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喷丸处理喷丸除锈的原理与应用

喷丸处理喷丸除锈的原理与应用

喷丸处理喷丸除锈的原理与应用
喷丸处理喷丸除锈的原理与应用

喷丸处理喷丸除锈的原理与应用:

1.原理:以压缩空气带动铁丸通过专门工具,高速喷射于金属表面,利用铁丸的冲击和摩擦作用,清除金属表面的铁锈及其他污染,并得到有一定粗糙度的,显露金属本色的表面.

2.应用:为了提高防护层的结合力.

喷丸硬化原理与应用:

1.原理:将淬硬钢丸(一般应用锰钢丸,直径为0.8-1.2mm,硬度为HRC47-50),以压缩空气喷出或离心式喷丸机借离心力甩到金属表面, 利用钢丸对金属表面的冲击作用使零件表面硬化.

钢丸冲击金属表面:第一使零件表面生成0.1-0.4mm 深的硬化层, 增加零件表面对塑性变形和断裂的抵抗能力,并使表层产生压应力,提高其疲劳强度;第二使零件表面上的缺陷和由于

机械加工所带来的损伤减少, 从而降低应力集中.

喷丸处理一般对拉伸面起作用, 而对压缩面不起作用, 因此板簧的喷丸只在凹面进行.

处理质量一般应以最佳喷丸应力表示( 但目前有些工厂在衡量板簧喷丸质量时是用板簧片

弧高变化△H来表示).

喷丸的直径、材料、硬度以及喷速等对喷丸质量都有直接影响,必须很好注意.

2.应用:用在承受交变应力下工作的零件可以大大提高其疲劳强度, 如汽车板簧、螺旋弹簧、轴类、连杆等喷丸处理后, 均可使寿命提高几倍.

喷丸又分为喷丸和喷砂。用喷丸进行表面处理,打击力大,清理效果明显。但喷丸对薄板工件的处理,容易使工件变形,且钢丸打击到工件表面(无论抛丸或喷丸)使金属基材产生变形,由于Fe3o4和Fe2o3没有塑性,破碎后剥离,而油膜与基材一同变形,所以对带有油污的工件,抛丸、喷丸无法彻底清除油污。在现有的工件表面处理方法中,清理效果最佳的还数喷砂清理。喷砂适用于工件表面要求较高的清理。但是我国目前通用喷砂设备中多由铰龙、刮板、斗式提升机等原始笨重输砂机械组成。用户需要施建一个深地坑及做防水层来装置机械,建设费用高,维修工作量及维修费用极大,喷砂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矽尘无法清除,严重影响操作工人的健康并污染环境。

喷砂处理是用压缩空气将磨料高速喷向工件的表面,目的是通过清除表面的氧化层、锈迹等,以提高表面外观质量。喷丸处理是将高速的硬质的颗粒(一般是钢粒)打击金属工件表面,目的是提高金属表面的疲劳强度。两种自理工艺用的工具不同。这两种处理方法的介质都可循环使用。

内应力一般不利于钢材的使用,比如用金属材料加工出来的零件如果不去除内应力,使用一段时间后,内应力释放出来,零件的形状就会改变,使零件失去精度。

残余应力的概念

通常讲,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和外力矩作用、温度达到平衡、相变已经终止的条件下,其内部仍然存在并自身保持平衡的应力叫做内应力。

按照德国学者马赫劳赫提出的分类方法,内应力分为三类:

第Ⅰ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材料的较大区域(很多晶粒)内,并在整个物体各个截面保持平衡的内应力。当一个物体的第Ⅰ类内应力平衡和内力矩平衡被破坏时,物体会产生宏观的尺寸变化。

第Ⅱ类内应力是存在于较小范围(一个晶粒或晶粒内部的区域)的内应力。

第Ⅱ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极小范围(几个原子间距)的内应力。

在工程上通常所说的残余应力就是第Ⅰ类内应力。到目前为止,第Ⅰ类内应力的测量技术最为完善,它们对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的影响也研究得最为透彻。

除了这样的分类方法以外,工程界也习惯于按产生残余应力的工艺过程来归类和命名,例如铸造应力、焊接应力、热处理应力、磨削应力、喷丸应力等等,而且一般指的都是第Ⅰ类内应力。

残余应力的产生

在机械制造中,各种工艺过程往往都会产生残余应力。但是,如果从本质上讲,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

1.不均匀的塑性变形;

2.不均匀的温度变化;

