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数学教学现状及其解决策略

浅谈数学教学现状及其解决策略

浅谈数学教学现状及其解决策略
浅谈数学教学现状及其解决策略

浅谈数学教学现状及其解决策略

摘要:新课程改革大潮中,数学教育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中,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变化和改进。教师需做到新老教材的有机结合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衔接,需总结传统教学方法,积极创新。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使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在疑问中学到知识,正确有效地使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法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和评价。

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但是,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实质性的变革,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变化,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数学课程突出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从过去的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证明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

1 问题的提出及分析

1.1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数学教学现状确实让人担忧。其症结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智力技能和创新思维。什么叫智力技能?智力技能又称认知技能、心智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注意心理因素协调原则,要使学习者保持积极的态度、适度的焦虑、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而实际中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目的是学生能够考高分,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地追求多练,课内不够课外补,学期不够假期补,结果适得其反,使态度消极、过度焦虑、缺乏自信心、意志不坚强的学生纷纷落马,成为数学差生。试问这些学生真的是"愚蠢"吗?

第二,数学教学的方向不明确。中学数学是大众数学,不是尖端数学,是人人可学、人人可用的数学。数学教学的脱离实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纵观旧版数学课本,抽象成份多于具体的成份,无意义材料多于有意义材料,许多例子没有当代气息,滞后于时代发展,让教和学的人都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如过难的混合运算、因式分解、解方程、证明题等等很容易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

第三,数学教学的方法不妥当。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师采用一种所谓的启发式,即问答式,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整个课堂是十分活跃,而学生思维却并不活跃,因

为教师把课本上的内容重述一次,学生的回答是再认并不是思考的结果。在例题的教学中,一般把实际问题当作引例,并不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予以展开,或者作为补充巩固知识点。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并不妥当。因为学数学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及检验假设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如果仅仅满足于课本里的这一点答案,那么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到时候去查不就得了?

1.2 学习数学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

现在,教学成果的评价还是以考试为主,部分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中的考试方式不适应,导致数学学习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从我所实习的七年级(初中一年级)来看,由于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很快出现两级分化。因此,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正确有效地使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任务,而且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经分析,我认为初一部分学生过早出现数学学习两级分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小学生在记忆上以机械记忆为主,在思维上以直观形象为主,教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讲解多次,详尽细致。到初中后,由于学科的增加和学习内容的抽象化,课堂知识容量的增大,教学进度的加快,使部分学生产生不适应感。

(2)学生对教师管理方法的不适应。小学生年龄小,依赖性强,教师采用的是“蹲班管理法”;进入初中后,教师在管理上变“蹲”为“带”,对学生来说失去依靠,无所适从。

(3)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小学时课程少,内容少;而到了中学,课程多了,难度大了,使得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初中的教学。但现在很多学生大多缺乏自学能力,处处依赖教师。

(4)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障碍。七年级学生对数学虽有热情,但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加上七年级学生大多在12岁左右,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心理和生理发生骤变,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难以统一,因而出现非智力因素障碍。

(5)新课程内容衔接更紧密,使小学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更难适应新教材。新课程改革所使用的《新课程标准》,在三个学段1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强调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认识统计的作用;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作出推断和预测,并进行交流;注重学生对可能性的感受和认识。这使得初中教师不仅要对初中教材熟悉,对小学教材内容也要了1一到三年级为第一学段,四到六年级为第二学段,七年级到九年级为第三学段

解。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而且《新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设立了“实践活动”、第二学段设立了“综合应用”、第三学段设立了“课题学习”,以便于教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综上所述,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这种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更为重要。

2 问题的解决

2.1 尝试教学法的运用

尝试教学法由江苏邱学华先生提出,十多年来得到了很大的普及。这种科学的教学法的基本程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学生自学课本、学生尝试练习、学生分析讨论、教师讲解、学生第二次尝试练习、课堂小结。题组的设计恰到好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跳一跳摘桃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尝试教学法中,教师讲解处于非讲不可的地步,讲的都是学生尝试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出一些新的结论予以归纳,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学到了自己想学的东西。在八个环节中,学生处于明显的主体地位,自己解题、自己看书、自己分析、自己讨论、自己订正、自己总结、自己巩固。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控制课堂节奏和程序,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

