1、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期孔子创立 ②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1)思想核心 A、仁:“爱人”.实现手段: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仁者人也,亲之为大;义者宜也,贤者为大。 B、礼:克己复礼。 礼:西周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的落后性。 C、实现手段:正名。即按照周礼把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仁礼关系:都是方法,仁强调自律,礼强调外部约束。 (2)政治思想: A、德治:以德治民,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德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了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这是进步思想)。 B、礼治:以礼治国的同时主张逐步改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历史选修】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统一六国 (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 (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 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历史: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4)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5)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6)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1)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秦始皇 1、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 (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根本原因)。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3、秦始皇的暴政有何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暴政: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横征暴敛:修长城、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③严刑酷法 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4、怎样评价秦始皇?(见笔记)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的暴政又导致秦很快灭亡。 二、唐太宗 1、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上: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3)用人策略上:他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 为末的原则。 (3)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4)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山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然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 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第1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距其(它的)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判断句),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南面,山南水北)名(命名,名作动)之(它)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倒下)其(它

(浙江专用)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3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案

第3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学考报告】 1.平定三藩 (1)原因:“三藩”割据,严重威胁了清朝统治和国家统一。 (2)过程:康熙帝果断下令“撤藩”;后又亲自指挥平叛,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3)影响:消除了南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南疆的稳定。 2.平定噶尔丹叛乱 (1)原因: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发展起来,其首领噶尔丹企图分裂祖国。 (2)过程:康熙帝出兵平叛,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噶尔丹兵败自杀。 (3)影响: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 名词注解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是指云贵吴三桂、福建耿精忠、广东尚可喜三藩的反清叛乱。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同年,吴三桂首先发难并主导。战争前后延续八年,波及十几个省区。清廷采取剿抚并用方针,至1681年虽最终平定叛乱,但受到的打击也是沉重的。 要点平定噶尔丹叛乱 史料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思考

康熙的这首诗写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判断依据是什么? 提示事件:这首诗写在康熙亲自指挥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依据:“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说明在四月份,进攻新疆地区;“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表明康熙帝是御驾亲征。 1.“今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为此康熙帝决定“三藩”并撤,当时“三藩”的藩王是( ) ①索尼②吴三桂③尚可喜④耿精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答案 C 2.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 A.是掌握中央政权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解析康熙帝对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值得肯定。故选D项。答案 D 考点二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b) 1.统一台湾 (1)前提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 ②随后坚持抗清,割据台湾则阻挠了国家统一。 (2)过程 ①1681年,郑克塽继位;康熙帝抓住有利时机,派施琅攻占澎湖,郑克塽投降。 ②随后设立台湾府,台湾重新归属中央政权。 (3)影响: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2.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 (1)措施 ①多伦会盟:乌兰布通战役胜利后,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②册封活佛:清朝在蒙藏地区特封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分掌蒙藏地区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内容标准]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学习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5.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6.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7.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8.列举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9.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0.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整体感知]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 著名政治人物,他们的丰功伟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本专题分别介绍三位杰出的政治家,内容包括 三部分: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2、唐太宗东征西讨定伟业,开贞观之治,为盛世伟业奠定基础。3、康熙帝抗沙俄、内平叛,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康乾盛世”奠基人。 [知识清单]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一)、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1、背景(1)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泰国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2)在兼并战争中,泰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诸侯国; (3)秦王嬴政广招贤士,重用人才,策略灵活得当; 秦王任用贤能的李斯、尉缭等客卿,重用王翦父子 等著名将领,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他采用远交近攻 的战略,重金收买六国大臣,离间君臣关系与军队的进 攻结合起来。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2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学案 人民版选修4

第2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目标导航] 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2.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3.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1.举兵反隋 隋炀帝的暴政使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618年,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 617~624年,李世民率军先后击败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军事集团,唐朝统一了全国。 3.夺取帝位 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自己当上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玄武门之变 (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影响:骨肉相残,增加了政变的血腥;政变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二、击破东、西突厥(民族政策) 1.击破东突厥 (1)东突厥颉利可汗率10万铁骑兵临长安附近的渭水北岸。 (2)唐太宗采取了多种策略应敌,包括积极备战、和谈及分化敌方的策略。 (3)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李责力出击东突厥,630年初,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 (4)安置东突厥降部,册封突利可汗、颉利可汗及其他各部酋长,巩固了北方边防。

2.击破西突厥 (1)为打通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军深入吐谷浑腹地,击败其精锐部队,其主帅自杀,其子投降。 (2)642年,唐军沿天山南麓伸展,不久唐军灭掉西突厥。 3.和亲吐蕃 唐太宗和吐蕃建立了密切关系,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唐朝的先进技术、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 4.影响 (1)唐朝国威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被漠南、漠北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重点精讲] 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 (1)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贞观之治 1.表现 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艺术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2.原因 (1)虚心纳谏,重用贤能之士,尤以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典型。 (2)心存百姓,不断反思。 (3)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与民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思维点拨] 贞观之治主要表现为选贤任能、善于纳谏、克制私欲、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 [史论要旨] “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