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3—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3—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一、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原理的表述:在波动传播过程中的任一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 看作是一个新的波源,各自发射球面子波。所有子波的 包络面,形成下一时刻的新波面。两个波面的空间间隔 等于波的传播速度与传播时间间隔的乘积。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的解释:
平面波的直线传播
球面波的直线传播
惠更斯原理与波动的直线传播

衍射现象的定性解释:
光波的衍射

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 惠更斯原理的局限性
没有涉及波动的时空周期特性,即波长、振幅、相位等。虽然可以用 于确定光的传播方向,但无助于确定沿不同方向传播的光波的振幅和相位 大小。
(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菲涅耳对惠更斯原理的贡献:将不同子波的干涉叠加引入惠更斯原
理,并赋予其以相应的相位和振幅表达式。
ev
ΔS θ r P
*
S:t时刻波阵面 ΔS:波阵面上面元
S
(子波波源)

Σ

θ0 n
θ
S
RQ
r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S:光源
Σ :光源S发出的光波的任一波面
dΣ :波面Σ上位于Q点的面元
P
n:面元d Σ 的法线方向单位矢量
θ0:光源S到点Q连线与面元法线夹角
θ:Q点到场点P的连线与面元法线夹角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表述:
波面Σ 上的每个面元dΣ 都可以看作是新的波源,它们均发射球面子
波,在与波面相距为r处的P点的光振动ê0(P),等于所有球面子波在该点的 光振动ê0(P)的相干叠加:
E~(P) = ∫∫ d E~(P) Σ

按照菲涅耳的假设,Q点处dΣ 面元发出的球面子波在P点的光振动复振幅:
d
E~(P) =
KF (θ0,θ
)E0
(Q
)
eikr r

K:比例常数;ê0(Q):光源S在Q点引起光振动复振幅;
F(θ0, θ ):倾斜因子,随θ0和θ 的增大而减小。
P点总的光振动复振幅——菲涅耳衍射积分式:
E~(P) =
K ∫∫∑
F

0

)E~0
(Q
)
eikr r


3、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积分
基尔霍夫通过由电磁场理论严格地数学推导得到:
K
=
?
i
λ
F
(θ 0

)
=
1 2
(cosθ 0
+
cosθ
)
基尔霍夫边界条件:设波面处放置一开孔的无限大不透明光屏,且开孔所对
应的波面面积为Σ0,则透过光屏的光振动满足:
E~0
(Q
)
=
??E~0 ?0
(Q
)
Q在Σ
以内
0
Q在Σ
以外
0
∫∫ 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积分:E~(P) =
?
i
λ
Σ0
(cosθ0 +
2
cos
θ
)
E~0
(Q
)
eikr r


① 当波面为以S点为中心的球面时, θ 0=0,F(θ0, θ)=(1+cosθ )/2,只与场点
P相对波面的方位有关。
E~(P)
=
?
i

∫∫ (1 +
Σ0
cosθ
)E~0
(Q
)
eikr r

② 在傍轴条件下,cosθ0 ≈cosθ≈1,F(θ0,θ )=1。
∫∫ E~(P) =
?
i
λ
Σ0
E~0
(Q
)
eikr r

③ 实际问题中,通常以光波在光屏平面上的波前代替实际波面,此时Σ0表
示光屏透光孔的面积,而函数ê0(Q)表示透过光屏开孔的波前上的光振 动复振幅。

二、衍射的分类
菲涅尔衍射
S

P
夫琅禾费 衍射 缝
光源、屏与缝相距有限远
在夫
实琅
验禾
中费 实衍
S
L1
R
现射
光源、屏与缝相距无限远
L2
P

1、 菲涅耳衍射:近场衍射
产生条件:衍射屏相距光源及观察点两者或两者之一为有限远
图样特点:光强分布与场点到衍射屏的距离及波面形状有关 观察方式:球面波照明时,可在衍射屏后任一平行平面上观察
平面波照明时,可在衍射屏后较近距离处观察
y0 Q O0
x0 r
y Px
O
z
子波源点与场点的几何关系

2、夫琅禾费衍射:远场衍射
产生条件:狭义:衍射屏距光源点及观察点均为无限远 广义:观察点与光源点所处平面为一对共轭平面
图样特点:光强分布与照明方式及观察位置无关 观察方式:远场或光源的共轭像平面上
? 菲涅耳衍射衍射属于近场衍射,夫琅禾费衍射属于远场衍射。 ? 由衍射积分式原则上可以求解所有的衍射问题,但当波前及衍射屏形
状较为复杂时,求解过程变得复杂、烦琐。一般只在简单情况下的夫 琅禾费衍射或傅里叶光学中使用衍射积分。 ? 处理菲涅耳衍射问题,大多采用半定量的菲涅耳半波带法或振幅矢量 叠加法。 ? 可以由衍射积分出发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出各种衍射现象。

菲涅耳衍射和夫琅禾费衍射的仿真实验结果
(a) 圆孔
(b) 圆盘
(c) 环孔
(d) 方孔
(e) 三角孔
(f) 剃须刀片
各种孔径(上)的菲涅耳衍射(中)和夫琅禾费衍射(下)仿真图样

三、巴俾涅原理
假设:一对互补光屏(透光区域相反)的透光面积分别为ΣA和ΣB,且有 Σ0= ΣA+ΣB,则由积分的线性和可加性可得
∫∫ ∫∫ ∫∫ ?
i
λ
ΣA
E~0
(Q
)
eikr r
dΣ ?
i
λ
ΣB
E~0
(Q
)
eikr r

