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踝关节骨折分类系统(Lauge-Hansen分型)

踝关节骨折分类系统(Lauge-Hansen分型)

踝关节骨折分类系统(Lauge-Hansen分型)
踝关节骨折分类系统(Lauge-Hansen分型)

踝关节骨折分类系统(Lauge-Hansen分型):一种评估系统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Los Angeles County-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edical Center, 1 200 N. State St., Los Angeles, CA 90033. Address reprint requests to D. M. Forrester

1950年Lauge-Hansen医生依据损伤时足的位置和导致畸形的暴力提出了踝关节骨折的分类系统。骨科医生广泛应用这个系统,但是放射学科医生通常不应用这个分类系统。作者提出一种系统能够快速评估90%-95%病例的损伤机制。发现骨折并对损伤进行分类并能够做出韧带损伤的诊断。以腓骨骨折为依据,可以立即发现四种类型的损伤: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随后评估内踝骨折和后踝骨折,确定损伤的程度和韧带撕裂的部位。1950年Lauge-Hansen依据损伤时足的体位和所受外力对踝关节损伤进行分类1,2。他的研究性工作已经被广泛应用,作为评估踝关节损伤的依据。

通过将尸体足固定在板上,给予不同的应力,Lauge-Hansen 建立了四种类型的踝关节损伤类型:旋前-外展型,旋前-侧旋型(外展),旋后-内收型,旋后-侧旋型(内翻)。双词语命名的第一个词指受伤时足处的位置;第二个词语是指发生变形的暴力。他发现对于踝关节的暴力造成的韧带和骨骼的损伤是按照可以预测的顺序发生的。如果暴力在发生顺序任何一点停止,导致不完全的系列损伤3,4。因此如果知道受伤时足所处位置和所受暴力的方向,可以在X线片上对不能显现的韧带损伤和明显的骨折作出评估。

尽管应用Lauge-Hansen分型可以作出精确的和复杂的放射学报告,但是为什么没有被广大放射学科医生普遍应用呢?为什么一直应用单纯描述性词语例如“内踝骨折”或“三踝骨折”作为诊断呢?单纯内踝骨折可能反映旋前或旋后损伤。与之相似,“三踝骨折”可能是旋前-侧方旋转或旋后-侧方旋转损伤的末期。如果骨折复位以发生损伤的暴力为反方向,判定损伤机制是重要的。不幸的是,当病人发生踝部骨折时,通常不能表述事故发生时足所处的位置。与实验情况不同,放射医生必须从骨折特异性位置和形态重建信息。

应用Lauge-Hansen分型我们设计了一种规则系统可以快速评估损伤机制。识别踝部骨折块的数量能够证实损伤是否完全或在中间停止。从这方面信息,从骨折类型可以推断出韧带损伤情况。四种损伤机制

内旋-外展

当足内旋时,距骨在踝穴内外展这导致牵引内侧结构并压迫外侧结构(图1A)。然后按顺序发生对骨骼和韧带的损伤:

1度损伤: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撕裂

2度损伤:前方和后方胫腓联合韧带撕裂并由后踝骨折。

3度损伤:弯曲形腓骨骨折,通常在踝关节以上(图1B)。

腓骨短斜形骨折从内侧向外侧向上行走,角度不是陡直的,在前后位片上看的最清楚。当内踝骨折时,变为横行走向。

踝关节的前后位片(图1C)表明了由旋前-外翻暴力对外踝结构产生影响时导致的斜形骨折。内侧踝穴增宽确立了三角韧带撕裂。存在短斜形骨折表明是3期的内旋-外翻损伤。通过推理,在侧位片上尽管没有后方骨折,但是后方胫腓韧带很可能撕裂。

内旋-外旋

当足内旋时,三角韧带有应力。当距骨外旋时,其内侧结构发生损伤。随后腓骨扭转引起前胫腓联合韧带撕裂,接着是骨间韧带撕裂(图2A)。当外在暴力继续存在时,导致高位螺旋形的腓骨骨折。最后后胫腓联合韧带撕裂,当腓骨离开胫骨时,导致后踝的以小片骨折块撕脱(图2B)(5-7)。按顺序发生时,旋前-外旋损伤分期为;

1期三角韧带撕裂或内踝撕脱

2期前胫腓联合韧带和骨间韧带撕裂

3度腓骨短斜形骨折(典型的在踝关节6厘米以上)

4度胫骨后缘骨折或后胫腓联合韧带撕裂

短斜形骨折部位较高,内踝骨折为横行。高位的腓骨骨折(图2C)即刻表明损伤机制为旋前-

外旋型。在这个病例中胫骨和腓骨分离以及胫骨侧方小的撕脱的骨折片段表明骨间韧带撕裂比较明显。侧方投影(图2D)表明后踝撕脱证明为完全的4度旋前-外旋型损伤。

旋后-内收型损伤

距骨在踝穴内内收压迫内踝结构,并牵拉外踝(图3A)。只发生两种损伤:

1度与踝关节同一水平或低于踝关节平面的外踝牵引骨折,或者距腓韧带的撕脱损伤。

2度近似垂直的内踝骨折

图3B显示了横行下方骨折和垂直的内踝骨折(5,6)。低位的横行骨折证实了暴力为旋后,并牵拉外踝结构。存在内踝骨折(图3C)表示这种旋后-内翻损伤停止在1期。

旋后-侧方旋转

在旋后位置,内踝结构并不紧张。当距骨侧方旋转时,与旋前-侧旋损伤不同,先向后挤压外踝,撕裂前胫腓联合韧带,引起腓骨低位螺旋形骨折。分离的腓骨螺旋形骨折是最常见的踝关节骨折(旋后-外旋2度)。如果距骨进一步向后旋转,将挤下一小片内踝骨折片(图4A)。这些损伤总结如下:

1度胫腓前联合韧带撕裂

2度外踝螺旋形故骨折

3度胫腓后联合韧带撕裂或内踝骨折

腓骨的螺旋形骨折为低位,从前方走向后方。可能成角度较陡直,在侧位上显示最清楚(图4B)(5,6)。

在所有的旋前和旋后损伤,如果距骨旋转,向侧方旋转。腓骨损伤类型比较明显,然而,大多数病例中两种机制可以互相转变。在旋后位置,内踝结构初始并不紧张。当外旋时胫骨向后移位,向后方挤压外踝,撕裂前胫腓联合韧带,引起腓骨螺旋形骨折(图4B,7)。

侧位影像上低位腓骨骨折显示最清楚,代表旋后-外旋型损伤的螺旋形骨折(图4C)。内踝骨折(图4D)证实为完全的损伤为旋后-外旋型损伤4度。是为外旋吗?经常密切观察侧方投影显示后踝轻微的撕脱,verifying胫腓后联合韧带损伤。

算法

当外在暴力停止时,应用放射学信息,可以评估损伤机制和分期。腓骨损伤类型是问题的交叉口:是否存在腓骨骨折,相对于胫骨下端关节面的位置,骨折的方向。从这方面信息,可以精确的确定暴力的方向。评估内踝或内侧踝穴的宽度可以用来评估对踝关节内侧结构的损伤,是第二个判定暴力类型和整个损伤是否为完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最后后胫腓联合韧带撕裂导致轻度的胫骨撕脱骨折,形成总的骨折。通过应用工程表格(图5),能够快速作出一系列的评估,对于临床医生我们总结出包括骨和韧带损伤的特异性的诊断。

在三个例子中应用算法判定损伤机制的精确诊断和特异性的骨和韧带的损伤。在病例1中图6A 表明是高位腓骨骨折,代表旋前-外旋损伤。在侧位片上可以见到后踝骨折(图6B),证实为完全损伤4度。当存在内踝骨折时,必须具备三角韧带损伤(回顾时在前后位片上可以发现内踝穴轻度增宽)。

在病例2中,三角韧带撕裂表明距骨在踝穴内移动时内踝结构受到牵拉(图7A)。当存在低位斜形腓骨骨折时,不能区别出是旋前-外展损伤还是旋前-外旋暴力。在这个病例中,必须检查整个腓骨,因为由旋前-外旋损伤导致的腓骨骨折可以发生在胫骨下端关节面到腓骨颈之间任何部位,踝关节的常规放射学检查可能检查不到。这种现象最开始由Maisonneuve于1840年提出(8),被称为Maisonneuve骨折。图7B表明了这个病例的高位腓骨骨折,证实这种损伤为旋前-外旋3度损伤而不是简单的旋前-外展损伤1度。

在病例3中,踝关节X线片上可以发现分离的后踝骨折(图8),表明为旋前损伤因为旋后-外旋机制首先在踝穴水平导致腓骨骨折。因此应该明白尽管在X线偏上存在内侧踝关节增宽,三角韧带撕裂。更近一步说在病例2中,必须保证一个人检查整个腓骨以证实是否存在骨间膜撕裂。在这个病例中,踝关节应力位检查证实了三角韧带撕裂;没有腓骨骨折,可以有把握作出旋前-外展2度损伤的诊断。

骨伤科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略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 (一)整复和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内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 1、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方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方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 (1)早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证候:伤后1~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33种特殊类型骨折

一、Hoffa骨折:股骨远端单髁或双髁后方的冠状位骨折,为关节内骨折。1904年Hoffa首先描述了这种骨折,故又称Hoffa骨折,临床非常少见,属于AO 分型的B3型。 二、Jonesmann骨折:指第五跖干骺端与骨干连接部骨折。 英国骨科医生Sir Robert Jones(1857–1933)自己跳舞后发生此类骨折并首先描述,故此得名。

三、Maisonneuve骨折:指由外旋暴力导致的腓骨近端骨折,常常合并下胫腓分离、内踝骨折、三角韧带撕裂、前距腓韧带断裂、骨间韧带损伤、下胫腓韧带撕裂、后踝骨折等损伤,属于旋前-外旋三度损伤,踝关节不稳定。 四、Pilon骨折:是指胫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常常由垂直暴力所致,常常合并腓骨骨折和严重的软组织损伤。 它是由法国放射学家Destot在1911年首先提出,Pilon是法语,意思是pestle“臼”。

