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中存活的细菌只是自然界细菌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在食品卫生学上被称为食品细菌,包括致病菌、相对致病菌和非致病菌。食品中的细菌,绝大多数是非致病菌,它们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往往与食品出现特异颜色、气味、荧光、磷光以及相对致病性有关,而且它们也是研究食品腐败变质原因、过程和控制方法的主要对象。近几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按分子遗传学或分子遗传学与传统方法结合的方法对细菌分类,如采用DNA序列分析法或者根据DNA中鸟嘌呤加胞嘧啶(G+C)的摩尔分数来进行细菌分类,(G+C)的摩尔分数是微生物鉴定的一个重要指征。

常见的食品细菌

假单胞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需氧,嗜冷,兼或嗜盐,多具有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其中有些分解能力很强,增殖速度快。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8%~70%。广泛分布于食品中,特别是蔬菜、肉、家禽和海产品中,并可引起腐败变质,是导致新鲜的冷冻食物腐败的重要细菌。

微球细菌和葡萄球菌属均为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球菌,嗜中温,前者需氧,后者厌氧。它们因营养要求低而成为食品中极为常见的菌属,可分解食品中的糖类并产生色素。其DNA(G+C)的摩尔分数为69%~76%。

芽胞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为革兰氏阳性菌,前者需氧或兼性厌氧,后者厌氧。它们均属嗜中温菌,兼或有嗜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肉类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其DNA(G+C)的摩尔分数为51%~63%。

肠杆菌科肠杆菌科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为嗜中温杆菌,多与水产品、肉及蛋的腐败有关。肠杆菌科中除志贺菌属及沙门菌属外,均是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大肠杆菌是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也是食品和引用水的粪便污染指示菌之一。变形杆菌分解蛋白质能力非常强,是需氧腐败菌的代表;而沙雷菌可使食物发生表面变红、变粘等改变。弧菌属和黄杆菌属两者均为革兰氏阴性直型或弯曲型杆菌,兼性厌氧,主要来自海水或淡水,可在低温和5%食盐中生长,故在鱼类及水产品中多见。后者与冷冻肉制品及冷冻蔬菜的腐败有关,并以其可利用植物中糖类生成黄、红色素而著称。它们的DNA(G+C)的摩尔分数为38%~51%。

嗜盐杆菌属和嗜盐球菌属两者均为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嗜盐,可在高浓度食盐(至少为12%)中生长,多见于咸鱼,且可产生橙红色素。盐杆菌和盐球菌可在咸肉和盐渍食品上生长,引起食物变质。

乳杆菌属经常与乳酸菌同时出现,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杆菌,厌氧或微需氧,主要见于乳品中,可使其腐败变质。该属中的许多菌可用于生产乳酸或发酵食品,污染食品后也可引起食品变质。

食品中的细菌菌相及食品卫生学意义

将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相对数量的构成称为食品的细菌菌相。其中相对数量较多的细菌称为优势菌。食品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程度与特征主要取决于细菌菌相,特备是优势菌。食品的细菌菌相可因污染细菌来源、食品本身理化特性、所处环境条件和细菌之间的共生与抗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不同。通过食品的理化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往往可预测污染食品的菌相。如常温下放置的肉类,早期常以需氧的芽胞杆菌、微球菌和假单胞菌污染为主;随着腐败进程的发展,肠杆菌会逐渐增多;中后期变形杆菌又会占有较大的比例。由于食品细菌菌相及其优势菌种不同,食品腐败变质引起的变化也会出现相应的特征,因此检验食品细菌菌相又可对食品腐败变质的程度及特征进行估计。如分解蛋白质的细菌主要有

需氧的芽胞杆菌、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厌氧的梭状芽胞杆菌,分解脂肪的细菌主要为产碱杆菌,分解淀粉、纤维素类的细菌有芽胞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等。再如有些细菌可产生色素而使受污染的食品带有特异颜色,红色主要来自粘质沙雷菌、粉红微球菌,黄色与黄绿色来自微球菌、黄杆菌、假单胞菌等,黑色来自产黑梭菌、变形杆菌及假单胞菌等。

