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和专科的区别

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和专科的区别

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和专科的区别

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和专科的区别

物联网专科和物联网本科专业有什么区别?面对不少考生提出的这一问题,某专业人士卢勤解释说:“高校中的这一专业更偏重于技术的研发以及项目的承接,而我们则以物联网技术的实际操作与应用为重点,因此,两者并非完全相同。”此外,卢勤表示,单从就业面来看,高职高专院校所设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更具优势。“学理工科的考生,只要熟悉互联网,并对工程技术、计算机检测与监控等相关知识感兴趣,那么大可报考这一新增专业。

物联网系统集成课程标准

《物联网系统集成》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115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 授课单位:通信工程系 学时:80 编写执笔人:李玲 一、课程定位 物联网系统集成课程是物联网技术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供必须的物联网系统集成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物联网以及其系统集成技术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物联网系统集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射频识别技术等 后续课程:毕业设计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物联网系统集成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 1.能力目标

(1)能够对物联网应用系统进行技术分析; (2)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系统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3)能够制定及规划设计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 (4)能设计并实现物联网应用系统。 2.知识目标 (1)理解物联网系统集成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了解数据通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3)理解传感网络、传输网络和物联网的应用方式; (4)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制定、规划和设计的方法; (5)掌握信息系统集成设计标准和规范; (6)掌握网络设备调试技术、服务器调试技术和基础应用平台调试技术等。 四、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物联网系统集成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突出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继续学习以及就业打下基础,遴选课程内容。 基于紧密围绕工作岗位的总体思路,以项目化构建的课程教学体系。紧紧围绕项目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的重点是物联网系统设计规范,系统设计文档编写,系统施工图绘制等。 课程的难点是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五、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概论期末考卷答案

《物联网工程概论》复习 一、选择题 1、MEMS是指(A) A. 微机电技术 B. 电子标签技术 C. 传感器技术 D. 自动识别技术 2、RFID技术是基于(B) A. 雷达原理 B. 电磁感应原理 C. IC卡原理 D. 其它 3、中国使用的Zigbee频率为(D)。 A. 13.56MHz B. 868MHz C. 900MHz D. 2.4GHz 4. 蓝牙(Bluetooth)无线通信技术采用(C) A. CDMA B. CSMA C. TDMA D. FDMA 5、传感器通常由(B )、转换元件、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构成。 A. 测量元件 B. 敏感元件 C. 感知元件 D. 探头 6、EPC是指(C ) A. 电子产品编码 B. 工程计划代码 C. 产品电子代码 D. 高档PC机 7. ZigBee具有三级安全模式,其数据加密标准是(C) A. AES 64 B. DES 64 C. AES 128 D. DES 128 8. 常见的无线路由器采用(A)技术。 A. WiFi B. AP C. UWB D. ZigBee 9. 热电偶是用于测量(C )的传感器。 A. 热量 B. 电量 C. 温度 D. 电流 10. 单片机与各种外围设备(Flash、RAM、网络控制器、A/D、传感器、MCU 等)进行直接串行通信通常采用(D)接口。 A. RS232C B. RS485 C. COM D. SPI 12、MEMS技术是一种(A) A. 传感器制造技术 B. 存储器技术 C. 短矩通信技术 D. 人机界面技术 13.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移动通信网络标准是(C) A. WCDMA B. CDMA2000 C. TD-SCDMA D. LTE 14、EPCglobal是指(B) A. 电子产品编码 B. 国际物品编码组织 C. 产品电子代码 D. PC全球在线

