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教”结合,实现“三优”教育共3页

“三教”结合,实现“三优”教育共3页

“三教”结合,实现“三优”教育共3页
“三教”结合,实现“三优”教育共3页

“三教”结合,实现“三优”教育

“优生优育优教”是一门科学知识,掌握“三优”知识,自觉采取“三优”措施是人口计生工作关注民生、满足群众“三优”知识需求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科学进步的具体体现。为了家庭的幸福快乐,为了儿童的笑脸更加灿烂,只有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依托、学校教育为主题的“三教”结合一体化,才能更好的实现“三优”教育。

一、家庭教育在“三优”中占主要位置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奠基教育。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就是家庭,父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儿童最初接触的一切都会在他们幼小纯真的心灵上烙上印迹。正是通过家庭教育,儿童才逐步学会吃饭、喝水、说话、走路、穿衣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识,才逐步认识了自己、自己的父母及其周围的人,才逐步认识自己同周围一些人的人际关系,才逐步懂得了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并同时使他们的思维、语言和智力得到发展,为其完全实现社会化打下了基础。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儿童从出生到他能够不依赖家庭而独立生活以前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家庭教育,越是年龄小的时候接受家庭教育越多;家庭教育的内容最为广泛,从最基本的生活本领,到劳动、社会关系、文化知识等等,凡是家长掌握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家长多会毫无保留的、无私的通过家庭教育传授给自己的子女;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父母是儿童的亲人,是儿童最亲密、最信任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家庭教

育方法灵活,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在休息、娱乐、闲谈、家务劳动中,都可以进行教育和训练。因此,要育人成才,实现优育,绝不能忽视家庭教育。

二、社区教育促进“三优”协调发展

社区是儿童生活的地方,利用社区资源,进行社区亲子活动,其意义在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要求社区承担部分教育功能,但由于社区环境的复杂性,既可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作:向社区家庭普及优生、优育、优教的知识,指导家庭的优生、优育、优教;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养水平,改变其陈旧观念与不良习惯,创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与气氛,可以一定程度的优化社区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不仅可以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向上、温馨的社区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而且,能够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家庭和睦,消除“代沟”,建立良好的家风。社区教育通过建立家庭教育辅导站、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关心儿童成长,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风尚和社区环境。

三、学校教育在实现“三优”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具有严肃性、规范性、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主体性投入要素,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的兴起,正改变着社会形态、社会理念等方方面面,体现在谁拥有更高素质的人才,就意味着谁掌握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意味着谁就能在21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对学校教育及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近几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成绩是可喜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1)德育体制简单化。一是以管代导。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服从管理,遵守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二是主客体颠倒。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对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三是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以学校包办为主,家庭和社会没有和学校形成有机的德育工作体系,尤其是社会环境没有充分净化,所以往往造成“在校教育三年,出校变坏三天”的现象屡屡发生。(2)德育内容过于传统和陈旧。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一是在确定德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提出适度的要求,缺乏可接受性,尤其是缺少一些高品位且又使人信服的权威读本;二是不能把握德育内容的基础性,不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守法和用法意识,自学遵守社会伦理规范;三是不能坚持德育内容的一贯性,学校德育工作常常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3)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和生硬。德育实施者只局限于用一种单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去要求受教育者,把对某些现成的道德规范的掌握等同于德育的全部。以“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法和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只能是迫使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到挫伤甚至消失。(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不仅要继承传统德育内容,还要结合时代特征拓宽德育空间,深化德育内容 在现有条件下,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可以突出以下主要内容: (1)开展系列教育,推进终身全面素质教育。针对目前中学基本实行封闭管理的实际,可以进行“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治,人格自尊,精神自强”的“五自”教育,确保教学生活学习秩序正常进行;在我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生活教育实践、呕心沥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是构建“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一体化的教育理论。用生活教育理论 建构社区教育的科学基础是社区教育发展与社 区教育科学化的需要。 一、“生活即教育”与社区教育 1、 “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把生活看作是教育的原型,认 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 活所必需的教育”。①因此他主张,有什么样的 生活,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种观点早在1918年发表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就已表述过。他说:“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有关于消闲之生活,即有关于消闲之教育;有关于社交之生活,即有关于社交之教育;有关于天然界之生活,即有关于天然界之教育。”②概言之就是“生活即教育”。但是,这里的“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即是”或“等于”。因为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用教育去指导生活、改造生活,使人们“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所以,陶先生在1936年发表的《生活教育之特质》中强调指出:“我们承认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但在同一社会,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 的生活来指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③可见,生活教育的实质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 向前向上而教育。2、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与生活教育。社区教育与生活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社区教育从本质上说是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形态。教育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社会最早的教育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社区教育模式。在古代,社区教育是以非形式化、非组织化为基本特征的。原始初民在部落式的流动性游牧社区生活中接受社区生活教育。他们过什么样 的生活,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据我国典籍记 载:相传燧人氏“钻燧取火,教民熟食” 、“神农氏作耒耜,教民耕种”、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 猎”、“后稷教民稼樯,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 育”④。可见,社区教育的本质特征从其萌芽伊 始就表现为教育与社区生活的结合;只不过这种 “结合”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时的、一种萌芽形 态的非形式化、非组织化的“原始结合”。 到了农牧社会,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性生活 社区。由于社会有了分工并且有了专门的教育机 构———学校,于是,学校教育就逐渐排斥社区教 育并垄断了教育的专门职能。它一方面形成教育 的形式化、组织化和制度化,确保教育的计划性 和目的性;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教育与社会、教育黄云龙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 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在提倡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他的教育思想和 方法对提升人的全面素质和加强“教学做合一”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有着现实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社区教育【作者】黄云龙,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社区教育 学 者 论 坛

