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练习题 新文化运动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练习题 新文化运动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练习题  新文化运动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练习题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一、选择题

1.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2.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 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

3.“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据此判断,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它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B.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C.它是在推翻了封建制度后出现的 D.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4.胡适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欧游心影录》,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传播的科学与理性主义宣告破产 B.梁启超反对新文化运动

C.梁启超受到西方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D.胡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

5.胡适曾经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可见,在他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思想解放

B.学习西方

C.文化转型

D.提倡科学

6.百度对“近代化”词条的解释为: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下列主张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是( )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⑤

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

C.改良与革命 D.进化与革新

8.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B.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

9.有学者评价新文化运动者“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对自我和社会的态度。”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否定制度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B.吸取辛亥革命政治失败的教训

C.认识到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D.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

10.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问题与主义”之争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

A.全面近代化

B.救亡图存

C.工业化

D.自由化

11.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李欣淑的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

B. 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

C.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D. 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13.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

A. 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 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

14.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 )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15.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16.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

A. 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B. 否定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人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C. 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D. 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17.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18.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 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 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19.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20.阅读《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 清朝末年学生留俄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进步

B. 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相关

C. 20世纪20年代后期,学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D. “以俄为师”一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的基本路径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 世纪60—90 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

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

1840 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张春海、陈叶军《百年回望: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 世纪60—90 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大概念的含义。

(3)材料一、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都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这是为什么?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问题与主义”之争虽为时不长,但反映出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界异常丰富而活跃的动态,特别是反映出了各种流派混杂难分、阵线混淆的重要特征。当时各界都在关注“社会”的革命或改良是时代的共同点。

有学者认为“问题与主义”的性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现实政治等原因的影响被扭曲了……。他们认为,在讨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当中,李大钊和胡适的分歧显然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共识大于分歧。即使是分歧,也并不是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只是在具体认知上还不够辩证和全面。“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认知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如何使主义、理论与实际更为紧密地结合。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胡适与李大钊共同开创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史。

归纳总结材料中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新文化运动绝不是一场纯粹的学术文化运动,其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并将之视为“救国之要道”。可见,B项正确。

答案:B

2.解析: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遭到惨败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许多爱国仁人志士要决心学习近代西方先进的文化。蔡元培开始留心西学,研究西方文化,提出材料中“需要两个条件”,而直到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故A项错误;文化融合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相符,故B项正确;非常推崇儒家与材料中“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不符,故C项错误;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与材料中“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3.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指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故B项正确。

答案:B

4.解析:材料未涉及“理性破产”,故A项错误;材料中梁启超反对的是“科学”,而不是新文化运动,故B项错误;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是指人们反思科技发展了,却应用于战争,给人类自身造成极大的伤害,梁启超受此影响,也在反思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科学”,故C项正确;胡适只是陈述事实,并未表态,故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胡适属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评论意在强调“针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利用西方文化去整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目的是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故选C项。

答案:C

6.解析:①强调礼义和人心是立国之道,没有近代化的内容,故①正确;②反映出对近代文明的反对,故②正确;③认识到机器的重要作用,是经济工业化的表现,故③错误;④主张设立议院,实行立宪政体,是政治民主化的表现,故④错误;⑤强调的是民主与科学,是思想理性化的表现,故⑤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7.解析:自强与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故A项错误;打倒偶像和启蒙为动力,即倡导民

主与科学,故B项正确;改良与革命是康梁维新派和孙中山等革命派的口号,故C项错误;进化与革新与五四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8.解析: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是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和主义之争,故A项错误;李大钊思想属于社会主义思潮,而梁漱溟思想属于文化保守主义,材料反映的是两种不同思想,说明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故B项正确;梁漱溟思想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故C 项错误;李大钊思想属于社会主义思潮,不属于保守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9.解析:题干中“更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说明新文化运动依然肯定通过制度解决中国问题,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政治失败的教训是指辛亥革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所窃取,符合题干中新文化运动者强调应当使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要求,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是导致新制度不能在中国真正确立的重要因素,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对自我和社会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者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的影响,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0.解析: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各种形式探索的主题就是救亡图存求取中国的独立自主。只有这个前提条件具备了,才有可能谈及其他的方面。

