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价格房地产统计数据-2011

价格房地产统计数据-2011

价格房地产统计数据-2011
价格房地产统计数据-2011

2010~2011年度REICO专题

未来20年我国城镇

住宅建设发展空间

REICO工作室

北京2011.1

关于“REICO工作室”

“REICO工作室”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中城联盟)共同支持建立。支持方基于“促进房地产业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寻求研究成果代表和反映行业及商界利益。

“REICO工作室”独立开展房地产市场研究,“自主超然、格物致知”,研究结论及倾向独立于政府意图及商界立场。

“REICO报告”的撰稿人,由工作室根据专题研究需要聘请。研究团队每年会随选题不同而发生变化。撰稿人来自不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撰稿,其成果不反映、不代表所在单位的倾向与意见。撰稿人被要求遵守学术道德,引用观点、文献、数据等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对因此产生的纠纷由撰稿人本人负责。

本报告的完成人为:

呈先、岳国强、任荣荣。

目录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 2 国际比较研究 5 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 13 主要结论21

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状况回顾城镇住宅建设投资较快增长

1998-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年均实际增长17.1%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取得较快发展,住宅总量快速增加。城镇住宅投资额由1998年的431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512.7亿元(见图1),年均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7.1%,比同期GDP增速高近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住宅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199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9.0%。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的统计中包含土地费用,与国外统计口径不同,若采用相同口径,则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GDP约为7.2%1。

图1 1998-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8-2009年我国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年均增加5.1%

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1998年的4.76亿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8.21亿平方米(见图2),年均增加5.1%,其中,“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量分别为5.9亿平方米和7.2亿平方米;城镇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在5%左右。

从住房生产方式来看,房地产开发成为居民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在城镇住宅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8.3%上升到2009年的83.9%(2005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83%以上),房地产开发住宅竣工面积在城镇住宅竣工面积中的比重由1998年的29.6%上升到2009年的70.3%(2006年以来该比例基本稳定在70%以上)。

图2 1998-2009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

12002年以来,土地购置费用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所占比重基本在19%左右。我们采用这一比例对估计城镇住宅投资中的土地费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2009年房地产业增加值/GDP达到5.5%

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4.1%提高到2009年的5.5%(见图3),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3 1998-2009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按2009年不变价计算。

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0.4%

以2009年不变价计算,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0.4%,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1个百分点(见图4)。其中,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10.6%,拉动经济增长1.03个百分点;而在克服危机冲击最为关键的2009年,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砥柱中流,贡献率达到19.4%,拉动经济增长1.77个百分点。

图4 1998-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按2009年不变价计算。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

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稳步上升。从1998年到2006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8.7平方米上升到了27.1平方米,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 1.05平方米,远高于房改之前(1978~1998年)年均0.60平方米的增长水平。初步推算,目前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为30平方米(见图5)。

并且,居民住房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城镇住房成套率超过80%。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告别住房严重短缺的时代。

图5 1998-2009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9年数据通过趋势外推得到。

国际比较研究

尽管某一截面上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特征、住房市场状况等诸多方面业存在差异相差较大,但从相似发展阶段(按人均收入水平计量)来看,各个国家通常会表现出类似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因此,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可以选择相似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房地产业发展历程,来对我国房地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发展阶段的判断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我国2010~2020年大致经历美国1940~1970年、英国1955~1985年、日本1965~1985年、韩国1985~2000年的增长过程

图6显示了中国与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历程,以1990年国际元为基准,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大致与美国40年代、英国50年代、日本60年代中后期、韩国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水平相当。

按照人均GDP年均增长7%的速度保守推算,则2010~2020年我国人均GDP 大约为7000~15000国际元(以1990年为基准,下同)。而从图9的统计数据中看,将大致经历美国1940~1970年、英国1955~1985年、日本1965~1985年、韩国1985~2000年的增长过程。单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我国在2020年将达到美国70年代、日本和英国80年代中期、韩国2000年左右的收入水平。

图6 中国与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注:①图中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数据,以1990年国际元为基准;②中国2010~2020年的人均GDP按照年均7%的增长率推算得出。

资料来源:The World Economy: Historical Statistics.

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

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与日本50年代初期和韩国70年代中期的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见图7)。“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推算(年

同等经济水平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均增加约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8%,相当于日本50年代中后期、韩国80年代初期的城镇化水平。而美国和英国在60年代基本完成了快速城镇化的进程,美国在1920年城镇化率超过50%,而英国早在1850年左右城镇化率超过50%2。

综合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指标,我国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日本和韩国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65%,在我国2020年经济发展水平时的城镇化率均超过75%。

图7 中国与主要国家城镇化率水平的比较

数据来源:世行数据库,日本数据根据《日本统计年鉴》数据进行修正。中国2015年和2020年城镇化率水平为预测值。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

我们利用2004年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与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的统计数据,模拟得出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8所示。城镇化率与经济水平之间呈现出对数函数的形式,这与世界银行有关专家对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发现一致。从图9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国际上同等经济水平下城镇化发展的平均水平,约低14个百分点。假定我国在未来十年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不做出调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国际标准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

图8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2004年)

2数据来源:王前福等,世界城镇化发展趋势,经济要参,2002。

数据来源:世行数据库。

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历程表明:通常在高速发展的30~40年间,城镇化率可从25%提高到70%~80%。如果按照我国目前的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率每年上升1%),到2020年城镇化率仅为58%,2030年城镇化率仅达到70%。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进程。