学习身边人 做好身边事

学习身边人做好身边事 (“两学一做”演讲稿)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无数中国共产党员的上下求索、无私奉献。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有着全新的时代精神。 “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为践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彰显出鲜明的时代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每名党员,既要学好理论,又要努力实践,时刻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平凡的岗位,孕育着不平凡的事业,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中,我们身边涌现出许多学习榜样。 一、严谨源于对工作的执着 记得金税三期上线时,全局上下忙得不可开交。由于对业务不熟,我经常跑到业务部门请教。负责数据统计的石科长,总是耐心地为我讲解。待我明白之后,他又一头扎入各种数据表中,继续工作。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半夜,有时甚至亮一个通宵。 在一次数据上报时,石科长发现同事填报的数据与系统数据有出入。他二话没说,立刻找到责任人,查系统,翻资料,连夜加班,终于找出原因,重新填好数据并及时上报。事后谈起这件事,他严肃地说:“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条数据,可是影响的却是纳税人的切身利益。每一条数据都需要我们

认真对待,容不得一丝马虎,我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他就是这样严谨——对工作执着,一丝不苟。 二、真诚源自对他人的热情 在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工作初期,国税局上下联动,日夜奋战,不遗余力。每一名国税干部,都倾心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纳税人信息登记补录、数据对接、纳税辅导、系统操作、人员培训等等,各项工作压力都集中到了基层岗位,特别是办税服务厅。作为业务骨干的王主任,除了要完成内部工作外,每天还需要为各个行业的纳税人答疑解惑。高强度的工作,忙得他已是筋疲力尽。可是只要接到电话,无论是同事还是纳税人,他立刻打起精神,耐心解答。 一次下班时间,一位纳税人匆匆忙忙地跑进办税服务厅。此时,办税窗口已经停止办理业务,纳税人情绪有些过激。王主任见到后,一边安抚纳税人情绪,一边耐心了解情况。通过系统查询,得知是纳税人信息报送有误后,王主任马上联系具体责任人,重新打开电脑,进行信息更正,最后纳税人满意地走了。同事觉得有些不满:“这明明就是纳税人自己信息报送有误,您干嘛跟他这么客气呢?”王主任认真地说:“纳税人的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认可。服务纳税人,就应该有一颗火热的心。” 他就是这么真诚——对他人总是一片热情。 三、敬业来自对自我的苛求

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情景课堂设计 安徽朱轶材 如果同学去少林寺游览,一定会看到“三 教合一碑”,又称“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也 肯定能看到印有此图案的各种纪念品。我们看 见的这幅图是朱元璋九世孙自称“三教中人”的 明朝乐律学家、历算家朱载堉(1536—1611)根据 少林寺“三教合一碑”所画。此图为何能体现 三教合一的主旨呢? 我们先来仔细的观察一下:三人共一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若稍换角度,以鼻梁为限,遮住画像右面,则左面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面像,代表道教(家);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三教圣人的区分仅以简单的“头饰物”(准确地说,佛教人物并无“头饰物”),而其余部分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准确表达了三教一体(源)的深刻含义。三教共存一图,一片圆融。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加上合肩、合上身,浑成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生动表现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主题。 再看原碑下的赞词:“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博者难精,精者未博。日月三光,金玉五谷,心身皮肤,鼻口耳目。为善殊途,咸归于治。曲士偏执,党同排异。毋患多歧,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 1、从赞词中看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是什么意思? 2、三教是如何合一的呢?三教中儒教是宗教吗?