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黄传河主编)期末考点

1.物联网工程的内容: (1)数据感知系统 (2)数据接入与传输系统 (3)数据存储系统 (4)数据处理系统 (5)应用系统 (6)控制系统 (7)安全系统 (8)机房 (9)网络管理系统 2.物联网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应围绕设计目标开展设计工作 (2)应充分考虑应用性要求 (3)应在需求、成本、时间、技术等多种因素之间寻求最好的平衡和折中 (4)应优先选用最简单、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5)应避免简单照抄其他设计方案的做法 (6)应具有可预见性和可扩展性 (7)应由有设计经验的人员主导设计工作 3.网络系统五阶段周期 需求分析、通信分析、逻辑网络设计、物理网络设计、实施 4.网络方案设计的原则 (1)先进性(2)高可靠性(3)标准化(4)可扩展性 (5)易管理性(6)安全性(7)实用性(8)开放性 5.采用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进行设计的优点 (1)可以使网络成本降到最低 (2)可以采用不同层次上的模块,使得每个设计元素简化并易于理解 (3)层次化设计使网络的改变变得更加容易 6.物联网工程五层模型 感知层、接入层、汇聚层、骨干层、数据中心 7.分配地址的原则 (1)使用结构化网络编址模型(2)通过中心授权机构管理地址 (3)编址的分布授权(4)为终端系统使用动态编址 (5)使用私有地址(6)使用IPv6地址 8.路由协议的选择原则 (1)路由协议的类型的选择

(2)路由协议的度量 (3)路由协议的顺序 (4)层次化与非层次化路由协议的选择 (5)内部与外部路由协议的选择 (6)分类与无分类路由协议的选择 (7)静态路由协议的选择 9.估算通信量时的关键因素 根据业务需求和业务规模估算通信量的大小 根据流量汇聚原理确定链路和节点的容量 10.估算通信量应遵循的原则 (1)必须以满足当前业务需要为最低标准 (2)必须考虑到未来若干年内的业务增长需求 (3)能对选择何种网络技术提供指导 (4)能对冲突域和广播域的划分提供指导 (5)能对选择何种物理介质和网络设备提供指导 11.结构化布线系统构成:分为六个子系统 (1)工作区子系统(2)水平布线子系统(3)管理子系统(4)干线子系统 (5)设备间子系统(6)建筑群子系统 12.硬盘接口的类型: SATA(串口硬盘), 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SAS(串行连接SCSI), FC(光纤通道) 13.独立磁盘冗余阵列P91 14.PPP协议是一种点对点串行通信协议 PAP:密码认证协议:是PPP的一个子协议 15.web portal认证方式: 基于业务类型的认证,不需要安装其他客户端软件,只需要浏览器就能完成。Web Portal需要一个认证服务器,其通常工作方式是接入路由器弹出一个Web认证页面,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等信息进行合法认证。 16.AAA协议:认证、授权、审计、计费 RADIUS认证协议的主要特征: (1)客户/服务器模型 (2)网络安全性 (3)可扩展的协议设计 (4)灵活的认证机制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物联网技术基础 二、适用专业 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090700)、物联网技术应用(091900)、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040700)、计算机网络技术(090500)、计算机应用(090100)、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091100)、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与信息技术(091200)、电子技术应用(091300)、通信技术(091500)、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091700)、服务机器人装调与维护等(092200)、无人机操控与维护(083300)、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053600)、光伏工程技术与应用(032000)。 三、学时与学分 108学时,6学分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交通运输类、加工制造类、能 源与新能源类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服 务与营销、物联网应用工程施工与调试、物联网应用工程运维与管理等

工作必须学习的课程,将为后续学习其他专业方向(或专业)课程奠定 基础。 五、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相关的基础知识, 能完成物联网典型应用智能家居系统工程的安装、调试、管理、服务等工作任务,了解物联网技术行业发展及应用,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行业趋势等,能掌握物联网典型应用智能家居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2.了解物联网架构与应用的基本概念,能了解RFID感知技术、传感器技术基本概念及技术应用; 3.了解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基本结构与组成,掌握智能家居主要子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及运维; 4.了解物联网有线协议与无线协议的基本概念、参数特性及应用场景; 5.了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联网与其发展的关系; 6.了解智能建筑、安全防范、建筑建设备监控等系统的基本概念,熟悉其过程常用设备器材; 7.能掌握物联网设备的基本操作,具备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施工的基本技术技能,能掌握各类线缆、端子的制作安装方法,能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

