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学1

土壤学1

土壤学1
土壤学1

1. 简述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5分)答案要点如下

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首先认定,土壤和成土条件之间的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1分)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

П=f(К,О,Г,Р)Т

式中П代表土壤;К代表气候;О代表生物;Г代表岩石;Р代表地形;Т代表时间。(1分)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2分),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1分)

2.请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7分)

答案要点如下:

(1)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1分)

(2)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可直接回答):概念:地质大循环是指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的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岩再经过抬升而出露陆地表面。这个以地质历史时间为周期的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1分)。作用: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剥蚀过程对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1分)

(3)生物小循环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小循环是指主要通过植物从土壤中选择吸收所需的养分并存储于活质中,再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地表,并通过微生物等的分解进入土壤中的过程。即通过生物生长吸收、归还、分解三个过程完成一个生态周期的循环(其中可在地上、地下各种活有机体中存储一定的时间)。(1分)作用:这个循环还具有更新快、范围小、效率高等特点,对土壤肥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腐殖质的形成利积累具有重大的意义。(1分)(4)从土壤发展的地质历史时间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便没有生物小循环,也没有正常的土壤发生与发展。其次,生物小循环只是整个地质大循环中一部分物质的小规模循环,它最终也要纳入大循环的行列中。(1分)

从物质养料动态的关系可以看出,地质大循环过程总的趋势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失过程,而生物小循环则是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过程(1分)

3.以我国为例,简述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8分)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1分)(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2分)例如我国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1分)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概念: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2分)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并在中纬地区表现最典型(1分)。例如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土壤地带为: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温带范围内由东向西,则为:淋溶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土(黑垆土、灰钙土)—荒漠土(棕漠土)。(1分)

6.请简答盐碱土的主要成土过程。(4分)

答案要点如下:(1)盐化过程

盐化过程是指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盐化过程由季节性的积盐与脱盐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构成,但水盐运动的总趋势是向着土壤上层,即一年中以水分向上蒸发、可溶盐向表土层聚集占优势。(2分)(2)碱化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交换性钠不断进入土壤吸收性复合体的过程,又称为钠质化过程。碱土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显著数量的钠离子进入土壤胶体;二是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的水解。(2分)

简述: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共同制约,大地形(高山、高原)对土壤的水平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呈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土壤带,并非严格地完全按东西方向延伸,因受其他分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有些土壤带出现间断、尖灭、偏斜等情况。纬度地带性又可分两种形式:

一种是环绕全球延续于各大陆的世界性土地带。世界性土壤地带,在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如寒带的冰沼土、寒温带的灰化土和热带的砖红壤,不仅断断续续横

跨整个大陆,而且大致与纬线平行,土带的分界线也基本上与纬度气候带相吻合。

另一种是区域性土壤地带,土壤带不是延续于所有大陆,这在中纬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因干湿差异,又有沿海型和内陆型之分: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

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位于大陆内部,土壤地带谱主要由草原土壤系列和荒漠土壤系列所组成,如欧亚大陆内部由北而南土壤依次为:弱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臵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一般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典型,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

例如在暖温带范围内由东向西(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土壤地带为: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从土壤水平地带的宽度看,纬度地带为南北宽约4—8纬度,经度地带为东西宽约6—12经度。

土壤水平地带的界线大都与大山地分水岭、大河谷等地理界线相一致。这样的地理界线通常最大程度地引起气候、生物、人文景观和土壤地带的分异。以我国为例:长城从海边起大多沿险要的分水岭构筑,具有对气候、农业和土被分异的意义,因此,长城作为一条界线,除了最东部需要向北推移2—4纬度外,恰好是中温带和暖温带的分界,即我国冬作物分布的北界;在沿海地段是暗棕壤与棕壤的分界,往内陆地段,是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与弱淋溶土(褐土)分界。秦岭-淮河界线,是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分界,也是我国水旱二季农作的北界,该线以北是棕壤和褐土,以南是黄棕壤。南岭是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的分界。天山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的分界。太行山脉使其西面的黄土高原的气候明显变干,出现黑垆土、褐土。燕山山脉对东南季风的阻隔,使内蒙古高原面上均为钙积土。青藏高原的隆升,影响亚热带、暖温带等土壤水平地带向西延伸。此外,西藏的念青唐古拉山、大兴安岭、吕梁山脉、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脉等都是重要的自然地理和土壤地带的界线。