主要发达国家不同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征

从住房部门产出(Housing Outcomes)的角度,进行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特征比较时,通常选取以下两方面的指标:一是居住水平指标,包括住房面积、住房稀缺程度、住房支付能力等;二是行业发展指标,包括住房新建规模、住房投资规模等。对上述指标的比较分析表明,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表现出以下特征:

快速城镇化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日本在1955~1972年的17年间,住房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见图9),新建住房规模在1972年达到峰值,接近200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而这一期间,也是日本城镇化进程较快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其中,1955~1960年期间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46个百分点。

图9 日本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网站。

韩国在1980~1990年的10年间,住房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见图10),新建住房规模在1990年达到峰值,超过75万套,占当年住房存量的9.8%。这一期间,是韩国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1990年之后,韩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减小。

图10 韩国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中金研究报告。

60年代以来,美国和英国已结束快速城镇化进程,其住房建设量没有表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见图11),美国年均私人住房新开工量基本在150万套左右,新建住房在存量住房中所占比例不到2%。英国1960~1975年间新建住房规模年均在35万套左右,之后年均住房建设规模基本在20万套左右。

图11 美国和英国历年住房建设情况

美国

英国

数据来源:各国统计网站。

住房建设投资/GDP在城镇化进程完成阶段达到峰值9%左右

从日本和韩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从图12中可以看出,60年代以来,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一直呈现上升态势,于1973年达到峰值9.1%;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峰值出现的时点均为快速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阶段。而美国自60年代以来,住宅建设投资占GDP比重规律性变化趋势不明显,基本在4%左右。

从住宅建设投资在固定资产中所占比重来看,日本在70年代期间住宅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较高,在24%左右,其余多数年份在20%左右;平均来看,1960~2004年日本住宅建设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为19.3%。美国住房建设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多数年份也在20%左右,最高达到25%;平均来看,1960~2008年美国住宅建设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为20.4%。

图12 主要发达国家住房建设投资及其在GDP中所占比重

日本韩国

住房投资/GDP

日本

美国

数据来源:各国统计网站;韩国数据来源于文献“Housing and Korean Economy.”。

人均住房面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以同样具有“人多地少”特征的国家——日本为例(见图13),其套均住房面积与人均住房面积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增加的态势。在90年代套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90平方米(折合建筑面积3约为112平方米)之前,住房面积增加幅度较大,1968-1993年间套均住房建筑面积每年增加0.9平方米,其中,1978-1983年间住房面积增幅最大,每年增加建筑面积1.4平方米。

总体来看,日本套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68年的73.86平方米(折合建筑面积约为92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94.34平方米(折合建筑面积约为118平方米),与此同时,人均住房面积由18.7平方米(折合建筑面积约为23平方米)增加到36.3平方米(折合建筑面积约为45平方米)。目前,日本套均住房使用面积基本稳定在94平方米,折合建筑面积约为118平方米。

图13 日本住宅面积的变化

3以0.8的系数折成建筑面积。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网站。图中住宅面积指的是住宅的使用面积,不含公摊。

房地产市场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户均住房套数在1.1左右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充足程度的一个指标。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城镇人口稳定下来的条件下,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意味着住房市场不存在总体性供应短缺的问题。

从图14来看,日本户均住房套数于1968年超过1.0,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韩国户均住房套数于2002年超过1,目前该值达到1.08。美国1965-2009年间,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2左右。英国自60年代以来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该值达到最高为1.08。

图14 主要发达国家户均住房套数

美国英国

日本韩国数据来源:各国统计网站。

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分析

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分析我国未来房地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以下参考:

在快速城镇化结束之前,我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

城镇化进程是影响住房新建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镇化较快进程完成之前,住房建设投资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如日本在1955~1972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2%,1972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超过6%。这一期间,日本城镇化率从56%增加到72%左右的水平,城镇化率年均增加超过1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90年间,住房建设量年均增速为17%,1990年新建住房占当年住房存量的比例接近10%,这一期间,韩国城镇化率由57%增加到74%,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7个百分点。

并且,日本和韩国住房投资的变化验证了世行的经验发现,即住房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如日本住宅建设投资/GDP于1973年达到峰值9.1%,这一阶段,日本的城镇化率在74%左右;韩国住房建设投资/GDP于1991年达到峰值8.9%,这一阶段,韩国的城镇化率也在74%左右。

我国1998-2009年间,城镇新建住宅竣工面积的年均增速只有5.1%,住宅新建量在住房存量中所占比重不足4%,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住房建设量。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8%,但由于我国住宅建设投资中含有土地开发投资,因此,跟国外的统计结果缺乏完全可比性。

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以至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处于从超过50%向70%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超过70%之前,我国住房建设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对于我国未来20年住宅投资的规模与增速应有充分的估计,不宜频频产生“过热”的惊诧和恐慌。

图15 各国住房建设投资规模高峰阶段的比较

在户均住房套数接近1.1之前,我国住房存量将保持较快增加

户均住房套数是反映住房存量充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户均住房套数达到1,是解决总体性住房短缺的最基本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基本完成后,户均住房套数通常会经历从超过1向1.1左右发展的过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户均住房套数基本稳定的1.1左右。如日本1968年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在70年代中期城镇化率超过70%阶段,户均住房套数约为1.05,80年代中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1,之后则基本保持稳定。英国在60年代初期户均住房套数超过1,80年代达到1.08。户均住房套数从1发展到1.1左右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