=
?
i
λ
Σ0
E~0
(Q
)
eikr r


E~A (P)+ E~B (P) = E~0 (P)
巴俾涅原理:由一对互补光屏分别在某个给定场点引起的衍射光场复振幅 之和,等于没有光屏情况下,该场点的光振动之复振幅。
+
=
巴俾涅原理

巴俾涅原理的意义
已知光源发出的光波在自由空间中及透过某个光屏的 复振幅分布,则两者之差即该光波透过相应互补屏的复振幅 分布。在远场条件下,一对互补屏引起的衍射图样具有相同 的形状,只是中心点的强度大小不同而已。

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名校冲刺讲义—第十章 波动光学:第六节 惠更斯-费聂耳原理 教案设计

2020高中物理竞赛 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竞赛讲义 第十章波动光学 第三次课:3学时 1 题目:§10.7 惠更斯-费涅耳原理 §10.8 单缝衍射 §10.9 圆孔衍射光学仪器的分辩本领 2 目的: 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理解单缝夫朗禾费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理解光栅衍射公式。了解圆孔衍射和光学仪器分辨率。 一、引入课题: 光的衍射现象也能说明光的波动性。 二、讲授新课: §10.7 惠更斯-费涅耳原理 一、光的衍射现象 当光通过较宽的狭缝时,在屏幕上映出单缝像,呈现为一宽带。这时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缩小单缝的宽度,当缝宽小到可以与波长相比拟(10-4m 数量级以下)时,在屏幕上出现的亮带虽然亮度降低,但宽度反而增大,甚至有一小部分光偏折到亮带的两侧,呈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衍射。光的衍射:光在传播过程中,能绕过障碍物的边缘而偏离直线传播,在光场中形成一定的光强分布的现象。 二、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1690年,惠更斯为了说明波在空间逐步传播的机制,提出了一种设想,后人称之为惠更斯原理。

1 惠更斯原理: 自点光源发出的光波以速度u向前传播,t时刻波前上 每个点都可视为是新的子波的波源,新的波阵面就是 在波阵面上作半径为ut的诸级球面波的包络面。 用惠更斯原理解释光的衍射现象: 2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空间中任一点的振动,是所有这些子波波源发出的子波在该点的相干叠加。这个发展了的惠更斯原理称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三、两种类型的衍射 菲涅尔衍射: 光源、屏与缝相距有限远夫琅禾费衍射: 光源、屏与缝相距无限远夫琅禾费衍射在实验中实现 P

41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41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 选择题 1,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给定波阵面S上,每一面元dS发出的子波在观察点引起的光振动的振幅与以下哪些物理量相关: (A) 面元的面积dS。(B) 面元到观察点的距离。 (C) 面元dS对观察点的倾角。(D) 以上皆是。 [ ] 2,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给定波阵面S上,每一面元dS发出的子波在观察点引起的光振动的相位与以下哪些物理量相关: (A) 面元的面积dS。(B) 面元到观察点的距离。 (C) 面元dS对观察点的倾角。(D) 以上皆是。 [ ] 3,在研究衍射时,可按光源和所研究的点到障碍物的距离,将衍射分为菲涅耳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两类,其中夫琅和费衍射为: (A)光源到障碍物有限远,所考查点到障碍物无限远。(B) 光源到障碍物无限远,所考查点到障碍物有限远。 (C) 光源和所考察点的到障碍物的距离为无限远。(D) 光源和所考察的点到障碍物为有限远。 [ ] 4,在研究衍射时,可按光源和所研究的点到障碍物的距离,将衍射分为菲涅耳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两类,其中不是菲涅耳衍射为: (A) 光源和所考察的点到障碍物为有限远。(B) 光源和所考察点的到障碍物的距离为无限远。 (C)光源到障碍物有限远,所考查点到障碍物无限远。(D) 光源到障碍物无限远,所考查点到障碍物有限远。 [ ] 2. 判断题 1,在研究衍射时,是惠更斯首先引入子波的概念提出了惠更斯原理。 2,菲涅耳用子波相干叠加的思想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发展成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3,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衍射现象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干涉现象。 4,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基本内容是:波阵面上各面积元所发出的子波在观察点P的相干叠加,决定了P点的合振动及光强.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整理

选 修3—4 一、知识网络 周期:g L T π2= 机械振动 简谐运动 物理量:振幅、周期、频率 运动规律 简谐运动图象 阻尼振动 受力特点 回复力:F= - kx 弹簧振子:F= - kx 单摆:x L mg F -= 受迫振动 共振 波的叠加 干涉 衍射 多普勒效应 特性 实例 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 机械波 形成和传播特点 类型 横波 纵波 描述方法 波的图象 波的公式:vT =λ x=vt 电磁波 电磁波的发现: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电磁振荡:周期性变化的电场能与磁场能周期性变化,周期和频率 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电视、雷达等 电磁波谱: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ν射线

二、考点解析 考点80 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象 要求:I 1)如果质点所受的力与它偏离平衡位置位移的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质点的运动就是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即F = – kx 注意:其中x 都是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区分:某一位置的位移(相对平衡位置)和某一过程的位移(相对起点) ⑴回复力始终指向平衡位置,始终与位移方向相反 ⑵―k ‖对一般的简谐运动,k 只是一个比例系数,而不能理解为劲度系数 ⑶F 回=-kx 是证明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的依据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x = A sin (ωt +φ)‖ 3)简谐运动的图象:描述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时间遵从正弦(余弦)函数的规律变化的,要求能将图象与恰当的模型对应分析。可根据简谐运动的图象的斜率判别速度的方向,注意在振幅处速度无方向。 A 、简谐运动(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相等 ①同一位置: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可同可不同,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②对称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可同可不同,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相对论简介 相对论的诞生: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狭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同时”的相对性 长度的相对性: 20)(1c v l l -= 时间间隔的相对性:2 )(1c v t -?=?τ 相对论的时空观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21c v u v u u '+'= 相对论质量: 2 )(1c v m m -= 质能方程2mc E = 广义相对论简介: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 广义相对论的几个结论:物质的引力使光线弯曲 引力场的存在使得空间不同位置的时间进程出现差别

