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川藏边茶马古道上的城镇

论川藏边茶马古道上的城镇

论川藏边茶马古道上的城镇
论川藏边茶马古道上的城镇

分类号:密级:

学校代码: 10695 学号: 108203306

硕士学位论文

论川藏边茶马古道上的城镇

姓名宋家乐

指导教师彭陟焱教授

学科专业专门史

申请学位类别历史学硕士

论文提交日期二0一一年四月

论文答辩日期二0一一年五月

西藏民族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

陕西·咸阳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内容摘要 ......................................................................................................................................... II Abstract.......................................................................................................................................... I II 绪论 .. (1)

第一章汉藏间茶马古道 (4)

第一节汉藏之间茶马古道的开通 (4)

第二节汉藏茶马古道的产生及发展 (6)

第三节茶马古道的发展历程 (8)

(一)早期的茶马古道 (11)

(二)唐宋之茶马古道 (12)

(三)元明清之茶马古道 (13)

第二章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门户—邛崃 (14)

第一节川藏茶马古道的起始地 (15)

第二节川藏茶马古道对邛崃的影响 (17)

第三章川藏茶马古道必经之地—雅安 (19)

第一节雅安概述 (19)

第二节雅安藏茶与茶马互市 (21)

第三节茶马互市对雅安的影响 (24)

第四章川藏茶马古道上的商品集散地—打箭炉 (27)

第一节打箭炉概况 (27)

第二节打箭炉之商帮 (31)

第三节打箭炉独具特色的三大特殊行业 (34)

第四节打箭炉之城镇建筑 (41)

第五章川藏茶马古道上的中转站—昌都 (43)

第一节昌都与茶马古道 (44)

第二节茶马古道对昌都文化的影响 (46)

第三节茶马古道对昌都经济的影响 (47)

结语 (50)

参考文献 (51)

致谢 ................................................................................................................................................ I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II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的声明......................................................................................................... I II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I V

内容摘要

“茶马古道”源于茶马互市,就茶马互市而言,是在封建国家的范围内,由政府主持和组织的一种易货贸易,即是以物易物的一种交换活动。它产生于唐代,盛行于宋朝,而衰落于清朝。在上述各个时期,朝廷大都关注茶马互市的推行,尤其是明朝和清初,统治者着重管理,力求有序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清朝乾隆以后,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茶马互市制度完成了它的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汉藏之间的友好交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汉藏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关系。两个民族之间开展的茶马互市就是相互交往的一个例证,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汉藏民族之间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汉藏民族的经济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茶马互市的不断发展,一些城镇在川、藏边兴起和繁荣起来。

本文拟就以茶马古道对川藏边城镇发展的影响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藏、汉文献资料,运用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历史地理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川藏边邛崃、雅安、打箭炉、昌都等城镇产生、发展历程的论述,探讨茶马互市对川藏边城镇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茶马古道;川藏边;城镇发展

Abstract

Tea Horse Road from the tea-horse trade, on the tea-horse trade, it is a feudal state in the context of government-sponsored and organized by the kind of barter trade, that is, a barter exchange activity. It is produced from the Tang Dynasty, 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decline of the Qing Dynasty. In each of these periods, the court concerned about the tea-horse trade most of the implementation, especially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rulers focused on management, and strive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have achieved some results. After the Qing Dynasty Emperor Qianlong, along with the national unity, the tea-horse trade system had completed its mission, and gradually withdrew from the stage of history.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Tibetan have a long history, in long -term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Sino-Tibetan ethnic group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forged unbreakab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arried out the tea-horse trade is an example of interaction, it wa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exchange between the Han and Tibetanpeopl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the Sino-Tibetan ethnic groups economic prosperity had a positive effe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ea-horse trade, a number of cities and towns in Sichuan, the Tibetan side of the rise nd prosperity

This paper on the Tea Horse Road on the impact of the Sichuan-Tibet border acts as the center of town development, the use of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rough the Tibeta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use of analysis and synthesis, history and logic, history and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he Sichuan-Tibet border Qionglai, Yaan, Dajianlu, Changdu and other towns’discourse about production﹑development, discussing the Sichuan-Tibet Tea-horse trade on the side of the impact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its role.

Key words:Tea-horse trade; Sichuan-Tibet border town; Impact

绪论

一基本含义的界定、目的和意义

(一)、含义的界定

今日我们所谓的“茶马古道”,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马道”或“古道”。它主要穿梭于今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所处的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也是我国古代西部地区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汉藏民族间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之道。

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载体,在唐朝就有文献记载,唐宋期间极为繁荣,元朝略呈颓势,明至清前期达到顶峰,而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茶马古道为沟通内地与边疆的关系,为促进内地与边疆的交流,为增进内地人民与边疆地区人民的融合等作用和意义不可小视。

(二)、目的和意义

如果仅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城市众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城市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全面,且起步较晚。在要求学者对城市的研究更加广泛和细致的同时,也为对城市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了空间。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学者对城市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把精力放在了改革开放后兴起的当代城市,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近代甚至更早的城市的研究却很少涉猎,显然,开展对近代、古代城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笔者想以“论川藏边茶马古道上的城镇”为题,并以茶马古道为切入点,着重阐述川藏边茶马古道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刻意论述川藏边茶马古道与川藏边沿线城镇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川城镇兴起的时间较早,可以追溯到唐宋以前。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兴起较早的城镇并没有发展为现代城市,有些甚至消失了。此种情况下,民族地区的城市史作为中国城市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考其发展得失,在这个重视民族和谐的时代极具现实意义。

开展茶马互市对川藏线上城镇发展的影响之研究,对今天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藏区的施政,特别是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同时通过茶马互市所体现出的汉藏文化的相互兼容和人与人之间诚信处事的态度,对今天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加强民族交流提供有稽可查的例证和参考。二研究方法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方法,就是人们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部分加以考察的方法。综合方法,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把对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和方面的认识重新综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本文对茶马互市对川藏线几个较有名气城镇的影响的考察,都是建立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之上。

(二)、历史和逻辑

历史方法,指的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进行研究,以事实描述的形式展示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逻辑方法,就是以判断、推理等理论形式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三)、历史地理研究方法

所谓历史地理研究方法,指的是研究历史时期的人和地关系的方法。本文分析雅安、打箭炉等城镇的发展、壮大时采用了历史地理的方法。更能显现雅安、打箭炉等的特殊性。

(四)、史论综合研究方法

史论综合研究方法,指的是在研究中将历史的事实和得出的结论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采用此研究方法较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来源

国外学者对中国近代城市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的施坚雅(W.Skinner)、魏非德(Frederic Wakeman)、澳大利亚学者马丁(Brain G. Martin)等为代表的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他们对中国城市的研究仅局限于近代东部沿海大城市,对中国西部特别是康藏地区的城市研究关注甚少。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类似国外学者,仅关注近代城市,且起步较晚,但在对单体城市、区域城市、不同类型城市、近代城市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有张仲礼老师《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和《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隗瀛涛老师《中国

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和《近代重庆城市史》等一批作品问世。关于对雅安的研究有杨绍淮老师《雅安边茶与川藏茶马古道》等,关于打箭炉的研究有吴吉远老师《川藏贸易重镇----清代打箭炉城的产生和发展》,马月华老师《打箭炉的传说及地名刍议》等,关于昌都的研究有陈丹老师《西藏的东大门---昌都》等,对几个城镇进行综合研究的有周毓华、彭陟焱老师《试析茶马互市对川滇藏边城镇发展的影响》等。

但是上述研究大都局限于单个城市,且对中国西部城市研究工作做得很少,对康藏地区的城市研究关注不够。

本文参考的资料包括档案资料、相关的史料、专著以及各种期刊等。这些资料主要来源于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第一章汉藏间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个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字眼,自唐宋至清末存续了一千余年,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彰显着其在中国古代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影响。

人们所知晓的“茶马古道”只是一种存在于大脑中的中国古代西部的交通运输线的概念,实际上这种概念也能从早期的文献中找到印迹,而后镌刻在脑海中,大多数人并没有深究其存在的价值和影响,更不了解“茶马古道”及茶马互市对当时和后世的中原地区,尤其是川、藏地区带来的巨大影响。

“茶马古道”,通常指我国西南地区以川藏、滇藏两条东西向的以“茶马互市”干道为主的商贸通道,有时也叫“茶马互市”。川藏线“茶马古道”,其主道由今成都出发,沿今川西邛崃山南麓,西经邛崃、名山、雅安、汉源、泸定、康定,再向西经理塘、巴塘至西藏昌都或北经甘孜、德格至昌都,然后西经林芝到拉萨。滇藏线所经路线非本文所述范围,不在此述之。