五、Dupuytren骨折:即踝部旋转骨折伴下胫腓韧带断裂,包括下胫腓分离和腓骨下端骨折。 六、Tillaux骨折:即下胫腓前韧带在胫骨的起点处发生的撕脱骨折。 Tillaux-Chaput骨折:同样损伤机制导致的胫骨后外侧的撕脱骨折。

七、die-punch骨折:桡骨远端的关节内骨折,伴有月骨陷窝背侧表面的压迫。1962年Scheck对从桡骨远端月骨关节面背侧部分撕脱下来的骨折命名为 die-punch碎片,现在把由月骨冲撞挤压桡骨的月骨关节面所造成的骨折通称为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在AO/ASIF分型上属于B1.3型。 八、Clay shoveler骨折:下颈椎或上胸椎棘突骨折。 1940年德国Hall等报道13例棘突骨折的患者,这些患者均为铲土工人,因此Hall 将这类孤立性的棘突骨折命名为Clay shoveler骨折,即“铲土者骨折”。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明显外伤史。 (2)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限,或皮下瘀斑。 (3)膝关节内侧压痛,侧副韧带分离试验阳性。完全断裂时膝关节不稳定。 (4)X线片示:外翻应力下摄片,内侧关节间隙增宽或轻度错位,或伸撕脱性骨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第四版(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 (1)膝部有明显的外翻位受伤史; (2)伤后膝内侧疼痛、肿胀、膝关节活动障碍; (3)膝内侧可有皮下瘀斑或皮肤青紫; (4)患者呈跛行步态; (5)韧带完全断裂者,膝外翻畸形,关节内缘可触及凹陷; (6)内侧副韧带分离试验阳性; (7)如合并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者,可出现关节内积血,麦氏征阳性;

抽屉试验阳性等; (8)X片检查:在膝外翻应力下拍摄正位片,内侧关节间隙增宽或轻度错位,或撕脱性骨折。必要时行膝关节MRI检查。 (二)疾病分度 Ⅰ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轻度损伤,膝关节无不稳定。 Ⅱ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不完全损伤,膝关节伸直位时无不稳定,屈膝位时出现轻度不稳定。 Ⅲ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损伤,分为ⅢA 型和ⅢB型损伤; ⅢA型: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但后内侧关节囊未损伤。伸直位稳定,屈膝位不稳定,slocum试验阴性; ⅢB型: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合并后内侧关节囊损伤,伸直位屈膝位均不稳定,slocum试验阳性。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膝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膝关节松弛,屈伸障碍。舌暗瘀斑,脉弦或涩。 2.筋脉失养证:伤后迁延,膝部肿胀未消,钝痛酸痛,喜揉喜按,肌肉萎缩,膝软无力,上下台阶有错落感。舌淡无苔,脉细。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法 1.手法治疗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早期可用轻手法在膝关节内侧沿韧带走行方向理顺损伤的肌纤维,用捋顺法促进消肿。中后期,可在膝关节压痛点部位及其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骨二)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 【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分期】 一、骨折类型 (一) 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的走行方向大致与粗隆间线平行。按照EVAN 标准分为4型。 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缩否,骨折移位呈内翻变位。 ⅢA型:小粗隆骨折变为游离骨片,粗隆间骨折移位,内翻畸形。

ⅢB型:粗隆间骨折如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粗隆间骨折外,大小粗隆各成为单独骨折块,亦可为粉碎性骨折。 (二)骨折线与粗隆间线方向相反,小粗隆也可形成为游离骨片。 此外,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下方成为横型,斜形、锯齿形,骨折也可能轻度粉碎为粗隆下骨折。 二、治疗方案 (一)整复和固定 1.整复 1.1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1.2 对于有移位骨折可先行牵引,待3~4天肿胀消减、缩短畸形矫正后,再运用手法进行整复。 1.2.1 牵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肤牵引、踝套牵引、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骨牵引;一般高龄患者皮肤条件较差,应以骨牵引为主。骨折近端受髂腰肌牵引而出现近端向前,远端向后移位者,应在维持屈髋、屈膝的体位下给予足够大的牵引重量。对于髋内翻同时合并有明显向前成角,股骨颈前倾角消失或变为负角者,可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行骨牵引予以纠正。 2.固定 2.1 无移位的稳定型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法整复、手术的高龄体弱患者,嘱患者卧床,患肢丁字鞋或牵引固定8~12周。伤后一周可逐步开展功能锻炼。 2.2手法、牵引整复后的骨折,可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等方式固定 2.2.1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 2.3.内固定 (标准化)动力加压钢板(DHS)改良微创手术、微创经皮植入加压钢板内固定术(MIS-PC.C.P)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等进行固定。 (二)药物治疗 1.外治 可以外敷膏剂、散剂、巴布剂、水剂等,也可采用熏、洗等方法。2.内服按骨折三期辨证施治进行分期治疗。 (1)骨折初期: 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牛膝、灵脂、归尾、丹参、独活、木香、赤芍等。 中成药:跌打七厘片等。

