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述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概述

(一)学前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

1.学前特殊儿童的概念:是指学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1)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2)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远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则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变态。(3)从社会学的角度诗人,当一个人出现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无法建立正当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亦将之归为异常之类。这样的观念在最近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的上的差异状况

○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及其内涵:概念: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内涵:这个基本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使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2)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的发展。(3)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良好发展机会。(二)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

1.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的分类:(1)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2)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3)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3)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3)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我国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五种类型:(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分为核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

畅度异常和语言发展异常。(4)情绪和行

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

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

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在学前情

绪和行为障碍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

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

问题儿童。(5)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突出

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

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一)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

意义(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1.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

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

2.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

3.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

现。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价值:主要

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

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

○发展性不利: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

展带来的不利称为发展性不利

○发展性不利儿童的补偿性发展:对由各

种障碍而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

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

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其减

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1)

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

的智力水平。(2)对听力损伤儿童的早

期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挖掘残余听力,

学习从多种途径接受信息,习得语言。(3)

对先天资质优越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

内为他们提供适应其需要的良好教育环

境,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加速发展。

○支持性教育环境: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

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

○超常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超常儿

童原本不存在的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

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当他们的

行为被视为怪异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出

现心理障碍,从而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而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是第二障碍。

○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1)

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将有利于预防特

殊需要儿童第二种障碍或第二次障碍的出

现。(2)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

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

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

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

迈进。

(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

意义。

1.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

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

以帮助自已的孩子。

2.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

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

供更好的家庭条件。

(三)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

的意义。

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

设力量。(1)在早期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

的工作中,直接受益的是学龄的特殊需要

儿童。大部分障碍儿童在教育作用下减轻

了障碍程度,提高了知识文化素质,增强

了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回归社会主流作了

准备;他们将带着早期教育的良好结果到

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将成为

21世纪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此外,

在早期特殊教育中受益的家长,摆脱了沉

重的精神和物质压力后,可以精神抖擞地

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是一支几倍于百

万特殊需要儿童的队伍,他们同样为社会

发展增添了建设力量。

2.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地

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

用。(1)通过早期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特

殊需要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另有

部分障碍儿童虽然在特殊学校就读,但他

们特殊残障程度的减轻必然带来相应的特

殊经费和残疾福利费用投资的变化。(2)

障碍儿童经过早期特殊教育,提高了能力

和发展水平,在减少国家特殊教育投资和

福利经费的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将

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

效益。

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建设。(1)一个国家的特殊教

育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

度。在我国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味

着我国特殊教育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展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

指导下,充分重视残障儿童和其他特殊需

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保护残障儿童

的利益。(2)社会对残疾人尤其是残障儿

童的承认、重视,有助于他们的发展成长,

同时也有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站

在这样的高度看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我

们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这项事业对我国社

会发展的意义,它将对我国人民文化素质

的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三种

主导的发展倾向)

(一)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

1.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

作用:(1)不仅可以帮助障碍儿童克服和

减轻由障碍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为

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想

良好的方向发展的支持性教育环境。(2)

各个国家有关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发现和早

期干预的法律条款均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

作用,保障了特殊儿童及早接受教育的权

利,引起社会各方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早期

发现和早期干预的重视。(3)早期发现和

诊断是重要,它将有助于为特殊需要儿童,

尤其是障碍儿童的发展成长创造理想条

件。(4)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

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把

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

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

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日益长进。

2.各国保证早期干预实施的共同措施:(1)

注重从法律上保证对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

早期干预的可能性。(2)加强早期发现的

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3)围绕

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

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早期干预方案: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

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

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早期干预的途径:(1)在早期干预中心

或活动中让特殊需要儿童获得教益。(2)

鼓励和帮助家长通过自然的血缘关系与孩

子互相影响,解决特殊需要儿童的问题,

同时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在早期干预计划中的角色:观察者、

学习者、教师、治疗者和计划制定者等

(二)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

1.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

○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概念:(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界

兴起一场迅速发展的运动——回归主流。

(2)回归主流运动集中在对特殊儿童的教

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

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3)回归

主流运动提倡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

环境条件,有利于他们与正常儿童交往,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顺利

进入正常社会生活作准备。

○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1)物

理空间的回归主流。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

在相同的学校或机构接受教育,所有儿童

都有机会认识其生活的相同世界。(2)社

会交往活动的回归主流。不只是在相同的

空间接受教育,而且由教育者安排进行有

计划的社会交往活动,让特殊儿童与正常

儿童相互了解、尊重,相互邀请参与一般

的社会交往活动。(3)教学的回归主流。

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互交往,并在特教

教师指导下接受个别化教育,在学习社会

活动及物理空间上都相互统一,这是真正

意义上的回归主流。

○回归主流教育模式的类型:(1)资源教

室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流行于美国与加拿

大。将特殊儿童安置于正常的教育机构,

一部分时间到资源教室里去接受个别教

育,其余时间与正常儿童一道学习。(2)

教育配对模式:这种模式以丹麦为代表。在教育机构中,一个普通班与一个特殊班相配对,普通班与特殊班教师共同负责两个班教育,安排两班儿童共同学习或单独学习。(3)咨询教师模式:这种模式实行于挪威。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增设受过专业训练的特教人员,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有关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的基本训练,确保特殊儿童能适应正常教育环境。(4)混合服务模式:东欧国家在教育机构间进行再协调,向普通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协助。

2.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

○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的概念:是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服务。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过去的“特殊教育”是为3-5%的残疾儿童提供的教育,而现今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成为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提供帮助的教育,在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有20%的儿童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

○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的基本特征:(1)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都必须在正常班级里接受所有的教育;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服务。(2)全纳性教育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组成特殊需要儿童的工作小组,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高水平的支持,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家长等。(3)全纳性教育的课程由一般课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构成,课堂教学主要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保证每个儿童都有同样的机会参与活动,而不会被孤立。○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的模式: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提出进一步实现全纳性教育的设想,将全纳性教育理论转化为三个层次的发展模式:(1)全纳性教育体系:以乡或区为单位构建全民教育网络。(2)全纳性学校:以学校为中心建立社区全民教育站点,接纳和教育各种各样的儿童。(3)全纳性课堂:根据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实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

(三)整合教育的趋向

○整合课程观念:整合教育的趋势更多地反映到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整合课程观念:(1)经验的整合。(2)社会的整合。(3)知识的整合。(4)课程的整合○整合的课程的基本特征:(1)考虑反映

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

(2)具有中心经验,并从中心经验出发整

合相关的知识。(3)让儿童围绕中心经验

发展和使用知识。(4)在整合的活动中让

儿童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自己

的知识结构。(5)儿童参与课程设计过程,

使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和形成学习的关注

点,成为课程设计的积极组成部分。

○从特殊儿童教育的整合教育趋向看教育

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1)自20世纪

80年代起,国际范围内的有关儿童学习和

儿童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步入了整合观的

阶段。这一变革趋势恰恰契合了新型人才

观对儿童教育呼唤,因此,对特殊需要儿

童进行整合教育的问题也受到了特殊教育

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换言之,陈旧的单纯

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和方式已无法适应需

要,而在整合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已

脱颖而出。(2)整合教育的趋势更多地反

映到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四个

层面的整合课程观念。A.经验的整合。人

对自己及世界的概念的认识是从经验中获

得的,并且经过反省而得到经验的扩展,

进一步将新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所

以人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进行各种知识和经

验的整合,有意义的学习也要求落实到情

境之中。B.社会的整合。现代社会教育的

重要目的,是把共同的经验提供给各种不

同背景和不同特点的儿童,形成通识的教

育。这就要求课程不仅与个人经验相联系,

而且与社会的社区实际相联系。只有整合

的教育才能给儿童创造这样的学习过程。

C.知识的整合。整合本身是知识的组织和

使用的一种方式,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们不会用某一学科的部分知识去解决问

题,我们常常用整合的方式进行思考处理。

因此,整合的知识有利于儿童学习掌握真

正的能力。D.课程的整合。整合的课程应

当有几个基本的特征:(前面已述)(3)近

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教育课程改革也涉

及了特殊教育,导致了已经或者尚未处于

一体化状态的特殊教育机构的课程改革。

A.这种改革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

育,从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从以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儿童作为学

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方式,从传递知

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

创造的活动教学。B.这样的整合教育取向,

充分注重给每一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

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C.这

个反映在特殊教育课程方面的整合教育趋

势,与提倡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重视一

体化融合教育的观念相一致,形成了当前

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三个趋向。

第二章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学前视觉发展障碍概述

1. 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

由于儿童的视觉障碍,视觉刺激不足,会

造成身体运动上的一些特殊动作或行为习

惯,儿童往往用这种方式来寻求增加信息

的输入量。(2)由于视觉障碍,他们视觉

经验缺乏,从而缺乏进一步建立视觉记忆

的基础,这样就会影响儿童以后的智力发

展以及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能力。(3)通过

对视觉障碍儿童与健全儿童的比较发现,

视力障碍儿童与健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

有一定差异。(4)多数视觉障碍儿童还可

能伴有其他生理缺陷。

2.视觉障碍的概念:我国在残疾人抽样调

查中,将视觉障碍确定为:由于各种原因

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

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盲与低视力的含义:国际上一般将视觉

障碍分为盲与低视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

最佳矫正视力在0.05-0.3之间时,为低视

力。当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

0.05以下到无光感时,或视野半径小于10

度,即为盲。

○盲与低视力的分类:国全国残疾人抽样

调查规定的五类残疾人标准中,把视觉障

碍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类:(1)盲又分为一

级盲和二级盲:一级盲是指好眼的最佳矫

正视力低于0.02或视野半径小于5度;二

级盲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高于

0.02,而低于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

度。(2)低视力也分为一级和二级两类:

一级低视力是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

或高于0.05,而低于0.1;二级低视力是

指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高于0.1,而

低于0.3。

3.造成视觉障碍的原因:(1)遗传与先天

因素:包括遗传和药物感染等。(2)疾病

因素:白内障、沙眼、角膜炎、视网膜脱

离。(3)意外事故:眼外伤是造成视觉障

碍,特别是儿童视觉障碍较为常见的因素。

(二)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行为

特点

1.感知觉(1)当视觉障碍儿童的受到限制

以后,就会更多地依赖和使用听觉。他们

的听觉注意力更为集中,对声音的分析更

为细致,听觉记忆往往更为发达,在一定

程度上起到了补偿视觉缺陷的作用。(2)

视觉障碍儿童的触觉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

手段。长期的触摸实践可帮助他们感知除

了物体颜色、亮度以外的一切健全人用眼

来感知的事物。

2.注意力和兴趣特点:(1)儿童视觉功能

降低后,就会更多地依赖其他感官来获取

信息,特别是依赖听觉。这就需要集中注

意力。长此以往,他们的有意注意能力就

得到很大的锻炼。(2)在兴趣方面,由于

受视觉障碍的影响,他们获得的外界感性

经验比较缺乏,表现出兴趣不广泛的特点,

缺乏像健全儿童那样爱提问题、活泼、好

动、兴趣广泛等特性,特别是在有关身体

运动方面的兴趣更少。同时,他们又对听

觉和触觉方面的刺激有较强烈的兴趣。

3.记忆和想像:(1)视觉障碍儿童由于缺

乏充分的视觉刺激,所形成的记忆表象是

不完整的。(2)由于视觉障碍儿童的想象

缺乏视觉经验作基础,所以往往会出现一

些没有根据的胡乱推测。但他们的听觉想

象要好得多,能够对声音进行较为精细的

分辨,从而体会和想象音乐旋律所表达的

思想内容

4.语言和思维:(1)视觉障碍儿童语言形

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于正常儿童。由于看

不清别人的口型,在模仿和学习语言时,

有时出现发音不准、口吃、颤音等现象,

有时还会有一些多余动作。(2)视觉障碍

给儿童带来的感性经验缺乏及语意不符现

象,还会影响他们的思维。由于缺乏形象

思维,视觉障碍儿童很难把握住一类事物

的共性,只凭对事物零碎印象来进行判断

和推理,但是视觉障碍儿童的思维水平与

健全的儿童差别不大。

5.个性特点:视觉障碍会给儿童的身心发

展带来良多不良影响,容易造成儿童性格

怪僻和自卑心理。常见性格问题有:(1)

自私,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帮助和关心别人。(2)依赖,一些

视觉障碍儿童由于受到过多的照顾,形成

依赖心理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性格。(3)

从情绪上看,情绪不稳定,常因小事而大

闹一场。(4)很多儿童自卑心理重,好嫉

妒、心胸狭窄。

6.动作行为特点:视觉障碍会对儿童的动

作行为造成影响。(1)他们动作不如正常

儿童敏捷,行动缓慢且手脚笨拙。(2)常

常表现不出正常的动作表达技巧,步调与

姿势不协调。

(三)视觉障碍儿童的鉴别

1.辨别儿童是否存在视觉障碍的方法:主

要通过视力检查来进行,其中包括视力敏

度的检查和视野的检查。(1)标准化的视

力敏度检查:可以由医院来进行。医院里

大都采用万国视力检查表(C图形)、史乃

仑视力检查表(E图形)来检查儿童的视力。

当视力在0.3以下时,就可称为视觉障碍

儿童。(2)视野检查:主要检测视力的范

围,即视线保持平直方向且静止不动时,

人所能观察到的视力范围。可由教师通过

以下方法进行:对比检查、卡片检查。

2.对幼儿进行视力检测的方法:(1)对6

个月以下的婴儿,只能用粗略估计来发现问题,主要观察婴儿是否能注视运动着的物体等等。(2)对2岁半以下的儿童,可以使用视运动带来测试,这也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方法。(3)2岁半以上的儿童,可以通过儿童图形视力表、手形视力表以及学龄前儿童图形视力表等进行检查。(四)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1.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总体要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和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2.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原则。(2)多重感官协同原则(3)自然性原则。(4)安全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6)持久性原则。

3.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内容(早期干预的主要措施):(1)感知机能训练:由于缺乏视觉提供的信息,视障儿童不能很好地去模仿他人的行为,而感觉是人们获得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要通过感知机能训练来为视障儿童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

A.残余视力的利用和保护

B.听觉训练(辨声游戏、指令性游戏、省略词语、听觉选择的练习)。(2)运动能力训练: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体各部位机能也逐渐得到发展。但由于缺少视觉刺激,他们不能很好地模仿各种动作,因而要特别训练儿童的各种运动能力。视障儿童最初很难控制自己的身体,需要进行以下训练,才能逐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A.头、颈部练习B.翻身练习

C.坐的练习

D.爬行练习

E.站和蹲的练习

F.走的练习

G.定向走训练

H.手的训练。(3)认知训练:认知能力是视障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家长要鼓励他们探索周围世界,获取广泛的信息,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认知能力的训练可以从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做起。(4)语言训练:对于视觉障碍儿童来说,听觉在他的生活和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很多知识及思想都是通过各种声音,特别是有声语言来获得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加强对孩子的听力和语言能力的。A.经常与孩子说话B.教孩子表达复杂的意思C.教儿童运用面部表情和姿态。(5)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目的都是使视觉障碍儿童能够顺利进入正常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因而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也是一项重要任务。A.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B.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C.正确运用语言与人交往。(6)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生活技能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自我服务能力,是实现独立生活的基础。不少视觉障碍儿童由于视觉缺陷,难以清晰地感知生活技能,生活常识贫乏,生活技能较差,因此,要重视对他们进行生活技能的前期

培养。A.饮食B.穿衣、脱衣C.上厕所D.

个人卫生

○培养孩子大小便习惯要做哪些工作:(1)

让儿童明白要大小便就得上厕所,所以要

使儿童上厕所时感到舒适、安全,并能在

那里呆上一定的时间。(2)一些视觉障碍

儿童需要经过训练才能逐渐学会控制大小

便。(3)学习自己脱、提裤子。(4)便后

要求孩子自己擦大便,教他把手纸叠好,

从前向后擦,反复几次直至干净。(5)教

孩子站在马桶或蹲坑边试着用水冲洗,最

后要求孩子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

惯。

4.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1)综

合多种感官法(2)表象指导法(3)愉快

学习法(4)试误法(5)及时反馈法(6)

实践法

二、学前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学前听觉发展障碍概述

1.听觉障碍的定义:也称聋、重听、听力

损伤,主要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

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我国1987年进

行残疾人抽样调查时,统一称作“听力残

疾”,并将之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

耳听力丧失或听力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

清周围环境的声音。

2.听觉障碍的分类:(1)持生理学观点的

人强调听力损失的可测程度,听力受损达

到无法听见某一强度或强度更高的声音称

为聋,其他听力受损则为重听。常用来表

示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根据我国

通行的判断标准,听觉障碍可分为由轻到

重四种情况:A.二级重听:指人对日常语

言有听觉困难,与别人交谈时感到模糊不

清。B.一级重听:是对较大的谈话声音、

汽车声感觉模糊。C.二级聋:患者对于叫

喊声及洪亮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鼓声才

有反应。D.一级聋:患者通常极难感觉声

音的存在,依靠助听器辅助,才能感受声

音的震动力。(2)持教育观点的人往往关

注听觉障碍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产生影响

的程度,关心听力损失发生的年龄。经常

使用学语前耳聋和学语后耳聋的概念。前

者指儿童出生后到4岁前发生的听觉障碍,

即在儿童学会说话之前就出现的耳聋;后

者是儿童在4岁后发生的听觉障碍,即在

自然学会说话之后出现的耳聋。

○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范围:人类所

能听到的声音强度介于0-130分贝之间,

正常人在零分贝时就能听见。

3.听觉障碍的原因:(1)遗传因素:是听

觉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载有听觉遗传信

息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传给后代,造成先

天性耳聋。(2)后天因素:A.怀孕时的有

害因素B.围产期有害因素C.后天疾患。

(二)听觉障碍的鉴别比较科学的听觉

鉴别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纯音测听法:就是测量一个人对各种不

同声音频率的听阈的方法。听阈是指能使

人产生听觉的最低限度的声音强度,音强

用分贝表示,测量时播放音强为0-110分

贝,频率为125-8000赫兹的各种纯音。

2.言语测听法:专门用来测验一个人对言

语的察觉和理解情况。测查中要求确定测

查对象能够理解言语的最低分贝级,即所

谓言语接受阈,测验对象能够理解半数单

词的分贝级。此法常用来估计言语接受阈

的级别。

3.幼儿和不易测验儿童的测验方法:(1)

反射测听法:引导性反应是其最佳手段,

适合测验6-12个月婴儿(2)受激反应测

听法:用来测量无法主动做出反应的幼儿

的听力,一般在儿童沉睡时使用。(3)游

戏测听法:是3-5岁的幼儿最适宜的测试

手段。(4)一些有儿童特点的仪器测试法。

(三)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言语与语言发展:(1)在听力受损儿童

成长过程中,语言是他们受影响最严重的

问题。最近研究发现,听力受损达25分贝,

就可对正在学习语言的幼儿产生不利影

响。(2)听觉障碍儿童的说话声音容易有

异常现象。他们的语音知觉差,对他人的

话与周围的噪音无动于衷,学习语言的兴

趣不浓。

2.认知与思维:(1)无法感知视觉以外的

东西,无法了解声音的强弱所代表的事物

变化。(2)不善于感知事物的本质,不善

于把握事物的统一关系。(3)不能保持知

觉与语言的统一。(4)注意力不集中,不

善于完成口头指令。

3.社会化发展:(1)听障儿童与教师,同

伴的交往较少,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猜

疑等,还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有

退缩、自我封闭等倾向。(2)听障儿童倾

向于与同类儿童交往,使用自己的语言、

表情、动作等交流系统。

○听觉障碍儿童语言学习的困难:(1)发

声时收不到充分的听觉反馈。(2)无法从

成人那里得到充分的言语强化。(3)无法

听到成人的言语示范。

(四)听觉障碍儿童实施早期干预

1.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观念:(1)回

归主流观念:使听障儿童特别是轻度听障

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是最佳矫治

方式。采取“聋儿对口活动”的方式,建

立回归主流的教育体制。(2)整合教育观

念:认为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一

种整合的动态过程,他们的语言发展是与

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融合、互为基础的渐

进过程。因此,对他们所进行的训练不是

纯口语的训练,而是综合提高其发展水平

的训练。

2.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基础。(1)尽

早发现听障问题。有的听觉障碍儿童可以

利用其他感官,对声音做出与正常儿童同

样的反应,因此家长和教师较难发现他们

的问题。(2)尽早佩戴助听器。可以有效

地利用残余听力,是聋儿学习语言的物质

基础。在国外最早为出生后40天的幼儿选

配助听器,家长和教师要为聋儿尽早选配

合适的助听器,并注意维护、保养和适时

更换,(3)进行师资培训。幼儿园教师在

自己执教的班级中,如果要给听觉障碍儿

童适当的帮助,就应该有听觉、学前教育

方面的培训,如果普通教师掌握一点手语,

将大大有利于与听障儿童的沟通。

○尽早发现儿童听力异常(注意的问题)

