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场营销学通论》完整讲义全

《市场营销学通论》完整讲义全

《市场营销学通论》完整讲义全
《市场营销学通论》完整讲义全

市场营销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市场营销学的涵

●一、市场的含义

(一)从多角度理解市场。市场一词,最早是指买主和卖主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

市场营销学中: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顾客群)

●(二)市场的构成要素。

●用公式来表示: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二、市场营销的含义

●(一)什么是市场营销

●首先要强调的是:营销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企业营销实践

的发展而发展。

●是指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

实交换的活动。

●国学者普遍认同的定义为:

●市场营销是指营销者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对产品、服务或观念包括

调研、策划、定价、分销、促销、服务等,通过成功交换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系列商务活动过程。

●市场营销不能等同于推销。促销只是市场营销的一个环节,而推销仅是促

销的一种手段。推销只是“市场营销冰山”的尖端。营销其他环节的成功将使推销成为多余。

●(三)市场营销的核心是交换

关系与关系市场营销P14

第五节市场营销哲学

●一、传统观念

●(一)生产观念:消费者喜欢那些可以随出买得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

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已扩展市场。

●(二)产品观念: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

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

●(三)推销观念:消费者通常表现出一种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如果听其

自然的话,消费者一般不会足量购买某一企业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的产品。

●二、市场营销观念(详细掌握)

(一)市场营销观念的含义: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

●传统观念以卖方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而市场营销观念则注重买方需

要。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二)市场营销观念与顾客让渡价值:

●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顾客让渡价值=顾客总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顾客总成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精神成本)

●(三)市场营销观念与顾客满意

●1、开发顾客满意的产品

●2、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

●3、进行CS观念教育

●4、建立CS分析方法体系

(四)4P到4C得营销观念变革

●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含义

●4C 顾客(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

(communication)

4C与4P

●4P理论强调的重点

●Product 营销的前提是开发生产品质优良功能先进的产

●Price 根据产品定位及顾客的购物心理,选择和制定恰当的价格策略及定

价技巧。

●Place 建立合理高效的分销渠道和网点,及时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

●Promotion 采用广告、推销、公关、销售促进等手段,向目标顾客传递信

息、刺激购买欲望。

6P:再加权利和公共关系(含义)

●三、客户观念

●四、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看)

(一)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提出(看,理解)

1971年,杰拉尔德?扎特曼和菲利普?科特勒最早提出,强调市场营销活动要兼顾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面的利益。

●(二)宏观市场营销

强调市场营销的宏观效果,以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经济过程。

●(三)绿色市场营销

●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要重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以保护环

境,充分利用并回收再生资源以造福后代,尽量保持人与环境的和谐。

第二章企业战略计划与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第一节企业战略计划和定点超越

一、战略、战术和逆向营销

(一)战略与战术的含义

●战略(strategy):指企业为了实现规定目标所作的通盘考虑和统筹

安排。强调的是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的谋划

●战术(tactics):指为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表现为一个方案、一个

行动或者一个步骤

(二)战略与战术的区别

战略是以产品导向或企业导向的,包含多因素,是在的;战术是沟通导向的,是单一的注意或谋略,具有外在性。

(三)逆向营销(bottom-up marketing)

先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战术,再把该战术发展为战略。战术支配战略,然后战略推动战术。

(二)战略业务的评价

1、波士顿咨询集团法(BCG Approach)P39也被称为四象限矩阵,

纵轴是市场占有率,横轴是相对市场占有率(我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行业中最大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相比较),波士顿矩阵法用市场占有率的高和低,与相对市场占有率的高和低,分为化为四个象限,

第一个象限是问号象限,因为市场增长率高,我们考虑进入一个行业,因为刚刚进入,市场占有率比较低,所以它在这样一个象限里的产品和业务,高增长率低相对市场占有率。问号类业务属于投入阶段,投入有亏盈,不知道是否合算。

第二个象限是明星象限,因为你经营成功了,你的知名度提高了,品牌为大家所认可,所以像明星一样是上升阶段,这时候你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现金,来促销,来宣传你的产品,来巩固你的产品,属于产品寿命时期的成长阶段。拥有高市场增长率和高相对市场占有率。

第三个阶段是产品寿命的成熟阶段,现金牛类的象限,为什么叫牛呢,因为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由于它成熟了,大家对它认知了,自觉不自觉的购买这个产品,这样他投入会比较少,虽然市场增长率也比较少,但是它的相对市场占有率比较高,从而就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量。

所以从问号到明星,从明星到现金牛这样一个过程,然后由大的现金牛来支持新产品的投入,形成了一个所谓的金三角关系。当然不可能一个业务永远存在,他进入到产品的衰退期,他会被替代,可能被淘汰,所以会进入到第四个象限,相对占有率比较低,市场增长路比较低,行业前景不高,行业委缩,就是就是瘦狗类。狗啃骨头,榨取最后一滴油,在退出之前,还回收一部分利润,至少不要亏损,这是企业战略需要研究的。

企业不可能各个业务都很好,可能有好一点的,有差一点的,怎么样把他们组合起来,作为管理者要通盘考虑所有业务和产品,

2、通用电气公司法(GE Approach)P41

第六章消费者市场及其购买行为

消费者市场的含义及特点:简答

消费者市场是指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购买的一切个人和家庭构成的市场。组织市场是指一切为了自身生产、转售或转租或者用于组织消费而采购的一切组织构成的市场。主要包括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政府市场。生产者市场也叫产业市场,是指购买的目的是为了再生产而采购的组织形成的市场。中间商市场则是指为了转售而采购的组织形成的市场,中间商市场主要包括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和经销商。政府市场是指因为政府采购而形成的市场。

