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墨子的丧葬观

浅谈墨子的丧葬观

浅谈墨子的丧葬观
浅谈墨子的丧葬观

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墨子》兼爱(上)读后感 读到《墨子》兼爱(上)这篇文章时,就一直有一个问题屡次在我脑海里闪现,是的,我也从来都没有搞清楚过---------什么是爱? 孟子说:“仁者,爱人”,“臣忠于君,是爱;子孝于父,是爱;父兄姐妹之间互敬互助,是爱”,亲人之间的爱,永恒而无可替代。那恋人之间呢,什么才是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有几名学生。一个学生天真地问老师:“老师,什么是爱?” 老师觉得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十分有意思,值得好好回答。当时正是课间休息的时候,于是,老师要求学生到校园里去玩儿,并在重返教室时带回一样他们最喜欢的东西。 孩子们迅速地跑到外面。在他们回到教室后,老师说:“我希望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带回的东西。” 一个同学回答说:“我带回的这鲜花,它好看吗?” 第二个同学说:“我捉到一只蝴蝶,你们看它的翅膀多漂亮呀!我会把它收藏起来。” 第三个同学说:“我抓到一只小鸟,它是从树上鸟巢中掉出来的,你们看,多好玩儿啊!” 就这样,孩子们把自己带回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地展示出来。但是,老师发现,有一个女同学没带任何东西回来,而且在那里默不作声。于是,老师问她:“你呢?什么也没找到吗?” 这个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老师。我看见了花朵,嗅到了它的芳香,我也曾想把它摘下,但是我更愿意让它更长时间地散发着它的芳香;也看见了蝴蝶,它们颜色十分鲜艳,又十分可爱,我不忍心把它们当成我的俘虏;我也看到了那只从鸟巢中掉出来的小鸟,在我试图上前去抓它的时候,我看到了鸟妈妈的目光正在注视着我,我只想把它送回到鸟巢里。” 这个女孩接着说道:“老师,我已经嗅到了花的芳香,感受到了蝴蝶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体会到了小鸟妈妈眼睛里流露出的伤心。所以,我什么也没能带回来。” 老师热情地称赞了这位女学生。老师说:“爱是发自内心的感觉,爱不是摘取,不是抓住什么,也不是得到或失去什么。爱是自己享受自由,同时给予他人自由。” 是吗?爱,是给予自由?爱,是不轻易打扰?那一年,我们高三;那一年,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奋斗;那一年,秋日的树荫里,火红的枫叶,翠绿的雪松……

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墨家的创始者墨子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及在春秋战国时代不被采用的原因,同时联系实际分析墨子兼爱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思想价值,主要从个人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墨子、兼爱、空想性、现代意义 墨子(公元前480—公元前420)宋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宋昭公时曾做过宋大夫,但以后地位下降,接近劳动者,做过工匠,被称为“贱人”,“北国鄙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的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正义事业而奔忙,他与弟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提出一套而又独具特点的学说,这就是墨学。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十大主张,这些构成了墨家思想的整个思想体系。 “兼爱”思想 一、兼爱就是对一切人无所不爱,不分远近,不分等级,普遍广泛地爱所有的人。 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兼相爱交相利就是不分人与我,不只是单方面的爱自己,而且还要爱别人。不是单方面的是自己有利,而且还要使别人有利。墨子认为,兼相爱就要大家树立把别人的国看成自己的国,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有了这种思想就能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了。而且他还认为必须我先做那些爱和有利于别人亲人的事,然后别人再报答我的爱和有利于我的亲人的事,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残害了。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平等了,也就是“爱无差等” 二,一切人间的怨恨、篡夺乃至天下大乱,其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而只要实行兼爱,一切不道德行为也就都没有了,天下也就大治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兼爱或相恶是国家治乱的枢纽,兼爱则治,相恶则乱 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上》)若果做到“天下皆相爱”,社会矛盾就会泯灭,就会天下太平。 墨子在兼爱的基础上提出非攻——墨子的外交理念,他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墨子强烈抨击大国对小国1、强国对弱国的攻伐,他认为,这种侵略别国的战争是“不与其劳,获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天志下》)的不义行为“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天志下》) 为实行兼爱原则,栖栖遑遑奔走于世。孟子评论墨子的行为,“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为天下的大利,虽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再所不顾。应当说这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精神。 兼爱思想的空想性。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墨子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关键词】:墨子;功利;三表;天治。 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2]林继中先生也认为,要体味“作为独特的唐人生活再现之唐诗”,就不能不先了解那“诗一般的唐人生活”3]。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研究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要了解《墨子》一书的文艺思想,就要联系墨子所生活的时代特色。 1、《墨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墨子,名翟,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孔子。《日知录》中有一段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社会剧变的精彩概括: 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由上可见,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墨子》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披露: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子·非乐》)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节用上》)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墨子·节用下》) 在封建制度发展、生产力大为提高,各诸侯国间割据混战、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孔子那种以“仁义”治天下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墨家学说由此应运而生。 2、《墨子》所反映的墨子主要的文艺思想 古代“文艺”一词,与我们现在的文艺概念不同,主要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今天“文艺”一词的含义则更为广泛,不仅指写作,也包括音乐、表演、绘画、装潢装裱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本文是就此义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2.1“功利”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墨子主张礼乐文章必须从功利角