踝关节骨折分类系统(Lauge-Hansen分型)

踝关节骨折分类系统(Lauge-Hansen分型):一种评估系统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Los Angeles County-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edical Center, 1 200 N. State St., Los Angeles, CA 90033. Address reprint requests to D. M. Forrester 1950年Lauge-Hansen医生依据损伤时足的位置和导致畸形的暴力提出了踝关节骨折的分类系统。骨科医生广泛应用这个系统,但是放射学科医生通常不应用这个分类系统。作者提出一种系统能够快速评估90%-95%病例的损伤机制。发现骨折并对损伤进行分类并能够做出韧带损伤的诊断。以腓骨骨折为依据,可以立即发现四种类型的损伤: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随后评估内踝骨折和后踝骨折,确定损伤的程度和韧带撕裂的部位。1950年Lauge-Hansen依据损伤时足的体位和所受外力对踝关节损伤进行分类1,2。他的研究性工作已经被广泛应用,作为评估踝关节损伤的依据。 通过将尸体足固定在板上,给予不同的应力,Lauge-Hansen 建立了四种类型的踝关节损伤类型:旋前-外展型,旋前-侧旋型(外展),旋后-内收型,旋后-侧旋型(内翻)。双词语命名的第一个词指受伤时足处的位置;第二个词语是指发生变形的暴力。他发现对于踝关节的暴力造成的韧带和骨骼的损伤是按照可以预测的顺序发生的。如果暴力在发生顺序任何一点停止,导致不完全的系列损伤3,4。因此如果知道受伤时足所处位置和所受暴力的方向,可以在X线片上对不能显现的韧带损伤和明显的骨折作出评估。 尽管应用Lauge-Hansen分型可以作出精确的和复杂的放射学报告,但是为什么没有被广大放射学科医生普遍应用呢?为什么一直应用单纯描述性词语例如“内踝骨折”或“三踝骨折”作为诊断呢?单纯内踝骨折可能反映旋前或旋后损伤。与之相似,“三踝骨折”可能是旋前-侧方旋转或旋后-侧方旋转损伤的末期。如果骨折复位以发生损伤的暴力为反方向,判定损伤机制是重要的。不幸的是,当病人发生踝部骨折时,通常不能表述事故发生时足所处的位置。与实验情况不同,放射医生必须从骨折特异性位置和形态重建信息。 应用Lauge-Hansen分型我们设计了一种规则系统可以快速评估损伤机制。识别踝部骨折块的数量能够证实损伤是否完全或在中间停止。从这方面信息,从骨折类型可以推断出韧带损伤情况。四种损伤机制 内旋-外展 当足内旋时,距骨在踝穴内外展这导致牵引内侧结构并压迫外侧结构(图1A)。然后按顺序发生对骨骼和韧带的损伤: 1度损伤: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撕裂 2度损伤:前方和后方胫腓联合韧带撕裂并由后踝骨折。 3度损伤:弯曲形腓骨骨折,通常在踝关节以上(图1B)。 腓骨短斜形骨折从内侧向外侧向上行走,角度不是陡直的,在前后位片上看的最清楚。当内踝骨折时,变为横行走向。 踝关节的前后位片(图1C)表明了由旋前-外翻暴力对外踝结构产生影响时导致的斜形骨折。内侧踝穴增宽确立了三角韧带撕裂。存在短斜形骨折表明是3期的内旋-外翻损伤。通过推理,在侧位片上尽管没有后方骨折,但是后方胫腓韧带很可能撕裂。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胫腓骨骨折(ICD-10 编码:S82.2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扎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腓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致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三、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二)外固定 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2.夹板固定:复位后较稳定的骨折,以夹板固定。上1/3骨折要超膝关节,下1/3骨折要超踝关节,并根据骨折的类型而放置相应的压垫。须注意预防小腿内侧夹板下皮肤溃疡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 (三)骨牵引疗法 1、适应症 适用于斜形、螺旋形或轻度粉碎性的不稳定骨折,以及各种类型骨折需手术治疗的术前治疗。 2、操作方法 在局麻下行跟骨骨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4~6Kg,48小时内摄X线片,检查骨折对位情况。重叠移位纠正后应减至2~3Kg维持重量牵引,以免过牵。肿胀消退后用夹板固定,残余移位可用手法或改变牵引力线矫正。 (四)手术治疗 1、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治疗:适用于大多数胫腓骨骨折,经闭合复位后不稳定,夹板和石膏等外固定困难者。 2、外固定架治疗:适合粉碎性骨折,软组织挫伤、肿胀严重或缺损者,可减少创伤局部软组织损伤,不剥离骨膜,不破坏血运,软组织愈合快,减少钢板外露、骨外露等情况发生。 3、闭合复位弹性钉内固定:适用于小儿骨折,闭合复位成功后,在透视下从胫骨结节内外侧插入弹性钉进行固定。 (五)辨证治疗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 方案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〇一八年

