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学记》读后感

读《学记》有感

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吕天臻《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信息流通渠道的拓宽,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但现在一桶水远远不够了,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长流水”。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应该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知识储备的最佳途径了。

《学记》中首先强调了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要做好老师,做好班主任,首先就必须对教育事业,对学生非常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爱心是教师情感的核心。面对有待培养的一个个如此年轻蓬勃的学生们,教师要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情感、思想一天天的变化和成长,精心呵护,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如果没有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热爱教育事业是无从谈起的。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可或缺的情感。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热爱和关爱尤其重要。作为班主任,平时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都能够比较清楚地掌握,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全班每一位学生多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沟通。同时,班主任还应对学生以诚相待,把班级管理的问题和困难告诉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谅解、支持与信任。在以后我的教育工作中,将碰到许许多多孩子,我都对他们有着一份责任。对我而言,失败一次没关系,还有下一届的孩子;但对于孩子而言,他只有一个未来。所以,对于做教师的我而言,

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也许,我在教育上的一些想法还很稚嫩,很不成熟,但我想,爱与责任将使我贯彻始终的宗旨。

《学记》中把人在学习上容易犯的毛病归纳为四种:贪多务得、孤陋寡闻、掉以轻心、遇难则退。这四种毛病,因人而异。做教师的人如果能了解不同学生的毛病所在,就能够纠正他们的错误。教的基本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长处,改正他们的弱点。教师需要在全面认识学生个别特征的前提下,注重发掘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找寻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发挥其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得到的最卓越成绩”。其实越是这样的学生越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也越是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质,因材施教,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获得全面的提高。

《学记》明确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尔弗牵,强尔弗抑,开尔弗达。”这就是说作为教师对学生,必须指点学习的门径,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从而求得学习的进步。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学记》中的“学、习、问、思、行”中引发出了若干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学——问”习惯。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们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汉代的王充也说到:“凡学问之法,不为天才,难于距师核道实意,正定是非也。”这在我们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发现这种现象。学习的方法,最为难得是,能够向老师发问,向老师提出不同的看法。“学——思”习惯。

学而思,那么学生知识的内化就会变得可能,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更有助于学生主体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学生主体的知识容量就会有效的增加,学是思的基础,思也是学的延伸。“学——行”习惯。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果。”实践即行,行是知的根。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还将碰到许许多多孩子,我都对他们有着一份责任。对我而言,失败一次没关系,还有下一届的孩子;但对于孩子而言,他只有一个未来。所以,对于做教师的我而言,责任重大,意义重大。今后我将继续学习研究理论教育文章,积累好的方法运用到实践,

读《学记》有悟

《学记》有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此处所言善与不善,主要指的是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状态如何完全能够看出老师的教导行为是出于何种状态。善教者总是走在在学生的前面引导,站在学生的后面鼓掌;愚昧的老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指责,跟在学生的后面数落。

眼下,敬业的教师着实不少,呕心沥血一词远远不足以准确描述他们所付出的辛苦,但学生往往“不能够知恩图报”,并不

领情,学习依旧懒散不在状态。

我除了对这些老师的同情之外却丝毫产生不出歌颂、感动的心情。教师不该是牺牲自我的代名词,教师不该是马不停蹄的劳碌命。

教师更应当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学生的那一扇窗,让每个孩子学会觅食,而不是等待喂养。自己觅食的山鸡肉质上层,味道浓香,而饲料喂养的圈鸡肉质低劣。这也许与学习有着相同的道理吧。

老师们能不能确保自己每日都有端坐案头,静思高着的固定时间,而不要分分秒秒不见清闲呢?学而不思则罔,教而不思难道还会昭昭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