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与宗教

科技与宗教

科技与宗教
科技与宗教

科技与宗教丁秋林目录

1.引言

2.三不现状

3.智慧桥梁

4.通佛经

4.1三通

4.2四面佛

4.3五字经

5.悟禅养心

佛教与佛学

6.科技禅

6.1雾里看禅

6.2禅的真谛

6.3科技禅

6.4云端小卒

7.附:

7.1从俗到佛

7.2佛

7.3国学现代化

7.4三教对比

科技与宗教

科技唯物,宗教唯心,井水不犯河水。从自然观察,井水、河水其实相通也!一位佛教主持与我论佛,谈到佛家有两派:一派从“心”到“外界”,另一派从“外界”到“心”,唯物论是佛教流派之一,论点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终生从事科技工作,研究的是能量平衡,在长期实践中,理解到心态平衡至关重要。诸佛讲法,皆治心病。中国社会,主流推崇儒家,民间多奉佛教,佛教徒不下几亿,香火极旺。

佛教三宝:拜师.,拜佛.,拜经.。时下佛门也不清净。有的和尚念歪经,忙挣钱,甚至行骗;有的法师竞也背不出金刚经与心经,让我咋舌。百姓盲目烧香拜佛,连佛(相当于正教授)、菩萨(相当于副教授)、罗汉(相当于讲师)的区别都搞不清楚。佛经六百部,浩如烟海,我观察对现代人有三不。

三不现状

读不懂,年代久远,背景不明,古字,虚字,佛经让现代人如堕云雾。

记不住,佛经不如流行歌曲,网上蹿红。

用不上,佛经玄乎,神秘。

智慧桥梁

我力图串通“佛教、智慧、科技”,以智慧为桥梁,将科技与佛

教沟通(Wisdom as Bridge),以术求道,以道创新。

世界混乱,人心迷茫,心灵沙漠化,科技发展面临拐点,出路在于心灵回归, 心灵绿化。衆多科技工作者一辈子搞技术,往往一生被技术搞,这是生活悲剧,人生歧途。

佛家最高境界讲究“空”与“无”,禅宗宣扬“定”,我悟结为:

通佛经

三通

想通: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想得通,想不通是人生的悲哀,知而不智,万苦之源。想通会产生莫名其妙的精神力量。想通是人生一种境界。

沟通:学会沟通,通则不痛。不会沟通,谈不成对象;成家会离婚;团队会散伙,国家会瘫痪。沟通是各专业的必修课。沟通会产生势不可挡的执行力。沟通是一种能力。

变通:在约束条件下求最优解,聪明到极点谓之中庸。会变通是一种享受,助您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化解仇恨,解决难题。变通是一门艺术。

通:想通、沟通、变通。三通让人走上智慧之人生旅程,达到神通的境界。(详见”现代修养”一文)

四面佛

四面佛是印度婆罗门教神祗,是创天地之神,在东南亚被认为法力无边。四面佛在泰国被称作是“有求必应佛”。曼谷爱侣湾大酒店面前供奉的四面佛,香火最旺,中国游客必到。澳门大学在山上,希腊神话娱乐场(赌场)在山脚,四面佛供奉在山下的街心公园,均在今夏我投宿的丽景湾大酒店附近,一日三访,人文之旅。

四面佛保佑四方,接受四方信徒朝拜。我对四面佛另有他解:

正面:心态阳光面对世界。现代科技推动社会快速变化,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物欲横流,道德缺失,丑态百出,现实一团糟。三十年阶级斗争,物极必反,转而搞经济;三十年建设,一切向“钱”看,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转而提出科学发展观,人们心灵终有回归日。乱世出英雄,如三国时期;现世出人才,如中国崛起。把握时代快速变化出现的机遇,心态阳光,成为信息时代的新人才。

右侧,心态阳光面对单位(学校,企业,机关,……)。商场、官场皆名利场;教育产业化,后患无穷;时下连佛门也不清静,少林寺也在捞钱。人生都有局限,都得在一个单位生存发展,只有在局限中求最优解,不能当现代“隐士”,“怨士”,“愤青”,心态阳光,尽力为周边的苍生做点好事。

后侧,心态阳光面对家庭。家庭是人生减压的避风港,

官场,闹市非心灵久驻之地。”恩爱家庭”是小说家为谋生而臆造的,矛盾家庭才是现实。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只有宽容化解矛盾,尽力使家庭和谐,离婚率屡屡攀高,望准备离婚者迷途知返!

