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数的运算法则解读

对数的运算法则解读

对数的运算法则解读
对数的运算法则解读

对数的运算法则

市级一等奖旬阳中学谢道仁

一、概述

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三章第4.1节第(二)部分。本课需要学生掌握对数的运算法

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通过对法则的

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总结思想,

使学生自主、探究地开展学习活动。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法则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总结思想,使学生自主、探究地开展学习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对数研究方面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

对数的运算法则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法则的探究与证明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学习过程中,通过课件创设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知觉器官,做到"细观察、多动手、勤思考,善总结".通过观察、猜想、探究、

推理、模仿、体验,质疑等方法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索,归纳总结” 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探究法、谈话法等,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四、资源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教师准备的关于对数背景知识的小卡片,每组一套; (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实录: 引入新课 1、

复习指数运算法则:n

m n

m

a

a a +=?,n m n m

a a

a -=,mn n m a a =)(并用文字语言叙述指数的运算法则。 2、

从指数、对数的关系入手,研究对数是否有自身的运算特

点和规律。 对数运算法则

对数与指数互为逆运算,自然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由已知的指数的运算法则来探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考察实例P 81,动手实践1中的第一组

)328(log 85332log 8log 222?==+=+

猜想性质:(1)MN N M a a a log log log =+ 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完成 P 81动手实践2 验证前面的猜想

证明:设p M a =log ,q N a =log ,则由对数定义得

M a p =,N a q = q p q p a a a MN +=?=

)(log MN q p a =+∴ 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这里应注意

(1)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每个对数式有意义为前提条件) (2)能用文字语言叙述法则:两个正数的积的对数等于这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

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其意义在于将两个正数积的对数化为两个正数的对数的和的形式,实现高级运算(积的对数运算)化为低级运算(对数的加法运算),作为)(log log log MN N M a a a =+则体现了公式的逆运用,对两个同底的对数的和转化为一个同底的对数,实现了多到少的化简作用,如 16log 32log 3log 2log 6666==?=+

同理,通过P 81动手实践1中第二组、第三组中的考察可猜想:

0>a ,1≠a ,0>M ,0>N 时

(2)、M n M a

n

a

l o g l

o g =

(3)、

N M N

M a

a

a

l

o g l o g l o g -=

对于(2)、(3)的证明可仿(1),由对数与指数关系来证明,而(3)也可用(1)来证明:

N M N N N

M N M a a a a a a

log log log log log log -=-+= 这种证法使用拆分技巧,化减为加,会常用到。 通过上述探讨、研究得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 (1)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2)M n M a n a log log = (3)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例题解析:

例1、计算(P 82,例4)

(1))39(log 5

2

3? (2)5

1

100lg (3)2)2(lg 20lg 5lg +?

例2、用x a log 、y a log 、z a log 表示下列各式(P 83,例5)

(1))(log 2

yz x a (2)yz x a 2log (3)z

y x

a 2log

例3、P 83 例6 练习:P 84 1、2、3

P 88 5、6(1、3、5、7)

小结:对数运算法则的内容,推导证明及运用

作业:P 88 A 组5(2、4、6)、 6(2、4、6、8)、 7(1、3)、 8

(2、4)