浅议墨子兼爱思想

论墨子“兼爱”思想 【摘要】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本文将从“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实现途径以及现代价值简要介绍“兼爱”思想。 【关键字】墨子“兼爱” 一、“兼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随着铁器的发明和应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改变,波及到了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体系。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实不亚于蒸汽机的发明对于欧洲产业革命,整个社会的生产状况、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等无不发生变化。自公元前549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确认私田的合法性和所有权以来,就进一步破坏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到春秋晚期,中原各国都已采用对田地按亩征税的制度”,奴隶制经济基础日益瓦解,社会出现了极大的变革。自周平王东迁,公室势弱,诸侯乱礼,相继称王,各国卿大夫也专擅国权,僭越之事,比比皆是。公元前562 年,鲁国的三桓“作三军,三分公室”。其后,三家又进一步瓜分国君的权力,“四分公室”,鲁昭公、鲁哀公亦相继被逐走。 其他各国情况也基本相同,田氏代齐,韩、赵、魏三家擅晋。其间,战争蜂起,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为了自己的一己权势,混战不已。这一时期,政治舞台风云变幻,生产力遭到大力的破坏,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到处呈现一片乱世景象。乱世之像,从孔子那时就已出现。孔子之道,以“爱人”的“仁”为核心,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专以己度人。而从孔子周游列国却“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的一再受挫看来,孔子的救世主张在实践上当时也很难被执政者采用而达到应用的效果,这就需要另寻一条救世之道。墨子便在此背景下针对社会这种纷争不断的局面从平民的立场提出了他的救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是作为一种治天下之乱并用于社会改造和社会批判而提出的。1 二、“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何谓“兼爱”?我认为,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博爱,是所有的人之间互相平等,超越阶级的爱。而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有等差的爱,这种仁爱的实质目的是在强调礼纲,即封建专制下的一个统治秩序。比如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等, 这样的爱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墨子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法, 强调爱无差别等级, 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爱别人如爱自己,不分你我,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人,这才是真正的爱。如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它有着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兼爱”是爱天下百姓,是对全人类的爱,爱 1刘源,曹雅娟,《兼爱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借鉴意义》,《社科纵横》,2011 年3 月总第26 卷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墨子“兼爱”思想研究 摘要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重要命题是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墨子认为天下的人应该相互热爱,实现共同的利益,实现“天下之利”。墨子所提倡的“兼爱”是一种博大的平等之爱,其最终目的是天下之大利。墨子的“兼爱”所倡导的平等之爱与孔子所倡导的有差等之爱不同,墨子认为人对人的爱不应该有亲疏薄厚的差别,而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之上的平等之爱。墨子出身卑微,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体会,他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不是着眼于古代政治文化的破坏,而是以现实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为出发点,思考人类怎样在互利互惠中达成共识,实现“非攻”,从而避免纷争,取得和平。 墨子的“兼爱”思想以“天志”为基础,以“非攻”的和平理想为目的,体察百姓人民之苦,反映时代精神的需求。“兼爱”思想中蕴含的平等、互利、和平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也是值得世界各国借鉴的。 关键词:兼相爱交相利天志非攻 the Mo zi proposed "and love, the", a photograph important proposi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of mozi philosophy, one of that all people in the world should mozi mutual love, achieve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world, to achieve "the". Mo zi advocate "love" is a kind of great equal love,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Italy of the world. The "love" mozi "advocated by Confucius and equal love advocated by have hierarchycal love different, mo zi think people love to man should not have thick difference, but personal ties which transcends the equal love above. Mo zi humble, to lower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 have a profound experience of reality,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奇葩,是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精髓。