由上可知:广域的土壤水平分布格局主要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大地形

(山地、高原、大江大河)的共同控制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 1、土壤的(正向)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山麓至山顶,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处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壤。

基带:土壤垂直带谱中,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土壤相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

建谱土带:除基带外,垂直带谱中的主要土壤带称建谱土带,其土类叫建谱土类。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有如下几点:

(1)土壤垂直带谱由基带土壤开始,随山体高度增高,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或较湿润地区)相应的土壤类型。

(2)在相似的纬度上,从湿润地区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到干旱地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先是趋于复杂,最后又趋向于简单,而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则逐渐升高。(3)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到高纬,土壤垂直带谱有由繁变简、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有由高降低的趋势。

(4)在相同或相似的地理位臵,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5)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有明显影响,特别是作为水平土壤地带分界线的山地两侧尤为明显,其总的特点是山地下部建谱土壤类型各异,向上逐渐趋于一致,但带幅高度仍然有别。

例如海南岛五指山,其北坡为湿润热带地区,基带土壤为砖红壤,西南坡处于半干旱地区,基带土壤为燥红壤,两坡建谱土类均为山地黄壤,但其分布下限有明显的差异。云南哀牢山迎风坡黄壤下限为1600米,而背风坡则上升到1800米。

(6)山地形态对土壤垂直带谱的展布形式也有明显影响。高原边缘地区,多出现“镶边式”(又称“单面山式”)垂直带谱,位于同一水平地带内的山体,两面具有类同的垂直带谱,则形成“猪背式”的垂直带谱。

2、土壤的负向垂直分布规律

指从基带土壤向下(由高原面向谷底)随生物气候变化,土壤也依次发生变化的规律。这里的“负”和“正”的意义是相对的,按所选基带而定。高原谷地中的土壤是在河流下切加深过程中在谷坡发展起来的,因此河谷地段最下部的土带是不稳定的,而广大高原面上的土壤是较稳定的,达其作为垂直地带的起点(基带),符合发生学原则。下垂谱有两种情形:

(1)一种是自高原上下沉的气流具有焚风效应,在谷中出现一系列干旱类型的土壤;灌丛草原土,燥红土。

(2)另一种是季风能随谷地进入高原,则就有比较湿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土壤类型,如黄壤棕壤等,同时也因河流流经不同地带,其导入季风的能力,由下游而上逐渐削弱。如雅鲁藏布江谷地,

3、白浆化过程:土壤表土层由于土壤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简述硬叶旱生植物的适应特征:

硬叶旱生植物是典型的旱生植物,他们没有贮水组织,但具有一系列的耐干旱结构。例如,叶面积缩小;叶表有角质层和蜡层,气孔深陷,根系发达,主根很深并分枝很多;细胞内渗透压很高,以加强植物的吸水作用。

以前苏联的土壤分类系统为代表的发生学分类其基本观点是: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结合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

以美国系统分类为代表的土壤诊断学分类诊断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分类所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定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的划分,主要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环境土壤学