课外思考题:P 89 B 组 1、2

对数函数基础运算法则及例题_答案

对数函数的定义: 函数x y a log =)10(≠>a a 且叫做对数函数,定义域为),0(+∞,值域为),(+∞-∞. 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a >0,a ≠1,M >0,N >0,则 (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4)N n N a n a log 1 log = 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例1.已知x = 4 9 时,不等式 log a (x 2–x – 2)>log a (–x 2 +2x + 3)成立, 求使此不等式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 解:∵x = 49使原不等式成立. ∴log a [249)49(2--]>log a )349 2)49(1[2+?+? 即log a 1613>log a 1639. 而1613<16 39 . 所以y = log a x 为减函数,故0<a <1. ∴原不等式可化为??? ? ???++-<-->++->--322032022222x x x x x x x x ,解得??? ???? <<-<<->-<2513121x x x x 或. 故使不等式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是)2 5 ,2( 例2.求证:函数f (x ) =x x -1log 2 在(0, 1)上是增函数. 解:设0<x 1<x 2<1, 则f (x 2)–f (x 1) = 212221log log 11x x x x ---2 1221(1)log (1)x x x x -=-=.11log 2 1 122x x x x --? ∵0<x 1<x 2<1,∴ 12x x >1,2111x x -->1. 则2 1 12211log x x x x --?>0, ∴f (x 2)>f (x 1). 故函数f (x )在(0, 1)上是增函数 例3.已知f (x ) = log a (a –a x ) (a >1). (1)求f (x )的定义域和值域;(2)判证并证明f (x )的单调性. 解:(1)由a >1,a –a x >0,而a >a x ,则x <1. 故f (x )的定义域为( -∞,1), 而a x <a ,可知0<a –a x <a ,又a >1. 则log a (a –a x )<lg a a = 1. 取f (x )<1,故函数f (x )的值域为(–∞, 1). (2)设x 1>x 2>1,又a >1,∴1x a >2x a ,∴1x a a -<a-2x a , ∴log a (a –1x a )<log a (a –2x a ), 即f (x 1)<f (x 2),故f (x )在(1, +∞)上为减函数.

教案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案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常用对数的概念. ⑵ 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 能力目标: 会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对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以复习指数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板书,提问等.5分钟) 问题1:2的多少次幂等于8? 问题2:2的多少次幂等于9? 显然,这是同一类问题.就是已知底数和幂如何求指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引进一个新数——对数. 二、新课教学 1.新概念 法则1 lg lg lg MN M N =+(M >0,N >0). 法则2 lg lg lg M M N N =-(M >0,N >0). 法则3 lg n M =n lg M (M >0,n 为整数). 上述三条运算法则,对以)1,0(≠>a a a 为底的对数,都成立. 2.概念的强化 例4 (讲授)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lg xyz ;(2)lg x yz ;(3)z .

解 (1) lg xyz =lg x +lg y +lg z ; (2) lg x yz =lg lg lg lg lg x yz x y z -=-+()=lg lg lg x y z --; (3) z 2lg x +3lg z -=2lg x +2 1lg y 3lg z -. 例5 (启发学生回答或提问)已知2ln =0.6931,3ln =1.098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 (1))34ln(75?; (2)18ln . 分析 关键是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将所求的对数用2ln 与3ln 来表示. 解 (1))34ln(75?=54ln +73ln =54ln +73ln =522ln +73ln (2)18ln =2118ln =2192ln ?=2 1(2ln +9ln )=21(2ln +23ln ) =0986.16931.02 1+?=1.44515≈1.4452. 例6 求下列各式的值: (1)lg2lg5+; (2)lg600lg2lg3--. 分析 逆向使用运算法则,再利用性质lg101=进行计算. 解 (1)lg2lg5lg(25)lg101+=?==; (2)2600lg600lg2lg3lg( )lg100lg102lg10223 --=====?. 3.巩固性练习 练习3.3.3 ( 12分钟) 1.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 (2)lg xy z ; (3)2lg()y x ; (4) 2.已知2ln =0.6931,3ln =1.098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 (1)ln 36; (2)ln 216; (3)ln12; (4)911ln(23)?. 答案:1.(1)1lg 2 x ;(2)lg lg lg x y z +-;(3)2lg 2lg y x -;(4)111lg lg lg 243x y z +-. 2.(1) 3.5834;(2)5.3751;(3)1.2424;(4)18.3225. 三、小结(讲授,5分钟) 1.本节内容

公开课教案《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尤溪五中 开课班级:高一(3)开课时间:2019.10.2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初等函数是函数的核心内容,而对数函数又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运算,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在探索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数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习从具体实例中提炼数学概念的方法,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一般,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作图,分组讨论对数函数的性质,提高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类比指数函数性质研究对数函数,培养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是新授课,,因此我把本节课重点定为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学生在探究对数函数性质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因此我把探究对数函数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然后由学生讨论完成下表:(空白表,由学生填) 函数 log a y x = 的图象 特征函数 log a y x = 的性质 图象都位于y轴的右方