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住房存量的准确调查数据,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估算:按照图2中对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推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即使考虑“90/70”政策实施以来,由于住房供应结构的调整而带来住房面积增速的减缓,因此估计2010年末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按照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约为6.3亿估算,则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190亿平方米。按照户均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2010年末我国城镇住房总量约为2亿套,相比于2亿多城镇家庭而言,基本处于户均住房套数在1左右,参照国际经验,住房存量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应注意的是,我国尚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城镇人口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户均住房套数可能是一个动态的、极不稳定的指标。未来仍需要保持适当住宅建设规模,避免出现城镇化进程中的住房短缺,拖曳城镇化进程和影响社会稳定。

从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

预测思路

从长期看,居民对住宅需求的多少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越高,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越高。就城镇总体来说,城镇住宅总需求,除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应受城镇人口规模的影响,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对住宅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未来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预测流程图如下:

城镇住宅建设发展空间的预测思路是:第一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由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可推算出预测期各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步,根据城镇人均居住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关系,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再根据未来城镇总人口推算出预测期城镇住宅总量,从而可进一步估计出预测期各年的住宅增加量;第三步,根据城镇住宅增加量与住宅投资的关系,计算出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投资额。

2011-2030年住宅建设发展空间预测

2011-2030年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水平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国城市人均居住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人均

住宅建筑面积从1985年的人均10米提高到了2006年的人均27.1米4,年均增

长4.9%(见图16)。

图1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住水平的关系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以来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与城镇居民家庭人

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见图17),用回归分析可得出具体

估计方程:

PS = -77.244 + 11.078 * LOG (PI)

(2.75) (0.32)

R2=0.98

式中:PS为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PI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居住水平的关系

4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1985-2009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为8.8%,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19%。分阶段看,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1985-2002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较大,2003-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人均GDP年均增速(10.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6%)高出8.4%。按此比例推算,若2011-2020年我国经济保持年均7.8%的增速,人均GDP增速约为7.4%,2011-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将达到6.9%,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36189元(2009年价);2021-2030年GDP增速按5.5%估计,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估计为5%,203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58764元(2009年价)。

根据上述估计方程计算,2020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将达到38平米,2030年达到43.4平米5(见表1),2011-2030年年均增速为1.7%。

表1:城镇住宅存量预测

年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平米/人)

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2009 29.8 17175

2010 30.7 18660

2011 31.5 20124

2015 34.7 26822

2020 38.0 36189

2025 40.9 47008

2030 43.4 58764

注: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09年价。

5由于建设部公布的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指标的统计口径是城镇国有土地上的住宅以及相应的户籍人口,不包括城中村等非国有土地上的住宅和居住者,以及农民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8.7平米,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7.8平米(统计口径为城镇土地上住宅和常驻人口),2005年建设部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6.1平米,从2005年的数据看,后者有些低估。

2011-2030年城镇新建

住宅面积和套数估计

1978年我国总人口为96259万人,其中,城镇总人口为17245万人,2009

年总人口发展到了1334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186万人,1978-2009年总人口

年均增长率为1.06%,城镇人口年均增长了4.2%,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

上升到了2009年46.6%(见图18)。

1996-2009年总人口和城市人口增速呈下降趋势,2004-2009年总人口增速

下降幅度有所趋缓(见图19)。根据社科院人口所蔡昉的研究6,到2030年总人

口将停止增长,203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峰值,14.04亿左右。按“十一五”期末我

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推算,估计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快速城镇化

进程将基本完成。按此趋势推算,203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98792万人,2011-2030

年城市人口增速降幅趋缓,每年降低0.025个百分点。如果我国城镇化进程按国

际经验发展,202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应达到70%,2030年达到80%左右。上

述按我国以往发展轨迹预期所达到的城镇化水平比按国际经验发展要晚10年左

右。

图18 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图19总人口和城市人口增速变化

6蔡昉,“被世界关注的中国农民工—论中国特色的深度城镇化”《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二期。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2:城镇住宅存量预测

年份

总人口 (万人) 城镇人口 (万人) 城镇住宅存量建筑面积

(亿平米)

2009

133474 62186 185.13 2010 134117 63727 195.58 2011 134732 65291 205.84 2015 136889 71764 249.08 2020 138886 80322 305.42 2025 140071 89353 365.64 2030

140421 98793 428.69 2011-2030平均增速

0.2%

2.2%

4.0%

若2030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43.4 平米计算,2030年我国城镇住宅存量将达到428.7亿建筑平方米,是2009年住宅存量的近2.3倍,平均每年增长4%(见表2)。城镇住宅存量的计算公式为:

t t t Z R H ?=

(1)

式中:t H 为t 年城镇住宅存量;t R 为t 年城镇人口;t Z 为t 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由上面估计出的城镇住宅存量可以计算出每年城镇住宅新增量,但它并不等于城镇新建住宅量,因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有些农村住宅直接转为了城镇住宅,因此,在估计城镇新建住宅量时,应将“农转非”的住宅增加量从城镇住宅增量中扣除。另外,城镇新建住宅量中还包括折旧部分7,因此,城镇住宅增量、城镇新建住宅和住宅折旧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t t t t N D W H +-=?

(2)

式中t H ?为t 年城镇住宅增量;t W 为t 年城镇新建住宅量;t D 为t 年住宅折旧量;t N 为t 年“农转非”住宅量。若将城镇新建住宅量减去住宅折旧称为城镇净新建住宅量,即:

t t t D NW W +=

(3)

其中,t NW 为t 年城镇净新建住宅量,则城镇住宅增量与城镇净新建住宅量有如下关系:

t t t N NW H +=?

