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

古代中国
一、商周时期(—771BC)
(一)知识梳理
1、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1)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内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大宗与小宗相对
作用:保证了贵族特权,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后世还有体现。
(2)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扩展统治范围。
内容: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
诸侯权力 封国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 朝贡 军赋 力
主要封国 鲁、齐、燕、卫、宋、晋
(3)礼乐制度
含义: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2、经济发展——井田制、工商食官
(1)井田制
实质:国王所有、贵族占有的土地公有制度
瓦解崩溃: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器牛耕使用和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管仲“相地而衰征”、李悝“初税亩”)、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走向消亡。
(2)工商食官
含义:手工业和商业由政府直接管理。
(二)难点突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宗法制为核心2、血缘为纽带3、家国一体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易错、易混点试析
1、在古代文献中的“封建”一般指的分封制,和现在说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不是一个概念。后者一般指以地主阶级掌权压迫剥削农民为标志的社会制度。
2、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强调分配土地、人民、职位,而宗法制则强调分配的原则。
二、春秋战国时期(770BC—221BC)
(一)知识梳理
1、政治变革
诸侯兼并、争霸,分封宗法制走向崩溃,秦统一六国。
2、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形成、土地兼并出现
(1)小农经济
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点: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具有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
影响:是我国专制社会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始终在中国专制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间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但也是中国专制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原因。
(2)土地兼并问题
原因: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根因)②经济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
危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统治
措施:均田、限田





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道家—奴隶主贵族 老子 “道”世界万物的本源 、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

儒家 孔子 仁 礼 为政以德 中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性恶论;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法家—地主阶级 韩非子 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商鞅 ①废分封,行郡县②废井田,开阡陌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④军功爵制
墨家—小生产者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难点突破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迅速,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产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思想:百家争鸣,思想自由,科技文化发展
2、古代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商周)——铁犁牛耕(春秋战国至近代)
(三)易错、易混点试析
1、小农经济不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侧重于规模“小”,自然经济侧重于“自给自足”,与商品经济对立。在谈到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中国历史时我们更多的用“自然经济”这一概念。
2、只要有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出现土地兼并。所以可以说土地兼并根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3、在先秦儒家思想中,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孟子和荀子则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三、秦汉时期
(一)知识梳理
1、秦朝时期(221BC—206BC)
(1)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军功爵制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即“三公”,丞相、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奏章、律令图集)和太尉(军事)③郡县制度,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
(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加强各地交流
(3)思想: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两汉时期(202BC—220AD)
(1) 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推恩令、中外朝制、察举制
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君主专制:汉武帝时“中外朝制度”(“中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近侍构成;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负责执行,东汉光武帝正式设立尚书台,取代三公)。
选官制度: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2)经济发展
①农业:牛耕普及,耧车(播种)、代田法、二牛抬杠
②手工业:东汉出现青瓷,水排(鼓风冶铁工具)
③商业: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强化,陆上丝绸之路开通





(3)思想文化——由汉初(202BC—140BC)“黄老之学”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董仲舒新儒学
原因:黄老无为不

适合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匈奴问题、王国问题、土地兼并)
来源:儒家《公羊春秋》、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
内容: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实质:文化专制
特点:外儒内法,据儒家《公羊春秋》融合各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影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二)难点突破
1、秦汉时期时代特征
经济: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开通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巩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外朝、推恩令、刺史、察举制)
思想:实行思想专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儒家思想积极意义
(1)儒家“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有作用。
(2)儒家提倡“孝”“诚信”“仁”等道德伦理观,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三)易错、易混点试析
1、郡县制在春秋后期已经存在,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和发扬,实际上新儒学本身不单纯是先秦儒学,但此时王朝在选官方面更注重儒生,所以儒学地位为正统,其正统地位一直到新文化运动
3、秦的焚书坑儒和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质上都是文化专制
4、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既说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又说其有限性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AD~589AD)
(一)知识梳理
1.政治制度
(1)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2)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社会经济
(1)农业:翻车;均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的措施,不可能完全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2)手工业:灌钢法;北朝白瓷。
(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
3.思想文化
佛教、道教盛行,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二)难点突破
1、时代特征
经济:江南经济大开发,北方经济几经破坏,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均田制)
政治:国家长期分裂动荡,民族大融合
思想:佛、道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三)易错、易混点试析
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虽然遭到破坏,但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此时只能说南方经济在追赶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尚未超过。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佛、道挑战,但依然正统地位