声波的惠更斯原理及费尔马最小定理

惠更斯原理,菲尔马定理 声音的基本性质特点

声音的基本性质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例如,讲话声音产生于喉管内声带的振动,扬声器(喇叭)发声产生于纸盆的振动,机械噪声产生于机械部件的振动等。我们把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声源发声后,还要经过一定的介质才能向外传播。例如扬声器发声,当外加信号使扬声器纸盆来回振动时,随之也使它邻近的空气振动起来。当纸盆向某个方向振动时,便压缩其邻近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纸盆向相反方向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稀疏。邻近空气这样一疏一密地随着纸盆的振动而振动,同时又使较远的空气做同样的振动,空气这种一疏一密地振动传播的波叫做声波。声波的传播示意图如图1-1所示。声波以一定速度向四面八方传播,当声波传到入耳中时,会引起人耳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觉神经,使我们产生声音的感觉。 由此可见,听到声音,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存在发声体或声源。二是要有传播过程中的弹性介质,例如空气,或者液体、固体的弹性介质;真空中没有弹性介质,所以真空不能传送声波: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是无声的世界。三是要通过入耳听觉才能产生声音的感觉。 声波的传播 声波的传播也可以用水面波作形象的比喻。把一石块投入平静的水中,水面上便可看到一圈圈的水面波,它由波峰和波谷这样高低起伏交替变化着向外传播。因为水面在波动,所以水面波带有能量。如果在水面卜浮一很小的木块,就可以看到这一小木块随着水面波峰波谷做上下运动,待水面平静下来,木块则仍停留在它的原来位置。由此可见,水的质点本身并不沿着波动前进,而是水波动的能量从一部分水面到邻近的另一部分水面相继传递。这与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空气层并不跟随声音一块传播出去,而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是相似的。所以说声波的传播,实际上是声波的能量随声波在传播。有声波存在的空间叫做声场。 但是,声波与水波也有不同,水面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因此水波是一种横波。声波的传播方向与疏密相间振动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声波在空气中的表现形式是纵波。 由上述可见,振动和波动是互相密切联系的运动形式,振动是波动的产生根源,而波动是振动的传播过程。声音的本质是一种波动,因此声音也叫声波。为了清楚起见,通常把声的物理过程称为声波,而把与听觉有关的过程称为声音。 二、频率、波长与声速 声源完成一次振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周期,记作T为秒(s)。Is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记作?单位为赫兹( Hz),它是周期的倒数,即 声源的振动能产生声波,但不是所有振动产生的声波人们都能听得见,这是由于人耳特性决定的。只有当频率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声波传到人耳,引起耳膜振动,才能产生声音的感觉。所以通常将频率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声波叫做可听声。低于20Hz的

由惠更斯原理可以解释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由惠更斯原理可以解释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并给出n 的物理意义 两种媒质 媒质1、媒质2,这是两种媒质的分界面 一束平行光(光线为1、2、3〃〃〃〃n )从媒质1射向媒质2,光线1、2、3〃〃〃n 分别交界面于A 1B 2B 3···B n 过A 1作平行光的波面,交光线于A 2A 3···A n 当光线1→到达A 1同时 光线2→到达A 2 光线3→到达A 3 光线n →到达A n 而光线2还要经 12 22V B A t = 时间才能到达B 2 光线3还要经 13 33V B A t = 时间才能到达B 3 …………………………………………… 光线n 还要经 V B A t n n n = 时间才能到达B n V 1为光波在媒质1中的波速,设在媒质2中波速为V 2 每条光线到达分界面上时,都同时发射两个次波。反射次波和折射次波 反射次波——向媒质1内发射反射次波 当光线n 到达B n 点时,A 1点发出的反射次波波面和透射次波波面分别是以V 1t n V 2t n 半径的半球面。 B 2点发出的反射次波波面和透射次波波面分别是以V 1(t n -t 2),V 2(t n -t 2)为半径的半球面。 光线 所有时间 到达点 反射波波面半径 透射波波面半径 1→A 1 0 A 1 V 1t n V 2t n 2→A 2 12 22V B A t = B 2 V 1(t n -t 2) V 2(t n -t 2)

3→A 3 13 33V B A t = → B 3 V 1(t n -t 3) V 2(t n -t 3) . . . . . . . . . . . . . . . . . . . . . n →A n V B A t n n n = → B n 0 0 这些次波面一个比一个小,直到B n 处缩成一个点。 按惠更斯原理: 这一时刻总扰动的波面是这些次波面的包络面 反射次波和透射次波总扰动的波面是这些次波的波面的包络面,且包络面是通过B n 点的平面。 设反射波总扰动的波面与各次波面相切于C 1C 2C 3···C n 透射波总扰动的波面与各次波面相切于D 1D 2D 3〃〃〃D n 连接次波源与切点,即得总扰动的波线 即反射光线A 1C 1 B 2C 2〃〃〃 透射光线A 1D 1 B 2D 2〃〃〃 (折射光线) 下面证明∵A 1C 1=A n B n A 1B n 公共 ∴RT ΔA 1C 1B n ≌RT ΔA 1A n B n ∴∠A n A 1B n =∠A 1B n C 1 又 ∴∠A n A 1B n =i 1 ,∠A 1B n C 1=i 11 ∴i 1=i 11 反射定律

