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论《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查干哈斯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07双语班学号:20072103018)

指导教师:张丽华

引言

《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作者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纪君祥,《赵氏孤儿》表现的是历史传说中春秋时代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的《晋灵公不君》,其中主要记载了晋灵公与赵盾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赵、屠两家相互仇杀的情节。在《史记》卷43《赵世家》中,才有了晋灵公被赵盾的侄子赵穿刺死,屠岸贾在晋景公的默许下,借着为晋灵公报仇的名义族灭赵家,以及随之而来的“搜孤救孤”的故事轮廓。《赵氏孤儿》所述剧情,主要取材于《史记》。大致剧情是: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三百余口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驸马赵朔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欲救出孤儿,负责看守的将军韩厥同情赵家看不惯屠岸贾的恶行,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为保证孤儿的绝对安全亦自刎。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决定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血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掷在地上,又刺了几剑,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程婴和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程勃(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又取名屠成。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告诉其实情。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灵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将屠岸贾专权横行、残害忠良之事禀明,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贾并将之处死。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恢复本姓,被赐名赵武。

在《赵氏孤儿》这部剧本中主要出现了以下的人物——赵氏孤儿、反面人物屠岸

贾、舍命救孤儿的“八义”(即钜麋、提弥明、灵辄、程婴、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程婴之子)。而在这十个人物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以程婴为代表的“八义”,特别是程婴,全剧着重刻画了他为救赵氏孤儿所做的一系列义举,所以尽管剧本名为《赵氏孤儿》,但赵氏孤儿并没有被作者进行很多的描刻,而是更像一个用以贯穿整个剧目的媒介;当然,与剧目同名的赵氏孤儿也是本剧的重要人物;而剧中的另一个人物,即屠岸贾,作为剧中的反面形象亦是本剧不可忽视的人物。

《赵氏孤儿》敷演了一个报冤复仇的悲剧性历史故事。全剧围绕救孤复仇的中心事件,歌颂了英雄人物为正义前仆后继、执著追求的牺牲精神。洋溢着浓郁的悲剧意识。赵朔死前对公主嘱咐:“公主,你听我遗言,你如今腹怀有孕,若是添了女儿,更无话说,若是个小厮呵,我就腹中与他个小名,唤做赵氏孤儿。待他长立成人。与俺父母雪冤报仇。”[1]公主死前将孤儿托付给程婴说:“你怎生将这个孩儿掩藏出去,久后成人长大,与他赵氏报仇。”韩厥自刎前对程婴说:“将孤儿好去深山深处隐,那其问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拿住贼臣,碎首分身,报答亡魂,也不负了我和你硬踹着是非门,担危困。”还有公孙杵臼对程婴的寄托:“我嘱咐你个后死的程婴。休别了横亡的赵朔。畅道是光阴过去的疾,冤仇报的早。将那厮万剐千刀,切莫要轻轻的素放了。”信念的每一次传递都伴随着牺牲,也增添了一份执著和希望。悲剧意识由此荡漾开来,愈积愈浓,缔造了《赵氏孤儿》慷慨悲凉的悲剧意识。

一、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一)程婴之悲剧

程婴这个人物是《赵氏孤儿》主要的悲剧人物,不仅是因为作者对他的描写最为详尽,更是由于程婴最好的传达和表现了《赵氏孤儿》所要诠释的悲剧意义。

在赵氏面临灭门绝后的灾难时,程婴冒着极大危险,进入了已被封锁的公主府,依照公主的托付毅然选择了救孤,公主为了断程婴的后顾之忧,毅然选择了死亡。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自己的药箱中,准备带孤儿出府,然而很快就遇到了新的问题——把守府门的将军韩厥的盘查,幸而韩厥深明大义同情赵氏孤儿的遭遇,看不惯屠岸贾的恶行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以自刎来表明救孤之决心。而这时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脱的消息之后,为了斩草除根,诈传灵公之命,要杀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所

有婴儿。在这种情况下,程婴无法逃匿,即使逃匿,也要祸及全国婴儿。危急之中找到原是晋国大夫,因灵公无道、屠岸贾专权,且年事已高而弃官回乡的公孙杵臼商量。程婴决定把自己的亲生孩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恳请公孙杵臼抚养赵氏遗孤。公孙认为程婴比自己年轻,更适宜承担抚养赵氏孤儿的责任,于是把程婴的儿子要来冒充赵氏孤儿收养,再由程婴到屠岸贾处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狡猾的屠岸贾对程婴有所怀疑,程婴以自己一是为救晋国婴儿之命,二是怕自己绝后,巧妙回答,狠毒的屠岸贾要程婴去对公孙杵臼行刑拷打,程婴只好忍痛而为。屠岸贾当面将程婴的儿子剁为三段,公孙杵臼也触阶壮烈而死。程婴眼见亲子惨死在自己面前,却将真孤儿收为义子取名为程勃。程婴从此被屠岸贾视为心腹,并将程婴的“儿子”——赵氏孤儿收为义子,名为屠成。在赵氏孤儿幸福成长的二十年漫长岁月中,程婴遭到不明真相的晋国人民的唾骂,独自吞咽着卖孤求荣的恶名、戟手唾骂的侮辱,始终默默忍受着强烈的痛苦和仇恨以及人们的鄙视。在生不如死的政坛魔爪下,他含辛茹苦,终于把孤儿赵武拉扯成人。他使一张白纸般的赵武燃起复仇的烈焰,他煞费苦心、画图说古、痛说家史、控诉奸佞,终于策动懵懂的赵武,挥舞起复仇的利剑,杀向十恶不赦的屠岸贾,报了二十年前的血海深仇。

程婴在戏剧中是个身份卑微的地道小人物——草泽郎中。可是正是这位不起眼的草根小人物,第一时间赶到下宫,把孤儿藏入药箱,带离险境;他慷慨陈词,说服宫门守将韩厥大义放行进而自刎;他吞下血泪,李代桃僵交出襁褓中嗷嗷待哺的亲生幼子,换下孤儿赵武;他忍辱负重,骗取奸贼屠岸贾的信任,苟活于世。他胸怀王公贵族不可能有的仁心、仁术,用自己卑微的孱弱双肩,扛起了救孤复仇的猎猎大旗。从这样的人物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忠义精神,同时也能看到其浓的化不开的悲剧命运。

统观全剧,不难发现,“忠义”精神是剧本主要歌颂和弘扬的。而这一精神正是由程婴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来呈现的。先是程婴因“向在附马府门下,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且“幸得家属上无有我的名字”,毅然承担起了救孤的事业。在《赵氏孤儿》中,孤儿仅在第四折、第五折中出场,仅起到连结作品结构线索的作用。事实上悲剧主人公无疑是程婴,作者通过一些细小的事件,细致地刻画出程婴的思想发展过程,即报私恩——救孤儿——救众生——舍己——舍子——抚孤。作品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因而程婴的思想性格便具有鲜明的封建时代特点和阶级特点。他“有恩不报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你又忠我可也不信,你若肯舍残

生,我也愿把这头来刎。”可见,程婴是以忠义出发反暴救孤的,作品歌颂的,也正是他的忠义行为。而正是这些思想和行动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讲就是构成他悲剧命运的关键。

可以说,在“忠义”精神上,程婴是一个作者塑造出来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完人楷模。他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为了自己主人的利益不怕冒任何危险,在中国封建固有的君君臣臣、主仆体系道德教化下,为保全主人的后代,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忍辱负重独自承担艰辛困苦。作者正是通过程婴这样一个人物——个人境遇悲苦但精神无比高尚,从而打动成千上万的观众,进而使观者做出清晰的道德取向,即“忠义”至上。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写作主题,也体现了作者所在时代的主流精神。但正因为如此更能体现出程婴这个人物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赵氏孤儿》中面对程婴这个人物时咏唱的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忠义,而感动我们和引起我们心灵共鸣的却是它诠释生死的咏叹。当程婴、公孙杵臼商议救孤时,生是忍辱负重,死是大义凌然,生是难,死是易,怎样的一个生死决择啊!公孙杵臼舍身取义,死之可泣。而一介草泽医人程婴,为报当年赵家的恩惠,以一颗侠义之心承担起了一份英雄的使命更是弥足珍贵。程婴在目睹了亲子被屠岸贾摔死,公孙杵臼被乱棒打死之后,视孤儿为己出,二十载的含辛茹苦,二十载的忍辱负重,更是生之可歌。这是怎样的一种担当啊?此时,我耳边传来的是马连良[2]老先生的苍劲的韵腔:

老程婴提笔泪难忍,

千头万绪涌在心!