五、隋唐时期(581AD~907AD)

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藩镇割据
(1)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设置六部)
②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
③作用:相权三分,相互制约,加强皇权;职责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2)科举制:
演变:隋朝创立,唐朝发展,宋完善,明清八股取士走向僵化。
作用:体现社会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
(3)藩镇割据:安史之乱以后,逐渐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2.经济发展
(1)农业:唐朝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并成为独立生产部门,成为国家新的象征。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①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丝绸之路发展迅速
3.思想文化
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二)难点突破
1、隋唐时期时代特征:
经济:农业手工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以后)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重要时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思想:文化繁荣,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2、古代选官制度
(1)演变
朝代 选官制度 选官依据
西周——春秋 世卿世禄制 血缘
战国——汉初 军功爵制 战功
汉武帝——汉末 察举制 品行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隋——清 科举制 才学
(2)趋势:①选拔标准由世家门第——才学②选拔方式由推选——公开考试,逐渐严密,趋向公平公正③明清八股取士走向模式化、僵化
(三)易错、易混点试析
1、草市和夜市不同,“草市”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市”的地域限制;“夜市”打破政府的时间限制。
2、三教合一不是说儒、佛、道三者变成一个宗教,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借鉴
六、宋元时期(960AD—1368AD)
(一)知识梳理
1.政治制度
(1)宋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中央: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的政治制度
①中央:中书省、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②地方:行省制度。(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经济发展
(1)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
(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

器。
(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3.思想文化——理学形成
(1)背景:佛道盛行,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思想
(2)内容:①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体验“理”的方法“格物致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②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陆九渊)、致良知(王阳明)
(3)特点:融合佛、道思想,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具有思辨性、理论化特点
(4)评价:①具有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②尊卑等级,重男轻女,因循守旧,压抑人性
(二)难点突破
1、宋元时期时代特征
经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坊市突破时空限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二府三司、文官地方官、通判、转运使——中书省、行中书省)市民阶层形成,市民文化发展
思想:儒学发展,理学形成;
2、我国经济重心的演变
经济重心在北方(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魏晋南北朝)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以后) 经济重心在南方(两宋之际以后)
3、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 推行时代 西周,春秋走向瓦解 春秋战国——元以前 确立于元朝

中央、地方关系 权力相对独立
权力和地位世袭 中央下属地方行政机构,官员皇帝直接任免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 初期积极,长远不利于国家统一,安定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后不断调整,积极明显
相同 古代重要地方行政制度,目的为了巩固统治,一定时期都产生积极影响
(三)易错、易混点试析
1、元代行省在最初设立时相当于中书省派驻地方机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元代中书省是元最高行政机构,和唐朝负责起草诏令的中书省相比,权力更大。
3、无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们都属于理学的范畴。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以儒家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统治。对于世界的本源的认识也是相同的。只不过他们认为“理”存在的地方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陆王心学则认为“理”在心中,因此他们认为认识“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发明本心”、“致良知”——主观唯心主义。





七、明清时期(1368AD—1840AD)
(一)知识梳理
1.政治制度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内阁制形成——非法定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八股取士
(4)清朝的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①背景
直因: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
根因:加强君主专制需要
②职能:上传下达,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③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经济发展
(1)农业: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明中叶以后,私营(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珐琅彩。
(3)商业和城市
①白银广泛应用,白银内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②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强③出现区域性的商业团体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⑤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重农抑商政策——从战国到明清
①发展历程:战国商鞅变法形成——汉代发展——中唐至元松动——明清强化
②表现:限制经营范围,重征商税,贬低商人地位,实行商业垄断,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5)“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作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但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思想文化
(1) 李贽的“异端”思想:①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判断是非的标准;②肯定追求物质享受,提倡个性自由发展③男女平等,万物生于两
(2)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人物 主张
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倡导工商皆本
顾炎武 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①世界是物质,有规律,可以认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②肯定人私欲的合理性
相同点 政治:批判君主专制,经济:提出“工商皆本”
思想:批判程朱理学,主张“经世致用”。
侧重点
不同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 顾炎武:经世致用
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

特点 ①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反君主专制,具有一定民主色彩;②提倡工商皆本,反应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③倡导经世致用。

评价
①使传统文化重新生机②一定程度反映资本主义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进步性,对后世影响深远③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为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二)难点突破
1、明