物联网工程导论复习指导

目录: 概念题 选择题 填空题 简答题 论述题 1.物联网、无线传感网、RFID系统和泛在网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请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3.请简述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 4.你理解或了解的物联网特征是什么? 5.自动识别的功能是什么?主要有哪些类型的识别方式? 6.射频标签与条形码的区别是什么? 7.什么是RFID? 8.RDIF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各自有什么功能? 9.简述RFID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10.简述EPCglobal标准体系的体系框架。 11.通常情况下传感器有哪些组成部分,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2.蓝牙系统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每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13.由蓝牙技术组成的微网中允许有256个设备同时存在,但1个主设备最多只能与7个从设备进行通信。为什么? 14.现场总线的特点是什么? 15.无线局域网都由哪几部分组成?无线局域网中的固定基础设施对网络的性能有何影响?接入点AP 是否就是无线局域网中的固定基础设施? 16.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关联(association)的作用是什么? 17.无线局域网的MAC 协议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无线局域网中不能使用CSMA/CD 协议而必须使用CSMA/CA 协议? 18.什么是Wi-Fi技术? 19.简述Mesh网络的优点与不足。 20.物联网中间件的主要作用? 21.云计算主要特点? 22.简述云计算体系结构(基本架构),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23..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24.IEEE 802.11n协议采用了哪些措施提高网络性能? 25.云计算技术体系结构包含那几部分,各部分功能? 26.简述云计算服务层次及各层典型产品? 27.GPS由那几部分的组成,各部分作用? 28.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29.物联网中间件的主要特点?

物联网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物联网专业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姓名:XXX 班级:物联网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前言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就业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若是一脸茫然踏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怎能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有目标才有动力和方向。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认清自己的现状的基础上,认真规划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位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所以要想成功就要正确评价自己。 二、自我评价 1个人性格: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喜欢与人交谈,乐于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2、个人兴趣:喜欢打篮球、羽毛球和排球,喜欢看书,喜欢散步,喜欢写材 料和组织策划活动等。 3、个人特长: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有虚心问学的勇气,有有错必改的正气, 最重要的是我有一颗忠诚的心。 4、个人学识:大专生 5、个人志向:我想成为一名自主创业的企业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得到 自己想要的成功。 三、对专业的认识 1、专业背景: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Labs)提出网络化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5 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提出物

《物联网技术》课程标准(1+x 传感网应用开发考证版)

《物联网技术》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 课程代码: 适用对像:3年制高职 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 建议学时:90学时 学分:4学分 修订时间:2020年1月 二、课程性质 《物联网技术》是三年制高职高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支撑了“1+X”传感网应用开发(中级)的主要考核内容。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数据采集、STM32 微控制器基本外设应用开发、RS-485 总线通信应用、CAN 总线通信应用、基于BasicRF 的无线通信应用、Wi-Fi数据通信、NB-IoT 联网通信、LoRa 通信应用开发等知识,同时,通过编程与实操来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的能力培养。由于《物联网技术》这门课程中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应该在程序设计、硬件动手能力等方面有一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能根据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参数、特性和应用场景,运用信号处理的知识 选择处理方法,根据需求科学地处理信号; 2.能根据ModBus 协议,运用RS485 总线原理、串口通信技术,独立 进行基于ModBus 串行通信协议的编程组网; 3.能根据CAN 总线协议,运用CAN 总线通信技术,独立搭建CAN 总线并编程实现组网通信; 4.能根据ZigBee 开发指南,熟练搭建开发环境并使用仿真器进行调试下 载,并独立编码实现点对点通信并进行系统调试;

5.能根据Wi-Fi AT 指令手册,完成热点功能验证、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等 操作; 6.运用口通信技术,熟练使用云NB-IoT 工程,独立编程实现数据传输; 7.能根据MCU 编程手册和LoRa 数现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的调整。 四、课程内容和学时 课程内容(总计划90学时) 模块一数据采集 模块二STM32 微控制器基本外设应用开发 模块三RS-485 总线通信应用 模块四CAN 总线通信应用 模块五基于BasicRF 的无线通信应用 模块六Wi-Fi数据通信 模块七NB-IoT 联网通信 模块八LoRa 通信应用开发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板书或PPT进行对重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能够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3.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 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 六、课程考核 《物联网技术》为考试科目,主要考核方法是实操。