事实上茶马互市、茶马贸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较为广泛的空间和地域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不仅内地和西藏之间存在茶马贸易,而且内地与古代西北(今新疆地区)和北方(今蒙古高原地区)地区均有此种贸易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时期,内地和回纥之间的茶马贸易的兴盛远甚于西藏地区。究其原因,“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①鉴于此,在中国内地和西藏、新疆等边疆之地出现以茶马贸易而形成的贸易古道在所难免,谓之“茶马古道”。中原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对马匹的需求量大增,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古代,马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装备必需品,又是中国古代财富一种象征,马在中原地区极其受宠;而边疆之民以肉、奶为生,对茶叶产生了很强烈的依赖性,双方的各有所需促成了“茶马古道”的开辟和茶马互市的形成。

第一节汉藏之间茶马古道的开通

无论是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还是西藏人民与中原地区人民关①《明经世文编》卷149王廷相:《王氏家藏集》卷2《严茶(蜀茶)》,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版,第1489

系的不断增强,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便是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互补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紧密联系。追溯历史,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青藏高原和内地的经济往来就初现端倪,这种经济往来的逐步建成归根到底是以畜牧业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青藏高原地区和以农耕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原地区之间相互补充的结果。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不固步自封,而是重视与内地唐王朝之间的交往,在两个王朝几乎同时存在的两百多年间,交往几乎没有中断,尤其是经济往来十分频繁。值得一提的是,打开唐蕃关系新局面的文成公主不远万里,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开辟了唐蕃和亲历史的新纪元。自此,吐蕃和唐王朝之间渐渐疏通了唐蕃交往的大道,后人谓之唐蕃古道,也叫丝绸之路。

唐蕃丝绸之路的繁盛及唐蕃联姻,文成公主功不可没。文成公主进藏之时,除了带去大批的物品、书籍、器皿和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之外,还有佛经360卷、丝绸两万件、工艺书籍60种、药物404种、茶叶茶具等①。随着唐高宗继位,继续维护汉藏友好,封授松赞干布,并赐物。作为回应,吐蕃派使者献金银珠宝请设太宗灵座之前。可见,茶叶在这时已传入吐蕃,但是,此时双方的交往并非以茶叶为主,而以丝绸贸易为主。

基于此,我们可以说,茶马古道在唐朝时期已经开始运作了。根据吐蕃使者的要求,赏赐品中有茶叶,从吐蕃方面来看,与唐交往之使者所贡献给唐朝的物品既有茶叶又有马匹,我们能否将唐蕃古道就称之为茶马贸易或茶马互市呢?显然不能这样认为,从双方赏赐和贡献的物品不难看出,占据双方交往主导地位的依旧是丝绸贸易。但由于蕃人生活习惯的特殊,对茶叶的需求量有增无减,对茶叶的依赖性日益增强。至此,茶叶不仅成为西藏上层王公贵族的日常消费品,同时也成了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加之唐朝初期,皇帝笃信佛法,致使禅宗兴盛。随着吐蕃与唐王朝关系的密切,禅宗僧人也进入藏地传播佛法,自然会影响到吐蕃僧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而“坐禅之僧,不休息,又不夕食,但可以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②由此构成吐蕃社会的王公贵人、普通百姓、僧人三个层面均离不开茶叶的局面,甚至嗜茶如命,一日无茶,社会为之不要。显然茶叶的作用随着唐蕃关系的逐渐深入已超过了原来位居其上的丝绸而占据主导地位,至此“唐蕃古道”渐成“茶马古道”。

①萨迦?索南坚赞著,陈庆英译:《王统世系明鉴》汉文版,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91-93页。

由此可见,“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关系,诚如张云先生所言:“茶马古道”是在“唐蕃古道”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更多时候是交叉的、同一的;只是由于时间的不同,古道所呈现的交换内容不同而已。而物物交换业绝不仅局限于茶马的交易,其间也充斥了对于双方来说所缺之物,总之“茶马古道”或“唐蕃古道”也可谓之汉藏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①

第二节汉藏茶马古道的产生及发展

自唐开始的“唐蕃古道”历经时间的考验,风雨的侵蚀,商人的不间断往来和大批物品的西渐东移,大量马匹踏入内地和数量可观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西输而显得生机勃勃。宋时,随着茶叶和马匹的互输,唐蕃开创的“唐蕃古道”已发展成为富有宋朝时代特色的“茶马古道”了。

至此,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便出现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宋朝的建立是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而实现了后周与北宋政权的更替,因此,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以免重蹈覆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政权的削弱,为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虎视眈眈,且时常为之所扰。面对威胁,宋在西北地区部署兵力,应付西夏、辽的无休止的挑衅,而西夏、辽以骑兵为特色占据优势,宋朝政权为了组建大规模的骑兵,急需马匹。而宋朝是不可能从西夏、辽购得马匹的。所以,茶叶等物品便成了天然的换马产品。宋便把以茶换马之目光投向西南。而西北地区盛产马匹,且马种优良,体壮膘肥,适应高原气候环境,可谓战争佳品。茶叶又是藏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藏区也流传“藏人可三日不食,但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诚如“番人食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②。藏地不产茶,必须从外地输入,这种内地缺马,藏地少茶的现实促成了“茶马古道”作用的发挥,双方之间的茶马贸易也随着各自所需的程度呈盛衰之势。

内地到藏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主要从四川、云南、青海等省进入西藏。对于川藏之间存在的“茶马古道”究竟有几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达成一致。川藏两地之间山水纵横交错,绵延不断,且悬崖峭壁随处可见,鲜见平坦之途;大凡有高山之处,水源丰富,冬有冰雪覆盖,夏有洪水泛滥;山、水交相辉

①张云:《中国西藏问题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86-87页。

映,互为屏障,为“茶马古道”的开辟设置了重重阻隔。由于气候、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可能使“茶马古道”改变路线。但毋庸置疑的是,处处皆高山峻岭,遍地有雪、水之现实,也决定了古代川藏“茶马古道”的相对稳定性。在当时生产力状况下,人们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利用现代化工具对山水进行有效地改造和利用,因此,从中原地区到西藏地方的川藏“茶马古道”不会存在多条。

根据史载,川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可以分为两条:一条为南道,既从今四川省雅安市翻过二郎山,途径康定、西藏的昌都,将雅安所产之茶输入拉萨。所经之地中康定、昌都是较为重要的中转站和交通枢纽。另一条为北路,同样是从茶乡雅安出发,路经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到达昌都,然后再由昌都将茶运往拉萨。①所经之路相对于南线地点较多,但康定和昌都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和南线一样至关重要。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另外两条路线的说法,即东起四川雅安,经泸定、康定,过理塘、巴塘、芒康,过邦达草原到昌都,再到拉萨;或从康定经甘孜、德格,过金沙江经江达、察雅进入昌都,再向西到拉萨。②川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在不同时期的作用稍有不同,唐蕃时期由于刚刚开辟,作用有限,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宋朝时期,鉴于茶马对双方来说都达到急需之程度,且较为制度化,使茶马互市得以繁盛;元朝时期,由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不缺马匹,茶马互市一度沉寂;明时,茶马互市受中央王朝重视,且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制度,较为活跃;清初依然盛行,后期作用略有发展但后劲不足直至消失。

“茶马古道”的繁盛也预示着茶马贸易的盛行,藏区“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现实和内地中央王朝一贯提倡的“国家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马”的既定国策,构成了茶马贸易盛行的基础。

茶叶这种关系和影响着藏人生活的饮品,牵动了不少西藏上层和藏区百姓的心弦,也有力促成了藏人利用自己处处皆马的优势,不畏艰险,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前往川地以换取所饮之茶。

纵观茶马交易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贡马(朝贡),也就是藏族的头人向中央王朝以朝贡的方式贡马,以便获得茶叶、丝绸和较为珍贵的赏赐品。这种贸易是以经济为纽带,实现中央王朝对藏族地区进行政治统治的方式之一。由于

①张云:《中国西藏问题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内地中央政府一般采用厚往薄来的政策,以换取西藏首领对封建中央王朝的归顺,出于此种原因,献马者接踵而至,经常游走于内地和西藏之间。

另一种贸易方式就是两地的民间商人按照双方达成的行规直接进行贸易,双方对物品的急需也对民间贸易产生了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作用,更主要的是藏族商人利用交易物品的差价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促成了民间贸易的繁荣。

最后一种是官办形式。以川藏茶马互市繁盛的宋朝为例,朝廷所得大量战马主要来自甘、青和西藏那曲等地方,这些战马的所得也主要通过茶马互市,一部分良马作充军之用,普通马匹则充斥于良田,以务农桑,借以满足朝廷军用及民用之需。

第三节茶马古道的发展历程

“茶马古道”是在茶马互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藏之间的茶马互市大体来看呈现出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之特点。而在清代后期,满清统治气数已尽,百废待兴,风雨飘摇,现大厦将倾之势,且无回天之力。在此种环境之下,行径千年历程伴随茶马古道应运而生的茶马互市也江河日下,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