(4)

因此,得到预测期各年的城镇住宅增量后,要估计出城镇新建住宅量,还需

7 这里的折旧是指旧房改造或旧房拆迁部分。

房地产政策及其对房价的影响

评论既有政策对房价的影响 ?1、既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什么? ?2、宏观政策对房价的总体影响是什么? ?3、宏观政策是怎样影响房价的,即造成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2009年~2013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说明: ?2008年上半年央行4次上调利息和一系列的房地产压制政策严控着房地产业的发展,但下半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调控政策由压制转变为支持,央行5次下调利率,政府出台一系列救市措施,房地产开始快速发展。从2009年政策整体来看,从5月开始为政策分水岭,前半年出台的政策仍然有利房地产市场发展,大大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后半年由于房价快速飙升,投机日盛,房地产宏观调控再次卷土重来。因而,此次讨论的政策年限范围仅在2009年到2013年。 2009年 ?1、国税局发文规范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5.21) ?2、发改委提出将研究开征物业税。(5.25) ?3、营业税免征优惠政策终止。(10月) ?4、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10.9) ?5、“国四条”出台:一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二要继续支持居民自主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三是要加强市场监管;四要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0.24) 2010年 ?1、国务院出台“国十一条”,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首付不得低于40%,加大房地产贷款窗口指导。 ?2、1月2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申报住宅用地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70%; ?3、3月10日,国土资源部再次出台了19条土地调控新政,即《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开发商竞买保证金最少两成、1月内付清地价50%、囤地开发商将被"冻结"等19条内容; ?4、3月22日,国土资源部会议提出,在今年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没有编制公布前,各地不得出让住房用地;将在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开展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完善试点;各地要明确并适当增加土地供应总量;房价上涨过快、过高的城市,要严控向大套型住房建设供地; 5、3月23日,国资委要求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要加快进行调整重组, 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後要退出房地产业务,并在15个工作日内制订有序退出的方案; ?6、4月2日,财政部下发通知称,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共同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购房记录的,该套房产的共同购买人均不适用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契税优惠政策; 7、4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房地 产市场调控,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支持普通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大力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 8、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将保持货币信贷适

2005-2011年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

2005年国八条—— 2005年3月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即“国八条”要求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并对此提出了八条意见: 一、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 二、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 三、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四、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 五、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 六、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 七、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 八、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 2006年国六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 一、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二、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 三、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 四、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五、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2009年国四条—— 国四条是指在 2009年12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四大举措。 一、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二、要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切实防范各类住房按揭贷款风险。 三、要加强市场监管。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完善土地招拍挂和商品房预售等制度。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四要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2010年国十一条—— 《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一、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二、增加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效率 三、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

中国房地产政策演变10年

中国房地产政策演变10年 引言:中国房地产业自诞生开始,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法律、行政等硬性强制手段,另一类则是税收、信贷等软性引导手段。 由于房地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规模大、资金周转周期长。其发展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度非常高。因此,国家在信贷政策方面的引导,往往是极为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当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国家在对房地产市场采取或扶持或限制的宏观政策时,往往采取“组合拳”的形式,即同时采取行政、法律、信贷、税收等多项调控政策以期达到调控目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根据其对房地产业或鼓励或限制的不同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1986年住房改革开始,到1998年之前,是房地产市场的萌芽和起步阶段,国家尚未开始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第二阶段:1998年到2002年,吸取了第一轮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国家开始谨慎展开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还是以规范市场为主,兼有部分鼓励政策。 第三阶段:2003年到2005年,随着各大城市房价开始进入上涨通道,国家对房地产业的态度由支持转为警惕,宏观调控政策开始第一次转向,以稳定房价为目标。 第四阶段:2006年到2008年6月,全国各地房价飞涨,开始影响民生,国家开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政策目的为防止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 第五阶段:2008年9月至今,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为确保经济发展,抵御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再次转向为扶持,目前宏观调控仍处在这一时期。 本文以梳理2005年后的房地产市场、为主线,同时兼顾其他重要的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政策,以期理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脉络。 05年年初,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国务院正式做出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决策。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业内将其称之为“国八条”。其将稳定房价提高到了政治高度,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2005年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着重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研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点措施”,即“新八条”。

2011年主要房地产政策盘点

2011年主要房地产政策盘点 2011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最为严厉的一年,中央政府多次重申要“坚持调控决心不动摇、政策方向不改变、调控力度不放松”。自年初开始,“新国八条”、房产税、限购令等调控政策接踵而来,保障房建设规模空前,货币政策逐步收紧,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投资和投机性需求得到有效抑制,房价快速上涨的趋势得到扭转,年末楼市预期开始明朗,部分城市房价出现明显的回调趋势,调控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本文拟从以下八个方面对2011年的主要政策进行分类盘点: 制定房价控制目标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国八条”),要求地方政府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通知明确要求: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 截至3月31日,全国657个城市中有608个按要求公布了2011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占比达九成以上。其中,北京市公布的2011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为:新建普通住房价格与2010年相比稳中有降。根据国家统计局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显示,2011年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增速逐月回落,进入下半年后房价开始走稳,四季度以来则出现环比下降态势;同比增速也由1月份的9.1%降至12月份的1.3%,下调幅度达7.8个百分点,离房价“稳中有降”的目标逐步接近。 住房限购 限购相关政策一览表

