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分析 复习提纲兼容

公共政策分析 复习提纲兼容

公共政策分析 复习提纲兼容
公共政策分析 复习提纲兼容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

一、公共政策分析:分析什么?

政策分析“是”什么?

拉斯维尔把政策分析宽泛地理解为提供政策过程和政策过程中的知识的过程

●“政策过程的知识”指的是“对如何制定与实施政策进行系统的、经验的研究”

●“政策过程中的知识”是指理解“决策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获取可用知识的能力”

邓恩给出了政策分析的一个宽泛的定义,认为它是针对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创造知识的活动?政策分析是以其作为对政府面临的经常发生的问题和危机的一种反应而存在的,并体现其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在于,通过运用一切尽可能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以及直觉、判断力、创造力等能力和

潜能,为正确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服务

政策分析:分析什么?

政策分析:已经涵盖政策过程的多个环节

?公共政策所关注的社会和公众的问题是如何定义的?

?这些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

?政府对此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去做或不去做?

?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如何被贯彻下去的?

?政府这么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有这些结果?

?如何评价政府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

分析内容1:描述政策事实或问题

?政策分析的一个首要目的是提供事实

?政策分析者要告诉人们,他们所揭示的事情(事实)在当下和将来是否会存在

?从方法论上来说,提供事实的方法是经验方法,即通过提供描述性的信息来揭示事实

?通过描述公共政策,使我们可以知道政府在福利、教育、国防、民生、环保、税收等方面正在做什么,没有做什么

分析内容2:解释政策形成的因果变量

?政策分析者必须去寻找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一些变量关系,即它的前因与后果

?首先要探究公共政策的原因和决定因素(determinants)

分析内容3:探究公共政策的结果(consequences)或影响(impacts)

?涉及到公共政策评估问题

?政策分析人员必然会去关注公共政策的实施将给以及正在给社会和其作用对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描述和解释政府活动的原因和结果

?科学的了解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了解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是我们能应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社会治理是如何运作的

?任何社会的治理都需要多样化的工具

?道德的功能:提供价值

?法律的功能:固定化社会的调控措施,以政策为基础

?公共政策的功能:需要某种公共权威以维护公共秩序,需要公共权威协调人类的活动,需要公共权威对社会的稀缺资源进行分配,需要公共机关提供某些类型和性质的公共服务?法律、公共政策与道德:相互补充、不能替代

?研究公共政策是如何运作的,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对社会的治理意味着什么

理解实际的政治过程是什么样子

?作为一个政治过程的公共政策

?涉及在政治中“谁得到什么”(who gets what),“为何”(why)以及“有何差异”(what difference it makes)

?分配功能涉及到谁来分配?为哪些人分配?分配什么?按照什么规则来进行分配?

?分配过程是一个政治问题。技术本身也具有政治价值

?公共政策(分析)就是主要关注政府行为:政府所为何事,政府为何采取某项政策,以及为什么它

会造成某些差异

寻找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权力必须经由合法性过程才能成为权威

?统治不能纯粹以权力为基础

?当代中国多次出现过合法性危机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含义是什么?

?现代政党和政府要获得合法性基础,必须塑造有效的公共政策

?合法性(Legitimacy)是一个政治概念

?政治上有效统治的必要基础,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共认的信念

?不具合法性的统治,必难取得被统治者普遍的认同与信托

?合法性不是法律性(Legality),合法性的对立面是僭夺与政变

?合法性可以基于多种基础

?一种宗教信仰系统(如中国承命于天理论)

?一种传统习俗(如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等)

?某种政治的原理(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一种理性的法律程序(如美国四年一次的大选)

改善公共生活

?社会的不健全,很多时候是由公共政策造成的

?公共政策的病态与其说是一种特例,不如说是一种常态

?在一个民主与自由的社会里,任何公共政策都不能拒绝审查

?完善和有效的公共政策,对于增进和改善公共生活,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 B. Guy Peters:“只要有一个不完美的政府,人们就会持续不断地寻求理想的治理形态。”

?必须描绘理想的公共生活和公共政策的图景

解决人的问题

?政策主体和分析者的责任感应该在哪里?

?公共政策分析的划时代意义

?“科学革命”:德洛尔、里林夫

?政治学的一次“最重大的突破”:冯贝米

?“当代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发展”:罗迪

?政策科学关心“社会中人的基本问题”:拉斯韦尔

?人的问题:有限的资源与无穷的欲望的矛盾,是人所面临的基本矛盾

?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高层次的需求),而追求本身遇到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于是,人就不断地为自己制造出更多的难题和更大麻烦,再花力气发展自己以解决这些难

题和麻烦

?无知、犯罪、贫困、种族冲突、不平等、贫民住宅、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问题始终存在,很难发现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对这些问题有效

三、如何分析公共政策?

?政策分析者应提供三种问题的信息及合理的论证

?价值:价值的实现是问题是否已被解决的主要检验

?事实:事实的存在会限制或促进价值的实现

?行动:行动的采纳可能导致价值的实现

?政策分析的三种基本方法

?经验方法:描述既定政策的原因和结果,它所提供的信息在特征上是描述性的和预测性的

?要回答的问题是,事实是否存在

?实证分析:一种与价值判断相关的分析方法,与政策的价值决定有关

?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公共政策有何价值

?规范方法:提出可以解决公共问题的未来行动方法和可行途径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政府应该干什么

四、政策分析的困难性

——什么原因减缓了我们对政策分析的热情?

政府能力的有限性

a)人们很容易夸大政府政策或好或坏的重要性

b)政府政策不管如何具有独创性,它解决全部或部分社会问题的能力不够清楚

c)无知、犯罪、贫困、种族冲突、不平等、贫民住宅、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问题始终存在,很难

发现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对这些问题有效

对问题的意见分歧

d)如果对问题本身没有达成尽可能的共识,则政策分析便无助于提供解决方案

e)比如教育政策上,政策制定者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好人;学校教育者则主张提高学生成绩。

社会科学研究的局限性

不太可能对人类进行某种受控制的实验

i.研究者不能命令儿童进入劣等学校数年,以便观察对其学习成绩是否有负面影响

ii.无法在现实世界的情境中控制所有因素,很难精确指出何种原因造成教育的成就或失败

iii.不能强制要求一些富人该多交什么程度的税,以便知道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

iv.因此,政策分析很难使用实验方法,必须经常使用定性分析方法

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最大的因素

?复杂的社会问题使得社会科学家无法对所提政策方案进行精确预测

?社会科学家就是因为无法足够了解个人与团体的行为,以至于没有能力提供政策制定者可信的建

?大部分的社会问题由多项因素所形成,因而不可能产生任何轻易的解释或解决措施

?所有的公共政策理论分析模型,都是一种简约的方法

五、理解中国公共政策的背景

?社会转型

?全方位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政治

?改革推动的社会转型

?公共政策的转型:应对与主动创新

?政治文明

?十六大的意义

?核心:依法治国与民主政治

?法治与公共政策

?全球化

?加利:“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全球化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Marshal Mcluhan:地球村(Global Village )

?中国的变革、改革与加入全球化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中国公共政策变革的趋向

?从政策维权逐步走向法律维权,即走向依法行政

?公民权利不是政策赋予的

?以私权来制约公权

?公权扩张的必然性:以法律和私权制约公权的必要性

?以人权等为价值推进公共政策的转型,加速与国际接轨,走向全球化

?高扬人权旗帜

?中国为什么对人权很敏感?

?政策侵权的泛滥

?要跟国际接轨

Topic 2如何理解公共政策

一、定义的困难性

?社会科学研究都以对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核心概念的界定为起点的

?任何研究公共政策的人,首先必须对公共政策进行定义

?定义的困难

–英国前高级文官科林汉姆:“政策就像大象一样——你能够认识它,但却很难界定它。”

Cunningham, G.. (1963), “Policy and Practi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41, pp.229-38.