左侧,心态阳光面对自己。不怨自己智商低,我是笨鸟先飞,多点努力。不怨个子长的不高,只要有才,照样有人爱。不怨生不逢时,人躁我不躁,心静致远,别样人生。

佛在心中,人人皆可修炼成佛。我,崇拜四面佛,心态阳光,面对世界。人间如此美好,人生如此短促,开心每一天,付出每一天,刻意付出,心满意足。

五字经

人生多付出

付出则心安

心安则气顺

气顺则有序

有序则健康

健康则长寿

三通,四面佛,五字经,简称为“通佛经”,好懂,好记,好用,可谓之三好。

悟禅

悟禅养心

李叔同先生,是中国近代出色的艺术大师、教育大家、思想家与革新者。他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书法方面均卓有建树。 李先生卅十九岁脱离红尘,避世而居,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皈依佛门,潜心修行,成为中国近代杰出的高僧。

李先生禅悟谈人生,自成一家,号“弘一法师”,享誉海内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了一本“禅里禅外悟人生”,注名李叔同著,并有印章。我对书名存疑,通读一遍,认为此书编的手法看似高明,实为印故人的有关讲话等资料,打弘一法师旗号挣钱。

1、 书名不妥。悟禅要透、要空、要无,怎么能分禅里禅外。找不到李先生说过此话,李先生也从未以此名出过书,是出版社编辑周宏加的书名,实在谬误。

2、 以编充著。印古人书,编故人书,拉大旗,欺读者,实为高级骗法。

3、

分篇不妥。洋洋八大篇,第八篇竟然篇中有篇,缺乏逻辑。 4、 概念混乱。书中涉及佛法、佛教、佛家、佛学、佛理、佛经,……,不能苛求故人弘一法师。但此书编辑实应对这些基本概念加以诠释,才负到责任,挣此钱才安心。书名还用小号字加了“悟人生”,实为遗憾!

出版界以编充著,愈演愈烈,望编缉悟人生,悟禅养心。

我是研究工程的,初探佛学,画“佛学佛教”的基本概念图,供

学者批评指教,供入门者参考。

佛教

佛学

(师) (佛)

(经)

烧香拜佛出家

读经 求保佑 修养心灵

智者读经不拜佛,修养心灵;愚者拜佛不读经,求保佑。

诸佛讲法,皆治心病,古今同理。

科技禅

科技禅

雾里看禅

“禅”是梵文“禅那”(dhyana )的音译,意译应该是“思维修炼”,音译可合译作“禅定”。禅宗在佛教中长期占主导地位,加上中国历代知识精英对禅的酷爱与发挥,“禅”对中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年青一代,“禅”罩上了神秘色彩,犹如雾里看花。

我今年五月一日登江西贵溪县大觉山(现称抚州市风景名胜区),

山在云雾中,寺在山崖中,俯视万丈深渊,仰视彩霞佛光。忙忙碌碌大半生,今日方上大觉山。人言“年过半百万事休”,我曰“年过七十方开始”,在大觉山的云雾中,心灵方才大觉大悟,顿悟到禅的真谛。

禅的真谛

真谛一:“禅”,隐喻人生不过是缺损的单衣一件而已,请君细察禅字。

从此衍生出生活禅,艺术禅,禅茶,酒禅,棋禅,琴禅,诗禅,……。

真谛二:禅就是智慧,灵感,灵魂。我在近十年,三百四十一场演讲中反复强调的智慧链,就是禅链。

真谛三:现代社会竞争心是人生必由之路;面对名利放下、放开,淡定生活,心静致远,平常心却是人生成功之道。悠然自得的平常心就是禅。

科技禅

我六十岁之前,研究能量平衡,之后关注心态平衡,在读书、实践、思考、写作的迭代进程中,渐悟出了“国学与信息社会”这个研究方向。

目录

第1篇 大智慧

第2篇 智慧链

智慧链

超脱

超越

发展

生存

第3篇智慧人

第4篇智慧心

第5篇慧通天下

第6篇科技创新

第7篇国学现代化

第8篇中国特色信息化

从第一篇到第八篇是我对科技禅的论述。我不崇拜宗教禅,不崇尚文化人的清高神秘,作为现代科技工作者,力倡科技禅,力导国学现代化,力行有中国特色信息化。创新进程中注意:

●正面阳光,智慧布道,洗涤心灵,活化人生。

●不涉政治,不扯负面,不谈隐私, 尚文明理。

●不唱高调,不讲反调,力陈格调, 以文会友。

●针砭时弊,掌握分寸,纵思横想,面向未来。

云端小卒

世界混乱,人类迷茫,科技拐点。心灵回归,是人类唯一的出路,教育领先,孔子在乱世即从教育着手,毕其一生。

人治,法治,神治,无治。无治不是悲观,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不急功近利才是正道。

时下“大师”如过江之鲫,让人眼花缭乱。网上蹿红的“国学大师”崔鸿燊,出于好奇,人肉搜索一番。初看估计是个学术骗子!再看肯定是市场网上骗子!细看绝对是大骗子!