答案: B

11.解析:据材料可知,社会现象是指“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而非李欣淑本人,排除A。1917年段祺瑞击败张勋后没有恢复《临时约法》,因而材料中现象不可能是因为临时约法的规定,排除B。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使中国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从而就有李欣淑等人追求女性解放的举动,C项正确。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1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并未占据主导,故A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现,并未说明西学的势力减弱,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翻译和理解可知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其他思想并存,故D项错误。

答案:C

13.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没有考虑到当时的中国现实,排除;B 项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理论,排除;从“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来看,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D

14.解析: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故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故B 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时间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D项错误。

答案:C

15.解析:解题时一是要注意时间“1920年9月”;二是要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工人的社会”“工人的中国”“工人的世界”。A项与材料无关;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C项;中共二大在正确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因此,中国工人阶级不可能在1922年以前就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排除D项。答案为B项。

答案:B

16.解析:材料强调了历史的解释要用“内因”,即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抹杀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也未否定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人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C

17.解析:A项是五四运动的意义,但与“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不符,故A项错误;B项“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也属于政治领域的认识,与材料中“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不符,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文化领域里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则是一场政治运动,与胡适的主张不符,故C项符合对“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的解释,故C项正确;从“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的梦想”可知,五四运动与胡适的初衷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8.解析:根据题干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可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故A项正确。

答案:A

19.解析:根据材料“‘国文’为‘国语’”“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可得出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故A项正确;小学的教育语体改革不能说明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仅限于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有限,且C项在材料无体现,排除;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 项。

答案:A

2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末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代前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成立了共产党,国共实现了首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派遣留学生去俄(苏)学习,导致留俄(苏)的学生数量增加,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军队,学习苏联的经验,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体现在学习的内容上,如联共(布)党史、唯物史观,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并不是一直“以俄为师”,如维新变法“是以日为师”,辛亥革命是“以英美为师”,D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选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19 世纪60—90 年代,随着西方军事……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得出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学习西方科技,根据材料一“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几个角度回答,得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促进西方思想传播和中国民主化进程。第(2)题,第一小问“德先生”,据材料二“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第二小问“赛先生”,据材料二“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学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第(3)题,据材料一中“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得出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据材料一中“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得出封建顽固势力的抗拒与反抗,据材料一“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得出西方列强的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学习西方科技;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倡导维新变法。

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促进西方思想传播和中国民主化进程。

(2)“德先生”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赛先生”指科学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3)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封建顽固势力的抗拒与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22.解析: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他们认为,在讨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当中”“只是在具体认知上还不够辩证和全面”可知“问题与主义”的纷争不过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内部一次对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和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理性讨论;第二小问评价,根据归纳的观点,在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

答案:观点:所谓的“问题与主义”的纷争不过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内部一次对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和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理性讨论。

评价:该观点摒弃了阶级分析方法,并离开了历史大背景,无视这场争论的实际,因而是非科学的,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胡适仍然是主张渐进改良道路的,不能否认在论证中他以实用主义、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这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关系到近代中国要不要革命,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争论,是涉及近代中国社会和历史走向的根本分歧。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2019届高三一轮思维导图微专题二十六:工业区位条件分析

微专题二十六:工业区位条件分析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江门市2018届高三3月模拟)东莞大朗镇于1979年引进第一家毛织厂。20世纪90年代初,毛织产业已颇具规模。2002年该镇被授予“中国羊毛衫名镇”称号。近年来,大朗镇积极采取措施,让毛织产业焕发新精彩。据此完成1~3题。 1.初期大朗毛织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销售市场广阔 C.国家政策支持 D.科技水平高 2.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大朗毛织业仍逆势增长。主要依靠 A.丰富的原料 B.产业结构调整 C.交通运输改善 D.科技创新 3.若大朗毛织业向外转移,最适合转入的地区是 A.新疆 B.越南 C.贵州 D.广西 4.材料一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翡翠加工中心和翡翠消费市场。众多海外大牌公司看好中国内地市场,纷纷将市场重点转移至中国内地。瑞丽(位置见下图)是我国重要的翡翠加工基地之一,玉石加工历史悠久。