最新物联网概论期末试题

D.物联网 卡(A)可分为:有源(Active)标签和无源(Passive)标签。 按供电方式分 B.按工作频率分 C.按通信方式分 D.按标签芯片分 智能物流系统(ILS)与传统物流显著的不同是它能够提供传统物流所不能提 C ) 数码仓储应用系统 B.供应链库存透明化 物流的全程跟踪和控制 D.远程配送 运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以及模糊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 A)。 A B.全面感知 C.智能处理 D.互联网 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体系构架的是(B) 感知层 B.物理层 C.网络层 D.应用层 三层结构类型的物联网不包括(D)。 D B.网络层C.应用层D.会话层 射频识别系统(RFID)阅读器(Reader)的主要任务是(D ) 控制射频模块向标签发射读取信号,并接受标签的应答,对其数据进行处理 存储信息 识别响应的信号 云计算最大的特征是:B 计算量大 B 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 C 虚拟化 D 可扩展性 物联网节点之间的无线通信,一般不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D) 节点能量 B.障碍物 C.天气 D.时间 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体系构架原则 D 多样性原则 B时空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复杂

18.人们常说,横在物联网应用前面的有三座大山,下列哪一个不是所说的“三座大山”D A.微型化、低成本 B.网络技术 C.实时处理海量感知信息并将其存储 D.处理器 19.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体系构架原则 D A 多样性原则 B时空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复杂性原则 20.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的组成系统 B A. EPC编码体系 B. EPC解码体系 C.射频识别技术 D.EPC信息网络系统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0.5分,共20分) 21.云计算不是物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 22.RFID技术具有无接触、精度高、抗干扰、速度快以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显著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诸如物流管理、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商品防伪、资产管理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被公认为二十一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 23.RFID是物联网的灵魂。(×) 24.目前物联网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各个企业、行业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定制标准,并根据企业或行业标准进行产品生产。这为物联网形成统一的端到端标准体系制造了很大障碍。(√) 物联网标准体系可以根据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框架进行划分,即分为感知延伸层标准、网络层标准、应用层标准和共性支撑标准。(√) 25.传感器网:由各种传感器和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 26.家庭网:用户在基于个人环境的背景下使用的网络。(×) 27.国际电信联盟不是物联网的国际标准组织。(×) 28.感知延伸层技术是保证物联网络感知和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的首要环节,并将现有网络接入能力向物进行延伸。(√)29.物联网中间件平台:用于支撑泛在应用的其他平台,例如封装和抽象网络和业务能力,向应用提供统一开放的接口等。(√) 30.物联网服务可以划分为行业服务和公众服务。(√) 31.物联网公共服务则是面向公众的普遍需求,由跨行业的企业主体提供的综合性服务,如智能家居等。(√) 32.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是不属于网络某个特定的层面,而是与网络的每层都有关系,主要包括:网络架构、标识解析、网络管理、安全、QoS等。(√) 33.奥巴马将“新能源”和“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 34.2010年12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发布了欧盟“数字红利”利用和未来物联网发展战略。(×) 35.2009年8月7日,温家宝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强调“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 36.2010年1月,传感(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在无锡成立。(√) 37.物联网已被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 38.1999年,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EPC) global的前身麻省理工Auto-ID 中心提出“ Internet of Things”的构想。(√) 39.2006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名为《Internet of Things》的技术报告。(×) 40.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智能技术、纳米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性技术。(√) 41.1998年,英国的工程师Kevin Ashton提出现代物联网概念。(√)42.“物联网”是指通过装置在物体上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等,赋予物体智能,并通过接口与互联网相连而形成一个物品与物品相连的巨大的分布式协同网络。(√)

物联网工程课程标准

精心整理 《物联网工程实施与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型:理论+实践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学时:48学分:3 课程负责人:谢品章 1.课程定位 《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RFID 传2.学生在教学中,3.3.1●●● ●能根据设计方案和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测试和验收; ●能够进行成本估算和效益分析。 3.1.2职业能力 将职业能力的强化训练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策略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能力,确定工作方法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3.1.3发展能力

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包括沟通表达、团队协作、敬岗爱业的职业道德、安全操作规程、社会环保意识、信息保密意识等能力。 3.2知识目标 ●能够进行物联网项目的需求分析; ●能够撰写物联网项目的设计说明书; ●能够进行传感设备、RFID设备、网络、嵌入式系统的选型; ●能够组建和维护无线传感网; ●具备系统集成的能力;

5.1教学模式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选用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应着重实践和实地考核,着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操作与练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应用。 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保证学生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计划、策略、自学等方法能力和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5.2教学方法

《物联网工程概论》习题及思考题答案..