高中数学《对数的概念与运算性质》精品公开课教案设计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解析 《对数与对数运算》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共分两小节,第一小节主要内容是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第二小节内容是对数的运算性质,本课时为第一小节内容. 16、17世纪之交,随着天文、航海、工程、贸易以及军事的发展,改进数字计算方法成为当务之急.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正是在研究天文学的过程中,为了简化其中的计算而发明了对数. 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教材从具体问题引进对数概念,加强了对数的实际应用与数学文化背景,强调“对数源于指数”以及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的互逆关系,将对数安排在指数运算及指数函数之后进行学习,实现对数与原有知识体系的对接,有利于学生学习时发现与论证对数的运算性质.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对数概念的理解以及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设置 1.感受引入对数的必要性,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说出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能根据定义进行互化和求值; 3.感受数学符号的抽象美、简洁美. 本课时落实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通过“推断化石年代”和“解指数方程”两个实例,认识到引入对数,研究对数是基于实际需求的。根据底数、指数与幂之间的关系,通过“知二求一”的分析,引导学生借助指数函数图象,分析问题中幂指数的存在性,以及为了表示指数的准确值,引入了对数符号,从而引出对数概念. 通过图示连线,对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各字母进行对比分析,来认识对数与指数的相互联系;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来帮助学生理解对数概念,体会转化思想在对数计算中的作用.对数源于指数,本课时中,对数问题往往回归本源,转化为指数问题来解决,因而要在理解对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互化和求值. 恰当的数学符号,对数学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数符号抽象而简洁,学生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体验对数符号的重要性. 三、学生学情分析

对数公式的运算

对数公式的运用 1.对数的概念 如果a(a>0,且a≠1)的b次幂等于N,即a b=N,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 a N=b,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由定义知: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②a>0且a≠1,N>0; ③log a1=0,log a a=1,a logaN=N(对数恒等式),log a a b=b。 特别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记作log10N,简记为lgN; 以无理数e(e=2.718 28…)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记作log e N,简记为lnN.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式子名称a b=N 指数式a b=N(底数)(指数)(幂值) 对数式log a N=b(底数) (真数) (对数) 3.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a>0,a≠1,M>0,N>0,那么 (1)log a(MN)=log a M+log a N. (2)log a(M/N)=log a M-log a N. (3)log a M n=nlog a M(n∈R). 问:①公式中为什么要加条件a>0,a≠1,M>0,N>0? ②log a a n=? (n∈R) ③对数式与指数式的比较.(学生填表) 式子a b=N,log a N=b名称:a—幂的底数b—N— a—对数的底数b—N— 运算性质: a m·a n=a m+n a m÷a n= a m-n (a>0且a≠1,n∈R) log a MN=log a M+log a N log a MN= log a M n= (n∈R) (a>0,a≠1,M>0,N>0) 难点疑点突破 对数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a>0,,且a≠1? 理由如下: ①a<0,则N的某些值不存在,例如log-28=? ②若a=0,则N≠0时b不存在;N=0时b不惟一,可以为任何正数? ③若a=1时,则N≠1时b不存在;N=1时b也不惟一,可以为任何正数? 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所以规定对数式的底是一个不等于1的正数?

对数函数运算公式

对数函数运算公式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 、b a b a =log 2、 b b a a =log 3、N a M a MN a log log log += 4、N a M a N M a log log log -= 5、M a M a n n log log = 6、M a M a n n log 1log = 1、a^(log(a)(b))=b 2、log(a)(a^b)=b 3、log(a)(MN)=log(a)(M)+log(a)(N); 4、log(a)(M÷N)=log(a)(M)-log(a)(N); 5、log(a)(M^n)=nlog(a)(M) 6、log(a^n)M=1/nlog(a)(M) 推导 1、因为n=log(a)(b),代入则a^n=b ,即a^(log(a)(b))=b 。 2、因为a^b=a^b 令t=a^b 所以a^b=t ,b=log(a)(t)=log(a)(a^b) 3、MN=M×N 由基本性质1(换掉M 和N) a^[log(a)(MN)] = a^[log(a)(M)]×a^[log(a)(N)] =(M)*(N) 由指数的性质 a^[log(a)(MN)] = a^{[log(a)(M)] + [log(a)(N)]}

