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割据与分立》教案2(华东师大版必修2)

《割据与分立》教案2(华东师大版必修2)

《割据与分立》教案2(华东师大版必修2)
《割据与分立》教案2(华东师大版必修2)

《割据与分立》教案2(华东师大版必修2)

第11课割据与分立

崇明堡镇中学杨云云

[教学目标]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了解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以及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实力均衡的结果;理解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知道夏到秦汉,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理解东汉末年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原因;知道三国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2.通过讲述所掌握的三国鼎立的知识,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初步具备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通过对秦汉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分析,认识事物的发展有其规律性的哲学原理。

3.学会认识战争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破坏作用,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领会安定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统一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并能结合现实政治问题深入理解民族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难点:理解三国鼎立中孕育着中国新的大一统。

说明:

1.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三个军阀势力相当,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三国并立局面形成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实力均衡的结果。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同时,北方人口南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南播,促进了南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重心随之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2.魏、蜀、吴三国是各统治范围内的地区性政权,虽然仍属于政治上的分裂,但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相对安定。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因而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渐统一的过渡阶段。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请学生听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曲子,问学生阅读过这部小说没有,这部小说反映了什么内容?(三国鼎立)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教师指出,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英雄,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造就英雄的三国时代。说出本课课题--三国鼎立

2.讲授三国鼎立的背景、三方势力的不断壮大、直至形成三国鼎立的过程及其原因,评价三分天下。

(1)讲授三国鼎立的背景。通过回忆上节课所学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理解三国鼎立是东汉以来历史发展的结果:凭借私人武装、武装割据。突出军阀混战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极大破坏,以便于理解三国发展经济的原因。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王粲.《七哀诗》

(2)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的社会情况: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政治败坏,

军阀割据。通过分析材料,知道三方力量致力于经济发展是为了恢复生产,壮大自己的力量,

从而在争战中取胜。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曹操.《屯田令》

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厉行耕战,加紧发展农业生产,实现了强兵足食,终于统一天下。

汉武帝时,为了巩固西北边防,抗击匈奴侵扰,曾在东起朔方,西至今居的大片地区设置屯

用,调用大量戍卒屯垦,平定西域后,又在西域屯田,就地解决军粮问题,省却了许多转运

之劳,对平定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认为这些做法都很值得借鉴,这样做可以使兵力强

盛,粮食充足,达到安定天下的目的。曹操正是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推行屯

田这一重要战略决策。

(3)知道三方势力为壮大自己所采取的措施:发展区域经济,重视人才;曹操在政治上

取得的优势在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通过文学书籍和影视作品,学生对这段历史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可以让学生回

答各国所笼络的人才。并由教师引导,回忆前面所学内容中有关朝代对人才的重视,让学生

体会到人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争做优秀人才,为国出力。

分析官渡之战,让学生了解此战役的意义: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中,袁绍有精兵10万,战马万匹,而曹军不过2万,从军队数量上看,袁军占

有明显优势。但是此战的结果却是曹胜袁败。原因有:第一,曹操挟天子之名,号召天下,

在政治上占优势。袁绍自恃豪门,打着"兼并"的旗号,政治上不得人心。第二,曹操内部稳

定,将士用命,尤其曹操善于用人,能及时采纳谋士们的正确意见,如荀彧的出谋划策起了

很大的作用。第三,曹操行事果断,战术灵活。

(4)了解三国建国的时间、地点、名称、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明确220年曹

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

鼎立局面形成。

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对此战与官渡之战进行比较。

一、战略错误:此战时机还不成熟。曹操逼得太紧,间接促成了孙刘联盟。

二、军事错误:1、劳师远征。2、水土不服。3、骄兵必败。4、舍长取短(不习水战的北方

军以水战方式战斗)。4、军心不一(相当一部分士兵是降来的)

三、1、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军中大闹疾病。2、冬天起东南风。

赤壁之战后,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了立足之地;

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5)分析评价三国鼎立的局面。a、三分天下是各方实力趋于均衡的结果,是一段比较

有序稳定的状态。b、与先前的割据、混战相对比,这个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

人民的安居乐业。c、这是一个短暂的均衡,必将被打破,新的统一趋势会随着出现。

公元前三世纪由战国的分裂到秦朝的统一;公元三世纪由东汉的统一到三国的分裂,在分裂

中有局部的统一。让学生明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材料见资料附录3。)

3.讲授经济重心的转移,理解这一转移发生的原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1)明确:从夏到秦汉,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西周定都镐京,关中地区成为奴隶社会政治经济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早;秦和西汉定都关中,使其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发展。黄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水平始终高于东南沿海和西南山地。