3.不均匀的相变。

残余应力的作用

机械零部件和大型机械构件中的残余应力对其疲劳强度、抗应力腐蚀能力、尺寸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适当的、分布合理的残余压应力可能成为提高疲劳强度、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从而延长零件和构件使用寿命的因素;而不适当的残余应力则会降低疲劳强度,产生应力腐蚀,失却尺寸精度,甚至导致变形、开裂等早期失效事故。

残余应力的调整

针对工件的具体服役条件,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消除或降低对其使用性能不利的残余拉应力,有时还可以引入有益的残余压应力分布,这就是残余应力的调整问题。

通常调整残余应力的方法有:

1.加热,即回火处理,利用残余应力的热松弛效应消除或降低残余应力。

2.施加静载,使工件产生整体或局部、甚至微区的塑性变形,也可以调整工件的残余应力。例如大型压力容器,在焊接之后,在其内部加压,即所谓的“胀形”,使焊接接头发生微量塑性变形,以减小焊接残余应力。

3.振动时效,英文叫做Vibration Stress Relief,简称VSR 。在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我国从70年代研究和推广。振动消除应力主要特点:

(1)、处理时间短;

(2)、适用范围广;

(3)、能源消耗少;

(4)、设备投资小,操作简便。

4.锤击、喷丸、滚压等。喷丸强化是行之有效、应用广泛的强化零件的手段,喷丸的同时也改变了表面残余应力状态和分布,而喷丸产生的残余压应力又是强化机理中的重要因素。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 (1)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构建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2)通过分析光照和CO2浓度变化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各物质合成量的影响,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构建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并加深理解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理顺光合作用过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综合、灵活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主动探索的技能、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现象,渗透S—T—S 教育。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光反应、暗反应的相互关系。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 (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教学过程设计】 ◆◆基础要点回扣(学生预习并完成下列提纲) 1 叶绿体结构 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光和色素主要分布在,酶主要分布在。 2 光合作用过程 (1)光反应阶段: ①部位:__________ ②条件:光、色素、酶; ③过程:水的光解:2H 2 O→4__ +____(为暗反应供[H]) ATP的形成:ADP+Pi+能量→ATP(为暗反应供能) ④能量变化:_______能→_________能 (2)暗反应阶段: ①部位:________ ②条件:多种_______ ⑨过程:C0 2的________:C0 2 +_______→2______ C 3的 ________:2C 3 →________+_________([H]做还原剂,消耗________)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介绍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介绍 工作原理 图A所示为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其工作原理与单作用叶片泵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内表面似椭圆,由两大半径R圆弧、两小半径r圆弧和四段过渡曲线组成,且定子和转子同心。配油盘上开两个吸油窗口和两个压油窗口。当转子按图示方向转动时,叶片由小半径r处向大半径R处移动时,两叶片间容积增大,通过吸油窗口a吸油;当叶片由大半径R处向小半径r处移动时,两叶片间容积减小,液压油油液压力升高,通过压油窗口b压油。转子每转一周,每一叶片往复运动两次。故这种泵称为双作用叶片泵。双作用叶片泵的排量不可调,是定量泵。 叶片泵 2.排量和流量的计算 由图A可知,叶片泵每转一周,两叶片组成的工作腔由最小到最大变化两次。因此,叶片泵每转一周,两叶片间的油液排出量为大圆弧段R处的容积与小圆弧段r处的容积的差值的两倍。若叶片数为z,当不计叶片本身的体积时,通过计算可得双作用叶片泵的排量为 V=2π(R2-r2)b (1)泵的流量为q=2π(R2-r2)bnηv (2)式中,R为定子的长半径;,r为定子的短半径;b为叶片的宽度;n为转子的转速;ηv为叶片泵的容积效率。 由上述的流量计算公式可知,流量的大小由泵的结构参数所决定,当转速选定后,液压泵的流量也就确定了。因此,双作用叶片泵的流量不能调节,是定量泵。如果不考虑叶片厚度的影响,其瞬时流量应该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叶片具有一定的厚度,长半径圆弧和短半径圆弧也不可能完全同心,泵的瞬时流量仍将出现微小的脉动,但其脉动率较其他形式的泵小得多,只要合理选择定子的过渡曲线及与其相适应的叶片数(为4的倍数,通常为12片或16片),理论上可以做到瞬时流量无脉动。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含标准答案)-(1)