尝试教学法在课堂中运用后,学生学习数学处于主人翁的地位,真正地在学数学,而非听数学,是在想数学,而非记数学。教师运用尝试法教数学后,培养了创新精神,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探索性、创新性和变通性。传统课堂里,数学学习是积极分子的天下,他们口答、上台板演,教师也把这些个别学生当作全班数学学习的参照物,以偏概全。还有传统教学里比较满足于模仿性的作业,各种题型教师一定要讲透,然后会模仿的学生得高分。一旦题型没讲过,学生就会呆若木鸡。传统教学里还很重视向学生推销机械结论,让学生套,如很多的公式、规则,叫学生背、记,把本来很好推导的结论搞得十分死板,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而尝试教学的课堂中,师生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学生处于自己学习的状态,积极主动,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操作手段实现学习目的。在这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有创造性的火花在闪烁,形成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解题技巧、解题思路,再通过互相讨论这一环节,思维的火花碰在一起就可能发生共震,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学习的东西就不仅仅是课本上的一点了。如果说传统教学的信息传播途径是课本到教师到学生的基本单向,那么尝试教学则是多维度的信息传播途径,即教师到学生、课本到学生、学生到学生。以前,数学课本好象一本

字典或练习本,未学到的不准看,教过的不想看,现在,课本才发挥了真正的作用

2.2 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前后连贯密切,在起始年级打好基础是十分重要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必须特别注意解决好与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让知识的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使学生逐步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要求,但如何来搞?它的具体途径是什么呢?

首先,应该系统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情况。了解小学数学课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熟悉小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熟悉小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有针对地复习有关的知识点。

其次,帮助他们摆脱依赖性,培养独立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第一,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七年级学生大多数爱表现,敢于发言,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充分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和接受新事物敏感的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语言激励等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学习。

第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更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多提一些具有启发性,“跳一跳”才能“摸”得着的问题,把学生的议论和练习与教师的引导和讲评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学活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要重视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消化课堂知识,主要掌握“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动笔。

第三,控制正面讲授时间,留给学生独立学习余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面讲授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失去在课堂内独立看书,独立思维,独立练习和自我评价的机会,会造成学生过多依靠教师,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性。教师应避免“灌输式”的讲授,应精讲,选讲,重在引导,启发,点拨,亦可采用游戏教学、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合作学习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这样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因而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在难点、重点时让学生讨论讨论,在建立概念、理解算理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如我在实习期间,教《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在教过轴对称图形、对称轴这些概念后,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折一折,看一看,找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非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小组中友好地进行合作交流,将原来要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的不足在小组交流中就消灭了,最后面对老师的同一情况,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保持了自己完善的人格和尊严。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应用形象直观,强化抽象概括。这也是一点自己上课的体会。注重应用实物,图形,数字,语言的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概念。应注意直观形象仅是教学的手段,认识抽象的知识才是目的,因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直观具体的阶段,应及时抽象。在学生折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回到概念的学习,使他们对轴对称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2.3 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堂课的教学结构和所选用的教学法对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影响。邱学华说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很复杂的认知现象,一堂课的结构如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很大。在《统计的意义》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难以确定怎样才能使学生接受这一章的知识,所以在两个平行班里,我使用了讨论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对比教育。教学对比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难道是原先的学习就存在这样的差异吗?经过了解,这两个班成绩相当。那这是为什么呢?

因三班情况实在目不忍睹,课后我为他们重新上课,发现他们也能做到游刃有余了。所以我分析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由于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由儿童期进入少年期,思维方式介于儿童期和少年期之间,但还是以儿童期思维方式为主,虽然小学已经学过相关的知识,只是因使用教学方法的不同,使学生在接受所学知识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出现差别,所以说使用讨论式教学既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使学生都关心所谈论的话题;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尊重;使学生变得心胸博大,并更容

易理解他人。这也是使学生摆脱小学一贯的依赖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解决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既要注意中小学教材的衔接,又要注意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上的过渡;既要弥补旧知识的缺漏,又要认真巩固新知识;既要面向大多数,考虑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又要注意因材施教,避免差生赶不上队伍。