明星不练功,讲“脱”,一脱蹿红;学者不练功,讲“包(装)”,一包就窜高,一脱一包,让人咋舌!某些法师近乎禅妖。力劝这些自封的“大师”、”法师”、“明星”、“学者”,从云端回到人间,少骗世人。

我是云端小卒,天地对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消失在沙滩上。品茶,读书,悟禅,才是幸福日子,也许是大无大有的人生!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相信用三篇文章

●通佛经

●悟禅养心

●科技禅

开办学习班,比流行的“打七”速成班,肯定效果好。让广大百姓与科技工作者,长慧眼,开天目,扎慧根,定慧心。佛教不能庸俗化,迷信化,神秘化,佛教要现代化,生活化,科技化,要与时俱进!

丁秋林

2011.05.26

从俗到佛

亻谷

亻需

亻曾

亻山

亻弗

现代心病心学现实应用:以术求道以道创新丁氏气功智慧决定人生态度

花莲顿悟五字经智慧链阳明心学程朱理学孔孟仁义道心宁静致远道德经核心:心经

经典:金刚经

佛经六百部

道儒佛

渐悟

养性(养心)

顿悟静悟国学现代化

三教对比

儒、道、佛三教相容于一体,可形象地比喻为青叶、红

花、白藕,同属莲藕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派融合百货公司

药店粮食店俗比问即是答答非所问有问必答师徒《金刚经》《道德经》《论语》经典出世

忘世入世风范自我解脱(小乘)

普度众生(大乘)

心即是佛(禅宗)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功成、名遂、身退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

宗旨释迦牟尼

老子孔夫子鼻祖佛

道儒

宗教文化对建筑空间与建筑形式影响探究

宗教文化对建筑空间与建筑形式影响探究 文化之于建筑犹如人类之于历史。而推动文化前进的基本动力在于宗教。以基督教为例,探究东、西罗马各自宗教建筑随着历史文化发展而有的不同的建筑形式。分析其宗教文化对于建筑空间与建筑形式的影响。 标签:建筑空间;宗教文化;基督教 人类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普遍以宗教的形式来解释自身与世界的存在及发展问题,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一直处于人类文化的核心。宗教运用其独特的感染力,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甚至成为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的政治手段。因此,通过宗教,可以发掘特定时期人类政治、艺术等活动的原因及意义,从更深刻的精神层面来剖析维持特定社会运行或社会变革的必然原因。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遍布宗教的痕迹,宗教更是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建筑艺术作为人类艺术殿堂最为重要的成员之一,更是在宗教的推动下发展。宗教建筑存在的意义不同于居住建筑意义仅满足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以其固有的特点,其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将宗教意识与物质相结合,更为直观的阐述了宗教思想,在宗教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传播教会精神,对教义做有形陈述的作用。研究宗教建筑,即可以对特定宗教的精神、发展、世界观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深入人类文明的探究。宗教建筑在以宗教至上的社会环境中,有著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宗教建筑除了作为宗教精神反映之外,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其资源消耗量及设计复杂程度远超于当时其他的艺术形式,这使建筑有了技术层面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其独有的光、空间分配的布置方式,形成了其独有的哥特式的塔、楼层、门楣雕刻、尖拱等部件的设计方式,作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展现了非凡的艺术价值,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再次升华。此外,宗教建筑也影响着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给予了其他艺术形式以思考与借鉴,进一步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宗教早期作为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深刻的植入市民的生活之中,而通过宗教最强有力的表现——宗教建筑,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代市民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内涵与发展,考察宗教对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如何深远的影响,从而推断各种人类行为的意义,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 本文以基督教为代表,重点研究基督教建筑与其教义之间的关系,从而去解释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其作为犹太人自古的領土,从公元十世纪起开始遭受连绵不断的战火,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多个国家的轮番统治之后,以色列王国最终被罗马帝国彻底取消,从而变成其中的一个省。饱受战争痛苦的犹太人无力抗争事实,于是寄希望于宗教的救赎。 在基督教发展早期,当时的统治者认为传播统一的信仰有造反的嫌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督教只能在底层民众中秘密传播。经过几世纪基督教教义与思想的完善,基督教开始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渐渗透于权贵阶层,同时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在公元313年,东、西罗马帝国皇帝联合发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具有合法地位,并在公元4世纪末,立基督教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具有了更强大的传播能力,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成为世界影响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成就与自身的品德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著作,给出了人类品德提升的方法和价值观。分享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下面举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第一:虚荣心带来的痛苦 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人们往往会被蒙骗。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有的人去有名的大

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而在名气小的学习班可能只要几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往往学习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第二:无私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一,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会名垂千史。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第三:去掉对物质过份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示范文本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示范文本 After completing the work or task, record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示范 文本 使用指引:此报告资料应用在完成工作或任务后,对整体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内容包含整体情况,进度和所取得的的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对应策略与解决方案。,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 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 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 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 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 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 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 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 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