政策的汉字词源

?中文意义上的“政策”一词首先产生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

?是日本人为了对应翻译英文文献里的policy一词,而从汉字中挑选了“政”与“策”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

?用来指治理国家、规范民众的策略与规定

?中国的古汉语中没有“政策”这个词

?这并不意味着在产生政策这个词之前,中国没有政策实践活动以及对政策的认识和研究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以各种方式探求如何运用社会科学知识,来解决国家治理和政府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古代对政策问题的理解与对“政治”的理解是一致的

?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所谓“政者,事也”,“政”就是国家事务,即今天所讲的公共事务

?所谓“治者,理也”,指管理这些国家事务

?如果“政”理解为控制社会、管理国家事务、治理民众,那么,如何治理国家事务,既需要规范,也需要策略

?从规范的层面上来,为政需要符合正义。季康之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论语·颜渊》)

?从策略的意义上来说,治理国家事务需要寻找到相宜的对策和计策。“策,谋术也。”(《吕氏春秋·简选》)

政策的英文词源

?英语世界里的policy一词,来自于希腊文、梵文和拉丁文

–希腊文及梵文的post polis(城邦)加上pur(城市),即演变成拉丁文politia(国家),后来又演化成中世纪英语的policie,意思是“公共事务的指导”或“政府的管理”,最后演变

成policy一词

–Policy与police和politics这两个词有着相同的词源

?共同的词源也是导致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和公共政策学之间界线模糊的一个原因,它们都是致力于对政治、政府和政策的研究

政策:公共的和私人的

?《牛津英语词典》对政策的“现有主要内涵”做出了这样的概括:

–“政府、政党和政治家等采取或追求的一系列行动;所采取的任何有价值的行动系列。”

–该词条所显示的政策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国家和政党等政治性组织,由个人和各种各样的组织(比如公司)所做出的决定或采取的行动,也被包含在policy的内涵当中,也即当今

公共管理中所说的“私人决策”

–Grover Starling:“政策是目标或目的的一般性陈述,而计划则是为达成政策目标的一种特定的方法。”

?从policy的基本特点来看,国家的政策和个人的政策是“没有”大的区别的。但前

西方学者的几个经典定义

?Lasswell & Kaplan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公共政策包含目标、价值和策略等要素

–大型计划的提法排斥了中低层政府的微观政策

–也可能会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非政府行为体的大型计划包括在内,从而模糊了公共政策的主体边界

?Thomas Dye公共政策乃是指“政府选择作为(to do)与不作为(not to do)的事项”

–明确行动主体是政府

–强调公共政策是一种选择,是政府在作为和不作为之间的选择

–提醒对“不作为”的关注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分析公共政策时往往只关心政府在选择什么,即重点关注政府采取行动(action)的那些选择,而对政府的不行动(inaction)缺乏足够的关注?不作为也应该是政府深思熟虑的决策,比如政府决定要增大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不因此而提高税收

?David Easton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全社会的价值包括商品、资金、财富、权力、荣誉、机会、地位等一系列现实的和潜在可用的资源,它们都需要通过某种或某些特定形式分配到不同的人群之间

–抓住了任何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矛盾,即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冲突

这个定义最大的局限是什么?

其他经典定义

?Woodrow Wilson:“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Robert Eyestone:“从广义上说,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Carl J. Friedrich: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提出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

三个定义的途径

?各种定义在某些主要观点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概括不同的定义所依据的角度或途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定义

?对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来说,每一个有关公共政策的定义都是不完善的

目标取向(goal-oriented)的视角

?公共政策是由具有权威性的行动体为了达到公共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以目标为取向的各种行动?詹金斯(Jenkins):应该把政策看成是政治行动体“有关目标选择以及在特定情境中实现它们的手段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决定”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行为,是政府所做的、阐述了某个目标和陈述了实现目标的手段的决定,其中包括目标的中肯性、一致性和实现手段,目标最终要实现的

程度或偏离目标初衷的程度

问题取向(problem-oriented)的视角

?行使公权力的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采取的对策

?安德森(Anderson)把公共政策描述为某一个或某几个行动主体为了解决问题或相关事务而采取的有目的的行动过程

–强调了政府行动与对问题的出现或其他必备行动的洞察力之间的关联性

–必须把这个视角与詹金斯的理解结合起来,很少有政府用一个单一的决策来解决某个问题,大多数政策包括一系列决策

过程取向(process-oriented)的途径

?把公共政策看作是经由政治过程所产生的输出。这是一个系统论的观点在政治领域中的运用–Robert Eyestone 的定义

–第一个运用系统论来分析政治系统的伊斯顿:这种关系就是政治体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是政治系统回应环境的期望和要求(即输入)而做出

回应的产物(即权威性输出),其功能就是对全社会的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阿尔蒙德(Almond):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向环境输出的政治产品,它满足环境需求的程度是衡量一个政治体系是否具有较高政治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学者的几个定义

?政策是“政治实体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所采取的政治行为,主要表现为行为规范、直接采取的行动和某种态度”(刘斌、王春福)

?政策是政治实体“为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以权威形式规定的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遵循的行为准则”(邱永林、焦益众)

?绝大多数中国(大陆)学者,都很强调政党在政策主体中的主导地位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特定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陈振明)

操作性概念(这里是公共政策的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指社会公共权威机构面对社会公共事务、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实施公共管理、实现社会公共目标而做出的普遍的、正式的和权威的回应过程,这个回应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具体表现为制定公共行为规范、行动准则和活动策略

核心点

?三大基本要素

–社会公共事务

–社会公共需求

–社会公共目标

?公共性:最本质的特点

–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协调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提高公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二、公共政策构成要素的解构

政府

?政府是一套人和制度的组合体,为特定社会制定及执行法律

–政府有广义的和侠义的区分

?公共政策之所以是政府的政策,就在于政府是现代社会最大的公共权威机构,它具有公权力、公信力、公共管辖力和执行力

?国内学术界经常会把政党以及其他群团性组织也看作是一个行使公权力来制定公共政策的政治实体公共事务

?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是发现并界定问题

?公共政策是因为解决公共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

–社会中民众的需要,超越直接利害关系的人,都可以叫做“需要满足者”,或被称作“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一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首先便是社会公共问题

–解决公共问题,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完成特定的任务

–在公共事务领域之外的一般性社会问题和私人问题,不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来解决

社会公共目标

?社会公共目标一般可以理解为全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的形成往往要经过一定的政治过程

?一般人们把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界定为“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的实现成为衡量一个政府之所以有合法性的重要指标

–当我们说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公共政策,满足了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需求时,我们便可以说,这种需求是社会公共需求,它的满足便体现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政治行动和政治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政治上的行动过程

–政治性是公共政策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

–政治行动是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政府的行为,而不是其他人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制定公共行为规范,包括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和办法

?要在一定的政治过程中来理解公共政策的过程及其政府行为本身

–利害相关人为达成其政治目的或政策主张,在一定的政治和制度框架下展开竞争和博弈,这是个互动的过程,即政治过程

–互动的形式包括投票选举、开会表决、行政程序、街头抗议、政治利益交换、说服、指挥命令、合作等

时空的约束性条件

?时间的约束

–政策生命周期概念,意味着公共政策具有时间规定性

?任何政策都有一个从无到有再到终结的过程

–时间是决策中的一个独一无二的稀缺资源

?现实中很多政策都是在很多约束条件下被匆匆忙忙地制定出来并加以实施的–政策方案被最终选定,都需要一个很漫长的民主程序

?空间的约束

–政府边界:公共权力的管辖都存在一定的地域限制,政策实施存在事务领域的限制

三、公共政策的范畴

政策要求

?政策要求属于伊斯顿系统模型中的环境输入

–它是政治体系中其他非官方或官方的行为者,就某一面临的问题,向政府提出的主张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的那些要求