这些既是对老教师提出的一个要求,更是新教师所面临的严峻考验。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知识急剧增加的时代,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数学教育研究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特别是义务教育数学新教材的推出,使初中数学迈上了素质教育的台阶。

2.4 在新的教学方法下的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后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那么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标准》提倡在关注获得结果的同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除了提出“了解、理解、掌握、能(会)、熟练”等行为目标外,特别提出了“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这就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提供了相应的评价目标和评价空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1)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为评价的最终目标。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既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如: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作业情况、独创性等。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知识小结、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提问以及日常观察、学生成长档案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3)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做数学”过程中暴露出的数学思维过程。

(4)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评价结果: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进步。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学段评价等。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为:成绩(或等级)+评语(说明或建议)+成长档案材料。

总之,评价应是注重过程的、动态的、多样性的。

现在,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逐渐融入教师的饿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参与,使新课程改革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邱学华主编.尝试教学法新进展[C].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8—18

[2]Stephen D.Brookfiled,Stephen preskill .罗静,褚保堂译.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5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高年级) 班级:()班年 龄:岁性别: 亲爱的同学: 你好!这是一份关于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了解你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你的老师会根据这份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上的改进,以此来更好的帮助你学习数学,希望你能积极支持。请按照题目的要求填写自己的真实想法,你的回答对调查结果将是十分重要的。谢谢合作! 说明:(1)每题答案可填写一个或多个;(2)可在横线上另补充答案。 1、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直不喜欢 2、你是否有过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愉悦?() A、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 D、有过,感觉不明显 3、你对数学学科有何认识?() A、数学有用 B、数学训练思维 C、数学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D、数学没有多大用 处E、 4、你每天花在学习数学上的自主时间(不包括数学课)有多少时间? () A、1小时以上 B、0.5—1小时 C、0.5小时 D、0.5小时以内 5、你在上数学课前是否有预习的习惯?() A、课前常先看书 B、老师要求时就预习 C、凭自己一时的兴趣 D、没有时间预习 E、不愿意预习 6、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往往:() A、先自己反复思考,不会再问他人 B、先问同学,自己再做 C、先问老师,自己再做 D、抛在一边,等待老师讲 7、是否有解题后验算的习惯?() A、没有 B、只有在考试时验算 C、经常验算 D、一直坚持 8、每次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后:()

A、要与他人对答案 B、自己验算 C、经常思考是否有其它方法 D、有时会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后再思考一下 E、有时会自己编新题目 9、你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A、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B、参与思考,不太愿意发言 C、不愿意发言 D、无动于衷 10、课外数学作业是否能独立完成?() A、全部由自己做 B、大多数自己做 C、半数自己做,其它参考别人的解答 D、多数要靠参考他人作业完成 11、在数学课上你喜欢:() A、先看书后听老师讲解 B、听老师讲 C、主要由自己看书、做题目 D、同学交流讨论 12、你认为在课堂上老师讲数学题的最佳方法是:() A、老师讲解 B、老师分析思路,学生做 C、先学生做,再由老师评讲 D、学生先做,再相互交流,最后老师评 讲E、 13、在数学学习中,你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A、计算能力 B、解决问题能力 C、理解能力 14、学习了一章或一个单元内容后,是否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复习? () A、定期自我复习 B、经常复习 C、偶尔自我复习 D、不复习 15、你对数学考试的态度是:() A、喜欢考试 B、无所谓 C、害怕考 试D、 16、你认为影响数学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 A、学习基础 B、智力 C、老师 D、自身努 力E、 17、你认为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的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的策略 广西北流市清水口镇大罗小学 【摘要】数学故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通过数学故事的引入渗透数学文化及数学思想,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故事;运用策略 基础教育阶段中,数学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简单生动的教学故事,对于正在形成思维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故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选用与之对应的故事题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思维模式都呈现出同一种特点,都是从定向思维往发散思维逐渐发展,然后慢慢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比较强烈,但是因为处于思维模式刚刚形成的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小学生