1-1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答: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特别注意,物联网中的“物”,不是普通意义的万事万物,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4、要有处理运算单元(CPU);5、要有操作系统; 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7、要有数据发送器; 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1-2简述物联网应具备的三个特征。 答: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1-4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 答:RFID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即产品电子代码,为每一件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 1-5简要概述物联网的框架结构。 答:物联网可以简要分为核心层、接入层,软件核心层主要是应用服务层,硬件接入层包括网络传输层和感知控制层。感知控制层一般包括RFID感应器、传感器网关、接入网关、RFID标签、传感器节点、智能终端等,网络传输层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管中心等;软件应用服务层是为了管理、维护物联网以及为完成用户的某种特定任务而编写的各种程序的总和。

《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标准(强世锦)

《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物联网技术导论课时:40学时 适用专业:本课程适用于通信技术(物联网方向)和电信技术专业第1学期开设的专业方向普及基础课,也可作为计算机类、工程类、管理类及经济类等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选修课也可放在最后一个学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通信物联网方向和电子信息物联网智能技术专业的专业指导基础普适课程。 本课为新生物联网技术入门课程。内容涵盖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物联网的构成及内涵辨析,具体针对条码、传感器、MEMS、RFID、互联网、移动通信网、ZigBee、WIFI、蓝牙、WSN、EPC系统、综合通信传输网技术、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云计算、中间件和软件等知识的概念做了较为详细阐述。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物联网的总体框架有一个充分了解,并知道物联网技术体系的脉搏及所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及发展趋势。配20多个有宝贵而丰富的典型应用案例的音像动画视频资料。做到理实一体,为教学提供了既便捷又生动的教学资料,以利于学生尽快深入理解相关的技术概念,同时开阔眼见。 前期课程:高初中科技技术课程 后续课程:通信原理基础、自动识别原理、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自动控制原理、短距离无线通信、无线网关技术等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多种多媒体视频和动画并重,要求理论与实践认识能够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以章节为主,每个章节凸显一个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主题技术,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对概念和技术应用问题从高到低的要求是理解、了解和知道三级,对基本分析方法,对核心技术的分析方法及技术手段是透彻、掌握和清楚三级。以便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学习好后续的专业课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联网的主题构架,技术核心和难点、智能传感器、RFID、工作频率的选择、传感网构架和特点、网络层中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种类、软件分类和中间件含义和意义、M2M的定义和物联网的关联、云计算与大数据的概念和特质。 难点:物联网的定义和深层意义、传感网与智能传感器工作频率的分类及应用环境、短距离无线通信

物联网工程导论总复习题

一~三:(填空、简答、画图分析题) 候选题目 1.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答: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特别注意的是物联网中的“物”,不是普通意义的万事万物,这里的“物”要满足以下条件: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3、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4、要有处理运算单元(CPU);5、要有操作系统;6、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7、要有数据发送器;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2.简述物联网应具备三个特征。 答: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3.简述计算十五年期定律和摩尔定律。 答:十五年期定律: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纵观历史,1965年前 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2010年发生的变革出现在物联网领域。 18个月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4.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 答: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通过无线射频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即产品电子代码,为每一件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围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 5.简要概述物联网的框架结构。 答:物联网的框架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应用服务层,硬件接入层包括网络传输层和感知控制层。

《物联网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物联网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首先讨论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软硬件平台系统组成、关键技术以及应用领域;其次介绍节点感知识别技术,包括射频识别工作原理、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典型应用、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等;然后讲述与物联网相关的通信与网络技术、传感网及其关键支撑技术等内容;最后介绍物联网中的数据融合、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典型应用,使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体现以职业需求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课程训练载体,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全新教学理念。本课程的教学情景真实、过程可操作、结果可检验。教学实施过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以能力点为训练单元,理论实际一体化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学知识、练技能,可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课程目标与考核标准 1.课程目标与考核标准

