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 琴 指 法 和 符 号

古琴指法和符号 1. 弦、徽符号说明 弦--自外向内分别为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共七根弦。 徽--自右向左分别为一徽、二徽、三徽、四徽、五徽、六徽、七徽、八徽、九徽、十徽、十一徽、十二徽、十三徽共十三个徽,其符号分别为:。每徽间又等分成十分,其符号分别为:。 在十三徽以下约三、四分则称徽外,其符号为,记谱时综合徽分如六徽二分记为:,十徽八分记为:。 2. 右手指法符号 2.1 右手基本指法符号 抹-- 挑-- 勾-- 剔-- 擘-- 托-- 打-- 摘-- 2.2 右手基本指法组合 抹挑-- 勾剔-- 抹勾-- 叠涓-- 背锁-- 短锁-- 长锁-- 轮-- 半轮-- 如一-- 双弹-- 拨-- 剌-- 拨剌-- 伏-- 撮-- 打圆-- 历-- 滚-- 拂-- 滚拂-- 反撮-- 掐(搯)撮三声-- 掐(搯)拨剌三声-- 3. 左手基本指法符号 3.1 左手手指符号 大指-- 食指-- 中指-- 名指-- 3.2 左手基本四法 绰-- 注-- 吟--[长吟-- 细吟-- 游吟-- 落指吟-- 略吟--] 猱(揉)--[长猱-- 落指猱-- 急猱-- 略猱--] 3.3 左手其它指法 跪-- 撞-- 双撞-- 逗-- 唤-- 上-- 下-- 淌-- 拖-- 往来-- 分开-- 进复-- 退复-- 掐(搯)起-- 爪起-- 带起-- 罨-- 虚罨-- 推出-- 同声-- 应合-- 浒-- 硬-- 不动--

4. 速度符号及其它 少息-- 连-- 乘-- 急-- 缓-- 慢-- 次、末-- 就-- 至-- 从头再作-- 从『处再作-- 再作-- 再二作-- 曲终-- 散音-- 按音-- 泛音-- 泛起-- 泛止— 古琴基础教学讲义 1.古琴的特点 古琴是弹拨乐器的一种.由于历经几千年流传发展至今已形成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各调齐备、指法丰富并有简单和声表现力极强的优秀民族乐器.古琴音乐的特点有: ㈠古琴音色优美:音色的优劣是根据泛音的多少和强弱来决定的.古琴本身有十三个徽,每个徽位是一个泛音的位置,即每根弦上都可以实际演奏出13个泛音,这是世界上任何乐器所不具备的,所以古琴本身的琴音就具备这个先决条件,而且每根弦上都有散音、按音、泛音,音色的变化也较一般乐器为多。 ㈡音域宽广、各调齐备,古琴有七根弦,从最低音c到最高音d共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亦即是从)。古琴是从五声音阶为主的音乐,但是根据十二平均律可转任何调,这可与现代音乐相吻合。 ㈢指法丰富:古琴本身就是一个大指板、不同琴码,也没有品位,各音位全凭十三个徽位来定位,这样就使演奏上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可以发出只有古琴上才有的特殊的上、下滑音,而且各种指法丰富,可产生出各种特殊效果,更提高古琴的表演手段。 ㈣可奏出简单的和声:古琴有七根弦索,在弹奏时可以利用特殊的指法,同时弹出二个协和的和声。 ㈤演奏速度多变:古琴的演奏速度不仅善于演奏较缓慢的舒发内心感情的节奏,而且也能以极快的速度表现气势磅碍的意境,在古琴上甚至也能奏出64分音符(即一拍有16个音)。 2.古琴的形制与构造 2.1古琴的形式--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师旷式、落霞式、连珠式、焦叶式、列子式等,其中以仲尼式为最多。 2.2古琴的构造--琴面、琴底、琴腹、琴首、琴轸、雁足、琴徽 古人造琴是模仿自己的,琴首,琴颈,琴肩,琴腰……龙池,凤沼,雁足,龙龈,凤眼等等,这些和古人的信仰崇拜图腾有关系:。除和人、神有关系,古人造琴还与天地、自然吻合,大家都知道琴是由两块板组合而成,阴阳相合,中间琴箱里其实有两根柱子,一名天柱,一名地柱。现在可以看出,古人造琴,天地人三才相辅相成,自然而然,合乎天道,同时阴阳相合,内涵相当丰富。 2.3定弦、常用调及记谱法。 2.3.1定弦、常用调 我们吴门所弹的琴曲中,常用调有四种: 原调名原调名现调名现调名定弦定弦音高音高代表曲目代表曲目备 注备注原调名现调名定弦音高代表曲目备注 仲吕仲吕FF C D F G A c dC D F G A c d 良宵引良宵引正调正调仲吕