学习数学就可以达到一定效果。所以选用的故事一般偏重于对事情描述的过程,利用简单的情节来诠释道理。教师可以利用小朋友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来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故事中生动活泼的场景以及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立体记忆模型,利用故事情节与数学理论相结合,学生理解得会更透彻,印象也就更深厚。因此,利用故事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一、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小?W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在理解数学的过程中的思考能力。想要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生活当中,可以利用小故事教学来模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这知识的能力,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基础是不错的。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中已经懂得怎样听故事以及讲故事。让小学生讲完一个完整的数学故事很难,可是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熟知的故事大致情节给说出来,并且可以用一些相关的数学关键词穿插进故事当中,学生爱讲、爱听,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作用。 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学生接触到的教学信息量更广了。讲故事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进行,将数学教学和多媒体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在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是怎样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新知,在数学方面获取新知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有效呢?著名教育家赞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体会: 一、用爱心为学生搭建求知的桥梁 1、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 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积极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对数学课的看法,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求知的过程,让学生有的放矢 让学生在课堂上去体验成功的快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去获取新知,放手让学生去学数学。 3、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对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反之,从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身。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 1、独立思考习惯。 发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遇到问题要善于主动思考,养成认真钻研,耐心细致的习惯,这样才能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合作交流习惯。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读说做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读说做 前不久读了一篇名为《数学教学也要读说做》的文章,介绍了作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读说做的一些做法。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诚如编者所言“值得关注和颇有意思”。它实际上是学生学习数学方式的问题。虽然多数教师在数学课上总是伴随着让学生读、说、做,但如何认识数学教学中的读说做和怎样有效的进行读说做,确是一个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读数学重在理解,手脑结合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阅读教材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如理解各种统计数据、图,增长率、利率税率等)。因此,从小学开始,注重学生的数学阅读是一项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值得提倡的事情。读什么?自然,数学教科书是学生主要的数学阅读材料,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伴随着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此外,作为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数学学习指导读物以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

等,对于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 怎样读?阅读数学教科书,有两各不同的时间场合。一种是新课前阅读,相当于预习;另一种是新谭后阅读,巩固和深化。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切莫把数学教科书当作数学习题集,只注重看书中的数学题,而忽视对全篇内容的阅读。数学阅读应重在理解。在通读的基础上,要精读。首先要细看,一字一句的读,努力从整体上对某节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对含图形比较多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需要把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阅读。其次要理解。对于书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如:在二年级除法(一)分一分中,书上配画给出了三个问题情境:(1)2中猴子要分8根香蕉,每只猴子可能吃几根?(2)6个苹果放在果盘里,要求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3)3只兔子要分12根胡萝卜,每只兔子分的同样多,说说你是怎样分的。通过阅读思考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分物的时候,不管分什么,会遇到两种不同情形:分和不一样多(不均)和分得同样多(平均分)。数学中有很多名词、符号,要引导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借助于想象帮助理解记忆,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书中的具体例子去理解它们的含义。如锐角和钝角,比它们的形状联想到锐利的剑和刀子,体会锐角和钝角中的“锐、钝”二字的含义是“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师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实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所以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实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能够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理解》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来说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实行导入,不但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实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理解》时,要求学生: 1.能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水平;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如何组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构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组织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注重激励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组织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一、精心备课是组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和骨干,只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在课堂40分钟里才能经受住学生的考验,才能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否则,教师会应接不暇,手忙脚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课前要了解到学生对圆有无直接或间接的认识,学生是否会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没有将用圆规画圆作为重点,而是适当地把他们引领到更高的境界----如何画指定大小的圆。 课堂的精彩生成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粗中有细,富有弹性。所谓的“粗”是指明确需要实现的三维目标,描述出课堂情景的大体轮廓,在各环节为学生的互动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所谓的“细”,也就是预想每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哪些不同的思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为感悟0.2与0.20大小相等时,出示了一个平均分成100的正方形纸,其中20格涂了颜色,教师用一个问题“可以用哪个小数来表示?”让学生在说理中弄清楚0.2=0.20 ,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的预设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思维获取新知,这样的学习不是更有效吗? 二、组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树立全新的课程目标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课程功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在自主建构中得到发展。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乐学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乐学 发表时间:2016-06-21T14:10:08.1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5期作者:耿选昌[导读]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情感熏陶下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川省会东县鱼河镇新云小学615200 摘要:让学生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情感熏陶下感受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快乐教学变“厌学”为“愿学” 变“苦学”为“乐学” 一、让学生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交流过程。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有调查表明:“学生不喜欢学校的第一位因素不是课程的压力,而是师生关系,学生需要老师的信任、公平、鼓励和表扬。”因为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这个潜在的和谐环节才能得以实现。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扮演好自己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请你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课后,也常常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或其它活动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要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良好互动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事实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合适土壤,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场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认识的愉悦性是自己去体验感受知识,愿意学、主动学才是学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新课标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活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实现数学再创造。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组织学生“猜耿老师的电话号码”和用学号描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游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掌握新学知识,享受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喜悦。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在新授的开始是根据“猴王分饼”的故事引发出几个分数让学生猜想哪些分数的大小相等呢?于是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再请学生说说那些分数的大小为什么相等?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分饼”折纸的小组活动验证自己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变化的?小组观察、讨论、发现规律,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得出性质后,再让学生说出猴王的想法,并回答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办?既前后照应,又让学生在帮猴王想办法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感受和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受到班内同学的影响,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对话是多元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同伴一起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了认知历程,情感相互感染的历程。因此,要让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 五、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情感熏陶下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有其自身的情感熏陶与激励促进作用。有专家认为,好的“构造”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气氛中,依靠对教师的认识、模仿和领悟并在老师的熏陶下达到一个新境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显得尤为重要,表现为良好的情感调控能力和富有自制力,注意情感的传递效应。教师的讲评、板书、批改和教育中所显露出来的品质对于学生是一种感化,是一种榜样的力量。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更多地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尊重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规程中情感体验方面的差异,从而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参考文献 [1]董启海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乐学、会学的策略[J].新课程(下),2013,(05),126。 [2]赵瑾数学教学中创设乐学情境的方法[J].成功教育,2013,(23),146。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就是在快乐中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问题引入生活实际中。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它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悟、学习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表象,同时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并感悟其中的问题,激起的学生的思维,,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找寻现实生活素材,练习、巩固新知。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即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点和创新意识,我认为使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使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好的听课习惯能够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能够表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表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理解》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表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