第六节 衍光学基础实验

第六节衍射光学基础实验 实验一菲涅耳衍射实验 一、引言: 利用惠更斯原理,可以定性地从某时刻的已知波阵面位置求出后面另一时刻的波阵面位置。但惠更斯原理的子波假设不涉及子波的强度和相位,因而无法解释衍射图样中的光强分布。菲涅耳在惠更斯的子波假设基础上,提出了子波相干叠加的思想,从而建立了反映光的衍射规律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波阵面前方空间某点处的光振动取决于到达该点的所有子波的相干叠加。在此原理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了菲涅耳衍射积分公式,并在不同近似下,归纳出在两类不同的衍射现象。菲涅耳衍射是光源—障碍物和障碍物—接收屏的距离中至少有一个是有限远的衍射。 二、实验目的: (1)观察和验证圆孔和单缝菲涅耳衍射现象 (2)改变衍射屏大小形状和距离,观察衍射变化的规律 (2)用所学知识对该现象进行解释 三、基本原理: 3.1 菲涅耳衍射的一般装置如图所示,其中S是点光源,K是开有某种形状孔径的衍射屏(或不透明屏),P是观察屏,且在距离衍射屏不太远的地方。(通常光源离衍射屏的距离都要比衍射屏上的孔径大得多,为简单起见可以认为光源发出的光波垂直照射在衍射屏上,即只要观察屏离衍射屏不远,也可以用平行光照明。) S/ 点合振幅的大小取决于露出的半波带数 由上式可知,对于圆孔中心和光源的直线S S/上的不同点所露出的半波带数目亦不相同,因而在这条直线上移动观察屏时会发现,某些点的光强最大,而另 不变时,改变圆孔半径ρ也会使考察点一些点的光强为最小。另一方面,R和R o 的光强度有明暗交替的变化。

3.2 在许多实验中,要求使用纯净的、无杂波的激光束,然而由于反射镜、扩束镜上的瑕疵、灰尘、油污,以及光束经过的空气中悬浮的微粒等,使扩束后的光场中存在许多衍射斑纹(相干噪声)。为了改善光场质量,使扩束后的激光具有平滑的光强分布,常采用空间滤波即针孔滤波的方法。 激光束近似具有高斯型振幅或光强分布,细激光束经过短聚焦的透镜聚焦后,根据傅立叶光学的原理,在透镜后焦面上出现输入光场的傅立叶变换谱,仍然是高斯分布。实际输入的光束为高斯型分布与噪声函数的叠加,而噪声函数中的高频成分一般很丰富,因而可以认为谱面上的噪声谱和信号谱是近似分离的,因此只要选择适当的针孔直径,就可以滤去噪声,获得平滑的高斯分布。也就是说,针孔只让激光束中的无干扰部分通过,起着低通滤波器的作用。它能限制光束的大小,消除扩束镜及其在扩束以前光束经过的光学元件所产生的高噪声。针孔滤波器一般是厚度为0.5mm 的铟钢片,它要用激光打孔的方法,制成5~30μm 的针孔。 针孔在使用时要放在扩束镜后焦面上的亮斑处。通常针孔和扩束镜安装在一个支架上,针孔的位置可用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调节钮调节方向 前后调节 垂直调节 左右调节 图2 针孔滤波器示意图 针孔 杂散光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目录 The One---The Origin of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The Two ---The Essence of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The Three---The Conclusion of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一、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起源 二、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本质 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结论 The One---The Origin of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一、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起源 The penetration of light waves into the region of a geometrical shadow can be explained with the aid of Huygens'principle.This principle,however,gives no information on the amplitude and ,consequently,on the intensity of waves propagat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French physicist Augustin Fresnel (1788~1827) supplemented Huygens'principle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interference of secondary waves.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mplitudes and phases of the secondary waves makes it possible to find the amplitude of the resultant wave for any point of space .Huygens'principle developed in this way was named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光波进入几何阴影区的渗透可以用惠更斯原理.这个原理虽然没有给出振幅信息.因此,对在不同方向上传播的波的强度。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丁-菲涅耳(1788 ~ 1827)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的次波的干涉的概念。考虑到振幅和二次波的相位使得有可能找到任何点的空间所得到的波的振幅。惠更斯原理以这种方式发展被命名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The Two ---The Essence of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二、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本质 According to the Huygens-Fresnel principle .Every element of wave surface S (Fig.1.1) is the source of a secondary spherical wave whose amplitud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ize of element dS.The amplitude of a spherical wave diminishes with the distance r from its source according to the law 1/r.Consequently,the oscillation rives from each section dS of a wave surface at point in front of this surface . Is the the phase of the oscillation where wave surface S is ,k is the wave number ,r isthe distance from surface element dS topoint Parrives from each section dS of a wave surface at point P in front of this surface . The factor is determined by theamplitude on the light oscillation at the location of dS .The coeffcient ()00cos a kr wt r d a K dE s +-=0a ?

