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文学

盛唐文学

盛唐文学
盛唐文学

盛世大唐,诗壮文真

纵观华夏千年封建历史,无论是经济之繁荣昌盛,抑或文学的灿如星河,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盛唐文学以其磅礴大气的诗、朴素简洁的文,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热爱文学的热血儿女,后世称之——盛唐气象。

所谓之“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为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之总体印象.而盛唐,则是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这时唐帝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亦是中国封建社会之鼎盛期。于如此一种欣欣向荣之社会大环境下,唐朝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朝气蓬勃而富有生机。而这种生机,在文艺领域则表现为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想象。

一、诗绝天下

在经过了两晋、南北朝、隋朝的动荡之后,以武立国的大唐帝国终于在这片苦难的大地上站稳了脚跟,一个无比辉煌的朝代在一代明君李世民的治理下,逐渐走向了强大。伴随着强大的武力和发达的农业共同崛起的,还有那举世无双的盛唐之诗。

盛唐之诗以两大流派最为出名。山水田园诗,诗风清新淡雅,飘逸绝伦,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其中,王维偏重山水诗,诗文之中以山水风景为主,后世称之“诗佛”,一手风景画也是出神入化,空明脱俗,北宋苏轼评价他“品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水平可见一斑。孟浩然则侧重田园诗,词句之间一片恬淡舒适,宁静祥和。二人后世合称“王孟”,为山水田园诗派之代表人物,名垂千古,卷留遗香。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给诗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悠闲的生活环境,同时,佛老思想的提倡也促进了社会上隐逸思想的流行,而这种流行与客观环境,也有意无意之间促成了这种清幽寂静的诗风。融平静与大气,唯有此时。“人闲桂花落,寂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等,客观,简洁的诗句之中,都蕴含着天衣无缝的哲理深意,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后世虽亦有山水田园之诗,其开阔大气较之远矣。

边塞诗派,荡气回肠。金戈铁马伴随着诗人的妙笔生花而愈显肃穆磅礴。隋唐以来一百几十年中,边境战争之频繁与疆土之扩展使诗人们开始熟悉边塞生活,同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促使诗人们开始将眼光转向边塞诗歌的创作。可以说,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在中国诗史上是前无古人的。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一批边塞诗人,以豪迈奔放的笔触,或奇峻瑰丽,或深沉雄浑,描绘出一幅幅新奇雄壮的边塞风景图。“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何其壮阔之景象!如此豪气,如此宏伟,如此气

度,又有多少朝代可以孕育出?如此浑厚,又有几个朝代堪敢与之比肩?盛唐诗风,至此渐欲成型。

诗仙太白,盛唐之巅。李白的诗,可以说是“倾泻”而出的,他的诗句,那般的奔放恣肆,那般的瑰丽奇特,那般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他的诗中,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尽情地饮酒赋诗,挥斥方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何等雄浑之气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何等豪迈之胸怀!“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何等瑰丽而富有气势的想象!可以说,李白是一个极富浪漫主义情怀的天才,他那恣肆而泻的天才抒发,是那样的痛快淋漓,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既淋漓精致地展现了刚建浑厚的盛唐气象,更是奏出了盛唐之音的最强音。盛唐之诗,由此登峰造极;盛唐之气势,由此展现无余。

诗圣杜甫,诗史悲歌。杜甫的一生,都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尖锐复杂社会矛盾,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都促使杜甫逐渐登上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他也曾心胸浩荡,踌躇满志:“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但是,国家的动荡,生活的流离击破了他的一腔

豪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于是,在极度的悲愤之下,他喊出了震天撼地的“三吏”“三别”。他的诗句,饱含着沉痛和哀伤,沉郁顿挫而又不失宽广浩大的气魄。同时,他的一词一句都千锤百炼,刻意求工,他的这种动人心魄的沉郁顿挫再加上精心推敲的炼字锻句,虽已失去了开元诗风的昂扬乐观,但其雄浑悲壮,元气完足却始终是盛唐气象的底蕴即个性所在,甚至可以说,它进一步发展了盛唐气象的浑厚与刚健。它的美,是不同于前期盛唐带着振奋气息的美,而是增加了一层悲凉之气的美。锐气虽挫,底蕴犹存,盛唐之气象,仍非寻常之可比。然而,盛唐之巅,至此已然没落。