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理解,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水平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以前听过一节相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绝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仅仅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理解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能够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浅谈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浅谈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五小学03600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数学教学改革已经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数学课堂 教学改革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 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有必要深入到数学教学的内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课堂教学入手,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是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然而问题的出现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面对问题我们应 该客观、冷静。教师虽然是育人者,但是教师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课堂教学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可能也难以及时发现。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明确所要讲授新课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也 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却做不到这些。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自己的教学目标 很明确,自己想要讲什么,想要教会学生什么,都会明确记录下来,并且认真按照执行,以 为这样就行了。殊不知,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为什么学、 怎样学等;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具体来讲,教 师只是教给了学生关于教材的内容,在课堂上不停地说教,几乎占据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完全没有发挥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为了教而教,为了板书而板书,为了上课 而上课,就是没有为了学生。一堂课下来,让我们感觉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反而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可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教学目标是不准确的,没有 根据学生而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不正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载体,时时处处想到学生,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为最终目标。 二、“填鸭式”教学。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陈旧,与现代教学方式方法脱轨。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还维持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一刀切”的 原则,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小学数学的可 持续性发展,已经与时代发展相背离,不仅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趋势。 三、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角度来看教师队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古语道,名师才能出高徒。同样的,有一位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是,目 前还有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师不是师范专业出身,这就造成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 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缺乏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缺乏教 育资源上的共享与沟通,导致数学教学很难做到与时俱进。 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缺失。对于十分感性的小学生来讲,有趣的 课堂教学与枯燥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效果会产生巨大的反差,因此,新时期我们大力提倡教 师要不拘一格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目前一些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教学趣味性方面做 地还不如人意,整个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强,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投入到学习中去,影响 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 摇篮,才能在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收获实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溢水中小李敏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着重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以此希望我们每位老师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力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扎扎实实地上好每堂课,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全新的教学理念营造了全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新课程实施后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的过于形式化,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一些我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教材的研究,看似课堂中热热闹闹,很为成功,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比如在一年级《认识物体》教学中,这一单元要求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对它们形状、特点有整体的、笼统的感知,形成初步的表象,只要能识别这些物体,能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的物体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物体的特征做规范的语言描述。而有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归纳出特征并板书出来,过高要求学生记住,提高了教学要求,这样做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谈不上什么有效课堂了。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传统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我们小学课堂里的学生们,都是新世纪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在家长的精心教育下有着比以往学生更好的基础,同样他们拥有更强的个性思想,往往不愿接受单一的教育方式。因此,再用以往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教,把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必然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甚至遭到学生的排斥,