2018_2019学年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第6节惠更斯原理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惠更斯原理 (40分钟)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波是球面波 B.声波是球面波 C.只有横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D.只有纵波才能形成球面波 解析:根据球面波的定义可知,若波面是球面则为球面波,与横波、纵波无关,由此可知选项B 正确,C、D错误;由于水波不能在三维空间中传播,所以它不是球面波,故选项A错误。 答案:B 2.下列现象属于声波反射现象的是() A.隔着墙能听到房间外面有人讲话 B.音响设备制作时要考虑混合效应 C.夏日的雷声有时轰鸣不绝 D.在水里的人能听到岸上的声音 答案:B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发生反射时,波的频率不变,波速变小,波长变短 B.波发生反射时,频率、波长、波速均不变 C.波发生折射时,波的频率不变,但波长、波速发生变化 D.波发生折射时,波的频率、波长、波速均发生变化 解析:波发生反射时,在同一种介质中运动,因此波长、波速和频率不变;波发生折射时,频率不变,波速变,波长变。 答案:B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波的波线都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B.波面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C.只有横波才有波面 D.波传播中某时刻任一波面上各子波波面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 答案:AD

5. 右图是一列机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发生的现象。已知波在介质Ⅰ、Ⅱ的波长之比为,波在介质Ⅰ中的波速为v1,波在介质Ⅱ中的波速为v2,则v1∶v2为() A.1∶ B.∶1 C. D. 解析:由v=λf得。 答案:C 6.导学号73884081甲、乙两人平行站在一堵墙前面,二人相距2a,距离墙均为a,当甲开了一枪后,乙在时间t后听到第一声枪响,则乙听到第二声枪响的时间为() A.听不到 B.甲开枪3t后 C.甲开枪2t后 D.甲开枪t后 解析:乙听到第一声枪响必然是甲放枪的声音直接传到 乙的耳中,故t=。甲、乙二人及墙的位置如图所示,乙 听到第二声枪响必然是墙反射的枪声,由反射定律可知,波线如图中AC和CB所示,由几何关系可得AC=CB=2a,故第二声枪响传到乙的耳中的时间t'==2t。 答案:C 7.一木匠在房顶上用铁锤钉钉子,有一位过路者在观察,他看到锤子举到最高点时,也恰好听到敲打声,他抬手看了看手表,木匠敲了8下用4 s,他便很快估计出他到木匠的最小距离不小于85 m,设声速为340 m/s,木匠上举和向下放锤的时间相等,说说旁观者用的方法,写出他到木匠距离的表达式。 解析:由题意知木匠举锤的时间t= s=0.25 s,最短距离x=vt= × .25 m=85 m。而由于敲打的周期性,听到敲击声的时间跟锤子举到最高点之间的时间关系为t'=(2n+1) s,因而可能的距离x'=vt'=85(2n+1) m(n= , , ,…)。

§3—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3—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一、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原理的表述:在波动传播过程中的任一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 看作是一个新的波源,各自发射球面子波。所有子波的 包络面,形成下一时刻的新波面。两个波面的空间间隔 等于波的传播速度与传播时间间隔的乘积。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的解释:
平面波的直线传播
球面波的直线传播
惠更斯原理与波动的直线传播

衍射现象的定性解释:
光波的衍射

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 惠更斯原理的局限性
没有涉及波动的时空周期特性,即波长、振幅、相位等。虽然可以用 于确定光的传播方向,但无助于确定沿不同方向传播的光波的振幅和相位 大小。
(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菲涅耳对惠更斯原理的贡献:将不同子波的干涉叠加引入惠更斯原
理,并赋予其以相应的相位和振幅表达式。
ev
ΔS θ r P
*
S:t时刻波阵面 ΔS:波阵面上面元
S
(子波波源)

Σ

θ0 n
θ
S
RQ
r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S:光源
Σ :光源S发出的光波的任一波面
dΣ :波面Σ上位于Q点的面元
P
n:面元d Σ 的法线方向单位矢量
θ0:光源S到点Q连线与面元法线夹角
θ:Q点到场点P的连线与面元法线夹角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表述:
波面Σ 上的每个面元dΣ 都可以看作是新的波源,它们均发射球面子
波,在与波面相距为r处的P点的光振动ê0(P),等于所有球面子波在该点的 光振动ê0(P)的相干叠加:
E~(P) = ∫∫ d E~(P) Σ

光的衍射及其应用

光的衍射及其应用 摘要:光在传播的过程中能绕过障碍物边缘,偏离直线传播,而进入几何阴影,并出现光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光的衍射。光波的波长比声波的波长短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最先意识到声波的衍射而往往把光波的衍射当成直线的传播,直到1814年,法国物理学家费涅尔注意到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并且障碍物的线度和光的波长可以比拟时,就会出现偏离原来直线传播的路径,在障碍物背后本该出现阴影的地方出现亮纹,而在本该亮的地方出现暗纹的现象,才有了今天的光的衍射并加以研究。 关键词:费涅尔,惠更斯原理,惠更斯—费涅尔原理,柏松亮点,夫琅和费单缝衍射。 一、常见衍射实验的分析。 最常见的光的衍射实验就是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两种。 单缝衍射即是用一束平行光射到单缝上,在紧贴单缝后放一面凸透镜,注意单缝要很窄,因为要保证光波的波长与狭缝的宽度可比拟,然后在透镜的焦点出放一白板,则可以看到明暗相间的的条纹。这就是光的衍射。 圆孔衍射就是将单缝换成圆孔,当然一样要保证圆孔的直径大小与光的波长可比拟,则可以在物板上看到中间是亮斑而周围是亮环的图形。 上面两个实验我们在高中的就接触过,但没有在单缝或是圆孔后面加一个透镜,而现在,将圆孔后的透镜移走,则可以看到明暗相间的同心圆。 而如果把圆孔换成圆板,当圆板的大小远远大于光的波长时,只能看见物屏上的圆形阴影,而渐渐减小圆环的大小,则可以在圆板大小与光波波长可比拟时看到“柏松亮点”,即在圆形阴影中心的亮点,而圆形的阴影周围是明暗相间的同心圆。 总结以上实验可知:光波在哪个方向受限制,就往哪个方向衍射;当障碍物的大小与光波的波长可比拟时,光的衍射现象最明显;光具有波动性(类比声波)。 如果说上述的实验是光的衍射实验的入门,那么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则是光的衍射实验中最常见的仪器。它与之前用的仪器最大的不同就是光源和衍射场到物屏的距离都是无限远,听起来向无法实现似的,但这实质上只是想把入射的光线看成是平行光且在无限远处相干叠加兵形成衍射。其实验装置是一束平行光射在小圆孔s上,再经凸透镜变成,垂直于单缝的光线,光线射到单缝上,根据惠更斯—费涅尔原理,单缝上每一个点都是子波波源,发出衍射波,它们相干叠加形成明暗相间的衍射图样,也