古代好听曲子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 《潇湘水云》 《广陵散》 《高山流水》 《渔樵问答》 《平沙落雁》 《阳春白雪》 《胡笳十八拍》 《阳关三叠》 《梅花三弄》 《醉渔唱晚》 中国古代好听音乐 平沙落雁 十面埋伏 高山流水 落雁平沙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春江花月夜 夕阳箫鼓 花蕊散回风 关山临却月 临水斜阳 枫荻秋声 巫峡千寻 箫声红树里 八、临江晚眺 九、渔舟唱晚 还有: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柴科夫斯基《四季》、《天鹅湖》、《胡桃夹子》 肖邦《夜曲》 普契尼《图兰朵》中《今夜无人入睡》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雪山春晓》)(当初就是因为这个喜欢古筝的) 《云裳诉》(如果觉得完整版的太长,可以听听民族器乐大赛的缩短版,目前最喜欢的音乐风格,如泣如诉,情绪慷慨,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像云裳诉的古筝曲《惙》《望秦川》 《平湖秋月》(非常适合安眠的音乐,宛转悠扬,似有水波流动) 《彝族舞曲》(个人觉得比琵琶版的好听,而且古筝不需要伴奏,但是速度上有点不及琵琶,但是双摇和轮指都很出彩,所以一定要听王中山版本的) 《战台风》(喜欢快的节奏可以听听这个曲子,里面模仿风的声音确实很像) 《洞庭新歌》(这个就觉得很好听,而且快板长很动听) 竹笛:(我就是学竹笛的所以可能欣赏的比较深,仅供参考) 《春潮》(扎实却不失优美的旋律,清淡处布谷啼鸣,江鲤跃波。激昂处大江奔涌,千帆荡漾。笛子水花般的旋律线上下起伏,连绵的波浪式律动和号子般的音调相结合在乐队的呼应下不断展开,勾画出船影叠叠破浪捕鱼的繁忙景象。的音色浑厚,气势博大,意境深远具有丰富表现力) 《深秋叙》(最喜欢大笛浑厚低沉的音色,如低低浅吟,回绕不断,黄花满地的凄清,勾起了人们的无限情绪) 《秦川抒怀》+《秦川情》(两首曲子都超好听,我最喜欢的音乐体裁——秦腔,特别是秦川情后面那一段模仿哭腔的声音,真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最好诠释) 《幽兰逢春》(二),(无论是幽兰逢春一还是二,慢板部分都一样,但是我就是喜欢幽兰逢春的慢板,好似一朵兰花在风中轻轻低语,满室生香) 《汇流》(单乐章的协奏曲,模仿水声活灵活现,十分有趣,既有空谷滴泉的幽静,又有百川汇流的汹涌澎湃) 《山村迎亲人》(就是好听,快板活泼,慢板似老人在讲那过去的故事) 《牧笛》(曾经幻想着在漓江上乘着竹筏吹出一曲笛音,一直在想什么曲子合适,发现牧笛确实很合适这个意境,悠远的引子,活泼轻快的小快板都让人动容) 《牧民新歌》《扬鞭催马运粮忙》《帕米尔的春天》(这就不过说了,这几首太有名了) 《乱红》 二胡: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

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

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初中音乐赏析教案古琴曲

初中音乐赏析教案古琴曲《流水》【教学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在对音乐作品的比较聆听中,引到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并了解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曲风文雅、意境高雅”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初步了解古琴的基础常识,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体验古琴曲追求的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古琴曲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增进他们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 【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1、用聆听、讲解、感受、思考、讨论、体验、探究等方法组织教学。 2、通过讲故事、拨动皮筋引领学生探古寻音和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3、古琴知识和乐曲意境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探索。 【教学过程】 一、闭目静神创心境: 导入:为更好的进入本堂课的欣赏,现在请同学们闭目静神片刻。 二、古韵声声续心境绵情源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继续闭目静心聆听一段音乐,想想音乐会带给你怎样的心境?(注: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生:音乐带给我一份优雅恬静的心境;音乐带给我灵动而又深远的心境;音乐带给我一