浅谈数学教学中一些技巧

浅谈物理教学中一些技巧 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为什么会这样呢?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研究教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研究教学技巧。 一、指导预习新章节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重要环节,我们要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并将这些重点做上记号。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水平。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个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对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 三、赞许式评价 无论在哪些方面,尽量去挖掘学生们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的信心,并给以赞许式的肯定。“优点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也能行,“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代表笨、没有创造力。例如我对一个后进生的教育,“虽然你成绩不好,但你在运动会上为咱班赢得了荣誉。全班感谢你。假如今后,你今后能好好学习,相信你会赢得更多的掌声。”记得当时的他非常感动,原来他在老师、同学们的心中,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行、无可救药的学生。有了自信,提升了学习的劲头。从那以后,发现认真交作业的有他,认真回答问题的有他,问问题的有他,他进步了。 沟通向来是师生之间共同进步的催化剂。课上是导师,课下是朋友。这是师生共同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困难,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能尽到最大水平来协助他们;吸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并即时的改正,持续的完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 标签:观察看图学习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絢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基于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现状及小学数学知识特点的分析,找到思维导图和小学数学的结合点,并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构建一种应用模式,促进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实现它们的融合。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其提出的基本前提是认为“大脑进行思考的语言是图形和联想”,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每个词或者图象自身都可以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放射,或者归于一个共同的中心。它能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文字、条理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和空间等多种因素调动起来一起参与思维和记忆,把传统的单向显性思维变成多维发散的思维。它可以应用于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能清晰呈现出思维过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能改善人们的学习能力和行为表现。 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从创作方法上看,它主要是从一个中心词开始的,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联想出一系列相关的事物,然后形成一个有序的图式。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 ( 1) 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 2) 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 3) 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 4) 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以通过图式回顾整个思维过程。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图形工具,还是一种形象的知识表征工具。它将枯燥单调的文字信息以多彩的颜色、图形、代码、符号等多种元素形象化表征出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大脑,激发我们的联想,扩展我们想像的空间。 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既具备学习工具的强大优势,又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图像、色彩等手段,把难易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成形象化的显性知识,使小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领悟隐性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加工整理数学概念,参与组织数学问题的讨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学数学的妙处在于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人类的精神世界。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从《红楼梦》看教育,挺有趣,数学杂志里面有文学,其中里面提到了里面两个人物,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的性格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 “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出发点不一样,它们所经历的过程和对新的问题的生成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而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两种策略兼顾运用,同一个人也会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在今天数学课上出现了“三级枣160千克,每19千克装一箱,9个箱子能装完吗?”大多数学生考虑到160千克枣,每19千克装一箱,实际就是求160里面有几个19,所以选择160÷19=8(箱)……8(千克)再考虑8千克再装一箱,所以8+1=9(箱),现阶段学生更多接触的是除法,所以从条件出发,从条件想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种思路:考虑到9个箱子都装满枣的情况下一共能装多少枣,再用9箱枣的总质量与160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可以装完160千克枣,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去考虑同一道题目,一正一倒,迎刃而解,数学是

一种思维,不需要固定的思维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中会选择更容易理解的方法,数学是一个以“理”服人的学科,事不说不清,理不说不透,理越辨越明,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体会想法,重视对策略的体验,策略的本身就是形成的过程而不是问题的解法和结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等同于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学习中摸索,而策略不能从外界直接灌输,在方法中体会,在应用中体验。策略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感悟。 “条件”和“问题”往往认为从问题出发更高效,可以做到目标明确,但现实生活中不单单是一题走天下,往往是触类旁通,这时“条件”显现出优势所在,“条件”和“问题”是相对又统一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是在自己合适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自己的策略,拓展数学思维,感悟数学内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