两种方法只是性质不同,采用方法依实际情况而定 又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 log(a)(MN) = log(a)(M) + log(a)(N) 4、与(3)类似处理 MN=M÷N 由基本性质1(换掉M和N) a^[log(a)(M÷N)] = a^[log(a)(M)]÷a^[log(a)(N)] 由指数的性质 a^[log(a)(M÷N)] = a^{[log(a)(M)] - [log(a)(N)]} 又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 log(a)(M÷N) = log(a)(M) - log(a)(N) 5、与(3)类似处理 M^n=M^n 由基本性质1(换掉M) a^[log(a)(M^n)] = {a^[log(a)(M)]}^n 由指数的性质 a^[log(a)(M^n)] = a^{[log(a)(M)]*n} 又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 log(a)(M^n)=nlog(a)(M) 基本性质4推广 log(a^n)(b^m)=m/n*[log(a)(b)] 推导如下: 由换底公式(换底公式见下面)[lnx是log(e)(x),e称作自然对数的底]

对数

对数 导读:本文是关于对数,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1) 了解对数式的由来和含义,清楚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与指数式之间的关系.能认识到指数与对数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2) 会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推导对数运算性质和法则,能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描述对数运算法则,并能利用运算性质完成简单的对数运算. (3) 能根据概念进行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 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和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及证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维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通过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 对数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而且它是与指数概念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

画,表示为当时,.所以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与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难点是对数的概念. 对数首先作为一种运算,由引出的,在这个式子中已知一个数和它的指数求幂的运算就是指数运算,而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幂求指数就是对数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求这个数的运算就是开方运算),所以从方程角度来看待的话,这个式子有三个量,知二求一.恰好可以构成以上三种运算,所以引入对数运算是很自然的,也是很重要的,也就完成了对的全面认识.此外对数作为一种运算除了认识运算符号“”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运算法则,以便正确完成各种运算,由于对数与指数在概念上相通,使得对数法则的推导应借助指数运算法则来完成,脱到过程又加深了指对关系的认识,自然应成为本节的重点,特别予以关注.对数运算的符号的认识与理解是学生认识对数的一个障碍,其实与+,等符号一样表示一种运算,不过对数运算的符号写在前面,学生不习惯,所以在认识上感到有些困难. 教法建议 (1)对于对数概念的学习,一定要紧紧抓住与指数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指数式中理解底数和真数的要求,其次对于对数的性质及零和负数没有对数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指数式来证明,验证.同时在关系的指导下完成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

对数公开课教学反思

对数公开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对数的第一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我首先想着要从具体实例引入,要让学生感受到引入对数的必要性,于是查看了对数的起源,其实对数的起源来源于运算,将乘法运算简化为加法运算。我采用了这样的一个例子 思考:测量地震级别常采用里氏震级.汶川地震为8.0级,我们似乎很少去关心3级,4级的地震,事实上,这些级别的地震能量(震源所释放的能量大小)远远小于7级,8级,地震能量E 与地震震级M 的关系式为30M E =, (1)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4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倍? (2)测得某地震所释放的能量1.8×104,问它是多少级的地震? (3)比较地震伤害能力的大小采用地震能量来比好,还是采用里氏震级好呢? 后来评课的时候,大家对这个引例给出过讨论,这个例子是好还是不好?有没有必要,其实就是想达到吸引学生,调动积极性,然后让学生感受我们有必要去引入这个符号来进行对数运算而已。我觉得在课堂中,他达到了他的目的。另外这里,可以为换底公式那一节做个铺垫。 班级是自己当班主任的班级,学生的配合是到位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是很少的,就觉得数学思维性的东西很难去展现,但是新课的味道又太淡了,感觉就是知识点讲完之后,开始灌注练习,会给人这种感觉,我的想法是,这些练习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去掌握概念。但是,如何要把这节课上的生动,让学生去发现一些东西,而不是给出练习,让学生纯粹地去练,就感觉学生参与课堂是被动的,如何让学生很主动地参与课堂中。 听课老师给我很多意见和建议:比如在给出log 10a =,log 1a a =,可以像玩游戏一样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多算几个,让学生自己来推导,这样课堂的趣味性会更好的。 对于个人,自己要很开心地去上一堂课,去很激动很投入地上一堂课,要有激情,声音上才会抑扬顿挫啊!