对其进行探讨,对发展和完善今日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墨子所处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是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局面。如何制止征战,安定政治,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当时思想家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墨子,作为一个更加接近于下层劳动者的士人,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如此混乱的状态,是因为人们都“不相爱,交争利”。他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 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墨子?鲁问》,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因此,墨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能平等爱人、兼爱天下的“兼士”,“以兼易别”,从而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的目的,使“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同下》)。 二、墨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1. 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志趣进行教学。他的“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说的就是依教育对象的材质而施教的意思。他说:“夫知者,亦必量力所能至”(《公孟》),又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大取》),指的也是按学生的知识能力施教。如《公孟》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虽“身体强良,思虑徇通”,但他不具有从政潜能,故墨子仅使其“随而学,而没有把“吾将士子”的许诺付诸实际。 2. 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他在《修身》中讲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就是说学要以行为本,学要致用。他主张评价一个人要“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认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鲁问》)。 3. 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假如“不强人说”,则“人莫之知也”(《公孟》)。因此,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要争取主动去送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使社会风气好转起来。墨子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公孟》中记载到:“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4. 墨子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考虑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鲁问》),墨子认为自己虽然不耕稼,但上说下教,“而功贤于耕织”(《鲁问》)。 三、墨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当代社会是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目前中国倡导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无疑需要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这就给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较难的课题。或许我们从墨子的教育理念中可以找到某些启示。 1.培养专才和通才相统一。墨子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要培养一般的专业人才,即“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就是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从事各种专业劳动,以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实践,发展生产,解决天下的衣食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通才,培养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能够“揣曲直”的管理人才,即所谓的“贤士”。他主张让“贤士”治理政治,批判了那种以血缘,出身为根基,用人唯亲而不问贤能与否的腐败社会制度。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墨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并且墨子对于当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抱着彻底反对的态度,因此提出了“非礼”“非乐”等相关主张,并把矛头直指提倡复兴周礼的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 生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列强篡杀攻伐之事愈演愈烈,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不断加深。对此墨子提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查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的确如此,作为墨家思想的领袖。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即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在这之中,“兼”取代“别”,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出于游侠的身份,墨子正是以这种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事理论为基础,极力扩大这种思想,采用宣扬兼爱学说的做法,呼吁大众平等无差别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 “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学者予以研究和争辩的核心。 对“兼爱”思想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爱”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贤明君主作为保障。“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这就需要各国有足以贤明的君主来推行“兼爱”的