唐蕃古道由于文成公主西嫁吐蕃而开辟,也由于文成公主西嫁吐蕃而使唐蕃关系进入了新的局面,也为此拉开了唐蕃之间互通有无的帷幕,从此便建立了以丝绸为纽带也兼顾其他产品(诸如茶叶)的互市关系。唐德宗二年(781),奉命出使唐蕃完成唐蕃会盟的唐监察御史常鲁公遇有以下之事,据史书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此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冒明者,此‘浥湖者’。”①以此为证,说明在唐朝之时,内地茶叶已输入西藏。据《新唐书?吐蕃传》载:唐开元十九年(731),唐遂吐蕃之愿,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开设互市。吐蕃又于唐元和十年(815)复提互市之案,应许之,增开陇州寨(今陕西省陇县)为市,以内地所产丝绸,茶品及吐蕃所缺其他物品换取战争所需之马。②不可否认唐蕃之间的茶马互市远没有形成定制,也不规范,更没有较大的规模,到了宋朝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①(唐)李肇:《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66页。

宋朝政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以文治国的蓝本,加之多数皇帝的无能,势必遭到北辽、西夏的侵犯,战争难免,需要大量战马。而藏族之民“食肉饮酪,故贵茶”,“其所嗜唯茶,而乏茶”,所以“颇以善马至边”①以换取所嗜之品,建立以茶马互市为中心的经济联系成为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为此,在四川成都府路设立“茶场司”,在秦川、渭州、阶州、文州等地设置招马司。在产茶之地设“茶司”,并于熙宁八年(1075),神宗皇帝纳李杞之议,茶马并司,令提举买马官之政又管买茶之事,以雅州名山茶专用于熙河博马。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②同时开辟多个马场,并严辞责令马场所在之地官员,办理茶马交易,并以此作为官员是否升迁的考核项目,以此检验官员之政绩是否卓越。此项措施的出台,有力促进了茶马贸易数量的卓然上升。

时至元代,由于统治者出身于草原之地,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马源充足,自然不像宋朝那样对藏区马匹有强烈的依赖性,元朝中央不再重视茶马交易,茶马互市随之黯然失色。但出于政治目的,实现对西藏地方的管辖和治理,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对茶叶的控制,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榷成都茶,在京兆(治西安)、巩昌(治甘肃陇西县)置局发卖,严禁私自采卖。次年(1269)又设西蜀四川监榷茶场使司掌之。③并于十四年(1277)再“置榷场于碉门、黎州与吐蕃贸易”。④

明代时期,又将茶马互市提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明代茶马互市更富有时代政治色彩且效果更加明显。

明朝作为承唐、宋、元而启清的一个新的中央王朝,尤其是延续了元朝将西藏纳入祖国版图这一历史事实之后,对内地与边区之地的贸易,特别是制度方面作了更加符合其利益的调整,使内地和西藏之间的茶马互市空前繁荣,相关制度更趋严密、完善,达到了古代茶马贸易的峰值。

明朝统治者像唐宋一样,力图控制汉“夷”(内地汉人与边区少数民族)茶马互市,使边区之地纳入自己所设之轨道,并以政策之形式固定下来,并贯彻实施,借此为其统治服务。恰如明都御史杨一清在疏中所言:“且金城以西,绵亘数千里,以马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

①(元)脱脱:《宋史》卷167《职官志》,中华书局,1977年,第3969页。

②(元)脱脱:《宋史》卷167《职官志》,中华书局,1977年,第3969页。

③(明)宋濂:《元史》《食货二·茶法》,中华书局,1976年,第2393页。

死,以是羁縻之,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①与“帝(明太祖朱元璋)绸缪边防、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以强中国。”②之思想如出一辙。故明太祖始置茶马司,如《国榷》载,洪武五年(1371)置秦州茶马司(今天水),而后又设洮州茶马司(今临潭)。洪武六年(1372)置河州茶马司(今临夏),十九年(1385)又置雅州(今雅安)茶马司。终明一代,官办、贡马、民间三种贸易形式运行其间。对藏区而言,“马赋差发”,“金牌信符”的实施,使明中央政府严格控制了茶马互市,促使藏人驱马贸易,明朝因此获得了大量马匹,藏区也较为稳定的获得了大批生活用茶。明后期,连年战争,自然灾害频发,中央政府对茶马的控制力度有所松弛,无暇顾及。但由于利润的驱使,致使一度遭到禁行的民间贸易活跃起来,逐渐代替了官办贸易,成为明后期茶马互市的生力军。

清代之茶马互市的条件有所改善,困难程度相对变少,但官办互市地位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呈逐渐下降之势。乾隆后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边疆巩固,且“牧地广于前代”,③马匹不乏。又茶叶市场分布广泛,遍地之民不必拘于与清政府交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所需茶叶。此种局面致使茶马互市难以为继,相反在日益否定着其存在的价值,全面废止茶马互市之运营便指日可待了。至此茶马互市走到了尽头,终止了使命。

历代中央政权都十分重视汉藏之间茶马互市的原因,恰如李三谋在《明清茶马互市探析》中所指:“茶马互市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传统的官贸活动形式,极具政治性和军事性”。④两宋深有体会,连年边事不断,烽烟四起,致马匹之匮,急于求得,两宋之特别重视与其关系重大。时至明清二朝,中央政府将茶马互市作为一种控夷之策,继承发展,以体现明政府“假藉市易以羁縻控驭,为制番上策”⑤之意及清“睦邻不以金樽,控驭不以师旅。以市微物,寄疆场之大权,其惟茶守。我之所有,彼之所无。我从而重之,彼亦习之”⑥之念,达到政治上控制边区,经济上制约边区的双重目的。

内地和藏区之茶马贸易,无论对历代中央王朝和内地汉族人民,还是对藏地广大藏族人民来说,意义都非同寻常。通过交易,互通有无,使中央王朝也增加

①东北少数民族史料摘编:《明经世文篇》卷115,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01-1702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80《食货志》,中华书局,1997年,第1949页。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征榷.》,中华书局,1986年,第143-191页。

④李三谋:《明清茶马互市探析》,《农业考古》,1997(04)。

⑤查郎阿:乾隆《甘肃通志》卷19《茶马》,线装本,1736年。

了边区少数民族的吸引力、内附力。与此同时,使中央政府控制边区之地的能力增强,也使中原地区保持了与边区人民的友好关系,维护了祖国统一,增强了民族团结,扩大了双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促进藏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藏族地区的联系,开辟了多条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

自开辟唐蕃古道以来,至清乾隆以后茶马制度终止的一千多年的春夏轮回,多条茶马古道通向西藏地区,其中有川藏线、滇藏线、青藏线、陕甘线、云南线等,都是我国古代因以茶易马、茶马互市而兴起并发展的商贸通道。以川藏线、青藏线、滇藏线为主道,辅以多条支线,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其中川藏线最早、最大。

南宋时,雅安茶叶运输由原川、陕、甘、藏或川、甘、青、藏改为直接运输,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川藏茶马古道”。

就川藏“茶马古道”的路线而言,具体说有南、北两条路线,都以产茶盛地雅安为起点,途径康定,再由此地一分为二;南线由康定出发向南而行,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到昌都,再从昌都而抵拉萨,而后到达尼泊尔,印度和克什米尔,由此又叫“康南大道”。北线也起于康定,道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昌都,而后通往拉萨等卫藏地区,也叫“康北大道”或“碉门道”。

(一)、早期的茶马古道

四川古称“巴蜀之地”、“天府之国”,素有中国茶乡的美誉。据史书记载,汉藏茶马古道的正式开通应始于唐和吐蕃之间的交往。至于茶的传入,藏文史籍《汉藏史集》中说:“吐蕃赞普都松莽布支(676---704)在位期间身染重疾,医生无法调理,无奈之下,寄希望于饮食,出于好奇,将小鸟所衔之物含入口中,顿感清香,令煮之,好喝。道令臣下寻之,最终在汉地现之,病情好转,又令属下找饮之器物,汉帝派工匠制之。”①可见,吐蕃对茶已有认识。且也可推断吐蕃之地传入茶的时间应是都松莽布支在位期间。茶的传入吐蕃可以佐证“茶马古道”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了。

关于茶叶贸易的记载体现在“武阳买茶”②就是赶到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①达仓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汉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2-93页。

双江镇)去买回茶叶。同时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也以此被视为是我国最早的种茶和销售茶的地方。

唐蕃以“和亲”方式确立之后,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唐蕃古道正式开通。文成公主由唐入蕃而带去的大量物品为吐蕃王室所嗜,尤其是茶叶的“神奇”作用为赞普所认同,吐蕃对茶叶之需激增,加之川西高原诸羌部落对茶的需求有增无减,又岷山和邛崃山等地茶叶生产的兴旺,使川西地区与川西高原诸羌部落及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呈渐渐扩大的事态,兴起已成定势。