–这些要求可以是对政策问题的看法,也可以是对问题采取特别行动的具体建议,还可以是关于政府应当做什么的基本主张

在政策逻辑的意义上,如果某些输入并没有在公共政策产生的过程中发挥影响,也就是那些被决策系统过滤掉的要求,不能被包含在政策要求的范畴之中

政策决定

?政策决定是指由政府做出的、确立公共政策行动的法律地位、指导公共政策的活动方向、确立公共政策的活动内容的决定

?在西方公共政策学界,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广义意义上的,他们所说的政策决定既包括关于制定法令,发布行政命令或敕令,颁布行政法规或对法律做重要的司法解释的决定,也包括在既定政策范围内由行政部门做出的普通决定

政策声明

?任何公共政策都有着希望取得某种结果的目标,政策声明就是对政策目标和意图的声明,是公共政策的正式公布

决,以及政府官员为说明政府的意图和目标,而为此将采取的行动的声明与演讲–列维斯(Lewis)引用19世纪巴格达一位哲人的话来说明政策声明:“政府的基础是欺骗。

一旦欺骗成功并延续下去,就转变为公共政策。”

–不能把政策声明看成是一种欺骗的艺术,政策声明有时候因为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而含混不清

政策输出

?政策输出既可以指政治系统对环境的回应和作用,公共政策被看做是输出的表现形式,或者公共政策本身就是系统对环境的输出(伊斯顿)

?也可以指公共政策的“具体体现”,政府在执行政策决定和政策声明中实际所做的事情,也即政府实际正在做的事情

–大量的公共政策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也就是说,执行力不是一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而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政策结果

?政策结果也就是政府的行动或态度对社会造成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后果(consequences)或影响(impacts)

?作为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范畴,对政策结果的理解存在着诸多困难

–结果的含义因人而异

–政策行动的后果不能在政策行动之前就被完全描述或知道

–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或后果是否就是实施了某项政策所带来的,这是不确定的

四、公共政策的类型

类型学的困难性

?对政策进行分类是必要的

?建立公共政策的类型学是很困难的

–现实中的很多公共政策,大多不是单纯的、单一性的

–不同的公共问题之间越来越具有边界的模糊性,它们高度地相互依赖在一起

–公共政策在纵向层次和横向层面上有着大致的职能分工,但这种分工并不排斥一定程度的同构性

国内学者的一般性分类

?国内学界一般从纵向层次结构和横向内容结构来区分公共政策的类型

–根据前者的标准,公共政策被分为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和个别政策等类型

–根据后一个标准,公共政策被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和外交政策等几个方面

国内学者的一般性分类

?国内学界一般从纵向层次结构和横向内容结构来区分公共政策的类型

–根据前者的标准,公共政策被分为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和个别政策等类型

–根据后一个标准,公共政策被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和外交政策等几个方面

洛维的分类

?在西方学术界,一种广泛流行的政策分类是由洛维(Lowi)所提供的

–最初将公共政策分为分配型政策(distributive policies)、管制型政策(regulatory policies)和再分配型政策(redistributive policies)三类

–后来在此基础上增加构成型政策(constructive policies)——对国家组织进行设计的政策

Topic 3 Public Interest (公共利益)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Policies 财产征收与公共利益:一个真实的案例

案情:A县县政府进行土地征收,招商引资,兴办工厂

法官的不同意见

焦点和问题

下面可视作参考答案

该县的土地征收虽然是建立大型工厂,直接得利的是厂家,但是目的是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居民就业机会,能够增加全县居民的共同利益,因此符合公共利益的目的性条件 征收土地是与外商合资建立工厂,虽然其名为发展经济,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但其直接目的仍是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因此不符合公共利益的目的性条件

该县征收土地进行商业经营活动,直接目的不符合公共利益;同时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进行征收土地,也不符合公共利益目的性条件

本案争执的焦点

政府的征收行为是否合法,即是否符合公共利益的目的性条件?

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财产征收中的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公共”如何确定?

征收后的财产能否用作商业用途?

为解决政府财政收入,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界定财产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征收、征用:理论和实践问题

征收的含义

征收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征收的法律规定

征收特权及其限度

征收的含义(这个可以出小名词解释)

以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政府依法定程序强制获得他人财产或财产权利并必须支付补偿费用的行为 征收理论先后经历有古典征收向扩张的征收理论发展的一个进程

●征收和征用目的性条件从“公共使用”变为“公共利益”

●各国使用的词语不一样,但都离不开“公共利益”这一财产征收的基本目的

●凡是确立公益征收制度的国家,宪法和民法都将征收目的限定为公共福利、公共利益,但

制度不同,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也不同

征收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虽然大多数现代国家都在宪法中确立了公共利益的价值,但公共利益不仅仅是一个宪法或法律上的概念,更是一个道德和政治理论的问题

与公共利益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私有财产的政府征用”,也同样既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道德和政治理论问题

●Stephen R. Munzer:道德和政治问题更为根本,“因为对它的回答应该指导对法律问题的回

答,并且如果有必要的话,矫正对法律问题的现存答案”

●这并不意味着法律规定就不重要

征收的法律规定

征收最初可追溯到罗马时代,在后世的大陆法系中,经过荷兰著名法学家格劳秀斯的阐释,在法德等发达国家得到很大发展

155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地方政府因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权向居民征收土地,但要给予合理补偿

求,以及事先给予公正补偿,不得予以征收

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非有合理补偿,不得征用私有财产供公共使用”

中国宪法第10条第3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征收特权及其限度

政府的特权条款

●现代国家的宪法大多有专门的条款对政府(对私人财产的)征用作出规定

●这些条款被称为“政府的特权条款”

●宪法规定的政府征用条款一般都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界定的

特权条款体现出的宪法精神是什么?

●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强调私有财产权是人权之核心的美国,宪法精神是限制政府的特权范

●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的征用条款,既是对政府的授权,同时又是对政府的限制,其目的是

为了通过宪法制度安排,实现(民众的)私有财产权与(政府的)征用权这两个权利的平

衡,从而有效地保护私有财产权

国家征用权的行使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正当程序、公共利益和合理补偿

●中国的宪法规定的征用条款,也包含对政府征用特权的限制,但该特权的实际行使及其要

素,两国间存在着差异

政府自利

政府自利的客观性

政府利益的构成

政策过程中的政府利益:中国的情形

政府自利的客观性

抽象意义:政府没有自身利益

●西方国家:政府声称它反映的是公众的意志

●中国: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现实意义:政府有其自身的利益

●人的因素

●政府的因素

人的因素:人是逐利的

●任何政府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构成的

政府作为一个社会政治团体,是为着特定目的、有着特殊利益的人们结合而成

●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

●组织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一个载体

政府的因素:政府界定公共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可以被看作特定人群的整体利益,实际上是公共政策主体所认定的利益

●界定公共利益的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必须经由一定的政治程序和法律程序

●在这一政治过程中,政府处于优势地位,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表达自身的利益

政府利益的构成

政府利益:指的是政府系统自身需求的满足

自身特殊利益:政府的权力与权威,政府的业绩、形象和信誉,政府工作的条件与公务员的收入和福利

合法性利益:从合法性的角度来说,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也是政府利益的构成部分

政策过程中的政府自利:中国的情形

地方各级政府

●不同地区政府利益之争资源不均衡配置

●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利益之争管辖权限划分不清楚

●为了实现政府目标而为本地企业争利

“政府目标责任制”