对 数 运 算 法 则

二进制数的运算方法---【转载】 二进制数的运算方法 ? 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它可以进行两种运算: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1.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二进制数的加法 根据“逢二进一”规则,二进制数加法的法则为: 0+1=1+0=1 1+1=0 (进位为1)? 1+1+1=1 (进位为1) 例如:1110和1011相加过程如下: (2)二进制数的减法 根据“借一有二”的规则,二进制数减法的法则为: 0-1=1 (借位为1) 例如:1101减去1011的过程如下: (3)二进制数的乘法 二进制数乘法过程可仿照十进制数乘法进行。但由于二进制数只有0或1两种可能的乘数位,导致二进制乘法更为简单。二进制数乘法的法则为:

0×1=1×0=0 例如:1001和1010相乘的过程如下: 由低位到高位,用乘数的每一位去乘被乘数,若乘数的某一位为1,则该次部分积为被乘数;若乘数的某一位为0,则该次部分积为0。某次部分积的最低位必须和本位乘数对齐,所有部分积相加的结果则为相乘得到的乘积。 (4)二进制数的除法 二进制数除法与十进制数除法很类似。可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将被除数(或中间余数)与除数相比较,若被除数(或中间余数)大于除数,则用被除数(或中间余数)减去除数,商为1,并得相减之后的中间余数,否则商为0。再将被除数的下一位移下补充到中间余数的末位,重复以上过程,就可得到所要求的各位商数和最终的余数。 例如:100110÷110的过程如下: 所以,100110÷110=110余10。 2.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 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包括逻辑加法(“或”运算)、逻辑乘法(“与”运算)、逻辑否定(“非”运算)和逻辑“异或”运算。 (1)逻辑“或”运算 又称为逻辑加,可用符号“+”或“∨”来表示。逻辑“或”运算的规则如下: 0+0=0或0∨0=0 0+1=1或0∨1=1

对数的运算法则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2.通过法则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渗透化归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是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一.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对数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看到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由学生回答(1)(2) (3)(4). 也就要求学生以后看到对数符号能联想四件事.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对数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二.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 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对数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由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看:,,.

然后直接提出课题:若是 否成立?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实例说明其不成立(如可以举而 ),教师在肯定结论的正确性的同时再提出 可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反例,把5改写成应为,而32 =2,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几个例子, .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 由学生回答应有成立. 现在它只是一个猜想,要保证其对任意都成立,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明,怎么证呢? 你学过哪些与之相关的证明依据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对数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对数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 得, 即.(板书) 法则出来以后,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 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由学生指出.注意是每个真数都大于零,每个对数式都有意义为使用前提条件).

对数公式的推导(全)

对数函数公式的推导(全) 由指数函数 (01)n a a a b >≠=且,可推知:log a n b =,从而: ()log a b a b =对数恒等式 性质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证法1> 由于m n m n a a a +?= 设 ,m n M a N a == 则: log a M m = l o g a N n = m n MN a += 于是: ()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m n =+=+ <证法2> log log log a a a M N M N M N M N a a a =?=?对数恒等式 即: 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a a +=由于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故: 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性质2、log log log M a a a N M N =- <证明> log log log log log M M N a a a a N a M N a M M N N a a a -== =对数恒等式 由于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故:log log log M a a a N M N =- 性质3、log log ()(0,1)log b b a N N a b b >≠= 换底公式 特例:1log log a b b a = <证明> 由对数恒等式可知:log log a b N N N a b ==,log b a a b = log log log log a b b a N a N a N b b ???→==?? log log log b b a N a N N b b ?→== 由于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故:log log log b b a N a N =? 故:log log log b b a N N a = 性质4、log log n a a M n M = 特例:1 log log n a a n M M =