《光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之双折射基础学习知识原理及其应用

双折射原理及应用 双折射(birefringence)是光束入射到各向异性的晶体,分解为两束光而沿不同方向折射的现象。它们为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线偏振光。当光射入各向异性晶体(如方解石晶体)后,可以观察到有两束折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双折射现象。两束折射线中的一束始终遵守折射定律这一束折射光称为寻常光,通常用o表示,简称o光;另一束折射光不遵守普通的折射定律这束光通常称为非常光,用e表示,简称e光。晶体内存在着一个特殊方向,光沿这个方向传播时不产生双折射,即o光和e光重合,在该方向o光和e光的折射率相等,光的传播速度相等。这个特殊的方向称为晶体的光轴。光轴”不是指一条直线,而是强调其“方向”。晶体中某条光线与晶体的光轴所组成的平面称为该光线的主平面。o光的主平面,e光的光振动在e光的主平面内。 如何解释双折射呢?惠更斯有这样的解释。1.寻常光(o光)和非常光(e光)一束光线进入方解石晶体(碳酸钙的天然晶体)后,分裂成两束光能,它们沿不同方向折射,这现象称为双折射,这是由晶体的各向异性造成的。除立方系晶体(例如岩盐)外,光线进入一般晶体时,都将产生双折射现象。显然,晶体愈厚,射出的光束分得愈开。当改变入射角i时,o光恒遵守通常的折射定律,e光不符合折射定律。2.光轴及主平面。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时,我们将发现,在方解石这类晶体内部有一确定的方向,光沿这个方向传播时,寻常光和非常光不再分开,不产生双折现象,这一方向称为晶体的光轴。

天然的方解石晶体,是六面棱体,有八个顶点,其中有两个特殊的顶点A和D,相交于A、D两点的棱边之间的夹角,各为102°的钝角.它的光轴方向可以这样来确定,从三个钝角相会合的任一顶点(A或D)引出一条直线,使它和晶体各邻边成等角,这一直线便是光轴方向。当然,在晶体内任何一条与上述光轴方向平行的直线都是光轴。晶体中仅具有一个光轴方向的,称为单轴晶体(例如方解石、石英等)。有些晶体具有两个光轴方向,称为双轴晶体(例如云母、硫磺等)。在晶体中,我们把包含光轴和任一已知光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体中该光线的主平面,就是o光的主平面;由e光和光轴所组成的平面,就是e光的主平面。 下面通过离子来说明。取一块冰洲石(方解石的一种,化学成分是CaCO3),放在一张有字的纸上,我们将看到双重的像。平常我们把一块厚玻璃砖在字纸上,我们只看到一个像,这个像好象比实际的物体浮起了一点,这是因为光的折射引起的,折射率越大,像浮起来的高度越大,我们可以看到,在冰洲石内的两个像浮起的高度是不同的,这表明,光在这种晶体内成了两束,它们的折射程度不同。这种现象叫做双折射。 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说明双折射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1、o光和e光: 如下图,让一束平等的自然光束正入射在冰洲石晶体的一个表面上,我们就会发现光束分解成两束。按照光的折射定律,正入射时光线不应偏折。而上述两束折射光中的一束确实在晶体中沿原方向传

12.6 惠更斯原理

第六节惠更斯原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面和波线,以及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2.知道波发生反射现象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道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与入射波相同 3.知道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相同,波速与波长不同,理解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解释、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惠更斯原理对波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的解释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自制投影片,水波槽,长木板和厚玻璃板各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放录像]一位演员在山中唱山歌,歌声缭绕不断。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 [学生讨论分析]上述录像中:演员发出的声波传到山崖时,会返回来继续传播,使我们听到回声,这属于声波的反射现象。 那么: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能不能产生反射现象呢? [做演示实验,并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 在水波槽的装置中,把一根金属丝固定在振动片上。 a.让振动片开始振动,金属丝将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波源。 观察到的现象:在水面上从波源发出一列圆形水波。

b.在水槽中放一块长木板,让波源发出圆形波,观察水波遇到长木板后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从波源发出的圆形波遇到长木板后,有一列圆形波从长木板反射回来。 教师:波的反射现象中遵循哪些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1、波面和波线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问题: (1)什么是波面?什么是波线? (2)对于水波和空间一点发出的球面波为例,如何 理解波面和波线?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投影]出示圆形波的照片。 介绍什么是波面和波线: (1)照片中的圆形是朝各个方向传播的波峰(或波谷)在同一时刻构成的,叫做波面。 (2)图中与各个波面垂直的线叫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2、惠更斯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问题: (1)惠更斯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2)以球面波为例,应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传播。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3、波的反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体会用惠更斯原理对波的反射过程的解释。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右图。结合图形讲解、总 结: (1)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