1月26日出台的国八条要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响应这一政策号召,北京市于2月中旬颁布了住房限购实施细则,提高了住宅市场的购房门槛,要求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提供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证明,被称为最严的楼市“限购令”。 “限购令”从购房资格着手进行直接的需求控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仅有效抑制了投资、投机性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超前需求。而且,由于北京商品住宅购买群体中有三分之一是外省人士,这使得符合购房条件且有购房能力的外省人士大幅减少,短期内住宅市场有效需求迅速减少,市场交易量迅速下滑,房价上涨势头得到控制。 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 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相关政策一览表

2005-2014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汇总

2005-2014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汇总 自房地产市场建立以来,政府出台了不少调控政策,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楼市正进入去行政化阶段,未来针对楼市实施的干预措施将会越来越少。于是,笔者在此搜集2005年至今每年政府对于楼市采取的最重要的调控政策,以此回顾政府调控楼市的十年漫长路。 2005 “国八条” 2005年由于市场需求偏大,部分地区投资性购房和投机性购房大量增加,以及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开发建设成本提高等,导致一些地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八条”出台。具体内容分别是: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工作;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大力调整和改善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预期;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 据悉,政策甫出,开发商“吓了一大跳”,而由于这是政府首次调控房价,当时许多项目都纷纷响应政策主动降价出售存量。 2006 “国六条”“国十五条” 2006年5月,“国六条”出台,提出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同一天,“国十五条”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规定,90平方米以下住房须占项目总面积七成以上,也即“70/90政策”;购房不足5年转让须交营业税;空置3年以上商品房不得作为贷款抵押物;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三成;居住用地供应量七成用于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土地闲置2年将被收回使用权;各地年内建立廉租住房制度。

楼市专家称,“国六条”具有更强的强制性和操作性,出台后全国不少城市出现较长一段时间的观望,但之后楼价又出现报复性上涨。 2007 房贷新政 2007年9月27日,《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正式出台,这亦是后来被频繁提起的“9·27房贷新政”,该政策对当时的住房消费贷款细则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 具体内容是:购买首套房的市民,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两成,90平方米以上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成;而对 于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 据了解,该政策出台不久后,全国楼市一路低迷,房价均大幅度跳水,成交量也明显萎缩,多数业内专家纷纷将该政策看做是楼市风云突变的一声惊雷。 2008 “国十三条” 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为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对个人购二套普通自住房贷款予以放宽,并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进行大幅减免。国务院办公厅21日发布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见共13条,被业内称为“国13条”。这些政策力度之强,覆盖面之广,堪比国务院2005 年出台的“国八条”和2006年出台的“国六条”。 业内人士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楼市出现了10年大拐点,量价齐跌。因此,下半年宏观调控转向,管理层启动大规模刺激楼市消费政策,以刺激楼市成交量。 2009

2011年上半年涉及房地产政策摘要

2011年上半年涉及房地产政策摘要 2011-1-21 济南济南限购令出台市区五区及长清区、高新区以家庭为单位只能新购一套新建商品房。 2011-1-26 全国国务院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新国八条”) 要求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省会居民暂停购买第三套房。 2011-2-9 全国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2011-2-9 全国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五年期以上公积金贷款利率调至 4.5 0%;五年期以下(含五年)公积金贷款利率调至4.00%。 2011-2-21 山东山东版“国八条”出台执行国家新的房地产税收、信贷政策及住房限购政策。营业税按销售收入全额征收;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不低于60%;限购含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向其售房。 2011-2-24 全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2月下旬山东山东公布“十二五”保障房建设计划山东省“十二五”期间,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70万套,2011年建设32.04万套,省财政5亿元奖补保障房建设。 2011-3-4 济南济南公积金二次房贷首付比例上调使用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购买自住普通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从不低于50%调整为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同期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基准利率的1.1倍。

2011-3-9 济南济南限购令细则出台限购范围为全市十县市区;购房的家庭成员包括购房人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限购的住房中,只包括规划用途为住宅、居住公寓住房,商用公寓不包括在限购行列。 2011-3-16 全国发改委发布《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商品房销售要实行一套一标价,并明确公示代收代办收费和物业服务收费,商品房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收任何未标明的费用。 2011-3-25 全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2011-4-6 全国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25%,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31%。 2011-4-6 全国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2个百分点,由4.5%上调至4.7%;五年期以下(含五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2个百分点,由4.0%上调至4.2%。 2011-4-21 全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2011-5-17 山东《山东省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实施细则(试行)》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实行一套一标,商品房经营者应当对每套商品房进行明码标价,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销售商品房,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商品房现房销售必须备案,并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 2011-5-18 全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2011-6-9 全国住建部要求各地公开保障房建设信息1000万套保障房11月底前要开工年度建设计划、开工和竣工项目信息,应在当地政府网站公开。开工项目信息,还应在项目建设地点公开。

年至年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汇总

2010年至2011年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汇总2010年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出台“国十一条”,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首付不得低于40%,加大房地产贷款窗口指导。 2010年1月2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申报住宅用地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70%。 2010年3月10日,国土资源部再次出台了19条土地调控新政,即《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了开发商竞买保证金最少两成、1月内付清地价50%、囤地开发商将被“冻结”等19条内容。 2010年3月12日,国土资源部称,将于今年3月至7月在全国开展对房地产用地突出问题的专项检查,本次检查重点针对擅自改变房地产用地用途、违规供应土地建设别墅以及囤地炒地等问题。 2010年3月22日,国土资源部会议提出:在今年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没有编制公布前,各地不得出让住房用地;将在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开展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完善试点;各地要明确并适当增加土地供应总量。

