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答案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答案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答案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答案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曹雪芹

①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②宝玉留神看她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juān同“涓”,择取)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③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她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体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cí)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脏不要了。

④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bān páo jiǎ)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qiáo)”。妙玉斟了一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⑤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语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下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得了。”妙玉笑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盏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⑥妙玉执壶,只向盏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她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她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⑦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⑧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她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她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

⑨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子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她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选编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写贾母一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忙接了进去”,“笑往里让”,“忙去烹了茶来”,用成窑的茶杯沏上老君眉捧上,可以看出妙玉是个对谁都热情周到的人。

B.本回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一双透视的眼睛,透视了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见证了荣国府的由盛而衰。

C.选文布局巧妙,照应、过渡自然流畅,通过描写妙玉迎客,给贾母捧茶,耳房品茶等情节,把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场面表现得跌宕起伏。

D.选文中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一向性情孤傲的黛玉,默不作声,吃完茶约着宝钗离去,表现了黛玉的世故。

5.《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令人惊叹,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品茶?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6分)

6.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妙玉这一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6分)

4.C(A项,贾母是贾府中至尊的人物,妙玉对贾母是热情的,可见其机敏。但嫌弃刘姥姥,她对不同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故A项不恰当。B项,从荣国府的环境,所用器具等,均可见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此处

刘姥姥见证了荣国府的鼎盛,而非由盛而衰,故B项不恰当。D项,由“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可知,此处是为了突出妙玉的怪僻,而非体现黛玉的圆滑世故,而是她的小心谨慎,故D项不恰当。)

5.(6分)①茶叶之挑剔,贾母与妙玉吃何种茶的对话;②茶具之精致,都是格调高雅的古玩珍藏;③茶水之讲究,旧年蠲的雨水和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水;④茶道之精钻,讨论茶冲泡次数,很有研究;⑤茶境之高雅,栊翠庵、妙玉的耳房,比别处越发好看。(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品茶情节从文章第①段开始至第⑦段结束。按照行文顺序,由第①段中“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可知,品茶环境之高雅。

由第②段“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juān同“涓”,择取)的雨水。’……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可知,此处共有四处细节描写来描写品茶,第一处描写了茶盘和小盖钟精致的样式,第二处为贾母和妙玉关于茶叶的讨论,第三处为贾母和妙玉关于泡茶所用的水的讨论,第四次为刘姥姥关于茶冲泡次数的看法。

由第④段“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bān páo jiǎ)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盉(qiáo)”。”及第⑤段“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可知,两处细节描写突出了茶具的精致和昂贵。

由第⑦段“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可知,梅花雪水作为茶水,可见泡茶之讲究。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6.(6分)①环境对比,栊翠庵花木繁盛,比别处好看,突出妙玉是个讲究的人;②妙玉对不同人物的对比,对待贾母与刘姥姥的不同,对待贾母与宝钗、黛玉的不同,可见其待人的态度不同;③妙玉与黛玉对比,“黛玉知他天性

怪癖”性情怪癖的黛玉衬托出性情绝怪的妙玉;④妙玉与宝玉对比,妙玉不能一视同仁,宝玉能做到世法平等。(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对比”,不仅要注意到其他主要人物与妙玉的直接对比,还要注意文章通过其他因素之间的对比从侧面反映出的妙玉的性格特点,如居住环境的对比、其他人物之间的对比等。注意通过语言描写,把握人物关系,分析人物形象。

由第①段“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可知,栊翠庵的环境比别处好看,突出妙玉是个讲究的人。

由第②段“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第③段“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脏不要了”、第④段“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此处为异体字,左分右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及第⑦段“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可知,妙玉对贾母毕恭毕敬,却十分嫌弃刘姥姥;妙玉用旧年的雨水泡老君眉给贾母和刘姥姥,却用五年的梅花雪水泡茶给宝钗和黛玉;刘姥姥用的的茶杯她嫌脏要丢,却拿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可见她虽是出家人,却并不能做到世法平等,对不同人的态度不同。

由第⑦段“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可知,黛玉本是个性情怪僻的人,与她对比,更突出妙玉的怪僻。

由第④段“常言‘世法平等’,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第⑧段“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她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可知,妙玉不能做到世法平等,而宝玉虽是世俗中人,但是他对妙玉、丫头、刘姥姥等人却能一视同仁,做到世法平等,两者形成对比。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