特点:分散性、差异性、多变性、替代性、非专业性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它们分别是怎样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P95

●㈠、文化因素

●1、文化--是长期以来业已形成的,并世世代代相传的态度、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的总和。

●2、亚文化--在每一种文化中,往往存在许多在一定围具有文化同一性

的群体,就是亚文化。

●亚文化主要有三种形态:①民族文化;②文化;③地域文化。

●3、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按某种层次排列,较同质且具有持久性的群

体。同一阶层的人具有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利益、价值观倾向和地位。

●在现代社会,一般根据职业的社会威望、收入水平、财产数量、收教

育程度、居住区域等,将人们归入不同的社会阶层。

㈡、社会因素

●1、相关(参照)群体--是指对个人的态度、意见偏好和行为有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群体。

●相关群体有两种类型:

●①直接相关群体--具有成员资格、面对面影响(主要、次要)。

●②间接相关群体--不具有成员资格、不是面对面影响,而是期望成

为其中一员的群体。如追星足等,故又称崇拜心性群体。

●●美国汽车推销商乔治.吉拉德的“250理论”。

●●找准群体意见领导人。

●2、家庭

●家庭成员在不同购买决策中的作用

●●丈夫支配型:人寿保险、汽车、电视机等;

●●妻子支配型:洗衣机、服装、家具、厨房用品等;

●●共同支配型:住宅、汽车、

●度假、子女就学等。

㈢、个人因素

●1、年龄与人生阶段(家庭生命周期)

●⑴年龄阶段

●●儿童是糖果食品和玩具的主要市场;

●●青少年是文教体育用品和时装的主要市场。由于缺少经验,容易在

各种信息影响下出现冲动行购买;

●●成年人是洗衣机和家具用具等的主要市场;常是理智购买。

●●老年人是药品和保健品的主要市场。

●⑵家庭生命周期

●●单身青年--穿戴、娱乐、交际、旅游等;

●●新婚夫妇--家具、耐用消费品、旅游等;

●●准父母---洗衣机、婴儿食品、玩具等;(孩子6岁以下)

●●中年夫妇--食品、文教用品、生活用品等;

●●中年后期--衣、食、教育、更新耐用消费品;

●●老年夫妇--医药、保健品、消遣、旅游等;

●●单身老人--医药、特殊食品、保健品等。

●2、性别、职业和受教育程度

●3、经济状况

●4、生活方式

●5、个性和自我形象

㈣、心理因素

●1、动机

尚未满足→心紧→形成强烈→被引向某→动

的需求或不适的驱策力一刺激物机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

要(自尊、肯定、身份)、社会需要(饥饿、干渴)、安全需要(安全、保护)、生理需要(归属感受、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⑴、感情动机:消费者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引起对事物的好坏态

度,从而产生肯或否定的感情体验,而这些不同的感情体验反映在不同的消费者身上,就会体现出不同的购买动机。

●①求新心理:时髦、奇特;

●②求胜心理:争赢、摆阔;

●③求名心理:炫耀、显名;

●④求美心理:美化、装饰;

●⑤求信心理:诚实、守信;

●⑥求同心理:从众、随大流;

●⑦求异心理:逆反心理。

●⑵、理智动机:讲究实惠、方便,不过分强调外观、包装、款式。

●①心理:

●②求廉心理:

●⑶、惠顾动机:是指消费者对特定商品、环境、服务等产生特殊的信

任和偏好而形成的习惯的、重复光顾的购买动机。

●2、感觉

●行为受到心理驱策的人随时会采取购买行动。但具体如何行动则取决

于他对情境的感觉程度。

●感觉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3、学习

●通过实践,由于(后天)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变化的过程就是学习。

●学习过程:动机→接收信息→体验→强化感觉和反应。

●4、信念和态度

●人们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了自己的信念与态度,而它们又反过来影响

着人们的购买行为。

第六章目标市场营销

第一节市场细分

一、市场细分及依据

(一)市场细分及作用

1、市场细分(Segmenting)

1956年美国营销学家温德尔·密斯发表的《市场营销战略中的产品差异化与市场细分》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市场细分:

企业通过市场调研,根据顾客对产品或服务不同的需要和欲望,不同的购买行为与购买习惯,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分割成需求不同的若干个市场的过程。

分割后的每一个小市场称为子市场,也称为细分市场。

机会,选择目标市场,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第三节市场定位策略

1972年,艾·斯和特劳特(两位广告专家)称“我们已进入了定位时代”一、市场定位的含义

企业为了使自己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获得稳定的销路,要从各方面为产品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 (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 (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 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5、刑法原则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