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

浅析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的关系

浅谈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 作者姓名:王玮 报考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日期:2010年10月11日

浅谈宗教与中世纪建筑艺术 作者:王玮 【摘要】:在环境艺术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我们把宗教与环境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环境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到了中世纪,宗教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尤为深刻,所以中世纪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赋有浓郁精神内涵。 【关键字】:宗教中世纪教堂 建筑为宗教活动提供了空间,满足了宗教活动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是,宗教建筑已经成为宗教观念的反映。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他把人的本质力量异化为神,是人成为神的仆奴。而宗教建筑正是这种颠倒的时间观在物质领域里的体现。 一、中世纪宗教建筑的产生 基督教的教堂是教育和文化的最主要的源泉。在这一时期,教皇拥有巨大的权利和影响,他能与以任一形式存在的执政员匹敌,有时甚至能控制他。无论在何地,教皇都是很权威的,这一宗教渴望和信仰在许多气势雄伟的大教堂和修道院得到体现,它们比起防卫森严的封建式城堡更为典型。同样的宗教信仰导致了十字军东征以及西方基督教徒和东方穆斯林教徒间的长期战争,也对西方艺术产生了影响。 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民用建筑反映出了这一时期变化无常、不稳定的特征。封建贵族和爵士觉得筑有厚厚围墙的城堡才是他们唯一的安身之处。这些城堡美丽而具有雄伟气势,但是按照现代标准,却又是冰冷而让人感到不舒适的。生活在贵族庄园里的奴隶,他们的小屋常常是用稻草和细枝混合着的黏土建造的。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西罗马灭亡后的400年邹游在西欧是所谓黑暗年代,经济文化衰落,战乱不断,人们纷纷呢到宗教中寻求慰藉,允诺来使的基督教被广泛的接受,成为人们的精神归宿。其后,随着相对稳定的封建秩序的建立,中世纪文明在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基督教的教堂是教育和文化的最主要的源泉。宗教渴望和信仰在许多气势雄伟的大教堂和修道院得到体现,它们比起防卫森严的封建式城堡更为典型。对西方艺术产生了影响。在13世纪到14世纪这百年间的变化很大。当作为中世纪的荣耀——哥特式风格刚开始发展时,修道院和封建城堡仍然是学术和权力的重要中心。 二、宗教建筑的特点 圣索菲亚教堂532年开工,用了五年时间完成,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集中式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营造出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内部空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帆拱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

最新 浅谈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哲学比较分析-精品

浅谈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哲学比较分 析 引言:伊壁鸠鲁又与此前及此后的其他流行的快乐主义有本质的不同,在西方,人们谈到伊壁鸠鲁主义通常有不同的联想,以下是小编对伊壁鸠鲁与道家的人生比较分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和中国先秦道家学说 1. 古希腊伊壁鸠鲁学说 同早期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哲学不同,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的人生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伊壁鸠鲁(Epikouros)作为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家,自然要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观察人与世界。尽管对善的求索和关于人生目的论的解释都深刻地显示着先哲的影响,然而,从人生之至善或者人生的最高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伊壁鸠鲁与他们的观点{1}迥然不同,他明确指出:我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它{2}。对快乐的至善定位也与同时代诉求德性的斯多葛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从渊源上来说,无论是第一哲学还是人生哲学,他主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和理论,由马克思当年的博士论文《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可知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但毕竟,根本方面还是一致的,所以周辅成的《西方伦名著选辑》一书将他们放在了同一章,称作德谟克里特-伊璧鸠鲁路线。作为柏拉图最讨厌的思想对手,德谟克利特也把快乐视作最高的善,如,他说过:快乐和不适构成了那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3}。与德谟克利特的箴言集锦有所不同,伊壁鸠鲁的学说已经体系化;另外,伊壁鸠鲁貌似以原子论为基础来推导出他的人生哲学,实质上是为成就后者而选择了前者。因为原子论的宇宙阐释相比较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或奥尔弗斯教义的神秘主义来说是最唯物的,即最能减轻神或来世对此生此世之人的纠缠和瓜葛,而且相对于泰勒斯等对宇宙本源或水或气的解释更加成熟和圆通。如果说德谟克利特是的、柏拉图是的、亚里士多德是生物学的话,那么伊壁鸠鲁则是伦理学的,人生哲学是他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然而,伊壁鸠鲁又与此前及此后的其他流行的快乐主义有本质的不同,即使今天,在西方,人们谈到伊壁鸠鲁主义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联想:其一,与美食、烹调、感官享受密切相关的快乐原则;其二,原子论{4}。从hedonism(享 乐主义)又叫Epicureanism(伊壁鸠鲁主义),以及Epicurus(伊壁鸠鲁)与epicure(美食家)的词源关系,可知以上观念的广泛流行。然而,这却是对伊壁鸠鲁学说的最大误解。昔勒尼学派在其早期创始人亚里斯提卜(苏格拉底的学生)那里可谓赤裸裸的享乐主义,认为肉体的快乐优于精神的快乐,应该追求眼前的、现实的肉体快乐。伊壁鸠鲁认为这样的快乐主义过于肤浅和盲目,因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事物产生快乐的同时往往也会附带着痛苦,他说:没有一种快乐自身是坏的。但是,有些可以产生快乐的事物却带来了比快乐大许多倍的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 告