2010年3月23日,国资委要求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要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15个工作日内制订有序退出方案。2010年4月2日,财政部下发通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共同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购房记录的,该套房产的共同购买人均不适用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契税优惠政策。 2010年4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支持普通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大力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 2010年4月11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要求所有银行在6月底之前提交贷款情况的评估报告,并称房地产风险敞口大,要严控炒房行为。银监会表示,银行不应对投机投资购房贷款,如无法判断,则应大幅提高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北京部分银行已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升至60%。 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坚决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并将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 2010年4月15日,国务院出台具体措施,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

2011年房地产政策

2011年房地产政策

2011年房地产政策 政策1:“国八条”(2011.01.2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以下简称国发10号文件)印发后,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为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逐步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严格执行国发10号文件及其相关配套政策,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

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完善体制机制,运用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或注入资本金、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合理确定租金水平,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中长期贷款。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并持有、经营,或由政府回购。 三、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 调整个人转让住房营业税政策,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统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税。税务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加强对土地增值税征管情况的监督和检查,重点对定价明显超过周边房价水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和稽查。加大应用房地产价格评估技术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的试点和推广力度,坚决堵塞“阴阳合同”产生的税收漏洞。严格执行个人转让房地产所得税征收政策。

历年房产政策归纳

2005 “国八条” 2005年由于市场需求偏大,部分地区投资性购房和投机性购房大量增加,以及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开发建设成本提高等,导致一些地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八条”出台。具体内容分别是: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工作;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大力调整和改善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预期;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 据悉,政策甫出,开发商“吓了一大跳”,而由于这是政府首次调控房价,当时许多项目都纷纷响应政策主动降价出售存量。 2006 “国六条”“国十五条” 2006年5月,“国六条”出台,提出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同一天,“国十五条”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规定,90平方米以下住房须占项目总面积七成以上,也即“70/90政策”;购房不足5年转让须交营业税;空置3年以上商品房不得作为贷款抵押物;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三成;居住用地供应量七成用于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土地闲置2年将被收回使用权;各地年内建立廉租住房制度。 楼市专家称,“国六条”具有更强的强制性和操作性,出台后全国不少城市出现较长一段时间的观望,但之后楼价又出现报复性上涨。 2007 房贷新政

2007年9月27日,《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正式出台,这亦是后来被频繁提起的“9·27房贷新政”,该政策对当时的住房消费贷款细则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 具体内容是:购买首套房的市民,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两成,90平方米以上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成;而对 于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 据了解,该政策出台不久后,全国楼市一路低迷,房价均大幅度跳水,成交量也明显萎缩,多数业内专家纷纷将该政策看做是楼市风云突变的一声惊雷。 2008 “国十三条” 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为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对个人购二套普通自住房贷款予以放宽,并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进行大幅减免。国务院办公厅21日发布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见共13条,被业内称为“国13条”。这些政策力度之强,覆盖面之广,堪比国务院2005 年出台的“国八条”和2006年出台的“国六条”。 业内人士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楼市出现了10年大拐点,量价齐跌。因此,下半年宏观调控转向,管理层启动大规模刺激楼市消费政策,以刺激楼市成交量。 2009 “国四条” 2009年10月24日,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四条出台:增加普通 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要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要加强市场监管;要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2011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汇总(精)

2011年(截止至4月22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时间措施要点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在天津市第十五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上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 天津将新建40万套保障性住房。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0%,其中,2011年,天津将全天津“十二五”期间2011-1-16面实施“建设三种住房、发放三种补贴”规划,扩大住房保障政策覆盖面。全年将新建将新建40万套保障房保障性住房1200万平方米、19万套,向8.5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房补贴, 更好地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中国银监会17日召开2011年工作会议。会议强调,2011年将重点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 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四大风险,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对平台贷款,要严格控制增 量风险,并按照既定部署加快存量分类处置。要落实贷款“三查”,加大对贷款风险分银监会:继续实施差类准确性及其责任的督查。会议指出,对房地产领域风险,要继续实施差别化房贷政策2011-1-18别化房贷政策。继续认真清理规范银信合作业务,要加强“防火墙”建设和并表管理,确保成本对 称,坚决禁止监管套利。规范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严格遵守真实性、整体性和洁净转让 原则,防范“不当销售”,确保信贷资产转让真正服务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真实需要 。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1-20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0.5% 1月24日,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表示2011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将安排347亿元,同比 增长9%,超过半数投向郊区。严格控制东西城旧城区新增住宅开发项目及大型公建项北京严控东西城旧城2011-1-24目,要促进新城居住、产业及公共服务配套协调发展。政府财政投资重点向轨道交通建区新增住宅项目设、核心区交通缓解、重点新城和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保障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等领 域倾斜。 2011-1-25合肥楼市“限购令”2011年1月25日,合肥首部住房限购令正式出台。即日起,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居民家 出台庭,只能在合肥新购一套商品住房,有效期为一年。但对于新购多少商铺没有限制。