唐代后期战乱不止,政权纷立,互不统属。前蜀王建得蜀,重视茶叶贸易,着力发展茶叶生产。“唐昭宗天复三年(903),次‘贡茶、布十万(担)’”。①可见唐朝时期地方政权上贡朝廷茶叶数量之巨,也足见茶叶在当时非常珍贵并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904年,王建杰和亲(秦王李茂贞与王建之女)之际,“许之茶、布……秦王大喜”。王建借茶以达政治目的,同时招致了唐王室成员的欢喜。

为规范对茶叶贸易的管理,王建制定“榷茶法”。使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有了保障,但生产的大量茶叶除供给唐王室和大臣及自己享用之外,一部分用作与羌的马匹交易。“‘集诸州马,大阅于星宿山,官马八千,私马四千’,而马之来源,乃出自建以骑将起家,故得蜀之后,于文、黎、雅、茂诸州多市蕃马,十年之间遂及兹数”②。可以看出,所得之马来源于羌蕃部落,且通过茶马贸易形式换得。而蕃马之出产地点,即今天的甘肃文县西北、四川汉源、雅安、茂县一带,即岷山、邛崃山产茶区,而这一带也正是自王建建蜀至宋代以来一直为官方茶马互市的主要区域。因此,川西羌蕃部落开展大规模的官方茶马贸易始于唐末王建治蜀时期。

(二)、唐宋之茶马古道

唐朝立于东土,而吐蕃兴于青藏高原。文成、金城两位公主相继嫁吐蕃赞普,推动吐蕃社会渐成“仰慕华风”之气。茶叶之特殊功效为吐蕃王室所认同,加之王室信佛,助推僧人饮之。仅此,意味着茶之大量传入吐蕃。藏史称:“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后来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衮布又向噶米王①参见徐学书:《邛崃—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起始地》,《中华文化论坛》,2008(12)。

学会烹茶,这以后便依次穿了下来”。①唐人陆羽《茶经》也载:茶在唐代有五种名称,其中一称便是曰槚,其味甘;藏语称茶为“槚”(ja),称呼相同,足见茶叶输入之量,影响之巨。

吐蕃社会末期,朗达玛“灭佛”之后,僧人寺院被毁,处境举步维艰,大量隐蔽民间,以待时机。融入民间之僧人饮茶方式影响周边之人,渐渐藏区的普通百姓也用茶。而唐之“安史之乱”爆发,国家各业受损,由盛而衰。出于军事、农业等实际情况需购入大量马匹,国家财力紧张,便以丝绸、茶与吐蕃等边区交易。官、民贸易并兴,迅速发展。五代十国及两宋迭兴时期,中土之乱频发,边区之战频仍。马匹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鉴于茶对藏区的影响,便加强对茶叶贸易的管理,在茶马互市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以茶易马”制度,作为国策开始实施,从而保证了对藏区茶叶的供应,也促进了藏区茶叶的广泛普及和饮茶之习得以长足发展。“茶马古道”随之有了较大的拓展空间。

(三)、元明清之茶马古道

元代,中原与西藏关系跃上一层,有了新的政治涵义,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元中央王朝出于政治目的,大兴驿站,便利了中原特别是四川西部与藏区的联系,也将川藏“茶马古道”大大推进。明朝建立之初,将大量兵力部署于北方边境,以抗元旧部,无大兵置于西部,为继续对西藏实施统治发号施令,明政府重视茶叶对安定藏民、巩固边防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更为严密的互市制度。此外又置茶马司,专务茶马之政,同时强调严禁私运茶叶,‘重抑茶之投机行为’。明法规定:“私茶出境者罪死,虽勋无贷。”②明朱元璋之婿欧阳伦由于利益驱使,私运茶叶,以身试法,遭人检举而事发,朱元璋以法制人,大义灭亲,处死驸马,足见此法之严。

明“多封众建,尚用僧人”之策的实施及薄来厚往原则的运用,使西藏上层、地方头人,纷纷朝贡求封,来往之人不绝于道,“今来进贡,专讨食茶”③之奏时现。为加强茶区与藏区的联系,方便运茶,明政府下令辟山,开通从碉门(天全)

①达仓宗巴·班觉桑布,陈庆英译:《汉藏史集》汉译本,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0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92《兵志四??马政》,中华书局,1997年,第2276页。

至长河西(康定)之“碉门路”茶道①。这样四川不仅是茶叶的主产区,也成了“茶马互市”的贸易区。

清代,时局变换,四川在治藏问题方面作用上升,驻藏官员、所派戎军、所运需饷等大都出于四川。川藏联系频繁,川藏关系密切,“茶马贸易”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增强。此时的茶马互市已不拘泥于茶马交易,而是以茶为主,辅以其他物资的全面贸易。康熙在位期间,茶马互市的规模之大,交易数量可观。只是乾隆后期时过境迁,逐渐衰落直至终止。

川藏“茶马古道”及茶马互市促进了川藏人民之间的联系,沟通了藏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藏区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力促进了川藏边区城镇如四川之邛崃、雅安(雅州)、理塘、松潘、打箭炉(康定),西藏之昌都等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①周毓华,彭陟焱:《试析茶马互市对川滇藏边城镇发展的影响》,《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第二章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门户—邛崃

在因川藏“茶马古道”而兴起或发展起来的城镇中,四川省的邛崃不可忽视。邛崃在历史上长期以邛州为名,素有“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誉,是我国古代茶马古道上的一个中转站,茶以此为起点,运往青藏之地,地位十分重要。

第一节川藏茶马古道的起始地

邛崃(今四川省成都邛崃市)也称临邛,究其原因乃其位于邛崃山附近,故而得名,“临邛县,(蜀)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人实之”。①依此可知“临邛”名称由来与邛人有关。“邛崃山,本名邛筰山,故邛人,筰人界也”。②又云“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故名邛崃”。自此,临邛之名的来历与邛人居此必关联密切。此外,还有关于邛崃地势的记载。

临邛“屏蔽川蜀,控扼西番,邛峡、零关,近资雨冀之势;清溪、大渡河,遥为肩背之形。使任得其人,未始不可以靖西山之烽火,戢南诏之戈矛也。说者谓唐置定边军,而西川益以多事,州不足为缓急之藉也,岂笃论哉”。③可见,邛州在古代真乃要津,兵家必争之地。史又载:“临邛冶铁致富的卓王孙德先人乃战国时期的赵人,公元前222年秦攻破赵国,把卓氏俘虏后迁移到四川广元,而卓氏认为广元土地贫瘠,于是提出远迁,到了临邛就住下来了,因为这里地‘下游蹲鸱,至饥不死,民工于市,易贾’”。④邛崃作为川藏交通枢纽,成都西南的水陆码头,在古代就以盐茶道、邛酒、邛陶而闻名。除此之外由于商业贸易的发展,特别是茶马互市的带动,夜市热闹场面更加壮观,有历代文人笔下的描写:唐代张何《蜀江春日文君濯锦赋》有“鸣梭静夜,促杼春日,布叶扶疏,安花巧密写庭葵”的诗句。反映了邛崃夜市的部分情况。北宋文同《邛州东园晚兴》有“携琴秀野弹流水,设席芳洲咏落霞。向晚双亲共诸子,相将来此乐无涯。”的句子描述邛崃的夜市。清代张梓对于邛崃的夜市也有记述,“踏青郊外香泥滑,拾翠街头锦幔遮;士女联翩灯火盛,夜来满市烂云霞”。这些诗句无不反映邛崃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兴旺,这些均与茶马互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①(晋)常璩:《华阳国志》卷3《蜀志》,中华书局,1985年,第35页。

②(晋)常璩:《华阳国志》卷3《蜀志》,中华书局,2008年,第40-41页。

③(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1《四川六》,中华书局,2005年,第3357页。

以此可以推断,川藏线“茶马古道”路经此地,助推当地工商业相对繁盛。

邛崃成为川藏线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绝非偶然,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首先,临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东西地势平坦,属平原范畴;西南为丘陵和山地之域。平原地区产出作物殷实,物产丰富;丘陵、高山地区蕴含大量煤、铁、天然气、盐等矿产,资源丰富。又临近蜀国成都。城之阳有文井江水流,阴有朴干水过,两河“养育良田万亩”,为船只通行提供了诸多方便,更便于物资交流,利于贸易。丰富的资源为多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其次,盛产茶叶。邛崃地处邛崃山脉边缘,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种植茶树。自古盛产茶叶,茶叶加工技术精良,品种繁多,有黑、白、红、绿之分,绿茶为最上。按质量可分“毛尖,金尖、金玉、金仓、老穰五等”①邛崃茶叶远销打箭炉。

第三,外来移民多。邛崃自古较为开放②,史载,秦汉时期就有外地人来此居住,到明、清时期,当地注重吸纳人才,陕西人、江西人、福建人、广东人也来此居住,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商业,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开发。