清时期时代特征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八股取士)
思想: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日益走向僵化;早期启蒙民主思想产生;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艺术世俗化进一步发展;西学东渐
2、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至明清
(1)含义: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①专制主义:与民主对立,中央机构的变动体现为专制主义
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对,地方机构变动体现中央集权
(2)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②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③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3)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

朝代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西汉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 刺史
唐朝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设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和潘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的弱化)
宋朝 二府三司制 文官做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转运使管地方财政 权钱兵削弱地方
元朝 中书省 行省制度
明朝 裁撤中书省 废丞相 设内阁
八股取士
清朝 军机处
(4)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①调整中央机构。如秦设三公九卿制;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明废丞相,设立内阁;清设军机处。
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郡县制;北宋文官做知州、设通判;元朝行省制;
③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
④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贵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⑤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3、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朝代 制度或措施 监察(上对下)/谏议(下对上)



秦 ?御史大夫 ?监察
汉 ?刺史 ?监察
唐 ?门下省 ?谏议(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宋 ?谏院、通判 ?谏议(监督宰相)、监察地方
明清 ?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 ?监察。
谏议机构完全消失,标志皇权的高度集中
4、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演变
春秋:孔子(儒学创立)——战国:孟子、荀子(成为显学)——西汉: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统治需要,确立正统)——宋明:理学(儒学思辨化、哲学化,新发展)——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

承)
5、比较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和欧洲启蒙运动
比较项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欧洲的启蒙思想
相同点 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
不同点 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专制制度阻碍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政治:专制主义制度高度强化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程朱理学的束缚和限制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人们思想
性质 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 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
基本内容 一定民主色彩,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未资本主义设计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用 是儒学的新发展,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 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6、中国明清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阻碍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制度腐朽没落。(2)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3)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4)传统文化重义轻利、重本抑末等思想的阻碍
(三)易错、易混点试析
1、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朱元璋的儿子),不是明太祖朱元璋。内阁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秘书班子,不能起到约束皇权的作用。
2、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在最严格的清朝还有广州十三行负责对外贸易。3、明清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他们本身还属于儒学的范畴。
4、明清三大思想家的主张只能说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本质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思想。
5、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明朝中后期,有雇佣关系不一定是资本主义萌芽,但没有雇佣关系一定不是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世界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1、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制的基础
内容:取消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划分等级
作用:缓和矛盾,利于工商业阶层,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民主政治。
陶片放逐法: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式,但是一种极端民主方式,容易被人利用成为争夺权力,相互倾轧的工具。
(3)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内容:公职人员获得津贴——提高积极性
2、特点
(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实质: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4.历史评价
(1)意义: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
(2)局限:仅“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少数人的民主;直接民主泛滥,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

重要原因。
二、罗马法
1.演变历程
(1)起源阶段:《十二铜表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时间:公元前5C中期
内容: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极力维护债权人利益
评价:虽然未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有了成为法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可像过去随意解释,是平民的胜利。
(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3C,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阶段: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
6C查士丁尼完善了罗马法,形成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基本内容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历史影响
(1)罗马法维护罗马统治重要支柱
(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 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三、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1.产生的背景
(1)公元前5C,雅典等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2.思想主张及影响
代表 哲学贡献 影响
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否定神对人生社会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苏格
拉底 “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具有理性精神
柏拉图 独立理性思考
亚里士
多德 真理高于一切 百科全书,集大成者,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四、难点突破——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特征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古罗马法律逐渐完备
思想:西方人文精神起源
五、易错、易混点试析
1、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不要和雅典民主制特点混淆
2、公民:拥有一定财产,成年本邦男性,妇女、外邦人、奴隶除外
3、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因素不是地理环境
4、公民法:适合公民的法律,范围较小。万民法:是适合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自然法:是立法的最高原则,比如立法必须符合正义、公平等
5、罗马法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体现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近代世界(14C、15C—20C初)
一、手工工场时期的西方世界(14C、15C—18C中后期)
(一)知识梳理
Ⅰ、经济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15C后期—16C)
(1)背景
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强烈渴望。
③思想根源: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精神。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切断传统的东西方商路。
⑤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狂热。
(2)过程
时间 人物 国别 航线 支持者