目录 肛肠科 (1)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 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 泌尿外科 (11) 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1) 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5) 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9) 普外科 (22)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3) 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结(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9) 骨伤一科 (34) 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5) 骨折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9) 骨折病(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2) 骨伤二科 (45) 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45)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8) 膝痹(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3) 心脑血管外科 (56)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7) 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1) 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4) 妇产科 (67) 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7) 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2) 癥瘕(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5) 介入科 (78) 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9)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2) 耳鼻喉科 (87) 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8)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2) 眼科 (96) 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7) 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0) 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3)

踝关节骨折分型及特殊类型骨折治疗

踝关节周围损伤是一种常见创伤,其中踝关节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 3. 9%,发生率居关节内骨折首位。英国每年有30200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就医,其中42000例较为严重;美国每年有260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就医,其中25 %需手术治疗。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交 通的繁杂,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需求及患者对生活质 量的高要求成为骨科医师所面临的一项挑战。笔者就踝关节骨折近年来的热点问题结合本期 刊登的踝关节相关论文进行简要评述。 踝关节骨折分型的局限性 骨折分型是分析骨折致伤机制、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最科学、简单、实用的方法。同 时,骨折分型亦已成为临床医师之间交流治疗方案、总结临床经验的专业语言及重要理论基础。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距骨及下胫腓联合复合体、内侧三角韧带复合体、外侧 韧带复合体组成。目前,踝关节骨折应用较多的是Lauge —Hansen分型及基于Danis —Weber分型提出的AO分型。Lauge —Hansen分型创建于1950年,是目前应用普遍的 踝关节骨折分型体系,常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Lauge —Hansen分型的命名原则包括两部分,前部分表示足的位置,后部分表示暴力方向。

Lauge —Hansen共验证了4类骨折类型:(1)旋后外旋型损伤(SER),发生率占踝关 节骨折的40 %?75 %; SER包括4个亚型,即I度下胫腓前韧带断裂、H度外踝短斜或螺旋形骨折、川度下胫腓后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度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2)旋后内收型损伤(SAD),发生率为10 %一20 %; SAD包括2个亚型,即I度外侧副韧带损伤或外踝骨折、H 度内踝骨折。(3)旋前外旋型损伤(PER),发生率为7 %一19 %; PER包括4个亚型,即I度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H度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川度外踝胫距关节面上方 的螺旋形或斜形骨折、W度下胫腓后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PER常伴下胫腓联合不稳定。(4)旋前外展型损伤(PAB),发生率为5%?20 %; PAB包括3个亚型,即I度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H 度下胫腓前后韧带撕裂、川度外踝横形骨折。 但是,在临床应用中Lauge —Hansen分型作为决策手术指征的理论基础存在以下局限性:(1)该分型表述了外踝、内踝、后踝骨折的发生,却没有明确表述骨折的移位、成角的量化指标;(2)对后踝骨折无定位表述及对关节面损伤无程度表述,如骨折发生在后踝外侧或内侧。因此,有学者提出后踝骨折若延续到了内踝,则无法应用Lauge —Hansen分 型标准进行分型,故称其为“非典型踝关节骨折”。 该类创伤可发生于高能量损伤,也可发生于低能量损伤,发生率为 6 %一11 %,常伴 发于SER或PER损伤伴腓骨骨折端外移时,垂直的骨折线通过内踝后丘,且伴距骨向后内 侧半脱位,影像学上表现为内踝骨折处的“双边征”,CT可见骨折块覆盖整个后踝。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错误!未定义书签。腰椎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 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 孟氏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3)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7)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7) 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5)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1)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7) 髌骨软化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2)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0)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形态及内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内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瘀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证候诊断 1.骨折分类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 (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跟骨体部粉碎性压缩性骨折,结节关节角减少,但骨折线未直接进入关节面。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严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结节关节角减少,消失或成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甚至将距骨挤压至跟骨之中,形成“摇椅”状。 2.证候诊断 (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距骨及踝关节骨折分型讲解

距骨骨折的Hawkin 分型: I 型:距骨颈无移位骨折。 Ⅱ型:距骨颈移位骨折,伴有距下关节脱位。 Ⅲ型:距骨颈移位骨折,伴有距下关节或胫距关节脱位。 Ⅳ型:距骨颈移位骨折,合并胫距、距下及距舟关节脱位。 踝关节骨折的AO 分型: Slide 1 分型 AO 分型 AO 根据外踝损伤的情况,将踝关节骨折分为A 、B 、C 三型,这三型中又有不同亚型,以1,2,3等数字代表由于踝关节骨折特有的复杂性及其区别于垂直压缩Pilon 骨折的必要性,AO 将踝关节骨折编码为44 Slide 2 A 型:韧带联合平面以下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下型) A1---单纯腓骨骨折 A2---合并内踝损伤 A3---合并后内侧骨折 B 型:韧带联合平面腓骨骨折(经韧带联合型) B1---单纯腓骨骨折 B2---合并内侧损伤 B3---合并内侧损伤及胫骨后外侧骨折 C 型:韧带联合平面以上腓骨骨折(韧带联合上型) C1---单纯腓骨干骨折 C2---复合性腓骨干骨折 C3---近端腓骨骨折 Slide 3 A 型:韧带联合下型足在旋后的位置内收的暴力作用于距骨,导致外侧结构紧张而最先受累。它可以是外侧韧带断裂、骨韧带撕脱或外踝在胫骨关节面水平或稍下的横行骨折。如果致畸型的暴力持续作用,距骨将倾斜,导致内踝的剪切压缩骨折。 Slide 4