前蜀大臣毛文锡《茶经》有载,邛崃山南麓一带有“火蕃饼”,也就是宋代的粗梗茶——“西蕃茶”,是专门用于交换川西高原及西北羌蕃部落马的茶叶品种,表明王建所属庞大骑兵部队马匹的所得与茶马交易有关。而进行茶马交易的地点“文、黎、雅、茂诸州”,至宋代依然是开展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黎州、雅州位于邛崃山之南,为川藏茶马古道最早开展茶马贸易之地。最早的“火蕃饼”即专用马茶也出现于邛崃山南麓。可见,邛崃山是茶马古道的发祥地和最早的茶马古道起始地。

两宋时代,宋与川西高原的茶马贸易进入鼎盛时期,为此,宋设专署全国茶马贸易的机构——“都大茶马司”于成都,这样,沿邛崃山南侧从成都出发经临邛至雅州,以及攀过邛崃山、岷山的灵关道③等古道成为早期茶马贸易的主要通道④。

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明嘉靖年间,出现了产茶五州县——雅安、邛崃、天全、荥经、名山。随着明代茶马交易的兴盛,茶马互市较前有很大发展,所涉及的范围也由四川沿线扩大至整个西北、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并在上述地区展开

①徐仲林:《邛崃—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中华文化论坛》,2008(12)。

②徐仲林:《邛崃—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中华文化论坛》,2008(12)。

③即茶马古道的西夷道(灵关道和博南道的合称)的一部分。

茶文化旅游开发(1)

茶文化旅游开发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相关 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 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实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 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 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展开的,涵盖观光、 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 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 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 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 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 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八大旅游产品之一。所以,对普洱茶文化 实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动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 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 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长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 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 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 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

《茶马古道》阅读答案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运送茶、马的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以茶易马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注:换取)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名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人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是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共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汉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从唐、宋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19.文意把握――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 20.作品感受――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21.要点概括――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22.段落分析――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史上重要举措的句子是: 23.文句理解――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认识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几点认识 摘要: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虽然冷战已结束近十年了,但是作为一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特殊历史现象,却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冷战史,一个不可回避和必须首先加以面对的问题就是冷战的起源,本文就冷战的起源问题提出笔者的几点看法,以期对冷战的起源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冷战起源、战后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美苏国家利益、英国 正文: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各种各样,笔者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现就冷战的起源提出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结构性转变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的势力均衡,使德国和日本的力量瓦解,将英国和法国降为二流的国家,称雄世界几个世纪的欧洲已精疲力竭,它丧失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安排世界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权利真空。战后,美苏成为最有实力争霸世界的力量,成为主要对手。其中,美国在实力上占据较大优势,经济上美国鹤立鸡群。军事上美国也成为头号强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世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并垄断着核武器。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虽在战争中备受摧残,但经济基础并没有崩溃。而且军事上,经过战争的洗礼,苏联拥有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美苏之间战时的同盟关系已无法维持,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不可能,他们尝试着用非战争的方法进行全面对抗,在对抗中维持冷和平。这样,战后就出现了美苏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展开的全面的冷战,并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 二,意识形态的分歧 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源的主要因素,并且加重了美苏冷战的色彩。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与社会存在相区别、相联系,涉及政治、法律、哲学等重要领域的范畴,必然与国家对外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战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实力的强弱,但意识形态却潜在地影响着国家关系。战争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逐渐暴露出来了,战后日趋明朗化。苏联和美国,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为此,苏联在战后不断巩固和扩展社会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了威胁。 三,美苏国家利益相悖 (美英) 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确立了苏联和美国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雅尔塔体制内,苏联是最大赢家,基本上满足了它追求战后国家利益的目标。雅尔塔体制满足了苏联在领土安全、建立势力范围和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等方面的广泛要求,使苏联由一个战前被包围的欧洲大国变成了一个战后在各方面处于优势的世界大国。战后,政治和军事安全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避免危及美国生存的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保证西方世界不受来自东方的政治和军事威胁等,这是防御性

茶马古道的文化

“茶马古道”参考资料 【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渊源】 一、茶马古道的起源 茶马古道起始于秦汉时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唐朝后期饮茶的风气盛行,制茶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等地区则出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二、茶马古道的发展和历史作用 茶马古道发展繁荣于唐宋以后,发展繁荣的原因在于以茶叶为载体的边地商贸的兴起与发展。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人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横断山脉走向青藏高原,走向印度以及更远的西亚、东非。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力图控制西藏这样的政治背景,就开设了官驿的方式,使茶马贸易规范和制度化,使这条古道得到又一次的重视与发展。茶马古道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茶马古道带动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日本法西斯控制了中国所有的海上交通,又截了滇缅公路运输后,国际援华物资便只剩下这条通道进入中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茶马古道也进入了一个最辉煌鼎盛的时期。 【丽江古城的兴起与茶马古道的关系】 丽江古城,始建于唐末宋初,它的兴起与茶马古道有着必然的直接的关系,它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茶马古道里的主体——马帮展开的,因此与茶马古道互生互补形如孪生兄弟。

普洱茶马古道

普洱茶马古道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条神秘的古道,其源头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东南亚和南亚;向北直达昆明,入昆后可快马直上北京;往西蜿蜓直上青高藏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的历史沧桑……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峡谷纵横,风光旖旎,气候多变,民风古朴,令人惊叹她曾经见证过普洱茶贸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她,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宁洱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产品交换流通以马帮为主要驮运工具,是民间国际贸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为始发点,经景东、大理、丽江、中甸等进入西藏,沿途为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险绝的雪山,缺氧高原,炎热的澜沧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无量山、梅里雪山,海拔从普洱茶的产区千余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苍苍,悠悠漫漫,让世人深深感受到开道者的艰辛与无畏。 思茅、宁洱等地的麻栗坡、那柯里、茶庵塘茶马古道遗址,现今仍保留着1030公里。石头、石条、石板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现在石板上都长满了青苔、杂草等。茶马古道踩滑的石板上还保留着几厘米深的马蹄印,这就是历史的见证。 茶马古道,是双向物资交流通道,马帮将普洱茶驮运到国内外后,又将那里的工业品、土特产品驮运到云南普洱、思茅等地,互通有无,各得其利。 山间铃响马帮来,蹄嗒蹄嗒的马蹄声和清脆悦耳的钤铛声,使边远的山寨、寂静的山林充满了生机。也让山里人充满了对外界的遐想。古道马帮一般由20—50人至百人以上组成,每人都要随身携带刀、枪等工具,浩浩荡荡。赶马人当中还要有人懂得沿途各少数民族语言、风俗和路线、天时地利、马帮宿营地点是否有草料等。在茶马古道上,马帮连接起来长达3—5公里。从一个山谷到另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浩浩荡荡,甚为壮观。 五条茶马古道主要线路是: 北道:思茅至昆明,途经15个驿站。由于人马流量增大,道光三十六年(1850年),昆明至思茅的茶马古道由原来的土路改为石镶路,后来,此路延至六大茶山,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马古道。 西道:又称后路,马帮从思茅、景谷、景东、弥渡等13个驿站入下关,然后再分两路:

论川藏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历史作用(一)