编号:FS-DY-20287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

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言论,无传播异端邪教。参加聚会点的信徒在社会遵纪守法方面都较好,甚至个别信徒在地方上还有较好的威信。 二、产生信仰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入教的动机是为了求平安,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信教后自己及家人身体有好转,或做生意顺利,这都分人就最为虔诚。此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跟不上群众对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体系,是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不同的宗教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建筑理念、建筑法则及建造方式。 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 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希腊神话是 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 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 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 征。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 式风格。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 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这 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 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这 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 人的角色。”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 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 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 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除希腊神庙外,西方宗教建筑都浸泡在沸腾的激情中,超凡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配以雕刻的体形,激情飞扬的动势。这些在埃及、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的神庙和教堂甚至于现代建筑(如巴黎近郊的勒·西兰的圣母教堂1922-1923)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教堂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建筑结构。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艺术来感染人的理性,强迫人们跟随传教士走向彼岸。 这种特点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的群塔,瘦骨嶙峋的笔直束柱,袒露的骨架结构,飞拱尖券,彩色玻璃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宗教情感,似乎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一直升到上帝的脚下。 而中国社会发展史决定了中国建筑艺术要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 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1345年,建了182年

道家处世哲学:低配人生,谦下如水,守住低处

道家处世哲学:低配人生,谦下如水,守住低处 *导读:这是一个有思想、有智慧、有灵魂的平台!从国学 传统与古圣先贤的智慧到现代人的修生养性;以强我文化为己任;从利己到利他,从顺天到…… 这是一个有思想、有智慧、有灵魂的平台!从国学传统与古圣先贤的智慧到现代人的修生养性;以强我文化为己任;从利己到利他,从顺天到应人,在这里与当下最上层的智慧碰撞火花,自自然然,无为而治。让我们跟随终南山居士一起认识道,静思道,遵循道,崇尚道,效法道,顺应道,悠闲自得,逍遥自在。 最近流传着一个段子: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的房间都是空闲的 在现代社会风气之下,仿佛站得越高,能看得更远,获得更多利益。然而,处于低位的人,就一定吃亏吗? *低配人生,谦下如水,守住低处 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总是往低处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道德经》上还说,水居善地,心善渊。居善地就是说,水常处低下,正是仁厚的善地;心善渊:心态深沉大度,中常湛静。只有如水那样,守住低处,才能做到居善地,心善渊。 守得住低处的人,知道自身的渺小,因而懂得敬畏;守得住低处的人,知道自己的欠缺和不足,他们相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守得住低处的人从不讨巧,他们依靠的是自己诚实的劳动,他们明白恬淡从容方能走得更远。 守得住低处的人,温厚、宁静,就像大地,永远把自己置于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博大;守得住低处的人,收敛、含蓄,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但没有人否认它的深邃。 *低配人生,恬淡寡欲 《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欲望太多,追求奢华,只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艰难。表面的繁华与惬意的背后,其实是烦恼、欲海难填的苦恼,以及痛苦。老子早就看到了这些,所以他教育我们,少私寡欲,怀素抱朴。 少私寡欲,怀素抱朴。这不是消极的逃避生活,而是让我们给生活做减法。人一生能做的事情有限,一生的成就也有限。我们应该抓住自己最想做的事情。面对生活,更应该抱着恬淡的态度,切忌纵欲浮华。 商业大亨李嘉诚,真实的生活其实非常简朴,据说他一幅眼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1.宗教建筑选址 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 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 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 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 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最高的美,则是上帝的美,是上帝所造物的美。美是上帝的属性,上帝的存在就是美。 寺院开拓的参悟环境,完全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和谐发展的优美境界。佛者以解脱为目标,为其自身的修道悟佛提供了一种世间的净土和良好的修佛环境。他们将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大美与精神领域中的万物和合之美结合起来,在有限的山川大地中体验到无限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了观照宇宙与考察内心的合一,极富有自由审美的意味。审美的境界趋同于禅的境界,在精神上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圆融自然即为佛教的美。