中国法制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 复习大纲 一、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期末考试。 二、本次期末考试全部为客观题,包括三种:判断题、单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题。 三、《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知识点比较多,这次期 末考试,范围是课件前五讲的内容,也就是说包括从“中国古代法律起源”到“晚清法制改革”共五讲的内容,第六讲“民国法制与革命根据地法制”不作为考试的范围。 四、从考试内容上讲,我们的课件讲义已是《中国法制史》基本内容 的浓缩,因而要求全面学习和掌握。这次复习和考试也主要以课件讲义和指定教材为依据。就本次期末考试而言,以教材每一章后“同步测练”中的知识点为重点,大家可以自己梳理复习。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练习题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一、判断题: 1、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父死子继。× 2、西周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称为傅别。× 3、“刑不上大夫”意味着大夫犯罪一律不使用刑罚。× 4、西周“五听”之法的出现,表明了司法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5、我国奴隶制社会一直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6、汉武帝时张汤制定的关于宫庭警卫的法律是《朝律》。× 7、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汉代规定的官员致仕年龄为七十岁。 8、《晋律》的注由张斐、杜预所作,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9、“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是在《开皇律》中提出来的。× 10、科举取士制度创立于唐朝。√ 11、隋朝曾在大理寺设律博士,负责研究法律和协助审判工作。× 12、唐朝的《永徽律疏》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13、依《唐律》规定,犯十恶大罪者,一律处以凌迟极刑。× 14、宋代编敕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15、宋代的监察官拥有风闻弹奏之权。√ 16、《大明律》共七篇460条。× 17、明代充军刑中“永远”是指本人毕生充军,死后刑罚执行完毕。× 18、明代规定,化外人犯罪,一律按明律审理处断。√ 19、清代为防范臣下结党而创设了奸党罪。√ 20、清朝建立之后,长期实行限制对外贸易的禁海法令,严重桎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1、清朝宣布修订法律后,西方列强放弃了治外法权。× 22、清末司法改革时,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二、单项选择题: 1、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 B )”。 A、禹刑 B、九刑 C、汤刑 2、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 A )。 A、非眚与眚 B、非终与惟终 C、误与故 3、奴隶制时期近似于后世拘役的刑罚是( B )。 A、圜土之制 B、嘉石之制 C、赎刑 4、《法经》中列在篇首的是( C )。 A、《具法》 B、《杂法》 C、《盗法》 5、秦代把杀伤、盗窃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称为( B )。 A、公罪 B、公室告 C、非公室告 6、秦汉时期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称作( C )。 A、大理 B、大理寺卿 C、廷尉 7、汉代官吏违反法令私自到诸侯国任职者,构成( C )。 A、阿党罪 B、出界罪 C、左官罪 8、春秋决狱的主要原则是(C )。 A、区分公罪与私罪 B、同居相隐 C、原心定罪 9、中国古代把具法改为刑名并置于律文之首的法典是( B )。 A、汉律 B、曹魏新律 C、北齐律 10、《北齐律》共( C )。 A、十八篇 B、二十篇 C、十二篇 11、八议中有“议宾”一项,“宾”指( C )。 A、皇帝的亲戚 B、皇帝的客人 C、前朝国君的后代 12、唐朝编订的( C ),成为后世《宋刑统》的体例渊源。

司考民法学讲义按份共有

司考民法学讲义:按份共有 民法学讲义:按份共有。按份共有是民法的重要考点,考生应当重点复习,小编将这一考点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理,希望能够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与性质 1、概念 按份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对同一标的物按照一定的份额分享所有权。 2、特征 (1)按份共有人的权利义务体现在一定份额之上在按份共有中,各共有人的份额称为应有部分,这个应有部分是共有人对共有物所有权所享有的权利的比例,是确定按份共有人的利义务的依据。如果应有部分无法确定时,应推定各共有人的应有部分均等。

(2)按份共有人对其应有部分享有相当于所有权的权利。按份共有人按照其份额享有权利,分担义务。共有人对其应有部分,享有相当于所有权的权利。所以,按份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予以转让,除非或者共有协议有所限制。在按份共有人死亡时,其继承人也有权继承其应有部分。 (3)按份共有人的权利义务及于共有物的全部 .即按照份额对共有物的全部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3、按份共有与其份额的法律推定 (1)按份共有的推定 【重点法条】:《》第103条: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 (2)对按份共有份额的推定 【重点法条】:《物权法》第104条: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份额,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出资额确定;不能确定出资额的,视为等额享有。 二、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 1、共有物的占有、使用、收益

(1)各共有人依其份额对共有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这种权利的行使及于共有物的全部。 (2)由共有人对占有、使用、收益的方法进行协商,并按协商一致的方法处理。在意见不一致时,按照拥有共有份额2/3以上的共有人的意见办理,但不得损害其他共有人的利益。 2、共有物的处分 在按份共有中,共有人对共有物的处分包括两种:一是对应有部分的处分,二是对整个共有物的处分。 (1)对应有部分的处分 A、按份共有人有权自由处分其份额 按份共有人有权对自己所有的份额转让、设定担保、以及抛弃其份额等处分行为。 【重点法条】:《解释》第54条:按份共有人以其共有财产中享有的份额设定抵押的,抵押有效。 共同共有人以其共有财产设定抵押,未经其他共有人的同意,抵押无效。但是,其他共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而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同意,抵押有效。 B、其他共有人有优先购买权

中国法制史完整讲义

中国法制史 2012年法制史 、西周时期(前1066 —前771)―― 以德(礼)治国 【例题?单选题】西周时,格伯以良马四匹折价,购买倗生三十田。双方签订买卖契约,刻写 竹简之上,中破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依西周礼法,该契约的称谓是下列哪一种?()(2008-1- 8 ) A.傅别 B.质剂 ?券书 D.书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西周契约制度。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这种契约写在简牍上,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份。实际上“质”和“剂”是有区别的,“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适用的较短的契券。“质” “剂”由官府制作,并由“质人” 专门管理。所以本题B为正确选项。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 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 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关于“不为刑辟”的含 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1-10 ) A.不制定法律 B.不规定刑罚种类 C.不需要判例法 D.不公布成文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春秋时期的立法活动。所谓“刑辟”就是刑法、刑律,“不为刑辟”就是不公布成文刑法。所以本题应选B