B 型:经韧带联合型最常见的损伤类型发生在足旋后位上,受到一个轴向的压力。由于距下关节沿着倾斜轴心运动,足的内翻导致距骨的外旋。首先腓骨超负荷发生斜型骨折,骨折线由前向后,从踝关节水平向近端延伸。距骨进一步外旋,并向后方移位,导致后联合韧带损伤或后踝骨折。最后由于距骨向后半脱位,内侧结构受损,导致三角韧带损伤或内踝横向骨折。 Slide 5 C 型:韧带联合上型损伤发生于足旋前位,内侧结构紧张,外旋的力量作用于足部。内侧结构首先受损,表现为三角韧带断裂或内踝撕脱骨折。这样,距骨的内侧壁便可以向前移位。距骨外旋,迫使腓骨沿其纵轴旋转扭曲,导致前联合韧带,然后是骨间韧带的断裂。这时,旋转的距骨脱离了位于内侧的胫骨,腓骨与胫骨分离,导致后联合韧带的断裂(少数可以发生后踝的撕脱骨折)。最后,腓骨干间接骨折,骨折的水平取决于骨间膜向近端撕裂的程度。

骨科术后康复治疗指南

骨科术后康复治疗指南 经常有患者骨折术后,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满意,但下肢肌肉萎缩严重,甚至挛缩,软组织缺乏营养,皮肤无光泽,膝关节活动度极差,甚至无活动度。 这一类患者,他们接受了近乎完美的外科手术治疗,其疗效也很好。 但仍抱怨下肢常有疼痛,关节活动度差,跛行或只能在支具辅助下行走,功能恢复不满意,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现代医学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手术治疗只是四肢骨关节创伤早期治疗的一部分,合理的物理康复治疗及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整个恢复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文为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一些简单有效的康复治疗,并与各位分享。 概论 01 康复治疗的意义 骨折临床愈合一般需要3~6个月,在此期间患肢正常运动受到限制,肌肉失用性菱缩,肌张力降低,骨质脱钙,肌腱挛缩,关节僵硬,严重者导致残疾。 骨折愈合接骨板去除后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等康复方法进一步加强骨折的良好塑形。而微创治疗在创伤骨科领域的发展,为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带来了福音。 微创的理念和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术对软组织的刺激和损伤,不仅有利于保护骨组织的血运,也有利于保护软组织的功能不受影响,显著缩短了患者术后康复的时间。 02 常用的康复治疗措施 关节松动术: 关节松动技术可有效的恢复所失去的关节内动作而不对关节软骨造成创伤或压迫骨折部位。开始于温和的牵拉,在可以预见关节反应后逐渐增进强度。 牵拉肌肉: 于固定期后使用固定-放松与主动-收缩技术,强度可以视病患的耐受性而控制。 监测收缩力度是很重要的,并且直到影像学证实骨折愈合之前,不适合在超出骨折部位应用阻力或牵拉力,以避免在骨折部位形成弯曲力。 一旦影像学证实骨折愈合,可在骨折范围外执行牵拉力。但目前的情况发生了明显改变,各种内固定物的应用,患肢在早期进行骨折肌肉牵拉运动。 功能性活动: 病患可以谨慎地恢复正常活动。在固定后初期,不伤害无力肌肉、软骨、骨骼及结缔组织是很重要的。 下肢骨折后,必须持续部分承重,达几个星期,直至骨折部位完全愈合,方可完全的承重。肌力和肌耐力训练: 固定术后2~3周,由于无论骨或软骨都不能容忍过度的压缩或弯曲力量,所以以轻微的等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 一、病名 中医病名:跟骨骨折 西医诊断:跟骨骨折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明确外伤史。 (2)好发于青壮年,多由高处坠下致伤。 (3)跟部肿胀疼痛剧烈,压痛和冲击痛敏锐,明显皮下瘀斑,骨折严重者可呈现足底扁平,增宽或外翻畸形。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类。 X线片表现:跟骨侧位及轴位片对了解骨折移位,分型至关重要。其中侧位片对识别骨折线,关节面塌陷及骨片旋转程度有一定帮助;轴位片能清晰显示距下关节面的载距突解剖邢台及内外侧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跟骨结节、跟骨体部内外翻移位情况。 (5)常规检查是否有合并症:颅底骨折、脊柱骨折。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症状与体征:典型的跟骨骨折临床表现包括后跟痛、肿胀、淤