3、你是如何理解三教合一的? 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开始学习今天的课程第一节。 【答案提示】 1、三教:儒释道;九流:农、墨、名、法、纵横、小说、阴阳、医、杂。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到唐朝统治者就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遵道、礼佛、崇儒。“儒教”的“教”并非“宗教”,而是指“教化”,它虽然不是宗教,但在古代中国,却比任何宗教的影响都要巨大和深远,可以说它不仅渗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里、血液中和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3、理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信仰并存、兼容并包、互相吸收、和谐相处,从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有其他表达方式。 【简析】 三教合一,课文主要简述了形成过程,学生很难深刻领会,加之内容较枯燥,更需要增添新的情景资料。本情景从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旅游少林寺引入,既展示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需要细细观察领悟的三教合一图,又有较为生动容易理解并蕴含传统文化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辞,这样的情景教学,一定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感悟更多。

廉政工作总结:紧紧抓住身边案警示教育身边人

廉政工作总结:紧紧抓住身边案警示教育身边人 做好廉洁警示教育,是深化党员干部廉洁教育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党员干部自身免疫力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驻市人社局纪检组注重强化廉洁警示教育,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时刻提醒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始终绷紧纪律之弦。今年以来,驻市人社局纪检组深人开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警示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学习市纪委编印《忏悔录》等警示教育读本,并结合综合监督单位特点,开展多样性、经常性警示教育活动,形成了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强大声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选案例、深挖掘,剖析系统内违纪违法案件 精挑案例,用“身边鲜活案例”增强警示教育威慑力。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活动中,驻市人社局纪检组坚持分层分类施教的原则,注重教育选材,从综合监督单位被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例中筛选出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例,深刻剖析,明确主题,提升警示作用。针对去年以来检察机关陆续查处市人社系统一些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问题,驻市人社局纪检组及时向市人社局党委通报案情,并明确指出这些案件虽然涉及极少数干部,且大多是多年前发生的事,但暴露出人社干部法纪观念淡薄、自律意识退化、贪欲不断膨胀等问题。市人社局党委立即深刻剖析反思,召开党委专题会议,研究确定在201X年4月1日至30日期间开展“廉政警示教育月”活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吸取“身边案”教训。对于市行政学院今年刚发生的原财务处负责人严重违纪、涉嫌违法案件,驻市人社局纪检组充分运用鲜活案例警醒全学院党员干部,深刻剖析根源,汲取沉痛教训。市行政学院党委立即开展了专项警示教育,结合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实际,进行党性分析,要求党员干部从思想上

儒道佛三教的关系

儒、道、佛三教的关系 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回答问题:其一,是循着老师上课所陈述的思路,尽可能全面地展开三教关系在历史不同时期发展上的不同特点。 另一,则是作为本文最后的结论,将从儒佛道三教的文化特质,来透视其在不同时期发展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其内在原因为何? 儒佛道三教之所以从开始时的彼此攻讦,几欲置对方于死地,到最后三教融合、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浑然整体,谁也消灭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是因为它们其实都在一个文化整体中承担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功能。儒家思想益于维持社会的人伦秩序(忠君孝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道家思想益于张扬个人的精神自由(自在无为、逍遥无待、神游于天地之间),而佛家思想则能为每个人对自己生死问题的终极关怀提供一种答案(因果轮回、生死解脱、破除烦恼)。而中华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其实三者功用不同,确实缺一不可。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儒、道两家在社会秩序与个体自由

的矛盾与对立出现激化时,其文化冲突会表现得尤为强烈,并出现走向极端的倾向,这可以理解何以会由汉代的独尊儒术严守人伦纲常而走向魏晋南北朝的自由舒展、飘逸放达。至于佛家,则因其直接切入个体生命所不能回避与关注的终极问题,所以关注个体生命价值的最高哲学表达,又当归属于佛家,谈到佛道两教之争,只能说是宗教资源的争夺。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三家思想都具有协助君王统治、实施社会教化、维持社会安定的文化功能,这又影响了作为集权专制者的封建帝王不同的宗教政策,这种宗教政策随帝王个人喜好之不同而使三教命运起伏波折。 一、佛教初传时的三教关系 三教关系,应以三教皆具而形成关系为标志,所以完整意义上的三教关系,理应从佛教初传开始算起。 佛教:佛教的传入,现在学界已大体确定为东汉初年(汉明帝永平年中)。在汉代佛教刚传入时,大家都看作是黄老道术的一种,这与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神仙道家思想密切相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理解佛教,便把它当作是黄老道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则是把佛陀看作神仙,可以飞行变化,