论川藏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历史作用(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有饮茶的习惯,创造了灿烂的中华茶文化。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中,没有那一个民族能比藏族更嗜爱茶。茶对藏族人来说就如阳光、空气一样,是生活中不可须臾缺少的东西。藏族谚语有“汉家饭饱腹,藏家茶饱肚”之说,足见茶在藏族日常生活中,比粮食更为重要。一般情况下,不论贫富,人们“每天至少饮茶五六次,每次人必十数碗”①,可算得饮茶最多的民族。 藏族所居的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素不产茶。为什么藏族却对茶情有独钟,饮茶蔚然成风呢?历史证明:一种社会生活习惯和一种民族习俗的形成,总是离不开其所处环境的物质条件以及人们生活对这种习惯的共同需要。藏族饮茶之习的形成正是这样。一方面,藏族所居的地方高寒、缺氧、干燥;其膳食以糌粑、牛羊肉为主,缺少蔬茶。而茶叶中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单宁酸、茶碱等成份,具有清热、解毒、润燥、利尿等功能,可弥补其膳食结构的不足,正所谓“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②。因此,藏族对茶有必然的需求;另方面,藏区虽不产茶,但与其毗邻的四川、云南等地却是盛产茶叶之乡,由于藏区很早就成为中国的一部分,青藏高原与内地长期保持着紧密的经济交流互补关系。千百年来四川、云南所产之茶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区,完全满足能藏族人民之需。而藏区的土特产品也随着茶叶输藏的贸易被传输到内地,弥补了内地所缺。于是一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交通线,在藏汉民族商贩、背夫、驮队、马帮的劈荆斩棘努力下,在历代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被开辟出来。它像一条绿色的飘带,横亘于青藏高原与川、滇之间,蜿蜒曲折于世界屋脊之上。穿过祟山峻岭、峡江长河,越过皑皑雪原、茫茫草地,像一条剪不断的纽带,把内地与藏区相连接;似一座跨越时空的金桥,把汉藏民族的兄弟情谊传送。由于唐代以来这种贸易关系主要是以内地之茶与藏区之马进行交换的形式进行,故历史上称之为“茶马互市”,或“茶马贸易”。伴随这一贸易而开通的商道,也就被称为“茶马古道”。但事实上,随着西藏与祖国统一关系的加强,汉藏贸易的发展,“茶马互市”的内容早已不限于茶和马,藏区的羊毛、皮张、药材、矿产等土特产和内地的布匹,锦缎、五金、日用百货等也都是互市的商品。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一、川藏茶马古道的形成与路线 (一)、早期的茶马古道 四川古称“天府”,是中国茶的原产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已将茶作为商品进行贸易③。当时,蜀郡的商人们常以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的牦(旄)牛夷邛、莋等部交换牦牛、莋马等物。茶作为蜀之特产应也在交换物之中。这一时期进行商贸交换的道路古称“牦(旄)牛道”,它可算是最早的“茶马古道”。其路线是:由成都出发,经临邛(邛崃)、雅安、严道(荣经),逾大相岭,至旄牛县(汉源),然后过飞越岭、化林坪至沈村(西汉沈黎郡郡治地),渡大渡河,经磨西,至木雅草原(今康定县新都桥、塔工一带)的旄牛王部中心。沈村是进行交易的口岸。不过,这时饮茶之习在我国尚未普遍形成,茶叶在内地还主要是作为药物被人们使用④。价高量少,尚不可能被藏区大量使用。输入藏区的茶,这时数量有限。 (二)、唐宋时的茶马古道 唐代,吐蕃兴起于青藏高原后,大力吸取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特别是伴随文成、金城公主下嫁而兴起的唐蕃政治、经济、文化大交流,使吐蕃出现“渐慕华风”的社会风气。唐人饮茶之习也被传入吐蕃,逐渐成为上层人士和寺院僧侣的风习。唐人陆羽的《茶经》记载:茶在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2001年第2期(总第89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wnalof Qi“ghiNormaIUnivers时(PhnosophyandSochl S ciences)No.2.2001GeIleralNo.89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沈毅(宁波慈湖中学,浙江宁波315000) [擒要]冷战作为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彤式,已随着苏联的解体成为历史.今天t人们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通过对冷战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过去:清醒地面对现在.积薹妻童藿骚交。9萋主要i莆曼!喜妻;蠢萋i骛霎誊≤囊§毫llil霉蛋囊确削9蓥;薹妻藿墓ii赛童《il;i萎昌i;氢}、?i;{’i§一鹾确爵粪罄二聋萋灞濠萋瞄薹罐易雩地塑耄曼g叫蝉型;鬈筝奏埋漂譬墓趟霉蠢笨士市i攀■曩薹拿蕞鞣霪弼人人 有工作,只不过失业率不超过4%而已。目前,仍有lo“的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主 要是企业主及其雇员,小农场工人和部分家庭服务人员等。在享受职业保障雇员中,大约只 有35%的人享有稳定的职业保障,其余大多数只能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能同时领取失业 保险金和补充失业津贴的,只有少数部门和行业,其中处境最差的是小企业的雇员、青年和 妇女。由于种族歧视和其他历史、社会原因,黑人和西班牙裔移民的就业条件最差,失业率 最高,大多敷少数民族雇员从事农业劳动,或当家庭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按集体 合同法规定,雇主裁员是依雇员在企业工作年限进行的?因而青年人失业率远远高于成年人。 尽管联邦和各州政府规定对妇女就业不得歧视,但一些企业明文规定不吸收已婚、有孩子妇 女。普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妇女失业率高于男子.此外,以其实行得较成功的老年 退休保险为例.美国人中的许多个体经营者、临时工、季节工。至今生活在社会保障安全网 之外.大约有10%的美国人既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享受不到其他医疗照顾,这些人多属于 贫困家庭,这种情况引起许多人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AnalysisontheSocialInsuranceLawofAmerica CHEN Ping (£c删历b蛳n删o,h2^。。u”撕岫?(№^f口抽‘o0020?ch抽n) Abstr丑cl:SincecheSocia】I璐uranceLawofAme“∞wasadoptedinl935,theUnjtedStates ofAmericahasachievedcompletesuccess.(1)Greatadvanceshaveb∞nmadeimeconomy. (2)Socialstabilityhasbeenprornot“.(3)unemploymentinsurance且asbeensci】lregarded asthemainproblem.(4)Educationhasbeenmoreandmoreimportant.(5)Thethirdindustry isfo‘gi“grapidly.S0meproblemsisstillexisted.(1)Thefinancialburdeni3critical.(2)The

汉源县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汉源县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是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的支撑产业。为进一步促进我县旅游开发,发展壮大我县旅游产业,我们深入县内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景区景点对于我县旅游开发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掌握目前我县旅游开发基本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对进一步加快我县旅游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推进旅游开发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立足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地震灾后重建、移民后续建设机遇,强势推进全县旅游开发: 一是加快推进百里花果长廊旅游环线项目建设。依托气势磅礴的花海果乡资源优势,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着眼农旅一体,突出花果阳光、田园古道、贡椒文化乡村旅游特色,以新建和扩建的方式,打通九襄、唐家、清溪、双溪、大田、前域、西溪7个乡镇的部分乡、村道路,并与108国道贯通形成长约100公里的环线,将优质金花梨、白凤桃、大樱桃、精品花椒、红富士苹果及小水果、大蒜等万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和流沙河流域的上千亩现代有机观光农业基地联成一线,打造集浪漫花海观光、水果采摘体验、乡村生态休闲、汽车自驾露营为一体的最美自驾游精品环线,让游客通过环线自驾游多视角多侧面一览汉源大美田

园的壮丽之景。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于2013年10月启动建设,目前主线已具备通车能力,正在加快推进百里花果长廊观景点建设。由县整治办和大田乡牵头的位于大田乡的塔山望春观景台已完成施工建设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在水果、蔬菜产区九襄、大田、双溪、清溪、前域等乡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厕所、停车场、游步道、休闲亭廊、景区标识牌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按照“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的目标,建成了花海果乡(三强村农旅结合新农村示范点)、桃源胜景、槿上梨花、茶马古道、鹤舞田园等乡村旅游景点,突出乡村生态旅游“宜品、宜养、宜游、宜娱”特色,重点开发“鲜果采摘、农家体验、山水鉴赏、文化陶冶”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春赏花、秋品果、四季游古道中充分感受到我到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积极协调后续景区建设项目启动实施。目前已成功协调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的水岛山城度假村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以上,已于今年7月22日开工。正在协调瀑电大坝工业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河南乡丝路驿站景区招商引资项目,力争项目景点设施尽快进入实质性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项目包装。目前已包装并推出了汉源湖水上游乐开发项目、岗顶生态公园旅游开发项目、养老地产开发项目、轿顶山景区旅游开发项目、康体养身旅游开发项目、汉源县花海果乡景区乡村度假酒店项目、大渡河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开发项