“常委企业”

●为吸引外来投资而无原则地让利

●为争取更多的特殊待遇与中央争利

政府职能部门:“特殊的利益主体”

●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法产业化:以罚代管、利益化倾向与执法的严肃性

●政府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争利:行政越位,争夺地方事务管理权

政府成员个体

●具体的个人的需求:比如必要的福利待遇

●政治体系的政府成员的利益:权力和地位的上升,声望和影响力的扩大,办公空间和条件

的日趋奢侈化

地方的强制拆迁政策

共同特点1:打耕地的注意

共同特点2:政府都是其中的主角(运动员和裁判员)

共同特点3:假借“公共利益”进行商业拆迁,这是引发拆迁矛盾的关键

共同特点4:政府代理开发公司的拆迁,实质上是政府不恰当地介入市场的行为。倾向开发商而侵犯原住民

引发拆迁矛盾的关键(这里可能有案例分析)

国家信访局:因拆迁引发信访的原因

●强行拆迁,粗暴对待拆迁户

●安置补偿不合理,政策不到位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建设规划出尔反尔,造成居民不能回迁

●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拆迁安置政策失之简单化

地方“公共利益”的体现吗?

●国土资源部:土地违法案件的共性

政府违法现象突出

非法占用耕地现象严重

侵害农民权益性质恶劣

●“嘉禾拆迁案”:地方政府利益而非地方公共利益

政法委书记:与嘉禾政府作对的要“严惩不贷”,与政府作对是蓄意犯罪

动用行政权力迫使群众向开发商让步

政法委书记:这些公职人员应该听党的话

结论

●现实中很多公共政策,往往披着公共利益的外衣

●所谓的地方公共利益,也不过是地方政府的利益

征收矛盾的化解:美国的经验

“重要空间法”与地方特权扩大世贸中心的纠纷

地方滥用拆迁特权的实质拆迁特权违背宪法精神?

达到司法的动态平衡:解决困惑的途径民间团体和媒体对拆迁特权合法性的质疑

公共利益的含义

“公共利益”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世纪的古希腊

古希腊特殊的城邦制度造就了一种“整体国家”

与此相联系的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被视为一个社会存在所必需的一元的、抽象的价值,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

公共利益被等同于某些抽象的、重要的理性化的价值和规范,如自然法、正义和正当理性

公共利益被看作是某个特定的个人、群体、阶级或多数人的利益

公共利益被认为是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竞争的结果

国防、水利、国家基础建设、公共道路交通、能源、公共卫生、科学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等公共设施

灾害防治、环境保护、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森林保护事业等

以及国家法律规定的其他直接或间接增进了不特定社会成员福利的利益

公共利益:一个不确定性的概念

受益对象的不确定性

公共利益是一个质量概念

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

什么是利益?

●霍尔巴赫:“所谓利益,就是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情和思想使自身的幸福观与之联系的东

西。”

●德国学者Walter Klein:利益是一个主体对另一个客体的享有,或者是主体及客体之间的关

系;或是在主体及客体关系中,存有价值判断或价值评判。因此,利益是被主体所获得或

肯定的积极的价值,是主体对客体之间所存在“某种关系”的一种价值形成 利益内容不确定的原因

●利益主体多元化

●利益内容的确定要通过价值判断形成,而价值判断是人类进行的精神行为,与人的兴趣、

好恶相联系

●形成利益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T. Laufer的结论

●“利益这个概念,无一定之成型,如同价值概念,完全系乎变动中之社会、政治及意识形态,

来充实这些概念之内容。”

受益对象的不确定性

公共利益概念中最难界定的是“公共性”

●公共利益是以国家和社会的区分为其基础的,是与私人利益明确区分而得以成立的

●公共的相对方面是私人,但需要多少私人才能组成公共(公众)?

●这是一个困惑的问题

如何界定公共范围?

●洛厚德的“地域基础标准”理论:公益是一个相关空间内关系人数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地区

内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形成公共利益

●不能解释跨越区域的人能否享受该利益,比如越区使用交通设施、文教设施等

●纽曼的“开放性标准”理论:公共的概念分为两种。一是“公共性原则”即开放性,任何人都

可接近,不为专人保留;二指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所设立、维持其设施所行使的职务而具

有公共性,国家设施的存在及使用是为了公共事务

●纽曼认为,公益受益人是不确定的,公益是不确定多数人的利益

●公共的概念就是以利益效果所及的范围,即以受益人之多寡的方法决定,只要大多数的不

公共利益是一个质量概念

公共利益是一个质量概念

●社会的发展已经进步到从“量”(不确定的多数)来探讨公共利益,发展到“质”(以对受益

人生活需要的强度而定),即以人民的生存权及人类尊严为最高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时即使是少数人的利益可认定为公共利益,即少数人也可具有“公共

性”,如国家保障私人的生命健康方面的私人利益,也构成公共利益

●对于某些少数的特殊数量的私益,可以透过民主之原则形成公共利益,如,有些国家征收

土地为低收入家庭修建房屋,进行土地改革,把征来的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等,也符

合公共利益

界定公共利益的原则

公共性原则

●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

合理性原则

●界定公共利益是以另一种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的减损为代价,界定公共利益时应进行合理

衡量,确保公共利益是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利益

正当性原则

●界定建立在广泛的民意之上,保证以民主的原则来界定公共利益

公平性原则

●如果以减损少数私人利益来达到公共利益,应对其进行合理补偿,以确保公平

T opic 4 The Decision-making of Public Policy: Definition of Issues and Agenda-setting 问题的界定与决策

政策过程:复杂的互动因素

1、整个政策过程是主体多元的互动

●众多主体参与政策过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

●利益集团、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立法机关、研究团体、媒体和公众

●每个行动体潜意识里的价值和利益、对情景的判断、对政策的偏好是不同的

2、政策过程的周期很长

●政策过程周期:大多数政策从发现问题、制定政策、政策实施到合理的政策影响评价所需要的最短

期限

●通常需要10年或者更长

3、激烈的政策辩论

●在政策的形成过程中,不同行动体之间往往会就政策问题展开技术性很强的辩论

问题的严重性、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政策被选方案的可能影响,等等

●辩论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辩论设计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巨大数额的金钱、某些时候权威的强制力量

政策辩论经常不像学术讨论那样文明,行为体在诱惑面前经常会选择性地提供证据、歪曲对方的立场、毁损对方的名誉等等

政策问题的界定:被忽视的研究领域

●问题的提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

●对中国的公共政策研究,很少研究起点是什么的问题

在一些特殊的政策领域,选择什么政策问题来制定政策

什么人通过什么渠道(途径)向决策者提出什么样的政策问题的动议

公共决策是如何做出来的?

●模糊状态下的决策:问题的界定

●John Kingdon的三源流理论

模糊状态下的决策:问题的界定

●决策的前提:清晰界定问题还是模糊性状态?

●模糊性、不确定性与信息的作用

●垃圾箱模型

●问题界定不清是决策的常态

决策的前提

●现实中的决策经常是模糊性状态下的决策

模糊性:“对于同样的环境或现象有着多种思考方式的状态”(Feldman,1989)

决策和政策分析不必假设所有的解决办法都是在清晰定义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时决策仅仅是在寻找一种基本原理,而不是在解决问题

模糊性、不确定性与信息的作用

●不确定性是对于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

●不确定性是指无法预知或不能精确了解(March, 1994)

●模糊性可以被看作矛盾性

●信息可能会减少不确定性,但在决策中不能降低模糊性

垃圾箱模型(这个有可能考小名词解释)

●科恩等提出垃圾箱模型

●解释组织中决策制定的过程(或决策环境),称其为“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

●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的三个特点决定了决策中的模糊性

Fluent member 人员不确定

Problematic preference 有问题的偏好

Unclear technology 模糊的信息

John Kingdon的三源流理论

●三源流理论的核心观点

●决策问题源流

●政策源流

●政治源流

●“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

●窗口关闭的原因

●启发与评价

三源流理论的核心观点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

●三源流试图解释的问题是:为什么某些问题的议程受到决策者的注意,而另一些问题被忽视?