土壤剖面:土壤垂直向下的一个切割平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为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和母质层。 粘粒矿物:基本结构由硅氧四面体(硅片)和铝氧八面体(铝片)构成,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一般粒径小于5um。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主要为土壤腐殖质(90%)。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腐殖化系数=每年残留的碳(kg/hm2)/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碳(kg/hm2)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来划分的土壤类型,是土壤粒级组合比例所表现的土壤粗细程度。 土壤结构体:自然界中土壤固体颗粒很少完全呈单粒存在,多数情况下土粒相互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且性质不同的团聚体,是土粒的规律性结合体。 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小于1um的颗粒,它是土壤颗粒中最细小而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pH:用土壤溶液是pH表示,是土壤性质的主要变量,对土壤的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配位反应起支配作用。 土壤缓冲性:广义上土壤自身多具有的各种调控能力,狭义上称为土壤的对酸碱的缓冲性,即抵御酸碱物质,缓解PH变化的能力,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土壤退化:除土壤侵蚀和污染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土壤性质恶化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主要包括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等。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在沙漠周边地区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或开退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为缺水,土壤粒子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的过程。其中土壤沙化包括土壤沙漠化和砂砾化。 水土流失:由于水力以及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 土壤侵蚀:土壤在风,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主要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类型。 土壤盐渍化:易溶性盐分主要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次生盐渍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活动,是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潜育化:土壤处于地下水位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土体中某些层段Eh<200mv,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腐泥层,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次生潜育化:因灌溉不当或排水差而引起的土壤Eh低,水土温较低,土烂泥深,还原物质过多,养分转移慢等不良的土壤性能。(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简述土壤定义和特征。 土壤是历史的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露地表面和浅水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特征:生产力、生命力、环境净化能力、中心环境要素。 简述土壤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殖和人类生产的基地。作用:植物营养库、转化和循环养分、涵养雨水、支撑生物、稳定和缓解环境变化。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重要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简要说明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环境结构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2从系统论和环境化学观点研究土壤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与其它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3从生态系统观点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4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相应和反馈作用。5土壤环境的评价、区域、规划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土壤环境的预测与调控,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研究。 自然成土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 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 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4)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体。 3. 简述“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形成的矿物质。 归还学说:由于不断地栽培作物,土壤中矿物质必然引起损耗,如果不把作物由土壤中摄取的那些矿物质归还给土壤,那么到最后土壤会变得十分贫瘠,甚至寸草不生。要想完全避免土壤的这种损耗是不可能的,但是恢复土壤中所损耗的物质是可能的,办法就是施用矿质肥料,使土壤的损耗和营养物质的归还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平衡。 4. 土壤具有哪些特征? (1)土壤是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和时间五种因素下形成的。 (2)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覆盖于陆地表面,处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圈相互交接的地带。 (3)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 (4)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体。 (5)土壤具有巨大的表面积。 (6)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7)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环境土壤学实习

烟台土壤学实习报告 姓名:冉艳 班级:山师大人资环环科0801 学号:0144

目录 一、烟台概况 (3) (一)地理位置 (3) (二)自然地理 1.植被概况 (3) 2.土壤概况 (4) 3.气候状况 (4) 4.地形概况 (4) 5.地质概况 (4) 6.海域地貌 (5) 二、具体实习内容....................................(一)马山、门楼水库 (5) (二)夹河口 (6) (三)蓬莱火山地貌(迎口山) (6) (四)牙山森林公园 (9) (五)芝罘岛(陆连岛) (12) 三、实习感受与总结 (14) 烟台概况 (一)地理位置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