道德教育

五、简答题 1、试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有时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也可以把道德认识看作是对于行为中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是彼此联系,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在一个人的品德发展中,每一个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道德认识属于品德的理智特征,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则容易产生盲目性;道德情感属于品德的动力系统,在缺乏足够道德情感的情况下,即便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也只能成为苍白无力的句子,而诱发不出外显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则是品德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外部表现。 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在正确道德认识指导下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可成为稳定的、经常的推动个人产生相应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最终使个体形成良好而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当道德行为遇到困难或不能实现时,道德情感则进行调节,或改变行为方式,或改变自己的道德认识。可见,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的。 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也具有差异性,体现在儿童品德发展中,,可能会出现发展不均衡、知情行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品德发展过程,也是三者相互协调的过程。 2、怎样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进行培养? 对于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培养,应视情况而定。较小的儿童合作行为的培养多采用强化、模仿、从众、同伴压力等方法效果较好。但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他们行为的培养应以其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寻求新的策略。 儿童青少年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特点,可通过“价值澄清法”及创设具体的合作情境,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具体方法有在以下两方面: (一)价值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法: 价值澄清法也称价值辨析法,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拉斯(Rath.L)经西蒙和哈明(Simon,S.和Harmin,M.)等加以发展的一套教育方法,目前在美国的中小学应用较多。它是价值辨析理论提出的一种关于培养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在别人的帮助下进行价值观辨析。具体过程是个体在别人帮助下,对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式进行考察,揭露并解决自己自己的价值冲突,做出自由的价值选择,估价所作的选择,并按照体现出本人的价值选择的方式行动。 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去诱导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他可以把自己的观点作为范例而不是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提出,也可以通过提问或组织群体讨论来激发学生思考而不急于评价学生的表现,一切抉择都由学生自己作出。研究指出,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观,需经过三个阶段、七个步骤:即选择—自由选择,在可选范围内选择,考虑各种后果之后才选择;赞赏—珍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公开自己的选择,引导行为—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生活方式重复施行。 在具体应用中,教育者进行价值澄清使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中常见的有两种: 1、排等 可先由教师和同学共同编制设计不同价值观问题的问卷,每一问题均有三四种可供考虑的答案,然后请学生按各问题的重要性排序。排序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排列顺序,根据各个同学的排列顺序展开班级讨论。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对各种途径进行衡量比较,分出轻重,可以对外公开表示和拥护自己的选择; 2、价值连续 教师在黑板上画条长线,先提出一个涉及不同价值观的问题,由教师或同学决定两个极端的观点,然后在长线上再画出几个分点以表示其他可能的观点。这时教师可先让几位愿发表意见的同学,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横线的适当位置上,简述其观点。待全体都选定后再开始讨论。这一方式给学生们提供了公开发表意见的机会,以及获知多数人赞成某种价值取向的解释及理由,它将有助于学生

社区教育的概念

社区教育的概念 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社区教育逐步形成的发展轨迹 在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80年代初期,它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 目前全国社区教育可分三类:一类是以一所学校为中心,连结所在社区的部分工厂、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二类是以社区为中心,由街道办事处或区级政府牵头,社区教育机构等企业单位共同参与组建的。三类是以工业区或农业县为地域界限的社区教育,旨在加强企业、农村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社区文化建设。进入90年代后,社区教育组织自觉认识到社区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各级社区教育管理机构所制定的“章程”、“暂行规定”等纷纷出台。如“上海市社区教育工作暂行规定(草案)”、“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工作条例(试行)”,为社区教育走上规范化道路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社区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一方面,社区居民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参与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不断膨胀的城市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形成流动人口浪潮;21世纪,中国大部分城市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日益严重;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窘迫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的隔阂与淡化等等。对此仅仅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以及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国际国内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和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 从社区教育内部看,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发生、发展,尤能说明教育社区化的必然性。社区学校(院)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社区教育逐步成熟、功能逐步外显的过程。因此,90年代以来中国社区教育概念中的“教育”已不是狭义的教育。 二、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 我们可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原则概括为: 1.教育计划和方法要适应每一个团体具体的和根本的目标; 2.在各个教育水平上,塑造人类自身,以适应进步、变革的生活; 3.大规模地使用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安排训练,要超越加在教育身上的传统定义和组织机构的限制; 4.确立各种活动(技术的、政治的、工业的、商业的等)形式与各种教育目标之间密切的联系。 社区教育在教育连续性、社会适应性、教育手段多样性,以及教育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方面都较好地适应了这些原则要求,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