材料二翡翠全球生产和营销格局变化表。 (1)分析瑞丽成为我国翡翠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2)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云南和广东两大翡翠集散加工区域,试说明原因。 (3)分析香港作为翡翠加工中心地位下降的原因。 5.(2014·课标Ⅰ,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1.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路 对工厂区位选择时主要从以下思路分析: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精选17 资源的开发利用

微专题精选17:资源的开发利用 【知识归纳】资源的开发利用(用“四有”意识,解决“开发”问题) 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

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回答3 ~5题: 3.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 ) A.市场 B.原料 C.交通 D.劳动力 4.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 5.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轻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内蒙古武川县在打造清洁能源产业方面率先迈出坚定的步伐,同时,该县正在着力引进光伏发电,形成“风光互补、蓄储一体”的清洁能源体系,为呼和浩特市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部”提供支持。下图中“白道”是沟通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历来是一条经商之路。读图,回答6~7题: 6.武川县打造风电能源产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力资源丰富②地形平坦开阔,人口密度小 ③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④产业技术基础好,交通便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武川县发展“风光互补、蓄储一体”的清洁能源体系( ) A.可以降低风能利用率 B.可以使电力输出更平稳 C.可以降低建设成本 D.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安徽省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长期采煤已导致20%左右地面沉陷,积水成湖,平均沉陷可达七米左右。漂浮式光伏电站是将光伏发电组件安装在水面漂浮体上,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201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150兆瓦漂浮式光伏电站在淮南市刘龙采煤沉陷区正式并网发电。据此回答8~10题: 8.在淮南市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的主要区位条件不包括( ) A.淮南市太阳能资源丰富 B.淮南市科技力量雄厚 C.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大 D.鼓励发展新能源的政策 9.淮南市漂浮式光伏电站( ) A.发电稳定性比传统火力发电强 B.可根本性解决淮南市能源不足的难题 C.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地水资源 D.有利于淮南市成为中国未来“光谷”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一、发展概况 1、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以为中心的独立革命 (1)背景: A西欧国家(英、西、葡)对美洲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 B 经济的发展,美洲人民强烈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双方矛盾尖锐。 C 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意识觉醒。 (2)主要事件: ~年美国战争;~年革命(杜桑·卢维杜尔); 1815~1826年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今天的、和;圣马丁解放了、和首府以后引退);葡属独立。 (3)性质:反对,美国独立战争还具有的性质。 (4)特点: A 为中心。 B以的形式进行。 C运动受思想的影响。 D带有和的双重性质。 (5)影响: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有哪些?: 2、19世纪上半期:以为代表的反殖反封建斗争 (1)背景: A 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为主要形式。 B殖民主义者与势力开始勾结,亚洲各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2)主要事件: 、、、、 (3)性质:具有和的双重性质。 (4)特点: A以为中心。(同时期欧洲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20—30年代希腊、比利时独立;1848年革命中的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 B_______或__________领导,提不出___________纲领,大都带有_______色彩。 C具有______________的双重性质(最突出) D发生在工业革命完成后 (5)影响: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革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从总体来看,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各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起义均属_________________运动,即领导起义的多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阶级,他们不是_____________的代表者,没有先进思想指导,提不出________纲领,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究难以胜利。同时期亚洲______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洲觉醒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 (本专题为高考超星级核心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请同学们务必重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王权和神权的结合(甲骨文)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进行有效统治⑵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⑶影响: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三种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 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5西汉 ⑴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封国常与中央抗衡;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⑵君主专制:汉武帝:内(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6唐 ⑴中央集权问题并未很好的解决,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作乱(安史之乱) ⑵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草拟、颁布政令)、门下(审核政令)、尚书(执行政令)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7宋 中央集权 ⑴军事:杯酒释兵权;地方精兵强将编入中央禁军 ⑵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⑶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财政大部分运往中央 特点:重文轻武;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积贫积弱 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君主专制 ⑴宋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⑵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8元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选择题 1.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 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 巨。”此现象反映了( ) 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2.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 A.增加了许多农业新品种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出现了近代大农业 D.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3.“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 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A.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民族工业的产生 4.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的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洋务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5.鸦片战争前,中国粮食产量中商品粮比重在10%以下;鸦片战争后,这一比重上升至17%。 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外资入侵破坏民族工业 B.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6.时文有曰:“洋人与中国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 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突破训练:沙丘(含答案)