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最大横距214公里,最大纵距130公里,全市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线曲长公里,海岛曲长公里。总人口641万,其中市区人口154万。2000年,烟台市有可识别民族38个,常住人口约5498人,占总人口的%。其中,满族1889人,朝鲜族1327人,回族579人,佤族429人,蒙古族377人,壮族200人,苗族141人,拉祜族113人,剩余的少数民族人口均不满百人。 烟台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是全国渔业基地之一,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70多种海珍品;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果产地,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等享誉海内外;是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地,黄金储量位居全国第一,产量占全国的1/4以上,其他可开采的矿藏30多种。 烟台拥有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烟台港已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烟台机场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现已开通至香港、汉城、澳门的国际航线及至北京、深圳、上海、乌鲁木齐等24条国内航线。境内蓝烟铁路横贯东西。火车直达北京、上海、西安、佳木斯等地。 烟台城乡已实现通讯程控化,移动通讯网络遍布城乡各地。1994年烟台成为"全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目前,烟台已成为外商投资与贸易的热点地区。1997年烟台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1998年在此举办第二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又取得了巨大成功,烟台已成为新兴的亚太经贸城。 烟台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黄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91年即跨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行列。目前,已形成以轻纺、机械、建材、电子、冶金、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2700多家,主要产品2000多种。张裕葡萄酒、三环锁是烟台的传统产品。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较快,锦纶、白卡纸、电子网目板等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相继投产。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25亿元。 烟台旅游资源丰富。这里依山傍海,自然资源独特,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及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等。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有近代开埠最早的烟台山领事馆基地遗址、人间仙境--蓬莱阁、海上仙山长岛、莱州云峰山魏碑刻石等名胜古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1998年烟台成为首批54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二)自然地理 1植物 烟台植被属暧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胶东丘陵栽培植被赤松麻栎林分区。自然植被分为森林、灌丛、草灌丛、滨海草甸和砂生、盐生、沼生和水生植物7个类型。森林植被包括赤松林、黑松林、麻栎林、日本落叶松林、籽椴林、刺槐林、枫杨赤杨林、杨树林和竹林9个种类。灌丛植被包括栎类、胡枝子、杜鹃灌丛,鹅儿枥灌丛,坚桦白檀灌丛,杜鹃灌丛,牛奶子灌丛,胡枝子灌丛,绣菊灌丛,紫穗槐灌丛,柽柳灌丛9个类型。草灌丛植被包括山槐、荆条线、黄背草群落,胡枝子、金茅、羊胡草群落,酸枣、百里香、黄背草群落3个类型。滨海草甸植被在莱州湾胶莱河口东岸盐滩和南部海湾滩分布有盐生草甸,包括獐茅草甸、杂草草甸和白茅草甸3个类型。盐生植被包括盐地碱蓬群落和盐角草群落2个类型。砂生植被包括砂钻苔草群落、单叶蔓荆群落和北沙参群落3个类型。水生和沼生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专升本土壤学第一章土壤矿物质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 一、名词解释 1、矿物: 2、成土矿物: 3、岩石: 4、风化作用: 5、土壤母质: 6、土壤原生矿物 7、土壤次生矿物 8、同晶替代 9、四面体 10、八面体 11、1:1型单位晶层 12、2:1型单位晶层 二、填空题 1、土壤矿物按来源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高岭石电荷数量__________蒙脱石。 3、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土壤矿物质主要组成元素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 5、岩石按照成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中常见的氧化物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无论是结晶质还是非晶质的氧化物,电荷的产生都不是通过同晶替代获得,而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9、同晶替代的结果是使土壤产生___________电荷。 三、选择题 1、下列属于粘土矿物的是()。 A 长石、云母 B 高岭石、伊利石 C 蒙脱石、辉石 2、在土壤中发生的同晶替代现象() A、替代和被替代的离子大小要一样 B、替代和被替代的离子电性可以不同 C、替代和被替代的离子电性相同、大小相近 D、替代后晶格构造多数不变,但也可以改变 3、下列关于土壤的矿物组成表述正确的是() A、按结晶状态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B、按矿物来源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C、土壤次生矿物全部为结晶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D、土壤次生矿物除结晶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外还含有相当数量的晶态和非 晶态的硅、铁铝的氧化物和水化氧化物 4、下列选项中关于土壤的矿物组成,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土壤矿物按矿物的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B、土壤原生矿物中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 C、土壤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 D、结晶质以结晶状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为主 四、判断题 1、三类层状铝硅酸盐粘粒矿物的胶体特性由小到大的顺序: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 2、根据产生电荷的机制可把土壤胶体电荷可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同晶替