(1)儿童耳朵有无生理问题。(2)儿童的

发音是否清楚,特别是有无漏掉辅音的情

况。(3)儿童发出的声音是否很单调。(4)

儿童在听录音机或看录像时是否需要比别

的儿童更大的音量。(5)儿童是否做出明

显的努力,把头抬起来或转向说话者,以

便能够听清楚。(6)儿童是否频繁地请求

教师重复刚刚说过的内容。(7)别人用正

常声音说话时,儿童是否毫无反应或漫不

经心。(8)儿童是否不愿意参与一些语言

游戏活动。(9)儿童是否常常比手画脚,

用动作来帮助表达意思。(10)儿童是否答

非所问。

3.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1)听觉训

练。要为听觉障碍儿童提供高强度听力训

练,促进其残余听力的使用。(2)发音练

习。有证据表明,言语分辨训练应与发音

训练同步进行,同时接受两方面训练的儿

童比只接受一方面训练的儿童进步更为明

显。发音训练包括构音器官运动、呼吸练

习与嗓音练习等(3)语言理解与掌握。要

给予聋儿大量语言刺激,激发聋儿学习会

话的动机,理解、掌握词汇,建立词汇库。

(4)语言能力评估。可使用一些量表进行。

4.训练方式方法。(1)听障儿童在集体中

不易听清和理解教师的指令,适合在小集

体中学习,教师要积极利用同伴合作的教

学模式。使用该模式要保证同龄儿童在空

间上的接近,人数不宜过多,有时是一对

一的游戏。(2)结合使用手语交流法与口

语交流法。采用全面交流法,要求在听和

说之外,将手势语作为语言沟通的辅助方

法,同时包括表情、姿势、动作、绘画、

写字等多种沟通方式,让听觉障碍儿童可

以多感觉、多渠道地接收信息。

5.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教育内容来讲,

教育方案从一开始就强调认识能力和文化

知识的训练,就特别重视数学,将其放在

与语言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教育难度来说,

尽可能接近普通学前儿童的水平,为日后

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做好准备。教师要对听障儿童进行一对一形式的个别辅导,矫治的时间要保证。

6.家庭对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父母在早期干预中的角色):(1)父母正视孩子耳聋的现实,不过分依赖治疗,不徒劳地寻找一些所谓的“秘方“,而是积极解决孩子在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最大可能给他们以帮助,聋儿家长之间要多联系、多交流,这样稳定孩子的情绪,改进对孩子的教育。(2)家长对孩子的前途要做出正确决定认真考虑,是让孩子进入正常幼儿园还是进入早期聋儿康复机构,朝哪一个方向发展等等。(3)父母除配合教师训练孩子外,还要制定一个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计划。(4)整个家庭要表现出对孩子的爱,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积极与聋儿交流,参与对孩子的教育。(5)祖父母也是重要的成员,但要注意祖父母往往在教育技能和教育观念上存在问题,需要父母多与他们沟通,在教育态度和方法上保持一致。

三、学前身体病弱儿童的教育

(一)病弱儿童概述

1.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有时也称健康障碍儿童。

2.病弱儿童的类型:按照病源学的分类,病弱儿童常指患有以下疾病的的儿童:(1)心血管疾病(2)呼吸系统疾病(3)内分泌系统疾病(4)肾脏疾病(5)血液疾病(6)神经障碍疾病。

3.病弱儿童的诊断(幼儿教师如何观察与发现):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儿童的异常,以便及时反馈给家长或医生,尽早诊治。如果儿童有下列异常情况应该引起注意:(1)面色过于苍白。(2)全身显得相当柔弱。(3)动作笨拙,经常有摔跤现象,肢体活动的协调性极差。(4)关节、肌肉僵硬,四肢无法伸直。(5)嘴唇和指甲呈青紫色。(6)吃饭时盗虚汗、面色苍白或饭后经常呕吐。(7)经常发烧不退。(8)容易出血或发炎。(9)四肢或身体出现血斑。

4.身体病弱儿童的身心特征:(1)病弱儿童除了因身体疾病造成的体能不足以外,在智力上与正常儿童没有什么区别,其认知发展也与正常儿童无大的差异。(2)由于长期患有疾病,体质虚弱,因治疗所花的的时间或体力不支而耽误学习。(3)由于体弱多病,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的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等问题,这些可能会对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也会使得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贫乏。(4)疾病的问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情绪。(5)疾病对儿童的最大影响表现在儿童的个性发展方面。由于身患疾病,家长过分保护和迁就,会使儿童过于依赖、

缺乏自信,也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等不良

人格特征、

(二)脑瘫儿童及其教育干预

1.脑瘫儿童的概念:脑瘫,全称脑性瘫痪

或脑性麻痹,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前受到

损伤而到致的神经症候。脑瘫的主要问题

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发生

在儿童出生时,但也可能由于出生后脑伤

或传染病所致。

2.脑瘫的类型:(1)按照该病所影响的肢

体范围,可以分为单肢麻痹、单侧麻痹(偏

瘫)、截瘫、三肢麻痹、四肢麻痹。(2)按

运动特性,可以分为痉挛型、震动型、共

济失调型、无力型、混合型(最严重)。

3.脑瘫儿童训练的内容(脑瘫儿童的康复

教育):(1)运动能力的训练。主要从大运

动和精细动作两方面进行。(2)生活能力

的训练。(3)认知能力的训练。在学前期

主要是训练儿童的感知觉,帮助儿童认识

周围事物,获得基本概念,形成初步的辨

别、匹配、比较、分类、归类等简单逻辑

思维能力。(4)语言能力的训练。包括发

音训练、语言模仿训练、语言表达训练。(5)

特殊设施设备。如果为他们准备一些特殊

的器具,将有利于其学习和活动。如执笔

器、翻书装置、固定书和纸张的装置等。(6)

脑瘫儿童的护理。脑瘫儿童极易摔跤,碰

伤。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要特别注意

其安全。A.让脑瘫儿童远离危险的地方。

B.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关注脑瘫儿童。

C.

教师要在日常活动中靠近脑瘫孩子,以避

免别的孩子对他的冲撞。

(三)癫痫症儿童及其教育干预

1.癫痫儿童的概念:癫痫症是由于脑伤造

成的。表现为痉挛和抽搐的发作。从医学

上讲,癫痫的问题主要源于大脑对神经细

胞所释放出的过多电流无法做出有效的控

制。

2.癫痫症儿童的发病特征:(1)大发作时:

儿童会突然跌倒在地,不省人事;.发生抽

搐,身体和头部会变得僵直;接着会出现

四肢不自主地剧烈收缩和颤动,并伴随有

呼吸困难,面唇发青,口吐白沫,大小便

失禁,甚至全身出汗等症状;发作过后,

儿童记不清所发生的一切,浑身感到疲倦,

想要睡觉。发病时间从一分钟到二十分钟

不等。(2)小发作时:儿童会脸色苍白,

两眼发呆,眼皮震颤;有暂时无法进行手

头的活动或从事活动时动作不稳的现象;

发病后一切又恢复正常。发作的时间很短,

从几秒到二十秒不等,但是会很频繁。

3.癫痫症儿童发病时教师的处理:(1)帮

助儿童平躺下,在其头部垫上枕头,清除

身边的坚硬物,以防止伤及孩子。(2)顺

其自然,不要阻挠儿童的活动,以防受伤。

可以用手托住儿童头部,顺着他的活动而

活动,保护头部安全。(3)如果儿童呕吐,

可将其头偏向一边。(4)如果儿童嘴巴张

开,可用手帕等较软的物品垫在其上下牙

齿之间,但不可以硬撬开嘴巴,更不可以

把坚硬物品放入口内。(5)解松儿童的衣

扣,让其放松。(6)如果发病时间较长,

超过十分钟,要请医务人员进行诊治。(7)

病发过后,不要立刻让儿童起来,要让儿

童在原地休息片刻。(8)当癫痫轻微发作

时,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刻板行为,会把

东西弄落在地,或出现挤眉弄眼缺乏注意

力等症状,教师要认真观察,不要认为是

儿童故意捣乱而妄加批评。

(四)哮喘儿童及其教育干预

1.哮喘儿童的概念:是由于呼吸道阻塞、

大量痰液的分泌,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

造成哮喘的原因是由于过敏反应、情绪波

动或活动过度。

2.哮喘儿童的发病特征:哮喘病患儿病发

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期延长、脸

色发青、喘息、大量出汗的症状。

第三章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

一、学前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概述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概念

1.智力落后的含义:格罗斯曼在1983年所

下的定义: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

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

致适应行为的缺陷。从操作层面上看,这

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发育

期是把0-18岁。(2)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正

常水平是指智力测验的平均分数低于正常

水平的两个标准差。(3)适应行为缺陷是

指个人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人际关系、

职业要求等方面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

平。

2.智力落后儿童的定义:是指在发育期内,

一般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正常水

平,并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的儿童。

○幼儿期的适应行为:主要是指:(1)感

知觉动作的发育。(2)人际交流的初步能

力,主要是听说和理解能力。(3)简单生

理自理能力以及初步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

1.美国教育界的分类:从教育的角度出发:

(1)临界智力落后儿童(IQ75-85)。又称

为学习迟缓。(2)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儿童

(IQ50-70)。(3)可训练的智力落后儿童

(IQ30-50)。(4)需要监护的落后儿童

(IQ30以下)。

2.前苏联的分类:从临床、病理、心理的

观点出发:(1)第一类为生命发展早期的

某个阶段患过大脑疾病,留下智力缺陷的

儿童。(2)第二大类是指患有进行性大脑

疾病的智力落后儿童。其成长过程一直伴

随着疾病,身体状况很不稳定。

3.我国的分类:按智商和社会适应行为标

准把智力落后分为四级,并以“智力残疾”

命名。(1)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 IQ

值在20或25以下。(2)二级智力残疾(重

度):IQ值在20-35或25-40之间。(3)三

级智力残疾(中度):IQ值在35-50或

40-55。(4)四级智力残疾(轻度):IQ值

在50-70或55-75之间。【在教育上,把一

级和二级称为需要监护型;三级称为可训

练型;四级称为可教育型。】【在普通学前

教育机构中,多半是中度或轻度的智力落

后儿童】

(三)智力落后的出现率

○智力落后的出现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

某一人群中智力落后的患者所占的比率。

按常态分布曲线计算,占人群2.27%

○各国智力落后的出现率:美国3%,英国

1.2%,日本

2.07%。中国1.07%(城市0.75,

农村1.46,男性1.13,女性1.01)

(四)智力落后的成因

1.出生前原因:(1)染色体异常。病种有

60多种,最为常见的是先天愚型(2)新陈

代谢异常。常见的有氨基酸、糖类代谢障

碍。如苯丙酮尿症。(3)先天性获得性异

常(4)胎儿的病毒感染。(5)药物中毒的

伤害(6)物理伤害(7)烟酒中毒

2.出生过程中原因:(1)产伤。使用助产

设备不当(2)无痛分娩。使用麻醉药

3.出生后原因:(1)感染疾病特别是脑部

疾病(2)严重营养不良(3)社会文化因

二、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

○学前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表

现:(1)身心发展开始晚(2)发展的速度

慢(3)达到的水平低

(一)感知觉的特点:1.感知觉速度缓慢,

感知的范围狭窄;2.在感知过程中,分辨

能力差,往往看不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3.感知觉的恒常性也较差。

(二)注意的特点:1.注意力容易分散是

智力落后儿童最鲜明的心理特点之一,学

前智力落后儿童尤其如此。他们无意注意

占优势,有意注意发展迟缓;2.注意范围

狭窄。主要表现为,正常儿童一眼就能看

到的许多事物,智力落后儿童需一件一件

去注意;3.注意力的转移和分配能力差。

主要表现为,不会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

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

(三)记忆的特点:智力落后儿童的大脑

发育迟滞和障碍,不可避免地对记忆造成

损害,使得整个记忆存在明显的缺陷。主

要表现为记忆的速度慢、容量小、保持的

时间短、再认困难、不完整等。

(四)语言的特点:1.智力落后儿童的语

言能力一般都低于正常儿童,他们语言发

展缓慢、词汇量少,语言理解能力差、表达困难。所以,他们说话结结收巴巴、吞吞吐吐,发音错误较多是常见的现象;2.语言理解水平还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他们有时能复述成人教给他们的话,但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

(五)思维的特点:1.思维多处于直观和具体思维阶段,在判断具体事物时容易受单个直观形象的支配,而不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和本质特征;2.由于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差,直观思维占支配地位,他们不善于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3.思维过程不连贯,跳跃性思维多一些;4.思维刻板、不灵活;5.思维的调节能力差,行动往往缺乏思想支配,易受人指使。(六)个性特征:1.期望值普遍偏低;2.缺乏自我尊重意识;3.缺乏交往的需要,性格胆怯、孤僻,不喜欢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交谈和往来。一方面他们受智力落后的影响,不会与人交往;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常受到正常儿童的歧视,与人交往的愿望和积极性受到了挫伤,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七)需要、意志、情感和性格的特征:1.需要:普高缺乏较高层次上的积极认识事物的兴趣和追求,缺乏各种愿望、志向和需要;生理需要的发展和需要的发展不协调,往往表现在生理需要无节制(亢进),却缺乏认识活动的需要。

2.意志:意志品质比较薄弱,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动,行动缺乏主动性,不会按长远的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依赖性很强。行动常受激情、冲动支配,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

3.情绪体验比较简单:(1)满意了就高兴,不满意就大哭大闹。而且一旦情绪上来时就很难做通工作;(2)调节情绪的技能差,不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别人的劝告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尽管简单,却非常强烈

4.性格:一般都比较孤僻、不合群。有些怯懦、胆小怕事、逃避困难,有的脾气暴躁,难以驾驭。

三、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鉴定方法【测查和鉴定智力落后儿童的三项指标:年龄指标、智力指标、适应行为指标】(一)智力测查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1.智商:是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商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IQ=MA÷CA ×100。MA为智力年龄,CA为生理年龄

2.智力年龄:是指根据智力测验的结果而得出的年龄。

○比率智商:IQ=100为智商的平均水平。这种智商的计算方法称为比率智商,它能表示出一个儿童智力发展程度。它也有缺点,因为年龄会逐年递增,而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就稳定了,再用比率智商来表示,

就会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IQ水平下降的情

况。

○离差智商: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采用

了离差智商。在离差智商中,儿童智力的

高低是由他与同龄儿童智力测验分数分布

的平均差的离差大小来决定的。

3.常模: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

分标准。这个团体测验分是预先通过科学

的选择和统计得出的,称为常模。

4.适应行为:也称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一

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

力。具体说,就是一个人在某一具体环境

中生存所必需的能力的行为表现。

(二)智力的测查与鉴定

1.中国比奈智力测验:对学前智力落后儿

童的智力测验常采用此量表。内容:共51

个测验项目,从2岁测起,到18岁为止,

每岁3个项目。对主试的要求:(1)必须

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已熟练掌握智力测验基

本原理和实际操作方法的专业人员(2)必

须态度和善、友好,以减轻被试的紧张度

(3)要对每一项目的指导语非常熟悉,流

利熟练地说出指导语(4)严格按照要求控

制每一项目的测验时间。不包括主试说出

指导语的时间。测验方法和计分:(1)先

根据儿童的出生年月日计算出实足年龄

(2)根据实足年龄,在测验指导手册附录

查出测验的起始题目(3)每通过一题得一

分,不通过得零分,如果连续五题不通过,

该测验结束。

2.丹佛发育筛选测验:是一个比较好的测

查学前儿童智能发育情况的量表。由伯肯

伯格和多兹共同制定。适用于0-6岁儿童。

内容分为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能力、

个人—社会行为4大功能测验,共105个

项目。测验结果:(1)两个以上能区有两

项以上迟长、或一个能区有两项以上迟长,

加上一个能区有一个以上迟长,再加上年

龄线上的题目都不通过,为智力发育异常。

(2)一个能区有两项迟长,或一个能区有

一项迟长且在年龄线上的项目都不通过,

为可疑儿童(3)不清楚的项目太多,无法

得出结论,需要过一段时间再测(4)无上

述情况为正常儿童。

(三)社会适应能力的测查——《婴儿—

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我国广泛使

用)

1.内容:本量表包括独立生活能力、运动

能力作业能力、交往能力、参加集体活动

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六大领域

2.测验方法:(1)测验一开始,首先根据

儿童的实足年龄选择开始测验的题目。有

两种情况:第一,如果连续十项通过,就

从理论上认为这以前的项目都能通过,继

续往下测。直至连续十项不通过,测验结

束。第二,如果前十项没有全部通过,继

续往下测,直至连续十项不通过。(2)然

后倒回本年龄段的起始题,倒着往回测,

直至出现连续十项通过,测验结束。

3.记分:每通过一题得一分,不通过得零

分,将所有通过的题目得分加起来,就得

到测验的粗分,然后查出量表分,根据量

表分,可得出智力等级。

【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与鉴别是一件非常

严肃的工作,为了确保测查结果的科学、

准确,测查要由专业人员进行】

四、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与训练(早

期教育或早期干预)

(一)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1.个别性原则:是学前智力落后儿童早期

干预的基本原则。它是指根据不同智力落

后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订个

别教育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贯彻

要求:(1)要对智力落后儿童有全面的了

解和正确的评估,特别要重视对其发展潜

能的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其特殊教育

的需要,制定个别教育计划(2)要充分考

虑智力落后儿童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儿

童的身心条件、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制定

适合于不同儿童的个别教育计划(3)要认

真考虑智力落后儿童个体的内部差异,发

现其在认知、动作、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

水平的差异,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教

育和训练。

2.量力性原则:是指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

和训练,要根据其现有发展水平和身体状

况适时、适度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循

序渐进地发展其智力、体力和社会适应能

力。贯彻要求:(1)要细致分析智力落后

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在充分考虑其各方

面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重视其可接受性,

避免疲劳或过度训练对儿童造成伤害。(2)

在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的同时分散难

点、重点,并使教育与训练的连续性和阶

段性相结合。

3.整合性原则:是指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

干预是在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形式、方法

上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以达到理

想的教育效果。在教育训练内容上,要融

认知教育、自理能力培养、沟通能力训练

等于一体;在教育方法,要综合使用听、

说、读、写、做、唱、演、玩方法,不过

分依赖某一种方法的训练;在教育者与环

境方面,把教师教育与家长教育结合起来,

把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

起来。贯彻要求:(1)要综合设计教育训

练内容,使一个具体活动的设计尽可能指

向儿童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或多个活动设

计指向儿童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2)在

尽可能地让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

动,并尽可能使活动具体、可操作性强。(3)

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家长积极参与

儿童的教育训练活动,并从内容、方法及

要求方面给持续的指导,建议幼儿园和家

庭之间经常保持联系。

4.反复性原则:是指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

的教育训练,要经常性地、反复地进行,

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贯彻要求:(1)