1487--1488 迪亚士 ?葡萄牙 欧洲—非洲好望角(向东) 葡萄牙王室
1492 哥伦布 意大利 欧洲—美洲
(向西) 西班牙王室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
?欧洲—好望角—印度(向东) 葡萄牙王室
1519--1522 麦哲伦 ?葡萄牙
?欧洲—美洲—亚洲-欧洲(向西) 西班牙王室
(3)影响
①对欧洲:商业革命,具体具体表现为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商品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亚、非、拉地区: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黑奴贸易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量白银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③对世界: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联系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早期殖民殖民扩张和掠夺(16C—18C中期)
(1)荷兰(17C)
①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②结果:17C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
①过程: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荷兰;18C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②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Ⅱ、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
(1)发展过程
①确立
前提:“光荣革命”(1688)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由“人治”转向“法治,”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②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特点:内阁对议会负责。全体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③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内容:选举范围扩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会席位
影响: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特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①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②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③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首相组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2、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1)背景: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一个松散的邦联,政局动荡不安。
(2)标志:1787年宪法
原则: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有权强制各州实施;宪法中未列明的权利属于各州人民
②分权制衡原则:国家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

院掌握,并相互制约。③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并实行任期制
(3)评价:1787年宪法时间带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保证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但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以后内战爆发埋下种子,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印第安人、黑人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
(4)美国政治制度中体现的制约平衡、妥协:中央和地方,南方北方(允许南方奴隶制的存在),大州和小州(按人口比例分配众议院,同时规定每州两名参议院),两党制,参众两院(在权责上)
Ⅲ、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14C—17C初)——人文主义的复兴
(1)含义:14C—17C初新兴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实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一场兴起于意大利后扩散到欧洲提倡人性、个性解放,主张追求现世幸福,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反对神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条件
①意大利在欧洲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新兴资产阶级形成。
③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
(3)成就
①文学上出现了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艺术上出现了达·芬奇等艺术大师。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
②自然科学:哥白尼日心说,标志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伽利略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2.宗教改革(16C)——人文主义的发展
(1)含义:16C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基督教内部掀起的一场兴起于德国后扩散至瑞士、英国的反宗教特权的思想解放运动。
(2)背景
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②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③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之间的矛盾加深。

(3)代表:
a、马丁·路德
主要观点:①因信称义②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作品:《九十五条论纲》
评价: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人文主义色彩;拉开宗教改革序幕,新教和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b、加尔文
主要观点:先定论(因信得救)
作品:《基督教原理》
评价: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邢台的依据。
3.启蒙运动(17C—18C)——人文主义的成熟
(1)含义:17C—18C欧洲资产阶级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掀起的一场兴起于英国,高潮在法国,后影响到全世界的反对专制主义、封建特权、等级制度,追求民主、科

学、自由、平等、法治的思想解放运动
(2)背景
①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与封建制度矛盾尖锐。
②自然科学发展,尤其是经典力学的出现,人们有了更多自信
(3)代表人物
a、孟德斯鸠:
作品:《论法的精神》
观点:三权分立
核心:权力制约平衡
地位: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反对君主专制
实践:1787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伏尔泰
观点:抨击天主教会,主张君主立宪制,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卢梭
作品:《社会契约论》
观点: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类不平等根源是财产私有
d、康德
观点:以人为本,尊重他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评价
(4)影响
①对欧洲: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动员。
②对世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二)难点突破
1、手工工场时期时代特征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展;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掠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重商主义盛行
政治:西欧民族意识觉醒,民主国家逐渐形成(15C后期,英、法、西班牙、葡萄牙);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逐步建立(英: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行成。美:独立战争1775—1783、1787年宪法。法:法国大革命1789—1799)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发生,近代科学产生并发展
2、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1)发展历程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起源(智者运动)——复兴(文艺复兴)——发展(宗教改革)——高峰(启蒙运动)的历程。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各不相同。


(2)比较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项目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相同点 ①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②内容:体现人文主义精神③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④作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解放
不同点 形式 借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文化 批着宗教外衣反宗教特权 抛开宗教,直接提出“理性”
侧重点 反宗教神学世界观,提倡个性解放 反教皇权威,宗教特权,提倡宗教信仰自由 反君主专制,构建“理性”王国
领域 文学、艺术 社会各阶层参加社会运动 广泛
作用 促进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引起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三)、易错、易混点试析
1、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前(早期殖民扩张掠夺),欧洲各国普遍采取的经济政策,其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