种莫名无语的心境…… 师:那同学们想过你为何有如此心境呢?(注:问题设坎打下伏笔) 生:……(注:此环节因不同的班级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但大多班级的同学会产生茫然无语的境地) 师:(话锋回转,导问渐入课题)那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或者说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 生:古琴音乐;古筝音乐……(注:因知识不一,会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 说明:此环节如学生们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可适时加入简述古琴与古筝的基本区别。(注:此环节学生传发介绍古琴乐器的相关资料。目的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聆听古琴曲引发了很多美妙的心境,与此同时又让我们产生了无语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古琴音乐来领悟其深邃的意境。(注:出示课题) 三、故事反倒设悬疑,问题引入思因由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对此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和耳闻,但故事背后蕴涵的古琴曲大音希声之境界所带来的曲高和寡却让学生耐人寻味,此环节通过悬疑问由引领学生探古寻音) 师:同学们知道一曲《高山流水》激荡出“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那同学们对于故事中俞伯牙遇知音后又失知音做出的摔琴叹息之举是如何理解的呢?(注:此环节请学科代表分发与古琴相关的故事资料) 问题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 最后学生感悟到: 师:很好!从刚才同学们对“伯牙遇知音”的故事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初步接触到的古琴琴韵,古琴曲意境之深远带给我们曲高和寡之感,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古琴曲《流水》来尝试“演绎”一番新世纪版的“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不知同学们意下如何啊? 生:(同学们会意一笑,满怀期待) 四、皮筋调动心鸣,引发赏乐臆想 (意图说明:古琴曲意韵深邃、曲高和寡,对于现代初中生在欣赏时难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通过随琴曲拨动牛皮筋的手段来促使学生与古琴音弦达到共振的效果,以此来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师:在“演绎”之前请同学们拿出刚才进教室时老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的牛皮筋,(此

古琴入门减字谱

减字谱看上去神秘,其实一点就透,咱们先认琴 ,靠我们”一““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我们最远的那头开始算,是古琴的七根弦,代号分别是七”弦。最近的就是“ 减字谱里的一定要有数字,是表示弦数和徽数,先来认弦。 我们先认两个字——

”“是分别勾和。”“挑精品资料 古琴的七根弦—— ”嗖啦哆来咪嗖啦),而是“古琴只有七根弦,发出的音不是“哆来咪发索拉西”(1234567 (7 )”(4 )和“西”没(5612356 ),有“发 1235612356 的循环,越来越高。其实古筝也是一样,空弦没有 4 和7 ,而是

,就是沧海一声笑的第一”——“啦—索咪来哆所以,大家从靠近自己的方向往外拨一下句了, 这首曲子很古风?简直堪称穿越文里的萝莉们的保留曲”“沧海一声笑另外很多人觉得涅?“穿越不唱沧海笑,枉来异世走一遭”目,不然怎么都说, ”——)”跟“西(7 )“这首歌里面整首都没有发( 4 653212 32165 ,56561235 ,,65321 啦索咪来哆,咪来哆啦索,索啦索啦哆来咪索,啦索咪来哆来。 记———随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浪—今——朝。精品资料

看吧,整首都是这样。看这个字——

“勾”这个字的外框,表示是用勾的指法 大家把右手轻轻搭在桌子上,自然弯曲,中指轻轻向掌心“勾”一下,就是这个动作,而这个字就表示用中指勾的是第四根弦!然后是另一个指法,“挑” “挑”的简写,就是它的末一笔,“匕”字去掉上面的东东,换上大写的数字,表示这根弦用挑的指法。 挑的动作是怎样呢?大家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相搭,其余三指不用故意翘起,做个——自然的兰花指形状。想象第二根弦上面落了只小虫子,用食指将它挑飞