三、秦代的法制

【的专制特色?()(2011年) A.“偶语诗书” B.“以古非今” C?“非所宜言” D. “失刑” 【答案】D 【解析】选项ABC均属于危害皇权罪,体现了维护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色彩。选项D是对过失量刑不当的处罚,没有明显体现专制。 ( )

【例题?多选题】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和演进,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2009 年) A.商鞅“改法为律”扩充了法律内容,强调了法律规范的普遍性 B.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肉刑进行刑制改革,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 D.清末变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国的封建法制传统

股市投机讲义特训笔记

特训笔记股 市投机讲义 股市投机讲义特训笔记整理(序) 2011年的A股市场如果说是惨不忍睹那是一点都不为过,在之前的博文中曾经提到过希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殷切希望,那是因为A股市场从来就没有做空,只有做多才能赚钱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公众交易者甚至是部分机构投资者也是理念缺失,怀抱一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舶来概念,举着所谓的“价值投资”旗帜,在从山顶冲下的火车撞击下灰飞烟灭。基金全行业亏损的现实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也不得不反思这到底是为什么。 华尔街400余年来流传着一句格言“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为什么是投机,而不是投资呢?“阳光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为什么没有新鲜事还是年复一年地上演着一盈二平七亏的故事?带着这些疑问,我重新阅读了《股票作手回忆录》,这位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具传奇色彩的独立作手杰西.利维摩尔回答了这些问题,原来是人性使然,要在这个淘汰率极高的行业中生存下去,没有理念,没有纪律,没有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那是极难想象的。而投资于这个上市公司还是投资于这个交易标的是我们投资和投机的根本区别。

如何在资本市场中生存,国内著名作手月风——李永宏先生很好地诠释了其中的生存之道,其《股市投机讲义》在互联网上已经广为流传,有人奉若至宝,有人不屑一顾,也许从字面内容来看,太“简单基础”了些,不像某些“大尸”一样有所谓的秘籍或者对某些指标不为人所知的参数调整,神神叨叨,好像一旦拥有此类秘籍,资本市场中的财富就唾手可得。交易真有那么神秘,真有那么复杂吗?未必!真正仔细研读《股市投机讲义》数遍后,你会发现其实复杂的在于人心,交易其实是一件就如我们睡觉吃饭一般普通的事,只是它有其内在的规则,你能否克服内心的弱点去顺应这个规则,这才是关键。 接下来我会对研读先生的《股市投机讲义》后所做的笔记进行分块的整理,将自己的一些见解与大家共飨,如有曲解之处还望先生海涵以及各位月粉的指正。 股市投机讲义特训笔记<一> 趋势——顺者昌,逆者亡,这是资本市场亘古不变的道理。在一个主要上升趋势中只能做多,而在一个主要下降趋势中只能做空。 上升趋势线解决了多头平仓的问题,下降趋势线解决了空头平仓的问题,水平趋势线(上轨下轨)解决了开仓的问题,趋势线还能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但无论是上升趋势线、下降趋势线或者是水平趋势线(上轨下轨)都不会对价格产生任何的支撑或者反压。 要解决开仓的问题,关键是颈线的画法,而颈线的确定是最难的。常听一些股评说连接某个形态的两个高点就形成了颈线,这种完全纸上谈兵形而上学的说法是错误的。下面我们来看颈线形成的原理:以A股市场为例,当一个股票绵绵下跌到一定的估值区间内,这个估值区间是主力认同的价格范围,而不是所谓的PE估值。那么主力会在第一时间介入一定的仓位,在一个长期下跌后交投清淡的市场中,这种买入行为非常容易把价格打起来,主力是继续往上买吗?不会,假设主力在这里买了10个筹码,它会往下摔打,在摔打的过程中会有其他的筹码带出来,那么主力会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也许在下面拿到20个筹码。为什么会有筹码会带出来呢?这里面可以分成主力主动卖出的部分、上面割肉的部分、还有在初次买入拉高过程中的短线客获利了结部分,所以打下来后主力可以接到更多的筹码,一般会在下方形成一个震荡区间,并且在震荡区间内形成上涨放量,下跌缩量的走势,而突破该区间的标志是放量大阳线。