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为此要减少进口,扩大出口。
2、无论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都不反对宗教信仰
3、启蒙运动侧重于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对于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依然进行猛烈批判
4、理性:一种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光荣革命”,而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
6、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依然掌握行政权,直到责任内阁制形成,行政权归首相为首的内阁,国王处于“统而不治”
7、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选举产生,因此其对选民负责;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因此其对议会负责
8、代议制: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1765—19C末、20C初)
(一)知识梳理
Ⅰ、经济发展
1、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19C中期)
(1)首先发生于英国的条件
①前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②资金:殖民掠夺
③技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准备知识;手工工场提供了技术
④市场:圈地运动(国内市场)、英国海外殖民(国际市场)
⑤劳动力: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
⑥原料:国内、海外资源丰富
(2)成就
①纺织业: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标志
②动力机器: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世界联系密切
(3)影响
①生产力极大提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工厂制成为生产基本组织形式。对外侵略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分化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工人运动兴起
③自由主义盛行,促进马克思主义诞生



2、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代——20C初)
(1)条件: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2)成就
①电力的应用②新型交通工具③内燃机的发明应用推动了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④新通讯手段发明⑤新兴的化学工业
(3)影响
①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对外以资本输出为主,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列强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加剧世界的不稳定
3、比较两次工业革命
对比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
(1765—19C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年代—20C初
标志 珍妮机的发明 电力的应用
动力 蒸汽机 内燃机、电动机
能源 煤 石油 电力

特点 以英国为中心,轻工业为

主,发明多为生产经验总结,科学和技术尚未紧密集合 几个国家同时进行;重工业主导;科学和技术紧密集合(最主要);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与中国联系事件 政治: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
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政治: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经济:民主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思想:启蒙思想、维新思想、实业救国、民主共和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 垄断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Ⅱ、政治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2.法国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1)背景: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制与共和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
内容: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政权由总统(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和内阁掌握,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3、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政治上的四分五裂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德国。
(2)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内容:
①德意志帝国是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
②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集大权于一身。
③宰相主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特点:立宪是虚,专制是实;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余。
4、美国: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市场、原料
6、日本:明治维新(1867)——日本走向发展飞速时期
7、马克思主义诞生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8、巴黎公社(1871AD)
(1)背景:普法战争(1870—1871)失败,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屈膝求和,人民强烈不满。
(2)失败必然性:①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条件不成熟 ②从主观原因上看,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经验不足
(3)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4)、教训的深刻性
①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②必修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③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二)难点突破
1、工业革命时

期时代特征
经济: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工人运动兴起。(英:1832年议会改革;法:1875年宪法;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美:南北战争1861—1865;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1848年《共产党宣言》、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1871)
思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盛行,科技进一步发展。
2、世界近代史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
比较点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政体 君主立宪制? ? 民主共和制
国家元首及其产生 ? 国王,世袭
? ?选民选举 ?议会选举
政府首脑及其产生 ?首相,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 ?首相,皇帝任命 ?总统,选举 ?总理,总统任命
行政权
归属 ?首相为首的内阁 ?皇帝、首相 ?总统 ?总统、内阁
确立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787年宪法
1875年宪法
代议制民主特点 ①间接民主②权力制约平衡原则③议会立法④政党政治
历史作用 ①从法律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成果,促进社会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②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有重大意义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阶段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主要方式 影响
15C、16C 新航路开辟 商业资本 殖民扩张
和掠夺 世界市场
开始出现
16C—
18C中期 殖民扩张掠夺 世界市
场拓展
1765~
19C中期 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商品输出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19C中
后期以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 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 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4、认识垄断组织
(1)、概念
资本主义大企业间通过兼并、联合、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以获得更多利润的经济联合体。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直因)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评价: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一定程度促进经济发展;但垄断资本家干预国家政治,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加剧世界的不稳定。
(三)、易错、易混点试析
1、德国联邦议会的权力大于帝国议会的权力。
2、1875年宪法修正案有条“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实际是用法得形式堵塞所有君主派复辟之路
3、巴黎公社的爆发具有偶然性,可以说是一场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4、如果问到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要考虑如下因素:制度、资金、市场、原料、技术、劳动力。
近代中国(1840年——1949年)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中国(1840年——1919年)
(一)工业文明下中国的变动与转型(1840年——1895年)
Ⅰ、知识梳理
1、列强侵华