茶马古道的历史

今日我们所谓“茶马古道”,实为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马道”或“古道”。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也是我国古代西部地区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汉藏民族间的一种传统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之道。这种贸易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朝就已有文献可考。中唐以后,茶不但在内地有广大的市场,而且运销塞外。据史籍记载,早在唐中期,“世界屋脊”上就盛行饮茶之风,汉地物产在藏族地区惟茶叶一项最为人民所喜爱。当时输入藏区的茶种应有尽有。如李肇《国史补》下卷中说: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薪门者,此昌明者,此琶湖者”。足见唐代已有各种茶叶从内地输进藏区。 宋时内地茶叶生产有了飞跃的发展,“茶马互市”也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贸易。政府明文规定以茶易马。元丰“四年(1081年),群牧判官郭茂询言:`承诏议专以茶市马,以物帛市谷,而并茶马为一司。臣闻顷时以茶易马,兼用金帛,亦听其便。近岁事局既分,专用银绢、钱钞,非蕃部所欲。且茶马二者,事实相须, 请如诏便’。奏可。仍诏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自是蕃马至者稍众。”(《宋史》《兵十二·马政》)。 宋朝统治阶级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南宋人张展曾指出“内以给公上,外以羁诸戎,国之所之,民恃为命”(见《宋会要·食货)))。几句话是否回答了这个问题?具体地讲,“茶马互市”除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的茶利收入解决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茶马贸易,既维护了宋朝在西南地区的安全,又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契丹、西夏和女真等的崛起,及其对两宋政权的严重威胁,迫使朝廷保持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维持西南地区的和平安宁,不致腹背受敌,能够腾出手来集中力童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同西部的藏族搞好关系,对两宋政权的防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没有藏族人民的重视和支持,“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也就无法形成。那么,藏族为什么重视“茶马互市”呢?首先藏族人民对饮茶的爱好是任何其他的爱好都无法与之比拟的。有人形容藏族人民爱茶“倚为性命”。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无论任何时候,藏族人民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送的礼物第一项就是茶叶加哈达,购买东西首先要买的就是茶,出外旅行必带的也是茶,家务繁多,最重要的是煮茶。总之,藏族人民的生活中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饮茶。他们渴了喝一点茶比什么都甜蜜;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提起精神;冷了喝一碗油茶(碎骨熬的茶)立刻暖遍全身,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难怪唐代皮日休为陆羽的《茶经》写的序中说:“命其煮饮者,除瘩而病去,虽疾医之不若也。”藏族用茶,确实是煮饮。有些地方,也像古代汉族人民那样把茶当药物服用。在藏族牧区,用煮过的茶喂牲畜,马吃茶长膘快,牛吃茶增加奶量。尤其藏族人民平时食用肉食乳汗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因此,对于长期以来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的藏族人民来说,虽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的东西,但是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正如南宋人阎苍舒所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续文献通考》卷二二)。对于这一点,历代的中原统治者最清楚不过了。因此,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中原王朝与西北、西南地区藏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藏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力量和进行政治控制的经济手段。 四川是全国著名的产茶区。其中名山的蒙山以夏禹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以入贡“仙茶”久负盛名并列诸经史。早在蜀国望帝以前,四川先民就发现了茶叶,经过药用、食用,发展成为重要饮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厉史。到了唐代,蒙山之茶列为贡茶之首,于是有了大诗人白居易:“茶中故旧是蒙山”之说。据《元和郡县志》记载:“严道县(汉代设荣经,唐代雅安”南十里有蒙山,今岁贡茶蜀之最”。到了宋代,茶叶生产已遍布川西各地,名茶四起,品名众多,其中一部分“用于博马,实行官营”。据文献记载宋代熙宁十年(1077年)前设置的二十个买茶场,都在成都府辖区的眉、蜀、彭、绵、汉、嘉、邓、雅等州境内(《宋会要·食货》),

普洱茶 茶文化 茶马古道概览

茶马古道概览 自唐以后,在云南与西藏、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以马帮驮运云南普洱茶的通道,堪与著名的“丝绸之路”相媲美这就是至今还有巨大的人文意义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普洱,历史上长期为府、道、专署治地,是思普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明、清以来,普洱茶以普洱府治所生产加工集散的茶,称普洱茶,名扬天下,香飘四海,长盛不衰。在1729年,思茅、普洱茶叶很兴盛,清朝廷在思茅厅设总茶店。历史上的普洱茶产于普洱辖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思茅厅之古六大茶山,即江内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这六大古茶山至今犹存,有的还在生产普洱茶。此外,江外勐海、澜沧,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日今,江外的南糯山和景迈尚存千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万亩古茶园。这些地方,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传统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成散茶,蒸压成紧茶用笋叶和竹箩包装,经茶马古道运往内地、西藏和东南亚诸国。一时,普洱茶名震京师,驰名海外,成为藏胞日常生活之必需。清顺治18年,西藏派使臣到胜州(永胜)请求,在胜州与云南举行茶叶贸易,获准当年,做成生意5万担。清政府实行配额专卖,征收茶捐。1744年,普洱茶被朝廷列为贡品,由思茅同知(七品官名)承办贡茶事宜。 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迅速发展起来,古道的源头以普洱、思茅两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出5条茶马大道,往来不绝的马帮,为普洱茶传播输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它们源源不断把各茶山的茶叶驮运到思茅普洱加工制作后,又沿茶马大道西北运销西藏、尼泊尔、印度,南销东南亚诸国;内销由昆明中转全国各地。贡茶则由官方驿道快运到北京。 茶马古道是连接地域、民族文化的纽带,是中土与西藏,外地商品流通、经济交流的通道,是民族文化融汇的通道,也是一条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标记伟大民族精神的大道,是一条长长的民族团结和中外友谊的金桥。 五条茶马古道主要路线是: 北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称为“官茶大道”。 北西道——由普洱经大理、丽江、中甸进入西藏,由拉萨中转尼泊尔、印度等国。 南道——由普洱、思茅分为三线,即:东出越南,南出老挝,西南出缅、泰。 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新茶路”,入缅后经曼德勒或景栋转运到仰光,海运到加尔各答,再陆运到西里古里——葛伦保,最后由马帮驮运到拉萨。 思茅、普洱的古茶园,古道,马帮,茶庄,茶厂锁链构成一幅大气磅礴以普洱茶为核心的文化长廊,留下了辉煌的画卷,也给后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了史料。 一、茶马古道自然和人文景观 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普洱地区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暜洱茶和其他产品交换流通以马帮为主要驮运工具,是国内也是民间国际贸易、茶

关于天全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天全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奋力开启绿色崛起 —— 旅游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旅游也慢慢地由“奢侈品”转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据一些国际著名的经济机构和权威人士预测,旅游业是继石油工业、汽车工业之后,21世纪的第一大产业。当前,国家对旅游业的扶持不断升温,全国有4/5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四川省旅游“十二五”规划也进一步明确: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为目标,初步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天全作为“融入XX、辐射康藏”的重要节点,旅游业将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天全旅游资源的特色 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通过比较,天全旅游资源具有如下五个方面

的特色。 文化特色。天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氐羌地,曾建徙国,汉元鼎六年建徙县,是昔日“三十六番朝贡出入之地”,历史上的民族文化走廊。1935年,红军北上进入天全,抒写了一首不朽的史诗。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氐羌文化、茶马文化、土司文化、汉藏佛教文化和红军文化,其中尤以土司文化最具地方特色,茶马文化最具影响力。 生态特色。天全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境内湿润多雨,年均降水量达1735毫米,素有“西蜀漏天”之称。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森林覆盖率高达68.3%,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国家级天然草地恢复与建设工程试点县、国家级退耕还林示范县,被誉为“天然氧吧”、“生态家园”,是长江上游名副其实的生态屏障。 资源特色。天全山川秀美,景韵独特。有集山水、云海、日出、佛光、冰雪、珍稀动植物景观于一体的二郎山风景区,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3,由二郎山、喇叭河、白沙河、红灵山四大景区组成,被《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纳入“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四川生态旅游规划》确定为全省生态旅游综合重点开发建设区和十大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之一。其中,二郎山因一曲“歌唱二郎山”闻名全国,以雄奇险峻和“一山有阴阳”天象奇观著

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所,邮编:100037) 摘 要: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一直有争论,但总体而言,没有超出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个方面。对于冷战起源的种种解释正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而展开的。无论作何种解释,美国作为第一责任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笔者同时认为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形成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依然存在于一些国家决策者的脑中。 关键词: 冷战起源;层次分析;冷战思维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对战后国际关系性质、特征和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识。在本世纪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大战之后,力量组合出现了新的平衡、新的特征,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的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出现了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和深层原因。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和认识影响国际关系和对外决策长达几十年并在一些决策机构中持续至今的冷战思维的形成过程。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呈现出分阶段、分层次、不同角度切入的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和为国家政策宣传服务的功利性和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反映冷战时期政府决策的重要档案相继解密,加深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也减少了历史研究的盲目推测和主观想象。 在介绍冷战起源研究的几种观点之前,首先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是冷战?冷战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冷战一词最早见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于1947年发表的评论文章,此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冷战是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简而言之,冷战的形成是以大国的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为标志的,具体而言,美国1947年推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组建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改变了战时的合作政策,建立与北约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从欧洲开始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较量,标志着冷战的形成,争夺范围迅速遍及全世界。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以美苏两个大国争夺霸权为主线的。两个大国陷于明显的然而又是无法调和的冲突之中,并且时时面临核大战爆发的危险。但与此同时双方又划定了所谓的最后底线,形成了所谓危机惯例,尽量避免有可能引发大战的直接冲突。 34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文化芬芳(上) 茶马交易治边政策始于唐代,止于清代。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商人在中国西北和西南边陲,凭借着勤劳与勇敢,踏出了一条险峻崎岖、绵延万里的茶马古道。 回溯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看出茶马古道不只是一条贸易通道,还是一条人文精神得以升华的荆途。茶马古道沿途不仅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更有让人啧啧称奇的人文景观。时至今日,在这条由千年前古人所踏出的茶马古道上,我们已经看不到成群结队的马帮,听不到清脆悠扬的铃声,但时时能在一些留存下来的印记里,感受到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的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本版将分上、下两篇,带领读者“呼吸”茶马古道的文化芬芳。 【茶马古道的起源】 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有这样一条崎岖艰险的通道,承运着云南、四川、西藏交流沟通的使命,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世代居住在高寒地区的藏族人民是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食品作为主食的。居住在这个平均海拔三四千米以上地区的藏民需要摄入高热量的脂肪,但是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需要能够分解脂肪的茶叶来帮助消化,同时茶叶还能防止糌粑带来的燥热。因此尽管藏区并不产茶,但是藏民在长期生活中,仍然养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这也形成了藏区对内地茶的需求。而在内地,无论是民间劳役还是军队征战都会用到大量的骡马,这就对藏区和川、滇边地所产的良马有了很大的需求。双方各取所需,一种互补性的贸易——“茶马互市”就开始了。 由此,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特产被送往内地,而四川、云南二省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则运到藏区,两地的贸易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日渐频繁、川流不息,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而日趋繁荣,形成了这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条有着特定历史含义的交通要道,简单来说,茶马古道主要分为滇藏道和川藏道这南、北两条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西双版纳、思茅等产茶地,向西北经由云南大理、丽江、中旬、德钦、芒康、察雅至西藏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从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出发,首先经由泸定进入康定,再从康定又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北线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直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南线则是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最终南北两线都要再由昌都进入卫藏地区。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主干线之外,茶马古道还有很多支线来完善川滇藏之间的交通。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非只有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茶马古道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加上众多的支线、附线共同构成的道路系统。它连接着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四省,再向外则延伸到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地,甚至远达欧洲。三条主线中,川藏道开通得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也较大。 川藏道还可分为南道和北道两条。南道:从西康(今四川)雅安翻过二郎山,路过康定、昌都将四川茶区的砖茶运往拉萨。北道:从雅安茶区出发,经过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最后抵达昌都。南北两道在昌都会合后还可以分别经由南北二支前往拉萨。 青藏道也有两条:一条是曾经的唐蕃古道,途经秦州(甘肃天水)、渭州(甘肃陇西)、临州(狄道县)、河州(临夏,或者经过兰州到鄯州)、鄯州(今青海乐都)、赤岭(日月山)、大非川城(薛仁贵城、切吉古城),共和县恰卜恰、大河坝、玉树、唐古拉山查午拉山口、索曲(西藏索县)、那曲、羊八井,最后到达拉萨;一条是元朝时的“驿道”,即从甘肃临洮到青海西宁、玉树,中转四川德格,再到西藏昌都、索县、那曲、当雄,经过羊八井,到拉萨为止。 茶马古道沿途仿佛一幅山水画。在这幅山水画中,有着动人心魄的苍茫和旷世不遇的