最新股市投机讲义之基础篇

股市投机讲义之基础篇 第一讲三大假设理论 现在大市下跌,有些个股突破或创出新高,有人问这类的股票可不可以做?我认为是不可以做的,我们要用左眼看大市,右眼看个股。一些这类的股票之后的走势也应验了我当时的判断,有人觉得我判断行情很准,都说神了。首先我要说的是:我是人不是神,至少我是走进来的,不是伸手跳进来的。知道为什么吗?这是一个交易者本身俱有宝贵的经验。经验是怎么来的啊?是用生命换来的,因为我在职业生涯里边我刻骨铭心的疼过三次,这些经验是我用生命换来的。当大市向下时,一些个股刚好突破4*1线,我的判断是里面的机构在大市不好的情况下,他也不敢冒然的去拉升,因为这样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触发顶上的双层夹击。当个股的走势突破4*1线时从理论上来讲是跟进,但在大市不好的时候,机构是变得很快的,因为任何一个机构都会审时而度势,感觉不好他就会跑!而大多数的股民却不会跑。当发生这种情况之时,股民却咬着手指头在问:为什么会突然下跌呢(典型的老年痴呆症表现)?很多的个股在大市不好的情况下一突破之后没走几天又突然掉头向下,学过盘的交易者都知道这种走势陷阱就是著名的“长钉”。你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种走势,不论是正向的抑或是反向的“长钉”。如图: 所有机构里的每个人都要经历过,都要过这一关。反向长钉是给做期货的,正向长钉是给做期货抑或是做股票的,每个人都要在这里边受过伤。一个真正的战士,他的身上必定满是伤疤,而你身上又白又嫩的,只能是证明你畏过敌抑或没打过仗。 以前断断续续给大家讲过纯正的理论,现在看来还不够,我得按我写的《股市投机讲义之基础篇》这本教材重新给你们讲。如图: 这本教材是每个交易从业人员必看的。在这儿我也说下这本教材的来历,在我职业生涯里,第一次亏损经受巨大的打击之后,在一个任何人不能干扰我的地方苦思而写出来的。人一辈子在这个市场里必须给

中国法制史讲义01_jy1011

第一章 西周以降的法制思想与法律 一、西周时期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 1、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即能够使自己的德行符合上天的要求。“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 2、“明德慎罚”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即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其具体内容,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 3、意义: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治国方针,也解决了武王伐纣的正当性问题。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以“礼”、“刑”结合为结构的宏观法制特色,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这一思想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律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1、礼的内容与性质。 (1)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是对社会生活起着调整作用的习惯法,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 (2)古代的礼的两层含义 )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其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2、“礼”与“刑”的关系 (1)“出礼入刑”。“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两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注意】先秦时期的五刑通常指:墨、劓、剕(刖)、宫、大辟五种残忍肢体的肉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前者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后者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公开维护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 (三)契约法

赵晓耕中国法制史笔记

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一、西周的法制思想与法律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为谋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 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这种“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具体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的影响。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的治国方针。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纣的理论问题,而且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这种法律思想的形成,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这一法律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政府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1.礼的内容与性质。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商周两朝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都有所补充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 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方面。“亲亲”,即要求在家庭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在“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下,又形成了“忠”、“孝”、“义”等具体精神规范。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 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2.“礼”与“刑”的关系 (1)“出礼入刑”。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规则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

股市投机讲义特训笔记13

股市投机讲义特训笔记<十三> 我们再来看下图,股价大幅下跌后在0轴下方经过大幅震荡,形成颈线,在放量突破颈线后在颈线上方附近进行整理,形成自然回撤或者叫洗盘。接下来在前期的下跌中继形态这里会形成一个沽压,因为在这里前期套住了人,原先套住的就会解套先出来。这点注意,在期货里会不会出现呢?在期货里会出现,因为在这里机构无论是做多的还是做空的都会拿一部分资金摊进去(对原文理解可能是指通过锁仓来锁定风险或利润),也就是做反方向的交易。那么再上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上面的颈线,大家注意,到了这里来讲一般都会打下来,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临着所有多头的套牢盘,就是原来多头的抛压,如果这点再上去的话,从整个时间跨度来讲差不多需要两三年,在这里的套牢盘辛辛苦苦地等,好不容易有一个大哥来解放了,你们第一感觉是什么?跑啊!那么这次的新多头就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还要有足够的头寸作为保障,用财力把它吃掉,大家想一想,如果他要是把所有人都解放了,他会怎么样?它会涨得更高。于是这里一根标准的线就产生了,这里就从整个盘面上阐述了4*1线的原理。 所以这就彻底颠覆了股民认为涨高了就意味着风险的观念,恰恰相反,突破了4*1线后,行情才刚刚开始。因为在这之下都面临着层层的沽压,只有上了这里以后才代表解放了全人类。在这儿,我们有术语叫做“有女初成”。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上了4*1线的股票未来都会形成大牛?未必!因为前期头部有大量的套牢盘,它这里上去后震荡一下,万一大盘不好了,就一头杀下来了。有的甚至连4*1线都还没上去就打下来了。在实盘中如何能够捕捉到大牛,这里有个窍门,就是根据当时的大盘。我们反复强调一点:必须着着大盘做个股,如果说大盘顶到这个位置上,你的个股己经站在这个位置上,如大盘在涨,那么它一定也能上来,那么这个就一定是牛股。经过学习,你们一定能够找到龙头股,但是一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没有别的。

中国法制史讲义04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宪法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续表 二、天坛宪草 三、袁记约法

四、贿选宪法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特点 【例题·单选题】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11-1-21)A.《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后正式颁行的宪法

B.《临时约法》设立临时大总统,采行总统制 C.《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D.《临时约法》确立了五权分离的原则 [答疑编号50670520210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选项A错误。《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直接产物,属于宪法性文件,而不是辛亥革命后正式颁行的宪法。 选项B错误。《临时约法》虽然设立临时大总统职位,但采行责任内阁制,由内阁行使行政实权,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 选项C正确。《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选项D错误。《临时约法》采取的是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即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立。1947的《中华民国宪法》采用了五权分立原则。 【例题·单选题】中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渐进过程,贯穿着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法律传统的交汇与碰撞。关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在修律中的特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10-1-14) A.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修律大臣俞廉三上陈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认为民律修订仍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格局 B.1911年《大清新刑律》作为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在吸纳近代资产阶级罪刑法定等原则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部分不必科刑的民事条款 C.1910年颁行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国家司法审判实行四级三审制 D.1947年颁行的《中华民国宪法》,所列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分 [答疑编号50670520210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清末主要修律内容。选项B说法错误。《大清新刑律》抛弃 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以罪名和刑罚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 唯一内容。 【例题·单选题】下列哪一个法律文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A.《重大信条十九条》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答疑编号50670520210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钦定宪法大纲》。选项B正确。《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 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例题·多选题】南京国民政府于1947年公布和实施《中华民国宪法》。下列哪些是对这部宪法的正确表述?()(03-1-35) A.该法规定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制度