道家的人生哲学

道家的人生哲学 道家的人生哲学 孔孟的儒家人生哲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向往建功立业,表现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具有阳刚之气。而老庄的道家人生哲学,讲究顺应天道、回归自然,揭示生命奥秘、发展个性自由、超然物外、清静无为,具有阴柔之美。毫无疑问,儒家的这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心理塑造功不可没。但是,漫长的人生之路,总会有曲折和坎坷。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返朴归真的价值取向、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以及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对哪饱受心理困扰之苦的患者来讲,无疑是一付精神良药。道家养生处世之道的精髓有人归纳如下: 。。(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此条源于《老子》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是指只做利己利人利天下之事,不为害己害人害社会之举。为而不争,是指做事要尽力而为,且不争名利,不与人攀比,不妒贤嫉能。前句属起码要求,应从现在做起,后句为崇高境界,需长期修养。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老子》及《庄子。逍遥游》中反复强调了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思想。人要生存、要发展总是有欲望的,但老庄认为欲海难填。要减少私心、降低过高的物质欲望和对名誉地位的追求。知足知止,是指做事要有分寸,要留有余地,点到即止,见好就收。只有知足,才会常乐;只有知止,才能避免危险。

。。(3)知和处下,以柔克刚:知和处下,是由《老子》四十一章中"上德若谷"的思想演化而来。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和处下能减少人际冲突、维持安定团结。以柔胜刚,老子以水为例,天下柔弱莫过于水,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大家都知道滴水穿石和水容万能的道理。 。。(4 )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此句是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老子》第四十八章中写到:无为无不为。老子崇尚"静",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是与"妄为"的对抗,实际上是无为而无所不为。顺其自然,就是说不要勉强去干那些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强迫蛮干、不要倒行逆施、不要急于求成。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否则,就是拔苗助长,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 。。要真正领悟道家思想的真谛。它不是一种纯粹消极的保守思想,不是要人去听天由会。它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外柔内刚、后发制人、不言自明、不战而胜。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与特定时代相联系的文化信仰。其表现形式和复杂内涵呈现出多元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它的影响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有人说信仰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是支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是他们对自身灵魂的肯定。而宗教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在相互地交流中涉及了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备受关注。 二、调查目的 鉴于宗教信仰对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笔者决定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这一个具有这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进行一次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及其态度,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并分析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和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可程度,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针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策略,并提出积极建议。三、调查对象 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全体在校学生。 四、调查方法 1、上网查阅相关报道,文献; 2、了解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在校学生的相关情况; 3、随机采访在校学生,了解其想法,并如实记录分析。 五、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25日——2012年12月05日 六、调查内容及分析(具体题目及选项统计数据—百分比见附录)(一)调查概况: 1、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采取男女各100人随机派发的方式,发出200份调查问卷, 实际收回187份; 2、由于地域原因限制,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为汉族,少数民族较少; 3、由于高校环境限制,参加本次调查的绝大多数为共青团员,当然也涵盖了少数的党员 和群众; 4、本次调查从2009级至2012级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涉及,不过主要集中在本科生部。(二)关于调查内容的分析: 1、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宗教的思考: 从调查问卷的第5)—7)题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信息,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宗教有过一些思考,但极少会有人认真地去思考关于宗教的意义,性质,与我们的联系等深层次的问题;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都能够客观的去认识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却仍然有极少的同学有失偏颇,将宗教信仰与荒诞的迷信相混淆,认为宗教就是迷信的代言人;被调查者的主流观点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互通有无,没有矛盾的,它们是

欧洲宗教改革考题

1.(2007广东单科,31)(9分)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 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3分)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天主教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C.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D.天主教会促进了14、15世纪社会的发展。 2.对宗教“异端”运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是指人们反对教会的斗争 B.是指反对天主教会 C.是指人们利用宗教思想发动的反对封建王权的斗争

D.是指人们常常利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3.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有利于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C.罗马教廷控制德意志 D.德意志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4.之所以称德国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 A.德国受教会压榨最严重 B.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C.德国为教皇喂养了很多奶牛 D.教皇从德国劫走大量财富 5.首次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的是 A.加尔文宗教改革 B.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C.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D.法国宗教改革 6.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 A.教皇兜售赎罪券 B.《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C.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D.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7.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 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8.有关对“因信称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核心内容是“信仰耶酥即可获救” B.主张靠虔诚信仰,与上帝沟通,获得拯救 C.主张通过阅读《圣经》虔诚的与上帝沟通成为上帝的义人 D.主张通过教堂,宗教仪式由教士引导信仰上帝,获救 9.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认为 A.国家权利为神所授 B.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获得上帝的赦免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在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本文从生命价值取向、处世之道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对两者作一粗浅的比较研究,以求方家雅正。 一、生命价值的共同取向——重人贵生 道家以大自然为参照物,从自然与人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人的问题。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25章)即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道”被置于“四大”之首,这是由老子哲学的根本特色(道本论)所决定的;天地为“道”所出而又是人及万物的生存基础,故其地位次于“道”而高于人;天地之外尚有人与物,但老子“四大”中有人而无物,这显示了老子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重人。重人,首先便要解决人如何生存的问题。对此,老子提出了“人法地”的生存原则,意即人应效法地之道。地之道的根本特征是处卑居下,他认为人在乱世之中只有象地那样善于处卑居下,才能不露锋芒,保全生命。这又显示了老子另一价值取向:贵生。重人是贵生的前提,贵生乃重人之保