●Kingdon:只有政策系统中的问题、政策和政治三个源流能够结合的时候,那么某个问题获

得决策者高度关注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决策问题源流

●什么样的问题受到决策者的关注?

取决于决策者了解实际情况的方法,或者取决于这些实际情况是怎样被定义为问题的

●决策者了解实际情况的方法

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来衡量某种情况是否存在,其重要性程度如何,从而引起决策者的注意

一些重大事件或危机事件的发生,引起决策者对某个问题的关注

通过对现行政策(项目)的评估反馈,推动决策者对问题的关注

●并非所有的实际情况都能够转化或上升为政策问题

在任何国家,引起领导高度重视的话,那么实际情况就有可能转化为问题

问题中必须包含明确的可感知的因素

人们把情况界定为问题时,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指导决策过程,因而,何种价值观占据优势,就可以上升为政策问题

政策源流

●在“原始的政策鲜汤”周围漂浮着多种意见主张

意见主张由政策共同体中的专家提出

●政策共同体这个网络的成员:官僚、议员(人大代表)、学者、智库人员

●网络成员共同关注某一政策领域中的问题

意见主张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试验和检验

●听证会、座谈会、论文等

●经过检验,意见主张或保持不动,或被合并为新提案,或被取消

只有少数意见主张被引起高度重视

●选择标准:技术可行性(便于操作)和价值观念的可接受性(于决策者的价值观一

致),这样的建议能生存下来

政治源流(国民情绪、压力集团的争夺行动、换届)

●国民情绪

某一既定国家中相当数目的个体都倾向于沿着共同的方向思考,且这种情绪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决策者意识到或回应国民情绪的变化,通常在议程上增加某些事项或淡化其他人的希望

●利益集团的政治

决策者根据利益集团的支持和反对态度来界定问题

若集团间意见相冲突,决策者就会设法维持双方间的平衡

用什么方法来平衡直接影响到该问题是否能够继续受到关注

●换届和人员变动

若突然有很多议员或代表反对或支持某个问题,问题就受到关注

主要行政官员的变更会对问题是否受到关注产生影响:新官上任三把火,新领导上任标志着潜在的变化即将发生

政治源流三重因素中,国民情绪与政府换届两因素的结合,会对议程产生最强有力的影响

“政策之窗”(这个可以考小名词解释)

●“结合”:三源流理论的最大特点

●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三大源流汇合到一起的时候,问题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这个时间点就是“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

●含义:提案支持者们推广其解决办法或吸引他人重视他们的特殊问题的机会

●机会是稍纵即逝的

●契机或机会的来临:窗口被打开的,往往是紧迫的问题或重大事件,比如孙志刚事

件,安全生产的事故,危机(如SARS)

●不能一味指责决策者,为何等问题如此严重才进行决策(才引起重视)?

●决策者的素质

●政策之窗被打开的时候,政策活动家(那些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信誉、金钱以在可预见

的未来获得物质的、有益追寻的和重大回报的人)必须——

●迅速抓住机会开始行动(胆略或魄力)

●具备将各种因素结合起来的技巧(艺术)

●把问题与解决办法相结合,并在政治上被接受,则问题被提上议程的机会就大大提高

窗口关闭的原因

●政策制定者认为已经将问题阐述得很清楚了

●政策制定者没有付诸行动

●没有可供选择的政策被选方案

●打开了窗口的人不再拥有权力

●重大事件或焦点事件已经消失

启发与评价

●只有将三个源流在同一时间点上汇合起来,问题被提上议程的可能性就很大,这是否说明决策或选

择完全是偶然的?

●运气、机会与政治是同一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不能认为是偶然

●在中央集权的国家,政策过程是集权化的,三源流可否解释问题进入议程的情况?

●在一党制国家,政策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相吻合是该政策被采纳的必要条件,但意识形态

限制着能够提上议程的问题类型,界定着能够被接受的解决办法类型

●人们提出解决办法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是由于这个解决办法恰好能够解

决一个与他们的价值观、信仰和物质利益相吻合的问题

一扇政策之窗是暂时的政策促进因素,不能总是依赖于政策窗口被打开的机会来进行决策

社会冲突与政策议程的建构

●社会冲突:社会科学的研究主题

●在中国,一个敏感的话题

●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

●社会冲突的类型

●当前中国的社会冲突

●社会冲突与政策议程的建构

社会冲突:社会科学的研究主题

●社会冲突是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对立状况,它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社

会变迁的重要动因

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动力。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冲突是社会结构固有成分;冲突引起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排除冲突的消极影响

●社会冲突问题是政治社会学的核心问题

对社会冲突进行深入研究一直是国外社会科学家的着力点

●20世纪60年代,社会冲突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社会学家的关注,成为他们分析社

会变迁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

在中国,一个敏感的话题

●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禁区和雷区

●主流的话语体系往往将社会冲突视为社会的“病态”,并在“注意政治影响”的名义下将中国社会经

常发生的各种抗争活动掩盖起来,将其概念化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和表现

●忽视社会冲突的积极功能

●忽视社会冲突积极功能的结果之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执政者不能正视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特别是不能正确认识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所

进行的抗争活动具有的积极意义

●结果之二:导致执政的合法性危机

●空泛的政治说教取代了实事求是的政治路线,执政者所追求的高度理想化的政治建构与社

会的现实政治生态形成强烈反差,导致其合法性在快速流失,客观上为社会动荡不断积累

爆发的能量

●结果之三:底层民众的上访

●底层民众在实践形态的政治生活中不断拷问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时,逐渐建构起与其自身政

治地位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即以“上访”、“诉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利益表达方式,不断

地冲击着现有的政治结构并引起高层决策者的重视,从而使执政者在政策制定中更多地反

映底层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

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

●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齐美尔和韦伯的著作

●马克思:阶级冲突

●《共产党宣言》:“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冲突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齐美尔:社会冲突是社会互动交往的一种形式

●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冲突既是利益冲突的反映,也是社会行动者本能的反应,冲突并不一定引起社会各

系统的崩溃和变迁

●冲突是促进社会有机体团结和统一、保持社会系统整体完整的过程

●马克斯·韦伯:冲突的利益基础

●冲突关系的基础可以来自于很多不同的利益类型,包括社会的、物质的和政治的

●其中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最为重要的利益类型,是政治的或者组织的冲突和统治

●马克思、齐美尔和韦伯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激发了后辈学者对冲突理论研究的想象力

●20世纪上半叶,以帕森斯为主要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成了社会学理论的主流,该理论强调社会成员

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科塞:社会冲突的宏观方面

●科塞的现代社会冲突理论,重视经验研究的各个方面:政治社会学、种族与民族关系、社

会分层、集体行动等

●冲突理论的扩展阶段

●科林斯的冲突社会学

●历史比较社会学中摩尔关于独裁与民主的研究

●佩奇的农业革命理论

●蒂利的资源动员理论

●斯科奇波尔对国家和社会革命的分析

●戈德斯通的国家瓦解理论

社会冲突的类型

●齐美尔的分类方法

●提出“作为手段的冲突”和“作为目标的冲突”,“个人冲突”和“超个人冲突”等分类方

●将冲突划分为四种类型

●战争,即群体之间的冲突

●派别斗争,即群体内部的冲突

●诉讼,即通过法律途径处理的冲突

●非人格的冲突,即思想观念上的冲突

●李普塞特:从四条主要的分裂线将社会冲突分为四个类型

●国家建设的中心文化与边缘身份的芸芸大众在种族、语言和宗教上日益增长的敌视之间的

冲突

●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和实施动员的民族国家与教会拥有的在历史上承袭下来的一些特权