股市投机讲义特训笔记整理

股市投机讲义特训笔记整理(序) 2011年的A股市场如果说是惨不忍睹那是一点都不为过,在之前的博文中曾经提到过希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殷切希望,那是因为A股市场从来就没有做空,只有做多才能赚钱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公众交易者甚至是部分机构投资者也是理念缺失,怀抱一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舶来概念,举着所谓的“价值投资”旗帜,在从山顶冲下的火车撞击下灰飞烟灭。基金全行业亏损的现实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也不得不反思这到底是为什么。 华尔街400余年来流传着一句格言“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为什么是投机,而不是投资呢?“阳光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为什么没有新鲜事还是年复一年地上演着一盈二平七亏的故事?带着这些疑问,我重新阅读了《股票作手回忆录》,这位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具传奇色彩的独立作手杰西.利维摩尔回答了这些问题,原来是人性使然,要在这个淘汰率极高的行业中生存下去,没有理念,没有纪律,没有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那是极难想象的。而投资于这个上市公司还是投资于这个交易标的是我们投资和投机的根本区别。 如何在资本市场中生存,国内著名作手月风——李永宏先生很好地诠释了其中的生存之道,其《股市投机讲义》在互联网上已经广为流传,有人奉若至宝,有人不屑一顾,也许从字面内容来看,太“简单基础”了些,不像某些“大尸”一样有所谓的秘籍或者对某些指标不为人所知的参数调整,神神叨叨,好像一旦拥有此类秘籍,资本市场中的财富就唾手可得。交易真有那么神秘,真有那么复杂吗?未必!真正仔细研读《股市投机讲义》数遍后,你会发现其实复杂的在于人心,交易其实

是一件就如我们睡觉吃饭一般普通的事,只是它有其内在的规则,你能否克服内心的弱点去顺应这个规则,这才是关键。 接下来我会对研读先生的《股市投机讲义》后所做的笔记进行分块的整理,将自己的一些见解与大家共飨,如有曲解之处还望先生海涵以及各位月粉的指正。

司法考试民法讲义最新版

民法学讲义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民法的概念 1、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性质 (1)部门法、实体法 (2)民法起源于罗马私法,是调整社会普通成员之间关系的法律。在这个法律中,以个人利益为核心,以人的平等和自治为理念,当事人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与私法判然有别的是公法,它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体现公共秩序、政治管理的法律,在这个法律中,当事人之间是命令与服从关系,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二、民法的含义 1、形式上的民法与实质上的民法 形式上:民法典;实质上:各种相关法律 2、广义的民法与狭义的民法 (1)广义的民法就是指所有的私法规范,包括调整人身关系、财产关系、亲属关系、知识产权关系以及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 (2)狭义的民法,仅仅指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通常不包括亲属法、知识产权法和商事法等法律规范。 3、民法典与民法通则 (1)民法典是按一定的逻辑体系和价值判断将各种民事制度规定于一部法律内的法律文件。在法制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民法典是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在我国历史上,清末和民国时期曾制定过民法典。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86年公布并施行了民法通则 三、民法的调整对象 1、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是指平等的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以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特点: (1)主体法律地位平等。 主体平等并非指当事人在所有情况下地位均为平等,只要当事人在从事法律活动,发生法律关系时地位是平等的,我们就认为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题例】甲为某市市长,乙为甲的秘书。某日,甲乙一起外出在商场购物。乙的钱包丢失,遂向甲借钱1000元用于购物。问甲乙之间的借钱是否受民法调整? (2)包括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两种关系。 A、财产所有关系是指民事主体因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B、财产流转关系是指民事主体因对财产进行交换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C、财产所有关系是财产流转关系的发生前提和主体追求的直接后果;而财产流转关系则是实现财 产所有关系的基本方法。 2、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与义务关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1.产生在原始公有制基础上的氏族习惯,是调节社会纠纷,约束人 们共同劳动力以及平均分配的共同准则。 2.“无虐之刑”,主要指:“黥(qíng)、劓(yì)、刵(èr)、椓(zhuó)、 处死五种。” 3.“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4.夏代的监狱统称圜土,夏台,钧台是指国都内的监狱。 5.商代把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改称为司寇,对于重大案件的审判必须 奏请商王批准,商王掌握生杀予夺和决定宿舍胜负的勾决权。 6.商代又有专门关押要犯的狱,称之为“囹圄”。 7.“德”的要求,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8.“礼”的核心,在于“亲亲”和“尊尊”。 9.抽象的精神原则:忠、孝、节、义、仁、恕、 10.具体的礼仪形式:吉、凶、军、宾、嘉。 11.“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12.西周的“圜土之制”是中国有期徒刑的开端。 13.“嘉石之制”是中国劳役刑制度的开端。 14.西周时期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对于这 三种人,如果触犯法律,应该减免、赦免其刑罚。 15.《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shěng),乃惟终,……有厥小罪, 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时乃不可不杀。”