教育计划要有弹性,留出复习和巩固的时

间,进行及时的复习和巩固。(2)教育计

划要有循环性,螺旋式安排教育训练内容。

(3)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儿童有较

长的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及时

的反馈与强化。(4)反复与提高相结合,

利用“变式”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二)早期教育的内容

四大领域:运动领域、认知领域、语言领

域、社会生活领域。

具体内容:(1)大运动能力培养。(2)精

细动作训练(3)认知能力培养(4)语言

能力训练(5)生理自理能力训练(6)社

会适应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三)早期教育和训练的计划和方法

1.波特奇早期教育指导方案:是美国威斯

康星州波特奇市教育机构编制的一套适合

于正常儿童和残疾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训练

方案。由早期教育核对表、早期教育活动

卡和早期教育指导手册三大部分组成,适

用范围为0-6岁儿童。

2.家长辅导方案: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

于加拿大的一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方案。

实施程序是,专家指导教师,教师指导家

长,家长具体负责对幼儿的训练和辅导。

3.多曼早期教育法:多曼是美国的一位外

科专家。他认为人的智力的好坏主要取决

于生命最初几年所接受的刺激和教育。他

用丰富的视觉、触觉、听觉信息刺激来治

疗后天智力落后的儿童,取得了明显的效

果。

4.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具体方法:

○个别教育计划(个别教育方案)的制定:

个别教育计划的含义:是针对每一个智力

落后儿童的特点专门设计的教育计划。计

划的实施过程:(1)根据该儿童目前受教

育的现状,制定教育应达到的短期目标和

年终目标(2)为该儿童实现目标提供专门

的教育方案(3)确定实施该计划的时间安

排及期限(4)制定对本计划的实施效果进

行评估的标准和手段。

○任务分解法(任务分析法):是根据儿童

的可接受水平,把特定的任务分解为尽可

能小的知识或动作单元,并按从简到繁的

层次加以安排,然后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

教起,直至完成所有的内容。例如,对学

前智力落后儿童的交流能力培养的任务分

解过程包括:(1)聆听和按照指令行动能

力的培养(2)儿童给予简单指令能力的培

养(3)儿童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学前语言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概述

(一)学前儿童语言障碍

1.语言障碍:1977年美国口语—语言—听力学会为语言障碍所下的定义是:个体在语言系统的知识上未能与预期的常模相称的情形。特别是一个儿童在语言的运用技巧上有缺陷未能达到同龄儿童的预期水准时,就称言语上有缺陷

2.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我国有关专家认为,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3.传统的语言障碍研究中,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仅指交际的符号方面,主要是语法和语义方面的障碍;言语指与所谓无意义声学单位的使用有关的障碍因素,如音质、流利和清晰度方面的障碍。

4.在学前儿童中,发生率最高的障碍类型:语言障碍是儿童期各种发展障碍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出现率达3.5-7%。在特殊教育对象中,是出现率最高的一类。

(二)语言障碍的形成因素

1.生理因素:包换发音器官缺陷或神经异常等,这些因素影响儿童正常的语言发展。(1)儿童口腔结构畸形若是患有腭裂,就会发音不清楚,并且发声和共鸣都会产生异常。(2)大脑中支配话语理解功能的“维尔尼克”区、支配语言编码的“布洛卡”区如果遭受损伤,也会造成语言障碍。

2.心理因素:儿童不良的情绪情感也是造成语言障碍的重要原因。(1)家庭中若发生亲子关系失谐,孩子情绪受到压抑就可能导致失语现象。(2)其它人际关系不良,如父母经常吵架,也会使儿童对语言失去兴趣,从而缺乏学习语言的兴趣。(3)父母对儿童要求过高,儿童心理压力大,容易造成口吃或完全不讲话(4)父母过于溺爱,儿童不需要讲话就能满足自己的愿望,缺乏学习语言的动机,长期以往也会形成语言发展迟缓。

3.环境因素:社会性环境为儿童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1)环境中缺乏适当的语言刺激,包括刺激不足或刺激不当,严重的也会造成儿童语言发展障碍。(2)有一部分儿童由于各种原因频繁更换生活环境,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也会造成语言系统的紊乱,从而形成语言发展障碍。(三)语言障碍的类型

1.按照语言组成要素分:有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障碍。

2.按照发生的环节分:(1)表达性障碍(2)接受性障碍。

3.按照语言与儿童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分:(1)单纯性的语言障碍(2)伴随性的

语言障碍(由其它障碍引起的)。

4.按照儿童的语言行为特征分:(1)构音

异常(2)发音异常(3)流畅度异常(4)

语言发展异常。前三种合称为言语障碍。

二、构音异常

(一)构音异常的定义

1.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

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包括发音部位或

气流呼出不正确,压力或速度不准确,或

者整个发音动作不协调。构音问题所有语

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

障碍的20%

2.构音异常的表现类型:(1)替代音:一

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

替代。(2)歪曲音:由于发音方法不对,

如气流呼出或发音部位不正确,语音接近

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又不完全正确。(3)

省略音:个别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确的语

音。(4)添加音:在正确的语音上,添加

了不该有的语音。(5)声调错误:儿童运

用汉语中“平、扬、上、去”等四种声调

时发生错误,有的儿童把所有的语音都发

成平声。(6)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

腭裂造成儿童咬字不清,或由于听觉损伤,

儿童模仿发音时不够准确。

(二)构音异常的形成原因

1.感知运动因素:(1)舌头或其他口腔构

造异常,发音动作协调不良等(2)相当一

部分儿童在换门牙时,发不准“f”、“s”

等音。(3)有的儿童口腔感觉能力较弱,

快速发音和调节口腔感觉能力差

2社会心理因素:是指儿童自身情绪及所处

环境不良造成言语异常。根据美国儿童语

言学家西瑞布格的研究结果,影响儿童核

销单障碍形成首要的社会心理因素是家庭

与父母关系。环境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儿

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原本属于正常范

围的发音不清,周围成人觉得好玩,对此

加以强化,久而久之,往往会形成长久性

的发音不清。

(三)构音异常的诊断与矫治

1.诊断:当我们怀疑一个儿童有构音问题

要加以确诊时,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要收集儿童个案基本资料:包括出生、发

育及疾病情况等。(2)检查儿童的听觉器

官和构音器官的口、唇、舌、齿。(3)检

查儿童的言语情况:可以采取的方法——

收集儿童的言语样本,观察儿童与教师、

家长、同伴等对话的情景,儿童模仿发音

的能力,包括单音、短句等。(4)汇总所

得到的资料,对儿童的语言进行总的分析

评价,得出语言障碍的类型、程度、原因

等方面的结论。

2.矫治:步骤:分析错误音——纠正错误

音——建立起正确音——强化正确音。【要

先矫治声母,后矫治韵母;先矫治生活中

的常用语音,再矫治非常用语音;将某些

经常出错的同类音归类并加以强化】要注

意的问题:(1)强调针对儿童个别需要,

矫治计划要符合儿童的障碍程度、接受水

平、性别与年龄特征。(2)强调循序渐进。

(3)要有固定,充足的矫治时间,保证矫

治效果。(4)注意强化巩固矫治效果,尤

其要利用儿童的游戏情景和日常生活中的

一些机会,练习和巩固发音。(5)要由专

业人员、教师、父母等多人员共同参与。

三、流畅度异常

(一)流畅度异常的定义

1.流畅度异常:指说话急促不清,俗称口

吃。从性别来说,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

性,比例一般为4:1,主要发生在儿童期,

大多数在2-7岁形成,在所有前龄前儿童

中占5%。在语言障碍中约有31.1%,其中

80%可以通过适当矫治恢复正常

2.流畅度异常的表现:首音难发、语音连

续重复拖长语音和说话时不适当的语音中

断。还有“慌张语态”

(二)流畅度异常的形成原因

1.语言学理论:认为口吃问题源于患者的

语言编码过程

2.学习行为理论:(20世纪50年代)认为

口吃是学习的原因形成。

3.环境压力理论:认为口吃源于心理压抑

的需求或是由于周围环境对其提出过高要

求造成其心理压力而形成的。

4.神经生理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

认为口吃主要是由神经心理或生理上的缺

陷造成的。

也有人认为儿童的口吃是一种语言发展过

程中正常的不流畅现象。

○语言不流利与流畅度障碍的鉴别标准:

波贝格认为有三点:(1)部分词语重复、

拖音较频繁(2)出现紧张与说话伴随努力

(3)有意避开某些容易引起口吃的词语和

说话场合,逐渐发展为对说话感到困窘和

害怕。

(三)流畅度异常的诊断与矫治

1.诊断:教师需要做的工作:(1)描述和

分析儿童说话不流畅的具体表现。(2)评

估儿童负面情绪的性质及强度。主要评估

儿童出现不流畅情形时的情绪表现及实

质。(3)评价儿童对自身语言表现的态度

与心理调适水平。

○流畅度检查的内容:(1)自由会话(2)

图片单词命名(30个单词)(3)句子描述

(选8张情景图片)(4)复句描述(选2

张情景图片)(5)复述或相伴复述(与治

疗师一起复述)(6)回答问题、(7)母子

间谈话

2.矫治:(1)流畅度异常儿童往往有情绪

焦虑症状。因此要缓解儿童的紧张心理。

(2)改善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3)根据需

要做一定的呼吸练习(4)增加儿童交往的

机会(5)让儿童注意倾听。(6)多进行正

强化。

四、发声异常

1.发声异常的定义:是指音质、音调、音

量及共鸣方面发生异常的现象。

2.发声异常的分类:(1)音调异常(缺乏

变化或不变化)(2)音量异常(嗓音过弱或

过大)(3)音质异常(嘶哑、刺耳或夹杂

着沉重的气息声)(4)共鸣异常(通过鼻

腔的气流过大或过小,鼻腔共振程度过高

或过低)

3.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1)器质性异常:

指由于儿童生理上的原因(如声带和喉头

的异常)而引起发声异常(2)非器质性异

常:指由于儿童不正确的发音习惯或者心

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发声异常。

4.发声异常的诊断:应从音调、音量、音

质三方面进行检查。(1)检查儿童是否有

嘶哑及气息声;(2)是否适合说话语境的

要求;(3)是否能够适当变化声音大小,

做到抑扬顿挫。

5.发声异常的矫治:(1)主要指导儿童正

确使用声带的方法。对音量过大的儿童,

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声音大的的害处,从

而有意地改正。(2)发现儿童有发音单号

后,要采取措施减少不当的发音,与儿童

一起寻找能够发出的最佳嗓音。可以采用

游戏的方式对儿童进行适当的发声训练、

呼吸训练及听觉训练,平时注意儿童的声

音保健,使其减少滥用声带的现象。教育

幼儿不要大喊大叫,急促尖叫。(3)日常

生活中的发声异常矫治:要少吃辣椒,避

免过分清嗓子和咳嗽,喉头发炎或其他疾

病导致喉咙沙哑要尽快医治,避免过多的

被动吸烟

五、语言发展异常

1.语言发展异常的定义:是指理解或使用

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

语言发展的速度,程度等低于正常儿童。

这样的儿童不会说话或说话令人费解,颠

倒、混淆、不连贯、不成句。

2.语言发展异常类型:(1)语言缺乏:指

儿童到一定的年龄阶段还没有获得语言

(2)存在质量差别的语言:指儿童可以发

音并且掌握大量词汇,但在用词方法上与

正常儿童有差别,不能有效地使用语言进

行交流。如自闭症儿童的“鹦鹉式语言”(3)

语言发展迟缓:指儿童在语言发展阶段语

言发展速度明显晚于普通儿童。(4)语言

发展中断:儿童语言原本发展正常,由于

脑损伤或听力受损等原因,语言发展出现

异常现象。语言发展异常还可分为语义、

语法、语用和语汇等方面

3.语言发展异常的形成原因:(1)构音器

官异常、脑损伤、智力缺陷和感官损伤(2)儿童情绪不良,缺少学习语言的动机(3)环境中缺乏正常的语言刺激等。

4.语言发展异常诊断:汇集个案基本资料汇集,观察日常行为表现,进行口腔与听觉器官的检查;尽可能详细地确定孩子现有的语言能力,并观察孩子掌握语言新技能的费力程度与速度;了解儿童与其他人的交流及在游戏中的语言表现等情况。

○教育工作者要了解的内容:孩子与父母家人的关系及语言交流情况;语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否有“回声性”言语;对他人是否注意;是否喜欢阅读图书;说话的动机程度,是否跟陌生孩子交谈、玩耍;在游戏中的语言以及认知能力和情绪特点等。

5.语言发展异常的矫治:(1)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矫治方案,如对于伴随性的语言障碍应当首先诊断,矫治其第一性障碍。(2)应从儿童的全面发展入手,考虑语言的内容,形式和使用。(3)在安排训练程序时,把辅导建立在语言的正常发展程序的基础上,遵循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矫治语言发展异常儿童的一个基本原则。 (4)父母要乐于听孩子讲话,与孩子有交谈的时间。提供机会让孩子与同伴多交往,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5)组织儿童多听录音事故、观看录像、阅读画书、欣赏幻灯片等。

第五章学前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的教育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是指排除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所表现的行为与社会要求社会评价相违背,从而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适应的儿童。学前期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儿童主要有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多动综合症儿童和其他社会性发展障碍儿童。

一、孤独症儿童的教育

(一)孤独症儿童的概述

1.孤独症的概念: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李奥·坎纳首次采用自闭症来描述有极度退缩行为,对他人漠不关心的病症。

○孤独症儿童的基本特征:(1)发育速度和顺序异常(2)对任何一种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3)言语、语言认识及非语言性交流异常(4)与人、物和事的联系异常。

○孤独症的主要表现:(1)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与能力,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表现出极度退缩的行为(2)言语发展迟缓,语言刻板,奇异难懂(3)刻板或仪式性行为

2.孤独症的发病率:英国: 10000个人中大约有5人患有孤独症,约有15-20人表现出孤独症的特征。瑞典:10-20岁的人群,

为万分之十,与美国、日本、法国的调查

结果基本一致。一般男性多于女性,男女

比例为2:1到3:1。

3.孤独症的发病原因:(1)心因论:认为

孤独症是因为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

母爱的环境中,父母的养育方式、教养态

度与孤独症存在着必然的联系。(2)身心

论:认为孤独症的产生源于神经系统的器

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

及生化因素。(3)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

认为孤独症的产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

响。儿童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过多或过分

的负强化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儿童来说,极

易成为孤独行为的诱发因素。

(二)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1.孤独症的三大核心特征:(1)社会化障

碍:是指孤独症儿童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上存在着质的障碍。具体行为表现有:不

合群,对别人漠不关心,只是被动地接受

甚至拒绝他人对自己的接触,或者即使与

人接触也伴随着怪异的行为举动与兴趣,

不遵守社会常规行为等。(2)交流障碍:

是指孤独症儿童在言语和非言语交流中存

在障碍(3)想像障碍:是指孤独症儿童的

活动兴趣和范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如

想象性游戏能力缺乏,难以理解假扮游戏

等。

2.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1)社会交往

障碍:核心特征之一,具体表现为:对人

缺乏兴趣,不能与他人建立关系,对物体

的兴趣比对人的兴趣大,或待人待物的态

度一样。常有“恋物”行为。(2)缺乏交

会性注意:交会性注意是指对周围人、事、

物注意的协调分配,即调整注视点以与他

人一起将注意力汇聚在同一注意对象上,

从而共享周围信息,达到交流的目的。(3)

言语发展迟缓:言语发展在早期明显落后

于同龄正常儿童。(4)言语沟通障碍:言

语表达有明显缺陷。(5)语言表达怪异:

语言表达往往出现较多的语法错误、代词

错用、重复语言、刻板语言以有别人无法

理解的自发语言。鹦鹉学舌是其语言的常

见现象。(6)刻板性行为:又一核心特征。

经常重复性地玩一件玩具或做一件事情,

不厌其烦。(7)拒绝变化:拒绝日常生活

秩序和环境的变化,喜欢一切都保持原样

(8)超常的记忆力:在早期常常表现出超

常的机械记忆能力。

(三)孤独症儿童的早期鉴别

【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刻板行为等三大

特征是观察和鉴别孤独症儿童的基础】

1.医学检查: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史、病

史,进行遗传检查以及感觉通道、神经系

统的检查和生化测验等。

2.量表评定:一般用于没有明显的生物原

因可参考的心理、行为障碍的鉴别,具有

全面、系统、彻底等特点。常见的量表有

婴儿孤独症检查表(CHAT)、Brigence筛查

表、儿童发育问卷、儿童发育状况父母评

定量表。

3.调查与行为观察:(1)对儿童行为的调

查一般以访谈其父母或监护人为主。(2)

行为观察是幼儿园教师常用的鉴别方法。

○行为观察的过程:(1)要描述被观察者

的行为,即目标行为;(2)要确定一个行

为基线,对行为进行量化处理;要根据详

细的观察记录,评定行为的特征。

(四)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和矫治

1.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和干预水平:20世纪

80年代,美国新泽西州的孤独症儿童教育

和训练项目,分为三级(1)初级水平:重

点在于减少无理取闹行为,改变其刻板型

学习方法,让儿童掌握一些诸如模仿、集

中注意力、自我帮助等基本的社会学习方

法。(2)二级水平:包括帮助儿童获得更

加复杂的语言交流和社会学习的技巧,提

高手眼协调的操作能力。(3)三级水平:

强调促进儿童语言和学习技能的发展。

2.学前教育机构中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

预:(1)提供支持性、接纳性环境:孤独

症儿童最大的问题是交流障碍。他们不愿

交流,也不会交流。在教育过程中,应尽

量为儿童提供最大限度的可接纳环境,鼓

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不要让孩子产生惧

怕和挫折体验。教师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各

种活动,以提高儿童对他人的反应水平(2)

培养语言沟通能力:沟通障碍是儿童面临

的又一巨大困难。在教育与矫治过程,教

师首先要引发儿童的沟通意向,帮助儿童

扩充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其次要选择辅助

的沟通方式。最后要教会儿童有关的社会

性会话的知识和技巧,帮助儿童逐步学会

有效的沟通。(3)感知觉统和训练。可以

促进儿童综合运用感官接受和处理外界信

息能力的发展。教育者应尽量为儿童提供

接近体表感受器的刺激,鼓励儿童反复触

摸玩具、教具,发展其感觉能力。还要提

供一些动作方面的训练,如跑、跳、球类、

体操等,提高其身体知觉和运动协调能力。

(4)体验性认知学习:就是利用儿童已有

的经验,对儿童正在体验和从事的活动进

行命名和学习。(5)以儿童为中心:教育

干预的内容方法选择、情景安排都必须从

儿童的兴趣出发,用儿童可接受的方式进

行。即教师要“跟在儿童后面走”(6)保

护儿童安全:孤独症儿童情绪和稳定,多

表现为多动、不知危险,常伴随有攻击性

行为和破坏行为。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小

心,以免伤害其他儿童和他本人。

二、多动症儿童的教育

(一)多动症儿童的概述

1.多动症的概念:也称多动综合征、轻微

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

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

以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

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

症。英国医生斯蒂尔第一个将多动症作为

一个不同的综合征与其他问题儿童区分

开。

2.多动症的发病率:多动症的症状一般在7

岁以前就表现出来。典型年龄是3岁左右,

8到1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平均发病率为

3%。美国估计为3-5%。男女比例4:1-9:

1

3.多动症儿童的分类:从有教育意义的角

度来考虑,可以以行为特质来划分,可分

为多动,不专注和被动、紧张和焦虑、不

合群、懒散、学习问题等类型。

4.多动症的发病原因:(1)遗传因素:80%

是遗传性的(2)生化因素:先天性神经递

质酶出现障碍,与低锌高铅相关。(3)环

境因素:环境刺激过多,增加了个体的兴

奋而导致多动问题。文化差异

(二)多动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1.婴幼儿期的行为特征:(1)哭闹,尖叫,

安静不下来,睡眠不好(2)不让人搂抱,

抵制爱抚,不依恋母亲,经常敲打自己的

头,摇晃小床,发脾气(3)笨拙,冲动,

经常出事(4)反复无常地出现干扰别人的

行为(5)富有攻击性,喜好惹是生非(6)

缺乏专注力,也可能会表现出退缩行为(7)