与农民阶级的抗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a、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
b、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海关收取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商定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销烟》的内容
内容 危害
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 把特权无偿给列强,列强援引此条获得和其他列强一样的特权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a、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b、结果
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斗争矛头主要是清政府
①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
②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根本没有实行。
2、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中的“织”、“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2)、洋务运动(19C60年代—90年代)
a、原因: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b、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
c、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d、代表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
e、实践:
类型 目的 企业
军用工业 “自强”为口号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民用工业 解决军用工业在资金、燃料、运输方面困难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兴办近代教育

f、评价
①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②中国近代化开端,客观上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时间 19C六七十年代
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
表现 ①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
②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


影响 推动中国近代化,改变中国经济结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
3、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及著作 评价
地主阶级
抵抗派
19C四五十年代 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等 “开眼看世界”成一股社会思潮;未实践,只学技术
地主阶级
洋务派19C60——90年代 李鸿章
张之洞等 中体西用
《劝学篇》 冲击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王韬
郑观应 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商战” 没完整理论,未实践,但为维新思想发展奠定基础
Ⅱ、难点突破
1、1840年—1895年的时代特征:
(1)经济:①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洋务运动兴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顺应工业文明潮流④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
政治:①两次鸦片战争,主权遭到破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思想:①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②中体西用③早期维新思想
2、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①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②近代化
3、关于近代化的表现——不能只知道经济
经济:工业化、城市化
政治:民主化、法治化
思想:科学化、理性化
Ⅲ、易错、易混点试析
1、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两者不同
2、整个近代史,中国的自然经济都是一直在解体,但都是占据主导地位。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诱导下产生的,和中国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关系
4、天津作为通商口岸开放是在《北京条约》(1860)中规定的
5、最早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农民阶级《资政新篇》(1859)




(二)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5年——1919年)
Ⅰ、知识梳理
1、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a、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需中国市场、原料。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b、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 危害
割辽东半岛(后俄、法、德三国干涉下归还)、台湾及其附属到、澎湖列岛给日本 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负担重,举借外债,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开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侵略进一步深入内地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往内地免收内地税 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c、影响
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2)戊戌变法(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
(3)义和团运动(1898年—1901年)——农民阶级
a、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口号:“扶清灭洋”(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但具有盲目拍外性)
c、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a、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危害
赔偿4.5亿两白银 加剧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划分“使馆区” 国中之国,侵华大本营
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清政府完全在列强控制下,便于直接镇压人民反帝斗争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列强通过外交加强控制
c、影响
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清末新政(1901—1911)
(6)辛亥革命(1911.10.10—1912.3)
a、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b、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意义
c、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短暂春天”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C末20C初)
a、原因
①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最主要)
③实业救国的热潮。
b、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年—1919年)
a、背景
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②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④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b、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c、: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a、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学东渐。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b、兴起:19C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c、内容:倡导西学,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挽救民族危机
d、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e、意义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进步性、爱国性、启蒙性
(2)民主共和(旧三民主义)
a、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提出
b、内容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核心) “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c、评价:反映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具有进步性,但是没有明确的反帝要去,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3)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a、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③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
b、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c、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e、性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封建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
f、意义
①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但没有同群众活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态度存在片面化、绝对化问题。
Ⅱ、难点突破
1、1895年—1919年时代特征
经济: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③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政治: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③戊戌变法,欲实行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④义和团运动,粉碎敌人瓜分中国的妄想,但具有盲目拍外性⑤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

为列强在华统治的工具⑥列强侵略采取“以华治华”的方式⑦清末新政,进一步促进中国近代化⑧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⑨《临时约法》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思想:维新思想、实业救国思想、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2、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侵略方式的转变?
(1)19C40~60年代:以武力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2)甲午战后,列强侵略在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
(3)《辛丑条约》以后,列强政治上“以华治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
3、《中华民国历史约法》(1912年3月)
(1)内容: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体现启蒙思想②确立三权分立制度和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专制独裁
(2)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约法,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4、近代化史观下的洋务运动
(1)思想上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本身实际上就认识到了只用中学难以维护统治,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洋务运动,创办工业,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3)外交上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5、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思想(19C末) 民主共和思想(20C初)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差异 将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用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为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用民主科学思想,对封建正统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
相同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用西方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局限 为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未和群众结合 缺乏对封建思想的批判,未同群众结合 补课了,但未同群众结合,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化,片面化
Ⅲ、易错、易混点试析
1、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但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中国的无产阶级在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中就已经出现,因此其早于在19C六七十年代产生的民主资产阶级
3、无论是维新思想的“尊孔”,还是新文化运动的排孔,其本质上都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
4、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