阅素灵:回忆我的师尊

回忆我的师尊 作者:王号发布时间:2009-06-14 11:34:21 目录 拜师1——回忆我的师尊 惊人的门派和身份2——回忆我的师尊 神医真人3——回忆我的师尊 比大医习业还多4——回忆我的师尊 比大医习业还多5——回忆我的师尊 如何遇真师6——回忆我的师尊 大医基础之基本信条7——回忆我的师尊 普通人应该如何学中医——回忆我的师尊之8 守神之治,天地为使——回忆我的师尊之九 守神之治,天地为使——回忆我的师尊之9(中) 守神之治,天地为使——回忆我的师尊9(下) 正文 拜师1——回忆我的师尊 我有很多的老师,作为学生,我对每一个我称呼过老师的人都由衷的热爱。这种热爱彷佛是骨子深处燃烧的火,以至于一想到我的老师们,我就心头发热,激动不已。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纯粹无私的奉献,无条件的付出以及对后辈殷切的希望。然而,在一切的中医老师中,有一位最为不同,最为让我感佩,一想起他,我就忍不住热泪盈眶,就忍不住惭愧无比,就忍不住心里的那些遗憾和伤感,这就是我的师尊,清虚真人,灵一子,虽然他总是自称为“唐老猴”。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60开外,身材短小,满脸皱纹,动不动就喜欢上串下跳,拍桌子打板凳的喝骂病人,实在像足了一只猕猴,因其姓唐,所以那些不喜欢他的人,都叫他“唐老猴”。久之,师尊亦自称为“唐老猴”。后来我想,以师尊的医术,假如称为“老猴”,那老猴子就得是孙悟空。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他,他哈哈大笑,说自己比孙悟空雅极多,我刚要点头称是,旁边的师娘随即接上“是呢,你可是从年轻就好古琴和诗词呢,当然比齐天大圣雅多了”,师

尊面上大悦,师娘随即道“可惜那么多年了,古琴从来不能完整弹一曲,诗词总在打油边缘”。。。。。。。 回忆我第一次见到师尊,是在一个阴霾的早晨,其时,他已经赶走了至少四十余前来学医者,赶人方法多样,恶名在外。我怀揣着另外一位老师的亲笔推荐信,信上有朱红色的四方雕竹私印,有一堆表示对被推荐者谦卑推崇到了极点的语言,但是看看天色,再联想之前几位师兄的遭遇,能被收录门墙的希望,似乎犹如大海里漂泊的丝线那么渺茫。但当时我也没怎么希望,因为抱有“高人见多了,你能牛气到哪儿去”之想,我盲目且分外的有勇气起来,完全不在乎失败。还没走进诊堂,就听到了他中气十足的喝骂声,纯土语并夹杂着脏话,似乎是在讽刺挖苦一个病人在治疗期间,违背医嘱,行了不该行的房事。一般脏话有关男女之事的,都格外下流难听,即使对他此种行径早有耳闻的我,也瞠目结舌。我自幼年就饱读各类古代神话故事,深信高人是会各种伪装的,往往越是伪装的不像高人的,越有可能是高人,越伪装像高人的,就越有可能是骗子。所以见识到师尊的脏话骂人,我反而进一步加强了“此高人也”的想法。后来回想,这也许就是冥冥中的缘分。 我进入诊堂后,找了个地方站着,直立不动,侯在一旁,小心的等着师尊注意到我。我想着,假如师兄们说的都是真的,他定会用一种方法把我赶走再看病。王师兄被赶走,是因为叫背一个名为三元两仪汤的方剂,该方别说背,在此之前也没有人听说过,于是王师兄被羞辱几句赶走了;赵师兄被赶走,是因为叫说出一味叫九叶草的药,有什么用,该草无人知道是什么,于是赵师兄也步了王师兄的后尘。“不知他会用什么样的问题把我赶走”,我注视着这个半蹲在凳子上,拍着桌子骂人,衣着极似老农的人,思付着如何才能跟随这位众多老师交口称赞的“中医绝顶高手”。他迅速的注意到了我,在我说明来意,一脸谄媚讨好的呈上推荐信后,他一边把那封尚未启封的信一丢,一边说“好啊,我问你个问题,答得上来就跟我的诊,答不上来就马上走”,我想,来了,果然问了,立马斗志昂扬的答“好,老师您问吧”。这个场景,我在来之前,就已经暗自演戏好多遍了。我早打算干干脆脆的答,会就是会,不会就不会,答完走人就拉倒。没想到,这个我猜了很多遍的艰深问题,竟然是“你觉得我唐老猴会是个中医高手吗?”我当下想都没想,直接就答“您一定是的,因为假如您不是,老师就不会推荐我来,那么多的老师都不会推荐他的学生来,另外,假如您疗效不好,以您这种骂脏话,这种行头,早就关张大吉了,岂能有那么多

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古琴文化是一个我国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礼制文化以及杂糅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综合体,“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度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对牛弹琴”、“焚琴煮鹤”也一直被用来感叹某人对琴的无知。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从中可见,古琴以其极其独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处于中国传统乐器之首的位置,自创制以来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与其它传统器乐艺术相比较,古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1]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厚,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更为可贵的是,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涉及广泛领域的内涵的丰富性,它曾一度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中引领风骚。其历史传承流派之多和一度发展的兴盛程度是大多数艺术文化都无可比拟的。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2] (一)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 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出自《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诗中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此可见比较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说法是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3]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琴。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佳话也由古琴为媒介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并被弹奏至今。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4]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