第23课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 [目标导读] 1.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学会研究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方法。2.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思考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3.阅读教材,了解化能合成作用。 [重难点击]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 一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多种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光照的影响最为重要。 1.光合作用强度的表示方法 错误! 2.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实验原理:抽去小圆形叶片中的气体后,叶片在水中下沉,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充满细胞间隙,叶片又会上浮。光合作用越强,单位时间内小圆形叶片上浮的数量越多。 (2)实验流程 打出小圆形叶片(30片):用打孔器在生长旺盛的绿叶上打出(直径=1cm) ↓ 抽出叶片内气体:用注射器(内有清水、小圆形叶片)抽出叶片内气体(O2)等 ↓ 小圆形叶片沉水底:将抽出内部气体的小圆形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 ↓的烧杯中,小圆形叶片全部沉到水底 强、中、弱三种光照处理:取3只小烧杯,分别倒入20 mL富含CO2的清水,各放入 10片小圆形叶片,用强、中、弱三种光照分别照射 ↓ 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实验装置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 (3)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光照越强,烧杯内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越多,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不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 3.结合细胞呼吸,人们用下面的曲线来表示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请分析: (1)说出各点代表的生物学意义

①A点:光照强度为零,只进行细胞呼吸。 ②B点: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为光补偿点。 ③C点:是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即光饱和点。 (2)说出各线段代表的生物学意义 ①OA段:呼吸作用强度。 ②AB段:随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增强,但仍比呼吸作用弱。 ③BD段:光合作用强度继续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而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 ④DE段:光合作用强度达到饱和,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 归纳提炼 1.除了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有一定影响外,光谱成分也对光合作用强度有影响。红光和蓝紫光有利于光合作用,绿光不适合光合作用。太阳光中各种色光均衡,对植物最有利。 2.光合作用速率或称光合作用强度,是指一定量的植物(如一定的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的量(通常用释放多少O2或消耗多少CO2来表示)。包括表观光合作用速率和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它们和光照强度的关系如下图: 活学活用 1.通过实验测得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强度下CO2吸收和释放的情况如图1所示。图2所示细胞发生的情况与图1曲线中AB段(不包括A、B两点)相符的一项是() 问题导析(1)图1中A点细胞只进行细胞呼吸,与图2中的B图相对应。 (2)AB段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除了供给叶绿体利用外,还有部分释放到细胞外,对应图2中的A图。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2.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3.掌握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4.了解化能合成作用。 [重点提醒] 1.光合作用的过程。2.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 【基础梳理】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____________,并且释放出________的过程。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阶段 (1)场所:____________的薄膜。 (2)过程:色素吸收光能,一方面将水分解为______和________,另一方面,在酶的催化下,促成ADP和______生成______。 2.暗反应阶段 (1)场所:叶绿体的________。 (2)过程:①二氧化碳和____结合形成两分子______,这个过程叫____________。 ②在酶的催化下,______接受______释放的能量并且被______还原,形成______和______。 三、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1.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空气中________浓度,土壤中________多少,光照______与________,光的成分及________高低等。 2.光合作用的应用: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________温度,晚上适当________温度。 四、化能合成作用 少数种类的细菌能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________氧化时所释放出的________来制造__________,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________生物。 【基础自测】 1.欲测定植物是否进行光反应,可以检测是否有 ()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含答案) (1)

第23课时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 [目标导读] 1.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学会研究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方法。2.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思考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 3.阅读教材,了解化能合成作用。 [重难点击]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 一 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多种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光照的影响最为重要。 1.光合作用强度的表示方法 ????? 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吸收CO 2的量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放出O 2的量 2.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实验原理:抽去小圆形叶片中的气体后,叶片在水中下沉,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充满细胞间隙,叶片又会上浮。光合作用越强,单位时间内小圆形叶片上浮的数量越多。 (2)实验流程 打出小圆形叶片(30片):用打孔器在生长旺盛的绿叶上打出(直径=1cm) ↓ 抽出叶片内气体:用注射器(内有清水、小圆形叶片)抽出叶片内气体(O 2)等 ↓ 小圆形叶片沉水底:将抽出内部气体的小圆形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 ↓的烧杯中,小圆形叶片全部沉到水底 强、中、弱三种光照处理:取3只小烧杯,分别倒入20mL 富含CO 2的清水,各放入 10片小圆形叶片,用强、中、弱三种光照分别照射 ↓ 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实验装置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 (3)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光照越强,烧杯内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越多,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不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 3.结合细胞呼吸,人们用下面的曲线来表示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请分析:

高中生物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1)》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对光合作用大体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 ●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能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教学设计 富源县第二中学刘兴荣 1.设计思想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四节第二、三课时的内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的要求是“认识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并总结。”要求教师按“理解水平”进行教学。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高中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该部分内容的教学以“自主探索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思想,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识图、析图、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教学分析 2.1.教学重点和难点 2.1.1.教学重点:普利斯特利实验过程、萨克斯实验过程及原理、鲁宾和卡门实验过程及原理、对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理解。 2.1.2.教学难点:对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的理解。 2.2.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两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是光合作用研究历程。首先是普利斯特利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可更新空气;萨克斯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鲁宾和卡门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水。通过对这三位科学家的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可以得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第二课时是依据卡尔文实验总结出光合作用图解,通过对图解的学习和讨论可以总结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再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进行讨论,可以得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推理能力,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能力和理解能力。 2.3.学情分析 2.3.1.知识基础方面:学生通过前一段(初中)的学习,已经对光合作用有了大体的认识,如“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制造营养”等,在上一节课已经对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的结构、叶绿体中所含有的色素进行了学习,具备了对“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学习铺垫了基础。 2.3.2.能力与思维方面:学生的能力与思维有差异,特别是思维方面,有的逻辑思维强而有的形象思维差,有的形象思维强但逻辑思维差,等等。这样,在读图、析图时,教师应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加强指导、督促,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得到升华、得到发展。 2.4.教学条件分析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多是介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为了给学生动态、直观的感受,教师应多借助多媒体。另外,根据学生对实验的感受,巧妙设疑,使教学过程层层递进。 3.教学目标 3.1.知识 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应用光合作用的原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2.技能 通过对光合作用研究历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光合作用过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练习题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练习题 、单选题 1.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健那绿染色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线粒体内膜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的嵴 B.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 C.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滤纸条上最宽的色素带呈蓝绿色 D.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脂肪的检测两实验中使用酒精的目的不同 2.关于叶绿体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比类胡萝卜素多,叶绿素合成需要Mg B.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C.提取实验中,使用定性滤纸过滤研磨液 D.提取后,用无水乙醇分离色素 3.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正确的结论是() A.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固定不动的B叶. 绿体在细胞中均匀分布的 C. 叶绿体的存在是叶片呈绿色的原因 D.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不含线粒体 4.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并进行纸层析,如图 为滤纸层析的结果(I、Ⅱ、Ⅲ、Ⅳ为色素条带)。据此叙述正确的是( A.强光下的幼苗相比正常光照下的绿色更深 B.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I<Ⅱ <Ⅲ<Ⅳ C.强光照可能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 D.操作中如果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会缩短得到四条色素带的时间 5.将阳光通过三棱镜后的七色光投射到水绵上,水中的好氧细菌聚集最多的一组光区是() A.红光和黄绿光 B. 红光和橙光 C. 红光和蓝紫光 D. 黄光和蓝紫光 6.选用下列实验材料、试剂或方法,都不能得到预期实验结果的是()① 用18O 供给小球藻证明光合 作用中卡尔文循环的途径 ②用H332PO4 验证线粒体是ATP合成的主要场所 ③用淀粉酶探究pH 对酶活性的影响 ④用醋酸洋红液对根尖染色,观察并判断细胞有丝分裂的时期 A.①②B①. ③C②. ④D③. ④ 7.某生物小组利用图1 装置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25℃)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作者:————————————————————————————————日期:

课时课题:第五章第4节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简述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 2.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3.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能力目标1.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2.初步学会构建“光照强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绘制 坐标图);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目标 1.参与“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的合作学习和自我评价; 2.体验自主性、探究式学习成功的快乐; 重点尝试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难点构建光照强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绘制坐标曲线图); 知识点1.简述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 2.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能力点1.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2.初步学会构建“光照强度、CO 2 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绘制坐标图); 自主探究点根据影响因素画出坐标图 易错易混点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训练点三大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拓展点各种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讨论交流、自主合作学、问题引导法教学模式三段六步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导入过渡语: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悉了光合作用的概 念,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并简要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大 致过程、实质及意义。现在让我们作一个简短地回忆:…… 通过对之前内 容的充分复习, 一方面可以对 所学内容加深 理解,另一方 面,也可以为本 节课作充分的 知识储备。

双作用叶片泵

引言 在广泛应用的各种液压设备中,液压泵是关键性的元件,它们的性能和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液压系统的工作能力,因此对液压泵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显得格外重要。即使是使用维护液压设备或从事液压系统的设计、生产,而不是从事液压元件开发、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必要深入了解液压泵的结构及性能。本次设计中主要是从设计双作用叶片泵的方面来进入研究的。 本设计主要从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原理、性能以及它的合理使用与维护来进行的,对于叶片泵参数设计的问题也有涉及。采用了国内通常所称的双作用式。 本设计的内容安排比较单一,只涉及了一种YB型的双作用叶片泵,而且其中的很多数据并不是按顺序来进行设计的,有些事根据网上的实验材料来进行取值的,先介绍的是双作用叶片泵的基本原理,接下来是流量计算,在然后是双作用叶片泵各零件和部件的设计,最后组装成为一个整体的双作用叶片泵。 由于本设计中,能够直接收集到的资料有限,不尽之处在所难免,希望您能指正。