二、文动九州

盛唐之风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压倒了其他的文学形式,甚至,几乎可以说,是压倒性优势。然而,这并不代表散文的没落。相反,伴随着诗的迅速崛起,散文也在积蓄升华。虽不如诗之耀眼,亦成就非凡,可谓亦步亦趋,紧随其后。初盛唐时期帝王励精图治,求贤若渴,屡下诏书,搜访草泽遗贤,使得荐士风气十分浓厚。对荐人得力者的嘉奖,鼓励了官员荐贤的热情。求贤范围之广,为更多有才能者提供了机遇。因受到荐举而官至卿相者的实例,为士人树立榜样,激发了他们“自举”的信心。一些布衣之士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不走寻常科举入仕之路,于是上书

自荐,干谒权贵,以期平步青云,他们的干谒书信,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于是,干谒文作为一种新崛起的散文形式迅速发展起来。布衣之士既无朝廷之奥援,又急于建立功业,他们干谒权贵,常运用纵横家的游说技巧和策略,分析形势,洞晓利害,揣摩心理,恭维对方,标榜自我,展露才能,以期得到赏识,这种纵横之气在李白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荆州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虽是布衣自荐,文中纵横之气、侠义之风无不体现当年的豪迈与豁达。

三、戏看炎凉

初、盛唐是唐传奇的发轫时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的过渡。作品数量不多,现存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的《游仙窟》,内容近于志怪,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中唐是唐传奇真正发展到高峰的时期,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民间作品,脍炙人口,经久不息。

盛世大唐,诗壮文真。回味那段辉煌的巅峰年代,有骄傲,有自豪,还有那荡气回肠,热烈开放。千百年后的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得到那份热血与豪迈,那份自信与不羁,那份奔放与雄浑。

唐诗

第二部分唐诗 第一章初唐诗坛 一、初唐诗坛 1、贞观时期(627至649) “各去所短,合其两长。”——魏征 贵于清绮:南朝诗风偏重于诗的声辞之风,宜于歌咏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是其所短。 重乎气质:北朝诗风具有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辞则是一种缺憾。 如何利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弘气象和刚健开朗的情思,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以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太宗、杨师道、李百药 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608到664),其诗风被称为上官体。上官仪有意摆脱从类书中拾掇辞藻的旧习,注重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从而形成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上官仪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歌题材还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王绩(589至644)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但这种隐逸诗风为易代之所共有,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野望》 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比较狭窄,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 初唐四杰——王勃(650至676)、杨炯(650至694)、卢照邻(634至683)、骆宾王(623至684)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激情和幻想,郁积了不甘屈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武后时期,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卢骆善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七言歌行是在七古与骈赋相互渗透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具有流动感,而骈赋中的蝉联句式又使全篇气势一振,是一种适于表现刚健骨气的抒情载体。 五言律诗在宫廷诗人手中多用于唱和咏物,到了王杨时代,创作由宫廷台阁转向关山塞漠。

盛唐诗歌

教案(四)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第四讲:盛唐诗歌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

第五课盛唐时期诗歌和边塞诗

盛唐时期异彩纷呈的诗歌 一、李白系列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42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後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43古风(四十六)

【精品教案】盛唐气象

善官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主备教师:二次备课教师:序号: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学生应 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全国各族人 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

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 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 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 西突厥 吐蕃 东突厥 南诏 回纥 靺鞨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 地区,流传着一 首赞美文成公主 的诗歌:从汉族 地区来的文成公 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 (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多媒体出示材料三,提出问题:简要介绍一下文成公主远嫁的基本情况)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①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 ②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4.(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答案提示: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表现: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太宗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 《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 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