《古琴艺术》阅读答案

古琴艺术 吴钊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因琴相知、因人绝弦的千古美谈,讴歌了超越现实存在的心灵沟通,在被后世传诵数千年的岁月中,每每会激起“天下谁人能识君”的深深感叹。 古琴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华夏民族音乐审美的核心,经过两千载岁月浸润而臻于完善,已成为再现中华传统艺术风貌、重拾传统文化记忆、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精神遗产。 古琴艺术与中国其他传统器乐艺术形式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律学、乐学、斫琴工艺、演奏技巧、传承方式以及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高雅文化特点。 相比于传统乐器,古琴琴体形制特殊,制作工艺精致,兼具视觉审美与实用器物的双重价值。历代琴人将古琴每一处结构、每一分尺度都视作自然与生命的浓缩或延展。在传世名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多见类似画作之上的题款、刻印,无论是作为寄情寓志,还是作为操弄之后的闲暇把玩,都体现出琴人对古琴所特有的、非一般乐器所能比拟的文化情感。 现存的传统古琴曲目约有三千余首,在标题之下多有提示性的解题。从思想内涵来看,基本可以归在儒、释、道三家以及清谈玄学的范畴之内,其表现形式多借写景、叙事完单抒情。 与其他传统音乐多用工尺谱标记音高与节奏的方式不同,古琴谱记载的M弹奏时的定调、弦序、徽位以及左右手指法、奏法,而不记节拍节奏。现藏于日本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乐谱,其用汉字——详细描述的记谱方式像是一份加密文件,缺少古琴这一“密码本”,是无法从中读出鲁乐的。 繁琐的记谱在唐代得以简化,减字谱沿用至今已逾千年,具有简便易学与记录音位、手法详尽的优点。也正是由于琴谱是一种只记录音高和弹奏手法的指位谱,因而这一古琴秘笈须通过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才能完整地传承旋律。 琴谱不记节拍节奏的特点,也使得据谱演奏古琴充满创造性与灵活性,这一特殊的过程被称为“打谱”,是传承古琴音乐的重要方式。两千年来,琴人通过“打谱”的方式,不断地在古老的琴乐艺术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心授”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等关系方面的经验与智慧,使得传统乐曲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独有的传承方式使古琴艺术既保持了原有的风姿,又展示出容纳百川的情怀,使得这条开放的前进的河流,承载了数以千年的积淀,缓缓流至今日。 古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无论是清微淡远,还是中正平和,传达出由感官愉悦到情感愉悦以至培养情操的不同审美诉求。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弹琴有助于找到静雅与畅达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独特的情感追求,琴人将艺术、人生、理想等情感内涵融入指端,以求得知音与共鸣。 (有删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古琴艺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 B.在古琴的琴腹、琴底等处,常见体现琴人特有的文化情感的题款、刻印。

古琴入门弹琴的基本姿势与指法审批稿

古琴入门弹琴的基本姿 势与指法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古琴入门:弹琴的基本姿势与指法 1、基本指法 弹琴时,应双手配合弹奏,左右手各有分工。右手主要用以弹弦。弹弦时,可运用大指、食指、中指、名指(无名指),不用小指(禁指)。 右手弹弦时,要求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右手弹弦时,若向外弹(从身体一侧弹向琴徽一侧),称为弹“出”。若向内弹(从琴徽一侧弹向身体侧),称为弹“入”。 右手的指法,常用的约有三十余种。其中最基本的指法有八种,分别为:托、擘、挑、抹、剔、勾、摘、打。 托() 右手大指向外弹出为托。 擘(尸) 右手大指向内弹入为擘。 挑() 右手食指向外弹出为挑。 抹(木) 右手食指向内弹入为抹。 剔()

右手中指向外弹出为剔。 勾() 右手中指向内弹入为勾。 摘() 右手名指向外弹出为摘。 打(丁) 右手名指向内弹入为打。 2、其它常用指法 右手的八种基本指法,相互组合为用,则形成了右手的其他指法。抹挑() 右手在同一弦上先抹后挑。 勾剔() 右手在同一弦上先勾后剔。 历(厂) 右手由内向外连挑数弦。 如一() 右手同时剔相邻按音和散音同音的两弦,同出一声。 双弹()