十五年屈辱俱受尽,

佯装笑脸对奸臣。

晋国中上下的人谈论,

都道我老程婴贪图了富贵与赏金;

卖友求荣,害死了孤儿,

是一个不义之人!

谁知我舍却了亲儿性命,

亲儿性命!我的儿呀!

抚养了赵家后代根。

为孤儿我已然把心血用尽,

说往事全靠这水墨丹青。

画就了雪冤图以为凭证,以为凭证。

(二)赵武之悲剧

作为与剧目同名的人物,赵氏孤儿很显然是这部剧作的又一主要人物形象,但这一人物在剧中更多的时候是在承担一种媒介的作用,即一种贯穿全剧的作用。没有他就无法构成整个故事的冲突,但他并不拥有主动性。这个人物在剧中的所作所为是非常被动的。在赵氏孤儿成年具备行为与思考能力以前,他只是一个被众人营救以及被屠岸贾追杀的对象,尽管他始终参与了整个故事,但他无非是一个两班人马的跤力点,被救与被追杀都不由他的主观意志所决定。

赵武出生之前,家族就遭灭门之祸,其母托孤于程婴,而后自缢。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后,为保守秘密而自刎。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婴之子冒充赵氏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告密,屠岸贾乃收捕公孙杆臼与假赵氏孤儿,假赵氏孤儿被斩,公孙杆臼撞阶身亡,程婴忍辱二十年,赵武赖以幸存。而在二十岁时他方得知真相。人生是这样的残酷,在他来不及准备的情况下却要面对这样的血海深仇。他背负着家族的杀戮和同仁的鲜血,仇恨却需要指向那个二十年来一直被称作“义父”的人。对于这样的命运他只能接受却不能改变,因为这一切早已在他懵懂之时就已发生,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命运之手操纵着这一切,不容他反抗。

无论哪个年代,二十岁的人生都应当是花一样的蓓蕾初绽,梦一样的美丽温情。然而,如果就是在二十岁生日的这一天,知道了你出生的真相,而这真相背后又掩藏着那样血腥的杀戮,为了让你活下来,被你叫做父亲的那个人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为了这个真相,生父死了,而养育自己的义父却是灭他全族的不共戴天之仇人——如果是这样,怎么办?

这就是困境——赵氏孤儿的困境。在这个留传了千年的“搜孤救孤”故事里,人们的关注点似乎永远都集中于程婴的忠诚与信义,屠岸贾的固执与报应,而作为剧名的那个人,那个真实的困境中的孤儿,反倒被视作一个参照物,而没有得到足够的注视。

出生在家破灭门之日,成长在善意的谎言之中——只要平静地活下去,这些本不会是问题,他可以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成长为一个男人然后娶妻生子恬静地在他的时代里默默生活,然而他的身世注定他不会有这样的平静——突然之间,一切都被揭穿了。他知道了一切,他出生之前,赵家就遭灭门之祸,其母托孤于程婴,而后自缢。程婴冒险带着他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他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屠岸贾搜孤甚急,拟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他,藏于杆臼家中,并由程出面告密,屠岸贾乃收捕公孙杆臼与假孤儿,假孤儿被斩,公孙杆臼撞阶身亡,他才赖以幸存。人生是这样的残酷,他背负着家族的杀戮和同仁的鲜血,仇恨却需要指向那个二十年来一直被称作“义父”的人——再也没有温情,屠岸贾一方面为养育栽培他成人的大恩人,另一方面又是赵氏家族全灭的罪魁祸首,赵氏孤儿生而为人,就不得不背负起其人生命运所难以承载的两难抉择。困境就这样实实在在地摆在面前,绕不过去的。

当程婴告诉赵氏孤儿真相,赵氏孤儿说出“元来赵氏孤儿正是我,兀的不气杀我也!”对于一个已发生的事件他才得以知晓。尽管在这里如果我们稍加思考就可以发现,赵氏孤儿有两种路可以选择,也可以说本可能有两种心境,即报仇和不报仇,以及两种态度,一种如剧本所述在得知真相后悲愤不已毫不犹豫的要杀屠岸贾以报血海深仇,再一种,毕竟赵氏孤儿与屠岸贾有着多年的情分,他很有可能在内心充满矛盾,徘徊在报仇与不报仇之间,一方面他与屠岸贾有着家仇,但另一方面,仅就对他这个个体而言,屠岸贾也的确对他有恩,所以抱着一种“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想法,赵氏孤儿也是有可能选择不报仇的。但正是有着前面的“八义”之举,特别是其中程婴的无私牺牲,使得赵氏孤儿在这个本来可以选择的时候也不可能有选择了,如果他不杀屠岸贾,那么“八义”的行为就是白费,使为他牺牲的人无法瞑目,使程婴倍感凄苦。所以无论是作者还是观者也只能接受一个没有选择的赵氏孤儿了。在这里与其说赵氏孤儿是顺从了作者在前面的层层铺垫,倒不如说在更深的层面上赵氏孤儿是顺从了封建道德体系的标准。而人处于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又怎能有自己的选择呢。所以尽管赵氏孤儿的行动很是符合该剧的主题和封建道德标准,但他却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更加真实的人性,而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无所为的被动。而这怎么能不被视为是莫大的悲哀呢?

戏剧中当作为复仇主体的赵武知道自己的身世时,所想的只不过是“将那厮钉木

驴推上云阳,休便要断首开膛:直剁得他做一锅儿肉酱,也消不得俺满怀惆怅。”到最后奸臣有报,忠良之后“袭父祖列爵卿行”,大家一起感戴君思浩荡,“落得个史册上标名,留于后人讲”。而这样的戏剧结尾更加巨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意义。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始终是支配人们行为的至高无上的绝对信念,因此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复仇更多的是与特殊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复仇者也往往不仅是受害者的亲人,更多的是一个利益群体。作为受害者的亲属,其自身回旋余地那样狭小,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被劫持的”,复仇本身往往超越了个人的恩怨而上升到正义与邪恶、忠良与奸佞之间的火拼:个人无法融入任何的主观犹豫,而是只能作为一个近似傀儡的东西,被很多看不见的手操纵着。没有了自主意识,这是何等悲哀的命运?

有人说,赵氏孤儿应该放弃复仇,表示和解。如此对故事进行窜改,那么赵氏孤儿由于处于弱势,他的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的误读信息:放弃、胆怯、逃避。他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公孙杵臼和程婴。人类发展史上,和平相处只是一种美德,人还有其他许多美德,比如:勇敢、判恶别善、决不放弃、冷静、耐心、隐忍待发。当很多种美德发生冲突时,人只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时怎么办?那就要清晰地认识并选择符合自己能力、角色和身份的其中一项或几项。而戏剧中赵氏孤儿选择了复仇,正义战胜了奸佞,但抹不去那浓浓的悲凉气氛。

(三)其他人的悲剧

当赵朔被屠岸贾假传圣旨,赐三般朝典自杀身亡后,孑然一身的公主没有被黑云压城的血腥阴霾所吓倒,而是“遇急思亲戚,临危托故人”,把高贵的王室贵族之膝,跪向了卑微的草根郎中程婴:“你则可怜见俺赵家三百口,都在这孩子身上哩!”“你怎生将这个孩儿掩藏出去,久后成人长大,与他赵氏报仇。”当程婴表露出她娇嫩的金枝玉叶之躯难以承受屠岸贾的残酷拷问时,公主的表现同样不逊色于一个个慷慨赴死的男性义士,只一句“罢,罢,罢,我教你去的放心”,掷地铿然有声,转身慷慨自缢。以死来取信并托孤于程婴,彻底打消了程婴的担心和疑虑。同时也体现了这位刚烈女子对其丈夫的满腔深情大义:“他父亲身在刀头死”,“为母的也相随一命亡!”