房地产历次调控回顾

历次调控回顾 2012.3.5 工、农、 中、建四 大行松绑 首套房贷 款利率 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风险原则合理定价首套房贷款利率,但首套房首付比例仍然执行30%的标准。此外,还将提高住房贷款审批效率。 2011.11.19 国土部: 鼓励有条 件地方进 行农村土 地股份制 改革 国土部门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 2011.11.16 央行首提 适时适度 进行预调 微调存 准金率或 下调 央行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首次提出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2011.11.9 国土部: 全国第三 季度房地 产用地供 应增速放 缓 全国第三季度房地产用地供应增速放缓,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监管系统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全国第三季度房地产用地市场运行平稳,调 控效果进一步显现。 2011.11.7 国税总局 十二五期 间将坚 决推房地 产税 “十二五”期间将重点推出房地产税的全面实施,做为未来地方上的主要税务来源,无论楼市走势如何,国税总局都会坚决推出房产税。

2011.10.29 温家宝部 署经济工 作:坚定 不移搞好 房地产调 控 坚定不移搞好房地产调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近期经济工作。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内外需增长动力更趋协调,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 2011.10.29 住建部: 拟放开个 人提取公 积金用于 租房 拟放开个人提取公积金用于租房,一旦全国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和银行、税务等系统信息统一到一个平台,就不必再采取限购这种行政色彩浓厚的办 法来调节楼市。 2011.10.23 首套房贷 利率现进 入上浮时 代 首套房贷利率现进入上浮时代,“涨”声齐鸣,但不同城市的首套房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却存在差异。 2011.10.15 建行部分 银行上调 首套房贷 利率相 当于加息 两次 首套房利率上调至1.05倍后,以贷款100万20年期计算月供接近8000元,相当于加息约两次,这个对刚需的影响非常大,第一套房购房的负担继 续增加 2011.10.1 国办:地 方政府完 不成保障 房任务禁 建办公楼 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国政府网发布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完不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的城市,一律不得兴建和 购置政府办公用房 2011.9.21 住建部: 计划为经 适房改名 以明晰政 策 住建部:计划为经适房改名以明晰政策,相比此前因寻租、腐败而饱受诟病的旧式经适房,新经适房不能再被视为私产,随意转手或继承。

2011年武汉房地产市场回顾总结

武汉城市综合体项目市场调研报告—— 附(一):2011年武汉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2011年,武汉市贯彻国家关于房地产市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实施住房限购措施,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全面强化市场监管,切实稳定住房价格,促进武汉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自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武汉房地产市场整体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开发投资增幅回落,住房成交量小幅下滑,住房价格总体平稳。 一、市场运行基本状况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2011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为1274.17亿元,同比增长25.2%,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9%;其中住房开发投资为737.31亿元,同比增长23.9%。 历年房屋(住房)开发投资走势图 单位:亿元

Image (二)房屋开发建设情况 2011年,武汉房屋施工面积为5961.0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17.6%;其中,新开工面积为2097.8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1%。住房施工面积为4500.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1%;其中,住房新开工面积为1583.0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占房屋新开工面积的 75.5%。 历年房屋(住房)施工面积走势图 单位:万平方米Image 历年房屋(住房)新开工面积走势图 单位:万平方米

Image 2011年我市房屋竣工面积为1064.0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7%。其中,住房竣工面积为921.9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7 %,占房屋竣工面积的86.6%。 历年房屋(住房)竣工面积走势图 单位:万平方米Image 2011年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2.71平方米/人,比上年提高0.86平方米/人。 (三)土地有形市场成交情况 2011年,全市土地市场累计(含中心城区、新城区及开发区,下同)成交土地557宗,土地面积3209.45公顷(合48142亩),同比减少

201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回顾与2012年展望

岁暮天寒,渴望春天 ——201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回顾与2012年展望 2012-01-11 2011年,对宏观经济和房地产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从宏观经济来看,2011年中国经济结束了自2003年开始的高速增长周期,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回归正常,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房地产行业在自身发展和严厉的调控作用之下,也正发生巨大的转折,从野蛮生长期逐渐向正常化回归。 观点:2011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拐点 2011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的拐点之年。随着调控的持续和深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引领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拐点一:新的市场格局。从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开始,商品房取代了福利房成为我国住房的最主要来源,形成了商品房为核心的一元化住房供应结构。这偏离了1998年制定的商品房和保障房双轨并行的住房改革初衷。2011年提出一年内建设1000万套,五年内建设3600万套的目标。这将彻底打破了原有的一元化住房供应格局。“市场为主,保障为辅”的住房体系将会在未来几年逐步形成,从而打破长期以来单一的住房供应结构,新的市场格局将逐步形成。 拐点二:新的行业格局。市场自身的发展加上持续的行业调控,导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迅速提升,新的行业格局在逐步形成。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主要从大开发企业占全国的销售比例和行业并购两个角度来看。全国商品房销售额排名前20名房企的总销售额占比不断上升,2009年占比11.89%,2011年占比上升到了15%左右。行业并购案例数量和金额也在不断上升。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房地产行业并购100起,并购金额307.4亿元。而2010年的并购案例是84起,并购金额168.72亿元。2005年至2009年的5年间,并购案例才132起,并购金额260.32亿元。 拐点三:新的市场空间。数据研究显示,一线城市在中国商品房成交面积中的比例越来越低,而三四线城市所占的比例已经从2005年的50.8%上升到66.1%,三四线城市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新的市场空间。中国房地产市场空间的转移,除却经济发展、人口转移等因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历次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作用的结果。2007-2008年的调控,催生了二线城市和重点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2010年至今的这一轮的调控,则是提前激活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这种趋势在2011年表现得更加明显。 拐点四:新的商业模式。传统商业模式的土壤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主流开发商开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从根本上来说,过去几年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并且土地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了房屋价格,这导致了开发商的利润率出现了持续下降。在土地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土地价格长期上涨的趋势难以改变,而房屋价格在国家持续的调控下上涨空间有限,这意味着当下和未来快周转的开发模式是主流。即便如此,在持续的紧缩政策下,快周转的主流开发商依然面临着资金链比较紧张的困境。这意味着目前开发商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步改变,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了行业新的课题。