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 - 岳阳日报-岳阳日报电子版在线

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 岳阳日报:岳阳日报电子版在线 2018年,市纪委监委以执纪审查成果运用、警示教育基地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分类警示教育“四位一体”推进,“深耕细作”开展警示教育,让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活起来、动起来、严起来、实起来,深化标本兼治。 运用执纪审查成果: 警示教材活起来 2018年2月,在市七届纪委三次全会会场,编印成册、“点对点”发放的《忏悔与剖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为避免纪律审查与警示教育变成“两张皮”,市纪委监委从2017年查处的1888起案件中甄选出20起极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件,把违纪人员的血泪忏悔原汁原味整理成册。同时,选取10个典型案例,拍摄长达30分钟、取镜3000多个的警示教育片《任性的代价》,在全市进行巡回播放。 “82岁老娘为我担心,我却不能好好尽孝,我悔恨啊……”华容县原副县长蔡智的忏悔书长达万余字。阅读后,许多人情不自禁落泪。一位县级班子成员主动写下了读后体会:“身边同事一不小心就成了狱中人,我深深地被震撼了。” 阅读《忏悔与剖析》后的4月11日,市直某单位副职赵某认识到自身错误,主动到市纪委投案,交代了其违纪违法事实。 做好结合文章: 教育基地动起来 2018年9月21日,湖南中烟常德卷烟厂组织重点岗位中层以上骨干,来到岳阳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活动,这是第一个到此开展警示教育的外地单位。 据了解,这个基地依托岳阳监狱,集展示大厅、警示长廊、报告讲堂、参观体验于一体,将形势教育、以案释纪、现身说法、现场体验紧密结合。2018年以来,已有9500余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到基地接受教育,2019底将会实现全市党员干部“全覆盖”。 厚重的铁门,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声泪俱下的现场说法,直击了许多党员干部的灵魂。湖南理工学院公共英语系主任王宇在朋友圈写道:“昔日的同事和同学的罪照被挂在墙上,容颜真是今非昔比啊。” 岳阳市纪委监委第五纪检监察室副主任翁浩告诉记者,在2018年的一次作风督查工作中,有人提着两条高档香烟来替别人求情,他严辞拒绝了对方的要求。 把自己摆进去: 党内生活严起来 市纪委监委立足修复政治生态,坚持每查一起典型案件就“解剖麻雀”,实现“查处一个、教育一片”的目标。 汨罗市委原书记白维国违规选拔任用干部、到境外参与赌博活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企业经营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给当地政治生态带来恶劣影响。 “当初白维国提出三线工程的目标后,我当即指出不能搞,白维国没有听意见,我也没有坚持。”为了修复政治生态,今年7月,在岳阳市纪委的派员监督下,汨罗市委常委召开“以案为鉴”专题民主生活会,一位与会领导如此剖析了自己的责任。 通过案情通报会,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引导党员干部放下包袱,主动交代问题,争取宽大处理。华容县原副县长蔡智被查处后,华容县纪委组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不到一个月时间,该县

邻里中心——最先进的社区服务理念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 邻里中心是源于新加坡的新型社区服务概念,其实质是集合了多种生活服务设施的综合性市场。 邻里中心作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于一体的“居住区商业中心”,围绕12项居住配套功能,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为百姓提供“一站式”的服务。邻里中心摈弃了沿街为市的粗放型商业形态的弊端,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区内的零散商铺,而是立足于“大社区、大组团”进行功能定位和开发建设。 邻里中心不是“社区内的商业”,而是“服务于社区的商业”,被业内人士誉为‘区域性商业服务中心开发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邻里中心主要特征就是集中化和集约化,建立了企业化、网络化、规范化的新型社区商业模式,改变了传统社区

服务业“小而散”、打破了沿街为市的传统社区商业模式,而将这些商铺集中到住宅区中心,既解决了沿街商铺特别是餐饮娱乐场所与居民住宅的矛盾,也可以给市民提供更大的便利。 邻里中心是苏州工业园区商业空间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在过去的十年中,邻里中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使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借鉴新加坡管理经验成功典范之一。 一、邻里中心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苏州工业园区的邻里中心大厦里,店铺鳞次栉比,店面布置各具特色,各种便利店、中西式快餐、礼品店以及品牌干洗店等满足了居民们各种需要。2005年下半年,升级换代的“邻里生鲜”也改变了买新鲜蔬果去批发市场 的旧观念。同时,在园区缺乏百货商店的现状下,邻里中心追求小而精,突出零售和服务功能,与大卖场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经营,形成了特色和规模。 邻里中心已成为园区居民日常消费的首选。在邻里中心可以吃到快捷的西式快餐,也可以在中国移动营业厅缴费,还有健身馆、鲜花店、便民药店等等。“邻里中心消费者的平均教育水平比较高,大专以上占据70%以上”,意味着消