血、跟骨横径增宽、跟部外翻畸形、足底扁平,应注意有无颅底骨折或脊柱骨折。 (2)辅助检查:正确诊断与分类则有赖于X线,或辅以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移位、塌陷方向及程度。 (二)骨折分类及症候诊断 1.骨折分类 (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结节部纵行骨折或呈“鸭嘴样”骨折,骨折片可向后上方移位,甚至有翻转移位,但不触及跟距关节面。(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跟骨体部粉碎性压缩性骨折,结节关节角减少,但骨折线未直接进入关节面。 (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严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碎骨片挤压关节面,结节关节角减少,消失或称为负角,跟骨横径变宽,甚至将距骨挤压至跟骨之中,形成“摇椅”状。 2.证候诊断 (1)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骨折早期,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淤积不散,气血不得宜通;局部淤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骨折中期,伤后3周-5周。瘀血未尽,筋骨未愈,淤肿渐退,筋骨不舒。 (3)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骨折后期,伤后5周后。筋骨未坚,肝肾不足;淤肿已消,筋骨不舒,并可伴体倦乏力,腰膝酸软等。(三)常见合并症 如果暴力巨大,引起跟骨骨折后的残余暴力可继续向上传递,进而引

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

踝关节扭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9-94)和《临床骨伤科学》(孙树椿、孙之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所述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有明显的踝关节扭伤史; 2.伤后踝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3.可有明显的皮下瘀斑或皮肤青紫; 4.患者呈跛行步态; 5.内翻损伤者外踝前下方压痛明显,内翻应力实验阳性; 6.外翻损伤者内踝前下方压痛明显,外翻应力实验阳性; 7.X线片:踝关节无骨折及明显脱位;内、外踝处可有小骨片撕脱。必要时须加照应力位X片,观察踝穴的对称性或行踝关节造影(可在血肿麻醉下进行); 8.若经临床检查和X线片检查高度怀疑踝关节韧带损伤,为了解损伤的程度,患者经济允许可行踝关节MRI检查。 (二)疾病分类: 结合中医骨伤理论、外伤机制和临床四诊表现,可分为: 1.内翻损伤:此型临床最多见,这是与踝关节的解剖特点有关。维持踝关节内侧稳定的三角韧带远比维持踝关节外侧稳定的跟腓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结实的多,而且外踝要比内踝长1~2cm。受伤时踝关节极度内翻,踝关节外侧疼痛、肿胀、皮下青紫,外踝前缘、下缘压痛明显,踝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有时可见到外踝尖处有小骨片撕脱。 2.外翻损伤:踝关节极度外翻位损伤,踝关节内侧处疼痛、肿胀、皮下青紫,内踝周围压痛明显,踝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踝关节多无异常,有时需要加照外翻应力位片。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踝关节疼痛,活动时加剧,局部明显肿胀及皮下瘀斑,关节活动受限。舌红边瘀点,脉弦。 2.筋脉失养证:损伤后期,关节持续隐痛,轻度肿胀,或可触及硬结,步行欠力。舌淡,苔白,脉弦细。

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

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周围神经干及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而发生的损伤,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损伤导致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1943年Seddon提出将神经损伤分为三种类型:神经断裂、神经轴突断裂、神经失用。 具体临床表现 1.指神经损伤:(1)多为切割伤;(2)手指一侧或双侧感觉缺失。 2.桡神经损伤:(1)腕下垂,腕关节不能背伸;(2)拇指不能外展,拇指间关节不能伸直或过伸;(3)掌指关节不能伸直;(4)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5)高位损伤时肘关节不能伸直;(6)前臂外侧及上臂后侧的伸肌群及肱桡肌萎缩。 3.正中神经损伤:(1)手握力减弱,拇指不能对指对掌;(2)拇、食指处于伸直位,不能屈曲,中指屈曲受限;(3)大鱼际肌及前臂屈肌萎缩,呈猿手畸形;(4)手掌桡侧半皮肤感觉缺失。 4.尺神经损伤:(1)拇指处于外展位,不能内收;(2)呈爪状畸形,环、小指最明显;(3)手尺侧半皮肤感觉缺失;(4)骨间肌,小鱼际肌萎缩;(5)手指内收、外展受限,夹纸试验阳性;(6)Forment试验阳性,拇内收肌麻痹。 5.腋神经损伤:(1)肩关节不能外展;(2)肩三角肌麻痹和萎缩;(3)肩外侧感觉缺失。 6.肌皮神经损伤:(1)不能用二头肌屈肘,前臂不能旋后;(2)二头肌腱反射丧失,屈肌萎缩;(3)前臂桡侧感觉缺失。 7.臂丛神经损伤:(1)多为上肢牵拉伤;(2)上干损伤为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及腋神经支配之肌肉麻痹;(3)中干损伤,除上述肌肉麻痹外,尚有桡神经支配之肌肉麻痹;(4)下干损伤前臂屈肌(除旋前圆肌及桡侧腕屈肌)及手内在肌麻痹萎缩;累及颈交感神经可出现Hornor综合征;(5)全臂丛损伤,肩胛带以下肌肉全部麻痹,上肢感觉全部丧失,上肢各种反射丧失呈弛张性下垂。 8.腓总神经损伤:(1)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态;(2)踝关节不能背伸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3)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4)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 9.胫神经损伤:(1)踝关节不能跖屈和内翻;(2)足趾不能跖屈;(3)足底及趾跖面皮肤感觉缺失;(4)小腿后侧肌肉萎缩;(5)跟腱反射丧失。 10.坐骨神经损伤:(1)膝以下受伤表现为腓总神经或胫后神经症状;(2)膝关节屈曲受限,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无收缩功能;(3)髋关节后伸,外展受限;(4)小腿及臀部肌肉萎缩,臀皱襞下降。 11.股神经损伤:(1)大腿前侧,小腿内侧皮肤感觉缺失;(2)膝腱反射减弱或丧失;(3)膝关节不能伸直,股四头肌萎缩。 12.闭孔神经损伤:(1)大腿内侧下1/3皮肤感觉缺失;(2)内收肌群麻痹萎缩,不能主动架在健腿上。 (二)诊断依据 1.常有外伤史:多合并有四肢骨折或关节损伤。 2.肢体姿势:周围神经损伤肢体呈不同程度畸形。