右手在一按一散两弦上,由内向外先剔后挑。 抹勾() 右手在同一弦上先抹后勾。 圆搂() 右手两根弦上,用抹与勾同时各弹一弦。 全扶() 右手用食、中指同两弦上,先连抹再连勾。 轮() 右手在同一弦上,摘、剔、挑依次弹出,连得三声。半轮() 右手在同一弦上,剔、挑依次弹出,连得二声。 背锁() 右手在同一弦上,剔、抹、挑依次弹出。 短锁() 右手在同一弦上,先抹、勾两声,再接背锁。 长锁() 右手在同一弦上,先抹、挑两声,再接短锁。 打圆()

古琴门派--浙派

浙派 “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创始人是南宋著名琴家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其有《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等著名曲目传世。 郭楚望的弟子刘志芳(浙江天台人),传有《忘机曲》《吴江吟》等琴曲。 刘志芳的弟子毛敏仲、徐天民编着了《紫霞洞琴谱》(世人称为“浙谱”),毛敏仲创作的《渔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琴曲影响极为深远,遂形成了在中国古琴史上风靡一时的“浙派”。徐天民在传授琴艺上成就极为突出,我国琴史上尊称为“浙派徐门”,其家传经徐秋山、徐梦吉传到明代著名琴家徐和仲。徐和仲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琴家如:其子徐惟谦,弟子王礼、金应隆、吴以介、张助、萧鸾、戴义、黄献等。使浙派琴艺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称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琴派。其重要的琴谱有萧鸾主张“去文以存勾踢”即只把琴曲作为器乐演奏,不用文辞直唱。他编着的《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及黄献于明嘉靖丙午年(公元1546年)编着的《梧岗琴谱》,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徐门琴家杨嘉森曾编为《琴谱正传》 至民国时期,浙派传人中声望较高的是徐元白(杭州人),其嫡传弟子中的佼佼者有上海姚丙炎、杭州徐晓英、张亮、郑云飞、章家骐等,其中姚丙炎尤为海内外知名琴家。 1986年底在当时浙江省音协主席周大风支持下,西湖琴社成立,公推古琴大师徐元白之子徐匡华先生担任社长。1989年4月9日徐元白先生逝世32周年音乐会,1995年10月28~31日,琴坛泰斗查阜西百年诞辰与古琴大师管平湖诞辰九十八周年纪念会,是西湖琴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活动,期间举行了四次大型古琴音乐会和琴学讲座。1997年9月7日“纪念古琴家徐元白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纪念琴会”。1998年上半年度,举办四次琴会活动,元宵琴会、赏梅琴会、清明琴会、端午琴会。 西湖琴社发展至今会员达到一百多人,固定时间举办社员雅集活动,现任社长徐君跃为当代古琴大师徐匡华先生之子,全国古琴比赛金奖得主。”

中国古琴艺术史

苏州科技学院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公选课 《中国古琴艺术史》期末试卷 姓名专业学号成绩 题目:《古琴史的心得体会》 要求:请在文中举例说明某个历史时期的琴人及其代表琴曲赏析,同时作出自己的体会总结,字数为2000字。 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被《梅花三弄》这首曲子给吸引了而已,总是感觉它有一种特有的魔力。于是乎,我便查找了有关它的资料。 花木、山水向来是人们乐于歌颂、吟咏的自然母题,人们通过对花木、山水的歌咏上升到对人们“品德”、“志向”等方面的歌咏,借对自然事物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精神所向等等。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也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晋书》中称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尤擅长吹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而遇见桓伊,因久慕桓伊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谦逊,当时虽已显贵,两人又素不相识,仍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至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到了唐代,相传琴人颜师古将《梅花三弄》改编为同名琴曲,从此这首乐曲便在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按晋代的笛即现代的箫,这种改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明代琴谱《神奇秘谱》中即载有这首琴曲的曲谱。琴曲《梅花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人们总是说,奏曲者是会与所奏之曲,与所奏之乐器,与所奏之事物融为一体,达到最高的境界。 所以,若要将一曲《梅花三弄》弹得意与琴融为一体,人与梅合而为一,去除指上的功夫,还要琴人自身不断精进修持,心无杂乱得一个清字,琴人便是那梅花了,哪里还用去感叹“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