巾帼不让须眉的公主,死得悲天怆地,摄人魂魄!后来明代传奇作家徐元久创作《八义记》[3],其中“一义”就是这位刚烈贞节的庄姬公主。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是国君的胞妹,但在这场屠杀中就算是公主也保护不了自己的亲骨肉。这就是生在帝王

家的悲哀,虽然表面光鲜,可命运却掌握在别人手中,由不得你来左右。为救儿子,留下赵家唯一的血脉,她毅然选择了死亡。

韩厥这位治军威严著称的将军,见程婴一腔正义,十分感佩,他同情赵家的遭遇,看不惯屠岸贾的赶尽杀绝。为了救赵氏孤儿,在他军人执勤的岗位上,公然违抗屠岸贾的命令,把藏有赵武的程婴放走,然后毅然的选择了自刎,干净利索地解决了程婴救孤的后顾之忧。他本来有大好前途,他是屠岸贾信任的将军,不然也不会把他安排在把手公主府的位置上。而且他已经搜得了赵氏孤儿,只要他禀明屠岸贾,把赵氏孤儿交给屠岸贾,那就是大功一件,肯定会得到屠岸贾赞赏和提拔,前途不可限量。可他却放弃了这大好的机会,不禁放走了赵氏孤儿,在程婴提出怀疑其动机时以自刎的方式表明其咎赵氏孤儿的决心。这里显示出他同情弱者的侠义之心,为侠义他毫不犹豫的献出年轻鲜活的生命,我们一方为其侠义行为喝彩的同时也不禁为其英年早逝而扼腕痛惜。

烈士暮年的公孙杵臼与程婴共同谋划了一套血淋淋的“狸猫换太子”救孤方案。在那出激越悲怆的双簧大戏中,公孙杵臼与程婴配合得天衣无缝,在惨遭屠岸贾的刑罚之后,触阶而亡,为救赵氏孤儿献出了自己的古稀之命,彻底打消了屠岸贾的满腹狐疑。虽然他说生是难、死是易,他选了易,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有几个人能做到像他那样慷慨赴死呢?他原本可以远离争端,安享晚年,但是为了“义”,他选择了慷慨赴死,他始终坚持着那种信念,被屠岸贾打得皮开肉绽也没能动摇其信念,最后大骂屠岸贾的残忍无道,触阶而死。我们不能忽略他以古稀之身担下为救赵氏孤儿而慷慨赴死的大义之举背后的悲凉的命运。

还有程婴的儿子,为了保全赵氏孤儿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与退职年迈的大夫公孙杵臼商议,用假相瞒骗屠岸贾: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这个不足百日的婴孩为同龄的赵氏孤儿燃烧释放出生命中仅有的光亮与温暖后,在那出大戏中彻底的蒸发了!一个不足百日懵懂婴儿,他不懂得什么是忠义、什么是侠义,可他却被动地献出了自己幼小的的生命,他连感受这个世界的机会都没有就夭折了。这是何其残忍的世界、何其悲凉的命运?

这些鲜活的生命,为了救赵氏孤儿前赴后继的或主动或被动的献出了自己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命不是能用一句“忠义”可以诠释的,其悲剧意义是非常之深远的。

在《赵氏孤儿》这部剧中,屠岸贾这个人物是不可或缺的。应该说这个人物是引

起整出戏剧冲突的关键。先是他设计陷害了赵家致使赵氏一门只剩下一个孤儿,随后他又千方百计追杀赵氏孤儿,从而导致了公主、将军韩厥、公孙杵臼、程婴孩子的死。可以说如果没有屠岸贾这个人物,是不可能有《赵氏孤儿》这部剧的。也就是说屠岸贾是一个“引子”似的人物,是一个主动出击造成冲突问题的角色。屠岸贾凶暴残忍,专权误国,陷害忠诚正直的大夫赵盾,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家属、奴婢等共计三百余口,倒在血泊中,做了冤鬼。然屠岸贾这个被人们认定为残忍毒辣的杀戮者,当他寄予厚望,精心呵护哺育二十年的义子举剑指向自己时心中不知作何感想?我想是人就不会是生来就残忍毒辣,都是后天的环境所造成的,你越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你越是掌握不了命运,冥冥之中它自有定数。屠岸贾一心想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可是他哪里想得到他精心培养的义子正是他想要斩草除根的赵氏孤儿呢!这也就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总之,屠岸贾的残忍毒辣,愈演愈烈的杀戮,愈来愈狠毒的搜孤手段,成就了接踵而来的舍身救难的勇士们,公主为保住儿子的生命,献出了母亲的生命,程婴牺牲了自己的儿子,韩厥、公孙杵臼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忠臣义士一个个死难。这是一部壮烈的历史悲剧,他歌颂了正义,歌颂了为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而敢于赴汤蹈火的、前仆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而更重要的其散发出的不可抵挡的浓浓的悲剧意味。

二、《赵氏孤儿》的悲剧意识

元杂剧《赵氏孤儿》堪称我国古典悲剧的杰作,饮誉中外。剧中写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杀,并搜捕赵氏孤儿。草泽医生程婴与罢职归农的中大夫公孙杵臼定计救出孤儿。为救护孤儿,先后有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等人献出生命。二十年后,孤儿由程婴抚养长大,尽知怨情,擒杀屠岸贾,报了冤仇。《赵氏孤儿》敷演了一个报冤复仇的悲剧性历史故事。,歌颂了英雄人物为正义前仆后继、执著追求的牺牲精神的同时也洋溢着浓郁的悲剧意识。

中国是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民族,儒家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理论,提倡个人与家国的一致性。个人的主体精神消融于家国的内涵中,幻化为全民族集体的高度自觉的主体性。个人没有任何纯个人的要求,只能克己复礼,为义忘利,为义忘己,舍生取义。这种情况下,四平八稳的伦理秩序根本没有滋生

悲剧意识的温床,悲剧意识仿佛已被庞大的文化网所吞噬。剩下的只有消极屈从、逆来顺受。封建王朝的更替,意识形态的多元整合赋予了悲剧意识发展的一线光明,个体理想的执著遮求和这种理想在现实条件下的不可能实现,为悲剧意识的产生铺平了道路。生存在文化夹缝中的悲剧意识坚强地生长着,显示出独特的东方韵味,它们用一种更为曲折的方式追问、探索、宣泄,出现了与伦理冲突的爱情悲剧意识,与夫权冲突的怨弃悲剧意识,与世道冲突的命运悲剧意识,与忠奸斗争冲突的政治悲剧意识,与邪恶对抗的英雄悲剧意识等。正如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草堂诗集》为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赵氏孤儿》既洋溢着忠奸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又充满着正义与邪恶对抗的英雄悲剧意识,两者的结合缔造了作品气冲霄汉的悲剧意识。

贤臣昏君的政治悲剧在中国文化中源头很早,商朝即有比干剖心的悲剧。中国文化通过制度礼仪哲学和道德观念把君王神圣化了,有德有志的贤臣遇上昏君,除了“死谏”表达自己的忠,就再也没有合理办法了,比干如此,屈原如此,岳飞如此,袁崇焕也如此,他们深信为君而死可以名垂千古。昏君的必然存在,决定了中国政治悲剧意识的历史贯穿始终。但奇怪的是,中国的政治悲剧很少将矛头指向君王,而是指向君王背后的奸臣,比干之死,只怪妲己:屈原之死,只怪郑袖;岳飞之死,只怪秦桧,而《赵氏孤儿》中赵家的大仇也直指向了屠岸贾。由此,维护了中国社会皇权的稳定性,奸臣的存在替代了君王的罪过,成为政治悲剧的主角,正如《赵氏孤儿》中让奸臣屠岸贾代替了晋灵公的罪恶。并非奸臣没有罪恶,奸臣的罪恶与君王一脉相承,没有君王的纵容,悲剧是万万不会发生的,如没有晋灵公的纵容,屠岸贾怎能杀了赵氏满门而安然无事。而文化的一体性实质是颠倒主从关系,不允许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高高在上的王权。君王之所以如此,只是一时的蒙蔽,最后必将主持公道,使沉冤昭雪。就如《赵氏孤儿》中所有错误都指向屠岸贾,而在赵武的揭发下,晋悼公下令锄奸惩恶杀掉屠岸贾,使赵氏沉冤得雪。中国文化的政治悲剧意识使君臣冲突幻化为悲壮崇高的忠奸斗争。忠奸斗争掩盖了君王的昏庸,维持了伦理道德的平衡。《赵氏孤儿》作为一部政治悲剧,隶属于元代这样一个意识形态松弛的时代,得以将忠奸斗争和君臣冲突演绎得轰轰烈烈。将矛头指向奸臣屠岸贾的同时,也撕下了掩藏在其后的王权的威严面具。正如剧中公孙杵臼所唱:

【南吕一枝花】兀的不屈沉杀大丈夫,损坏了真栋梁,被那些腌屠狗辈,欺负俺慷慨钓鳌翁。正遇着不道的灵公,偏贼子加恩宠,著贤人受困穷。若不是急流中将脚步抽回,险些儿闹市里把头皮断送。

这里必须正视的是全剧对王权的质问是不彻底的。屠岸贾杀赵朔是诈传晋灵公的圣旨。这就把晋灵公的罪责消除了。赵家灭门灾难的制造者只是屠岸贾一人,与晋灵公没有多大的关系。屠岸贾才是全剧质问的靶子,灵公只是陪衬,还在灵公之后添加悼公的出场,使沉冤得雪,从而恢复了王权的尊严,尤其文后的“谢君恩普国多沾降,把奸贼全家尽灭亡。赐孤儿改名望,袭父祖拜卿相”,体现了政治悲剧意识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重压下的退让。

《赵氏孤儿》中政治悲剧意识的不彻底性决定了在其凸现悲剧意识时永远需要英雄悲剧意识的陪衬,在忠奸冲突中往往夹杂了义士壮烈崇高的行为。义士英勇崇高以身殉义,舍生取义如为了救赵氏孤儿而牺牲的前赴后继的英雄义士们,这些弥补了《赵氏孤儿》政治悲剧意识的不彻底性,使悲剧意识得以尽善尽美的诠释。因此明代徐元将其改编为《八义记》。程婴,义之首也,为托孤,不惜冒风险进宫;为救孤,不惜牺牲自己未经满月的儿子;为育孤,不惜二十年忍辱负重。这一切的付出只是“为赵家留得这条根,等他长立成人,与父母报仇雪冤”。韩厥,义士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可不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在献孤与救孤之间,他选择了救孤,选择了自刎。公孙杵臼,义士也,为救孤惨遭毒打。最后撞阶而死。见证了义士的做人准则:“【煞尾】真是有恩不抱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

“义”成为悲剧《赵氏孤儿》的思想核心。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不是某个人的偶然表现,而是中华民族精神长期的积淀。儒家以“义”为本。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将义置于生命之上,是英雄行动的内在动力,轰轰烈烈的义士行为中涌现了一个个悲剧英雄。他们为了暂时无法实现的理想信念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执著追求,慷慨献身,张扬了浓郁的英雄悲剧意识,改变了政治悲剧意识的柔性基调,展现了《赵氏孤儿》独特而悲凉的东方韵味的悲剧意识。

结语

总之,一本五折的《赵氏孤儿》围绕忠奸斗争折射君臣冲突,一开幕就借屠岸贾之口说出,谋害赵盾,灭赵氏全族之过程,最后只剩一个遗腹子——“赵氏孤儿”也被屠岸贾斩草除根的追杀,幸而被赵氏门客——草泽医生程婴所救。程婴受公主所托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换赵氏孤儿的命,经过二十年的忍辱负重终让赵氏孤儿报了大仇,使赵氏一族沉冤得雪。而为这一结局那么多前赴后继的英雄义士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戏剧的最后一幕和所有中国悲剧一样放在团圆和胜利的点上,让十恶不赦的屠岸贾得到了报应,让赵氏一族沉冤得雪,赵氏孤儿恢复了本姓,得名赵武。可这一切却无法消融染血的惨烈过去、无法抚慰那些屈死的灵魂。正如剧中所唱:【脱布衫】将那厮钉上木驴,推上云阳,休便要断首开膛。直剁的他做一埚儿肉酱,也消不得俺满怀惆怅。

前仆后继的英雄义士用尸体加尸体的壮举烘托了全剧浓郁的悲剧意识,奏响了一曲气冲霄汉的忠义之歌。王国维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问,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这种评价《赵氏孤儿》是当之无愧的。

注释

[1] 纪君祥.赵氏孤儿[A].徐征、张月中主编.全元曲 (第四卷) [C].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2713.以下所引曲文出处皆同。

[2] 马连良,于1901年2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十)生于北京,字温如,是京剧

老生,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四大须生”之首,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甚至超越了京剧的界限,是我国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3] 徐元久.八义记.六十种曲评注(第5册)[C].作者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刘孝严校审,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99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纪君祥.赵氏孤儿[A].徐征、张月中主编.全元曲(第四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7

[3] 纪君祥.赵氏孤儿[A].王学奇主编.元曲选校注(第四册上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

出版社,199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亚里斯多德.诗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6] 雅斯贝而斯.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7]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致谢

时光不待,流年似水,毕业将至,回首往日的困惑于追求,不禁心潮澎湃。本论文是在张丽华博士的谆谆指导下完成的,我的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指导教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我的指导教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赵氏孤儿 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 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全剧以“存孤救孤”为线索,贯穿始终,情节安排环环相扣,集中展现了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剧本的第三折是整个故事的高潮,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的巧妙安排、矛盾冲突的表现,都在此折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所录《赵氏孤儿》的题目正名为:“韩厥救舍命烈士,程婴说妒贤送子,义逢义公孙杵臼,冤报冤赵氏孤儿。”从剧本的题目正名来看,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是韩厥、程婴和公孙杵臼,作者赋予他们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这些正面人物性格的完成,是在剧情的发展和尖锐的冲突中加以凸现的,因而显得尤为真实感人。例如全剧的核心人物程婴,最初受托救护赵氏孤儿时,仅仅是出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一个赵氏孤儿,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他的思想境界明显地有了升华。在剧本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此作为试探。程婴为了保住赵氏孤儿,既要担上卖友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 信息工程学院0604班刘运琦 三国 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 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 础的著名决战。 曹操基本统一 北方后,作玄武池训 练水兵,并对可能动 乱的关中地区采取 措施,随即于建安十 三年七月出兵十多 万南征荆州(约今湖 北、湖南),欲一统 南北。时孙权已自江 东统军攻克夏口(今 武汉境),打开了西 入荆州的门户,正相 机吞并荆、益州(治 成都),再向北发展; 而依附荆州牧刘表 的刘备,“三顾茅庐” 得诸葛亮为谋士,以 其隆中对策,制定先 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攸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

大班体育《武林大会》的教案

大班体育《武林大会》的教案 【活动目标】 1、发展动作协调,强健体魄,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2、进一步了解武术,自学、自创武术动作,并伴随音乐节拍能够大胆展示; 3、增强集体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对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活动准备】 扬声器、音乐、各种场地道具等。 【活动流程】 1、准备部分 ⑴师生问好 ⑵活动导入 神龙大侠功夫熊猫打败雪豹大龙以后成为了武林盟主,他听说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会武术,特地邀请我们去参加武林大会,想不想去啊!好!那我们学好了本领就去!(音乐1) ⑶热身活动 搏击操 2、基本部分 ⑴男女分组学习、自创武术动作,教师巡回个别指导;

深呼吸三个,大家看,上面1、2、3、4四个动作是必须要学会的,下面的5、6、7、8 四个动作是要我们自己创编的,明白了吗?好,男生代表武当派,到左边,女生代表峨眉派,到右边,开始!(音乐2) ⑵集体练习,配乐发声; 我刚才看见有个小朋友练的特别棒,刘老师都想和他比试一下(教师做反面教材)!我们谁练得好呢?为什么呢?哦,这位小朋友很有力气,还特别有精神!那我来看看你们是不是比他还厉害(教师做个别指导)!跟我一起发声!呼!哈!我们边发声边配上音乐来练习一下吧!一句歌词一个动作,要定稳!(音乐3)很好,来个节奏快点的怎么样?!(音乐4) ⑶比武大会,单人、分组、集体比赛。 很好,我们小朋友练得很棒!可以去参加武林大会啦!武当派的小朋友,准备好了吗?!峨眉派的小朋友,准备好了吗?!好,要我们要绕过峨眉山,翻过武当山,上马!(音乐5)驾!驾!出发!驾!驾! 功夫熊猫好!(抱拳礼)比武大会现在开始!请各位小朋友盘腿坐下!现在请武当出来一位大弟子,峨眉出来一位大弟子来比试!谁愿意来?这么多人啊,猜拳选出来一位!第一场比赛结束,请功夫熊猫评判,峨眉(武当)胜!武当(峨眉)的服不服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 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 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 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文学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

