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追问技巧在小学数学“学本式”卓越课堂中的运用

追问技巧在小学数学“学本式”卓越课堂中的运用

追问技巧在小学数学“学本式”卓越课堂中的运用
追问技巧在小学数学“学本式”卓越课堂中的运用

追问技巧在小学数学“学本式”卓越课堂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01-15T09:51:22.1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第15期作者:熊虹

[导读] 追问”一词出自南朝.陈.周弘正《和庚肩吾入道馆》:“逆愁归旧里,追问斧柯年。

“追问”一词出自南朝.陈.周弘正《和庚肩吾入道馆》:“逆愁归旧里,追问斧柯年。”意指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的问。在课堂教学中,是指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根据学生生成,实施进一步的引导所提出了关联性问题,以达到形成正确认知,促进知识的深层把握,及时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的目的。

“学本式”卓越课堂是沙区近年来实施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它遵循自学——互学——展学的基本流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突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互动生成,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对学生的交流方向作出引导修正,使问题的交流走向深入;对学生的分歧进行点拨,使学生感悟数学的本质。

“小学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课堂,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虽然教师可以通过认真的备课,尽可能地预设学生会出现的状况,但仍然无法阻止突发情况的发生。这种情况,在“学本式”卓越课堂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巧妙的提出一系列导向性问题,就能帮助学生在出现认知偏差时,形成正确的认知,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说,追问是小学数学“学本式”卓越课堂教学实践中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那么,如何让追问在“学本式”卓越课堂中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的一些技巧:

一、在表面处追问,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学、互学、展学所产生的认知,受学习能力的制约,往往是比较肤浅、片面的。教师要运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进行深层次的追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能从表象中看到本质,从具体中提炼出抽象。

案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学生在自学、互学活动中,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式,呈现出多种平均分的折法,并已初步感受到了将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一份涂上颜色,可以用表示涂色的部分。

师追问: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纸的呢?

生: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份,都涂了其中的1份。所以都用表示涂色的部分。

师:这个除了可以表示涂色的部分,还可以表示哪里呢?

生1:还可以表示空白的那一部分。

生2:对,因为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空白的部分也占其中的1份,所以可以用来表示。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半”的问题,借助他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中的“一半”就是数学中的,但这时学生的感悟还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实物——纸上,因此教师追问“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纸的呢?”学生的思维就要经历摒弃非本质因素——折法,保留本质因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本质上建立了的概念。

二、在错误处追问,使学生能主动“悟”真。

错误是数学课堂上一种常见的“教学资源”。错误的产生往往是学生认知上的偏差或不全面,如果他们没有真正感悟到问题的症结在哪儿,仅仅凭借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他们信服的。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迅速捕捉学生认知的倾向与不足,及时判断、反应,并组织成合理的新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自主纠错的过程,主动形成正确的认知。

案例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例题:36÷3

学生经历了自学、互学之后,在展学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时,出现了争执:

生1:我是这样想的:先算十位,也就是把30个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10个;再算个位,把6个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每份12个。

生2:我不赞同!

师:那你说说你的想法。

生2:我先算的个位,把6个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再算十位,把30个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10个,合起来每份12个。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有个好处,个位不够分时,可以向十位借来分。

生1:减法才借位呢,我们今天学习的是除法。

生2:除法也可以借啊,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有道理就行。

师:好像两种想法都有道理啊。那用你们各自的方法试试这道题:45÷3

生1:我们先算十位,40÷3每份分10个,再把剩下没分的10个和5个合起来,组成15,再用15÷3得到5,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得15.

生2:我们也行啊,先算个位,把5个月饼平均分成3份不够,就先向十位借一,组成15,15÷3得5,十位借了1后,还剩30,刚好每份可以分

10个,两部分合起来等于15.

师:看来两种方法还是不分伯仲啊,那我们再试一道题:44÷3

生2:4÷3不够,就向十位借2,组成24,也就是24÷3=8

师:OK,每份分8个,继续!

生2:十位还剩2……

生2:那好吧,老师,还是先算十位吧?

师:为什么?

生2:这道题如果先算个位,十位就没有办法分了,还是他们那种方法更能说得通一些。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且商是两位数的情况,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36÷3先分个位的6也是可行的,最主要的是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分析,以前计算加法、减法、乘法时,都是从个位开始的,把它迁移到除法上,很容易生成先算个位的想法。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不是马上给予纠正,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追问,使学生感悟到除法先计算十位的不便利、不合理性,主动建构正确的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