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有两个:一个是菌落总数,二是大肠菌群。

1.食品中菌落总数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菌落总数是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g)、容积(ml)或表面积(cm2)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基及其pH值、培育时间与温度、计数方法等)培养所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fu)表示。菌落总数代表食品中细菌污染的数量。

其卫生学意义为:一是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用于监督食品的清洁状态,我国许多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了食品菌落总数指标,以其作为控制食品污染的容许限度;二是预测食品的耐保藏期限,即利用食品中细菌数量作为评定食品腐败变质程度(或新鲜度)的指标。食品细菌数量对食品卫生质量的影响比菌相更为明显,食品中细菌数量多,则会加速其腐败变质。有人曾做比较,当鱼的菌落总数为105cfu/cm2时,在00C条件下可保存6d;而菌落总数为103cfu/cm2时,同样条件下可保存至12d。

大肠菌群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大肠菌群包括肠杆菌科的埃希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这些菌属中的细菌,均系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需氧与兼性厌氧,不形成芽胞,在35~37℃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其卫生学意义:一是作为食品粪便污染的指示菌,表示食品曾受到人与温血动物粪便的污染,因为大肠菌群都直接来自人与温血动物粪便;二是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因为大肠菌群与肠道致病菌来源相同,且在一般条件下大肠菌群在外界生存时间与主要肠道致病菌是一致的。

(完整word版)食品的细菌污染及预防(一)

食品的细菌污染及预防(一) 摘要介绍了细菌污染的种类、途径、危害、检测指标及预防措施,以为预防细菌对食品的污染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细菌污染;种类;途径;危害;预防 细菌是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按形态可分为杆菌、球菌和螺形菌,是食品污染最常见的有害因素之一,在全世界所有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案例中,60%以上为细菌性致病菌所致1]。 1细菌污染的种类 1.1沙门氏菌污染 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其既感染人群,也伤害家畜,是人畜共患疾病的一种重要病原。沙门氏菌主要依靠消化道传播,可分布于各种动物的肠腔中,被动物污染的水体中也有大量的沙门氏菌。 1.2大肠埃希菌0157:H7污染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是近年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1996年日本报告病例逾1万例,死亡9例;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暴发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0157:H7感染性腹泻;其他许多国家也有相关报道。0157:H7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大肠埃希菌0157:H7属大肠杆菌属,牛、羊、猪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带菌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往往是动物性食品污染的根源。如牛肉制品、猪肉制品、羊肉制品、鸡肉、鸡蛋及其制品等。另外,带菌动物在其自然界活动范围内,可通过排泄物污染当地的食物、草地、水源和其他场所,往往造成交叉污染和感染,危害更大。 1.3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适应环境能力强,在干燥的环境中可生存数月,其有较强的耐热性。人和动物的化脓性感染部位常为其感染源,如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时,乳汁中可能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从业人员直接或间接污染各种食物;畜、禽局部患化脓性感染时,感染部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体内其他部位进行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非常耐热的肠毒素,100℃下加热30min都不能使其破坏。受污染的食物在20~37℃下经4~8h即可产生毒素。含蛋白质丰富,水分较多,同时含一定淀粉的食物,如奶油糕点、冰淇淋、冰棒等,或含油脂较多的食物,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易形成毒素。 1.4蜡样芽孢杆菌污染 蜡样芽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芽孢杆菌。菌体不耐热,可产生不耐热的肠毒素。主要污染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蔬菜、米粉、米饭等。在我国引起中毒的食品以米饭、米粉最为常见。 1.5肉毒梭菌污染 肉毒梭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厌氧杆菌,主要存在于罐头食品、家庭自制的腌菜、腊肉、酱菜中。在高压蒸汽121℃、30min,或湿热100℃、5h方可致死。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如pH值4.5~9.0、温度15~55℃,肉毒梭菌芽孢产毒,即肉毒毒素,这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对人的致死量为10-9mg/kg体重,但肉毒毒素不耐热,可加热使其破坏。 2细菌污染的途径 2.1原料污染 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原料的污染与其周围环境的卫生条件关系密切。因此,食品原料在采集、加工前的控制非常关键。动、植物食品污染的常见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醋酸杆菌、无色杆菌、黄色杆菌、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等1-2]。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中存活的细菌只是自然界细菌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在食品卫生学上被称为食品细菌,包括致病菌、相对致病菌和非致病菌。食品中的细菌,绝大多数是非致病菌,它们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往往与食品出现特异颜色、气味、荧光、磷光以及相对致病性有关,而且它们也是研究食品腐败变质原因、过程和控制方法的主要对象。近几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按分子遗传学或分子遗传学与传统方法结合的方法对细菌分类,如采用DNA序列分析法或者根据DNA中鸟嘌呤加胞嘧啶(G+C)的摩尔分数来进行细菌分类,(G+C)的摩尔分数是微生物鉴定的一个重要指征。 (1)常见的食品细菌 1. 假单胞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 菌,需氧,嗜冷,兼或嗜盐,多具有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其中有些分解能力很强,增殖速度快。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8%~70%。广泛分布于食品中,特别是蔬菜、肉、家禽和海产品中,并可引起腐败变质,是导致新鲜的冷冻食物腐败的重要细 菌。 2. 微球细菌和葡萄球菌属均为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球菌, 嗜中温,前者需氧,后者厌氧。它们因营养要求低而成为食品中极为常见的菌属,可分解食品中的糖类并产生色素。其DNA(G+C)的摩尔分数为69%~76%。 3. 芽胞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为革兰氏阳性菌,前者需氧或兼性 厌氧,后者厌氧。它们均属嗜中温菌,兼或有嗜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肉类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其DNA(G+C)的摩尔分数为51%~63%。 4. 肠杆菌科肠杆菌科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需氧或兼性厌 氧,为嗜中温杆菌,多与水产品、肉及蛋的腐败有关。肠杆菌科中除志贺菌属及沙门菌属外,均是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大肠杆菌是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也是食品和引用水的粪便污染指示菌之一。变形杆菌分解蛋白质能力非常强,是需氧腐败菌的代表;而沙雷菌可使食物发生表面变红、变粘等改变。 5. 弧菌属和黄杆菌属两者均为革兰氏阴性直型或弯曲型杆菌,兼性 厌氧,主要来自海水或淡水,可在低温和5%食盐中生长,故在鱼类及水产品中多见。后者与冷冻肉制品及冷冻蔬菜的腐败有关,并以其可利用植物中糖类生成黄、红色素而著称。它们的