光的介绍

光的介绍 狭义来说,光学是关于光和视见的科学,optics(光学)这个词,早期只用于跟眼睛和视见相联系的事物。而今天,常说的光学是广义的,是研究从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直到X 射线的宽广波段范围内的,关于电磁辐射的发生、传播、接收和显示,以及跟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 光学的发展简史 光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人类对光的研究,最初主要是试图回答“人怎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之类问题。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它有八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叙述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且以严谨的文字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 自《墨经)开始,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伊本·海赛木发明透镜;公元1590年到17世纪初,詹森和李普希同时独立地发明显微镜;一直到17世纪上半叶,才由斯涅耳和笛卡儿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观察结果,归结为今天大家所惯用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1665年,牛顿进行太阳光的实验,它把太阳光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这些成分形成一个颜色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光分布——光谱。它使人们第一次接触到光的客观的和定量的特征,各单色光在空间上的分离是由光的本性决定的。 牛顿还发现了把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放在光学平玻璃板上,当用白光照射时,则见透镜与玻璃平板接触处出现一组彩色的同心环状条纹;当用某一单色光照射时,则出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环条纹,后人把这种现象称牛顿环。借助这种现象可以用第一暗环的空气隙的厚度来定量地表征相应的单色光。 牛顿在发现这些重要现象的同时,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均匀媒质内遵从力学定律作等速直线运动。牛顿用这种观点对折射和反射现象作了解释。 惠更斯是光的微粒说的反对者,他创立了光的波动说。提出“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并且指出光振动所达到的每一点,都可视为次波的振动中心、次波的包络面为传播波的波阵面(波前)。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和光的波动理论都被粗略地提了出来,但都不很完整。 19世纪初,波动光学初步形成,其中托马斯·杨圆满地解释了“薄膜颜色”和双狭缝干涉现象。菲涅耳于1818年以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由此形成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用它可圆满地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也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光的偏振和偏振光的干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菲涅耳假定光是一种在连续媒质(以太)中传播的横波。为说明光在各不同媒质中的不同速度,又必须假定以太的特性在不同的物质中是不同的;在各向异性媒质中还需要有更复杂的假设。此外,还必须给以太以更特殊的性质才能解释光不是纵波。如此性质的以太是难以想象的。 1846年,法拉第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磁场中发生旋转;1856年,韦伯发现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等于电流强度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他们的发现表明光学现象与磁学、电学现象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1860年前后,麦克斯韦的指出,电场和磁场的改变,不能局限于空间的某一部分,而是以等于电流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的速度传播着,光就是这样一种电磁现象。这个结论在1888年为赫兹的实验证实。 然而,这样的理论还不能说明能产生象光这样高的频率的电振子的性质,也不能解释光的色散现象。到了1896年洛伦兹创立电子论,才解释了发光和物质吸收光的现象,也解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习题与思考题(张明学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08)

习题与思考题(张明学主编,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石油工业 出版社,2010.08) 前言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是为资源勘查工程等非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编写的本科生通用教材。在剖析了国外及国内各院校所编相关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编写小组广泛开展了国内外文献、专著及科研成果的调查研究,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培养大学生、研究生的教学经验,建立新的教材体系,拟定了新的编写大纲。编者在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地震勘探的现状和发展及石油工业生产与科研的需求,编写了此教材,它适用学时数约为48~64学时。 本教材主要介绍关于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与应用。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合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掌握; (2)教材内容覆盖面广,讨论了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重点突出,根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特点,在必要的数学推导的基础上注重其在专业中的应用,并去掉了一些繁琐的公式推导; (4)重点突出了如何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有关石?由勘探中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以及可能 的油气储层的说明。 随着世界油气勘探的进展,石油工业形势日趋严峻,地质、地理条件较好的易找油气田越来越少,勘探难度日益增大,世界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及总可采资源量均呈下降趋势。这种勘探形势迫使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必须有巨大进展,才能适应世界油气勘探的持续发展。因此,本书增加了地震勘探新方法、新技术,使读者对地震勘探的发展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使用本教材时,可针对教学对象和课程学时安排适当选择讲授内容。 本教材由东北石油大学张明学任主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宋炜、西安石油大学苏海、东北石油大学胡玉双任副主编。编写人员分工如下:张明学编写前言、绪论、第一章、第六章;胡玉双编写第二章、每章习题与思考题;苏海编写第三章;宋炜编写第四章、第五章;胡玉双和长江大学杨飞共同编写第七章。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东北石油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长江大学相关同仁以及石油工业出版社的热情帮助,编者在此深表谢意。 限于编写者水平,书中会存在不少问题,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5月张明学主编,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08,第1页