浅谈墨子的义利观

浅谈墨子的义利观 发表时间:2012-07-06T16:14:10.503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5月(下)供稿作者:李燕燕 [导读] 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与儒家学说被称为“儒墨显学”。 李燕燕(西藏民族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5-0042-01 摘要: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与儒家学说被称为“儒墨显学”。墨子的义利观独具特色,他把义利统一起来,把二者看作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本文首先对墨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次将墨子的义利观和儒家、法家的义利观进行了比较、最后又分析墨子义利观的优点和缺点。 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兼爱 一、墨子义利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义利观在墨子思想中的伦理学意义,首先是个何为至善的问题,也就是道德价值问题。与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同,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达到利的手段。墨子所指的利,是“天下之利”、“他人之利”。 墨子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是对以礼为道德价值标准的传统观念的否定,实质上是破坏了周礼在道德领域中的主宰地位,体现了道德观念的革命变革,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同时,墨子既肯定“利人”、“利天下”为至善的标准;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这在理论上有很大合理性。 二、墨子义利观与儒家、法家义利观的比较 (一)与孔孟“重义轻利,先义后利”道德论的比较。 在《论语》中,有孔子“罕言利”的评价,也有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的记载。后人缘于这两段文字,得出对孔子义利观的认识和评价,就是“重义轻利”。 孟子的义利观则是“去利怀义”,孟子认为,“怀利”与“怀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方针。如果以利己作为决定自己行为和处理人伦关系的方针,那就必然会废弃仁义,其结果将致于亡国。反之,如果“去利怀义”,以仁义为行为方针,那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以仁义相处,即可保社稷而王天下。孟子在义利观中所要去的“利”,是指个人私利,私欲,为了“去利”,即使是国家的大利,也不可以公开提倡。孟子不曰“利”,而提倡“仁义”,其目的在于实现“王天下”之大利。[2] 而墨子的义利观则承认人有利己心,但是他没有把至善的标准归于个人利益的满足,而是给了“利人”、“利天下”的目的和功效。在肯定功利的同时,墨子并没有否定道德原则的作用,而是充分肯定了道德原则。道德原则,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的利益所决定的,但一经产生,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存在价值,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它代表着一定的阶级、集团、民族、社会的整体利益,并在实践中沉淀成稳定的价值信仰,成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规范,起着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墨子的思想,既“尚利”,又“贵义”,既强调了功利目的,又不否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达到了利与义的统一。 可见,墨子所谓的利,是“他人之利和天下之利”,孔子、孟子所说的利,是“私利、小人之利”,对利的不同理解,是导致墨子和孔孟义利观不同的原因。孔孟将义和利对立起来,认为应当“重义轻利”、“去利怀义“,墨子却将义和利统一起来,认为义可以利人、利天下,利是义的内容和目的。 (二)与韩非子否定道德作用的极端功利主义的比较。 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自为”人性论,“自为”这一概念,意即替自己打算,也就是为己、利己。而且,韩非子不给“自为”心以道德评价,不对“自为”心持否定态度,并认为人的这种利己本性是不可以改变的,即只能“因”之,而不能“化”之。这就是对道德教化的否定,从而在道德论上走向“以法代德,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否定“仁义德教”,提倡“以法为教”。 比较墨子与韩非子的义利观,二者都强调利,但利的内容却有很大差别,墨子提倡的利是“他人之利,天下之利”,韩非子主张的利是“个人之利”;墨子认为“义利统一”,强调道义的作用,韩非子却否定道义,以法代德。由此看出,墨子的义利观与韩非子的义利观都具有功利主义色彩,与韩非子的利己主义观点不同,墨子的义利观强调利他人、利国家,强调无私奉献,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三、对墨子义利观的评价分析 (一)墨子义利观的来源——兼爱原则。 墨子把“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兼爱”包含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他在指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时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还说:要“爱人若爱其身”。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 “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后期墨家概括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兼”体现了墨子讲“爱人”的根本特点,就儒墨对立而言,墨子的“兼爱”固然不同于儒家的“仁爱”。此外,墨子提出“兼爱”,首先是用来反对“别相恶”的,“兼爱”的首要含义正体现在同“别相恶”的对立之中。 总之,墨子的“兼爱”思想,反映了在诸侯争霸、利益冲突的社会变革中,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百姓的美好道德愿望:祈求和平共处、互利互惠的理想社会,向往平等亲善、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然而,在阶级社会中,仅仅把现实存在的阶级对抗和利益冲突作孤立的道德思考,抽象地提倡“兼爱”。 (二)墨子义利观的优点和缺点。 墨子强调“兼爱”,认为视人若己,爱人利人,不仅无损于自己的利益,恰恰相反,自己的利益正可通过爱人、利人而得到保障。墨子固然反对了单纯利己主义,但并没有否定利己之心。“兼爱”思想也不是公而无私,不能归结为利他主义。墨子是要兼顾他人利益和个人利益,既利他又利己,但是又有所偏重,墨子没有把利己作为“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而是把利人视为“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这又与西方功利主义为己利他、把利己视为行为目的和准则不同。无疑,墨子的功利思想具有不可比拟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在思想渊源上,墨子的义利观是对春秋以来那种“言义必及利”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具有自身的阶级特性。墨子所崇尚的“利”,既非地主阶级所追求的利益,也非没落奴隶主贵族所要保持和挽救的利益,而是贫民和小私有劳动者的利益。所谓“天下之利”,包括“天下之富”和“天下之治”,“天下之治”是实现和保障“天下之富”的政治条件,而“天下之富”的主要内容,就是贫民和小私有者的物质生活利益。墨子的义利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不同之处