手眼协调能力差(8)不合作,对抗,不服

从(9)发脾气时自我虐待(10)痛阈较高。

2.学前期和学龄初期的行为表现:(1)注

意力集中困难(2)精力过剩(3)行为冲

动(4)情绪不稳定(5)学习困难(6)不

良行为倾向(7)协调动作缺陷。

(三)多动症儿童的鉴别:多动症儿童的

鉴别主要依据行为指标进行。

1.美国:1987年,制定了多动症儿童的诊

断标准,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

等方面来鉴别多动症儿童。

2.中国:1989年,提出诊断多动症的参考

标准:(1)起病于学龄前期(6-7岁),病

程至少持续半年上(2)必须符合以下至少

四项以上的症状:需要其静坐的场合下难

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容易兴奋和冲动;

常干扰其他儿童活动;做事有始无终;注

意力难以保持集中,常易分散;要求必须

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反

应;经常爱讲话,好插话或喧闹;难以遵

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学习成绩差,

由非智力障碍所引起;动作笨拙,精细动

力较差。(3)并非由低能、儿童期精神病、

焦虑状态、品行障碍等原因所致。

(四)多动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

1.行为管理治疗:是最有效的矫正儿童不

良行为的技术。也称行为改变技术,其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该理论主要强调行为前的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强调积极的行为强化对儿童行为改变的影响。注意事项:(1)选择好要矫正的行为。开始干预时不可贪多,选择儿童最典型的行为或教育者最希望解决的一两种行为,严格按照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形成习惯(2)选择的强化物一定是儿童喜欢的、想要的。(3)强化物不要只停留在物质方面,应给予更多的活动奖赏和精神奖赏,这样更有利于良好行为的建立及社会性的发展。

2.认知―行为治疗:含义:是对行为治疗的延伸,其主要技术是强调认知对行为的监控作用,让儿童通过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即自己对自己说话,通过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语言引导,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目的。开始时要引导儿童在行动时把指令和要求说出来;反复多次后,让儿童说出应该如何行动;经过长期训练,使其逐步形成稳定的态度。

3.心理治疗:包括提高教师、家长的认识和对多动症儿童的治疗。首先,教师、家长要对多动症儿童有正确的认识。其次,要帮助儿童树立克服不良行为的信心:要经常对儿童的多动行为表示理解,及时鼓励其对不良行为的克制和进步行为,帮助其树立起自信心,并培养其非智力品质,增强其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学习毅力,有效地改变儿童的行为。

4.环境控制:让儿童坐在离教师最近的地方,上课多提问;尽量减少学习环境中的无关刺激物。

5.释放精力:尽量为儿童提供正当的释放

精力的机会和活动,鼓励儿童多参

加集体活动。

6.药物辅助治疗:药物有兴奋类,如利他

林、米拉脱林、泰必利、苯丙胺等;

安定剂类,如氯丙嗪和硫利达嗪

等。

7.饮食辅助治疗:鼓励儿童多食含锌类食

物、含铁类食物以及维生素丰富的

食物。有助于改善儿童多动的行为三、其它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概述

1.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我国《特殊教育辞典》的定义:所谓情绪障碍儿童是指一组在行为表现上与一般儿童的应有的行为有明显偏离的儿童。所谓行为障碍是指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期的行为偏离。情绪行为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这种偏异不是躯体疾病或缺陷的继发情况,也不是某种特定精神患疾的症状表现。

2.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1)19世纪20年代魏克曼的分类:A.扰乱性B.心理性。(2)美国奎伊的分类:A.品行障碍B.焦虑

—退缩C.不成熟D.社会化攻击行为。(3)

郭为藩的分类:A.情绪化行为B.抑郁行为

C.攻击性行为

D.退缩行为

E.堕落行为

F.

心因性心理症状。(4)朱家雄的分类:A.

情绪障碍B.品行障碍C.正常心理机能发展

迟缓而产生的损害D.不良习惯。

3.儿童情绪行为障碍产生的原因:(1)家

庭的不良影响:方俊明教授将其归结为家

庭不完整、冷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

法不当、家长本身的情绪行为问题。(2)

幼儿园教育不当:教育失误会对儿童的情

绪行为带来不良的影响。如对儿童行为过

分限制;与儿童关系对立,对儿童居高临

下,不平等、不民主;无视儿童的自尊心,

不恰当的惩罚;厚此薄彼,不公正地对待

儿童等(3)社会环境的污染:周围人的世

界观、价值观及各种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

会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4)生

理因素:遗传、脑损伤、生物化学失衡以

及生理残疾等。

(二)学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观察发现

1.情绪行为障碍评价的标准:(1)不良行

为出现的强度和频率(2)行为是否符合社

会要求(3)是否有异常行为的症状。

2.情绪行为障碍的观察发现(如何辨别学

前机构中的情绪行为障碍儿童):(1)直接

观察。在幼儿园,对儿童的异常行为的发

展主要通过教师的直接观察。一般来说,

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A.与同龄大

多数幼儿相比。所谓正常行为是指大多数

同龄儿童都有的,并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

行为;B.与儿童本身的发展史相比。所谓

正常就是发展上不断进步;C.与儿童所处

的环境相比(2)间接观察。A.访谈:这是

教师了解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常用的方法。

访谈的对象一般是儿童的父母、经常与儿

童生活在一起的人以及儿童本人。访谈前

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确定好访谈内容。

访谈的重点是要了解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发

生的环境、频率,持续时间的长短,首次

发生在什么情况下,行为是如何表现的等。

还要重点了解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有无

可疑状况。B.评定表:一般用来描述不同

年龄儿童的正常与非正常行为的特征,以

区分正常行为和非正常行为。

(三)学前儿童常见情绪行为障碍的表现

及教育干预

1.攻击性行为。表现:遭受挫折时显得焦

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

冲撞别人、夺取别人东西等方式,其目的

是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的对立和斗争。教

育方法:不能用体罚的方法,而应以冷静

的态度解决儿童的争端;让儿童分清是非,

对攻击别人的儿童说服教育,让他明白自

己的行为是不对的;用讲故事、角色扮演

等方式加强下面引导,让儿童明白同伴之

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

道理;对其攻击行为采取“冷处理”,让受

攻击的儿童不要与他一起玩耍,让他感觉

到攻击别人会失去朋友,直到他背道歉为

止。

2.恐惧情绪。表现:对事物的恐惧,如动

物、火、水、场景、黑暗;也可表现为对

人的恐惧,如陌生人、故事里的人物;还

表现在对一些抽象概念的恐惧,如怕丢失、

死、鬼等。在极度恐惧时,可能会出现惊

叫、发抖、面色苍白、心跳加速、呼吸增

快等。教育方法:经常用于消除恐惧情绪

的方法有模拟示范、系统脱敏法以及行为

疗法,但教育最为关键。(1)教师在任何

情况下不要恐吓儿童,也不要让儿童看恐

怖电影电视。(2)应鼓励儿童观察分析各

种自然现象。(3)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多参加有益活动。

3.嫉妒行为。表现:对比自己强的人采取

敌视的态度;破坏那些经常受老师表扬的

儿童的东西;情绪不稳定,在情绪极度不

稳定时还会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极度反

抗,处处与别人作对,人际关系困难。教

育方法:(1)要正确引导儿童的上进心。

教师和家长要全面关心儿童的言行,充分

看到每一个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并经常给

予表扬,让儿童感受到教师和家长对他的

关爱。(2)不要用儿童的不足与其他儿童

的长处相比,讽刺、挖苦儿童,伤害儿童

的自尊心,引发儿童的嫉妒心。(3)尽力

给儿童创造欢乐、轻松、愉快的环境,让

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赞赏别人、感谢

别人,成为心胸开阔的人。

4.退缩行为。表现:比一般儿童“乖”得

多,往往很安静,喜欢独处。在集体活动

中,不敢说话,缺乏表现欲,经常被别人

记忆他的存在。当别人问话时,会涨得满

脸通红,不敢说话,表现出很多紧张动作。

逃避公众场合,远离众人,缺乏自信。教

育方法:(1)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

及的事,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其自

信心。(2)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模

仿学习待人接物的礼节,并在日常活动中

为儿童创造机会,让儿童在众人面前表现

自己。总之,要让儿童在心情放松的情况

下,逐步发展社交能力,变得勇敢起来。

5.残忍行为。表现:表现出让人难以理解

的“残酷”:抓住小虫子,会把它的翅膀揪

掉,把眼睛捅瞎;抓住小猫,把它从楼上

摔下去;把小狗扔进水里。有的儿童,甚

至用残忍的方式对待同样,如用铅笔扎同

伴的手,用小刀割破同伴的胳膊等。教育

方法:(1)教师和家长要给予儿童充分的

爱和关怀,为儿童创造一个和睦、友爱的

情感气氛,让儿童在其中感受爱、感受善

良的情感。(2)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纠正

儿童的残忍行为,避免用关黑屋、罚站墙

角等体罚的方法;(3)由于好奇心而引起

的残忍行为,要耐心地劝说,讲明道理,

通过看书、参加、看电影等让儿童了解有

关动物的知识,把好奇心引到正道上来。

第六章学前超常儿童的教育

一、学前超常儿童教育概述

(一)超常儿童的概念

1.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

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我国古代称

神童,西方国家称英才或天才儿童。

2.为何将这类儿童称为超常儿童:(1)超

常儿童是相对于常态儿童而言的,是儿童

中智能才能优异的一部分。(2)超常智能

是指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

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3)超常智

能是稳定的,但也是发展变化的。(4)超

常儿童的心理结构不仅限于智力、才能方

面,还包括非智力个性特征方面。

(二)超常儿童研究的概况

1.国外的研究:研究概况:柏拉图把智能

特别优异的人称金人,其余分别称银人、

铜人或铁人。最早对天才人物进行系统研

究的是英国的高尔顿;20世纪,推孟进行

一项追踪研究,第一个将智力测验用于对

天才儿童进行定量鉴别和研究。1950年,

吉尔福特首先编制了分散性思维测验,托

兰斯编制了创造性思维测验。70年代美国

为具有数学和文学才能的儿童开办实验

班,80年代,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

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的获得成

分)。研究特点:(1)研究的发展快(2)

基本理论观点趋向全面(3)研究内容逐渐

扩大(4)鉴别的标准和方法趋向综合(5)

教育研究注意促进发展。

2.国内的研究。古代的神童教育教育:2000

多年前,开始选拔的培养,形成“童子科”

应试者年龄在10-13岁以下。西汉、唐、

宋、金、元、明、清。近代的超常儿童研

究:第一阶段(1978-1983)一切从零开始,

主要特点是探索;第二阶段(1984-1988),

主要特点是开始发展(3)第三阶段

(1989-1993)主要特点是总结、调整、提

高。第四阶段(1994至今)主要特点是多

元化发展并参与国际学术活动。

(三)学前超常儿童的类型。根据其潜能,

成就与行为特征分类

1.智力型:这类儿童智商高。无论采用比

内量表、韦克斯勒量表、瑞文推理测验量

表,还是其他有较高效度和信度的智力测

验量表,都能得到超出常人的高智商。

2.语言型:语言能力强是超常儿童的普遍

表现,但是其中有些儿童表现出更为突出和优异的语言能力,主要反映在阅读和写作能力上。其特点是对阅读有强烈的兴趣,字快而准,词汇量大,理解力强。很早就喜欢并按自己想的事写出来。

3.艺术型:擅长美术、音乐、戏剧,有很高的艺术天资和素养。研究表明,此类超常儿童有超出常人的视觉观察能力、声音辨别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音乐才能在可在3岁前显露,绘画才能可在5-6岁表露。

4.创造型:其特点是创造性强,不一定有超常的智力,但能不拘一格进行发明创造。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新情景的审视、预测能力较高,能开拓新的思维空间。

5.领导型: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感召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领导者的素质和潜能。

(四)超常儿童的特征

1.美国学者的观点:推孟在调查了1500个智商在130以上的孩子后,归纳出来如下共同特征:有一个好体质;有好的学习成绩;有多方面的兴趣;情绪稳定,有较强社会适应力;智力的增长不是靠牺牲别的什么为代价。维特对智商在160以上的孩子的特征调查的结论:语言丰富,并能运用得当;使用语言早;观察能力敏锐;喜欢书、地图、辞典;喜欢日历和时钟;能集中注意力;有绘画和音乐方面的能力;对因果关系理解得快;喜欢读书;有多方面的兴趣。

2.超常儿童的三大典型特征:(1)智力早熟:智力发育早,他们对某一领域的掌握起步早,而且在该领域的进步也快。(2)坚持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比一般儿童,甚至比聪明儿童学东西还快,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他们独立性强,在掌握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知识时很少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扶持,很多时间都是在自学。(3)掌握欲极强:有一种内驱力,很想弄懂显得他们智力早熟的领域的知识。因而对之表现出强烈而过分的兴趣。

二、学前超常儿童的鉴别

○鉴别超常儿童的指标:(1)一般智能方面(以思维为主);(2)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3)特殊才能及个性品质方面。

(一)对智力的鉴别

1.衡量儿童智力发展差异的方法:测验法、教育诊断法、观察和作业分析法,运用最广泛的是测验法。

2.用测验法鉴别儿童智力的优点和局限:优点:(1)测验的编制和实施都有严格的标准化程序。实施过程包括指导语、时限、记录、记分以及测验环境的安排都有统一、详细的规定。(2)测验结果有常模进行比

较。(3)测验用数字或等级对所测智力或能

力进行描述,操作较简单,评定标准比较

准确。局限:测验的编制比较困难;一种

测验只适用于一种范围;从事测验的人必

须经过专业训练;难以测出儿童可测智力

的全部。

3.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1)韦克斯勒智

力量表:1934年开始编制。共三套,一是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二是韦氏学龄前和学

龄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4-6岁半的儿童;

三是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测验内容包

括言语和操作两方面。(2)瑞文标准推理

测验:英国的瑞文于1938年设计,是一种

非文字智力测验。适用年龄是5岁半到70

岁以上,可用于智能诊断、超常儿童的鉴

别、人才选拔,各类比较和跨文化研究等。

优点:测验对象不受文化、种族,特别是

语言的限制;测验可以团体施测,也可以

个别进行;测验方法简便,结果评定较易

掌握。

(二)对特殊才能的鉴别

鉴别超常儿童的特殊才能,主要是采用专

门编制的测验及对儿童的活动成果,创作

的产品进行分析评定的方法。

1.用测验法鉴别特殊才能:(1)近代对特

殊才能测验的编制,首推桑代克,他在本

世纪二三十年代,就编制出算术、书法、

图画等测验。(2)西索的音乐能力测验、

推孟的机械能力测验及现在美国流行的分

异特殊能力测验(DAT)等。(3)19世纪

20年代,我国的俞子夷根据桑代克的方法,

编制了书法量表。(4)近年来,有中央教

学科学研究所赵裕春主编的数学能力测

验、中国科学院修订的用于检测领导才能

的PM分析量表等。

○西索的音乐能力测验:他认为人的音乐

能力包括:(1)音乐的感觉能力(2)音乐

的动作(3)音乐记忆与想象能力(4)音

乐的智力(5)音乐的情感。

2.活动成果评定:儿童的创作作品、活动

成果是儿童智慧的集中表现。通过对他们

的创作和成果的评定可以了解儿童完成活

动的质量和水平;还可以分析研究他们是

否具有完成该种活动应具备的能力。

(三)对创造力的鉴别

19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等心理学家发现

瓶指出智力测验不能测量人的创造力。

1.发散性思维测验:吉尔福特编制。他提

出发散性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流畅性(发

散的量的多少)、变通性(发散的类别或方

面)、独创性(发散的新颖成分、罕见程度)。

这套测验分别从语义、符号、图形三个方

面来测量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特征。

2.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这套测验是在

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测验包括两部分:

(1)语言测验:产品改良、不寻常的用途、

不寻常的问题、想像和猜想。(2)图形测

验:图画设计、图片完成、按要求作画。

托兰斯的测验是国际上应用较广的一种测

量创造性思维的工具。此外,他还编制了

一个比较简单的,包含标志儿童创造力的

23个特征的《儿童创造力特征核查表》,供

教师和家长参考。

(四)对领导才能的鉴别

具有领导才能的儿童的鉴别一般采用“具

有领导才能儿童表现特征的核查表”,以表

明儿童的领导才能的潜质。

(五)对非智力个性特征的鉴别

对非智力个性特征的鉴别不仅具有发现和

选拔方面的价值,而且还有教育方面的意

义。

我国超常儿童非智力特征的鉴别:(陈帼眉

主持编制的)学前儿童非智力个性特征测

验由问卷调查和心理实验两部分构成,适

用于4-6岁的幼儿。(1)问卷测验项目是

六个非智力个性特征:主动性、坚持性、

自制力、自信心、自尊心和性格的情绪特

征等。(2)测验和实验部分,通过儿童在

完成智力任务中的表现,可以直接取得与

智力活动有关的个性特征资料。坚持性实

验包括两项任务:“找星星”任务要求被试

在各种几何图形中找出五角形,并用笔把

它删去;“走迷津”任务则要求被试用笔从

迷津图的中央走到出口。两项实验对坚持

性的要求不同。前者重点在克服由单调枯

燥的智力活动所引起的困难,后者则要求

克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中的困难。

三、学前超常儿童的教育

(一)学前超常儿童早期教育的意义:1.

促进超常才能的形成;2.促进已显露的超

常才能的继续发展。

(二)学前超常儿童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1.符合儿童实际的原则:

2.全面发展的原则:

3.家庭与社会教育、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

原则等

(三)学前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

1.家庭是超常儿童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1)家长可以早期发现超常儿童。家长

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会很了解自

己的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对那些有

别于一般孩子的地方非常敏感,能及时发

现。(2)可以为超常儿童成材提供良好的

家庭环境。超常儿童的成材离不开良好的

家庭环境。

2.超常儿童成材的家庭环境:(1)能提供

充足而适宜的材料和活动。家长应根据超

常婴幼儿的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活动

和材料,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2)尊重

儿童的特点。超常儿童虽然在某些智能方

面显露了特别优秀的品质,但由于他们的

身心都还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的活

动也应与他们的身心特点相符合。家长要

考虑到他们的承受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3)创造求知的气氛。儿童都的模仿性很

强。有强烈的求知欲,热爱学习,对事物

保持浓厚的兴趣,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家长

往往给孩子树立了无声的榜样。(4)保护

孩子的好奇心。超常儿童特别爱提问,所

提问题各类也多,且涉及面较广,有时也

很怪异。家长要认识到这种好奇心的价值,

耐心地解答,并引导孩子提出更多有意义

的问题,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5)家

庭气氛和谐。父母关系良好,教育方式民

主、一致有利于超常儿童的成长。

(四)学前超常儿童的幼儿园教育

1.幼儿园对超常儿童教育的有利条件:(1)

幼儿园可以及时发现超常儿童。在幼儿园

里,幼儿与教师有着密切的接触,他们的

各种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表现,为

教师所了解。幼儿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很注意,能及

时发现他们的个性特点。(2)幼儿园与超

常儿童研究人员联系比较密切。幼儿园与

专家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对超常儿童进行

科学鉴别和全面评价。幼儿园中大部分常

态幼儿的发展特点,也为研究工作鉴别超

常儿童提供了参照。

2.学前超常儿童在幼儿园的表现:(1)比

一般幼儿更容易、更迅速地学习;(2)比

一般幼儿有更加丰富的常识和实际的知

识;(3)思想有条理,凡事好探求其中的

关系和原理;(4)对所见所闻,能保持很

久的印象而不会遗忘;(5)知道许多其他

同学还没有注意到的事物;(6)容易用正

确的字句来表达心中的想法;(7)阅读能

力较高,阅读速度较快;(8)能够不困难

地处理其他幼儿所不能胜任的工作;(9)

好发问,对事物的兴趣非常广泛,常有异

想天开的问题和想法;(10)经常保持最迅

速的、正确的反应;(11)能够运用各种不

平凡的方法和思想去解决问题。(12)喜欢

研究比他高一级的功课。

3.学前超常儿童的幼儿园教育策略:主要

涉及学习内容、技能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

(1)学习内容:常用的策略有A.加速学习

B.加深学习

C.内容精深化

D.内容新颖化。

(2)技能培养:A.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B.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采用两种策