23 骨伤科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中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有摔倒受伤史。 (2)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3)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或者当即行MR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 (二)疾病分期及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骨折早期(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2.骨折中期(营血不调证):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3.骨折后期(肝肾气血亏虚证):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4

XXX医院 骨一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9年)

目录

胫腓骨骨折诊疗方案 ( 2019年) 中医病名: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胫腓骨骨折(ICD-10 编码:S82.201) 胫腓骨干骨折在二十一世纪以前其以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交通运输业、建筑以及各种工业的高速发展,各种意外伤害时有发生,胫腓骨骨折的发生年龄段逐渐转向以成年人为主,其中以胫腓骨双骨折最多。 一、疾病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脉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位和程度。 (二)症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不连。 3.气血亏虚证:骨折4周以上,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红胖,苔薄白,脉细。 (三)骨折分型 1.胫腓骨上1/3段骨折 2.胫腓骨中1/3段骨折 3.胫腓骨下1/3段骨折 二、治疗方案 (一)中医正骨治疗方法 1. 骨折端无明显移位或成角者,可以不行复位正骨手法。 2.骨折端有移位或骨折端有成角畸形者需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患者平卧,膝关节屈曲20°-30°,一助手用肘套住患者腘窝部,另一助手双手握住足部,沿胫骨长轴作拔伸牵引3-5分钟,矫正重叠移位。术者再根据骨折不同类型移位方向分别采用端提、旋转、折顶、捺正、纵压等手法予纠正。

踝关节骨折_百度文库

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 顾倩莉 解剖概要 ?构成:胫骨远端、腓骨远端、距骨体。 ?外踝,内踝,后踝: 折。?活动范围:背屈20。— 30°跖屈45 - 50 踝关节运动肌群 肌等;?肌拉力线从踝关节冠状轴前方通过 ?伸肌群: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等 ?肌拉力线从踝关节冠状轴后方通过 ?内翻肌群: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 ?外翻肌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等 踝关节骨折概述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 ?间接暴力:多见,跖屈扭伤。 ?直接暴力:骨折复杂。 分类 ?踝关节背屈位时稳定;跖屈位时,间隙增大, 活动度增大,不稳定,易骨 ?屈肌群: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 °内翻30 °外翻30 — 35 °

?I型:内翻内收型 ?n型: ?外翻外展型: ?内翻外旋型: ?特征:三踝骨折,胫腓下韧带完整,不发生踝关节脱位。 ?m型:外翻外旋型 临床表现和诊断 ?踝部肿胀,淤斑。 ?内翻或外翻畸形,严重者可出现开放性骨折脱位。 ?压痛,活动障碍。 ?X线:踝关节正、侧、双斜位;胫腓骨全长像。 治疗 ?治疗前应了解一些因素: ?距骨与胫腓骨下端紧密接触,是骨折复位的关键,因为两踝均通过韧带与距骨相连。?采用与损伤相反方向,将距骨与胫骨远端的关系恢复正常,踝关节的解剖位置将恢复,由于这一位置很难保持,故需用内固定。 ?内踝如此,外踝也如此。 ?外踝或腓骨下端被认为是处理关节损伤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时需要依靠内固定腓骨来保持踝关节的完整性。

?下胫腓关节的分离应完全纠正,必要时需内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案 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股骨粗隆部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部位,骨折强度降低,很容易发生骨折。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2、临床表现: (1)、伤后患部疼痛、活动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大腿侧或膝部,髋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不能站立或坐起。 (2)、患髋疼痛及轻度肿胀,患肢呈收、外旋和短缩畸形,大粗隆向上移位,股骨大转子处压痛,纵轴冲击痛(+)。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爱滋病抗体等。 (2)、患肢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骨折类型及损伤程度。 (3)、高龄患者,需增加检查双下肢动、静脉彩超、心脏彩超。 (二)证候分类 1、Evans根据骨折线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l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骨折不稳定。 2、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1)、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上斜向小粗隆。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从大粗隆下斜向小粗隆。 (3)、粗隆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成横形,斜形骨折。 3、中医辨证分型: (1)早期:气血瘀阻型 临床证候:伤后1~2,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