论墨子的“兼爱”与孔子“仁爱”思想的不同之处 在中国伦理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都主张爱人”,但儒家的爱人是“仁爱”,墨家家的爱人是”兼爱”。虽然在“爱人”这一点儒墨两家有着共同之处,但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毕竟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 第一、“兼爱”和“仁爱”的核心不一样 儒家的仁爱精神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并且亲亲的核心是孝悌。儒家道德以孝悌说仁爱,又把孝悌建立在返本的自然情感上,而把仁从外部的规范变为人性的本能。在亲亲基础之上,孝梯通过纵横两个方面把血缘关系和等级关系两方面构造起来。孝移于君,便有了“忠”,悌移于尊,便有了“义”。然而,墨家兼爱的核心却是爱无差等,是一种没有等级观念的爱, 要求人们抛弃儒家所说的血缘等级等因素, 做到爱人如己。就是墨子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由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而在墨子看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行得通的。 第二,“兼爱”与“仁爱”的本质不一样 儒家道德讲“爱人”,归根结底是爱己、为己。儒家道德的修己安人之道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个人利己这一目的的方法。这种行为在本体上表现为“不忍人之心”,在行为上表现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力假人者霸,以德行人者王。”由此可见,儒家之仁爱是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推的人情法则作用下,达到利己、为己的目的.然而,墨家兼爱却是一种利人、为人之爱。墨子把是否‘中万民之利”作为评价人的行为善恶的准则。墨子认为,讲兼爱必须给人以实际的利益。关于爱人和爱己的关系,墨子认为两者并不矛盾。他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第三,“兼爱”和“仁爱”的产生起点不一样 儒家的的“爱”不是由外向内强加于人的, 而是自发的。它以人性向善作为其哲学起点, 孔子“爱人”的观念是对人性的信赖和人格的尊重。儒家注重伦理,认为首先要作为一个尽“孝”道的人, 才有可能去爱其它的人, 这是行仁之道的基本条件。提倡“亲亲”之爱, 乃是发之于人的本性, “父子”血缘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因此,儒家的爱是由特殊性到普适性的, 由“爱亲”产生而推至“爱众”、“爱民”。墨子则认为“爱”是自外向内的, 由于现实的需要而存在。他的政治思想以“天志”为本。面对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崩坏了的道德规范,墨子从“天志”出发推出“兼爱”, 让“爱”成为天下太平的工具。在墨子的学说中, “爱”是外在产生的, 作为人们生存必需拥有的一项品质而强加。 第四,“兼爱”与“仁爱”实现的方式不一样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作“礼坏乐崩”的时代, 因此, 他提出了以“仁爱”为基础内容的“礼乐”思想。反过来“,礼乐”成为其“仁爱”的实现方式, 即内乐而外礼的人的标本。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 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孔子认为, 实现了忠恕之道, 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泛爱。与孔子相比, 建立在功利基础上的墨子之“兼爱”思想的实现, 就体现在他的“尚贤”、“交相利”、“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兼爱”则以“交相利”为准则, 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并且将“兼爱”的实现寄希望于王侯将相,不易为人所实施, 就难免流于空想。

墨子《兼爱》教案

《兼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设想:《墨子》这部著作,几乎出现最高的一个字的几率,就是有关于爱的问题。那么,墨子提倡的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将和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春秋战国时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思想在政治的舞台上争奇斗艳,而墨家学说就是其中最绚烂的一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墨子》的《兼爱》去感受墨家思想的伟大。 二、学生初读课文,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 三、学习小组的成员互相解决难懂字词。教师巡视,总体指导。