第二章第三节 惠更斯原理及其应用

第三节惠更斯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惠更斯原理,以及学会利用惠更斯原理求波阵面 2.了解波的反射现象,知道波的反射定律,并学会利用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的相关现象 3.了解波的折射现象,学会应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惠更斯原理,掌握博得反射定律,知道并理解波的折射 难点:应用惠更斯原理求波阵面,应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波的折射。 教学过程: 引言:波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波速、波振面形状、波的传播方向等均保持不变。但是,如果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传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则波速、波振面形状、以及波的传播方向等都要发生变化,产生反射、折射、衍射、散射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通过求解波动方程来预言波的行为就比较复杂了。惠更斯原理提供了一种定性的几何作图方法,在很广泛的范围内解决了波的传播方向等问题。 一、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1629—1695) 惠更斯的力学研究成果很多。1656年制成了第一座机械钟。1673 年推算出了向心力定律。1678年他完成《光论》,提出了光的波动说, 建立了著名的惠更斯原理。惠更斯原理可以预料光的衍射现象的存在。 在数学方面:发表过关于计算圆周长、椭圆弧及双曲线的著作。 在天文学方面:研制和改进光学仪器上。他1665年发现了土星的 光环和木星的卫星(木卫六)。 1.前提条件 当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任一点P的振动,将直 接引起其邻近质点的振动。就P点引起邻近质点的振动而言, P点和波源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即P点也可以看作新的波源。 例如,水面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当障碍物上小孔的大小与 波长相差不多时,就会看到穿过小孔后的波振面是圆弧形的, 与原来的波振面无关,就象以小孔为波源产生的波动一样。 2.惠更斯原理——是关于波面传播的理论 在总结这类现象的基础上,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于1678 年首先提出: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看成是产生球面子波(或称为次波)的波源;在其后的任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 3.用惠更斯原理来解释波动的传播方向 不论对机械波还是电磁波,也不论波动所 经过的介质是均匀的还是非均匀的,是各向同 性的还是各向异性的,惠更斯原理都是适用 的。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面与波速,就可以 根据惠更斯原理,用几何作图方法决定下一时 刻的波面,从而确定波的传播方向。

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原理 作者:一点秋出自:午夜“Insert” & “ De...浏览/评论:811/0 日期:2007年5月18日 23:00 科学家:惠更斯 历史背景: 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十七世纪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学说,即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微粒说占据统治地位,而波动说几乎消声匿迹.历史发展到十九世纪初,由于一连串的发现和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使光的波动说再次复兴,并压倒了微粒说.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说,康普顿证实了光的粒子性,使人们对光的本性又有全新的认识,乃至到今天,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可概括为: 光的波动说→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量子说→光的粒子说→光的波粒 二象性. 一、光的波动说的形成 十七世纪形成了关于光的本性的两种学说,历史上主张光的波动说有笛卡儿、胡克、惠更斯等人.

1.笛卡儿借助于以太来说明光的传播过程 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1596—1650)曾用他提出的“以太”假说来说明光的本性.他用以太中的压力来说明光的传播过程.如果一物体被加热并发光,这意味着,物体的粒子处于运动状态并给予这一媒质的粒子以压力.这一媒质被称为以太,它充满了整个空间.压力向四面八方传播,在达到人眼后引起人的感觉,他把人们对物体的视觉比喻为盲人用手杖来感知物体的存在,他把光的颜色设想为起源于以太粒子的不同的转动速度,转得快的引起红色的感觉,转得慢的对应于黄色,最慢的是绿色和蓝色.他的主张是强调媒质的影响,以“作用”的传播为出发点,特别是以接触作用或近距作用为出发点,把光看作压力或者脉动运动的传播,因而笛卡儿被认为是光的波动说的创始人. 2.胡克把光波与水波类比指出光的波动性 胡克在1665 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明确提出光是一种振动.他以钻石受到摩擦、打击或加热时在黑暗中发光的现象为例,认为发光体的一部分处在或多或少的运动中,又因金刚石很硬,肯定它是一种很短的振动.在分析光的传播时,胡克提到了光速的大小是有限的,并认为“在一种均匀媒介中,这一运动在各个方向都以相等的速度传播”,因此发光体的每一个振动形成一个球面向四周扩展,犹如石子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那样,而射线和波面交成直角.胡克还把波面的思想用于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薄膜颜色的成因是由于两个界面反射、折射后所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4课时练:13 第12章 第六节 惠更斯原理 PDF版含答

第六节惠更斯原理 1.关于对惠更斯原理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波面上的各质点振动情况完全相同 B.同一振源的不同波面上的质点的振动情况可能相同 C.球面波的波面是以波源为中心的一个个球面 D.无论怎样的波,波线始终和波面垂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入射波面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 B.入射波面与界面的夹角为入射角 C.入射波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 D.入射角跟反射角相等 3.对于波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潜艇利用声呐探测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用的是波的反射原理 B.隐形飞机的表面涂特殊隐形物质,是为了减少波的反射,从而达到隐形的目的 C.雷雨天雷声轰鸣不绝是波的多次反射 D.水波从深水区传到浅水区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是波的折射现象 4.图1中1、2、3分别代表入射波、反射波、折射波的波线,则() 图1 A.2与1的波长、频率相等,波速不等 B.2与1的波速、频率相等,波长不等 C.3与1的波速、频率、波长均相等 D.3与1的频率相等,波速、波长均不等 5.人在室内讲话的声音比在空旷的室外讲话声音要洪亮,是因为() A.室内空气不流动B.室内声音多次被反射 C.室内声音发生折射D.室内物体会吸收声音 6.下列现象中属于声波反射现象的是() A.隔着墙能听到房间外面有人讲话 B.音响设备制作时要考虑混合效应 C.夏日的雷声有时轰鸣不绝 D.在水里的人能听到岸上的声音 7.声波从声源发出,在空中向外传播的过程中() A.波速在逐渐变小 B.频率在逐渐变小 C.振幅在逐渐变小 D.波长在逐渐变小 8.一列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已知水中声速较大,则() A.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小 B.声波频率不变,波长变大 C.声波频率变小,波长变大 D.声波频率变大,波长不变 9.当一个探险者进入一个山谷后,为了估测出山谷的宽度,他吼一声后,经过0.5 s听 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1.5 s后听到左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若声速为 340 m/s,则这个山谷的宽度约为() A.170 m B.340 m C.425 m D.680 m 10.人们听不清对方说话时,除了让一只耳朵转向对方,还习惯性地把同侧的手附在耳旁,这样做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