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生物化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生物化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生物化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1、从以下几方面对蛋白质及DNA进行比较:

①分子组成;②一、二级结构;③主要生理功能

答:1.分子组成

相同点:都含有碳、氢、氧、氮元素

不同点:蛋白质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2.一、二级结构

相同点:都含有一、二级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氨基酸排列顺序。

蛋白质二级结构: 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键的局部空间结构

DNA一级结构:碱基序列。

DNA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

不同点:蛋白质还含有三、四级结构

DNA有超螺旋结构

3.主要生理功能

蛋白质:生理功能多种多样,具有催化作用,代谢调控功能;物质转运功能;运动功能;抗体具有免疫功能;凝血功能;调节血液酸碱平衡功能等等。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并为基因复制和转录提供了模板,用来保持生物体系遗传的相对稳定性;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

联系:DNA通过转录、翻译合成蛋白质

2、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

①DNA是平行反向、右手螺旋结构。

②脱氧核糖基和磷酸骨架位于双螺旋的外侧,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接触。

③遵守碱基互补原则:T—A G—C

○4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3、什么是酶?酶与一般催化剂有何区别?

酶: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区别:1高效性2特异性。3可调节性4不稳定性。

4、磺胺是抗菌药物,试述磺胺抗菌的机理

抑制剂和酶的底物在结构上相似,可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与底物形成中间底物,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磺胺类药物抑菌的机制属于对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的化学结构相似,竞争性结合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抑制二氢叶酸以至于四氢叶酸合成,干扰一碳单位代谢,进而干扰核酸合成使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5、人体生成ATP的方式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1、氧化磷酸化(偶联磷酸化)

例: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是机体内ATP生成的主要方式。

Eg;线粒体内NADH的生成。

2、底物水平磷酸化

例:利用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使ADP 磷酸化生成ATP。

Eg;糖酵解过程中,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1,3-二磷酸甘油酸生成3-磷酸甘油酸

6、NADH氧化呼吸链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链有何区别

一条称为NADH氧化呼吸链,该途径以NADH为电子供体,从NADH+H始经复合体I 到而生成,生成2.5个ATP。电子传递顺序是:

NADH→复合体I→Co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

另一条称为氧化呼吸链,也称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以为电子供体,经复合体Ⅱ到O2而生成,生成1.5个ATP。电子传递顺序是:

琥珀酸→复合体Ⅱ→Co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

7、试述严重糖尿病人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及高脂血症的机理

严重糖尿病人糖代谢障碍,体内缺乏胰岛素,出现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动员加强,脂肪酸-β氧化增加,肝内生成酮体的量远远大于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酮体生成增加,超出正常水平,引起酮症酸中毒。

严重糖尿病人糖代谢异常,机体不能更好的利用葡萄糖氧化供能,通过糖异生分解脂肪,使血浆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超过正常水平,出现高脂血症。

8、机体剧烈运动后肌肉出现酸痛的生化机制是什么?休息一段时间后酸痛会自然消失,解释其原因

(1)当机体剧烈运动时:

①肌肉局部血流相对不足,氧气缺乏,葡萄糖在缺氧条件下主要通过糖酵解提供能量,而糖酵解的终产物是乳酸,导致肌肉内乳酸过多;(2分)

②肌肉内ATP含量很低,肌收缩几秒钟即可耗尽,这时即使氧不缺乏,但因葡萄糖进行有氧氧化的反过程比糖酵解长。来不及满足需要,而通过糖酵解则可迅速产生ATP,由于糖酵解过程加强,肌肉内产主乳酸过多,导致肌肉出现酸痛。(3分) (2)机体剧烈运动时,通过糖酵解过程在肌肉内产生大量乳酸。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进入血中运输至肝脏,在肝内乳酸异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再弥散入血,释入血中的葡萄糖又被肌肉摄取利用,构成的循环过程称为乳酸循环(4分)。休息一段时间后,肌肉内的乳酸通过乳酸循环逐渐被利用,故酸痛会自然消失。(1分)

9、糖酵解与糖的有氧氧化有何不同?试从它们进行的部位、反应条件、关键酶、产物、能量生成及生理意义等方面列表比较

10、简述酮体代谢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代谢特点:

1.酮体在肝生成。酮体生成以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为原料,在肝线粒体由酮体合成酶系催化完成。

2.酮体在肝外组织氧化利用。肝组织有活性较强的酮体合成酶系,但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肝外许多组织具有活性很强的酮体利用酶,能将酮体重新裂解成乙酰CoA,通过柠檬酸循环彻底氧化。

3.酮体是肝向肝外组织输出能量的重要形式

生理意义:

酮体小,溶于水,能在血液中运输,还能通过血脑屏障、肌组织的毛细血管

壁,很容易被运输到肝外组织利用。脑组织虽然不能氧化分解脂肪酸,却能有效利用酮体。当葡萄糖供应充足时,脑组织优先利用葡萄糖氧化供能:但在葡萄糖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时,酮体是脑组织的主要能源物质。

11、简述血氨的来源和去路,并叙述其中主要代谢去路的生化过程及其重要性

血氨的来源:

1、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和胺类分解均可产生氨

2、肠道细菌腐败作用产生氨

3、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主要来自谷氨酰胺。

血氨的去路:

1、在肝内合成尿素(鸟氨酸循环:这是主要的去路)、

2、合成非必须氨基酸及其它含氮化合物、

3、合成谷氨酰胺(谷氨酸+NH3 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酰胺(半随ATP—ADP+Pi))、

4、肾小管泌氨(分泌的NH3在酸性条件下生成NH4+随尿排出)

生理意义:

肝脏透过鸟氨酸循环将有毒的氨转变成无毒的尿素,经肾排出体外。这是机体对氨的一种解毒方式。肾小管泌氨有助于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

12、从蛋白质、氨基酸代谢角度分析严重肝功能障碍时肝昏迷的成因

肝功能严重损伤时,尿素合成发生障碍,血氨浓度增高,称为高氨血症。一般认为氨进入脑组织,可与脑中的α-酮戊二酸经氨基化而合成谷氨酸,氨还可进一步与脑中的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这两步反应需消耗NADH + H+和ATP,并且使脑细胞中的α-酮戊二酸减少,导致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减弱,从而使脑组织中ATP生成减少,引起大脑功能障碍,严重时可产生昏迷,这是肝昏迷氨中毒学说的基础。

另一方面,酪氨酸脱羧基生成酪胺,苯丙氨酸脱羧基生成苯乙胺,酪胺和苯乙胺若不能在肝内分解而进入脑组织,则可分别经β-羟化而形成β一羟酪胺(鱆胺)和苯乙醇胺。它们的化学结构与儿茶酚胺类似,称为假神经递质。假神经递质增多,可取代正常神经递质儿茶酚胺,但它们不能传递神经冲动,可使大脑发生异常抑制,这可能与肝昏迷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