(2)东汉末年,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讲授汉末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材料见资料附录4。)(3)学习上表第③点。通过详细分析曹操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明确: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的措施。(材料见资料附录5。)

a、北方曹操的措施:屯田、兴修水利、革新技术;效果: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b、蜀汉的措施: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推动蒸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聚居地。效果:促进西南地区经济,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c、江南孙吴的措施:发展农业、手工业;迫使山越族耕种。效果: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

(4)分析课本45页小字。再次指出历史发展的趋势。

4.小结本课。

三分天下的政治局势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经阶段。三国时期促进了南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分裂的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谱写着壮丽的历史篇章。

[资料附录]

材料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王粲.《七哀诗》

材料二:"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晋书》卷十六《食货志》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霸业可成。"

--《三国志》卷一二《毛玠传》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魏书》

材料三: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但是统一的历史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已存在过四百多年统一的因素仍在程度不等地起看作用,统一仍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终于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范围,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161页

材料四:吴......对东南地区的开发,却也有显著的成就。长江中下游吴比东汉时经济

文化确是发展了。这首先由于东汉末年中原及江淮间大量流民逃入荆扬二州,他们带来了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使江东地区原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一些改进。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中国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一版,第278-279页

材料五:"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常有四万人且耕且守。"

--《通典》卷二《屯田》

(魏在淮颍地区)"修广淮阳、百尺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魏时因推广灌溉和耧犁播种技术)"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

--《三国志》卷十六《苍慈传》注引《魏略》

"白田(旱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数十斛。"

--《晋书》卷一六《傅玄传》

(曹魏后期从皖北到洛阳)"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材料六:(吴都建康)"其四野则畛畷无数,膏腴兼倍。"

--晋·左思·《吴都赋》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三国志》卷二十五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材料一: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食:吃)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汉书》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注:《汉书》为东汉时人所撰关于两汉的历史。《宋书》主要为记叙南朝时宋的历史。

(1)《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是什么?

(2)《宋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是什么?

(3)《宋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开发不够,生产力水平低,但江南物产丰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

(2)江南已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江南成为繁荣富庶之地。

(3)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人手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三国鼎立时期,各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江南的区域经济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让学生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会田园风光的意境,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 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二、合作探究 1.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但凡对于诗歌来说,题目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归”。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解说。 解说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叫一生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文围绕“归”字来写了哪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小结: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2.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诗人,“旧林”、“故渊”比喻诗人久违的田园。运用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它们一样早有想摆脱官场束缚,返归田园的愿望了,现在终于做到,并保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一种摆脱官场束缚的强烈愿望。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_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第一章课文目录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知识结构: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 棱柱与圆柱统称为柱体; (2)锥 棱锥:一般的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底面是三角锥、四边锥、五边锥……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旋转轴为圆锥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形成的面叫做圆锥的底面;斜边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棱锥与圆锥统称为锥体。 (3)台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棱台也有侧面、侧棱、顶点。 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原圆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圆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圆台也有侧面、母线、轴。 圆台和棱台统称为台体。 (4)球 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为球;

半圆的圆心叫做球的球心,半圆的半径叫做球的半径,半圆的直径叫做球的直径。 (5)组合体 由柱、锥、台、球等几何体组成的复杂的几何体叫组合体。 几种常凸多面体间的关系 一些特殊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和主要性质: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而其余每相侧棱垂直于底面 的棱柱 底面是正多边形的 直棱柱 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 面是正多边 形,且顶点在底 用一个平行于 棱锥底面的平 由正棱锥截得 的棱台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_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一、说教材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

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南赋》(王梦楼语)。而其实,《秋兴》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全册教案

Unit 1 Cultural relics I. 单元教学目标 II. 目标语言

II. 教材分析与教材重组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cultural relics为话题,旨在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学会描述它们的起源,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复习并掌握定语从句,能就如何保护和处理世界文化遗产给出自己的观点。 1.1 Warming up热身部分提供了四幅图片,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对于cultural relic的了解,并就此进行讨论。这部分的目的是呈现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文化遗产”。 1.2 Pre-reading是Reading的热身部分,提供了ambers的图片并就此此设计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极易引起学生对amber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prediction。 1.3 Reading是关于寻找丢失了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送给俄罗斯沙皇的那个琥珀房子的建立、转让、被毁、重建的整个历史。设计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以及讨论保护和重建文化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 Comprehending既有知识性的问题,同时又跳出了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评价,由易到难,有较好的梯度,全面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Exercise 1将人物及相关事件匹配,检验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Exercise 2 将所给的问题与段落匹配,是段落大意理解题;Exercise 3安排了对于重建lost cultural relics的意义进行讨论,使得学生能对本单元的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1.5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分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和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Exercise 1着重训练对英语单词解释的理解。Exercise 2 着重词汇在短文中的用法练习。要求学生按所给的语境填入所需的词汇。Exercise 3 专练belong to的词义和用法。在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中,分为四个练习,从课文中出现的定语从句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限定性定语从句及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联系和区别。再通过连句练习和造句练习来巩固本次所学定语从句的内容。 1.6 Using language分Reading and Listening、Speaking 及Reading and writing 三部分。以不同的学习形式:听、说、读、写,从不同的角度围绕本单元的目标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A版高一数学必修2 全套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算法初步 (1)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2)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例2:给出求1+2+3+4+5的一个算法. 解:算法1 按照逐一相加的程序进行 第一步:计算1+2,得到3;