土壤学实验--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教学文稿

实验一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课时)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 B或B 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 h,粘粒淀积B t,铁质淀积B ir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环境土壤学试卷(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2、菌根: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3、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mol/1000g土。 4、土壤缓冲性能: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5、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答:(1)对大气圈:频繁的水、热、气地交换和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 (2)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3)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依内容酌情给分) 2、简述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土壤是一个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多孔多相分散体系。(依内容酌情给分)3、简述菌根的作用。 答:①通过无数细长菌丝和菌索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吸收能力。 ②菌根分泌的多种酶,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并把它们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养分。 ③菌根还能产生多种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调控植物生理活动,促进植物健康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生存能力。 ④菌根的形成,提高了土壤活性和肥力,改良了土壤。(依内容酌情给分) 4、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答:1)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有机-生物复合体或无机-有机-生物团聚体。 2)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 3)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 4)土壤微生物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 5)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6)土壤是个不均质体,能同时为要求不同的多种微生物类群提供生存条件。因此,土壤中同时存在着各种类群的微生物。(依内容酌情给分) 5、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因素。 答:1)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2)微生物活动:好氧活动;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好氧分解;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5)土壤的pH:影响土壤Eh (每个因素1分) 6、何为盐基饱和度?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完整word版,土壤学试题及答案7,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 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 形成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 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 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 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1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14.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15.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17.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2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能无机营养型。 2.土壤矿质颗粒大小粒级由小到大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3.土壤中的不良结构体种类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三、简答题: 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

最新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西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他长达五年的柳枝土培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1) 一、实习目的意义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3.1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__年11月9日—10日 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宝成 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沂源“九天洞”—鲁山风景区。 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 A.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1.5米。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态观察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和石灰反应等。根据土壤形态及性质,对土壤

环境土壤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 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 B. 各种有机肥料 C. 工农业废水、废渣 D. 农田深井灌水 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B. 呈胶体状态 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 D. 黄色或棕黑色 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O 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 C. 吸收能量 D. A. 最终产物只有H 2 微生物参与 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 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

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 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 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以上都不是 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 B. 分子量高,溶于碱 C. 结构复杂,溶于酸 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 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 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 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 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 B 增厚犁底层 C 翻压残茬和肥料 D 控制杂草生长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A.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B.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C.与土壤质地无关 D.与土壤质地有关 13、土水势特点( A B)。 A.一般情况下负值 B.土壤水由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C.土壤水由土水势低处流向高处 D.表示土壤水分的能态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潜在肥力.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农业.农业生产.再生作用.农业生态系统.历史自然体.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土被.风化壳.光合作用.养分库.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学说.归还学说.土壤肥力递减肆.发生学学说.土地生产力.土壤生产力.土壤剖面.土宜.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和。 . 一般土壤是由、、、和五种物质构成。 .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其中水分占,土壤空气占它们二者是同处于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 .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和组成的。 .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和。 .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或。 . 地壳表面以上是圈,以下是圈,其中表面有圈圈和圈。 . 土壤圈位于、、和的。 . 农业土壤是、和综合作用的产物。 . 大农业包括、和三大部分,主要由和所组成。 .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 和。 .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间接提供的因子是、 和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 .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把从空中的和从土壤吸收的 和合成转化成的过程。 .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和。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和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的三个库。 .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它是和的分界面,是 和进行和交换和转换的。 .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的结果。 .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 后果是①②③④⑤。 . 世纪中叶(年)德国化学家()创立了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和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地力。 . 世纪末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和威廉斯以观点,认为土壤是在、、、和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

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理论24,实验16) 学分:2.5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土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法,为学好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农业环境生态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环境功能,理解、掌握土壤圈元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类型,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学生讲授等,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II》学习指导 ——供大农学各专业用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教研室编 二零一一年八月 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

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圈处于()、()、()、()的中心部 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和()。 4、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按有效性可分为 ()、()。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3、()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4、()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 壤。 5、()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 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四、简答题 1、土壤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2、18世纪以来有哪些主要土壤学派?