唐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一、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 1、隋代文学:国祚甚短,成就不高;炀帝尚艺文,推动南北文风合流; 2、初唐文学:宫廷文学发达,近体诗趋于成熟;四杰和陈子昂走上诗坛。 3、盛唐文学:诗歌大放异彩;涌现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以及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大诗人。 4、中唐文学:讽谕精神再次激发;元白诗派的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对诗艺的探求、讽谕精神背景下的中唐古文运动;古代小说走向成熟。 5、晚唐文学:时代的没落导致感伤情调弥漫;爱情诗、讽刺诗、咏史诗、咏物诗、讽刺小品大放异彩;词体走向成熟。 6、五代文学:西蜀与南唐——乱世中的两个享乐集团创作大量精美而富于感伤意味的五代词。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1、前代诗歌艺术的积淀; 2、盛唐时代精神的激发; 3、科举取士制度的涵育; 4、诗人自觉的创新意识;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一.隋代文学: 1、隋代文学总体风貌及其文学史意义 隋朝国祚甚短,总体文学成就不高。苏绰、李谔等曾上书改革文风,倡导平实质朴的文风,排斥华艳文风,然无实效;炀帝平陈后,南方文士入隋,南北文学渐趋合流。 2、隋诗名家举隅 由周入隋的文士多有辞气刚健之作,如卢思道《从军行》(史P19)、杨素《出塞》等;然无法抑制对南方华艳诗风的向慕,如薛道衡《昔昔盐》(史P20)、《人日思归》(选P231),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二、初唐诗坛: 1.上官体: 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上官体“猗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上官仪贞观初即参与宫廷应制,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著称。其诗体物精工,笔法精细,形式精巧,后人概括其诗风为“绮错婉媚”。 2.王绩: 王绩(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又号五斗先生、斗酒学士。不乐功名,性嗜酒,孤傲不群。 代表作《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真切而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其中透露出全身远害的避世思想;在闲适情趣的抒写中,往往寓有抑郁不平的感慨。 《东皋子集》《王无功文集》 王绩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其中透露出全身远害的避世思想,在闲适情趣的抒写中,往往寓有抑郁不平的感慨。 3.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是当时真正能够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诗人,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士人,官小志大,名高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人下的雄杰之气。同时,他们怀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猗靡,提倡刚健骨气,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而言。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有壮大的气势,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着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盛唐诗歌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盛唐诗歌 第二章盛唐诗歌 识记: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 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1.识记:王维的生平。 王维,字摩诘。亦官亦隐,晚年逐步升迁,但已无意于仕途荣辱。 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其《山居秋瞑》。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 诗境。 一、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 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善于在 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山居秋瞑》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万物 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 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简单使用: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其归隐诗的空静之美。 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 王维等山水诗人的创作影响极大。当他们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 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禅境常通 过诗境来表现。与坐禅的体验相关连,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

将禅的静默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 出清幽的禅趣。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 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让人感受到一 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说言 说的自然之美。 2.识记:孟浩然的生平。 终身不仕。曾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 坛群彦。理解: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及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诗的境界宏阔,气势壮大。《春晓》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宿建德江》写日暮泊舟的“客愁”,形 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简单使用: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一、山水田园诗贴近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 二、他的乘舟行吟之作,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情思的净化、语 言的清省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的表现 了出来。 三、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即使他的诗中也有刻 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于模山范水,仅仅一时兴 到之语。四。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 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综合使用: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因为他们生 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七年级下册历史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历史才子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盛唐诗 说盛唐诗雄壮浑厚,是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这类诗篇在盛唐诗中毕竟只占少数。盛唐气象是一种宏观性的概括。 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

盛唐诗歌鉴赏

浅析盛唐(时期)诗歌的文化融合精神 (中文)摘要: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孕育了繁荣的盛唐诗歌和诗歌中独特的盛唐气象。这种气象,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豪迈、雄浑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也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不仅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从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不仅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也以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来表现;不只是某个诗人的创作表现出这种气象,而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 唐朝的兴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益繁荣的唐代诗歌,逐步形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时代风貌。这种诗歌风貌,尤以被誉为“开元盛世”的盛唐时期表现得特别充分。盛唐时期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更为特别和重要之处在于,在越来越多的诗歌中体现出一种激越昂扬、自信奋发的独有时代气质。盛唐的诗歌在其多姿多彩的外形包装下,深藏了一股扑面而来、为后人所心仪神往的盛唐人精神气息。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田园山水诗 一、盛唐边塞诗(中)的时代精神(文化融合性) 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肇始于《诗经》。至开疆拓上的汉代,战争频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无论在质上或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降及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普遍题材。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为历代边塞诗之冠。诚如南宋严羽所言:“唐人

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1】为什么边塞诗不兴盛于汉代,不成就于元代、清代,而在唐代结出硕果呢?笔者以为,这既有唐代社会经济政治进步的原因,又有诗歌内在发展的必然。概言之,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占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一)、强盛的唐朝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承隋起,重建大一统封建王朝,并且在开元、天宝时期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唐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国内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对外空前开放,思想高度活跃,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有生机的感受。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澜,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盛唐边塞诗正是在唐帝国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肥沃上壤里迅速成长繁荣的。 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经济是十分繁荣的。由于唐初均田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由于隋末农民起义对豪强地主势力的打击,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人身依附,唐代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解放。至贞观年间,唐朝的经济不仅得到全面恢复,还有了很大发展。到玄宗时代,唐朝的经济更是达到了最高峰,己是“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凛俱丰实”【2】。元结也说:“开元天宝之中,耕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量”。【3】 唐帝国更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言路开通,思想活跃,政治文化氛围较为宽松自由。像元镇的《连昌宫词》、白居易的《采诗官》等,虽然批评了皇帝,也并没有犯忌讳。正因为这样,所以朝野上下,有一股比较自由的空气,诗人可以“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立风前”,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4】。宋洪迈对唐代君王的气度颇为感慨,认为“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对触及宫廷禁忌之事的诗歌作者,“而上之人亦不为罪【5】。 唐代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兴盛局面,形成了屹立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欣羡赞美的“盛唐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盛唐气象》主要展现的是唐朝那一派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政治开明,文化发达,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流频繁的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以及一个泱泱大国开放的大家风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结束。以“安史之乱”为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前期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本课时一方面用大量的图片展示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唐朝繁荣的印象;另一方面又蕴涵着出现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及唐朝历史大致的走向。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唐朝跻身当时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使唐朝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中西交融。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经济的繁荣既是唐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直接结果,也与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有关。 ●教学目标: (1)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4)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的启发式设问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运用图表法、图文示意法、配合历史人物、农具工艺品的资料、图片展示,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的情景,充分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讨论,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领会“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道理,初步学会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投影图片:如2001年上海APEC会议图片、各国“唐人街”