说身边人,教育身边事演讲稿件

生命至上,安全发展 小纪汗煤矿洗煤厂任晓磊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我演讲的题目是“说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生命至上,安全发展”。首先以北宋苏轼的赤壁赋作为今天演讲的开场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人生短短几十年,愿我们都能尽情绽放。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我身边的故事以及后来的事故。 时间回到2009年的6月,刚从大学毕业的我们,进入了当时繁盛时期的榆天化子公司陕西榆林凯越煤化有限责任公司,从此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初入公司,一个满脸青春痘的“家伙”组织新人的培训入职工作,听说这“家伙”不简单,西安交通大学王牌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李师故作老成,他不苟言笑,他严厉苛刻,直到那一年的中秋节,我们刚发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李师带着我们去了当时最便宜的KTV,大家唱的很尽兴,从此我们一帮新人和李师成了彼此的朋友,亦师亦友。那一年他26岁,我只记得李师唱陈奕迅的歌很棒。 2010年春天,李师和榆林XX银行的漂亮姑娘步入婚姻殿堂,组成一个温馨的小家庭,那一年我们才知道李师的父亲早年间过世,李师的母亲含辛茹苦的将李师和李师的妹妹拉扯大。记得那一年李师和我们奋勇拼搏,拿下了公司首届篮球赛的冠军。

2011年春节刚收假,李师高兴的告诉我们,他下半年要当爸爸了。李师的幸福生活扑面而来,从小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似乎要扬眉吐气了。 符主任,我的同县老乡,一位技术大拿,从高低压线路架设,到变电站建设,从变电站运行调试,到各种高低压试验,样样精通。他可以为了一根安装不合格的控制小母线,和施工方吵的面红耳赤,他可以为了一个技术难点攻关,彻夜不归。为了项目早日顺利运行,2010年他全年不休,他的那一辆白色小破奥拓,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工程项目部。 两位师傅的共同特点就是毫无保留的将他们的技术传授给我们这一帮新来的大学生,我们肯下功学,他们愿意教。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给予我们新来的这帮大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最终在项目调试后期,将我们这一批大学生任命为班组长。 2011年的3月17日,让我永生无法释怀的一天,那一天我所在的单位车间在设备调试期间发生一起严重的人身伤亡事故,因为带电调试高压配电柜,导致相间弧光短路,两个朝夕相处的师傅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那天的所有事情,我仍然历历在目,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了,大家都忙了一早上,师傅们安排我们去吃饭,他们继续完成最后一步的试验。饭吃到一半,就相继听见消防车和救护车的声音,接着有人喊:电仪车间出事了! 我们冲出食堂就往车间跑去,只见高压配电室黑烟滚滚,得知上级变电站已将电源切断后,我们迅速拿起消防锹将配电室玻璃砸烂,拿起灭火器就往里冲,漆黑一片,刺鼻的焦糊味呛的人无法呼

用身边案警示身边人心得体会

用身边案警示身边人心得体会 近日,在岳麓区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庭庭审现场,长沙市检察院预防处组织长 沙市城乡规划局***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及业务骨干全程参加了该局原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周江涉嫌受贿案庭审旁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廉政警示教育。 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周江在担任市规划局副局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多次接 受房地产开发商的请托,在规划用地审批上为相关房地产开发商谋取利益,并多 次收受他人给予的钱物,折合人民币共计60余万元。 被告席上,被告人周江满头白发,容颜苍白消瘦,与昔日意气风发的形象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公诉机关指控的受贿事实,周江表示当庭认罪;对自己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以致深陷囹圄而悔恨不已。旁听席上,参加旁听的规划局机 关干部表情凝重,面对庄严肃穆的庭审,真切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违纪违法的惨 痛教训,真正体会到“廉贪一念间,荣辱两世界”的含义。 在这些旁听者眼中,周江曾经是他们的领导、同事,工作上曾经积极上进、 努力拼搏,但在个人利益面前,他放松了自身要求、动摇了理想信念,最终沦为 阶下囚,等待他的将是难熬的牢狱生活和冰冷的铁窗。两个多小时的庭审活动, 情理、法理交融,丝丝入扣,震撼人心,在座的听庭人接受了一场“零距离”警 示教育。 “听了庭审后,我受到很大触动。有时候因为岗位性质,也会有一些关系人 来请托,谋取相关利益,如果辨不清是非,到头来就会像周江一样栽跟头。”“看到已经暮年的周江因受贿罪被审判,真的很痛心,很可惜。”参与旁听的领