之间的冲突

●地主阶级和新兴工业企业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以所有者和雇主为一方和承租人、劳动者及工人为另一方之间的冲突

●根据冲突的对抗性,可以把冲突分为对抗性冲突和非对抗性冲突

●前者是基于对抗性利益基础之上的冲突,一般发生于具有完全不同而又相互排斥的利益的

社会群体之间

●具有内聚性强、组织程度高、频率低、烈度和强度高等特点

●后者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因具体利益的差异和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一般发生于具有相

同根本利益的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

●具有内聚性低、组织程度低、频率高、强度低等特点

●不同类型的社会冲突,在目标特征、行为方式、组织资源、政治化水平、暴力程度、持续时间、社

会影响等各个方面均有所不同

●不同冲突类型之间存在转化的可能性

●期望的类型:冲突对整个社会将会产生整合效果

●冲突是经常性的、低烈度的和低暴力性的,让冲突中的人释放敌意

●鼓励创造出规范协议来调节冲突,使资源的交换不至于中断

●冲突产生不同冲突群体间的联系

社会冲突的表现: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观察当今中国社会冲突的一个视角和分析工具

●概念:一定数量的人在缺乏法定程序和依据的情况下,产生的具有共同行为指向、并对社会秩序造

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要素

●要素1:必须达到或超过5个人:有关部门统计群体性事件首先是以人数为标准的,信访条例明文

规定5人及以上为事件

●要素2: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行为指向,有基本共同的话语,但不一定要有一定的共同目的

●要素3:程序上缺乏法定依据

●要素4:影响秩序:财产秩序、社会秩序、管制秩序等

●特征

●都是利益之争,不是权力之争,经济性大于政治性

●规则意识大于权利意识,但随着个案维权向共同议题转变,权利意识有所加强

●反应性大于进取性,基本上是一种自身权益受到损害的反应性行为

●目标的合法性与行为的非法性共存

社会冲突的表现:泄愤事件(局长车祸案例)

●集体性发泄:群体性事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型

●与因直接利益关系而引发的维权抗争行动不同,它是无直接利益关系、针对(基层)政府

的事件

●在参与者、发动机制和行动逻辑上具有特殊的方面

●特征1:主要是因偶然性事件而引起,一般都没有个人上访、行政诉讼等过程,突发性强,

从意外事件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冲突,过程较短。

●特征2: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的事件之间并没有直接

的利益关系,主要是路见不平或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

●特征3: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事件,造成财产损害和严重的政治影响。不是维权事件,而是骚乱。

●典型案例:四川大竹2007年“1.17”事件

●典型案例:新疆2009年“7.5”事件

●特征4:非权威信息的传播(瑞安事件)

社会冲突的表现:上访

●考察上访是理解当前中国社会冲突的另一个视角和分析工具

●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维稳工作方式,维稳成本无疑将会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的一个日益

沉重的负担。

社会冲突与政策议程的建构

●社会冲突的成因

●对建构政策议程的意义及局限

引起社会冲突的多因素

1、发展的张力、民主缺失与社会的断裂

●伴随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冲突,被称为“发展的张力”或“增长的张力”

●经济增长会产生日益严重的财富、权力、机会分配问题以及相应的利益诉求的问题

●库茨涅兹曾经讲过GDP的增长和收入差距之间的倒U型曲线的关系,他的核心思

想是说收入差距会随着经济增长扩大,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以后收入差距会缩

●研究表明,穷人和富人、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冲突的程度相对较高,工人阶级和中

产阶级、管理层和工人之间冲突的严重性相对较低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改革利益共享,社会一度欣欣向荣

●之后利益分化日益严重,工农集团和下层知识分子的边缘化程度不断加剧,成为弱势群体,而“利

益集团扭曲改革的机制逐步形成”,由权力主体的政治精英、资本主体的经济精英和文化主体的知识精英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边界的社会统治集团

●二元社会是一种排斥性体制,社会结构出现明显断裂现象

●强势集团封闭边界,弱势者已失去整体融入强势群体和利益均沾的机会。同时,强势者单

向从弱势者处汲取资源,主要是土地、廉价劳动力等,这样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并有衍

生出新式社会矛盾的危险

2、民主的缺失与官员腐败

●腐败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裸官

●外逃贪官

●腐败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以权谋私

●政府开支无法约束

●不作为和乱作为

●腐败已经成为一个政治问题,远非学术问题可以探讨和解决

社会冲突解决缺乏民主的参与

没有规则的底线:

●民主意味着广泛的参与

●测量民主程度的指标

●民主的广度:参与的规模

●民主的深度:公共问题的性质

●民主的有效性:参与的实质性影响

●为什么参与对于民主来说非常重要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闭卷考试试题及答案

资料 一、简答题(21小题) 1.为什么公共政策学科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就是政策科学的诞生。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单一的、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是越来越具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公共政策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和现代政府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 2.什么是政策科学? 答:政策科学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3.什么是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件等的总称。 4.政策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导向功能。 (2)政策控制功能。 (3)政策协调功能。

(4)政策象征功能。 5.我国的官方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俩大类:一是综合型,主要是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政策研究室(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二是专项型: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相关部门的研究室(如中共中央纪委研究室以研究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政策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以研究金融政策为主)等。这类机构是专职政策研究机构。 6.什么是政策制定? 答:政策制定是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即指从问题界定到政策方案抉择以及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7.什么是政策方案? 答:政策方案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8.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信息完备原则; 系统协调原则; 科学预测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稳定可调原则等。 9.什么是政策合法化? 答:政策合法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0.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闭卷考试试题及答案(1)

《公共政策分析》试题 一、简答题(21小题) 1.为什么公共政策学科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就是政策科学的诞生。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单一的、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是越来越具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公共政策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和现代政府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 2.什么是政策科学? 答:政策科学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3.什么是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件等的总称。 ☆4.政策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政策导向功能。(2)政策控制功能。(3)政策协调功能。(4)政策象征功能。 5.我国的官方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俩大类:一是综合型,主要是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政策研究室(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二是专项型: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相关部门的研究室(如中共中央纪委研究室以研究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政策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以研究金融政策为主)等。这类机构是专职政策研究机构。 6.什么是政策制定? 答:政策制定是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即指从问题界定到政策方案抉择以及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7.什么是政策方案? 答:政策方案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8.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信息完备原则; 系统协调原则; 科学预测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稳定可调原则等。 9.什么是政策合法化? 答:政策合法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0.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自下而上的途径; “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 工具选择途径等。 11.什么是政策执行? 答: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成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12.什么是政策评估? 答:政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3.政策评估有什么标准? 政策评估有如下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 ☆14.政策评估有哪几种模式? 答:政策评估有八种模式: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模式、综合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 15.什么是政策监控? 答:政策监控是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的系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公共政策分析单选题(2)

一、单项选择题(100题)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B )A.勒纳B.拉斯韦尔 C.德洛尔D.马克思 2. 研究者对政策过程进行_______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公共政策学才有可能产生。( A ) A.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B.认真地、正确地 C.间接地D.客观地 3. 以下那部作品很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政策案例著作。( D ) A.《史记》B.《吕氏春秋》 C.《论语》D.《智囊补》 4. 马克斯·韦伯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为( A ) A.文化科学B.文明科学 C.行为科学D.经验科学 5. 决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决策活动B.组织活动 C.政策执行活动D.政策制定活动 6.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公共组织B.公共政策 C.公共秩序D.社会伦理 7.以下哪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A ) A.理性主义B.渐进主义 C.政治系统D.精英主义 8. “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 B ) A.逻辑实证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辩证法D.理性主义 9. 以下哪种研究是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D )A.决策行为B.政策评估 C.政策监督D.政策过程 10.哪种模型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A )