五、论述题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一、填空题 1、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是()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是()。 2、按照矿物的起源,矿物可分为()、()两大类。 3、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和()三种类型。 4、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 ()。 5、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两类。 6、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风化作用的因素和特点可分为()、 ()、()三类。 7、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 8、岩石风化的三个阶段是()、()、() 9、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和时间。 10、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11、岩浆岩一般具有()构造、沉积岩一般具有()构造、变质岩一 般具有()构造。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教学文案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壤: 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 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1~2米深)

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 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12.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经腐殖化过程再由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的

土壤学第一章

第1章土壤的形成 一、名词解释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土壤剖面; 二、简答题 1、化学风化包括哪几种作用? 2、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3、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4、自然/耕作土壤剖面构造 5、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一、名词解释 物理风化: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 。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1)溶解-矿物和岩石在水中溶解的过程。(2)水化-矿物与水化合。 生物风化:生活在岩石表面和土壤中的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可直接参与岩石矿物的分解破坏,且加强了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作用。 成土母质: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二、简答题 1.化学风化包括哪几种作用?

(1)溶解-矿物和岩石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2)水化-矿物与水化合。如赤铁矿变成褐铁矿。 (3)水解-由于水的H+从硅酸盐矿物中,部分取代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基离子,生成可溶性盐类。 (4)氧化-湿润条件下,含铁、硫的矿物,进行着氧化过程。 2、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定积母质:又叫残积母质,就地风化而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物,多分布在山区较平缓的高地。母质特点为:颗粒粗,厚度薄,母质疏松,通透性好。 运积母质: (1)坡积母质:山坡上部的风化物,在雨水的冲刷下,其中一些较细小的碎屑发生搬运,并在山坡的中下部发生堆积,形成坡积母质。母质特点:颗粒粗细不匀,其中石砾含量较高,矿物成分不稳定。(2)洪积母质:又叫洪积物或洪积扇,主要是由于洪水搬运沉积。母质特点:粗细混杂,分选性差,在山口处以砾石、粗砂为主,向外逐渐为细砂和粘土,土层薄,易透水。 (3)冲积母质或冲积物:这种母质是由于风化物在河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的。母质特点:有明显的层理,而且各层中的颗粒粗细均匀。 此外还有风积母质、海水沉积母质、湖积母质等 3、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土壤重要的形态特征有: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华中农业大学

目录

实验一土壤质地的测定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特性,是影响土壤肥力高低、耕性好坏、生产性能优劣的基本因素之一。测定质地的方法有简易手测鉴定法、比重计法和吸管法。本实验介绍比重计法,要求掌握比重计法测定土壤质地的原理,技能和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并确定土壤质地类别的方法。 一、司笃克斯定律在土壤颗粒分析中的应用 土壤颗粒分析的吸管法和比重计法是以司笃克斯定律为基础的,根据司笃克斯(Stokes,1845)定律,球体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与球体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与介质的粘滞系数成反比,关系式为: V:半径为r的颗粒在介质中沉降的速度(厘米/秒); g:物体自由落体时的重力加速度,为981厘米/秒2; r:沉降颗粒的半径(厘米); dl:沉降颗粒的比重(克/厘米3); d2:介质的比重(克/厘米3); η:介质的粘滞系数(克/厘米.秒)。 这是由于小球在广大粘滞液体中作匀速的缓慢运动时,小球所受阻力(摩擦力): (π为圆周率),而球体在介质中作自由落体沉降运动时的重力(F)是由本身重量(P)与介质浮力即阿基米德力(FA)之差: Fˊ=P-FA= 333 1212 444 () 333 r gd r gd r g d d πππ -=- 当球体在介质中作匀速运动时,球体的重力(Fˊ)等于它所受到的介质粘滞阻 力(F),即 3 12 4 () 3 r g d d π- =6r v πη 又球体作匀速沉降时S=vt(S-距离,厘米;V-速度,厘米/秒;t一时间.秒)。由上式,可求出不同温度下,不同直径的土壤颗粒在水中沉降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二、方法原理: 将经化学物理处理而充分分散成单粒状的土粒在悬液中自由沉降,经过不同时间,用甲种比重计<即鲍氏比重计)测定悬液的比重变化,比重计上的读数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