2021届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突破训练:沙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福建平潭岛罕见地貌:岛屿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与村庄近在咫尺,但几百年来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6-7级。据此完成1~3题。 1. 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A. 河流沉积出露河床 B. 岛屿东北部海滨的沙滩 C. 就地岩石风化 D. 台湾岛上风力搬运而来 2. 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A. 海水涨潮、落潮,海水堆积 B. 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C. 君山冰川堆积作用 D. 君山阻挡、削减风力,风力堆积 3. 沙丘不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 沙丘位于当地山地的背风地带 B. 沙丘上黑色碎石多,固沙作用明显 C. 植被根系发达,固沙作用明显 D. 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粒运动方向 沙丘干旱地区的一种微地貌类型。下图为沙丘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 关于沙丘形成原因,正确的是 A.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 B.泥沙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 C.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搬运作用 D.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沉积作用

5. 下列关于该地沙丘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A.风力越大,沙丘坡度越陡 B.缓坡砂粒直径小于陡坡 C.缓坡一侧为迎风坡 D.该沙丘所在地主导风向是西北风 金字塔沙丘在许多沙漠中都是最大的风成地貌,其形态特殊,稳定少动,分布广泛。通过分析与实验模拟,金字塔沙丘是在新月形沙丘基础上,受其它风向的改造,形成的具有3-6个棱面的星状沙丘。依据祁连山北侧的甘肃敦煌鸣沙山上金字塔沙丘形成模式图(下图,箭头代表盛行风向)。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8题。 6. 与新月形沙丘相比,金字塔沙丘的形成条件最大的不同在于 A.沙源更丰富 B.风力更强 C.体积更大 D.三组或三组以上风向 7. 模式图中,显示金字塔沙丘的形成顺序应该是 A.①一②一④一③ B.②一④一①一③ C.②一①一③一④ D.①一③一④一② 8. 实际观测中,发现敦煌鸣沙山地区偏南风具有频率高且多出现在夜晚的特点,其原因主要是 A.夜晚受来自祁连山的山风的影响 B.夜晚东南季风更为强盛 C.夜晚亚洲高压势力更强,风力强盛 D.受海陆风影响,夜晚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雅鲁藏布江河谷加查-米林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平均海拔3800米,年均降水量514mm。图3示意该段河谷沙丘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 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 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我国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2018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一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2、秦朝: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3、两汉: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4、魏晋南北朝:马钧改进翻车;水碓、水磨加工谷物;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5、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6、总结生产技术的作品:北朝的《齐民要术》;明朝的《农政全书》。 二、重农抑商——政府采取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隋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部分推行以庸代役。 4、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引进玉米和甘薯,推广植棉。 7、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推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修建重大水利工程 1、春秋:邗沟和芍坡。 2、战国:秦国:都江堰、郑国渠;魏国:西门豹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 5.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

6.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 Ⅱ.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商周:经济重心在河南、陕西一带。 2、春秋战国: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 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3、秦汉:经济重心在关中一带,但珠江流域和长江流 域经济有所发展。 4、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江南 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5、隋唐: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南宋: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7、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 出现了资本生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Ⅲ.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封建社会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确立,1952年底废除)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屯田制、均田制)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1)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结束: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二、中国近代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农民土地所有制)。 2.辛亥革命: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农民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双交双减的土地 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土地