A.政治系统B.精英主义 C.混合扫描D.规范最佳 11. 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重点是( A ) A.政策的制定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 12. 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研究后期的重点是( B ) A.政策的制定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 13. 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在总体 上是________的体现。( B )A.阶级压迫B.国家意志 C.集体智慧D.公共利益 14.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B ) 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 C.执政党政策D.司法命令 15.就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当代中国的共产党组织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 C ) A.政党B.国会 C.政府D.司法机关 16.政治政策的核心价值是( D )A.维护阶级统治 B.保卫国家安全 C.增进民族团结 D.获取巩固、防卫与增益国家权力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A.在美国政党政策不属于公共政策 B.在野党对美国的公共政策不具有影响力 C.美国最高法院不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只能解释法律 D.美国总统在内阁决策中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 18.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文件被认为是( D ) A.行政法规B.行政措施、决策和命令

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白色污染案例分析 ——“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 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 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 塑料垃圾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 一,漫天飘飞的塑料袋或挂在树梢,或飞到建筑物上,破坏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二,塑料袋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不可分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混入土壤的塑料袋,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三,抛弃在陆地和水体的塑料袋会被动物和鱼类当做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和鱼类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生存; 四,如果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特别是塑料的焚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二噁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四,对塑料垃圾进行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也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塑料垃圾还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五,生产塑料袋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要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我国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能源的紧缺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攀升和物价的上涨,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2007年12月31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答案

公共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点 2.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和转型社会的特殊功能 3.行动主体的定义和特性 4.政策不同阶段的参与者 5.具体行动主体有哪些 6.价值取向在政策活动中的作用 7.政策价值的特点 8.价值辩论的意义 9.政策工具的定义和实质 10.政策工具的作用 11.政策工具的类别 12.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13.政策议程的含义 14.政策议程的类型 15.西方政策议程设立途径 16.中国政策议程设立途径(王绍光:六种模式) 17.政策规划的定义和实质 18.政策规划的取向 19.政策规划的步骤和原则 20.政策决策的定义 21.决策模型有哪些

22.政策合法化的定义 23.公共政策执行的定义 24.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25.政策评估的定义 26.政策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27.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 28.政策分析的意义 29.政策分析框架 30.政策问题构建过程 31.政策问题的特征 32.头脑风暴 33.德尔菲法 34.政策行动建议的定义 35.政策行动建议的标准 36.公共政策结构的定义 37.政策创新的定义 38.危机事件的定义、特点、类型、危害 39.如何决策危机事件 1.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点

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 戴伊:凡是政府选择作为或所不作为之诸事即公共政策。 威廉.詹金斯:是由政治行政主体或行动主体团体在特定的情境中制度的一组相关联的决策,。包括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这些政策原则上是行动力所能及的。 安德森:是某一行动主体或一群行动主体解决问题或相关事务的有意识的行动。 特征:1)公共政策活动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的。 2)公共政策活动是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导的。 3)公共政策活动是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的。 4)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科学民主决策为生命的。 5)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 2.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和转型社会的特殊功能 ①政策的导引功能: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针对社会利益矛盾引发出来的公共社会问题确立一定的行为准则,凭借这些准则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从而改变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空间分布与实践流动方面的配置,对社会过程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进行约束,使社会生活中基于利益的、复杂的、相互冲突的行为被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轨道上来,保证社会形成合力的秩序,并朝某种既定的目标前进。两种途径:借助于目标要素,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借助于价值要素,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向。 ②政策的调控功能:必要性:因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之间不可避免的会有摩擦、冲突甚至对抗。可能性:因为现代社会运行不是一个自发的、无序的过程,

公共政策知识点

第1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1 1951年,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一书出版,被人们认为是现代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 2 拉斯韦尔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德洛尔是现代政策科学发展上的另一个关键人物。德洛尔的政策科学“范式”是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构成政策科学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 3 政策科学:“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第2章政策与政策系统 1 正确把握“政策”的内涵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1)政策主体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2)目标指向明确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3)政策是为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4)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2 政策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体现在统一目标、协调行动; (2)协调功能是指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保证整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和谐进行;(3)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 (4)规范功能是指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起着规范性作用 3 了解常见的政策类型 4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 政策客体: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 政策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或体制条件、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等。7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干群关系 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政策主体必须尊重、认识和把握政策环境 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高度融合、相互转化。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3章政策活动者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试题解答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 单项选择题: 第一单元 1、被人们当作政策分析学科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B.拉纳和托克维尔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政策分析学科起到方法论解放作用的学者是:C、库恩 3、在政府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上,亚当。斯密的基本态度是:B:不主张政府介入资源配置过程 4、政府干预主要针对以下哪种市场失灵:A、市场固有失灵。 5、政府失灵的最一般表现是:D: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 6、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属于政策特征的:C:政治性 7、把政策分析界定为“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的学者是:B拉斯韦尔 8、以下不属于政策分析的政治学研究途径的选项是:A:公共选择理论 9、在政策分析研究中,把“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有利的行动方案”,这一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是:D:公共选择理论 10、从政策分析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总结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这种状况属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分析学科的发展的:B:第二阶段 第二单元 1、上世纪50年代论及政策工具基本原理的著作《政治、经济和福利》一书的作者是:C:达尔和林德布洛姆 2、以下哪一项是不属于推动工具研究盛行的选项:D:社会团体的推动 3、在政策工具研究中“后现代工具”的提出者是:B:休普 4、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政策研究的古典途径:A:工具主义 5、用木工匠和园艺业比喻政府治理工具的学者是:C:胡德 6、把政策工具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的学者是:D:狄龙 7、以下属于全面质量管理(TQM)核心业务的选项是:B:不断进行员工工作流程分析 8、关于听证会开始于哪个国家的说法,以下正确的选项是:A:英国 9、以下不属于影响政策工具因素的选项是:C:社会团体 10、以下不发球政策工具选择策略的选项是:D:以政策执行者的偏好为标准 第三单元 1、把政策问题觉察机制形象地称为“扳机触发器”的学者是:C:安德森 2、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是:C:代议制 3、以下不属于方案规划环节的选项是:D:听证票决 4、以下不属于政策目标规范性要求的选项是:A:政策目标要体现决策集团的利益 5、政策方案抉择要依据有关标准,以下不属于这些标准的选项是:C: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属于中度水平 6、把合法化严格限定在政治秩序被认可层面的学者是:B:哈贝马斯 7、以下关于政策合法化含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法律法规不存在政策合法化问题。 8、以下关于政策合法政府化地位与作用的各种说法不正确的是:A:政策合法化是领导意志转变为群众意志的过程 9、政策合法化的主体要有合法依据,以下国务院有关构成部门哪个即使经国务院批准也不能发布规章:C:国家统计局 10、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我国政策制定的原则性要求:B:群众路线 第四单元 1、将政策执行看作,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是:D: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的确主要表现方面:B:保证法律法规实施的主要手段 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A:政治性 4、政策执行过程有诸多环节,包括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定,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度:C:质量监测制 5、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传统的政策执行手段中行政手段的特点:D:结果的不容置疑性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二(计划生育)(1)