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異。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秘史)历史上真实的芈月

如果您喜欢这份辛苦收集整理的历史文档请下载保存吧 电视毕竟是电视,只能让真实的历史尽量保持框架,但是实际上真正的历史上的芈月并不是像电视上演的这样的戏剧化,但是,她的政治头脑,以及政治心计,治国才能使秦国变得强大却是不可否认的 芈月在秦国后宫等级低并非楚国公主 在昨晚首播的剧情中,芈月是楚威王宠爱的庶出小女儿,一出生就被称为“霸星”,长大后作为嫡公主芈姝(秦惠文王王后)的陪嫁媵侍远嫁秦国。 “在《史记·秦本纪第五》以及《史记·穰侯列传》中,曾有对芈月的记载:‘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赵树国介绍说,芈姝的历史原型是秦惠文后,但是据历史记载,秦惠文后并非楚国公主,而是秦国大家族的女儿,“芈姓是楚国的国姓,真实的芈月也不是楚国公主,有可能是家境落魄的宗室女。芈月的母亲曾经改嫁,她有两个弟弟,姓氏不同,一个叫芈戎,一个叫魏冉。《史记·穰侯列传》中的穰侯指的就是魏冉。” 芈月为什么被称“芈八子”?据记载,秦国后宫分八级: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子”是其中地位较低的等级。芈月进入秦后宫,生了三个孩子,但是直到秦惠文王去世时,她也始终位居人下。 历史上第一个太后把持朝政近40年 晚年时,昭王曾引用魏人范削弱宣太后的权利,以后魏冉的权利,夺回真正的王权,从此可见,人们对于权利的贪婪,即遍昭王已经成年已经可以独立朝政,但是魏冉和宣太后依然不愿意放权。 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芈八子母子们的命运更是急转直下。她的一个儿子嬴稷被送到燕国当了人质。芈月又是如何成为太后的呢?赵树国介绍说,这要从即位的秦武王说起。秦国尚武,而秦武王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跟人比试力气。有一次,武王与人玩举鼎游戏,一个失手大鼎落下压断了自己的腿,秦武王就这样悲催地死了。武王无子,国人迎立质于燕的芈八子之子稷为新一任秦王,是为秦昭王。芈八子则被尊为太后,史称宣太后。因为秦昭王年少,便由太后主政,以国舅魏冉为将军。自此,芈八子迎来了在秦国呼风唤雨的下半生。 在剧中,芈月是联合自己的情夫义渠君,才将儿子推上了王位。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芈八子则是联合其他各国,并借助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之力,将自己远在燕国的儿子迎立为秦王,可见她的政治手腕之强。 秦宣太后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她成为太后,把持朝政近40年,而中国历史上太后专权自她而始,“太后”称谓亦始见于她。同时,她也让秦国走出内乱,把没有资格参加会盟

中国武术发展史

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及战略 一.武术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性 传统文化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几千年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已经失去生存土壤濒临灭亡的“过去时”,它与科学技术以“创新”为生命力,呈价值取向的反向几何级放大。中国武术的价值的珍贵正在于它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它的珍贵还表现在它是古代人生活行为在今天活的展示,因此极为脆弱。如果有一天传统武术真的实现了“现代化”,它的价值也将荡然无存。 2.搏击性 搏击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手段,获取猎物征服对手的胜利的愉悦,是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主题。“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人类文明产生之后,用某种规则予以限制,或以某种形式予以嫁接,在规则之下表现出来的人的能力,就是现代体育产生的根由。对抗双方震撼人心的宣泄,野性的回归,不仅存在于搏击性项目,例如足球比赛就是演绎了古代战阵的对抗。无论是对于运动员还是观众,体验对抗都是走进体育场最直接的目的,它是一种精神上、体能上原始对抗能力在现代社会不发生退化的锻炼,是一个民族必须培养的品质,是作为体育竞技最直接的价值取向。 武术比赛的本质应该是让选手、也让现场的观众同步体验胜利与失败和这个充满悬念的过程。恢复武术产生的土壤和环境,让武术“打”回原形,这也是让武术在与之相适应的产生它的环境里自我矫正、自我检验,“顺其自然”地优胜劣汰。最大的意义还在于让我们冷落已久的技击方法在实战中打上中国武术的烙印,完成迟到的“专利注册”。这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最高的价值取向。 3,独特性 中国武术对于人类的最大的贡献是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家学说的精髓,突破了搏击中力量决定胜负的传统观念,突破了主要由四肢作为攻击手段极限的搏击术,蕴涵着一种东方古典的礼仪道德和修养,是一种阳刚阴柔完美结合的美学理念,它体现了一种武学中完美的艺术性,它从一个更高的境界上符合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传统武术以技击为立身之本,他们的魅力决不局限于赛场之上,传统的武德要求习武者在生活中谦谦如君子,上场如猛虎,相交无小人,尊师重道,对为师者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反过来也成为一种群体的道德约束。在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中更显其存在的价值。 二.中国武术传承推广的现状 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评判标准的武术比赛。 第一.专业运动队。为了把武术推入奥运正式比赛,在全运会以及国际正式比赛上推出自选套路竞赛项目。它割断了武术的技击和另外的价值取向: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割断了武术的群众基础,而追求服装艳丽、动作高难、音乐震撼,其价值取向在戏剧、舞蹈、体操已有完美的演绎,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重复和模仿。这条路线已经由唐代公孙大娘到中国戏剧完成过一个极高水准的循环。

赵氏孤儿(带答案)

《赵氏孤儿》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故事背景,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本文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人物形象中体现的忍辱负重、舍身就义的大义精神。 重点难点 1. 难翻译的句子 2. 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对“义”的认识 文本解读 一. 关于《赵世家》 《赵世家》以赵氏的兴起,展示了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的史实及战国时赵氏由盛而衰、最终被秦国灭亡的历史变化。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世家》记述了赵氏家族在与晋国公卿的权利角逐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特别突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权谋与势力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崇尚贤人政治,提倡举贤任能,抒发一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无限兴亡之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赞扬赵武灵王的大胆改革,其二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 二. 《赵氏孤儿》故事梗概 战国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遂设奸计杀死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商议:一个杀身成仁,一个抚养赵朔的遗腹子,他们设法得到别人家的一个婴儿,骗过了搜寻孤儿的屠岸贾的军队,公孙杵臼被杀死,程婴和赵氏孤儿隐藏在深山。十五年后晋景公才因病立赵氏孤儿,诛灭了屠岸贾的家族,到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后,程婴完成任务,自杀身亡。 三、自读探究 1. 筛选整合信息,给每一段文字拟写小标题。 叔带托梦,昭示厄运屠岸作难,灭赵九族公孙献身,程婴救孤 景公占卜,谋立赵孤赵孤成人,程婴成仁 2. 公孙、程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并举出文中细节加以说明。 提示:忍辱负重,舍身报恩勇敢无畏,义字当先 3. 本单元的话题是“义薄云天”,读了《赵氏孤儿》的故事,谈谈你对“义”字的理解。 提示: 作者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挞了邪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集中体现了对士林阶层中能在生死关头有所选择的英雄的敬重。 4. 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来突现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法是《史记》惯用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的几处冲突。 提示:①与屠岸贾正义和邪恶的冲突 ②公孙成仁和程婴立孤的冲突 ③程婴成仁的内心冲突 四. 文言知识积累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赵氏孤儿