近年国家房地产调控重要政策(2008-2011)

近年国家房地产调控重要政策(2008-2011) 2008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标,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行业刺激计划,其中,房地产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国务院于2008年12月份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鼓励住房合理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这一政策的促进下,2009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迅速走出低迷,实现反转,投资、销售实现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房价出现涨幅过快的苗头。针对这一情况,随后几年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房地产政策逐渐收紧。 ●2008年10月:下调契税税率、免征印花税 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8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 ●2009年1月:七折利率优惠 四大国有银行宣布:只要2008年10月27日前执行基准利率0.85倍优惠、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优质客户,原则上都可以申请七折优惠利率。 ●2009年12月: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 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意见》中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此举是对炒房现象进行遏制。●2009年12月:开发商拿地的首付款比例提高到五成 12月17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央行、监察部等五部委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将开发商拿地的首付款比例提高到了五成,且分期缴纳全部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而此前各地方土地出让大多执行20%~30%的首付政策。 ●2010年1月:“国十一条”出台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出台“国十一条”,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首付不得低于40%,加大房地产贷款窗口指导。 ●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出台19条土地调控新政 2010年3月10日,国土资源部再次出台了19条土地调控新政,即《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了开发商竞买保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政策变化情况

房地产政策 过去20年,我国货币超发,却没有造成恶性通胀,是因为大部分流动性被房地产市场吸纳,并表现为地价和房价近十年的高涨。这一幕未来20年绝不能再重复。只有将囤积在房地产市场的数以万亿计的资金挤压或解放出来,其他急需资金的产业和行业才能获得发展的资本,否则,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能发挥这种功效的,唯有在房产保有环节征收累进税率的房产税。 是时候了,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坚决推动在全国全面征收累进税率的房产税。 一、限购政策退出,代之以税收手段 1、明确时间表。建议由国务院适时发布通知,决定以下事项:(1)2013年12月31日以前,全国所有城镇都必须将其纸质房产档案录入电子信息库,并建立本地的住房信息系统; (2)2013年12月31日以前,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住房信息系统都必须与住建部联网,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延; (3)2014年12月31日以前,全国所有城市的住房信息系统都必须与住建部联网,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延; (4)2014年1月1日起,全国所有城市(镇)的住宅限购政策停止执行; (5)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住房信息已联网的城市范围内征收房产税。2015年1月1日起,建制镇房产是否征收房产税,由各地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国务院通知发布的时间点,距离2014年1月1日应相隔6个月,以为各地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 2、坚持首套房优惠和多套房限贷政策的长期化。建议由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以下事项: (1)购买除别墅以外的家庭首套住宅,贷款利率一律为基准利率的7折,首付两成,免收契税,并建议将该政策载入《基本住房保障条例》或《住房保障法》,实现首套房优惠政策的长期化、法制化; (2)购买第二套住宅,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0%,首付五成以上; (3)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宅,一律不予发放购房贷款。 3、对奢侈性住宅征收房产税。修改1986年颁布的《房产税暂行条例》,改为《房产税条例》,由国务院颁布实施。修改后的主要内容是:2014年1月1日起,对拥有两套住宅的家庭,人均建筑面积80平方米以上的

201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汇总[1](精)

国务院祭出房地产调控八项新政 2011年01月27日 各地要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 对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售房; 今年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原则上不得低于前2年年均实际供应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 会议指出,自去年4月份《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印发后,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为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逐步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继续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 (二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各地要通过新建、改建、购买、长期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逐步扩大住房保障制度覆盖面。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把建制镇纳入住房保障工作范围。努力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 (三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调整个人转让住房营业税政策,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统一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加强对土地增值税征管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对定价明显超过周边房价水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和稽查。加大应用房地产价格评估技术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的试点和推广力度,坚决堵塞税收漏洞。严格执行个人转让房地产所得税征收政策。各地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为依法征税提供基础。 (四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可根据当地人民政府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和政策要求,在国家统一信贷政策的基础上,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加强对商业银行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 (五严格住房用地供应管理。各地要增加土地有效供应,落实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的要求。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今年的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原则上不得低于前2年年均实际供应量。大力推广以“限房价、竞地价”方式供应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加强对企业土地市场准入资格和资金来源的审查,参加土地竞买的单位或个人,必须说明资金来源并提供相应证明。对擅自改变保障性住房用地性质的,坚决纠正,严肃查处。对已供房地产用地,超过两年没有取得施工许可证进行开工建设的,及时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处以闲置一年以上罚款。依法查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行为。 (六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原则上对已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

2011年房地产政策

2011年房地产政策 政策1:“国八条”(2011.01.2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以下简称国发10号文件)印发后,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为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逐步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严格执行国发10号文件及其相关配套政策,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各地要继续增加土地有效供应,进一步加大普通住房建设力度;继续完善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和税收政策,进一步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完善房地产统计基础数据;继续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好年内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的目标任务。 二、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2011年,全国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各地要通过新建、改建、购买、长期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逐步扩大住房保障制度覆盖面。中央将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税费优惠等政策,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确保完成计划任务。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健全准入退出机制,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把建制镇纳入住房保障工作范围。 要努力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各地要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完善体制机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