超生罚款的案例分析 案例: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排在全倒数几位。2005年,新一届县政府领导走马上任,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该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新的政策措施的实施来控制生育数量。 措施1:对计划外生育实行罚款;超生第二胎罚款2000元,第三胎罚款5000元,第四胎罚款1万元。措施2:考虑到计划生育的艰巨性,为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该政策还规定,罚款所得的收入,村乡两级政府分别可提成30%。政策实施两年后,政府发现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果: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罚款,也要生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是在所不惜。有的群众甚至认为,缴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款交上去。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不管超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 案例分析过程:

一、政策质量方面: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和色彩,工作方式主要依靠政策和地方条例调整,基本上形成以行政制约、“人治”管理为主的运作模式,法制建设滞后。计划生育工作往往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多,提供服务少;要求群众尽义务多,考虑群众的权益少;考虑政府行使的权利多,而考虑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少。从某种意义上讲计划经济是一种命令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文件与法规政策是计划生育工作中各博弈方的游戏规则,主要是指乡镇级及其以上政府机关所发送和传达的文件和讲话精神等。文件相对于下级土政策是普遍主义的。在基层社会运作中这个因素一直起着宏观支配作用,在具体操作中有各种变通,特殊主义几乎无处不在。不同的博弈方面都在利用规则。比如,“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作为政策力量,就是强大的合法性后盾。村民也在利用文件政策。对生二胎游戏规则的规定和解释中的利用,是村民和干部同时利用同一规则进行互利式合作的一个例子。办二胎准生证的理由之一是,符合“经县级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织鉴定,报市(地)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织确诊第一个子女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条款。上级的人口生育计划中有这方面的指标,各地都有。于是,村民可以此作为来寻求生第二胎;而乡村等有关干部也可利用这一点从中牟利。例如某村民,花了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 1、什么是政策科学?如何看待它的学科性质? 所谓政策科学,一般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各种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正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它的学科性质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二是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三是政策科学不仅是一门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性学科;四是政策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简述政策的本质与功能? 政策的本质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⑵政策作为执政党、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工具或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⑶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所谓政策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政策所能发挥的功效和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作用表现出来,它总是在与某种社会目标的联系中得到判定。政策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功能、控制功能、协调功能和象征功能。 3、现代公共决策系统由哪些子系统构成?它们的关系如何? 公共决策系统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五个子系统构成。 它们的关系是: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双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使政策大系统得以顺利运行。决断子系统是政策系统的核心,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的特点。信息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咨询子系统是公共决策子系统的另一个基础部分,它参与政策的拟定,主要是客观实际,参照历史经验和未来预测结果,以系统内外的各种信息为基础,以决策问题提出科学的依据和可行的方案,供决策系统参考。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对决断子系统的要求是:决策正确合理,规划周密可行。执行子系统贯彻决断子系统的指令,实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它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实践环节,其作用是使条文上的政策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现政策目标。监控子系统主要是负责监督政策的制定的实施,以控制政策失误,确保围绕着政策目标执行政策,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在上述案例中,面对不明病毒传播的危机,广州市的政策系统尤其是信息子系统是如何做出反应的?从中应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面对不明病毒传播的危机,广州市的信息了系统并没有及时做出反映,没有主动出击收集相关病毒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也就谈不上对政府提供相关信息,导致政策决策行为的失效,任其有关歪曲病毒的信息肆意在广大市民和群众中传播,引起全市人民的恐忙,这种情况持续三天后,广州市才就此事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市人民发布了关于这个病毒的起因及预防方法,广东卫生厅也相继召开新闻发布会,这种权威的信息一经媒体广泛传播后,才使这种广为漫延的病毒恐慌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政策决策系统根据信息子系统提供的权威信息,政府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广泛发动全国人民与“SAS”病毒展开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 从中受到的启发和教训: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应该更加明白:一是信息子系统在政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为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地提供各种准确、适用的信息,没有信

公共政策知识点知识讲解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 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 构的出现 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 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 发展 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 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 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 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

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 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 战术(微观决策) 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 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 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 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 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 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 制性 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 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 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 论) 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运用其职能来实现规与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以及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价值目标的方案或决定。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 公共政策分析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 (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资源(5)政策评估标准(6)政策效果(7)政策环境(8)政策信息 第二章 一、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 二、公共政策主体构成 (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政党(5)利益集团(6)思想库(7)大众传媒(8)公民个人 官方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执政党 非官方政策主体:1、利益集团2、非执政党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公民和选民 三、什么是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指公共政策发生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方面。 四、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五、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一般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 六、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 1、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 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环境制约政策主体的行为; 2、政策主体又能能动改造政策环境 (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在地位上具有相 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章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 公正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生存、发展条件和价值规中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并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条件 (1)客观情势的存在;(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3)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围广(4)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围;(5)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 三、公共政策问题确认的过程 1、问题察觉; 2、问题描述; 3、问题分析; 4、问题界定 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由一系列功能活动或环节构成的复杂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与确定、政策议程的设立、政策方案的规划和政策方案合法化几个活动相互关联的过程。 四、公共政策议程的定义 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公共部门的议事日程,公共部门正式决定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决定如何制定有效政策加以解决的过程。 五、公共政策方案规划程序 (1)确定政策目标 1、政策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2、政策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3、确定政策目标过程中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公共政策分析 复习

1 公共政策分析的过程模型、团体模型、渐进模型(基本含义,优缺点) 政策的过程模型也被称为政策生命周期模型,它试图通过阶段性的描述,对政策进行程式化的分析。其核心是将公共政策看做是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对公共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 评价现实中的政策过程要比理论模型复杂,但通过过程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现实政策。然而,过程模型的构建是基于政策制定过程的变化必定引起政策内容的变化这一假设,实际上政策过程并非如此清晰,政治经济等其他因素对政策内容影响很大。 团体模型认为,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事政治的关键。该模型把公共政策看作是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预定和妥协的产物,即公共政策事团体利益之间的平衡。 评价团体模型不能描述和解释所有的政策现象和政策问题。团体模型忽略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夸大了利益集团在政策互动中的作用。而且,团体政治仅仅是民主社会公众参与政治的途径之一。 渐进模型把公共政策看做政府以往行为的延续。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及他们之间的制衡,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以往政府活动的延续,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性调整。 评价一方面,渐进模型认为政策的制定是根据过去的情况逐渐变迁的过程,进步虽小,却可以保持政策过程的稳定性,达到稳中求变的状态。政治巨变影响政治稳定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另一方面,虽然看起来比较保守,但可以积少成多,实际效果往往好于政治巨变。 局限性保守性,即只主张对原有政策地继承和调试而反对政策剧变。 2 公共政策的概念、特征、功能 概念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准则和行动计划。 特征 1 阶级性 2 公共性 3 合法性 4 周期性 功能(一)导向功能(行为导向、观念导向、资源导向)(二)调控功能(三)分配功能(四)社会发展功能 3 元政策 在公共政策的层级体系中,原政策是最深层的政策。是由国家、中央政府的层次上制定和实施,一国在较长历史阶段内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与基本任务。(“总路线”、“基本路线”,“总战略”、“总方针”、“总任务”)。是制定、执行、评估政策的原则、程序、模型和方法。 4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 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 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塑料垃圾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一,漫天飘飞的塑料袋或挂在树梢,或飞到建筑物上,破坏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二,塑料袋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不可分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

需要200年以上。混入土壤的塑料袋,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三,抛弃在陆地和水体的塑料袋会被动物和鱼类当做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和鱼类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生存;四,如果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特别是塑料的焚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二恶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四,对塑料垃圾进行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也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塑料垃圾还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五,生产塑料袋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要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我国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能源的紧缺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攀升和物价的上涨,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2007年12月31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时至今日,“限塑令“到底效果怎么样一份2009年民间限塑政策小组发布的《限塑政策研究NGO合作项目综合报告》表明,我国大中型超市限塑令执行情况比较乐观。在本次调查中,北京和杭州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