导干部们表示,周江违法犯罪经历就在身边,要以其为反面教材,以案为鉴以案思廉,加强自我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立足本职工作,勤勉尽责,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纪国法,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远离违法犯罪的“高压线”,廉洁从政,秉公办事。 用“身边”的案教育“身边”的人,这是自今年长沙市人大内司委、长沙市人民检察院、长沙市城乡规划局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市城乡规划系统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后,市检察院帮助规划局加强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的又一新举措。长沙市人民检察院把警示教育的课堂搬到法庭审理现场,有针对性地安排了职务相近、工作环境相似的人员参加旁听。用这种“看得见,感受得着”的方式开展警示教育,用周江这样活生生的身边案例来教育警示党员干部,更为直观、更具冲击力、更能触及灵魂,起到了“惩处一人,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今天的北京日报第三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栽倒在“节礼”上的督察队长》。读后,感觉有滋有味的,并认为,像这样的案例应该多上报纸,甚至说,只要有,应该天天上报纸,因为这样的案例离我们太近了,它就发生在兄弟区、兄弟单位,它就发生在职位不是太高的管理层身上。而这样的事,最具教育意义。说实话,虽然高官们落马更能震动我们的神经,但那毕竟是天边的事,离我们太远,看不见、摸不着、触不到。 而这名督察队长就不一样了,它的“违纪作法”也许正发生在或者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身上,因此,警示教育意义非常之大。下面,咱们就看看,他是如何违纪、如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报载:20**年9月,时任区城管执法监察局督察队队长的唐毅,与执法车辆定点维修单位——北京某汽车维修有限公司苏家坨分厂经理杨某某联系,要求杨某某为他朋友的别克轿车更换蓄电池。杨某某随