盛唐气象

第四课时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4)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辨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学难点: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的启发式设问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运用图表法、图文示意法、配合历史人物、农具工艺品的资料、图片展示,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的情景,充分发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讨论,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领会“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道理,初步学会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投影图片:如2001年上海APEC会议图片、各国“唐人街”图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图片,花鸟纹锦、唐三彩、唐都长安平面图,仿唐音乐片段等等。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将唐朝曲辕犁和东汉二牛扛犁耕作图与唐朝筒车和三国马钧发明的翻车分别画在投影片上。收集一则反映中外历史上,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资料。收集有关反映唐朝百姓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社会生活的资料。 三、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身穿唐装以及各国“唐人街”的图片资料。 [提问]唐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活动]学生回答。 [总结]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上是仅有的,因而受到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中沿用。 (新课教学) [提问]唐朝建立于哪一年?你知道哪些唐朝著名的皇帝? [讨论]你认为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你怎么看武则天? [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同学们的历史知识很丰富,讨论也很热烈。唐朝建立于618年,907年结束。著名皇帝有三个。唐太宗以隋亡为戒,任用贤能,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形成“贞观之治”。而武则天,因为受电影、电视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影响,有些同学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产生了怀疑。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武则天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重视发展农业:根据农业生产情况奖惩州县官,兴修水利,减轻赋役。发展科举制度,在试卷管理中首先采用糊名制度,还开创了殿试和武举。善于发现人才,破格用人,鼓励推荐和自荐。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她是中国历史上300多个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个著名的女政治家。唐玄宗也叫唐明皇,他统治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板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活动]学生齐声朗读杜甫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提问]此诗反映的是什么历史时期的什么景象? [活动]学生回答:唐代开元年间粮食丰收,装满了官府和百姓仓库的景象。 [总结]回答的很好。这首诗的确形象地再现了唐朝靠元年间国家富足的情景。

第3课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着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下面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你们不会有了新朋友就忘记我这个老朋友吧 下面谁能背诵历史朝代歌,请举手。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盛唐气象》 出示:“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是谁的诗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盛唐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经济的繁荣 师:什么才能表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经济) 师: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问: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开元盛世)那个行业(农业) 师: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农业方面,垦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唐王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师: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

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 【摘要】:儒学是唐初文德政治构想的主要思想资源。儒学的复兴与重新制度化是唐帝国应对文化与地域问题的重要举措。经历长期分立的儒学于七世纪上半叶实现了大一统,在版本、义疏、音读等方面达成南北一致,并通过较为系统完备的教育与科举两大途径,深刻影响了唐初士人的知识构成。文学被重新纳入儒学的话语体系内部,通过一系列的官方文化行为——修史与整理五经,儒学笼罩之下的文学观,在回眸前世文学的基础上完整出炉。唐初的“文学”观认同儒家文艺观,但不失变通且其理论新创之处颇多。虽然理论自觉与文学发展的自身脉络之间存有错位,贞观时期的文坛创作,大体仍为此文学观之践履,“雅正”成为此时期主流美学风格,诗作要以箴轨与颂美为主。但在贞观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段内,由于宫廷政局的变动与文化政策调整,复兴中的唐初儒学发展遭遇了障碍,与此相应,文风由箴轨与颂美并重,转向以颂为主而近谄。唐代是传统中国由中古向近世的转折期,同时也是传统家庭形态转变与士庶消长加剧的历史时期。处此历史转折关头的唐初儒学,在唐初剧烈的政局变动面前,逐步丧失对于社会生活的解释力。高宗以降的半个世纪,儒学落入了低谷,体制化程度削弱,儒学在教育与科举中的影响力较贞观时期大为降低,儒学与文学关系在原有的话语体系内部的矛盾加剧,士风失坠,官风失范,主流的官方儒学教育与以谄媚为主流创作风格而又极具保守性与排外性的宫廷文坛受到非主流思想界的强烈质疑。贞观与开元之间的以京城为舞