第二步:将第一步中的运算结果3与3相加,得到6; 第三步:将第二步中的运算结果6与4相加,得到10; 第四步:将第三步中的运算结果10与5相加,得到15. 算法2 可以运用公式1+2+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直接计算 第一步: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 第二步:计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三步:输出运算结果. (说明算法不唯一) 例3:(课本第2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可推广到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说明算法的普遍性) 例4: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大致步骤是: 第一步:根据题意,选择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第二步:根据条件列出关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方程组; 第三步:解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代入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 三、算法的概念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对算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可操作或可计算的步骤,通过实施这些步骤来解决问题,通常把这些 在数学中,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 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四、知识应用 例5:(课本第3页例1)(难点是由质数的定义判断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错误!未找到引 用源。是否为质数的基本方法) 练习1:(课本第4页练习2)任意给定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设计一个算法求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所有因数. 解:根据因数的定义,可设计出下面的一个算法: 第一步:输入大于1的正整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园地 10-10 1950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安工大附中高一备课组 本单元教学设想: 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优美,情味浓厚。二是意蕴深,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三、实施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分析写景 2、体会情感 3.注重审美 4、品味语言 5、读写结合

四、单元教学安排 《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2课时,表达交流2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体会《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问题预设: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二教案合集

新课标高中英语必修二教案合集Unit 1 Cultural relics Part One: Teaching Design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Period 1: A sample lesson plan for Reading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Aims: To read about cultural relics To learn about The Restrictiv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I. Warming up Warming up by defining Good morning, class. This period we are going to read about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Before our reading, I’d like to know: A.What kind of old things are cultural relics? Are all the old things cultural relics? B.What is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C.To whom do cultural relics belong? Keys for reference: A. Cultural relics are physical remainders of what different peoples valued in the past and continue to value now. It can also be said that cultural relics are more than works of art, they are symbols of history and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past. B. No, not all the old objects are cultural relics. C. Each kind of relics preserves some aspec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each relic is still a unique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contributions. D. In a larger sense, it can be said that all the cultural relics belong to all peoples and whole societies, not a certain individual. Warming up by presenting Hi, everyone. Let’s look at the screen. I’ll present yo u some pictures. They all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设计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

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 练习题1.1 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 习题1.1 B组第2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短歌行》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象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恩……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象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里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思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的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课题:The Olympic Games 姓名:Mia Dong 学号:17 专业:英语班级: 4 课程名称: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 学期:2012至2013学年第二学期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 《The Olympic Games》教学设计 Mia Dong 外语系4班17 一、学情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 1、一般特征: 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压力大; 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合理,有的学生还不喜欢英语。 2、学习风格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还是局限于较为死板,习惯于题海战术,很 少有自发的对感兴趣的课题的研究或学习; 学生习惯于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较少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一直是较为死板地学 习,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融进课堂学习。 3、初学能力判断; 既一个学期的高中英语学习后,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有提高,但还需继续努力; 关于必修二已经学习了第一、二单元,学生基本可以接受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 前提是必须认真融入由教师带领的学习氛围中。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世界性的体育盛会──Olympic Games 为话题,旨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奥运会的起源、宗旨、以及古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 的兴趣爱好以及如何向别人推荐某一种爱好,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二、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一)教学模式 关于第二单元本环节——reading部分,采用教学问答模式、课堂授受模式、指导自 学模式、合作交流模式以及探究学习多种模式交叉运用。 (二)教学策略 主要是使用替代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其中 穿插问题引导方式,从而克服单一的替代式教学策略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 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为主,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 读书面语言为主,其中使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交叉使用。 四、教学平台 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辅之以少量板书,即多媒体课件教室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计划 本单元用6课时 第一课时: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第二课时: Speaking 第三课时: Reading 第四课时: Reading 第五课时: Language study 第六课时: Integrating skills (注:本课件为教学计划中的第三课时) 六、教学动力和动机 关于第三单元本环节教学,教师通过展示学生普遍关注的或喜欢的图片调动学习兴 趣,并且共同讨论学习各种有趣的运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告知学生在reading 后有课堂测验,从而使学生感到较小的压力,促进学习积极性,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和教学目标。 七、教学具体环节