略:一是提供给儿童一系列技能和方法,

另一种是创造一种鼓动智力冒险和奖励独

创性思维的教育环境。(3)根据幼儿的实

际水平选择最佳的教育安置模式:加拉赫

认为目前存在七种教育模式A.加强班B.辅

导教师项目C.资源教室D.专题报告E.独

立学习项目F.特殊班G.特殊教育机构。(4)

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头脑风暴法及其要求:是一种在集体中激发观念流畅性的方法。它鼓励儿童所想到的对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越多越好。要求:(1)不允许批评他人的想法;(2)主意越多越好(3)欢迎对别人的观点进行组合或综合;(4)推迟评价。

4.给幼儿园教师的忠告:(1)在健全、广大的基础上,充分发展超常儿童的特殊禀赋。(2)注意协助超常儿童参与社会生活,并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3)注意对超常儿童“五育”并进,以发展他们完美的人格。(4)注意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密切合作,达到对超常儿童完满的教育成效。

5.学前超常儿童教育的师资条件:(1)尊重、信任、鼓励、支持儿童,尤其是爱护儿童的创造性、好奇心、想象力,决不讥笑、讽刺、挖苦儿童。(2)热爱儿童,乐于助人,意志坚定,积极向上,有奋斗不息的精神,不消沉,不颓废,不自私,不放纵,不好逸恶劳。(3)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故步自封,不满足一知半解,不似是而非。(4)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国,博大精深,有批判思维的习惯和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善于吸收新知识、新思想,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5)客观,公正,心胸宽广,甘为人梯,不偏私,不护短,不嫉贤妒能。(6)崇尚科学与民主,关心社会进步和人数的前途与命运。

第七章游戏治疗

一、游戏治疗概述

(一)游戏治疗的概念及特征

1.儿童心理治疗及其构成要素: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包括五个重要的因素:治疗者、治疗对象(儿童)、中介物、运用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技术与方法、治疗所要达到的目的。

○治疗的中介物:是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是指治疗过程中治疗对象的言语、表情、行为、姿态、特意安排的情境等。其中言语是最主要的中介物。

2.游戏治疗的概念:一些以儿童为对象的心理治疗的人把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被称为游戏治疗。

3.游戏与游戏治疗的区别:(1)儿童参与的动机:游戏是主动的,游戏治疗是被动的(2)活动的目的:游戏重过程、不追求结果,游戏治疗追求一定的结果。(3)活动中的情绪体验:游戏中充满快乐、娱乐,游戏治疗中释放问题、放松。(4)活动的时间:游戏是自由的,游戏治疗是有限制

的。二者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游戏治疗主要是面对有问题的儿童,通过

治疗帮助儿童解决精神困扰,促进他们向

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

媒介的儿童心理治疗的方法。它是在儿童

的现实世界之外。为其提供一个自由的空

间,让儿童通过游戏将内心压抑的,无法

用语言表达的情感“玩”出来,从而使问

题得以解决或缓解。

4.游戏治疗的特征:(1)游戏治疗是经过

精心设计的(2)幼儿教育中包含着游戏治

疗的因素(3)游戏治疗能充分体现儿童自

主性(4)游戏治疗安全、愉快。

○幼儿园中的游戏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的原

因:(1)游戏中角色、动作、语言、玩具

材料等直观具体的活动,可以使儿童有机

会身体力行,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不断

积累有关的生活知识经验。(2)游戏能激

发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促进思维的发展,

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楚的意识。(3)

游戏是儿童调整消极情感,建立积极情感

的途径,也是他们表露、发泄情感的渠道。

(4)游戏因其娱乐性、趣味性,可以激起

特殊儿童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

量,给他们带来舒适、愉快的感受,并能

从中体验各种情绪情感。(5)通过游戏,

儿童在模仿现实的过程中,练习与人交往

的能力,学会如何与同伴交往,如何控制

自己适宜地表达愿望,克服自卑心理,认

识自我价值,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治疗安全、愉快的具体表现:(1)

儿童没有任何的担心和焦虑,不会害怕成

人的干涉或同伴的侵犯。(2)教师的态度

温和、信任、友好,对他们的言行是接受、

容忍、耐心的。(3)游戏的时间是固定的,

儿童不用担心游戏时间不够。(4)儿童将

一切有碍于成长的问题都暴露出来,获得

了情绪上的松弛。(5)游戏治疗在儿童看

来是一种自由、愉快的游戏活动,通过趣

味性游戏,儿童抒发了情感,获得了良好、

愉快的心境,使他们充分地发现自我,认

识自我的价值,树立起自信心,从而达到

促进健全人格发展的目的。

○游戏治疗对特殊儿童的发展的特殊作

用:(1)可以给特殊儿童提供充分活动和

自由练习的机会,使他们在游戏中增长知

识、积累经验。(2)可以帮助儿童把心中

的问题发泄出来,使其心理趋于正常发展,

解决各种心理障碍。(3)可以使儿童在游

戏中受到教育,促进认知、语言和社会性

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品德和行

为习惯。(4)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与周围

环境交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帮助他们打

破自我封闭的尖壳,建立新的情感交往模

式,以代替旧有的模式。

(二)游戏治疗的产生与发展

1.游戏治疗的产生: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

最早的是弗洛伊德于1909年开始尝试的。

他感到将心理治疗的方法用于儿童,最大

的困难是与儿童沟通的问题。弗洛伊德的

学生哈葛—赫尔玛斯认为游戏是心理分析

所必需的基本要素,于1919年将游戏直接

用于儿童的心理治疗。安娜·弗洛伊和克

莱恩开始用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治疗的一种

手段,把游戏作为一种直接的语言替代物,

让儿童用游戏“玩”出其问题。她们认为,

游戏是儿童的自然媒介。通过游戏,治疗

者可以直接了解儿童的心理。

2.游戏治疗的发展:游戏治疗又有了新的

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技术特点:(1)借

助玩具材料:1938年,勒温给孩子提供材

料和玩具,以帮助他们通过游戏释放、再

现精神创伤事件。(2)创设游戏环境:索

格莫把重点放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给儿

童制作有用的材料,以帮助儿童再现精神

创伤带伤件。(3)利用生活情景:1955年,

哈姆布瑞济用与索格莫同样的方法,在游

戏中直接创造事件或焦虑产生的生活情

景,以帮助儿童发泄内心的焦虑。(4)注

重现实的表现:阿德勒开始强调注重儿童

现在的表现,而忽略过去的情况。(5)强

调关系和现实生活表现:冉克强调早期的

创伤及创伤的起源对发展的重要性。他相

信,恐惧是对个体产生压力的根源,从而

导致他们生活在过去生活的阴影中。在治

疗中,他不强调儿童过去事件的经验及移

情的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是病人与治疗者

的现实关系和病人在治疗过程的现实生活

和表现。20世纪40年代,罗杰斯创立了患

者中心来治疗成年人,阿克瑟莱恩将这种

方法运用于游戏治疗技术。

(三)游戏治疗的理论流派:

○游戏产生发泄能量的效果的观点:(1)

主动式或指导式游戏治疗:只要是游戏就

可以达到发泄能量的效果,主要由治疗者

为儿童设计各种不同游戏,安排儿童进入

这些游戏情景,自然地将能量发泄出来。

(2)被动式游戏治疗:游戏必须是儿童自

发产生的,不主张如何安排游戏,而强调

治疗者的工作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

认为在良好的关系下,儿童自然会产生自

发性的游戏而达到发泄能量的效果。

1.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理论:(1)弗洛伊

德思想的影响:游戏治疗最早源于弗洛伊

德的思想。他认为,儿童之所以会感到不

舒服,是因为体内能量堆积多了。只要想

办法让这些能量消失掉,问题就会得以解

决。只要让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机会,治疗

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游戏能满足儿童的

愿望,使受压抑的敌意冲动得到发泄。他

的思想对实践的影响很大,使游戏在临床

诊断中得到普遍运用,发展成为专门的游

戏治疗技术。(2)游戏治疗的主要观点:

主要把游戏作为心理分析治疗的手段,让

儿童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早期创伤和痛苦

体验暴露出来,治疗者加以分析,解释和

疏导,着重解决异常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内

在原因。治疗者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

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解释和分析,

使儿童无意识的体验变成了有意识的体

验,再通过治疗者的解释分析,从而达到

治疗的效果。【哈葛·赫尔玛斯第一个将游

戏用于心理治疗;安娜·弗洛伊认为,游

戏是心理治疗的必要媒介】

2.人本主义学派的相关理论:(1)人本主

义学派的基本思想:A.拒绝自然主义,反

对决定论的观点,反对把人看做被动的“机

器”或“器官”,而是把人看做一个积极的、

具体的人,人的行为既不是由情的攻击力

所驱使,也不是由环境因素所控制。以人

本心理或人本论的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心理治疗,被称为人本治疗法。B.罗杰斯

认为,个体之所以出现心理异常,是因为个

人自我观念发生了冲突与矛盾。他所提倡

的心理治疗,重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将

心理治疗的过程,当做是治疗者为当事人

设置的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机会。治疗者

并非主导者,而是以同等地位对待当事人,

确信当事人具有自我觉醒的能力,只要提

供给他自然的、和谐的、自由的优良环境

气氛,当事人自然会摆脱自我观念中不真

实的部分,显露出人格的真面目。(2)阿

克瑟莱恩的游戏治疗:依赖于罗杰斯的理

论,其哲学基础是:情绪障碍儿童之所以

有问题,是因为其自然的生长遭到了破坏。

患者中心游戏治疗的目的是解决儿童与其

环境之间的不平衡,帮助儿童很容易地适

应自然、自然发展。他提出:游戏治疗不

应以探索无意识记忆或改变对刺激的反应

去纠正异常行为,而应当坚信儿童有自我

导向的能力,治疗者需要做的只是给他们

提供实践的机会。这种观点主张:(1)游

戏治疗是一种儿童自由游戏的活动过程,

而不是一个矫治的过程(2)良好的环境和

充分尊重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成长潜力自

然发展。(3)相信儿童有自我导向、自我

治疗的能力,儿童能通过游戏“玩出”自

身存在的问题,察觉并充分理解自己的潜

力,使内心世界发生变化,从而起到治疗

的作用。(4)治疗者不再是医生、专家,

而是以教师、朋友等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以平等的关系真诚地对待儿童,不给予儿

童具体的指导和分析,只引导儿童抒发情

感,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改变了早期治

疗中的那种医患关系。【游戏治疗是以游戏

活动为媒介,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

环境,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

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从而解除各种困扰,使其获得正常发展的机会。】○游戏治疗的基本原则:(1)治疗者应该和儿童建立一种热情友好的关系,并尽可能早些建立这种融合的关系(2)治疗者要完全接受儿童的现实表现。(3)治疗者要让儿童有被许可的感觉,能自由表达他们的全部感情(4)治疗者要迅速地承认并反馈儿童表达的感情,使他能洞察自己的言行(5)治疗者要始终相信儿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让儿童有自己选择和改变情况的权利(6)治疗者不要企图以任何方式指导儿童的言行,坚持让儿童领路,治疗者跟从。(7)治疗者应该承认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企图加快治疗进程(8)对治疗者规定的一些限制,是为了保证治疗面向现实,使儿童在这种关系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步骤及要求)○实施形式:(1)个人治疗:能较有效地解决由儿童本身的残障而产生的问题。(2)集体治疗。对有适应困难的儿童更有效

○具体做法: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游戏环境的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地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一)准备期——进入游戏治疗室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1.发现并鉴别特殊需要的儿童:(1)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表现:有的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语言障碍;有的表现为情绪反应异常、行为异常,社会交往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儿童异常的原因:儿童自身发育、孕期及围产期、家庭抚养方式及亲子关系等的影响。(2)用量表测查判断:当初步了解儿童的问题后,可用相关的心理评定量表来测查,以进一步较为科学地判断该儿童在哪些方面出了问题、问题严重到何种程度,较为准确地判断其存在问题的改天换地,为制定游戏治疗计划及其实施提供依据。测评量表有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Rutter儿童行为问卷、NYLS3-7岁儿童气质问卷、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ABC)项目、小儿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1980)等。(3)建议到精神卫生中心检查。为了保证对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准确判断,在自己用量表测定以后,最好请家长带孩子到专业的心理卫生中心去检查,在综合多方面的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形成对该儿童的总体印象。

2.游戏治疗中的家长工作。(1)家长的态度:对有问题的儿童,家长的心情是很复杂的。首先是否愿意承认孩子有问题,如果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就会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是否自己、自责自己,认

为是自己没有教好或养好孩子,才导致孩

子出问题。为了避免或缓解孩子出现各种

问题,建议家长注意:A.经常观察孩子的

言行;B.尽早接受诊断和治疗。(2)家长

对治疗的理解: A.治疗者要让家长明白: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媒介开展的治疗,表

面上看起来是在让儿童玩游戏,实际上这

是由心理学的方法发展而来的游戏治疗过

程,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B.还要让家长

明白:治疗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儿

童可能由于多了一个人对他的关心,会马

上出现一些表面上的改变。一旦离开了治

疗,效果可能会立即消失,儿童与治疗者

之间业已建立的关系很快遭到破坏。C.应

请家长配合,尊重儿童在治疗期间的各种

行为表现,及时记录在家庭中的言行举止,

主动与治疗者保持联系,帮助治疗者收集

更多的资料,有的放矢地针对儿童的问题

进行治疗。(3)家长对治疗的配合: A.多

陪孩子玩耍:这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

们的爱,在心理上获得爱的满足。B.为孩

子创设一个交往的环境:要经常带孩子到

户外活动,放手让他与其他孩子玩耍,让

孩子在活动中自由地表现;也可有意识地

邀请朋友、邻居或同事的孩子来家里玩耍,

或者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给孩子更多接

触同伴的机会。C.积极配合游戏治疗:家

长要主动与治疗者取得联系,及时反映儿

童在家里的行为变化;与治疗者保持一致

的态度,共同配合进行治疗

3.游戏治疗中与教师的沟通。让教师知道

该儿童在接受治疗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

及需要教师在哪些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

沟通的主要内容有:(1)该儿童在集体教

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2)该儿童在哪些方

面的发展有突出的问题,在接受治疗后的

变化,有什么进步或者新出现的什么问题。

(3)教师及同伴过去和现在对该儿童的评

价。

4.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具体体现在(1)

游戏伙伴关系可以是教师与一个特殊儿童

之间,也可以是教师与一组特殊儿童之间

的相互关系。(2)创设一处游戏的气氛,

对特殊儿童的行为表现和家长的态度进行

初步观察,并要求其父母积极配合,随时

反映治疗期间儿童在家庭中的表现。(3)

接纳特殊儿童,简单说明你想和他在一起

玩,并且可以玩很长时间,一定要强调想

和他玩具,而并不是想帮助他。对儿童的

态度既不淡漠也不过于亲密。

5.游戏治疗室的结构。(1)游戏治疗室的

环境:空间不必太大,一般6㎡左右即可,

室内放一两张桌子、椅子,供儿童玩耍、

绘画时用;室内应陈列玩具柜、玩具箱或

平台。室内布置必须让儿童有自由的感觉,

不能让他们有所顾虑。(2)游戏治疗室的玩

具:A.应同时设置非结构式与结构式的玩

具。非结构式玩具包括沙、水、纸、油泥、

绘画颜料及笔。可以帮助儿童表达和发泄

压抑和不满的情绪;结构式玩具包括四种

类型:可以被社会规范所接受的方式表达

敌意和攻击的;可以戏剧的方式表达想法

和情绪的;通过非个体的人、物来表达其

情绪和态度的;可以协助孩子表达真实和

想象的恐惧情绪的。B.治疗室玩具的结构

要简单、牢固耐用、易于操作,小家具要

坚实、能搬动,而敲打,能承受一定的重

量,娃娃的衣服要能穿能脱。C.治疗者要

经常检查游戏材料,每次玩完后,尽量能

保持其原状,以便下次接着玩。(3)游戏

治疗时间的确定:要有比较严格的时间表,

一般每周一到两次,每次一到一个半小时,

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刚开始可稍缩短,

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加,逐渐延长时间;时

间一旦确定,就必须固定下来并严格遵守,

不能随变更改或取消;在治疗时要让儿童

有充足的游戏时间,充分表现自我,不能

因催促或时间不够使儿童产生焦虑。

6.游戏治疗者的角色:(沟通者、旁观者、

观察者)(1)让儿童感觉到是一个关心他

们、了解他们的人,是可以和他们沟通的

人,而不是指挥者、评估者、引导者。(2)

让儿童感觉到与治疗者在一起是放松的、

自由的,他们可以自由探索、创造或闲逛。

治疗者坐在治疗室的同一个位置,不去打

扰他们。(3)当需要的时候告诉儿童一定

的要求。(4)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用眼

睛去倾听;说话的声音与儿童的语言和行

为相匹配;接纳儿童所有的感觉,而不加

以任何评论。(5)凡是儿童自己的能做的

事情,绝不包办代替,让儿童真正成为自

己行动的主宰。

(二)治疗期――游戏治疗的具体实施阶

1.设计适合该儿童需要的治疗方案及目

标:(1)阶段目标:是通往终极目标的桥

梁,一般是与治疗中的行为有关,分成一

个一个的阶段。(2)终极目标:是指游戏

治疗完成后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

的,是判断是否终止治疗的依据和标准。

2.实施治疗方案(治疗阶段的主要工作):

(1)带儿童进游戏治疗室:治疗者要解决

的第一个问题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

使儿童由被动地、被迫地来治疗变成主动

地、自愿地来参与治疗。对于第一次不愿

来的儿童,可由家长陪伴一起来,逐渐分

离以使儿童对治疗者产生信任感。(2)给

儿童创设自由探索的机会和条件:治疗者

告诉儿童可以随便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要让儿童有真正被许可的感觉,认为治疗

室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愿意到游戏治疗室

来玩耍。(3)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治疗室

中的表现:耐心、仔细地观察儿童游戏的

表现并做好记录,不做任何肯定和否定评

价。让儿童尽情、充分地宣泄内心的体验,

暴露心中存在的问题。(4)即时反馈儿童

的言行:要及时理解并反馈儿童的言行。

要对儿童说过的语言或做过的动作给予适

时的重复或解释。治疗者要注意儿童表达

的感情,在理解、接受、许可的前提下,

反馈他表达的感情,使儿童认清自己,朝

着有利的方向发展。(5)及时与家长,教

师沟通,获取相关信息:游戏治疗是否成

功,家长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

此,治疗者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

儿童治疗期间在家里的情况,并在方法给

予一定的指导。(6)游戏治疗中的限制。

在游戏治疗过程中,限制是必不可少的。

限制能提供在一种安全环境中的自由界

限,没有限制就无所谓治疗。

○带孩子进游戏室的合适做法:(1)允许

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进入游戏治疗室,绝对

不能让他感觉到有丝毫的强迫和不愿意。

(2)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方式游戏。

○家长在游戏治疗中的作用:(1)家长是

游戏治疗的支持者,他们的态度会直接影

响到治疗的进程;家长是游戏治疗的参与

者,家长对游戏治疗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

(2)如果家长是游戏治疗的支持者和参与

者,那就会促进治疗的进程,相反,如果

家长对治疗不闻不问,甚至因一些外在原

因,自行停止治疗,就会使治疗半途而废,

达不到目的。

○比克勒提出的游戏治疗中的限制:他在

“限制是治疗”一文中提出了发展和强迫

限制是改变治疗程序的初级工具,建议治

疗者设置的限制应是舒适的,应包括以下

几点:(1)不允许儿童破坏房间里的任何

财产或设备(游戏设备除外)(2)不允许

儿童用身体攻击治疗者。(3)不允许儿童

在见面时间以外停留过长的时间(4)不允

许儿童从游戏室带走玩具(5)不允许儿童

向窗户外扔玩具或其他东西。

○吉勒特的游戏治疗中限制的观点:正确

地实施限制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意识,限

制的目的是对儿童进行保护。限制也表现

出治疗者对儿童保留明确的态度。

○蓝德瑞史对游戏治疗中限制的过程的描

述:在游戏治疗室里,重点在于设立限制

的过程,而不是限制本身。他采用ACT将

设立限制的过程整理为:(1)A

(Acknowledge)即承认。我想了解孩子的

感受、渴望、需要和行为。(2)C

(Communicte)即沟通。针对破坏限制的

行为时行沟通。(3)T(Target)即目的。指

出其他可以被接受的行为选择。

(三)追踪期――游戏治疗的效果评估

1.综合评价:(1)幼教机构中的行为表现——教师的评价:教师是儿童各方面发展的知情者,对儿童在集体生活中的言行及表现最有发言权。治疗者要定期与教师取得联系,听取他们对该儿童各方面情况的介绍。再针对该儿童以前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考察治疗前后的变化。(2)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家长的评价:家长是儿童家庭生活的陪伴者,能提供许多关于儿童生活细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许最能反应儿童的变化。因此,治疗者要定期以家访、书面交流、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儿童家的情况。(3)实地观察——治疗者的评价:治疗者要深入儿童的生活环境,实地考察儿童的言行,以保证对儿童形成一个全面的考察和评判。