阅读欣赏课教案 《赵氏孤儿》赏析 【作品分析】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运用适当的形式表达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2、能够认识各种人物性格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用适当的形式进行表达。 2.教学难点:学会从多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渊源 《赵氏孤儿》的本事见《史记》中《赵世家》、《韩世家》、《晋世家》,在汉代刘向《新序节·士篇》、《说苑·复思》中有详载,在《左传》、《国语》中也有零星片断。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6种,现仅存《赵氏孤儿》一种,明朱权评其剧作的风格为“雪里梅花”(《太和正音谱》)。《赵》剧早在1735年就被译成法文,法国伏尔泰由之取材写了一部《中国孤儿》,公演之后,轰动了整个巴黎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 编为《埃尔佩诺》,而意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将之改编为《中 国英雄》。 2003年岁末,人民艺术剧院与国家话剧院同时将“赵氏孤儿”这一 故事搬上了话剧舞台,两位导演对于这一故事作出了各自的当代阐释,在观众中引起相当反响,各种意见与争论随之而起。这一部名闻内外,影响甚至盖过《红楼梦》的戏剧究竟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听戏剧故事,了解改编后的故事情节 《赵氏孤儿》的剧情是忠良赵盾满门被权奸屠岸贾抄斩,赵盾之子赵朔为驸马,被逼自杀,公主亦被囚禁并在此时生下赵氏孤儿,然后围绕孤儿命运展开一系列的斗争为报平日的知遇之恩,门客程婴将孤儿偷带出宫,却被奉屠岸贾之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以取信于屠岸贾继而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1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

历史上真实的沙家浜

《沙家浜》原名《芦荡火种》,是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剧。在众多现代戏中,北京京剧团根据沪剧移植演出的《芦荡火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目和好评,后来,根据各方意见,对剧本进一步修改,剧名改为《沙家浜》。历史中真实的“沙家浜”也是这样磨练出来的。 郭建光原型叫夏光 戏中,郭建光的艺术形象光彩照人。那么,这个艺术形象的生活原型是谁呢? 这里不能不提起革命前辈夏光。夏老是湖南省武冈县人,1926年刚满17岁,就在家乡参加了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1927年进入毛泽东同志主持的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他在湖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因被捕,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新四军,1938年重新加入党的组织。抗战初期,曾任陈毅同志率领下的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第三支队第6团作战参谋、江抗五路参谋长等职,1984年从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上离休。1982年5月,曾任江南抗日救国军司令员的谭震林同志,在南京召开的华东7省市党史工作会上说:“《沙家浜》的斗争是真实的,郭建光也确有此人,他的名字叫夏光。”沪剧《芦荡火种》的原作者文牧也说,革命前辈夏光同志就是剧中郭建光的生活原型。 谁是阿庆嫂 《沙家浜》中“智斗”这场戏,深受人们喜爱,常演不衰。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阿庆嫂其人呢? 舞台上的阿庆嫂是经过艺术加工塑造的,芦苇荡是“沙家浜”的原型,常熟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群众。陈关林烈士的妻子陈二妹就是一个,而且也是开茶馆的。 在苏常太抗日根据地中,董浜镇上的涵芬阁茶馆是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交通联络点,茶馆老板陈关林是当地人,有胆有识,他和妻子陈二妹一起,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送情报,做了很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1年7月,陈关林不幸被捕,同年11月被日寇装进麻袋用刺刀戳死。今年88岁的陈二妹,仍然住在常熟市董浜镇,如今正幸福地安度晚年。 “胡传魁”其人 在《沙家浜》中,胡传魁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一个草包司令。现实中的胡传魁是不是这样呢?胡传魁的生活原型叫胡肇汉,和戏剧中的人物性格正好相反。胡肇汉是一个身材矮小,目如鹰隼、阴险刁钻的杀人魔王。他是湖南岳阳人,兵痞出身,1926年担任国民党保安特务团团长。1939年春,新四军东进江南,袭击虹桥机场日军,炸毁鬼子飞机,声威大振。胡肇汉脚踩两只船,连忙与新四军联合。 1940年春,阳澄湖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十分严峻,胡肇汉发生动摇,他在投靠国民党军的同时,又与汪伪政权搞得火热,并与日寇达成默契,一同袭击我新四军后方医院。胡肇汉的便衣短枪队经常幽灵似地出没于阳澄湖水域,对我新四军不断骚扰,成了东路抗日部队的心腹之患。这时的胡肇汉已堕落成为与人民为敌的政治土匪。 1950年9月15日深夜,匪首胡肇汉等28名顽匪潜伏到上海准备进行破坏活动时,被我公安机关一网打尽。1950年11月28日,苏南苏州行政区人民法院宣判胡肇汉、王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中国功夫在好莱坞影片中的“东方化”叙述

┊┊┊┊┊┊┊┊┊┊┊┊┊装┊┊┊┊┊订┊┊┊┊┊线┊┊┊┊┊┊┊┊┊┊┊┊┊ 中国功夫在好莱坞影片中的“东方化”叙述 【摘要】中国功夫作为一个文化符号长期受到西方世界的接受与认可,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中国功夫片通过好莱坞走向世界,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功夫 成为中国在好莱坞最具有魅力及辨识性的世界品牌。本文尝试使用东方主义理 论,分析好莱坞类型电影对中国功夫的“他者化”再生产过程,阐述在西方语境 下对中国元素的“东方化”叙述方式,并分析在西方主流文化审美下好莱坞对中 国功夫文化的选择性接受。 【关键词】好莱坞,功夫,东方化 2008年间,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网民投票,评选得出中国为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二大文化国家之一。同时,在网友们心中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有汉语、故宫、少林寺、功夫等。在广大美国民众心中,中国功夫成为他们长期认可的、最具魅力和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在他们的认知中国电影中无论男女老少、正派邪派,无一不精通功夫,以至于在《卧虎藏龙》获奖之后一些西方观众认为所有中国人都精通功夫。 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梦工厂,很大程度上展示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主流的文化选择。以中国为首的东方元素是好莱坞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条件,而中国功夫在其中是最受到认同与接受的文化形象。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开创了功夫片,这种新型电影打开了好莱坞的大门,随后在多位华裔功夫明星的推动下,功夫成为中国在好莱坞最具有魅力及辨识性的世界品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好莱坞类型电影对中国功夫的诠释与认同,是基于电影全球化的策略,在“东方主义”影响下构建的文化符号,是西方世界对东方的集体想象物。 第1章华裔功夫明星的“东方化”呈现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指出,东方是在西方人的想象中完全凭空构造出来的。西方强势主流文化控制东方弱势文化的话语权,使东方文化呈现出他们愿意相信的样子。西方是永远是征服者与支配者,而东方始终被征服与被支配,在这样优越的种族主义之下,中国功夫一直按照西方的塑造标准被进行“他者化”创作。 在西方话语权的背景之下,好莱坞留给华裔演员可选择的空间十分狭小,可供尝试的戏路也极为稀少。1919年华裔演员首次在好莱坞电影中露面,那是女星黄柳霜

古代名剧鉴赏答案

古代名剧鉴赏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元代的社会阶层共有是十个,其中排名第五的是()。(1.0分)1.0 分 A、僧 B、道 C、猎 D、医 我的答案:D 2据《史记》、《左传》记载,谁作为整个历史的见证人,最后帮助了赵家平反?()(1.0分)1.0 分 A、庄姬 B、公孙杵臼 C、赵朔 D、韩厥 我的答案:D 3《中国孤儿》写的是哪个时期的故事?()(1.0分)1.0 分 A、春秋时期 B、魏晋时期 C、宋朝末年 D、盛唐时期 我的答案:C 4算命先生建议娄阿鼠走的是()。(1.0分)1.0 分 A、水路 B、旱路 C、马车 D、推力车 我的答案:A 5“闹简”是由谁提出的?()(1.0分)1.0 分 A、李渔 B、尤侗 C、金圣叹 D、马致远 我的答案:C 6下列选项中,谁在1754年将《赵氏孤儿》改编为歌剧《中国孤儿》?()(1.0分)1.0 分 A、伏尔泰 B、崔护 C、田沁鑫 D、林兆华 我的答案:A 7谁编写了《世说新语》?()(1.0分)1.0 分 A、刘义庆 B、王国维 C、郑振铎

D、关汉卿 我的答案:A 8古代读书人,通过了乡试就成为了()。(1.0分)1.0 分 A、举人 B、殿士 C、进士 D、秀才 我的答案:A 9下列选项中,写作了《西京赋》的是()。(1.0分)1.0 分 A、王实甫 B、关汉卿 C、崔令钦 D、张衡 我的答案:D 10杨贵妃和唐明皇“密誓”是在那哪一天?()(1.0分)1.0 分 A、端午 B、元旦 C、七夕 D、中秋 我的答案:C 11在《琵琶记》创作目的里,作者非常强调的是()。(1.0分)1.0 分 A、表彰一种道德境界 B、弘扬皇帝圣明 C、抨击社会现实 D、批判不孝行为 我的答案:A 12著有《莺莺传》的是()。(1.0分)1.0 分 A、元稹 B、王实甫 C、关汉卿 D、白居易 我的答案:A 13陈晓旭在旧版《红楼梦》中扮演的是()。(1.0分)1.0 分 A、薛宝钗 B、林黛玉 C、晴雯 D、史湘云 我的答案:B 14下列哪个境界是《诗经》里面的最高境界?()(1.0分)1.0 分 A、雅 B、风 C、清 D、颂 我的答案:A