盘点食品中那些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盘点食品中那些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1、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 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2、霉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3、酵母 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 吃了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4、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5、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资料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 第一节概述 食品的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都在积极的制定政策和法律,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什么是食品安全呢?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是个共性问题,它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法律、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 例如:欧洲地区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①疯牛病;②转基因食品;③抗生素抗性食品;④辐照食品;⑤肉品中的生长激素; ⑥食品中污染物。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为: 1、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越来越重; 2、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问题严重; 3、生物性污染是引起急性食物中毒最主要因素,并主要发生在餐饮消费环节; 4、食品工业中应用新原料、新工艺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5、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但总的来讲,我国食品安全是有保障的。表现在:①食品安全合格率达90%以上;②食源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处于低水平(中国饮食烹调方法为加热);③拥有一批先进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餐饮服务单位(A 级单位);④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⑤食品供应有保障。 尽管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须忧心忡忡,全球没有100%的食品安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规范我们的操作行为和程序,落实好各种制度,尽量降低食品的风险,提高食品的安全系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节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任何一种食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到成熟的过程中,从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烹调到食用前的各个环节,由于条件和各种因素的作用,可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动、植物体内或直接进入食物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按来源分 这些有害物质来源广泛,成分复杂。主要来自: ⑴环境污染物(农药、工业有害污染物、兽药、饲料等); ⑵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某些有害物质(豆角、黄花菜、发芽土豆等); ⑶滥用食品添加剂; ⑷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工具、管道等材料中的有害物质; ⑸食品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热解物、氧化物等等。