台、宫廷为中心的文坛形成了“颂”与“风雅”的实力并不对等的合奏。政局的剧烈变动与士人的个体命运遭际强化了士人的反思意识,儒学与文学及二者之关系的反思与调整成为贞、开之间士人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开元初年的吏能与文儒之争,是两大政治集团面对高宗以降唐代政局与儒学困境,出于不同思考而形成的儒学内部之争,其目的均指向仁政之实现。吏能与文儒派的努力成就了开元盛世,而也正是通过吏能与文儒之争,儒学与文学的关系在礼乐体系内部达成了相对平衡。“文儒”内涵的明晰,以及文学在礼乐体系中地位的确立、文学与士人心灵世界关系的重建,为盛唐文学的到来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此过程中,文儒集团代表人物张说与张九龄成为关键人物。唐代前期儒学在开元之时达到了前期发展的巅峰,与此相应,以儒学精神为底色的唐代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但建基于强大国力基础上以礼乐为核心的唐代前期儒学已难以适应盛唐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儒学与文学的关系也因礼乐自身的危机加剧而重失平衡。安史之乱是唐代政治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唐代儒学发展的转折点。为应对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危机,重建唐帝国的中央权威,文儒之士积极思考救世方略。儒学的核心问题自礼乐开始向道德内转,心性儒学成为唐代后期儒学思考的核心问题。以道统自任成为中唐文儒的主体人格。学术转型已露端倪,子学与史学开始兴盛,士人在回眸经典、兴复古道之时,力图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展现出追求理性化与个性化的学术特点。学术转型进而刺激了中唐文学,在中唐文儒的文学认定中,儒学与文学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文学成为明道与载道之具,但文学的美学风格却受到张扬,求新

唐诗宋词-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盛唐诗的特征是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文学史上的盛唐,指唐玄宗、肃宗两朝,约五十年。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盛唐诗人的豪情壮志。诗人们面对当时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陲奇伟的风光、紧张的战斗和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追求“鲸鱼碧海”(杜甫《戏为六绝句》语)的壮阔诗境。这就形成了盛唐诗的雄壮风貌。二是对前代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盛唐诗人竭力扫除南朝至初唐的浮靡诗风,重视向汉魏古诗、乐府诗学习,注意发扬汉末建安时代明朗刚健的优良诗风。从诗歌本身的继承关系说,盛唐诗的雄浑特征,得力于此。 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 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 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 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 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而李白其实没有在唐朝任过官职。翰林学士只是一个虚衔。所以,唐代的精神竟是通过一个平民百姓来代言的!而且是一个从异族迁来的人来代言的!好像也不奇怪,那个时代的精神,就应该由一个无拘无束的人来代言!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一节正统文学的衰微和拟古主义的兴起 元朝对汉族文化进行了极度摧残,明朝立国以后,朱元璋把一切尽复汉制,他一面铲除胡俗,一面积极鼓励中国的旧文教,收集图书,制作礼乐,设立学校,重兴科举。明成祖永乐年间。又集2000多人编撰了2万余卷的《永乐大典》。明初的一系列措施,对汉族文化的恢复与建设是有益的。 但是,明代科举制度恢复以后,以八股取士,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和《朱子集注》。一代读书人都把精力用到了八股文上,以求升官发财,有剩余精力的才用之于文艺。因此从明朝开国以后的一百多年见,被视为正统文学的诗词虽然也有不少作品,数量上并不比唐诗弱,但其本质和精神却相差甚远。所以说,八股文的影响和文人学士的实用主义,造成了正统文学的衰微。 一、宋濂、刘基和高启 明代前期,比较著名的作家、诗人有宋濂、刘基和高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招募入朝做官,后因事受牵连,在遭贬途中死去。 《明史·文苑传》:“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集)、柳(贯)、黄(缙)、吴(莱)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宋濂、王祎、方孝孺以文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刘基、袁凯以诗著。其他胜代遗逸,风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矣。” 尽管评价很高,实际上他们的作品既没有伟大的气魄,也没有独创的精神。 宋濂作为朱元璋所谓的“开国文臣之首”,经历了元亡明立的过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有一定的现实性,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小环传》。他的文学思想是力主“宗经”,他以孟子为正统,而把其他违背“温柔敦厚”的文章,一律斥为“非文也”。 从总体上看,宋濂的文章只能算是雍容典雅,很多文章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