四、分析课文 师: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总领下文。 师:回答得很好。第一段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文末见义,以“医之攻人之疾病”比喻,阐明察“乱”之所起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纲举目张,领起下文。 师: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的根源是什么? 生:在于人们的“不相爱”,在于损人害人的自爱自利。 师:墨子分别从哪几个层次来说明“不相爱”的恶果? 生1:(读课文第二段)分别从君臣关系、父子关系这方面去论述。 师:只是这些方面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2:在课文第三段还提到了盗贼、第四段提到了诸侯等等 师:对。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应尽量全面。在文章中墨子分别从臣自爱不爱君,子自爱而不爱父,盗贼自爱其家而不爱他家,诸侯自爱其国而攻异国等方面深入阐述,认为乱“皆起自不自爱”,给人深刻印象,颇有说服力。 师:针对这种恶果,墨子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生:兼相爱。 师:对。文章第五段通过一连串的反问和假设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兼相爱”、“天下治”的政治蓝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一段,仔细地品味里面的含义。

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

墨子的“兼爱”说与功利主义思想 摘要:墨子的伦理思想以“兼爱”说为中心和标志,把“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进而发展为墨子的义利观,墨子的义利观既“贵义”又“尚利”,是首位在诸子百家中高举功利主义旗帜的思想家。墨子的“兼爱”思想,首先体现在“别相恶”的对立中。通过“兼以易别”用大爱的姿态表达了一种平等的思想,根据此来兴天下之利。但“兼爱”不仅追求社会的正义平等,也关注个体的权益。首先,墨子将天下祸害的原因归结为“不相爱”,深刻地揭示了天下之害的根源。其次,墨家所讲的“兼相爱,交相利”,迥异于“耻言利”的儒家思想。墨子强调“义利一体”,视“利人”、“利天下”为“义(至善)”,然后又提出“利”以“义”的标准和目的。墨子提倡“交利”的平等意识,代表了平民和小生产者的物质生活利益,不是利益冲突的另一方以奴隶主贵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但是墨子又把解决这一冲突、矛盾的希望寄予帝王,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空想。最后墨子把义利统一的功利主义贯彻在道德评价上,提出在“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理论,强调客观结果与主观动机的统一。 关键词:墨家,兼爱,非攻,交利 《史记》无墨子传,只在《孟荀列传》后附了寥寥24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但墨学在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古语有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这句古谚隐含着这样的信息:在百家争鸣的时期,儒、墨两家同为“显学”。对此典籍中多有记载。(《韩非子·显学》)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中多次以孔墨并称。(《当染》)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这就说明墨家和儒家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墨家学派也曾有过显赫,辉煌的学术地位。 墨子,名翟(dí),墨翟是墨家的创始人,后人尊称为墨子。墨子的时期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多数认为墨子是鲁国人。传说他的手工技巧和著名工匠公输般齐名,是一名精于制械的工程师。墨子属于“士”的阶级,但他也是平民的代言人。墨子先习儒而后非儒,深谙儒家学术,并在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

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墨子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它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现实意义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他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但其一生的活动范围却远远超出鲁国,前后到过宋、齐、卫、魏、楚等国,还在宋昭公时做过宋国大夫。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唯一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因而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兼爱”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其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血缘宗法制度。 一、“兼爱”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墨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正处于社会大动荡、大改组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发展中各种新的事物纷纷涌现,表现出强劲的内在活力;令一方面,激流汹涌必使沉渣泛起,社会的各种弊端、阴暗面亦暴露无余。墨子认为,这种乱世的产生,其根源就在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 为了医治社会混乱的病根,墨子提出了“兼爱”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宣传,以代替流行的“别爱”,克服社会的各种弊端,使天下内乱得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社会现象的最终根源存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之中,人们的道德状况是由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状况决定的。墨子把社会的病根完全归之于社会的道德状况,这显示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但他至少看到了私有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意识到了道德的巨大社会作用,提出了“兼爱”的德育思想,他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的美好愿望是值得肯定的。 二、“兼爱”思想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一)以“兼爱”代替“别爱”,反对自私自利 “兼爱”,或曰“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学说的核心,墨子提出“兼爱”,首先是反对“别相恶”的,而“兼爱”的首要含义正体现在同“别相恶”的对立之中。“别”