历史上唯一的女相,真实的陆贞

《陆贞传奇》电视剧让大家知道了一个位高权重的女官,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在北齐时期,她是一位位居一品的女相。 此女真名是陆令萱,电视剧的改编总是比真实的历史更加浪漫可爱。电视剧中陆贞和王爷高湛还有一场美好的爱情,现实中,陆令萱早有一子,且因丈夫犯事,母子两人没入宫廷为奴。陆令萱被分到了长广王高湛宫中,两人关系实为主仆,并非恋人。 后陆令萱成为高湛之子高纬的乳母,在高纬继位为皇帝之后,可谓开启了陆令萱的时代。高纬昏庸,且无比信任乳母陆令萱,因此陆令萱此时在朝堂上获得了较大的权利。 在当时的朝堂上甚至甚至能够和当时的胡太后分庭抗礼,显然胡太后的心机不能与陆令萱这个以罪臣之妻出身的女人比肩,后来胡太后淫乱后宫被发现,皇帝高纬震怒,胡太后被幽禁。 胡太后被幽禁之后,陆令萱一党的臣子向皇帝举荐陆令萱为皇太后,很难说这不是陆令萱的授意,毕竟只要做了皇太后,就真的是到了权力的顶峰,然后身为皇帝的乳母,毕竟名不正言不顺。 称后的计划并未成功,陆令萱之能够有如此之成就,就在于她的不放弃,她认高湛的一个妃子为干女儿,然后成功的坐上了“太姬”的位置,“太姬”为一品,位列长公主之上。仅在皇后和皇太后之下,皇太后被幽禁,权利亦被瓜分和瓦解,不足为惧。

之后陆令萱在朝堂之上弄权达八年之久,北齐的所有奸臣都在她的麾下,可想而知当时朝堂的乌烟瘴气。陆令萱入宫后的一生都在权利斗争中度过,在北魏攻打北齐之时已经72岁,一个女人把持的朝堂,她又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手腕,当时的国家一片混乱,很快就土崩瓦解,陆令萱见国破,自刎而死。 如果说电视剧《陆贞传奇》描述了一个女人玛丽苏的传奇一生,那么真实的历史告诉你何为血腥诡谲的权利斗争。

他才是古代武功第一的太监“东方不败”的原型

他才是古代武功第一的太监,“东方不败”的原型 看多了武侠小说和电影,你可能会被“熏陶”出一个很深的印象——自古高手出太监。 难道不是吗?金庸《笑傲江湖》里最高深的武功秘笈“葵花宝典”,就是太监原创的;温瑞安《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里,武功最为高深莫测的米公公也是个太监。 武侠电影《龙门客栈》里甄子丹扮演的曹少钦;《笑傲江湖》中刘洵扮演的厂公;《新鹿鼎记》中吴孟达扮演的海大富;《龙门飞甲》里陈坤扮演的雨化田,无一不是阴险毒辣武功高强。 图:武侠电影里一身邪气的太监高手们 那正是:太监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话说回来,历史上,真实的太监也像电影中武功那么高呢? 1、太监会武术,是小概率事件 大家熟悉的一些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坏太监,比如赵高、张让、高力士、李辅国、鱼朝恩、王振、刘瑾、魏忠贤、李莲英等等,都曾经权倾一时,祸国殃民,但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心机奸诈、巧言令色之辈,和武功高不搭界。有人会说,高力士不厉害吗?名字都叫“力士”,最起码力大无穷啊。 两码事。《新唐书》记载了高力士名字的由来:“圣历初,岭南讨击使李千里上二阉儿,曰金刚,曰力士,武后以其强悟,敕给事左右。” 意思就是,有两个小太监,一个叫金刚,一个叫力士,被地方官献到宫中,武则天因为他们聪明,命这两小子在左右侍奉(南北朝、隋唐人起的名字,有很多与佛教用语相关,比如摩柯、须陀、羯磨、金刚、力士)。

图:被封郡王的童贯是古代著名的将军太监 古代确实有一些领兵打仗的将军太监,比如北宋的李宪、童贯曾率数十万大军攻打西夏和辽,明代三宝太监郑和“知兵习战”,统帅海军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他们虽然在军中有威严,但会不会武功、武功有多高就无稽可查了。 明代的特务组织东厂、西厂,是武侠电影最喜欢做文章的,不过,两厂的首领虽然都是皇帝的心腹太监,但真正会武术、负责抓捕暗杀的差役叫“番子”,都是锦衣卫里调派的,和太监没有关系。 清代倒是有会武术的太监,叫“技勇太监”。比如共有五百多名太监的圆明园里,就有“技勇太监六十名”。 图:清朝太监与妃子合影 1860年英法联军杀到圆明园时,20多名“技勇太监”在“八品首领”任亮带领下,“遇难不恐,奋力直前”,打伤了两名联军军官:军曹长比挪“胸部受剑创极深,左手中矢”,另一名军官则中弹。寡不敌众之下,这20几

中国戏曲鉴赏

从起初对中国戏曲文化的陌生,到现在对中国戏曲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个过程与选修中国戏曲鉴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师对中国戏曲的绘声绘色的讲解是转变我对戏曲态度的最根本的原因,每次上课老师总会带给我们丰富新颖的内容,从昆曲中描写南宁太守之女杜丽娘与贫寒书生柳梦梅之间爱情故事的《牡丹亭》到代表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的《西厢记》;从京剧中一代大师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到超脱时空形态的《杨门女将》再到传唱至今,经久不衰的《赵氏孤儿》。每一次的戏剧欣赏都是一次神奇的旅程,带我们领略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剧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它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百年沧桑在上面形成了烙印,百年变幻使它更添一色。人们在其中找到明亮的镜子,在其中找到古社会的制度,享受文化和智慧的熏陶,沉浸在另一个世界。我国传统戏剧反映了中国众多英才猛将,巾帼英雄,它们凝聚了我国人民多少辛勤的汗水,它们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戏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继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向世界传播中国戏曲文化。我们应向全世界人民证明:中国是一个文明之国,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向世界证明:中国文化不容忽视,让全世界知道世界上有个国家叫中国,那儿曾有许许多多勤劳的中国人,他们用他们最真挚的心和英雄们伟大或凄凉的故事凝成了伟大美妙的中国传统戏剧。 除了老师绘声绘色的介绍戏曲名段之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朱镕基老先生退休后与京剧艺术相关的生活照片,照片中的朱镕基面相温和慈祥,过去的严厉与严肃淡去了不少,当了七年副总理和五年总理的朱镕基,退休后,一下子从公众视野中销声匿迹。人们无数次设想这位昔日威风八面的铁腕人物,离开轰轰烈烈的政治舞台后,其退休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从照片里能很容易的看出他对京剧的热爱,他拉着胡琴唱着京戏,过着一个退休老人该有的惬意幸福的生活。 还有一段不可不提的就是老师对样板戏的介绍,所谓样板戏,指一批创作于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同时由于其时代的象征,在老一辈人中仍具有生命力。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还记得在《红灯记》和《沙家浜》的片段欣赏中演员们标准扎实的唱功和精准到位的表演功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样板戏被称为“红色经典”,样板戏开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对传统程式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对现代人物利用程式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及对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改革,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戏曲现代化的最高成就。 这一学期的中国戏曲鉴赏之旅就此即将告一段落,但我相信,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却仅仅开始,在未来还有更多宝贵丰富的戏曲文化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古老的中国历史如此悠久,先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文明,古迹,风俗,民情,如今,外国来宾来到我们这个大中国,首先要欣赏的就是令人啧啧称赞的京剧,他们游览了一部分的“大中国”,总要了解各式各样的民间戏剧,因为京剧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上留下蛛丝马迹,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中国风情,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我,我们还要呼吁更多的人留住我们的国粹,最后感谢老师在课上为我们做出的中国戏曲文化的精彩介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一说到曹操,我们自然会想到:“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的语句。曹操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就是一个大奸贼,大坏蛋,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其实,人们对曹操的了解是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获得的。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典型形象。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了敌对和可恶的印象。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扬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径;通过描写曹操的梦中杀人以防随时的不测来表现其生性多疑、欺诈;通过借督粮官之首以平众怒定民心来渲染曹操的诡诈和残忍。特别通过描写其杀害故人吕伯奢一家,然后竟声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心性刻画其忘恩负义和残忍无情。 作者还通过曹魏集团的内部关系来刻画曹操对人才的迫害。文中的曹操为了罗致人才,往往不惜利诱和胁迫;对于已经到手的人才,又大抵充满猜疑和欺诈。一些谋士对曹操事业的发展殚精竭力,屡建奇功,可当他们对曹操的愿望有所忤逆时,曹操便“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不久或赐死或借他人之手杀害。似此宅心,小说中多所描绘。 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 可以说曹操奸险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已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这只能说罗贯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太成功了。那么历史上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由于优越的生活环境,他养成了任性妄为,放荡不羁的性格,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但是他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了机智警敏,随机应变的能力,能辨别人才,更有笼络人心的能力。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像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他们都有雄才大略,能驰骋神州大地,创经世之伟业,而我觉得曹操更胜一筹。可是,曹操由于当时的形势没能完成统一大业。俗语说,“成者王,败者寇”,历史永远是写给胜利者的,况且《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小说的内容不可尽信,小说有时会加入作者的主观因素。 治国之能臣!二十岁时曹操就被举为孝廉,开始步入仕途。他在洛阳任北部尉时,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见他是太平盛世中治理国家的能臣,更可以看出他有非常的能力。 济南国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