1.双作用叶片泵的概述 1.1 工作原理 如图1-1所示。它的作用原理和单作用叶片泵相似,不同之处只在于定子表面是由两段长半径圆弧、两段短半径圆弧和四段过渡曲线八个部分组成,且定子和转子是同心的。在图示转子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密封工作腔的容积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处逐渐增大,为吸油区,在左下角和右上角处逐渐减小,为压油区;吸油区和压油区之间有一段封油区把它们隔开。这种泵的转子每转一转,每个密封工作腔完成吸油和压油动作各两次,所以称为双作用叶片泵。泵的两个吸油区和两个压油区是径向对称的,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径向平衡,所以又称为平衡式叶片泵。 定子内表面近似为椭圆柱形,该椭圆形由两段长半径R、两段短半径r和四段过渡曲线所组成。当转子转动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建压后)根部压力油的作用下,在转子槽内作径向移动而压向定子内表,由叶片、定子的内表面、转子的外表面和两侧配油盘间形成若干个密封空间,当转子按图示方向旋转时,处在小圆弧上的密封空间经过渡曲线而运动到大圆弧的过程中,叶片外伸,密封空间的容积增大,要吸入油液;再从大圆弧经过渡曲线运动到小圆弧的过程中,叶片被定子内壁逐渐压进槽内,密封空间容积变小,将油液从压油口压出,因而,当转子每转一周,每个工作空间要完成两次吸油和压油,所以称之为双作用叶片泵,这种叶片泵由于有两个吸油腔和两个压油腔,并且各自的中心夹角是对称的,所以作用在转子上的油液压力相互平衡,因此双作用叶片泵又称为卸荷式叶片泵,为了要使径向力完全平衡,密封空间数(即叶片数)应当是双数。

单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

分析仪器 https://www.doczj.com/doc/5f14349085.html, 单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如下: 1.定子和转子相互偏置改变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偏心距,可以调节泵的流量。 2.径向液压力不平衡 由于单作用叶片泵的这一特点,使泵的工作压力受到限制,所以这种泵不适于高压。 3.叶片后倾 一般在单作用叶片泵中,为了使叶片顶部可靠地与定子内表面相接触,叶片底部油槽在压油区是与压油腔相通,在吸油区与吸油腔相通的,即叶片的底部和顶部受到的压力是平衡的。这样,叶片仅靠随转子旋转时所受到的离心惯性力向外运动,顶住定子的内表面。根据力学原理,叶片后倾一个角度有利于叶片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外甩出。通常,后倾角为24°。

我们为大家介绍了电磁流量计应该如何去了解它的制作工艺和性能有点,才能在工业生产中取得更好的应用,今天我公司技术人员来教您该产品是具有怎样的测量原理,还有如何挑选电磁流量计的技能参数,如何正确选型,包括防护等级、如何选择附加功能、如何选择安装、安装的位置需要注意哪些等选择条件,金湖捷特仪表有限公司是您可以值得信赖的专业生产流量仪表的公司。 电磁流量计具有怎样的测量原理,首先该产品是运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导电液体在磁场中作为切割磁力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势,感应电势分别为K、B、V、D,其中K为仪表常数,B为磁感应强度,V为测量管道内的平均流速,D为测量管道内截面的内径。电磁流量计在工作测量流量时,导电液体以速度V流过垂直于流动方向的磁场,导电性液体的流动感应出一个与平均流速成正比的电压,其感应,它的感应电压信号通过二个或者以上与液体直接接触的电极检出,然后通过电缆传送至转换器再通过智能化处理,在液晶显示显示出标准信号。 电磁流量计应该如何正确的选型,该流量计的选型是工业应用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根据各个客户反馈的资料显示出,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一大半的故障是由于选型错误和安装错误造成的,这要值得大家注意。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 目录 前言 (2) 一、教材分析 (2) 二、学情分析 (2) 三、教学目标: (3) 1.知识目标 (3) 2.能力目标 (3)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4) 1.教学重点 (4) 2.教学难点 (4) 五、教学方法: (4) 六、课前准备: (4) 1.教师准备 (4) 2.学生准备 (4) 七、课时安排 (4) 八、教学过程: (5) 1.导入新课 (5) 2.教学新课 (5) 3.板书设计 (7) 4.巩固提高 (8) 5.总结 (9) 6.布置作业 (9) 九、学习流程图 (10)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己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生物课堂,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今,教育媒体和手段日新月异,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随着现代教学媒体不断涌现,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互联网与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推动了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因而,网络技术与生物课堂有效整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更有必要性。教师、学生借助网络(校园网、互联网等)环境和网络技术,采取新型教学模式,共享网络资源,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期更好的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五章第四第二部分的容。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等知识。教材介绍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几个经典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光合作用的过程介绍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强度,引导学生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生物学,但对本节知识的支撑较弱,加上学生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生物的知识层次有差别,在教学过一些学生很熟悉的贴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说课稿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要讲的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结构和组分,以及它作为生命系统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生命系统开放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它是本学段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铺垫。本节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其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是本小节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两个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部位和条件,并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高度去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 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光合作用的过程。 2、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四、说教法 讨论法、探究法、分析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五、说学法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叶绿体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分布着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那么,这些色素吸收的光能将会转移到何处?这些酶催化了哪些生化反应?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些内容。 2、讲授新课: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经了300多年,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和生活的经验,谈谈自己对光合作用的认识。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同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显示问题: 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为什么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污浊? 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实验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功?他是否知道绿色植物在光下更新的是什么?为什么?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到哪里去了呢? 萨克斯实验证明了什么? (2)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实质 让学生读课本103页的光合作用图解,播放光合作用的flash,师生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 CO2+H2O ——光——→(CH2O)+O2 叶绿体 A光反应阶段:叶绿体中色素吸收的光能发挥了两方面的用途。 物质变化:H2O变成了﹝H﹞和O2 ADP和Pi变成了A TP 能量变化:光能转化成A TP中的化学能 场所:类囊体的薄膜。 光反应生成了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H﹞和A TP,这两种物质被转移到叶绿体基质 中去,继续参与暗反应。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第4节《能量之源一一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2、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3、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 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 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能力方面: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 【教学方法】学案式教学+过程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1课时_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光合作用的概念 【知识框架】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丿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 厂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L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L提高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 【教学过程】 上课前分好学习小组、指定好小组长。 I导入 时间:4min 教学设计:导言+情景剧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讲授:

我小时候就知道咱们桓台县是全国闻名的吨粮县,最近我又听说咱们桓台县要推广种植大棚蔬 菜,这不,我刚到咱桓台二中,就碰到了菜农老王和老李,老王兴高采烈,但I 老李:王大哥,咱都 是种黄瓜的,你家黄瓜和俺家黄瓜咋差别这么大呢? I 老王:(洋洋得意的)大兄弟,种啥也得讲科学 I 老李:(焦急的)种个大棚还讲啥科学啊?那你快说说你那科学! | 老王:(胸有成竹的)你可听好了,要提高产量,就得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大棚里 |的温度要适当提高,光照要适当增强,二氧化碳浓度要适当加大。 ' 老李:(满脸疑惑的,板着指头数着说)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 |这与产量啥关系啊! I 老王:不知道了吧,淄博实验中学的徐老师今天正好要带着大家一起探究《光合作 I用的原理和应用》,好好听听吧!听完后你就茅塞顿了! 老李却愁眉哭脸,这是为何呢?让老王、老李来给大家说说,有请老王和老李。 非常感谢老王和老李的精彩表演,谢谢! 就让我们开始《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探究吧!(板书) 啥是光合作用呢?不仅老李想知道,早在300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光合作用原理 的探究历程,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一起来揭开光合作用神秘的面纱吧!(板书:(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请拿出学案,看学案的第一部分内容一一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请按要求完成该内 容的学习,5分钟后,找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n主要内容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时间:10min 教学设计: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适当讲授 设计意图:体验光合作用探究历程艰辛和巧妙的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法:自学+小组合作学习 教法:学案导学+讲授 教法:学案导学 讲授: (边讲授边板书,分别找小组同学起来回答,并及时评价):通过问题1,我们知道了 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水,通过问题2、3,我们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二氧化碳,并且有氧气生成,

单作用叶片泵

单作用叶片泵 工作原理:单作用叶片泵也是由转子、定子、叶片和配油盘等零件组成。与双作用叶片泵明显不同之处是,定子的内表面是圆形的,转子与定子之间有一偏心量e,配油盘只开一个吸油窗口和一个压油窗口。单作用叶片泵的转子回转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叶片紧靠在定子内壁,这样在定子、转子、叶片和两侧配油盘间就形成若干个密封的工作区间,当转子按图示的方向回转时,叶片逐渐伸出,叶片间的工作空间逐渐增大,从吸油口吸油,这就是吸油腔。叶片被定子内壁逐渐压进槽内,工作空间逐渐减小,将油液从压油口压出,这就是压油腔。叶片泵转子每转一周,每个工作空间完成一次吸油和压油,称单作用叶片泵。 排量计算:下图是单作用叶片泵排量和流量计算简图。定子、转子直径分别为D 和d,宽度为B,两叶片间夹角为β,叶片数为Z,定子与转子的偏心量为e。当泵的转子转一转时,两相邻叶片间的密封容积的变化量为V1-V2。若把AB和CD看作是以O1为中心的圆弧,则有 所以,单作用叶片泵的排量为 泵的实际流量q为 式中,n—转子转速;ηpv—泵的容积效率。