2.量表评估:(1)量表的评估:治疗结束之前,再次通过相同的量表填写,来考察儿童接受治疗以后,各方对该儿童的客观评判。对治疗前后的量表进行分析,比较儿童外显行为上的变化,来评估游戏治疗的效果。(2)专业机构的评估:为了避免心理治疗中的“安慰效应”,确保治疗结果的效度,参加治疗的儿童还应接受专业机构的评估。

由于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家长及治疗者进行综合评价;再通过量表评估;为保证效果的有效性,应该通过专业机构的评估。三、游戏治疗技术运用的个案举例——游戏治疗技术在治疗孤独症儿童中的实际应用

(一)收集个案资料:寻找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以便在治疗中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同时开始建立治疗者与儿童的关系。(二)鉴别诊断个案问题的性质:综合多方面检查结果,确定儿童的问题,为游戏治疗的方案建立提供直接的信息。

(三)制定游戏治疗目标:治疗者与儿童合作开始治疗,经过若干次游戏治疗活动对儿童的帮助开始产生效果。

(四)追踪与评估:使用针对个案儿童适用的方式进行评估,发现游戏治疗之后儿童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

第八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语言矫

一、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价值

(一)语言矫治的概念:

1.语言矫治的含义:语言矫治是针对儿童语言障碍而采用的一定的干预手段。

2.语言矫治的目标:沃拉奇和米勒提出:(1)帮助语言障碍儿童养成语言的自我学习的习惯(2)让儿童对自己的语言有一定的敏感性,了解自己的学习模式与取向(3)协助儿童较顺利地转换到流畅表达的方式(4)帮助儿童建立语言学习的目标。

3.语言矫治的基本观念:(1)语言矫治是

不断进行的、活生生的过程,参与者要共

同投入,发展话题。(2)语言矫治是双向

互动的过程。需用示范的方式来引导儿童

学习,更需要让儿童在开放和包容的环境

里尝试运用新的语言模式(3)语言矫治不

应只是在教室里或在治疗室里进行,各种

各样的地方都能随机开展矫治活动(4)每

个家庭成员都应在儿童的语言矫治中扮演

重要的角色,父母的参与尤其重要。(5)

语言矫治工作是全面的、整合的学习活动

过程,需要考虑语言内容、形式并运用几

方面的结合(6)语言矫治要因人而异,应

当配合每一个具体对象而制定个别计划

(二)语言矫治的价值

1.语言障碍儿童的特点:有独特的心理特

点,是一个异质性很高的群体。除语言异

常外,还表现出一些衍生障碍:包括心理

疾病;容易产生敌意、犯罪感、自我贬值、

焦虑等不良情绪,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成

为班级中的“孤星”;会与班级内其他语言

障碍儿童存在一种认同石器民,结成较为

固定的同伴关系。

2.语言障碍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语言障碍

会极大地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不仅影

响语言发展,语言上的问题还可能给儿童

带来各种心理障碍;语言发展出现异常,

儿童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会相应迟缓:(1)

认知。儿童不能以正常方式运用语言,首

先会影响其思维发展,影响一切活动的认

知过程。(2)社会化。语言障碍防碍彼此

沟通,必然导致儿童交往偏离及社会适应

不良。(3)情绪情感。语言障碍的儿童往

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据调查,在

语言交际上存在困难的儿童,患上精神方

面疾病及行为紊乱症的可能性比较正常儿

童高三倍。

3.语言发展关键期与语言矫治(学前期语

言适当的重要意义):(1)学前阶段是儿童

学习和获得语言的关键期,对存在语言发

展障碍的儿童来说,必须要抓住个发展的

关键期,否则会影响矫治效果,并对他们

的语言产生终身影响。(2)学前儿童年龄

小,可塑性强,由生理、心理及环境等因

素引起的语言障碍经过适当的矫治,都有

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二、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工作过程

(一)语言矫治工作的前期准备

1.目的: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程度,确定

儿童交流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分析障

碍原因,提出语言矫治的方向性建议。

2.儿童语言的观察与评估方法:(1)分析

自然言语,即分析儿童在自然情景中的言

语状况。(2)利用现成的量表进行测查。

如让儿童说出图片内容,重复一些词汇,

复述一些无意义的字串等。优缺点:自然

言语分析比较、可靠,但分析的内容比较

狭窄,主体集中在语言的表达、词汇及语

法发展上;量表的测查可获得对儿童较为

全面的分析,但儿童容易发生测试情景焦

虑,影响真实水平的发挥。

3.观察评估儿童语言问题的步骤:(1)收

集儿童的有关原始资料,(2)系统观察儿

童的行为表现(2)利用测查工具对儿童进

行测查。常用的有PPVT词汇测试、伊利诺

心理语言能力测试。(4)撰写观察结果和

语言矫治建议。

(二)语言矫治工作的指导原则

1.基本观点:(1)语言障碍儿童的教育是

幼儿园整个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应

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2)语言

障碍儿童的发展是全面的、整体的,语言

障碍儿童提供有效的特别帮助,要与儿童

的全面发展教育结合起来,将语言矫治渗

透在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之中。(3)矫治

人员之间要密切配合。语言矫治不是单纯

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教师与家长要加强联

系,共同制订和实施矫治方案。(4)要把

语言矫治和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结合起

来。

2.指导原则:(1)个别化指导原则:语言

障碍儿童处于正常儿童群体中,和其他儿

童相比,各方面的发展均有明显的特殊性。

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也不同,不同障碍类

型儿童的心理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进

行语言矫治时需要因人而异,实施个别化

教学。(2)兼顾个人与集体原则:既不能

无视语言障碍儿童的需要,也不通过分关

注这类儿童而影响正常儿童的利益。(2)

可行性原则:教师在保证原来工作质量的

基础上,担负语言障碍儿童矫治的教育任

务,在制定教育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实施的

可行性。如教学设备是否能够满足、矫治

时间能否保证等。(2)系统性原则。矫治

时要抓好其中一系列的环节,如评估就是

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儿童语言障碍原

因、程度等正确的分析和评估是进行矫治

的必要前提。

(三)语言矫治工作中的教师角色

1.幼儿园进行语言矫治的安置形式:(1)

在幼儿园成立专门的语言矫治班,由有一

定语言矫治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任教。(2)

在正常班级内特别关注语言障碍儿童(最

为普遍)(3)定期把全幼儿园患有语言障

碍的儿童集中起来,由专门的教师辅导(4)

要把语言矫治和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结合

起来。

2.教师做语言矫治工作的主要职责(任

务):(1)及时发现儿童的问题:要随时观

察幼儿的表现,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2)树立良好的态度:要

端正态度,注意克服对语言障碍儿童的偏

见,正确看待其各方面的发展和分析其语

言上的不足及对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

影响,以便给这些儿童提供适宜的特别帮

助。(3)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型:这对儿童

学习正确的发音、语速和表达至关重要。

(4)做好家长等人的工作:教师在家长、

儿童等因素中起一种中心协调作用,应当

注意尽可能发挥家长的作用。(5)制订和

执行个别化教育方案:在正常班级内教育

特殊儿童的关键,是对他们进行个别化教

育。教师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

○教师的中心协调作用:(1)帮助语言障

碍家长,让他们认识到应鼓励幼儿与同伴

交往,产尽可能为儿童创造交往机会;(2)

教育正常儿童的家长,正确看待其子女所

在班级内的语言障碍儿童,支持自己的孩

子与这些儿童交往。

○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内容:(1)对儿童的

障碍程度、障碍成因、其他方面的发展水

平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评定(2)有明确

的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3)教育手段和内

容(4)对矫治效果的检查评估

三、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方法

(一)儿歌故事法: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

对语言矫治有特殊功能,可以弥补儿童语

言经验不足,促使儿童掌握语言形式和运

用语言,并促进儿童情感、认知、社会化

等方面共同发展。

○儿歌对语言发展的作用:(1)激发儿童

学习语言的兴趣(2)形成语言符号系统(3)

正音

(二)全面交流法:语言属于符号的一种,

符号活动之意义的产生、传达、阐释过程

除语言符号外,还包括绘画、舞蹈、音乐

符码、医学符号、动作符号乃至嗅觉符号、

触觉交流。各种符号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共

性,其他符号的学习与语言符号系统的发

展能够相互促进。如美国赫拉母的综合沟

通法、日本的绘画日记法

(三)多重刺激法

根据感官代偿作用如触觉可以代替听觉,

强调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同时给予儿

童多利刺激,以提高儿童的语言学习效果

(四)日常交往法:通过日常交往提高儿

童的语言能力,并以培养日常交往能力为

目标。

○日常交往训练模式:迪恩夫斯提出四个

步骤:(1)基本训练,学习一些最基本的

句式(2)将基本训练中所学的概念、原则、

图式等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进一步扩大

到各种变化的情境中的运用(4)儿童自我

导向学习。

(五)自然情境法。语言矫治应着眼于丰

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通过真实的生

活经验来学习语言。矫治中尽量使用真实

物体与真实情境,结合幼儿园的环境及各

种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语言矫治。

(六)游戏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讲话的愿望,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利用符号学关系去认识词义:词义可分解为四部分:(1)能指意义,即概念意义,就是一般词典中对词的释义(2)结构意义,表现为词在语言体系中的相互关系(3)语用意义,表现为使用语言的人与词的相互关系(4)语境意义,表现为词与具体语境中所指对象的关系。

○以往语言矫治存在的错误:(1)只教语言形式(2)忽视儿童的语言经验(3)只注意语言障碍儿童的障碍行为,没有帮助儿童提高对语境的理解能力及交际能力(4)把语言矫治师的责任只看做提供语言范例及强化正确语言(5)不能给儿童提供交流、自然语言学习的机会(6)将语言分成零碎、孤立的部分,不能将语言学习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中。

○幼儿园教学中如何为语言障碍儿童提供特殊帮助:(1)多让幼儿念一些音韵和谐的儿歌,确立要学习的目标音,通过儿歌、绕口令更正其不正确的发音。(2)教师进行正确示范,并让他多听其他小朋友正确的发音,多提问,创设各种讲话的情境(3)教师选择热情、语言能力突出的儿童与该儿童结成固定的伙伴,并逐渐扩大其交往范围(4)让儿童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学习多种表情,多进行一些促进动作协调的体育练习(5)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配合,强化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第九章学前特殊儿童中的行为矫正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目前有关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概况;了解行为主义、认知学派、社会学习理论等行为矫正方法的特点和具体方法;理解各种理论流派理论观点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掌握各种流派的理论观点及其方法的应用。

一、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概述

(一)学前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

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可归纳为行为过多、行为过少和行为不适当等几类。

1.行为问题的特征:(1)持久性的困难(2)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3)不理会现实(4)客观困难的存在。

2.问题行为的表现:一般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1)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2)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3)行为不适当: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果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又表现为:(1)由矛盾心理引起的神经性行为(2)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3)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4)学习

方面的问题行为(5)活动过度的问题行为

(6)习惯性方面的问题行为(7)其他不

良行为

(二)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1)家庭居室独门化

倾向加重,儿童的交往伙伴和交往机会都

很有限。儿童失去了很多在自然交往中获

得的行为习惯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出现

一些不良行为;(2)双职工父母忙于工作,

与孩子接触时间太少,无疑会对儿童的身

心发展产生影响。(3)城市儿童活动空间

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室内外

活动的机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儿童体质

的发展和心理的健康发展。(4)核心家庭

比例逐年上升,家庭结构简单化,也使儿

童失去与人交往和在交往中获得行为规范

的机会。(5)幼儿生活“电视化”是产生

问题行为的另一重要因素。

2.父母教育存在的问题:(1)期望值过高:

由于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和子女独生化的影

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已成为我国家长

的普遍心态。(2)过多保护:由于独生化

的社会影响,子女在家庭的地位明显提高,

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儿童普遍采用

过度保护的养育态度。(3)过度教育:当

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必然引起在求学上的

激烈竞争,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忽视儿

童早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过度教育。具

体表现在数量上过多,内容上过难,时间

上过早。

3.幼儿园教育不当:(1)教育思想和教育

观念落后:当前幼儿教育为了屈从于社会

的压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幼儿园的声誉,

轻保重教即致力于幼儿的智力开发,而轻

视全面育人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教育实践

中,还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主体

发展的能动性的倾向。(2)教育方法欠妥:

由于当前心理科学知识还未能在广大幼儿

教师中得到广泛传播并获得普遍重视,因

而教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成长,往往只注

意躯体的、生理的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

的、心理的健康。(3)家园教育不一致:

有些教师还没真正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

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也是自己工作

的职责范围。

(三)行为矫正的相关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也称应答性条件反

射,是巴铺洛夫提出的。这种反应是后天

学来的,所以,通过依靠刺激可以塑造行

为。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如果我们要形成

儿童的某些行为,就要给予强化;如果想

要制止某个行为,就可以不去强化它。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提出的。

动物对环境刺激发生多种反应,当某一种

反应被强化,就会增加这种反应再发生的

可能性。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

结果对某种行为的增减产生影响。凡是其

结果可使行为增加的,称之为强化;凡是

其结果使行为减少的,称之为惩罚。这种

理论在行为矫正中作用很大,为行为矫正

奠定了理论基础。

3.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

年代,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

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所谓不良认知是

指不正确的思想、观点、认识,这往往是

导致行为问题的根源。对事实的歪曲理解,

就会导致不正确的行为。因此,认知疗法

的关键在于辨认和矫正儿童不良的认知。

贝克总结了常见的认知歪曲:(1)任意推

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引申(4)夸

大或缩小(5)“全”或“无”的思维方式

4.观察学习理论:是美国的班杜拉提出的

一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可以

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获得,即儿童不必

直接对刺激做出反应或直接体验强化,只

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就能够产生

新的行为或使自己原来的行为发生改变。

在观察学习中,榜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一)正强化——行为矫正技术中一种最

基本的方法

1.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

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以有效地增强

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会带来副作用。

2.正强化法:也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

法,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

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如

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

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

作性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3.强化物:强化的实施必须依赖于强化物。

在奖励时要注意其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

多剥夺或饱厌现象。强化物可分五类:(1)

消费性强化物(2)活动性强化物(3)操

作性强化物(4)拥有性强化物(5)社会

性强化物

4.正强化的操作程序和原则:(1)正确选

择要强化的行为:应该是具体的、可观察、

可控制、可评价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行

为。(2)正确选择强化物:必须因人而异;

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

次使用不至于引起迅速的满足;不需要花

费大量时间(3)正确实施正强化:实施前

把计划告诉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以期取得

其积极配合;在所需要的行为出现后,应

立即予以强化;给予强化时,要向儿童描

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分配强化物时,最

好能结合其他奖励;适当地控制强化物的

数量,以保证正强化在整个矫治过程中的

最大有效性。(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当

所需行为发生并达到期望频率时,应逐步

消除可见强化物,以社会性强化物代替,

也可寻找环境中的其他自然强化物来继续

维持所需行为。

(二)间歇强化

1.间歇强化:是在强化的基础上改进的一

种方法,即不是在行为出现后每次都给予

强化,而是按照时间或次数标准来衡量行

为并给予一定的强化。

2.间歇强化的形式:(1)固定比例强化:

每次得到强化所要求的行为次数是一致

的。(2)可变比例强化:是指每次强化所

要求的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可

预测地变化着。(3)固定时间间隔强化:

是指需要强化的行为在前次强化后经过某

段固定的时间,再次发生就给予强化。可

用来改进或改变许多行为,如缺乏等待耐

心。

(三)区别强化

1.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

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2.区别强化的形式:(1)零反应区别强化:

指在一规定的时间内只要不需要(要消除)

的行为不发生,就给予强化。可分三种:

A.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阶段内,没有发生不

需要的行为就予以强化;B.把一个特定的

时间阶段平均分成几个时间间隔,若在每

个时间间隔内不需要的行为没有发生,个

体就可得到强化;C.在一规定的时间间隔

内不需要的行为不发生,就能得到强化。

(2)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是指两种行

为彼此对立,它们不会同时发生,则对行

为称为不相容行为。其关键是要正确选择

不相容行为。

(四)消退

1.消退: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

消退法是指某一行为过去曾得到强化,若

此时这个行为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

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景时,该

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2.消退法的原则:(1)选择消退的行为要

明确具体,不要计划一次改进所有的不良

行为。可选择典型的不良行为、教师和家

长最希望改变的行为或对儿童影响最大的

行为。(2)不能指望消退会使行为一次产

生重大改进。(3)在有消退过程期间,行

为在开始变好以前可能表现得更坏,有时

还会产生情感抵触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此时若坚持下去,将会消除不良行为。(4)

确定要消退行为的强化物,最好是能人为

控制的,以便必要时可以撤去。(5)做好

充分的实施准备。

○使用强化要注意的问题:(1)选择的类

型和程序要适合目标行为,即程序最终要

达到的行为。(2)在几种程序都适宜的情

况下,必须尽量选择便于操作的程序。(3)

选用合适的工具和材料来精确地、方便地

决定何时对行为进行强化(4)训练开始时,强化的频率要高,甚至一开始可以采用正强化的方法,然后强化次数逐渐减少。(五)隔离

隔离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对严重者可使用隔离室。当幼儿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暂停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消弱这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幼儿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景中去。

三、行为矫正方法的应用

(一)代币制

1.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它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2.代币制疗法:是一种用代币做强化物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此法能使强化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问题行为矫治时,采用此法,管理更实用、更方便,能保证矫正计划一致、有效地进行。

3.运用代币制疗法的程序和原则:(1)明确目标行为:确定目标行为最终要把焦点放在一个或一个以上所希望增加的良好行为上,并加以明确的界定,避免使用不合作、捣乱、无恒心等抽象和含糊的语词。(2)代币的选择:代币应当可以计数,具有吸引力,且简单、轻便可携;必须是能随时都可方便发放的;必须是不容易复制的;必须是不具备其他实用功能,也不易与别的物体相混淆的东西。(3)选定支持强化物:既要考虑其强化价值,又要考虑到购置这些强化物的经济价值;尽可能广泛地使用不同强化物,特别是在代币制程序执行的初期,使用一些可以发放和消费很快的支持强化物效果很好。(4)确定要奖励的行为与支持强化物的兑换比例及方式:根据目标行为,在儿童表现出适当的行为后,要及时发放一定数量的代币。之后要规定对应的可以兑换的支持强化物,规定交换的时间、地点,并监督其交换。(5)严格具体操作。(6)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环境中去:当幼儿目标行为反应达到期望满意程度后,还应帮助幼儿脱离代币制,以适应自然环境。方法有两种:一是逐渐地取消代币;二是逐渐降低其价值。

○条件强化物:原来不具有强化作用的一种刺激,一旦与其他强化物适当地配合,就能获得强化力量,这种刺激物被称为条件强化物,也称支持强化物。

○代币及其作用:凡是可以累积起来交换别的强化物的条件刺激物就称代币。由于用代币做强化物,可以在任何场合下,只要满意行为一发生即可发放;可以根据行为质量的好坏差别,对代币进行增减;可以利用兑换的时间差,使反应与支持强化物之间建立一个长时延缓的桥梁;提高儿童的期望值;可以避免单一强化物易引起