2021届高三历史备考微专题讲解

2021届高三历史备考微专题讲解 在新的高考备考过程中,学生的基础关系到最终成绩,所以下来在训练讲评进行微专题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主干知识的掌握!此次训练是第三次周日测试题。从主观题开始: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孔子吸取《周易》智慧,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孔子认为君子不但要知天命,更要“畏天命”,他从“仁”出发,提出“钓而不纲(结网),弋不射宿(巢宿)”,把不合时宜的滥伐幼树和捕杀幼兽斥为“不孝”。在孔子看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提倡“节用而爱人”,赞扬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摘编自任俊华等《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材料二: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东南地区被围垦的湖泊达数十个,“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大量湖泊消失或萎缩,造成涝无蓄泄之所,旱无荫灌之水的局面,水旱之灾明显增多。朝廷多次下诏禁止围田并展开废田还湖行动,但这些禁令并没有很好执行,围湖围田皆为豪宗,且政府为安置流民,时禁时围,东南地区盲目围田的势头始终持续。——摘编自张建民《对围湖造田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南宋东南地区围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影响。(8分)

[考点]本题考查了古代生态环文明的思想与实践的主干知识。首先,学生们务必解读好材料的观点,结合材料观点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1问是结合材料跟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材料已经有“知天命,还要畏天命”、把滥伐幼树和捕杀幼兽为“不孝”就知道孔子的生态思想是要遵循自然,敬畏自然,并且要取之有度,热爱自然,融入自然,还要节用! 第2问是考查南宋时代东南地区围田现象严重的原因与影响。也是必修二主干知识的人地矛盾带来的问题,我们必须清楚,老百姓为何要围田?不就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吗?但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又带来新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破坏,造成更为严重的生态恶化,对老百姓带来非常严重的水患,所以,我们应该总结反思得失,收到什么启示! 附参考答案: 1、遵循自然,敬畏自然;取之有道,持续发展;热爱自然,融入自然;节用资源。 2、原因:北民南迁,人地矛盾突出;政策不定,执行不力;生态意识淡薄。 影响: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易引发自然灾害,破坏农业生产;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作为最基层的政府,古代县衙几乎就是“一人政府”,“皇权不下县”使得基层正式官员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量级。自先秦到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2020年高考地理微专题11 工业区位

微专题11 工业区位 【河南省九师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11月联考地理试题】仿制药是指与专利药在剂量、安全性和效力、质量、作用以及适应症上相同的一种药品,只是这种药品不拥有专利权,而是专利保护期到期后,专利药将成分、研制方法等公开,由别的制药企业进行仿制生产上市的药品。印度在全球仿制药市场享有“世界药房”声誉,其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据此完成1—3题。 1.印度享有“世界药房”声誉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B.市场C.政策D.劳动力 2.印度仿制医药厂林立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生产成本B.提高药品品质C.增加就业机会D.开拓国外市场 3.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是 A.放宽仿制药进口审批B.依靠政策做大药企 C.缩小生产规模D.仿创结合,加大研发力度 (大庆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T服装科技公司利用“互联网+”与传统的服装业和服务业深度整合,顾客登录公司网站或手机应用,可以在线上设计自己喜欢的服装并下单购买。据此完成4—6题。 4.T公司与面料供应商的关系属于 A.商贸联系B.生产协作联系C.科技与信息联系D.地理空间联系 5.T公司比传统服装业 A.生产效率高B.生产技术水平高C.贴近市场D.集群效应显著 6.T公司更适合布局在 A.乌鲁木齐B.哈尔滨C.郑州D.深圳 7.(2019·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三期中)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特币作为互联网货币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全球比特币生产能力的70%集中于中国。比特币“矿场”是利用数量众多的计算机服务器通过运算得到比特币的工厂,“矿场”计算机运行以及降温需要消耗 大量的电能。 四川马边县水能资源丰富,但水电站普遍存在弃水现象,部 分库容存水不通过发电机组直接被排到下游,水能利用率不足 80%。近年来,马边县出现比特币“矿场”集聚区,这些比特币“矿 场”每年在该地和西北地区之间进行季节性迁徙。下图为马边县 位置示意图。 (1)推测比特币“矿场”季节性迁徙的特点,并说明理由。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练习题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一、选择题 1.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2.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B.思想观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 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 3.“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据此判断,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它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B.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C.它是在推翻了封建制度后出现的 D.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4.胡适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欧游心影录》,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新文化运动传播的科学与理性主义宣告破产 B.梁启超反对新文化运动 C.梁启超受到西方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D.胡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 5.胡适曾经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可见,在他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思想解放 B.学习西方 C.文化转型 D.提倡科学 6.百度对“近代化”词条的解释为: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下列主张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是( )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微专题二 湖泊