其中,“眚”是过失之意,“非眚”即是故意,“惟终”是指惯犯,“非终”则是指偶犯。 16.秦国商鞅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 17.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做“券书”。 18.北齐为维护封建国家利益,在《北齐律》中首次规定“重罪十条”, 是对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罪的总称。 19.从篇章体例上看,《开皇律》舍北周而采北齐的十二篇的结构。 20.《宋刑统》是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21.《越宫律》27篇,《朝律》6篇,连同上述的《九章律》和《傍 律》,合计60篇,大致奠定了汉律的规模。 22.“亲亲得相首匿”,确立于汉代,是指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 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相互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 23.“五过”制度: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惟官”是指秉承上 司旨意,官官相护;“惟反”是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惟内”是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惟货”是指贪赃收财,敲诈勒索;“惟来”是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 24.公元前501年,邓析作竹刑。 25.《法经》中规定杀人、伤人及侵犯人身安全犯罪及其刑法的篇目 是贼法。 26.北齐后主天流五年(公元569年)亦诏令:“应宫刑者,普免刑为 官口。”从此宫刑不复作为一种法定刑。 27.隋代伴随着封建五刑体系的出现,标志着封建刑罚制度趋于成熟,

民法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民法的概念和适用 一、名词解释: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民法的渊源:是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二、简答题: ﹡民法调整对象: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平等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国家。 2、人身关系:与人身不可分离,基于彼此人格和身份而形成的法律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3、财产关系:民事主体之间基于财产而发生相互间的法律关系,包括财产支配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民法的性质: 1、民法是权利法:民法的重要内容是规定和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利;民法的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民法是实现人权的手段。 2、民法是公私混合法:民法原则上是私法,但并非全然是私法,因为民法总则中关于人格和身份等规定,是不以当事人的合意加以变更,为了保护弱者而规定的,属于强行法,即公法。但民法大部分规定仍属于可以以当事人合意加以变更的任意性规定,因此民法是公私混合法。 3、民法是市民法:市民是私法概念,具有自利性。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 ﹡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是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1、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行为规范,它是最典型的成文法。(包括民法典、其他有权机关的民事立法文件) 2、习惯:已经在社会中出现并经长期反复适用,为一般国民法律意识所接受的行为规范。 3、判例:公开的、具有先例拘束性、被普遍化的,由较高级别法院制定或认可的法院判决。 4、学理:经法院采用的法学家就民法问题的观点。 事理之性质:是案件中作为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之依据的有关事实本身的规定。 同法族的外国法:古罗马法以及现代大陆法系诸国的民法,尤其是德国民法。 5、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没有规定而适用国际惯例。 民法的适用范围: 民法的适用范围指民法的效力。 1、对人的适用范围: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法人和合伙。 2、对空间的适用范围:我国领土、领空、领海以及我国驻外使馆和我国领域外航行的我国船舶。 3、对时间的适用范围:民法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和不溯及既往。 第二章民法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民法基本原则:是一种克服法律局限性的立法技术,其效力贯彻民法始终的根本规则。

股市投机讲义上a

趋势很简单,顺者昌,逆者亡。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一个重要上升趋势当中,你只能去做多单如果你要做空单你就要死。反之在一个下跌的趋势当中你只能去顺应他做空单。向上的一个趋势线解决了一个很好的卖出的问题,反之向下的趋势线也解决了一个卖出的问题。而趋势线不论是向上亦或是向下乃至于水平趋势线,上轨下轨它都不会对价格形成任何的支撑或反压。它的作用只是指引方向的作用。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就等于说你的所有的操作见意都是中性的。你要顺应他。 今天讲买入点。上升或下跌的趋势线解决了卖出的问题平仓的问题,那么其上轨和下轨解决了一个买入的问题。买入,今天我要从第一讲最难的就是劲线的画法,在上升和下跌当中形态的上边界和下边界也是非常难的。万变不其宗最根本的就是劲线的画法。 第一步讲在资本市场当中特别是在A股市场当中,在股票当中劲线是怎么来的讲他的基本原理,这个劲我为什叫劲线,先解决他怎么来的。当一个股价绵绵下跌了之后,当跌到一定的价值空间的时候就是价值估值范围之内的时候那么这个估值是怎么得来的不是因为市盈率多少,而是庄家认为他合适了于是,他就会在第一时间进场。怎么进呢,一般都是他用少量的头寸先买一些那么买一些就会瞬间把这个价格买起来。有人说这个勾,这个小上涨重要吗?这个非常重要他