为了使叶片运动自如、减小磨损,叶片槽通常向后(注意,这里与双作用叶片泵不同)倾斜20o~30o。下图为单作用叶片泵的配油盘和转子结构简图。 特点:单作用叶片泵的特点 可以通过改变定子的偏心距 e 来调节泵的排量和流量。 叶片槽根部分别通油,叶片厚度对排量无影响。 因叶片矢径是转角的函数,瞬时理论流量是脉动的。叶片数取为奇数,以减小流量的脉动。 单作用叶片泵与双作用叶片泵的区别: 一:单作用 1、单数叶片(使流量均匀) 2、定子、转子和轴受不平衡径向力 3、轴向间隙大,容积效率低 4、叶片底部的通油槽采取高压区通高压、低压区通低压,以使叶片底部和顶部的受力平衡,叶片靠离心力甩出。 5、叶片常后倾(压力角较小) 二:双作用 1、双数叶片(使流量均匀) 2、定子、转子和轴受平衡径向力 3、叶片底部的通油槽均通以压力油(定子曲线矢径的变化率较大,在吸油区外伸的加速度较大,叶片的离心力不足以克服惯性力和摩擦力) 4、叶片常前倾(叶片在吸油区和压油区的压力角变化较大) 总结:叶片泵流量大,压力大、压力稳定、噪音小。缺点:工作时易发热。制作精度高,成本高。 它是目前液压系统中应用最广的一种低噪音油泵。目前还没有能代替它的油泵,发展前景受到液压系统的限制,一般一套液压系统只用一台叶片泵。

人教版必修1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教案

5.4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3.了解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回顾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光合作用实验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难,体验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课时:2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天气对植物有什么益处? (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问: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顾一下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哪里?吸收光能的物质是什么? (场所是叶绿体,吸收光能的物质是色素。) 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怎样写? 其实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才逐步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原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们先来重温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一、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根据课本给出资料,完成下列空白 二、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光能 CO 2+H 2O* (CH 2O )+O*2 叶绿体

注: 1、糖类(CH 2O)中各元素和原料的对应关系: C CO 2 H H 2O O 2 H 2O 2、能量的转移途径: 光能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CH 2O)中稳定的化学能 3、碳的转移途径: CO 2 C 3 (CH 2O) 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1)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2)土壤中水分 3)光照的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 4) 温度的高低 四、化能合成作用: 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2C 3 + [H] 酶 (CH 2O) + C 5 CO 2的还原: ATP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1.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限压式变量叶片泵是单作用叶片泵,根据前面介绍的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改变定子和转子间的偏心距e,就能改变泵的输出流量,限压式变量叶片泵能借助输出压力的大小自动改变偏心距e的大小来改变输出流量。当压力低于某一可调节的限定压力时,泵的输出流量最大; 压力高于限定压力时,随着压力增加,泵的输出流量线性地减少,其工作原理如图3-20所示。泵的出口经通道7与活塞6相通。在泵未运转时,定子2在弹簧9的作用下,紧靠活塞4,并使活塞4靠在螺钉5上。这时,定子和转子有一偏心量e0,调节螺钉5的位置,便可改变e0。当泵的出口压力p较低时,则作用在活塞4上的液压力也较小,若此液压力小于上端的弹簧作用力,当活塞的面积为A、调压弹簧的刚度k s、预压缩量为x0时,有:pA<k s x0(3-22) 此时,定子相对于转子的偏心量最大,输出流量最大。随着外负载的增大,液压泵的出口压力p也将随之提高,当压力升至与弹簧力相平衡的控制压力p B时,有 p B A=k s x0(3-23) 当压力进一步升高,使pA>k s x0,这时,若不考虑定子移动时的摩擦力,液压作用力就要克服弹簧力推动定子向上移动,随之泵的偏心量减小,泵的输出流量也减小。p B称为泵的限定压力,即泵处于最大流量时所能达到的最高压力,调节调压螺钉10,可改变弹簧的预压缩量x0即可改变p B的大小。 设定子的最大偏心量为e0,偏心量减小时,弹簧的附加压缩量为x,则定子移动后的偏心量e为: e=e0-x (3-24) 这时,定子上的受力平衡方程式为: pA=k s(x0+x) (3-25) 将式(3-23)、式(3-25)代入式(3-24)可得: e=e0-A(p-p B)/k s(p≥p B) (3-26) 式(3-26)表示了泵的工作压力与偏心量的关系,由式可以看出,泵的工作压力愈高,偏心量就愈小,泵的输出流量也就愈小,且当p=ks(e0+x0)/A时,泵的输出流量为零,控制定子移动的作用力是将液压泵出口的压力油引到柱塞上,然后再加到定子上去,这种控制方式称为外反馈式。