必修1第三章对数函数的运算法则(全)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对数运算、对数函数 二. 重点、难点: 1. 对数运算 0,0,1,1,0,0>>≠≠>>N M b a b a (1)x N a =log N a x =? (2)01log =a (3)1log =a a (4)N a N a =log (5)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6)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7)M x M a x a log log ?= (8)a M M b b a log /log log = (9)b x y b a y a x log log = (10)1log log =?a b b a 2. 对数函数x y a log =,0>a 且1≠a 定义域 (+∞,0) 值域 R 单调性 ↓∈)1,0(a ↑+∞∈),1(a 奇偶性 非奇非偶 过定点 (1,0) 图象 x y a log =与x y a 1log =关于x 轴对称

【典型例题】 [例1] 求值 (1)=7 log 3) 9 1( ; (2)=-++4log 20log 2 3 log 2log 151515 15 ; (3)=+?+18log 3log 2log )2(log 66626 ; (4)=?81log 16log 329 ; (5)=+?++)2log 2(log )5log 5)(log 3log 3(log 2559384 ; (6)=+?+2)2(lg 50lg 2lg 25lg 。 解: (1)原式49 173 3) 3(27log 7 log 27 log 22 333= ====---- (2)原式115log 15== (3)原式18log )3log 2(log 2log 6666++?= 236 log 18 log 2log 666==+= (4)原式58 )3log 54()2log 24(23=?= (5)原式8 15 )2log 23()5log 23()3log 65(532=??= (6)原式)2lg 50(lg 2lg 25lg ++= 2 100lg 2 lg 225lg ==+= [例2] 若z y x ,,满足)](log [log log )](log [log log 33 1322 12y x =)]z (log [log log 55 15= 0=,试比较z y x 、、的大小关系。 解:log 2〔log 21 (log 2x)〕=0?log 2 1(log 2x)=1?log 2x =21?x =2=(215 )1. 同理可得 y =33=(310) 30 1 ,z =5 5=(56) 30 1 . ∵310 >215 >56 ,由幂函数y =x 30 1 在(0,+∞)上递增知,y>x>z. [例3] 若==2121log log b b a a ……λ==n a b n log ,则=?)(log 21)(21n a a a b b b n 。 解:由已知λ 11a b =,λ λn n a b a b == 22 ∴ λ)()(11n n a a b b = ∴ λ=)(log 21)(1n a a b b b n

高中数学必修一《对数与对数运算》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A版必修1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①》中,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之后学习的,其主要内容是对数概念及指对数互化、对数运算等。教材采用欧拉提出的指对运算关系,通过实际问题直接引入对数概念,简明扼要地指出“对数”研究的必要性,揭示了对数与指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也很好地保持了“基本初等函数”这一章节的系统性。本节学习内容蕴含转化化归数学思想,类比与对比等基本数学方法。对数与指数的互化是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巩固,也是后面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2.1学习了指数以及指数函数的主要性质,对指数相关知识已很清晰;另外,在第一章学习了函数及其性质,对学习本课已具备前提条件。尽管如此,对学生而言,“对数”毕竟是一种新的运算,它的表示及其运算规则都是之前所不熟悉的。因此,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困难,且不能很好的领悟其中的“算理”。教材在“课后阅读与思考”中特别介绍了“对数的发明”,供学生了解对数的发展史。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而教师常常因为课时的限制未能将之纳入到课堂之内。因此,对数这一在历史中近乎狂喜的发明也就被淹没了,学生体会不到其中的奥妙。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与指数的互化. 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目标 ①理解对数的概念; ②熟练地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互换; ③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应用运算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经历对数发展历程,引出对数的定义与性质,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方法. ②在得出对数运算性质的过程中通过证明强调数学的严谨同时体会转化化归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使学生感受对数式是指数式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进一步体会运用指数式探求对数的基本思路及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严谨有序的思维品质. ②让学生探索、体会、感受对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数学家的奋斗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感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对数的运算性质(公开课教案)

§2.7.2 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的基本性质. 2. 对数的运算性质.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 进一步熟悉对数的基本性质. 2. 熟练运用对数的运算性质. 3. 掌握化简,求值的技巧. 教学重点 对数运算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化简,求值技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对数的定义,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l o g b a a N b N =?= (0a >且1a ≠,0N >) 本节课,我们将在这基础上,结合幂的运算性质,推导出对数的运算性质. 二、讲授新课 1 . 对数的基本性质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log 10a = l o g 1a a = (0a >且1a ≠) 把log a b N = 代入 b a N = 可得 log a N a N =(0a >且1a ≠,0N >) 上式称为对数恒等式,通过上式可将任意正实数N 转化为以a 为底的指数 形式。 把b a N = 代入 log a b N = 可得 log b a b a = (0a >且1a ≠) 通过上式可将任意实数b 转化为以a 为底的对数形式。 例如: log 2 2 2log a a a a == (0a >且1a ≠)