决定后面的吸货,经过一轮下跌之后,市场上的交投都非常清淡了,他用小量的头寸就可少把价格瞬间的买起来,买起来为了什么,继续往上买吗?他不会,假设他买了十个筹码,到一定的时候他会用这十个筹码反手向下摔,摔这个动作非常重要,他可能是摔十个筹码,在底下接二十个筹码,到手里筹码用完的时候,再向上买,价格自然就回升了,回升到勾附近的时候,就会引发抛盘,这个抛盘一个是庄家的,他要玩故伎重演,另一个是勾处抢反弹前期被套的等了好长时间到他的位置,他要解套,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就会成为庄家的帮凶。于是再打下来,如此反覆。直至庄家在这里把筹码吸满。那么吸满了之后怎么办,他在底下吸不到筹码的情况下往上拉,至于底下这个形态做成w型三尊形,乃至于头肩形态都取决于庄家的吸货过程,一但这个过程被吸满了之后这个形态就自然走出来了而这个形态不是事先确立的是在吸货当中自然走出来的。这就否定了过去你们说的庄家在进场的时候就已经把底部形态顶部形态画好了的说法。当年我们做项目的时侯,我们会得到一个指令,比方说在10块至8块之间,给你一定的时间,盘子大的6个月,小一点的3个月,超大一点的6个月至9个月。在10块至8块之间你要拿到流通盘的多少多少。至于说怎么做,那就是你的事了。那我们就开绐在这震荡。举个实例,伊利股份

司考民法学讲义按份共有

司考民法学讲义:按份共有 司考民法学讲义:按份共有。按份共有是司法考试民法的重要考点,考生应当重点复习,小编将这一考点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理,希望能够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司考民法学讲义:动产所有权 司考民法学讲义:所有权的种类 司考民法学讲义:物权的保护 司考民法学讲义:物权的类型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与性质 1、概念 按份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对同一标的物按照一定的份额分享所有权。 2、特征 (1)按份共有人的权利义务体现在一定份额之上在按份共有中,各共有人的份额称为应有部分,这个应有部分是共有人对共有物所有权所享有的权利的比例,是确定按份共有人的利义务的依据。如果应有部分无法确定时,应推定各共有人的应有部分均等。 (2)按份共有人对其应有部分享有相当于所有权的权利。按份共有人按照其份额享有权利,分担义务。共有人对其应有部分,享有相当于所有权的权利。所以,按份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予以转让,除非法律或者共有协议有所限制。在按份共有人死亡时,其继承人也有权继承其应有部分。

(3)按份共有人的权利义务及于共有物的全部 .即按照份额对共有物的全部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3、按份共有与其份额的法律推定 (1)按份共有的推定 【重点法条】:《物权法》第103条: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没有约定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关系等外,视为按份共有。 (2)对按份共有份额的推定 【重点法条】:《物权法》第104条: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的份额,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出资额确定;不能确定出资额的,视为等额享有。 二、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 1、共有物的占有、使用、收益 (1)各共有人依其份额对共有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这种权利的行使及于共有物的全部。 (2)由共有人对占有、使用、收益的方法进行协商,并按协商一致的方法处理。在意见不一致时,按照拥有共有份额2/3以上的共有人的意见办理,但不得损害其他共有人的利益。 2、共有物的处分 在按份共有中,共有人对共有物的处分包括两种:一是对应有部分的处分,二是对整个共有物的处分。 (1)对应有部分的处分 A、按份共有人有权自由处分其份额

2013年法律教育网冲刺班中国法制史-宋光明讲义

中国法制史 考区1 中国立法史★★★★ 一、立法思想的变迁: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汉朝:德主刑辅,礼刑并用;唐朝:礼法合一;明朝:明刑弼教。 二、封建法典总则的变迁:法经:具,位于律尾;曹魏律:刑名,位于律首;晋律:刑名、法例,位于律首;北齐律:名例:位于律首,奠定后世刑法总则。 2.唐宋以降 A.西周首创神权统治思想,对于我国封建统治有重要意义 B.“亲亲”,即要求在家族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上凌下,以亲压疏 C.西周的礼在当时更多的表现为道德要求,并不具备法的特征 D.西周的礼类似于禁止性规则,规定人们不得作出的行为,一旦违反了礼即落入了刑的领域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核西周时期的立法思想。选项A错误。神权思想不是西周首创。 选项B错误。“亲亲”要求不能以下凌上。选项C错误。西周的礼已经具备法

的特征,出礼入刑。选项D错误。西周的礼规定了人们必须做的行为,类似于 命令性规则。故本题选ABCD。 【例题·多选题】关于《法经》的叙述有:①《法经》的作者是燕国李悝;②《法经》中的《具法》概括了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和刑罚;③《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④《杂法》、《捕法》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⑤《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其中不正确的有()。 A.① B.①②④ C.⑤ D.③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核《法经》。《法经》的作者是魏国李悝,《杂法》概括了盗、 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和刑罚,《杂法》、《网法》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故 本题选AB。 【例题·多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古代法典中的《名例》篇,源于《法经》中的《具法》,经《魏律》将“具法”改为“刑名”,到《北魏律》又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最后在《北齐律》首先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奠定了后世刑法的总则 B.张斐和杜预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律学家,对《魏律》进行了注释,并且其注释具有法律效力,故《魏律》亦被称为《张杜律》 C.《北齐律》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法典,规定了重罪十条,置于律首,并明文规定: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D.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典内容在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例如八议与官当制度入律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选项A错误。《晋律》在刑名律后 增加“法例”律。选项B错误。张斐和杜预对《晋律》进行了注释。选项D错 误。八议与官当制度不属于儒家理论。故本题选ABD。 【例题·单选题】下列说法哪些不正确?() A.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形成了律、令、科、比、格、式相互为用的立法格局,其中比是比附与类推处理案件,式是公文程式 B.《贞观律》基本确立了唐律的内容和风格,对《永徽律疏》的影响很大 C.《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立法的最高成就,其法律制度“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 D.《宋刑统》是我国迄今为止保留下来的最完整、最早、最有影响力的法典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及唐宋法律。选项D错误,《宋刑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