障。庄子亦重人,但他不似老子侧重对人的地位的重视,而强调对人的本质的守护。人的本质是什么?庄子认为是“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贵真”即是珍贵人的生命本质,因为“真”是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本,人一旦失去了它,便不成其人而为非人,人要由非人还原为人,就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真”,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反真”、“归真”的主张。相对于老子的“人大”观念,庄子这种“贵真”思想是一种深层的重人意识,因它已不满足于对人的地位作客观肯定,而是注重对人的本质的主观守护。但人的生命本质以其生命形式为存在前提,人之“真”须以人之“生”为基础,故与“贵真”相联系,庄子又提出了“全生”的主张。何以全生?庄子发明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无用”即是无用于他人,对他人无用则不会为人所损害,能保全自己;能保全自己便是有用于己。这一方法与老子居卑处下的生存原则手段虽异而目标却同,都是为了保全生命,体现了他们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珍重。 珍重生命,这也是禅宗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重视人的地位。禅宗理论重心之一是探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万法的关系等问题,它考察这一问题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宇宙,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以人为本,以法为末。其二,看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们又向往生

日本宗教建筑概说

日本宗教建筑概说 日本建筑的发展主要分为神文·弥生·古坟时代(约公元前七八千年-公元六世纪中叶);飞鸟时代(公元538-645年);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平安时代(公元794-1185年);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公元1333-1600年);桃山·江户时代(公元1600-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公元1868以后)。 神文·弥生·古坟时代 此期,人们的住宅主要是竖穴式住宅,切妻式(屋顶为人字形、山形、坡形的房屋)。日本人以太阳神和以树木神为崇拜对象。 古坟时代的家形埴轮最早的神社雏形---神域(又称磐镜) 飞鸟时代 此期,日本在政治上国家统一,初步形成了奴隶制,首次拥有特定建筑物的神社,出现了颇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神社建筑---鸟居(吸收中国牌坊形式,左右立两根木柱,柱上方横架一根笠木,笠木下由横梁栓连结着两根柱子。神社以鸟居标志神社境界的门)。中国隋唐的佛教及建筑传入日本,日本建筑走向多元化,出现城郭,宫殿,庭院的建筑模式雏形。此时还将传入的佛教与此前崇拜的太阳神自然神等原始宗教整合,创建了自己的信仰体系---原始神道。(“天皇信佛法,尊神道。”---《日本书纪》),并大兴寺院建筑。此期的佛塔不同于中国六朝佛塔多角形砖石结构,而是采用方形木造结构,且塔的层数为奇数。

京都嵯峨野宫的鸟居---有“日本第一鸟居之称” 伊势神宫(日本最早的神社筑) 伊势神宫

以伊势神宫为代表,古代的神社形成这样一种基本模式:由祭神的正殿、划出圣域的墙垣、作为入口门的鸟居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这是神社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具备人字形屋顶,高台,素木造三个基本要素。 出云大社 出云大社 住吉神社

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东正教、天主教、新教教堂区分 班级:环境1301 姓名:沈宇 学号:1605130122

东正教教堂 特点 东正教的教堂有几种形状,每种形状都有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意义,而每间教堂一般都只采用一种形状。最常用的是椭圆形或矩形,模仿船的形状。在熟练的舵手的引领下,船把人们从风大浪急的海面送到平静的港湾,那么教堂则在上帝的引 领下,带领人们平安地越过骚乱的罪恶与 冲突的海面到达天堂和平的港口。教堂也 经常建成十字架的形状来宣示人们因为 信奉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而得到解 救,信徒们已经准备好了为救世主承受任 何事情。东正教教堂罗马的与俄罗斯的各 有特色。相同的是东正教教堂的葱头圆 顶。教堂的葱头圆顶数量均出自圣经故 事,3头、5头、13头,各有其说法和依 据。俄罗斯大教堂葱头最多的达到33个, 象征耶稣在人间生活的33个月。 布局 东正教教堂几乎总是东西向的,建筑的主要入口在西端。这象征着礼拜者从罪恶的黑暗中(西边)进入到真理的光亮中(东边)。 造型 在东正教教堂的屋顶上通常都能找到一个或更多的炮塔(圆形的或坡度陡峭的高尖屋顶)。在炮塔的顶部有洋葱形状的圆屋顶,这是俄国东正教教堂特有的特征 建筑材料 金漆、银漆、贴金银箔、含金属的其他有色涂料、配有颜色的石膏浆、砂浆、马赛克。。。都在各种圆顶中大量使用。真正金属贴皮和包金的很少。 色彩 拜占庭建筑风格,结构形式为砖木混合结构,教堂的平面布局呈希腊十字形 天主教堂 特点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