的饱厌现象。

(二)模仿和示范

1.模仿和示范的关系:是相对的。儿童的

行为大多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因此

给予正确的示范就很必要。

2.模仿和示范的作用:可以起到增进行为

的作用,达到如下效果:(1)获得效果。

指通过观察楷模可以学到一连串新的行为

(2)解除抑制效果:指观察者看到一位楷

模发出某一种言行之后,并没有受到任何

不愉快的惩罚时,观察者表现同一类行为

所受到抵制的效果也将会解除,致使该行

为的表现增多。(3)促进效果:指通过观

察他人的行为结果,而使观察者增进社会

可接受的行为。运用模仿原理也可以减弱

行为,获得两种效果:(1)抑制效果。指

学习者看到一位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受

惩罚,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类似行为将

会减少;观察示范者所表现的行为没有受

到强化,自己本想表现的行为也会受到抑

制;观察示范者表现较为低频率的某种行

为,自己也会减少这种行为的出现率。(2)

不相容行为效果:指如果学习者要模仿的

良好行为与其原来就有的不良行为不能相

容时,势必放弃原有的不良行为,选择新

的良好行为。因此,要给儿童正确的示范,

防止不正确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

的引导。

3.模仿与示范的类型:(1)电影、电视或

录像想象法(2)现场模仿(3)参与模仿

(4)想像模仿

4.模仿示范的程序与原则:(1)选择好要

改变的行为(2)确定学习、模仿的楷模(3)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4)增加示范行为呈现

的时间(5)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予强化(6)

确切记录模仿情况。

(三)行为塑造法

1.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用来形成某个人目

前还没有的行为的程序,即个体从不会到

一步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

2.行为塑造法的程序与原则:(1)确定具

体的目标行为(2)选择适当强化物(3)

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行为(4)设计塑造步

骤(5)正确进行操作。

(四)行为矫正方法举例:破坏行为、不

良情绪

○幼儿园对儿童不良行为进行干预的步

骤:1.描述一个特定行为:即给所要改变

的行为明确的操作性定义。2.观察这个行

为3.确定行为基线4.制定矫正方案5.维

持已建立的行为

第十章学前特殊儿童的一体化教育

一、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一体化教育的安置形态

1.随班就读与个别帮助相结合的安置形

态:是指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接纳具有特殊

需要的儿童随班学习,并针对每个特殊儿

童的需要制定个别化学习计划进行个别帮

助。优点:(1)可使特殊儿童处于普通班

级中,最大限度地为其提供与正常儿童交

往的机会(2)可根据每个特殊儿童的需要,

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灵活多样地为其提

供个别帮助。要注意的问题:(1)要准确

诊断具有各种特殊需要的儿童(2)要根据

每个特殊儿童的需要,制定个别化教学计

划,通过个别或小组活动对其进行特别帮

助(3)要尽可能地创造特殊儿童与正常儿

童交往的机会。

2.设立中心的安置形态:是指在学前教育

机构中,设立特殊儿童教育中心,专门接

纳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使他们得到适宜的

教育。。优点:(1)能够使特殊儿童在正常

的大教育环境中生活,接触丰富的信息,

获得更多的与同龄正常儿童一起活动的机

会(2)可以得到以班级为单位而进行的特

殊教育。注意事项:(1)中心内特殊儿童

的教育,应该由经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

负责(2)中心每日的教育活动均应包括特

殊儿童相对独立的活动和与正常儿童混合

的活动(3)中心的工作计划应成为幼儿园

整体工作计划中的一部分,由幼儿园园长

统一管理和指导。

3.对口活动的安置形态:是指在普通学前

教育机构与特殊学前教育机构之间,或特

殊学前教育机构内正常儿童班级与特殊儿

童班级之间,定期开展共同活动的安置形

态。对口活动适合我国国情。优点:(1)

可以利用幼儿园丰富的教育环境,使特殊

儿童获得与正常儿童相互交流的机会,为

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交往机会,帮助其克

服自卑心理,培养自信心、活泼开朗的性

格,在各项活动中发展能力(2)培养正常

儿童社会性情感,增长同情心,学会尊重、

关心残疾儿童,平等对待所有的人,使儿

童全面健康地发展。注意事项:(1)每周

定期安排,并且不能少于两次,这样才能

便于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彼此之间形成较

为深刻的印象,养成对口活动的习惯(2)

需要双方教师共同备课,共同设计对口活

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共同参与对口活

动的组织与指导,使两部分儿童在对口活

动中,都能有所收获,获得发展。

○如何选择安置形态:在具体选择哪种安

置方式来安排特殊儿童的时候,教师和家

长需要考试这样几个因素:(1)特殊儿童

的特点:儿童残障程度是安置形态的出发

点(2)学前教育机构特点:教学设备、班

级、儿童人数等(3)师资的特点:师资的

数量、水平、特殊教育知识技能等(4)特

殊儿童家长的观念:

(二)一体化教育的组织形式

1.集体教学活动:一体化教育环境中,集

体教育活动是教育的主要方式。在该类活

动中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学习同样的内

容,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2.分组教学形式:将特殊儿童正常儿童混

合编成小组,开展专门的教学活动。人数

少,可以给特殊需要儿童更多的关注。可

以利用正常儿童带动和帮助特殊儿童。

3.在集体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形式:教师在

集体活动中,重点关注特殊儿童,有意识

地多加提问,促使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提高其成就感。

4.个别辅导的形式: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

育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设立专门的

个别辅导教室,由专任教师对特殊儿童进

行个别辅导;也可以由带班教师利用自由

活动时间,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还

以可让带班教师在集体活动中对特殊儿童

进行个别辅导。

二、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策略

1.目标制定原则:(1)强调特殊儿童发展

的全面性原则(2)强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

童发展的差异性原则(3)强调特殊儿童与

正常儿童的融合性原则

2.目标制定步骤:(1)确定目标(2)选择

学习内容(3)组织学习内容(4)评价学

习效果。上述环节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

过程

3.教学目标分类:(1)按照教学组织形式

分:集体活动目标、特殊帮助小组目标、

个别教学目标;(2)按照儿童的发展分:

一般发展目标与个别发展目标(特殊目标

——缺陷补偿目标、认知目标和生活技能

训练目标);(2)按照达到目标的时间分:

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4)按目标的指向

性分:总目标与认知、语言、行为、情感、

社会化发展等各项具体的子目标。

4.目标制定方法(如何协调正常儿童与特

殊儿童的差异):(1)目标分层法:对教育

目标进行分层,特殊儿童学习与正常儿童

同样的学习内容,但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降

低要求,为他们制定符合其发展水平的低

层次目标。(2)目标分期法:特殊儿童与

正常儿童终期教学目标一致,但达到最终

目标的速度与正常儿童不同。

(二)教学内容策略

1.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主要依据教育目

标及儿童发展水平。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

程设计必须立足于正常儿童的成长与发

展,同时要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保

持课程促进全面发展与满足特殊需要之间

的平衡。

2.教学内容的分类:包括参与普通教育与

接受特殊教育两大部分。具体内容有:(1)

普通学前教育课程:是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共同学习的课程(2)认知加强课程:着重加强认知水平的提高(3)特殊治疗课程:针对特殊儿童生理或心理上的障碍给予的特别治疗。(4)生存技能课程:进行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技能。

三、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的人员(一)一体化教育中的教师

1.教师角色(承担的任务):(1)发现和诊断班级内的特殊儿童(2)教给儿童日常交往的技能(3)制订和执行个别化教育方案(4)组织协调其他人员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

2教师素质:应具备的特质:(1)良好的教学技能(2)充分的职前或在职培训(3)接纳特殊儿童的观念(4)具有创造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师资的特点:(1)观念态度方面的特点:热心、爱心、耐心和细心(2)知识结构方面的特点:掌握教育学前正常儿童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特殊儿童的有关知识(4)方法技能方面的特点:掌握教育正常儿童的知识技能、教育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组织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共同活动的技能。应具备的素质:(1)认识特殊矫治的意义,对所有儿童一视同仁(2)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3)具备组织协调能力(4)具有创造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一体化教育中的家长

1.家长角色:家长不只是特殊儿童权益的维护者,更是特殊教育工作的监督者和实施者。熟悉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富有爱心,矫治孩子缺陷的心情很迫切。参与一体化教育的工作:(1)提供有关特殊儿童的发展情况(2)参与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订和实施(3)提供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环境(4)做好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工作。

2.家园配合:方式:(1)教师与家长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2)教师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培训。原则:(1)家园一致性原则。(2)相互弥补的原则

(三)一体化教育中的同伴

1.同伴关系的意义:同伴关系是儿童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是儿童社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替代的儿童人际关系。儿童的大部分知识都得自于同样;同伴关系能满足儿童对团体的归属感的需要,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同伴关系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范例。

2.同伴教学的形式:(1)配对关系:教师专门选择一名正常儿童与一名特殊儿童作为同伴;(2)活动小组:指定几名正常儿童一起与特殊儿童形成一个小组。同伴教学又可以分为固定和非固定两种性质。

○“工作小组法”及其实施要求:教师、家长、同伴等人员共同组成一个工作小组,

实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1)工作小组各

成员要相互信任,真诚相待;(2)小组成

员应目标一致;(3)尊重彼此的不同意见;

(4)各成员共同分担成功与失败(5)遵

循弹性原则,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改方

案;(6)既能相互合作,又能发挥各自不

同的作用;(7)小组成员要经常面对面地

坐在一起相互交流,达成一致。

四、学前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订

(一)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定原则

1.需要参考的因素:(1)特殊儿童的特点:

独特性和差异;障碍类型、程度、伴随的

心理特点和家庭情况(2)安置形态的特点:

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师资条件、设备情

况、正常幼儿的情况等(3)特殊儿童的家

庭情况: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经常收入、

教养方式及态度等

2.应遵循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个别

化方案的整个制订过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

上,制订的全过程应当具有科学性。(2)

发展性原则: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的目的是

满足特殊儿童需要,最终促使其发展。(3)

可行性原则:一是指方案的内容必须符合

幼儿的水平;二是指计划要考虑到教育人

员,教育机构执行方案的可能性。

(二)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内容包括

1.外国:(1)儿童受教育的水平现状(2)

儿童应达到的短期阶段性目标和年终目标

(3)为这位儿童提供的特定服务及其可参

与普通教育计划的程度说明(4)实施上述

教育服务的预定日期和实施期限(5)在最

短不超过一年的期限内,利用适宜的目标

衡量标准、评价手段、预定计划,以确定

短期目标能否达到。

2.中国:(1)儿童现状分析(2)特殊儿童

接受特殊治疗与帮助的内容(3)特殊儿童

参与正常儿童学习的内容及程度(4)特殊

儿童的教育教学方式(5)特殊儿童的发展

目标(6)方案检查的时间及方式(7)其

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学前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

订步骤

1.分析评定:内容:分析评定儿童怦,主

要是分析儿童的个别内在差异,了解差异

的种类、形成的原因,各种差异之间的关

系及差异纠正的可能性等。途径:学习使

用一些常用的、简便剔易行的量表来测查

幼儿的发展水平;观察分析幼儿日常活动

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家访、座谈会等形式,

向家长了解该儿童的行为表现及其成长情

况。

2.制订方案:在分析评定幼儿的详细情况

后,找出试图要改变的儿童的行为。确立

具体目标,制订适宜的、完整的个别化教

育方案。

3.再修订过程:根据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

问题,重新修订方案,使之愈加完善,同

时,为保证方案实施的效果,也要注意方

案的稳定性。

○整个计划的制定过程:分析评定――找

出差异――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评

定实施情况――修改方案――实施方案

西南大学《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填空题] 简述多动症儿童的基本特征和鉴定方法。 参考答案: 多动症儿童的基本特征包括:注意力集中困难,精力过剩,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不良行为倾向和协调动作缺陷。多动症儿童的鉴别以行为鉴别为主要方法。 2:[填空题] 简述智力障碍儿童的鉴定方法和身心特征。 参考答案: 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鉴定、测查方法主要有:以观察为基础的评估;作业分析评估; 标准化的智力测验;社会适应能力测验;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征包括感知范围为狭窄,记忆速度慢、质量差,思维比较呆板。 3:[填空题] 简述学前视障儿童教育的方法。 参考答案: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主要方法有:综合多种感官法;表象指导法;愉快学习法;试误法;及时反馈法;实践法。 4:[填空题] 简述听障儿童鉴别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听障儿童鉴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类:纯音测听法、言语测听法和幼儿和不易测验儿童测验的方法。其中第三类包括反射测听法和受激反应测听法。 5:[填空题] 简述一体化教育中家长的职责。 参考答案:一体化教育中家长的职责是:提供有关特殊儿童的发展情况;参与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环境;做好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工作。 6:[填空题] 简述一体化教育中教师的职责。 参考答案:一体化教育中教师的职责有:发现和诊断班级内的特殊儿童;交给儿童日常交往的技能;制定和执行个别化教育方案;组织协调其他人员教育特殊儿童。 7:[填空题]

有利于超常儿童成长的家庭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有利于超常儿童成长的家庭条件有:能提供充足而适宜的材料和活动;尊重儿童的特点;创造求知的氛围;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家庭气氛和谐。 8:[填空题] 简述多动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参考答案:多动症儿童的行为特征有:注意力集中困难;精力过剩;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不良行为倾向;协调动作缺陷。 9:[填空题] 简述语言障碍的形成因素。 参考答案:语言障碍一般是由生理、心理或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生理因素包括发音器官缺陷或神经异常等。心理因素包括儿童不良的情绪情感,亲子关系失调,儿童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语言学习动机等。环境因素包括缺乏适当的语言刺激,频繁更换语言环境等。 10:[填空题] 简述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觉的特点。 参考答案: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觉的特点是:感知觉速度缓慢,感知的范围狭窄;感知过程中分辨能力差,往往看不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感知觉的恒常性也较差。 11:[填空题] 简述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参考答案: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有:社会交往障碍;缺乏交会性注意;言语发展迟缓;言语沟通障碍;语言表达怪异;刻板性行为;拒绝变化;超常的记忆力。 12:[填空题] 影响学前一体化教育安置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影响学前一体化教育安置形态的因素有:特殊儿童的特点,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师资的特点,特殊儿童家长的观念。 13:[填空题]简述游戏治疗的特点。 参考答案:游戏治疗的特点主要有:游戏治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幼儿教育中包含着游戏治疗的成分;游戏治疗能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性;游戏治疗安全、愉快。 14:[填空题]简述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类型主要有六类(郭为藩的分类):情绪化行为、抑郁行为、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堕落行为和心因性心理症状(如遗尿、失眠等)或四类(朱家雄的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填空 1、当代教育的一个突出变化是重视个体差异的存在。 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将特殊儿童分成五大类,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 3、我国根据国情将常见的特殊教育需要的的儿童分为以下几类:①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②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主要指的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病弱儿童。③语言发展障碍儿童:语言障碍可分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等不同类型。其中前三项又合称言语异常。④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⑤超常儿童:包括智力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性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领导型超常儿童。 4、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具有以下症状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和能力,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表现为极度退缩的行为;言语发展迟缓而刻板,怪异难懂;常常有刻板或仪式性行为。 5、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也称注意缺乏障碍儿童。他们的表现为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又差,身后总留下破坏的痕迹同时伴有不亮的个性特征,任性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我克制能力极差。 6、语言型超常儿童的特点是对阅读有强烈兴趣,识字快而准,词汇量大,理解力强。 7、创造型超常儿童的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等特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8、较早涉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较著名的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90年她开办了智能不足儿童的教育机构,由此产生了学前教育理论与课程。 9、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实质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地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求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10、学前儿童特殊教育高度强调儿童的个体差异,抛弃简单概念化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潜能发展。 11、学前特殊教育在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产生直接效益的同时,亦给这些儿童的家庭带来了种种变化。我们将此称为学前特殊教育的间接效益。 12、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称之为“放射圈”。特殊儿童与社会的关系是放射式的,同时又是双向的,分析这种关系,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①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存在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大都通过家庭和学校产生;②社会对特殊儿童也有影响作用,这种作用同样是家庭或学校产生效果的。 13、当代世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出现了三种主导的发展倾向。①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②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③整合教育的趋向。 14、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 15、家长在早期干预计划中的角色:观察者、学习者、教师、治疗者和计划制定者等 16.智力落后也称(智力残疾)(智力障碍)(智力低下)(智力缺陷)(弱智)。 17.智力落后的分类:美国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智力落后儿童分为几类:(临界智力落后儿童)(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儿童)(可训练的智力落后儿童)(需要监护的智力落后儿童);前苏联特殊教育家从临床、病理、心理的观点出发把智力落后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在生命发育的摸个阶段患过大脑疾病,留下智力缺陷的儿童);第二类为(患有进行性大脑疾病的智力落后儿童)。我国按智商和社会行为标准把智力落后分为四级;(一级智力残疾)(又称极重度)(二级智力残疾) (又称重度)(三级智力残疾) (又称中度)(四级智力残疾) (又称轻度)。 18.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原则)(量力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19、语言障碍一般按照儿童的语言障碍分为(构音异常)(发音异常)(流畅度异常)(语言发展异常)。 20、构音异常又可分为六种类型:a.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替代,造成不正确的语言。b 、歪曲音:语言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不完全正确。 C 、省略音:个别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确的语言。D 、添加音:在正确的语音上有添加的现象。E 、声调错误:指四种声调运用错误。F 、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1、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发声异常的诊断通常从(音调)(音量)(音质)三方面进行检查。 22.对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总体要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和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23.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原则。(2)多重感官协同原则(3)自然性原则。(4)安全性原则。(5)全面性原则。(6)持久性原则。 24、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1)综合多种感官法(2)表象指导法(3)愉快学习法(4)试误法(5)及时反馈法(6)实践法 25、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范围:人类所能听到的声音强度介于0-130分贝之间,正常人在零分贝时就能听见。 26、病弱儿童的类型:按照病源学的分类,病弱儿童常指患有以下疾病的的儿童:(1)心血管疾病(2)呼吸系统疾病(3)内分泌系统疾病(4)肾脏疾病(5)血液疾病(6)神经障碍疾病。 27、哮喘儿童的发病特征:哮喘病患儿病发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期延长、脸色发青、喘息、大量出汗的症状。 28.学前期情绪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综合征和其他社会性发展问题。 29.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有三种观点即心因论观点、身因论观点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 30.多动症的症状一般在7岁以前表现出来。 31.多动症儿童的分类有的以神经特质来区分,有的以诊断特征来划分。 32.从教育意义来划分将多动症儿童划分为多动、不专注和被动、紧张和焦虑、不合群、懒散、学习问题等类型。 33.造成儿童情绪行为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不良影响、幼儿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的“污染”和生理方面的因素。 34.情绪行为障碍评价主要以不良行为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与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以及是否有异常行为的症状为标准。 二、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学习障碍:是指在理解和使用口语或书面语言方面存在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障碍。 5、超常儿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弄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6、超长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7、补偿性发展:对于由各种障碍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成定势的条件,帮助他们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 8、早期干预:就是对学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或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 9、回归主流”是实施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主张使绝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学习、生活在一起,改变传统的隔离式地教育方法,使残疾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回归到正常儿童的主流中去。 10、全纳性教育:全纳教育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上的全纳教育,是主张把特殊儿童接纳到普通学校,并通过特殊儿童对各种文化、课程、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融入到普通学校。广义上的全纳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一部分特殊儿童,而且包括所有的儿童。 11、发展性不利: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不利称为发展性不利 12、支持性教育环境: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 13、早期干预方案: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14.智力落后是指个体在发育期内有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一般智力,从而导致的适应行为的缺陷。 15.智商是智力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得到的上述再乘以100,用公式表示为IQ=MA ÷CA ×100,MA 为智力年龄,CA 为生理年龄。 16.智力年龄就是根据智力测验结果而得出的年龄。 17.生理年龄就是致儿童的实际年龄。 18.常规是指用来和个人分数比较的团体分标准。 19.适应性为也称社会适应行为,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 20.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儿童在发展期内,智力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随有明显的语言与行为障碍. 21.智力落后的出现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某一人群智力落后的患者所占的比率.根据1998年11月我国分布的中国1-14岁儿童智力低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患病率为22.07%,其中城市为0.75%,农村为1.46%;男性为1.13%,女性为1.01%. 23、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24、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构音问题是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 25、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代替,造成不正确的语音。 26、歪曲音:由于发音方法不对,如气流呼出或发音部位不正确,语音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又不完全正确。 27、省略音:个别音被省略掉,造成不正确的语音。添加音;与省略音相反,该种错误是指在正确的语音上,添加了不该有的语音。 28、声调错误指儿童运用汉语中“平、扬、上、去’等四种声调时发生错误。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29、发音异常是指(音质)(单调)(音量)(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非器质性异常)。 30视觉障碍的概念:我国在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视觉障碍确定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1、听觉障碍的定义: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主要是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我国1987年进行残疾人抽样调查时,统一称作“听力残疾”,并将之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的声音。 32、.病弱儿童的概念: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有时也称健康障碍儿童。 33、脑瘫儿童的概念:脑瘫,全称脑性瘫痪或脑性麻痹,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前受到损伤而到致的神经症候。脑瘫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发生在儿童出生时,但也可能由于出生后脑伤或传染病所致。 34、癫痫儿童的概念:癫痫症是由于脑伤造成的。表现为痉挛和抽搐的发作。从医学上讲,癫痫的问题主要源于大脑对神经细胞所释放出的过多电流无法做出有效的控制。 35、.哮喘儿童的概念: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大量痰液的分泌,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造成哮喘的原因是由于过敏反应、情绪波动或活动过度。 36.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严重的发育性障碍。 37.心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与孤独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8.身因论观点认为;孤独症的产生源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39.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认为孤独症的产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40.孤独症儿童的早期鉴别:1医学检查2.量表评定3调查与行为观察。 41.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等,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既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42.情绪行为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分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而产生的损害、不良习惯四个方面。 43.认知—行为治疗:是对行为治疗的延伸,其主要技术是强调认知对行为的监控作用,让儿童通过内部语言或外部语言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目的。 44超常儿童:1978年以来我国心理学家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 45加速学习:超常儿童智力超群,接受能力极强,往往在评价中成绩高出同伴很多所以应该按照他们的实际水平来教他们,而不是按照实际年龄来教。 46加深学习:教师给超常儿童提供比一般儿童更多、更广泛的材料和提出更复杂的要求。 47儿童心理治疗及其构成要素:儿童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包括五个重要的因素:治疗者、治疗对象(儿童)、中介物、运用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技术与方法、治疗所要达到的目的。 48○治疗的中介物:是一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是指治疗过程中治疗对象的言语、表情、行为、姿态、特意安排的情境等。其中言语是最主要的中介物。 49心理治疗:是对儿童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特别矫治的方法技术。 50游戏: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51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就把游戏作为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称为游戏治疗。 52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是在专职的教育者为儿童创造良好、安全、自由的 环境的条件下,让儿童玩他自己想玩的任何游戏,儿童的一切言行都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的言行,适时地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53行为不足:是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幼儿很少讲话或不愿和同伴接触、交往。智力迟滞,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 54行为过渡: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集体活动或上课时思想经常不集中,爱做小动作,走来走去,一天要洗许多次手或经常咬指甲等都是行为过渡的表现。有些正常行为如果发生次数太多也会成为问题行为。 55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在悲伤时大笑、欢乐时却大哭等。 56行为矫正: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理论试图通过矫正人的不良认知方式,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57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 58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与应答性条件反射有很我共同点,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手段不同。 59正强化与强化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60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 61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62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 63隔离:是当儿童表现也不良行为是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 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64模仿和示范:模仿和示范是相对应的。儿童的行为大多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因此给予正确的示范就很必要。要给儿童正确的示范,防止不正确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 65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程序,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 66学前儿童语言障碍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的异常现象。 三、简答题: 1、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1)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2)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远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则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变态。(3)从社会学的角度诗人,当一个人出现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无法建立正当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亦将之归为异常之类。这样的观念在最近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的上的差异状况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及其内涵:概念: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内涵:这个基本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使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2)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的发展。(3)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良好发展机会。 3、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㈠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的分类:(1)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2)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3)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4)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5)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㈡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我国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五种类型:(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分为核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和语言发展异常。(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在学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5)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 4、发展性不利儿童的补偿性发展:对由各种障碍而造成 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其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1)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 (2)对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挖掘残余听力,学习从多种途径接受信 息,习得语言。 (3)对先天资质优越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为他们提供适应其需要的良好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加速发展。 5、超常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超常儿童原本不存在的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当他们的行为被视为怪异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是第二障碍。 6、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1)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将有利于预防特殊需要儿童第二种障碍或第二次障碍的出现。(2)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 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 7、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一)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①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②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③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 义。①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已的孩子。② 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三)社会 效益: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意义。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1)在早期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工作中,直接受益的是学龄的特殊需要 儿童。大部分障碍儿童在教育作用下减轻了障碍程度,提高了知识文化素质,增强了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回归社会主流作了准备;他们将带着早期教育的良好结果到 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此外,在早期特殊教育中受益的家长,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和物 质压力后,可以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是一支几倍于百万特殊需要儿童的队伍,他们同样为社会发展增添了建设力量。②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 将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1)通过早期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另有部分障碍儿童虽然在特殊学校就读,但他们特殊残障程度的减轻必然带来相应的特殊经费和残疾福利费用投资的变化。(2)障碍儿童经过早期特殊教育,提高了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减少国家特殊教育投 资和福利经费的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将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一个国家的特殊教育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 度。在我国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味着我国特殊教育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展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 重视残障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保护残障儿童的利益。(2)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DOC)