墨子“兼爱”思想

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兼相爱"的具体表现在"交相利"。 教育内容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 墨子谈兼爱,可惜生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版图吞并时代,统治者只看中他的守城术。

兼爱非攻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提出“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他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病就是战争,因此,从兼爱的思想中,引申出了非攻。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但由于他不能正确认识战争的根源,也不能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因此不免流于和平主义的空想。[3]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摘要:墨家,在先秦时代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它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其独特的一套关于教育的理论,对于当时的思想和政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学说,即使在历经几千年之后的现代,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影响启示 墨子,名翟,鲁人,出身微贱,精于工艺。他意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在他的教学思想中,主要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原则。在教育作用方面,墨子认为教育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的中心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要培养“兼士”。他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文史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在教育教学原则上,他坚持志功合一,主动性原则和实践原则。 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作用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教育就是通过教人学会“兼爱”,“非攻”,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爱天下的一切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虽然他的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但在当时的社会,他的思想指导了一批仁爱之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力改变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行侠仗义,牺牲自己利益为民谋利益的侠士。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需要这样的侠士,但是“兼爱”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无法改变,所教出来的所谓高材生有一部分仍是自私自利的,他们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没有过错,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为自己谋福利。而对社会,他们没有任何责任,他们只爱自己,认为这就足够了。在之前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的案子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他的自私,只为了自己能少些麻烦,就残忍的夺去了他人的生命。这虽然很极端,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部分大学生只顾自己的现状。为此,以兼爱的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大爱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成为关爱他人的公民,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国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极其有益的。而教育对于国家也将能够起到一个促进国家和平安宁的作用。 二教育内容——重视“实用技能” 在墨子的教育内容中,不仅有道德教育内容,文史知识和逻辑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实用技能的学习。在当时,墨子的教学内容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有利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虽然在这一教学内容中不乏功利主义的思想,但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到“兼爱”,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能在实际中帮助他人,而不是像儒家弟子满口仁义道德,但真正实施却很少能做到实处。这一学习内容,对于当代的教育,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各种理论的知识,做很多看似联系实际的习题。但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学生能够运用书本中的知识,他们只懂得理论。很多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就学习了很多有关电路的知识,也知道电路的结构,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到了大学都还不能自己装一个电灯泡。这也提示我们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没有把实用技术和书本理论很好的联系起来,从而只能培养出一群群的书呆子。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墨子的理论中借鉴其关于实用技能培养的思想,通过合适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实用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墨子的关于实用技能的培养与当代的职业教育也有很大的联系。在很多人的眼中,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应该接受的教育。所以在选择学校时,除了那些学习成绩差无法上普通高中的同学,几乎没有同学愿意选职业教育学校。他们认为在职

论《墨子·兼爱》

论《墨子·兼爱》 摘要: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思想主张中,“兼爱”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墨子学说的理论之一,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德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内涵对等互报和谐社会 正文: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孔子、老子并称为中华民族三杰。他所创立的墨家,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梁启超说:“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痛则何以哉!”【1】 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天志”、“明鬼”为内容。其中,“兼爱”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它代表了墨子理想社会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一、兼爱的内涵 “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同等程度地爱一切人。【2】 “兼爱”的本义可以形象地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地爱所有的人”。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这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做到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己家,爱人之亲如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地泛爱他人。 “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3】 墨子提出兼爱,并不是为了反对儒家的别爱,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标。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是以平治天下为己任,而墨子创立学说、组织学派更是为了救世济民。《兼爱上》开篇就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4】(P81)要使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首先要知道乱的原因。墨子将天下之人的“不相爱”看作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认为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这些“天下之害”皆源自“不相爱”。《墨子·兼爱上》中所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子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再如《墨子·兼爱上》中讲到:“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诸侯各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