道家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目录 一、摘要 (2) 二、关键词 (2) 三、文献来源 (2) 四、主题 (2) (一)超越死亡的生死哲学观 (2) (二)少私寡欲的本真生命观 (3) (三)柔弱胜刚强的智慧生活观 (4) (四)人生得失成败的启示意义 (4) 五、参考文献 (5)

一、摘要 道家哲学思想在关注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视阈广阔而深远,形成独特的人生智慧观。道家哲学以自然的终极关切、智慧生活、本真的生命和正确地看待成败得失,为现代人提供了带有超越意境又合乎道的规律性,带有理想境界又达于人类终极需要的指导,给予了人生的前进与发展以启迪。 二、关键词:道家哲学人生启迪 三、文献来源:目前关于道家哲学的研究丰富多样,本文主要是从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的CNKI论文数据库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专著等搜索所得。以道家哲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一共搜出文献4647篇,精确检索974篇再选择时间为2004-04-20到2013-04-20,剩余文献198,经过大致浏览,筛选出41篇,在对41篇期刊论文进行归类筛选,得到大致8类主题,确定以道家哲学对人生的启迪为主题,共得出7篇期刊论文,其中核心期刊3篇,一般期刊4篇,本文献的述评基本上就是基于上述所得到的结果来进行的。 四、主题 道家人生哲学思想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功利、物欲的淡泊,对人生得失成败的超越,对纯真人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对生死度量的思考,对智慧生活的追求。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甚至生死抉择时,提出了许多解决人生困境的方法,对于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人们重新认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一)超越死亡的生死哲学观 死亡是所有生命注定的归宿,但是深陷其中的人类执著地渴求着永生,并不愿意如蝼蚁般安聊此生,于是,关于生与死的思考造就了人类哲学的恢弘与博大。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死之论,不乏智者和睿者,其中道家先哲们以“万物皆一”的开阔视野看待生死,超越了一时一事、一得一失,确立了极具特色的超越死亡、生死存亡一体的生死哲学,并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① 首先,道家认为生死是同质的。生命产生的过程,就是由天到气,由气到形,①

中国宗教建筑简析

中国宗教建筑简析 摘要:众所周知,佛教自从在东汉传入我国后,在经历其后2000多年的发展,对我国的文化、思想、艺术、建筑等方面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其中,对建筑的影响表现的最为清晰广泛。可以说,佛教自从传入中国的那一瞬间,便于中国的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键词:佛教佛教寺院建筑 在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多种宗教,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其它还有摩尼教、袄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等。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多样,有宫殿、庙宇、住宅、祭祀和宗教建筑,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形式,意义和作用等。当然这些对我们认识和掌握古代建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有关佛教及佛教建筑的了解和认识很有必要,加大宣传和教育以保护现存佛教建筑。 1、佛教的传入及发展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的古印度,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汉朝,很快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也受到传统者的重视与扶持,朝廷组织专人传译经书,讲习教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5-6世纪)形成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高潮。佛教主张“普渡众生”的思想,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盛期,几代帝王都崇信佛教,他们在京都设立伊经院,聘请国内外高师,培养了大批高僧学者;在各地兴建宫寺,使其逐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寺建筑因而也成了中国古建筑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佛教因其传播的地区及

影响可分为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 1.1藏传佛教 西藏大约在10世纪后期形成了富有特征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密宗佛教特别讲究仪规,对设坛、供奉、诵咒、授戒等都有一套严格规定,内部管理与组织也十分严密,佛寺中不仅有总管和尚,而且还设有管纪律,查违法,领众颂经,管理学经,辩论,考试等方面的专职喇嘛。由于实行政教合一,不仅寺院中僧职也起到官职作用,总管还代表寺院出席地方政府的重要会议。在西藏几乎全民信教,这些佛节也几乎都成了全民的盛大节日。并且在当地也留下了十分富有特色的建筑——布达拉宫。 1.2汉传佛教 流行于汉族为主的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佛教称为汉传佛教,在古代社会以四大名山为其圣地,分别是山西的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的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江西的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和浙江的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传说是文殊菩萨诵经礼拜、宣讲佛法之所。因此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的殊像寺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寺中文殊菩萨佛龛的背面塑着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佛、阿弥陀佛。让三佛居于文殊背面倒做上是极其特别的,很不合一般寺院惯例的。五台山的寺庙有许多“中国寺院之最”。如五台山首刹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寺院之一,是五台山开山的第一座寺院。 2、佛教建筑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12中本6班林天黎11号 一、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道家学的现实意义 (一)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二)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

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三)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 《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