光合作用原理的实际应用

光合作用原理的实际应用 21世纪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人们所面临的食物短缺问题日益尖锐,而人们所吃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或间接产物。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矿质元素、水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谈谈这些因素在现实种田中的应用。 第一.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光合作用需要有光照,要想有高的光合作用效率,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在大田中一般采用间作套种、轮作、合理密植等方法以便提高光能利用率。 1、间作套种 间作:在作物的行间进行播种另外的作物。 套种:在某一种作物生长的后期,在行间播种另一种作物,以充分利用地力和生长期,增加产量,也说套作。 间作套种: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

植几种庄稼。间作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 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但间作套种也有一定的原则: ①高与矮和胖与瘦搭配原则。如玉米与黄豆、黄花与麦类,这两组植物的植株纵横发展彼此干扰少,更有利于通风透光,促进早熟高产。 ②单子叶作物与双子叶作物结合原则。如玉米、高粱、麦类与黄豆、花生、棉花、薯类等进行搭配,这样既可用地养地,又能因其根系深浅不一致而充分利用土壤各层次的各种营养物质,不会因某一元素奇缺造成生理病害的发生,同时还可提高单位面积的整体效益。 ③习性搭配原则。大田作物中有的作物喜光性强(如棉花、麦类、水稻),而有的作物喜欢阴凉(如生姜、毛芋);有的作物耐旱怕湿(如芝麻、棉花),有的作物又喜欢湿润的环境(如水稻、豆科、叶菜类),所以,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特性,进行有意识的定向和针对性的集约栽培,这样就可达到各自的适应与满足,从而获得比单一种植

变量叶片泵工作原理

变量叶片泵工作原理 单作用叶片泵,它的理论排量为V=4BzeRsin(丌/z) 式中 y——变量叶片泵的排量; B——叶片宽度; z——叶片数; R——定子圆半径; e——定子环对转子的偏心距。 显然,泵的理论排量正比于定子环对转子的偏心距e。 1.内控式变量叶片泵 内控式泵的变量操纵力来自其本身的排出压力。如图7.1所示,定子环5在其顶部滚动轴承的支承下可在水平方向移动。泵配流盘的吸、排油窗口的布置和定子运动方向存在偏角0,排油压力对定子环的作用力可分解为垂直方向的分量F1及与定子移动方向同向的水平分量F2。F2克服调节弹簧的压缩力,形成调节力,推动定子环移动。当泵的工作压力所形成的调节力R小于弹簧预紧力时,定子对转子的偏心距e 受最大流量调节螺钉的限制,保持在最大值。因而泵的流量基本不变,只是由于泄漏略有下降,如图7—2中AB所示。当泵的工作压力超过P。值后,调节力F2大于弹簧预紧力。随工作压力的增加,调节力F,增加,克服弹簧力使定子环向偏心距减小方向移动,泵的排量开始下降。当工作压力到达P,时,定子环的偏心距所对应的泵的理论流量等于它的泄漏量,泵的实际输出流量为零。此时泵的输出压力为最大。 增加调节弹簧的预紧力可以使图7—2的曲线船段平行右移。减小弹簧刚度,可改变BC段的斜率,使其更陡。调节最大流量调节螺钉,可调节曲线A点的位置(即最大流量)。这种变量泵称为限压式(亦称压力反馈或压力补偿式)泵。 内控式变量叶片泵结构简单,调节容易。但是,由于配流盘的偏转会使泵的有效排量减少、并使流量脉动增加。它的动态调节特性也比较差,因而一般仅用于经济型的小规格泵上。对于性能要求比较高的大、中规格的变量叶片泵,大图7—2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特性部分采用外控式。 2.外控式变量叶片泵 外控式变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如图7.3所示。定子在顶部滑块3的限制下可水平移动。泵的吸、排油腔对称地布置在定子中心线的两侧。因而,作用在定子环上的液压力不产生使定子移动的调节力。外来控制压力通过控制活塞2克服弹簧力推动定子环移动,改变其对于转子的偏心距而实现变量。 采用不同的液压控制手段及不同的泵的输出参数反馈,可以组成各种控制形式的变量叶片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