学前特殊儿童重点整理资料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概述 1. 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对象是学前阶段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是为了各种不同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2. 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区分: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3. 学前特殊儿童意义:a、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b、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短自已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C、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4. 学前特殊儿童发展趋势:a、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使得SET出现了突出的“早”之倾向。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b、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一体化融合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主张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二是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服务。C、整合教育的趋向:摒弃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方式,在整合观指导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下在进行。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这样充分注重给每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5.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6. 学前特殊儿童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7. 识记发展性不利、补偿性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 8. 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9. 综合应用;试述学前特殊儿童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 10. 识记:早期干预、回归主流、全纳性教育。 11. 领会: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12. 简单应用:比较回归主流-体化融合与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 13. 综合应用:从UET的整合教育趋向看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 第二章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1.三类生理发展问题儿童:即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身体疾病儿童的教育。 2.视觉障碍根据诊断标准可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种,由遗传与先天原因、疾病、意外事故及外伤等因素造成。在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存在主要是低视力的儿童。 心理行为特点:视觉上失或减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可起到补偿作用,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

特殊教育历年试题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近年来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是(C.把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到特殊学校) 2.对特殊儿童做出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不包括(C.全部课程)的回归主流。 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在( D.0.05~0.3)之间为低视力。 5.( A.语言)是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 6.“身体病弱儿童”是指(C.身患慢性疾病和体质非常虚弱)的儿童。 7.智力落后儿童的概念为我们测查和鉴定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三项指标,这些指标不包括(A.情商) 8.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与鉴别,要由(C.专业人员)进行。 9.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干预中,在教育训练内容上应融认知教育、自理能力培养、沟通能力训练于一体,反映( B.整合性)原则。 10. (A.发声)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 11.学习行为理论认为,口吃源于 (B.环境压力) 12. (B.心因论)认为儿童孤独症 产生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 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 失调及生化因素。 13.行为的刻板性和破坏性是儿童(A.多动症)的一个核心特征。 14.准确地说,家庭不完整、冷漠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本身的情绪行为问题是造成儿童(D.情绪行为障碍)的家庭原因。 15.错误的观点认为,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C.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16.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是 (B.创造)型超常儿童的思维特点。 17.游戏与游戏治疗在活动情绪体验上的区别是(A.前者是快乐与娱乐,后者是释放问题和放松) 18. (D.让儿童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及焦虑)不符合精神分析学派 的游戏治疗观点。 19.学前教育机构中,语言障碍儿 童的教育不应(A.从普通幼儿教 育活动中分离出来) 20.语言矫治工作中贯彻(C.可行 性)原则,就是要考虑教学设 备是否能够满足、矫治时间能 否保证等。 23. (A.设立特殊学前教育机构) 的安置形态不是学前特殊儿童 一体化教育的主要安置形态。 25.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人 员的协调中,(A.学前教育机构教 师)起关键作用。 26.超常儿童教育模式中目前用 得最多的是(B.加强班) 1.简述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行为 的影响。P29 2.何为儿童的多动症?P132 3.对儿童语言的两种主要观察和 评估方法各有何利弊?P228 4.简述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表 现。P148 1.试从整合教育趋向看特殊儿童 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 2.如何诊断与矫治儿童的构音异 常?P106 3.试论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 中人员的不同作用。P296 学前超常儿童的幼儿园教育应 采取哪些策略?P181 1.学前阶段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 儿童即是学前(C.特殊儿童) 2.发达国家已有(C.20% )的儿童 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P20 3.视觉障碍儿童(D.听觉和触觉 敏锐) 5.在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教育 中,在教育者方面要把教师与 家长结合起来,在教育环境上 要把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结合 起来,体现教育的(B.整合性) 原则。 6.在概念上,“智力落后儿童”是 指在(B.发育期内0-18岁)一般 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 正常水平,并有明显的社会适 应障碍的儿童。 7.(A.强调智障儿童的共同特征) 不符合“智力落后儿童”个别化 教育原则。 8.在所有学前儿童中,说话流畅 度异常约有5%,其中大多( A. 形成于2~3岁,2-7岁) 9.( C.语言发展异常)是指患者语 言发展的速度、程度等低于正常 儿童。 10.构音异常形成的原因中,感知 运动因素包括( A.舌头或其他口 腔构造异常及动作协调不良) 11.( D.对人感兴趣)不是儿童孤 独症的特征。 12.( B.品德不良)不是多动症儿 童的特征。 13.从心理结构看,用(D.超常儿 童)一词更能全面表达我们对这 类儿童的认识。 14.发散的新颖成分、罕见程度是 指发散性思维的(C.独创性) 15.陈帼眉主持编制的一套幼儿 非智力个性特征测验中,“找 星星”和“走迷津”是有关(A. 坚持性)的两项实验。 16.游戏治疗中,把游戏作为一种 直接的语言替代物,其目的不是 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其问题) 17.( B.治疗者应以适当方式指导 儿童的言行)观点,不符合人本主 义游戏治疗理论。 18.有的语言障碍因听力损伤引 起,有的有孤独症伴随,有的 因环境改变引起,语言矫治工 作应贯彻(个别化指导)原则。 19.语言矫治工作中常采用(A.全 面交流法),既注意语言符号 系统的发展,也注意绘画、舞 蹈、音乐符码、文化符码、动 作符号等方面的学习。 20.语言矫治的(.自然情境)法着 眼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让 儿童通过真实的生活经验来 学习语言。 21.幼儿园教师(.极少注意精神 的、心理的健康),不说明其心理 科学知识欠缺。 23.(示范)法是指“一种用来形成 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的 程序,以便使个体从不会到一 步步学会一个新的行为”。 24.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 (D.个别辅导的形式)是主要的教 学组织形式。 25.在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 中,(D.普通学前教育)课程是正 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学习的 1/7

西南大学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网上作业次有答案

西南大学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网上作业次有答 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0558]《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1. 试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身心特征谈谈如何对其进行矫治 2. 试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病弱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3. 试述游戏治疗的实施过程及要求 4. 在幼儿园如何对听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5. 试结合实际谈谈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6. 简述语言矫治的主要方法。 7. 简述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8. 简述游戏治疗的特点。 9. 影响学前一体化教育安置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10. 简述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11. 简述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觉的特点。 12. 简述语言障碍的形成因素。 13. 简述多动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14. 有利于超常儿童成长的家庭条件是什么 15. 简述一体化教育中教师的职责。 16. 简述一体化教育中家长的职责。 17. 简述听障儿童鉴别的主要方法。 18. 简述学前视障儿童教育的方法。

19. 简述智力障碍儿童的鉴定方法和身心特征。 20. 简述多动症儿童的基本特征和鉴定方法。 备注:请将所有题目回答完后一次性提交,否则无成绩。 ? 参考答案: 1. 孤独症为起病原因在三十个月以前的行为综合症。孤独症儿童的典型行为特征有三: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和刻版性行为。孤独症儿童教育的主要方法有:提供支持性、接纳性环境;培养语言沟通能力;感知觉统和训练;体验性认知学习;以儿童为中心和保护儿童安全。 2. 病弱儿童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病弱儿童的基本特征:病弱儿童由于长期患有疾病、体质虚弱,会因治疗或体力不支耽误学业,从而影响其学业成绩;由于体弱多病,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等问题;可能在认知能力发展上略受影响;在个性方面,由于身患疾病,家长过度保护和迁就,会使儿童过于依赖,缺乏自信,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等不良人格特征.幼儿园常见的病弱儿童是患有脑瘫、癫痫和哮喘的儿童,对这些儿童的帮助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特殊教育措施。其中对脑瘫儿童的帮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配合儿童的专业治疗做一些辅助训练;准备一些特殊设施;加强脑瘫儿童的护理。 对癫痫儿童的帮助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应该学会紧急处理的方法;教师应教育全体儿童不要歧视癫痫儿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要密切关注这些儿童,应遵医嘱按时为儿童服药,为缓解和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补偿性发展: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的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要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5支持性教育环境: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儿童的权利,改变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从单纯的肯定盲聋哑残疾儿童为特殊教育对象,到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各类需要在教育上给予特别扶助的轻度障碍儿童。 8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领会:1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 答:(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答:(1)直接效益—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潜能的发展。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的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答: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中日益长进。 简单应用:1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 答: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原理常标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pdf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学前特殊儿童: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求的儿 童。 2、视觉障碍:又称视力残疾,一般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或视野缩 小,而难能从事正常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 3、听觉障碍:指由于传音系统或感音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 环境和语言的声音。 4、学前特殊教育: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 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5、语言障碍:语言异常和言语异常都称为语言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者语 言障碍,从而难能通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6、广泛性发育障碍: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 障碍、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局限、刻板与重复等。 二、选择和填空 1、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背景围绕年龄较大的盲童和聋童展开1874年开办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瞽叟通文馆”。 2、发展的阶段 (1)、启蒙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依附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 (3)、独立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今 目前:处于独立阶段早期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3、特殊儿童按生存与发展条件异常的角度综合分为四类: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听觉障碍、 视觉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智力异常儿童(智力超常和智利落后);言语发展障碍(构音异常、流畅度异常、发音异常、语言发展异常);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多动症、Rett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Asperger综合征等)。 4、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1)、民政部办的福利机构; (2)、中国残联办的康复机构; (3)、教育部门主办的残障儿童幼儿园; (4)、教育部门要求普通教育中心开办的特殊教育班; (5)、随园就读制,普通班中接纳特殊儿童。 5、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全面性 (二)个别化 (三)直观性 (四)启发性 (五)趣味性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卷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试卷 您的姓名: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我们一般所说的“口吃”是指() [单选题] * A.构音异常 B.流畅度异常(正确答案) C.发声异常 D.停顿异常 2. 音质异常是指() [单选题] * A.通过鼻腔的气流过大或者过小 B.整体性语音不清 C.常见的声音嘶哑、刺耳或者声音夹杂着沉重的气息声(正确答案) D.音量不够集中,妨碍交流的进行 3. 美国儿童语言学家西瑞布格研究发现,影响儿童构音障碍形成的首要社会心理因素是() [单选题] * A.同伴关系 B.社区因素 C.家庭与父母因素(正确答案) D.当地方言 4. 传统的语言障碍研究中,言语障碍的主要表现为() [单选题] * A.音质、音色和清晰度方面的障碍 B.音质、流利和清晰度方面的障碍(正确答案)

C.音质、流利和音高方面的障碍 D.音高、音色和清晰度方面的障碍 5. 以下几种语言异常的表现中,属于构音异常的是() [单选题] * A.口吃、共鸣异常 B.整体性的语音不清(正确答案) C.共鸣异常、音调异常 D.音调异常、口吃 6. 下列各项属于流畅度异常的是() [单选题] * A.首音难发,语音连续重复(正确答案) B.咬字不清,模仿发音时不够准确 C.咬字不清,发音短促,影响句子结构,愈说愈快 D.拖长语音,说话时不适当的语音中断,模仿发音时不够准确 7. 发音时出现首音难发、语音连续重复和拖长语音等现象,这是指() [单选题] * A.构音异常 B.语言发展迟缓 C.发声异常 D.口吃(正确答案) 8. 传统的语言障碍研究中,言语障碍不包括() [单选题] * A.发声异常 B.流畅度异常 C.语义障碍(正确答案) D.音质障碍 9. 常见的声音嘶哑、刺耳或者声音夹杂着沉重的气息声,这是指() [单选题] *

【西南●最新版】[0558]《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558]《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第一次 [论述题] 1.试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身心特征谈谈如何对其进行矫治? 2. 试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病弱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3. 试述游戏治疗的实施过程及要求 4. 在幼儿园如何对听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5. 试结合实际谈谈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6.简述语言矫治的主要方法。 7. 简述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类型和形成原因。 8. 简述游戏治疗的特点。 9.影响学前一体化教育安置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10. 简述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11. 简述智力落后儿童感知觉的特点。 12. 简述语言障碍的形成因素。 13. 简述多动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14. 有利于超常儿童成长的家庭条件是什么? 15. 简述一体化教育中教师的职责。 16. 简述一体化教育中家长的职责。 17. 简述听障儿童鉴别的主要方法。 18. 简述学前视障儿童教育的方法。 19. 简述智力障碍儿童的鉴定方法和身心特征。

20. 简述多动症儿童的基本特征和鉴定方法。 备注:请将所有题目回答完后一次性提交,否则无成绩。 参考答案: 1.孤独症为起病原因在三十个月以前的行为综合症。孤独症儿童的典型行为特 征有三: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和刻版性行为。孤独症儿童教育的主要方法有:提供支持性、接纳性环境;培养语言沟通能力;感知觉统和训练;体验性认知学习;以儿童为中心和保护儿童安全。 2. 病弱儿童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 的儿童。病弱儿童的基本特征:病弱儿童由于长期患有疾病、体质虚弱,会因治疗或体力不支耽误学业,从而影响其学业成绩;由于体弱多病,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等问题;可能在认知能力发展上略受影响;在个性方面,由于身患疾病,家长过度保护和迁就,会使儿童过于依赖,缺乏自信,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等不良人格特征.幼儿园常见的病弱儿童是患有脑瘫、癫痫和哮喘的儿童,对这些儿童的帮助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特殊教育措施。其中对脑瘫儿童的帮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配合儿童的专业治疗做一些辅助训练;准备一些特殊设施;加强脑瘫儿童的护理。 对癫痫儿童的帮助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应该学会紧急处理的方法; 教师应教育全体儿童不要歧视癫痫儿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要密切关注这些儿童,应遵医嘱按时为儿童服药,为缓解和减少病情发作奠定基础。 对哮喘病儿童教师应减少他们发病的可能性,让儿童远离有粉尘等过敏源的地方,为儿童增加营养,鼓励其锻炼身体。安排儿童活动时应控制儿童的活动量,学会急救的方法等。 3.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成为游戏治疗。游戏治疗中包括三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阶段准备期。发现并鉴别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做好家长工作;与教师沟通;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布置游戏治疗室;调整自己的角色。第二阶段治疗期。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第三阶段追踪期。 教师、家长及治疗者进行综合评估;量表评估和专业机构评估。 4.听力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 清周围环境的声音。分为聋和重听两大类。在听力障碍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语言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学习的困难是:发声时收不到充分的听觉反馈;无法从成人那里得到充分的言语强化;无法听到成人的言语示范。所以学前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主要任务是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听觉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听觉训练、发音练习、语言理解和掌握和语言能力评估。教师要积极利用同伴教学模式,并要结合是用手语交流法与口语交流法。 5.学前特殊教育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直接效益――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健 康成长;间接效益――为家长服务,减轻他们的精神和物质负担,为特殊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