2 . 对数的运算性质 接下来我们用指对数互化的思想,结合指数的运算性质来推导有关对数的运算性质。 指数的运算性质 p q p q a a a +?= 在上式中 设 p a M =, q a N = 则有 p q MN a += 将指数式转化为对数式可得: l o g a p M = l o g a q N = l o g a p q M N += ∴ l o g l o g l o g a a a M N M N += (0M > 0N > 0a >且1a ≠) 这就是对数运算的加法法则,用语言描述为:两个同底对数相加,底不变,真数相乘。 请同学们猜想:两个同底对数相减,结果又如何?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证明如下:∵ l o g l o g l o g l o g a a a a M M N N N N = +- l o g ()l o g a a M N N N =?- l o g l o g a a M N =- 对数运算的减法法则:两个同底对数相减,底不变,真数相除。 根据上述运算法则,多个同底对数相加,底不变,真数相乘, 即 1212 l o g l o g l o g l o g a a a N a n N N N N N N +++= 若 12N N N N M ==== 则上式可化为 l o g l o g n a a n M M = n N +∈ 若将n 的取值范围扩展为实数集R ,上式是否还会成立? 下证 l o g l o g n a a n M M = (0M > 0a >且1a ≠ n R ∈) 证明:设 l o g a M p = 则有 p M a = ∴ n np M a = ∴ log n a M np = 即 l o g l o g n a a M n M = (0M > 0a >且1a ≠ n R ∈) 对数的乘法法则:M 的n 次方的对数会等于M 的对数的n 倍。 例如:3222log 8log 23log 23===

10.对数的概念与运算

十、对数的概念与运算 一、选择题 1. 对于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则 B. 若,则 C. 若,则 D. 若,则 2. A. B. C. D. 3. 计算:的值是 A. B. C. D. 4. B. C. 5. 实数的值为 A. B. C. D. 6. 对数与互为相反数,则有 A. B. C. D. 7. 如果,那么 A. B. C. D. 8. 已知函数,那么的值为 A. B. D. 9. 下列算式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0. 已知,那么等于 11. 设,则用表示的形式是 A. B. C. D. 12. A. B. C. D. 13. 式子的值为 A. C. D. 14. C. D. 15. 计算:的值为

A. B. C. 16. 计算 A. B. 17. 若,则等于 B. C. D. 18. 设,且,则 A. B. C. D. 19. 若,则等于 A. C. D. 20. 已知,,则的值为 A. B. C. D. 二、填空题 21. 计算:. 22. 化简:. 23. . 24. 计算:. 25. . 26. . 27. 计算: (); (). 28. . 29. 的值是. 30. . 31. 已知,,则. 32. 若,则.

对数的概念与运算答案 第一部分 1. B 【解析】当,A项错误;若,则,即C 项错误;若,则D项错误. 2. C 3. C 【解析】. 4. A 5. A 6. C 【解析】. 7. C 8. D 9. C 10. C 【解析】由对数性质及, 得,,, 所以 11. A【解析】因为,所以. 12. B 【解析】由对数恒等式,得 . 13. A 14. D 【解析】利用对数运算法则求解. 方法一:. 方法二:. 15. C 【解析】 16. B 【解析】. 17. D 18. A 【解析】,,又, . 19. D 【解析】由换底公式,得,,. 20. A 【解析】, 第二部分 21.