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教案 《空间中的距离》 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教案 《空间中的距离》 新人教版必修2 例题: 1. 如图,四棱锥ABCD P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A 底面,且6==AB PA ,则直线AD 与平面PBC 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 2. 正方体中,棱长为1,若点F E ,分别是棱1DD BC ,的中点,则点1B 到平面ABF 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 3. 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点O 为棱11C A 的中点,则点O 到平面11D ABC 的距离为__________;

空间中的角 异面直线成角: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常把异面直线通过找平行线(平行四边形或中位线)平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求得.但要注意异面直线成角的范围是(]00900,; 直线与平面成角: 范围是[]00900,,若成角为00,则直线在平面内或直线与平面平行;若成角为090,则称直线与平面垂直; 若成角为()00900,,则直线与平面相交但不垂直,求解的一般方法是: ⑴确定斜线与平面的交点,即斜足; ⑵经过斜线上除去斜足外任意一点做平面的垂线,确定垂足,进而确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斜足与垂足连线); ⑶确定由垂线,斜线及其射影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其中斜线与射影的夹角即为直线与平面的成角; 例题: 1.三棱锥ABC P -中,⊥PA 平面ABC ,090=∠BAC ,AB PA =,求直线PB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2.BMC Rt ?中,斜边5=BM ,BM 在平面ABC 上的射影4=AB , 060=∠MBC ,求MC 与平面A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练习: 1.正方体中,F E ,分别是111D A AA ,的中点,点O 是平面1BC 的中心,求: ().1B A 1与平面1BD 所成的角; ()EF .2与面11C A 所成的角; ().3AO 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正切值; A B C D A B C D E F O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_ 第一单元-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5-music-warming-up-and-reading教案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播放音乐,小组赛等形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环节层次清楚,衔接自然,环环相扣。The Band That Wasn’t是一篇以介绍美国知名乐队组合The Monkees的发展历程为主的文章。教学设计分成四个部分:热身—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热身部分学生通过听音乐、口头交流、看图片及游戏等多种形式来了解音乐的形式和风格,由组合SHE的歌曲Super Star导入阅读教学。阅读前呈现The Monkees组合的信息和欣赏其代表作品及学生谈自己对该乐队的初步认识这三个活动组成,为阅读提供背景知识。阅读过程主要通过快速阅读和仔细阅读完成阅读任务来达到阅读教学目标。然后完成课文内容填空,回顾The Monkees发展历程。阅读后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并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复述课文和写一篇自己喜欢歌手和乐队的内容教学设计以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3. 采用了新课标提倡的任务型教学途径。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多项学习任务,如;跟学英文儿歌谈感受,看图和听音乐配对音乐的形式,读文找主题句,查找细节信息,完成内容填空等,促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各种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反思 这堂课基本做到了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愉快度过,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其情感教育。这堂课的完成使我感到欣慰,值得我深思。 首先,良好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成功的一半,它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和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和艺术性。总体来说,这节课的导入是比较成功的,切入点是让学生欣赏音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话“教有趣,必乐学”。学习兴趣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设计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适中,尽量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在任务的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本堂课的细节理解部分难度合适,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 再次,只有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只有使课堂交际化,师生才能融合在智力与情感的交际过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创设了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 但是,本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 1、由于本堂课任务多,容量大,导致完成任务时间较紧,今后应注意教学步骤间的紧密衔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2、在实现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包括必要的简单示范,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全部教案(最全最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由六根火柴最多可搭成几个三角形?(空间:4个) 2在我们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 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

3、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 问题:请根据某种标准对以上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二)、研探新知 空间几何体:多面体(面、棱、顶点):棱柱、棱锥、棱台; 旋转体(轴):圆柱、圆锥、圆台、球。 1、棱柱的结构特征: (1)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 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 (2)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棱柱的概念): ①有两个面互相平行;②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③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 (3)棱柱的表示法及分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1、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囚绿”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 ②“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快速阅读课文,明确行文线索 恋绿(1 —7 ) 囚绿(8 —11) 释绿(12—13)

念绿(14 ) 3、学生朗读“囚绿”的经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②常春藤具有怎样的特点? 蓬勃、固执、向阳 ③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三、拓展延伸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