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

古琴基础指法

古琴基础指法 发布者: 西风阁主人|发布时间: 2012-3-19 12:35|查看数: 3407|评论数: 0|帖子模式 賓雁衘蘆势右手食指挑势

动作:食指向徽弹出曰挑。挑法,食指屈曲根、中两节,用大指甲尖轻抵食指箕斗中,使两指成一圈形,挑时大指伸直中末两节,并微运腕力将食指向前推送,以助食指自伸之力。以伸缩灵活为妙。其运动在大指中末二节和食指中节的伸屈,切不可将两指揑紧使其抵送不灵。(顾梅羹《琴学备要》) 手势:食指与大指均屈中末两节,大指以甲尖侧面轻抵食指箕斗中。中、名二指微弯,名指高于中指,禁指又高于名指而微翘。顾梅羹教授十分贴切的将“挑”这一手势列为《太古遗音》中的:“宾雁衔芦势”。原兴词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衔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出音:挑以甲尖,得声而手起。又要用力不觉,须坚实而不猛厉,才能得坚清之响,而虚灵无碍。 要领:“挑”是一个纯甲音,甲面着弦,中锋弹入。“挑”时须微微借助腕力。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手腕微沉的动作。须当空下指,不可傍弦挨抚,“若傍弦挨抚,则出音混浊矣”(《程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切不可将大指臵于食指旁侧,使其抵送不灵,这是很关键的一点。有些初学者总是爱将大指臵于食指旁侧,两指揑紧。致使大指的力臂缩短,食指伸屈幅度变小,也不美观。 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曾讲过:“凡抹、挑均宜轻弹,惟必轻而且劲,方能弹出本音。若其轻如抹,则只得弦上浮音,不耐听矣。”唐代陈拙对“挑”的解释说,“凡抹挑,以意见缓。凡挑,欲母助其实,不要推,轻虚出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比之下,“抹、挑”要比“勾、剔”力度稍轻些,宜轻弹,以意见缓。 孤鷔顾羣势右手中指勾势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如下: 01 高山流水(古筝、古琴) 02 广陵散(古琴) 03 平沙落雁(古琴) 04 梅花三弄(古琴) 05 十面埋伏(琵琶) 06 夕阳箫鼓(琵琶) 07 渔樵问答(古琴) 08 胡笳十八拍(古琴) 09 汉宫秋月(古筝) 10 阳春白雪(琵琶)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如下: 01 潇湘水云 02 广陵散 03 高山流水 04 渔樵问答 05 平沙落雁 06 阳春白雪 07 胡笳十八拍 08 阳关三叠 09 梅花三弄 10 醉渔唱晚 对于中国古筝十大名曲,却没有较统一的说法。在我们找到的两张《中国古筝十大名曲》和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的《中国十大古筝名家名曲》中,所列曲目都不相同,有些还是现代的古筝曲。不过有五首古筝名曲是公认的: [color=Navy]01 高山流水 02 渔舟唱晚 03 出水莲 04 寒鸦戏水 05 汉宫秋月 大家仔细看看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其中有两首古筝、三首琵琶,其余都是古琴,谁是中国古典乐器之王,就不言而喻了。二胡甚至没有一首入选,最多只能算半首,是因为1929年左右刘天华先生记录了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至爱的就是古琴。也许是曲高和寡,懂得古琴、喜欢古琴的不太普遍,但真正代表中国古典音乐最高境界的,就是古琴。美国人曾经在一个探索太空和外星生命的太空探测器中,录制了一张金唱片,收录了人类最有代表性的音乐,其中就收录了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由此可见古琴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地位。 下面让我们欣赏中国十大古典名曲。如果在线播放不流畅,请下载后欣赏。关于下载:如果你需要下载,可用鼠标对准播放器,单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属性”,即可看到该首音乐的下载地址。 01 高山流水(古筝、古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

风潮唱片:中国音乐馆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4cd)

风潮唱片:中国音乐馆·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4CD) 风潮唱片-《中国音乐馆-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1-秋鸿》专辑中文名:中国音乐馆-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1-秋鸿 演奏:吴文光、戴晓莲、唐健垣、许键等 制作人:乔建中、吴文光、吴钊、刘立天、萧梅等 音乐类型:民乐 版本:台湾风潮唱片BPCD-95003 发行时间:1994年 地区:台湾 语言:普通话专辑介绍: 「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清代徐谼在<谿山琴况>中,描绘了古琴音乐的美学境界,是无限,是深微,是不尽之意、无穷之味。所以古之文人雅士喜於怀里操琴,於清澹、恬逸、和雅的琴曲况味中,追求心物合一、主客合一的艺术意境。 “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专辑,即是中国当代著名琴家融合现代名琴、名曲放意之作。吴兆基、吴剑、郑珉中、许健、龚一、成公这……等名字,吟猱于唐琴、宋琴、元琴、明琴等名琴间,玩味着秋鸿、潇湘水云、文王操、忆故人、胡笳十八拍……等名曲的清雅与澹逸。名家荟萃、名琴悦赏、名曲雅集、这是中国古琴历来最难得的盛会,是琴乐艺术一