戏曲赵氏孤儿欣赏

中 国 戏 曲 欣 赏 论 文 院系:管理工程 专业:工程管理 年级:2008级 姓名:高鹏 学号:20080770512

从《赵氏孤儿》看传统戏曲的审美价值 《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剧目中极富代表性的一个剧目,也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它表现了弃恶扬善的伦理观和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精魂的道德美,交融着人生忧患的深切感受和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著名的悲剧作品,其主要情节是:春秋时晋国大将军屠岸贾蓄意陷害上卿赵盾,采用卑劣的手段向晋灵公进谗言,将赵盾全家大小三百余口诛尽杀绝,赵盾之子赵朔是驸马也未能幸免,赵朔之妻生下一遗腹子。全剧的矛盾冲突即围绕着赵氏孤儿的命运展开。屠岸贾命令将军韩厥把守公主府门,但等孤儿满月时立即杀死,而赵家的门客、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放在药箱里带出,公主自缢身亡。韩厥出于正义,放走程婴后自刎。屠岸贾得知消息后,下令如果搜不到赵氏孤儿,就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全部杀死。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拯救全国婴儿,找到退职中大夫公孙忤臼,二人商定,以程婴未满月的婴儿假作赵氏孤儿,交给公孙忤臼,再由程婴出面告发,屠岸贾非常奸诈,令程婴亲手拷打公孙忤臼,并当着程婴的面,将搜出的“赵氏孤儿”剁成三截。就这样,程婴以亲生儿子、公孙忤臼以自己的生命救下了赵氏孤儿。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其身世详细告知,孤儿擒杀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这部动人心魄、壮怀激烈的悲剧歌颂了程婴、公孙忤臼等人为了正义自我牺牲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儒家忠义的道德观念。从《赵氏孤儿》可以看出,是否符合儒家伦理规范是衡量传统戏曲审美价值的主要标准。 中华民族的艺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艺术,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统治我国几千年一直影响到现在。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的特殊地位,因此,在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这正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它自然会影响到中国戏曲的价值观、艺术观。所以,中国戏曲的传统特点以内容而论主要表现为“善”。其“善”也就是戏曲的社会作用、教育职能。 我们看看孔子如何论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肯定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个观点,孔子反过来对审美和艺术进行规定。 《论语》有两段记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第一段记载告诉我们,孔子从韶乐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享受。韶乐为什么能使孔子产生这么大的美感呢?第二段记载回答了这个问题。孔子认为,韶乐不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美的要求。武乐则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可见,在孔子看来,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必须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孔子还把“美”和“善”区分开来,而且在这种区别的基础上,要求把艺术中的“美”和“善”统一起来。 《论语》的另两段记载也说明了孔子的这个思想: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第一段记载是说,“乐”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不只是悦耳的钟鼓之声,它还要符合“仁”的要求,要包含道德的内容。第二段记载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仁,“乐”对他就没有意义了。两段记载都强调了同一思想:在“乐”(艺术)中,“美”和“善”必须统一起来。孔子认为,艺术可以在人的主观意识修养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艺术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只有符合“仁”的要求的艺术才能起到这种作用。 总之,孔子认为艺术必须符合道德要求,包含道德内容,才能引起美感。也就是将艺术对人的陶冶作用,具体化为对伦理观念的匡正上。那么道德内容、伦理指的是什么呢?孔子

历史上真实红色娘子军

历史上真实红色娘子军 1931年,一支由百名女子组成的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曾多次随同琼崖红军主力参与反国民党“围剿”的战斗,威震一时,被当时民众称为“红色娘子军”,毛泽东、周恩来曾高度评价红色娘子军为“世界革命的典范”。然而在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下,成立仅五百多天的女子特务连最后被迫解散。这百余名巾帼英雄在一年多时间里遭遇了哪些腥风血雨?解散后各自的状况如何?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红色娘子尚健在的王运梅(由其外孙女马世菊转述)、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文化站长庞启江,他们的讲述回顾了当年这支英雄队伍鲜为人知的经历。 从“赤色娘子军”到女子特务连 1961年,谢晋导演的一部电影《红色娘子军》风靡一时,剧中的琼花和十岁便与“木头人”结婚的连姐一起参加娘子军的经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琼海市阳江镇文化站长庞启江告诉记者:“电影是艺术作品,跟真实的人物有较大的不同,片中人物融合了多名娘子军成员的经历,所以很多的角色不一定能找到人物原型,如当时的娘子军中就没有嫁给‘木头人’的女战士、南霸天的人物原型有好多个。”电影中并未介绍娘子军的成立经过,这支队伍是如何成立的呢? 1931年3月,乐会县妇女们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成立了一支“赤色娘子军”的队伍,主要负责红军部队的后勤和宣传工作。庞启江告诉记者:“当时这支队伍并没有枪械、服装等武器,还不是武装队伍。”1931年5月,琼崖特委在乐会县发布招募女子军的布告,号召妇女们“拿起枪来,和男子并肩作战”,许多年轻姑娘见到布告后纷纷报名,其中就有目前尚健在的王运梅。 看过《红色娘子军》的人都知道,影片中有一位在行军途中生下小孩的女战士,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王运梅。王运梅回忆说:“当时家里很穷没饭吃,女孩子地位又低,男人可以有书读或参加红军,我也想这样,于是就报名参加了娘子军。”顺利入伍后,部队给每人配备了一套军服,还都剪了短头发,周围人都称她们为“红军哥”。“入伍时我知道这支队伍是要打仗的,但也没感觉害怕,只知道被枪打中了才会死,打不中就不会死。”庞启江告诉记者:“当时报名要求入伍的女性共有700多名,最后筛选出了一百名左右的报名者,这些女性大多是来自穷苦农村家庭。”中共琼崖特委将“赤色娘子军”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即红色娘子军连),由当时的海南琼崖师部直接领导,全连分为三个排,王时香任指导员,庞琼花担任连长,冯增敏、庞学、黄墩英分别任一、二、三排的排长。 女子军特务连成立后接受了完全军事化的训练,“阿婆精神好的时候会把拐杖当作步枪,敬礼、拿枪、托枪立正,一套动作下来看上去仍然十分标准。”王运梅的外孙女马世菊告诉记者。原先这支队伍的任务是保卫领导机关、看守犯人和宣传工作,然而随着战斗形式的变化,她们很快投身到了战斗中。 生下的小孩在行进途中不幸去世 面对国民党大军的围剿,女子特务连在撤退途中遭遇如何?这在电影中并未详细展现,王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