微专题二湖泊 [核心知识必备] 1.以贝加尔湖为例分析常见考查角度 (1)物种独特的原因——分析“特有”。 周边人口较少,流出河流少,缺少与外界交流的环境;湖泊古老,经漫长进化形成独有物种。 (2)鱼类丰富的原因——分析“丰富”。 湖泊面积大,提供广阔的空间;湖水纯净,阳光透射率高,藻类、浮游生物丰富,鱼类饵料充足;入湖河流多,沿湖湿地多,提供丰富的有机营养物。 (3)天然空调机的原因——分析“调节气候”。 ①冬温高:冬季湖泊降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湖水结冰释放热量。 ②夏凉爽:纬度高,地势高,湖泊升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4)多风浪的原因——分析“湖陆风”。 湖泊面积大,湖泊与周边陆地热力差异大,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湖面狭长,两岸地势高,狭管作用强。(注意冬季结冰,基本无风浪,主要考虑夏季) 2.综合治理

(1)面临“灭湖”威胁的原因:流域内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增多,入湖径流量减少;工农业生产引起的水体污染严重;不合理的捕捞和水体污染导致鱼类等生物多样性减少。 (2)“灭湖”带来的影响: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大;年降水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退化;湖岸周围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 (3)解决“灭湖”威胁的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用水量;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国家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立法保护水资源等。 [实例应用提升] 1.(2018·全国卷Ⅲ,6~7)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解析]第(1)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符合地壳断

2020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意见(精品)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意见 高三二轮复习从2020年3月开始,至5月上旬结束。本轮复习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巩固提高的重任,是高三备考复习的关键阶段。 一、指导思想 本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以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为主要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从二轮复习实际和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出发,进一步明确备考内容重点,优化备考实施过程与策略,在一轮复习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特别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任务与目标 二轮复习备考指导要围绕“提高”做文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与素质。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提高。既要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全程提高。做到学、练、考、补有机结合,保障学生学习环节的完整性。 3.全员提高。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扶弱促强,特别是通过帮扶,让学生通过本轮与后期的复习,各有所得,各得其所,稳步提高。 三、基本原则与要求 二轮复习要在科学备考、规范备考、精细备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精准备考原则,提高复习指导效益。 “精准”是备考指导的质量要求,其基本要求就是备考指导要符合考情(考纲、考题、考卷)、符合学情、符合轮情、符合课情(不同课型)。“准”是备考质量的核心、方向,“精”是备考质量的具体要求与保障。高考备考指导必须研考情,明学情,识轮情,熟课情。 在备考指导活动中,课堂指导是主阵地与主要环节,精准指导更显重要。课堂复习指导“精准”要做到“四度”:内容要有深度(知

最新高三历史专题1 专题综合训练

专题综合训练 1.[课标全国Ⅱ2018·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课标全国I 2017·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3.[课标全国Ⅱ2014·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4.[课标全国Ⅲ2016·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5.[课标全国Ⅲ2016·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翻的区域日益扩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