次珍贵的历史性留声,更是中国文化的无价瑰宝。琴家简介: 吴文光:1946年生于江苏常熟,幼年随父亲——虞山派一代宗师吴景略习琴,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及中央音乐学院本科。1978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研究中国音乐史和古琴艺术获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获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先生的古琴演奏,于继承古琴的优秀传统外迭有创新,技巧纯熟,功力深厚,风格豪放而细腻多变,体现出古琴艺术深刻的美学内涵。 戴晓莲:1963年生于上海,9岁开始随广陵派宗师张子谦习琴,深得其传,吴景略、吴文光、姚炳炎、林友仁等名家学习,198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先任职于该学院报编辑部,兼古琴教师。 唐健垣:1946年生于香港,美国康州民族音乐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香港演艺学院,师承吴宗汉、王忆慈伉俪(梅庵派),孙毓芹、吴景略等名家学琴,极具个人演奏风格,要求雅、淡、含蓄、和、静、完整。 许键:1923年生于河北磁县,1942年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就读,1954年入北京民族音乐研究所迄今。师从管平湖先生,是九嶷派传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

古琴流派解析

勾——中指向内侧弹弦曰“勾” 剔——中指向外侧弹弦曰“剔” 抹——食指向内侧弹弦曰“抹” 挑——食指向外侧弹弦曰“挑” 托——大指向内侧弹弦曰“托” 劈——大指向内侧弹弦曰“劈” 打——名指向内侧弹弦曰“打” 摘——名指向外侧弹弦曰“摘” “打”和“摘”两法在清朝后期出版的琴谱中唱由“勾”、“剔”等指法所替代。 流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琴派的形成,可总结为三个主要因素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如广陵派、诸城派、燕山派、蜀山派、岭南派等皆与地域有关。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学**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为嵇康。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闽操者百无一二,**江操者十或三四,**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燕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燕山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古琴基础指法

古琴基础指法 发布者:?西风阁主人?|?发布时间: 2012-3-19 12:35|?查看数: 3407|?评论数: 0|帖子模式 宾雁衘芦势? ?右手食指挑势 ????动作:食指向徽弹出曰挑。挑法,食指屈曲根、中两节,用大指甲尖轻抵食指箕斗中使两指成一圈形,挑时大指伸直中末两节,并微运腕力将食指向前推送,以助食指自伸力。以伸缩灵活为妙。其运动在大指中末二节和食指中节的伸屈,切不可将两指揑紧使抵送不灵。(顾梅羹《琴学备要》) ? ?手势:食指与大指均屈中末两节,大指以甲尖侧面轻抵食指箕斗中。中、名二指微弯名指高于中指,禁指又高于名指而微翘。顾梅羹教授十分贴切的将“挑”这一手势列为《古遗音》中的:“宾雁衔芦势”。原兴词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衔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 ? ?出音:挑以甲尖,得声而手起。又要用力不觉,须坚实而不猛厉,才能得坚清之响而虚灵无碍。 ? ?要领:“挑”是一个纯甲音,甲面着弦,中锋弹入。“挑”时须微微借助腕力。也就是说有一个手腕微沉的动作。须当空下指,不可傍弦挨抚,“若傍弦挨抚,则出音混浊矣”(《寓山左右手指法阐微》)。切不可将大指置于食指旁侧,使其抵送不灵,这是很关键的点。有些初学者总是爱将大指置于食指旁侧,两指揑紧。致使大指的力臂缩短,食指伸幅度变小,也不美观。 ? ?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曾讲过:“凡抹、挑均宜轻弹,惟必轻而且劲,方能出本音。若其轻如抹,则只得弦上浮音,不耐听矣。”唐代陈拙对“挑”的解释说,“凡抹挑以意见缓。凡挑,欲母助其实,不要推,轻虚出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比之下,“抹、挑”要比“勾、剔”力度稍轻些,宜轻弹,以意见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