三教整合的原因及历程

三教融通的原因及过程 一、三教融通思想产生的原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有冲突,更有磨合以致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儒、释、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正如日本学者所说“佛教传来以后的中国宗教史,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涉史' ,正是在三教之间的相互冲突和融合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思想文化吸纳新的内容与养料,经过数千年的递擅演变最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佛教所以能够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接纳,使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最终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三教之间实现融通,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面对佛教的传播、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禾一}同化力。中国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两汉时虽“独尊儒术”,但并不能真正做到“罢黔百家”,而且在儒家内部也分化为不同的学派,文化的多元性正是其生命力所在。中华文化犹如大海, 它是不会拒绝江河的汇入的,有了这种恢宏之气,是能够正视自身和外外来文化的长短优劣,取寸之长补尺之短,而不会视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第二,佛教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 外来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十分注意依附迎合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努力调和与儒、道思想矛盾的同时,不断地援儒、道入佛,并极力论证佛教与儒、道在根本上的一致性,从多方面拉进三者之间距离,积极倡导三教一致论,从而使儒、释、道三教关系 趋于融合。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是双方按自己的模式去建构、塑造、规范对方,并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最终创造出民族化的中国佛教和融汇了佛教思想成果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态。 三教融通的表现 一、三教融通关系论说 佛教初传之时,中土的人们对它了解甚浅,常把它与当时人们所熟悉的黄老之学、神仙方术混为一谈,并用儒家观点阐释佛陀。如袁宏《后汉纪》中介绍说: 佛者,汉言觉,将以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为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而不已;以至无为而得为佛也。《牟子理惑论》中言佛: 佛者,号谧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忧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也是西方道德教育的鼻祖。他创立了一套以“善”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等道德教育观念。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产婆术”等道德教育方法。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美德可教是道德教育的前提。苏格拉底对于“美德是否可教”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上。苏格拉底宣称,“如果美德是知识,那么它是可教的,反之亦然,美德若是可教的,那么它是知识”。也就是说美德是知识是其可教的前提与基础。苏格拉底所认为的知识并不是我们定义的那样,是对事物认知以及对其内部存在规律了解,而是人们通过理性的判断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种“普适”的概念认知。而且他认为有用的知识主要是指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善的知识,是一种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但是美德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一方面,美德的教授并没有专门的“美德教师”来帮助受教育者,另一方面,这种知识并不像某种具体的学科或者技能,能够通过经验的积累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道德教育目的是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行。在苏格拉底看来,善是道德的最高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而美德的获取要通过人们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也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就是“认识你自己”。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挖掘受教者本身就具有,但是被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行,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发掘来实践德性、确立坚定的道德价值观而达到“善”的境界。 通过“产婆术”来实现道德教育。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已由神赋予在人的心中,“教”其实就是唤醒人们前世美德的记忆的过程。苏格拉底说:“我是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从不直接向受教育者传输所谓的概念或者规范,而是通过“产婆术”,也就是问答法来启发受教育者,使其通过独立的思考获得美德的知识。“产婆术”主要包含四个过程:(1)讥讽: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对自己的回答产生疑问;2)助产:通过一系列的逻辑论证启发诱导对方思考,引出自身具有的知识;(3)归纳:找出事物的本质特性;(4)定义:概括出一般定义。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意义主要有: 关注美德的知识性,为受教育者创造学习的环境。苏格拉底告诉人们“美德即知识”就是在启发我们,美德是一种知识,是知识便是可教的。就像知识的传授需要学习的环境,美德的传授也要有一定的环境。但是美德这种知识又具有特殊性,我们需要区别它与其他知识技能教授方法,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教授有关美德的知识和规范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通过道德教育,我们不仅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九章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第一节人物背景简介 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实质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衍伸,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结合道德教育实践阐发的一系列教育见解。因此,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马斯洛和罗杰斯这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马斯洛(A.H.Maslou1908—1970)是早年移居美国的俄国犹太人的后裔。他出生在美国的纽约。童年伙伴中没有犹太儿童,使他形成了一种孤独但喜欢钻研读书的性格。中小学阶段他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去一个法律学校学习,由于对法律专业兴趣不足,学了一年便退学了。1928年底结婚后,他和夫人一起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在威斯康星大学他分别于1930年、1931年和1934年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4年至1937年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当过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助手。他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并没持续太久,主要是因为他发现用行为主义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于是,他逐渐认识到整体论、动力论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时不町忽略的。 1937年至1951年马斯洛应聘去布鲁克林学院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担任该院的心理学教学工作外,还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1943年他在长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人类动机沦人。此文被后来的许多文集收录转发,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表。 1951年以后他主要在布兰代斯大学任职,曾担任过该校心理学教授和心理系主任。这期间他学术活动频繁,理论成果显著,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心理学界有很大影响,他积极活动建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现已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正式分会。1967年他被推举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的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1954)、《科学心理学》(196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1)等。·罗杰斯(C.R.Rogers,1902一1987)生于美国一个基督教徒家庭。少年时代他因家住农村而对农业课程产生了兴趣。1919年他中学毕业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农学院学习。后宋又转学历史专业,专修宗教史。1924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读硕士课程,先是半日制后是全日制学习,最后于1928年完成学业,获得硕士学位。他的研究生学习专业是儿童诊疗理论,毕业论文主题是测评儿童的人格问题。这段学习经历为他以后一生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1928年至1940年罗杰斯受聘在纽约州的曼彻斯特城保护儿童协会任儿童心理学家。这段经历使他有机会将心理学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促成一个崭新的心理学分支——临床心理学的成熟-他还边工作边攻读博士课程,于193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2]8 学位。1939年他基于lo多年经验和丰富研究材料出版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书。该书出版后使他的工作受到了世人的瞩目。

社区教育及其意义

1、什么是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一个大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教育,是涵盖了除学历教育以外所有教育内容的教育;是满足从生命孕育到长逝的人生历程中的教育;它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教育;它是通过机关和街道在社区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中来实现的教育。对于我们各个部门工作来讲,社区教育也是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的各部门工作都离不开的教育。 社区教育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促进社区和谐建设,提升整体人文环境的教育。2、社区教育的意义? 发展社区教育,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心理身体素质,提高社区精神文明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认识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把社区教育工作摆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位 置。 社区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来源:长宁镇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0-05-11 查看次数:3599 一、社区教育的目的是: (1)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2)逐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生存技能、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3)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 (4)形成与提高整个社区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底蕴; (5)服务与促进社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社区教育的意义: (1)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物质平台。目前社区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发展社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可以弥补普通国民教育体系不足,最终实现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与普通国民教育

体系有机结合,建立合乎人类理性的大教育体系,真正地完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通过社区教育,实现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为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打下必不可少的人文基础,就狭义的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而言,一个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同样也离不开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没有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推而广之,那么整个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发展社区教育可以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社区教育正是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发展理念。使全社会的所有成员终身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这样就奠定了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基本建成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全社会大多数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教育,充分享有终身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这样学习型社会也就水到渠成。 (4)发展社区教育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简而言之,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人文基础与政治基础。这三者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人文基础又具体表现为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倘若没有良好的社区教育,没有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的保障,那么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就无从谈起,建设和谐社会就会出现断层,因而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