5篇介绍云南茶马古道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云南茶马古道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云南茶马古道的导游词范文(一)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20xx年3月5日,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风景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境内,距离益阳市区150公里。素以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和最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存著称于世,这里保留了原生态的高山民居风光和峡谷风光,远离尘嚣,秀美独特,故被称为“高山之城,茶马遗风”。茶马古道风景区是一处融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风景区。在这里,您可以体验骑马观光的乐趣,也可以探寻马帮文化的历史遗存。景区内林秀水美,山高谷深,集“雄、奇、险、秀、幽”等风景特色于一身: 雄者:景区内峡谷深涧,危崖耸立,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充满雄伟之美。 奇者:景区内处处可见奇峰怪石,或拟人,或拟兽,形态各异,气象万千,造型丰富,鬼斧神工。险者:景区内的游道大多依崖壁而建,虽然增加了足够的安全措施,仍不失惊险刺激,正如古诗云“栈道依松划,危楼叠石连”。秀者:即秀丽之美。景区内林木葱郁,溪水潺潺,阴柔共媚。远山逶迤,四季繁花,苍翠欲滴,富有高山民居特色的木屋民居掩映期间,秀美极致。 幽者:乃幽深、幽静之美。这里山高谷深,群山围闭,远离尘嚣,是超脱逸世、凡尘不染之佳境。行于林间小道,便会油然产生超凡、隐逸之情,是闲暇度假,修心养性的风水宝

茶马古道的起点

在云南的高山与深谷之间,道路的延伸与一望无际的中原有着很大的不同。来过这里的人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是行走在云南大地上最普遍的感受。以至于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人们误以为古老中国最初与外界的联系,靠的是那条起自西安、横贯欧亚大陆的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事实上,在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之前的几个世纪,横穿云南并最终抵达印度的南丝绸之路就顽强地传递着东西方文明。而这条南丝绸之路,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茶马古道的前身,因为它是云南最早与外界相连的通道,这一点已经不容置疑。公元前322年建立的印度孔雀王朝的两部重要著作《政事论》和《摩奴法典》中,就已有“支那”及“丝”的记载。而茶成为世界第一饮料以及公元前5世纪凯撒大帝身着丝绸盛装出现在王公贵族面前,引起朝野震动的记载,更是茶马古道沟通东西传递文明的有力佐证。但是这一条条在云南崇山峻岭中艰难穿行的古道,因其道路的重重险阻而不为外人所知,甚至那些编纂史书的人也不愿提及它。因此,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艰险、也最漫长的茶马古道,只能在中国历史的深处,隐隐约约极不自信地延伸着。 当然,茶马古道真正在云南大地上频繁地延伸,是在茶成为云南主要的输出商品之后,据研究茶马古道

的学者统计,当年以思茅地区的六大茶山为始发地的茶马古道,竟然有十八条之多。这些以六大茶山为中心的茶马古道,在漫长的岁月中,源源不断地将茶输送到四面八方,滋润着无法计数的苍生。 一、茶马北道 尽管当年以思茅、六大茶山、勐海等地为始发地的茶马古道交错着延伸到各地,但其主道大体可分为北道、西道和南道。茶马北道指的是思茅至昆明,再由昆明一直北上直至京都。这条道最初是以运送皇家的贡茶为主,但在“普洱茶名重京师”之后,它也是思茅地区六大茶山的茶叶流向中原市场的主要通道。雷继初先生在《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及旅游开发》一文中谈到,当年的普洱茶由产地运至昆明,要经过思茅、那科里、普洱、磨黑、通关、墨江、因远、元江、青龙厂、化念、峨山、玉溪、晋宁、昆明15个驿站。由于人马流量太大,原来的土路不堪重负,于是在道光六年,也就是1820年开始修筑五尺道,历时30年完成了始于昆明止于思茅最终延伸到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 实事上,五尺道的修筑,是从公元前250年开始的。那时,秦孝文王在稳定对巴蜀的统治之后,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于是开始经营巴蜀以南的地区。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筑都江堰而名垂青史的蜀郡太守,又承担起了开修通向南方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遭到了云南高原峭壁千仞的群山阻挡,面对那些坚硬的岩石,智

茶马古道上的历史

茶马古道上的历史 茶马古道因为道路艰险闻名于世。茶马古道有两条主干道,一条从四川进入西藏,一条从云南进入西藏。到达拉萨后,继续向前直到印度和巴基斯坦,最后和丝绸之路交会。西藏人视茶叶为生命,马帮走在运送生命的道路上走出了茶马古道,对于居住在深谷里的人来说,茶马古道就是他们的生命之道。 观看了韩国人拍的茶马古道,除了欣赏,还有惊奇、心痛、佩服之情。从云南进藏的茶马古道,又被称为鼠与鸟之路。意思是只有老鼠和飞鸟能走的路。路在几乎不可能被穿越的地方延伸,路像是在悬崖上挖出来的,艰险的程度可想而知。路很艰险,马蹄铁三四天就要换一次。商队五月开始旅行,看着繁花似锦的草地,也会危机四伏。沼泽地就隐藏在那些漂亮的花下。印象最深的是如何用绳索过江。穿越怒江大峡谷的方式是在峡谷两边拉上绳子,藏民叫它溜索。人从绳子上滑过去,货物从绳索上滑过去,连马也从绳子上滑过去。李东村是商队到达的一个村庄,村民用酥油换粮食和盐,李东村的牦牛吃的都是丰富的药草,所以产出来的酥油质量很高。商队会在山里呆上一个月,每天上山挖一种叫百合草的的珍贵草药,它长在植物根部一种小浆果。一天只能挖到十几颗。西藏的察瓦容村,因为地处偏僻,种的粮食不能自给自足,村民们夏天挖蘑菇晒干,用盐渍,10月份一起卖,然后换粮食。这个村子里有很多村民是两兄弟或三兄弟一个老婆,因为这样可以节约生活成本,尽快的富起来。以前曾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过这个村庄的介绍。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兄弟同时拥有一个老婆,家里的房子修得挺漂亮的。10月份是马帮托运货物的最佳时期,这个时间雪已经化完了,但危险并没有完全消失,村里的男人们将蘑菇从西藏往云南运,走过梅里雪山后将蘑菇卖掉。 供给西藏的茶叶一是从云南运过去,一是从四川运过去。云南运过去的是普洱海,四川运过去的是砖茶,质量比云南普洱差很多,供给大多数藏民饮用。 在普洱海的哈尼族阿妈,每年三月都要祭神,用活鸡血酒在茶树下,以祭祀他们的神,他们的神--千年古茶树,在那个地方有很多茶树有四五米高,妇女们爬到高大的茶树上采茶叶。最老的古茶树有1800年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