食物中毒、食品中常见污染细菌

食物中毒 1、概念摄入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 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是最典型、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2. 食物中毒发病特征: (1)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 (2)临床表现基本类似:大多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3)发病与特定的食物有关 (4)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又迅速下降的趋势,无传染病流行过后的余波。 3 食物中毒的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6 食物中毒处理的总则 ?1)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2)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1)停止食用中毒食品(2)采取病人血液、尿液、吐 泻物等样本,以备送检;(3)进行急救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和清肠(4)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3)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1)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疑似食品(2)采集剩 余可疑中毒食品,以备送检。(3)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食品(4)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4)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5)判定方法结合卫生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流行病学 资料、按各类食物中毒诊断标准确定的判定依据和原则作出综合判定。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1、细菌的特点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种类: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假单胞菌属:G- 需氧、嗜冷、pH 5.0-5.2 微球菌(需氧)、葡萄球菌属(厌氧):G+ 、嗜中温 芽孢杆菌属(需氧、兼性厌氧)与梭菌属(厌氧) 肠杆菌科各属:G- 、嗜中温 2、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1)发病率高、群体暴发 2)好发季节:夏秋季 3)好发食品:动物性食品为主,如肉鱼奶蛋及制品 4)症状重、发病率高、病死率低、抢救及时预后好。

食品致病菌污染调查

食品致病菌污染调查 了解2009年洛阳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洛阳市34个点7大类77件食品,依据国家标准GB/T4789-2008,检测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等5种致病菌。结果检测样品77份,检出致病菌9株,总检出率为11.69%。在5种致病菌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最高(30.00%),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8.70%)。在7类食品中,以生禽肉污染率为最高(40.00%), 其次为动物性水产品(30.00%);冰激凌、生畜肉、蔬菜、中式凉拌菜等食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结论洛阳市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食源性疾病是指致病性微生物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疾病,比如痢疾、霍乱等。食源性疾病最为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就是致病性细菌,约占95%以上。为了解洛阳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对洛阳市超市、集贸市场、饭店及个体商店的7类食品进行了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选择和食品种类2009年使用多级分层抽样,第一层抽取监测点,第二层抽取零售点[1]。在全市选择当地居民主要购买点,同时重点关注高危人群、高危场所,在超市、集贸市场、饭店及个体商店无菌采集生畜肉(猪肉、牛肉、羊肉),生禽肉(鸭肉、鸡肉),动物性水产品(鲜冻水产品、生食水产品),即食食品(熟肉制品,中式凉拌菜,冰激凌、蛋糕、沙拉、果汁),生食蔬菜,婴儿食品,巴氏杀菌奶样品,每件样品至少100g,无菌包装并及时送实验室进行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1.2 培养基及诊断试剂干燥培养基购自北京陆桥技术有限公司,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VITEK32) 及鉴定卡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诊断血清购自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1.3 检验方法参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2]。 2 结果 2.1 不同种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总的污染情况2009年共监测7类食品77份,检出食源性致病菌9株,总检出率为11.69%。其中以生禽肉污染率为最高(40.00%),其次为动物性水产品(30.00%),冰激凌(20.00%)、生畜肉(20.00%)、蔬菜(20.00%)、中式凉拌菜(12.50%)。 2.2 食品中不同类型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0.00%,金黄色葡萄球菌为8.70%,大肠杆菌O157为 3.23%,沙门菌为2.78%,单增细胞李斯特菌为2.17%。 2.3 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种类食品中分布情况9株食源性致病菌中,3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分布于动物性水产品中;2株沙门菌分布于生畜肉和生禽肉中;1株单增李斯特菌分布于生食蔬菜中;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于即食食品中;1株大肠杆菌O157分布于生畜肉。 2.4 食品中检出沙门菌血清型情况检出的2株沙门菌菌体抗原O4、O12、鞭毛抗原Hf、Hg凝集,Hs不凝集,为B群德尔卑沙门菌。 2.5食品中检出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基因情况检出的1株大肠杆菌O157:H7经河南省省疾控中心毒力基因测定,具有rfbO157、flicH7、hlyA、eaeA、stx2基因,不具有stx1基因。 3 讨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