对 数 运 算 法 则

负对数似然(negative log-likelihood) negative log likelihood文章目录negative log likelihood似然函数(likelihood function)OverviewDefinition离散型概率分布(Discret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连续型概率分布(Continuous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最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MLE)对数似然(log likelihood)负对数似然(negative log-likelihood)Reference似然函数(likelihood function)Overview在机器学习中,似然函数是一种关于模型中参数的函数。“似然性(likelihood)”和"概率(probability)"词意相似,但在统计学中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概率用于在已知参数的情况下,预测接下来的观测结果;似然性用于根据一些观测结果,估计给定模型的参数可能值。 Probability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plausibility of some data, given a value for the parameter. Likelihood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plausibility of a value for the parameter, given some data. ? —from wikipedia[3] ^[3] [ 3] 其数学形式表示为: 假设X XX是观测结果序列,它的概率分布fx f_{x}f x? 依赖于参数θ thetaθ,则似然函数表示为 ?L(θ∣x)=fθ(x)=Pθ(X=x) L(theta|x)=f_{theta}(x)=P_{theta}(X=x)L(θ∣x)=f θ? (x)=P θ? (X=x)

必修对数函数的运算法则全

一.教学内容: 对数运算、对数函数 二.重点、难点: 1.对数运算 (1)x N a =log N a x =? (2)01log =a (3)1log =a a (4)N a N a =log (5)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6)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7)M x M a x a log log ?= (8)a M M b b a log /log log = (9)b x y b a y a x log log = (10)1log log =?a b b a 2.对数函数x y a log =,0>a 且1≠a 定义域 (+∞,0) 值域 R 单调性 ↓∈)1,0(a ↑+∞∈),1(a 奇偶性 非奇非偶 过定点 (1,0) 图象 x y a log =与x y a 1log =关于x 轴对称 【典型例题】 [例1]求值 (1)=7log 3)9 1(; (2)=-++4log 20log 2 3log 2log 151515 15; (3)=+?+18log 3log 2log )2(log 66626; (4)=?81log 16log 329; (5)=+?++)2log 2(log )5log 5)(log 3log 3(log 2559384; (6)=+?+2)2(lg 50lg 2lg 25lg 。 解: (1)原式49 1733)3(27log 7log 27log 22333= ====---- (2)原式115log 15==

(3)原式18log )3log 2(log 2log 6666++?= (4)原式5 8)3log 54()2log 24(23=?= (5)原式8 15)2log 23()5log 23()3log 65(532=??= (6)原式)2lg 50(lg 2lg 25lg ++= [例2]若z y x ,,满足)](log [log log )](log [log log 33132212y x =)]z (log [log log 55 15= 0=,试比较z y x 、、的大小关系。 解:log 2〔log 21(log 2x)〕=0?log 2 1(log 2x)=1?log 2x =21?x =2=(215)301. 同理可得y =33=(310)301,z =55=(56)301. ∵310>215>56,由幂函数y =x 301 在(0,+∞)上递增知,y>x>z. [例3]若==2121log log b b a a ……λ==n a b n log ,则=?)(log 21)(21n a a a b b b n 。 解:由已知λ11a b =,λλn n a b a b == 22 ∴λ)()(11n n a a b b = ∴λ=)(log 21)(1n a a b b b n [例4]图中四条对数函数x y a log =图象,底数a 为10 1,53,34,3这四个值,则相对应的C 1,C 2,C 3,C 4的值依次为() A.101,53,34,3 B.53,101,34,3 C.101,53,3,34 D.5 3,101,3,34 答案:A [例5]求下列函数定义域 (1))]lg[lg(lg x y = (2))43lg(2--=x x y (3))1(log 2 1-=x y 解: (1)1lg 0]lg[lg =>x ∴1lg >x ∴),10(+∞∈x (2)0432>--x x ),4()1,(+∞?--∞∈x (3)110≤-

高中数学必修一 对数与对数运算说课稿 优质课

对数的概念说课稿 说课人:尹斌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课题是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三章第2节对数及其运算。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特色说明六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数”是学生深入学习了指数与指数函数后的一个崭新内容,既是对指数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后面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鉴于本节在教材中有这样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方面: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运算与指数运算互化过程,了 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与指数的互化,培养学生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 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再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对数的定义和指数与对数的互化确定为本节重点,对数的产生是数学发展的需要,在高中后继课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故认识对数是很必要的,又由于高一学生对概念理解能力较弱,很多学生不知从什么角度去分析、理解概念,因此将对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不仅是授与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再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式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