五、实施建议 1.课时建议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时为64学时(理论课学时数:48 实践课学时数:16),一个学期进行。 2.教材编选 从实际情况出发,编写(选用)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构建物联网基础知识为主。教材内容紧跟时代步伐,随时更新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实现教材与现实尽量达到一致。教学内容中的每一章节均采用实际网络划分编排,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和实际生产的逼真性,反映电子信息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考虑技术概述等等特点,尽量广泛的汇集

物联网工程导论总复习题

一~三:(填空、简答、画图分析题)候选题目 1. 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 答:物联网(the In ternet of Thi ngs, loT)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特别注意的是物联网中的“物”,不是普通意义的万事万物,这里的“物” 要满足以下条件:1、要有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要有数据传输通路;3、要 有一定的存储功能;4、要有处理运算单元(CPU);5、要有操作系统;6、要有 专门的应用程序;7、要有数据发送器;8、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 2. 简述物联网应具备三个特征 答: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3. 简述计算十五年周期定律和摩尔定律。 答:十五年周期定律: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纵观历史,1965 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 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2010年发生的变革出现在物联网领域。 18个月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4. 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 答: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读写、长期跟踪管理,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 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即产品电子代码,为每一件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讯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 5. 简要概述物联网的框架结构。 答:物联网的框架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应用服务层,硬件接入层包括网络传输层和感知控制层。 应用服务层 网络传输层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物联网技术概论》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探讨物联网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技术背景,阐明物联网发展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系,分析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与联系,说明物联网建设的预期目标,描述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世界的作用,指出物联网发展中的利与弊。是物联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该课程对物联网专业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概括的介绍,主要包含物联网所涉及使用的各项技术、原理及应用领域,是进一步学习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物联网技术概论是以适应物联网专业学习环境和应用岗位需求为依据,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利用物联网基本知识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的技能。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各环节理论联系,掌握相应应用技能。为此,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每节课的知识点都通过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应用环境,演示操作方法,再辅导学生练习。 (2)理论与实习相结合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辅导,让学生3-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掌握应用技能并适应相关实验环境去参加实践活动。

从实际情况来看,采用以上方式,将能够达到较好效果,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设计目的。 四、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在完成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关键性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最终成为具备较全面的物联网应用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间的理论联系与技术支持能力 ?掌握一定物联网技术组网能力 ?具备一定物联网专业应用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具备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基本素养 2)知识目标 ?掌握物联网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技术理论 ?了解编码、自动识别、WSN等感知层技术 ?了解传输层使用的各种网络技术 ?了解云计算、数据库等处理层技术 ?了解物联网的安全与管理 ?了解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 ?了解物联网个层次的主要技术指标 五、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

《物联网工程设计开发 》黄传河 2020年秋季期末考试要点

《物联网工程设计开发》黄传河2020年秋季期末考试要点 1.物联网工程设计最基本的内容: (1)数据感知系统(2)数据接入与传输系统(3)数据存储系统(4)数据处理系统(5)应用系统(6)控制系统(7)安全系统(8)机房(9)网络管理系统 2.物联网工程设计的主要步骤 (1)分析工程性质,确定周期模型(2)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目标性能参数(3)可行性研究分析4)分析现有网络(5)总体设计(6)详细设计(7)施工方案设计(8)测试(9)运行维护 3.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 (1)实地考察(2)用户访谈(3)问卷调查4)同行咨询 4.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 (1)投资必要性(2)技术可行性(3)财务可行性(4)组织可行性(5)经济可行性(6)社会可行性(7)风险因素与对策 5.局域网结构 (1)单核心结构(2)双核心结构(3)环形结构(4)层次结构 5.物理网络设计 (1)设计任务(2)设计主要内容:布线系统设计、机房环境设计、设备选型、编写设计文档。 6.传感器选择 7.数据中心功能及组成 8.高性能计算机结构 9.服务器选型 数据库、文件、WEB、E-MAIL 10.云计算类型及虚拟化 11.RFID系统组成及使用阶段。 12.传感器节点组成:CPU、传感器、低功率无线收发器、片外存储器、LED\I/O、编程接口等。 13.网络接入认证设计协议

PPP\PPPROE\WEB\AAA\802.1X 14.数据中心安全层次 (1)基础设施安全(2)数据中心运行安全(3)数据备份与容灾 15.物联网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应围绕设计目标开展设计工作(2)应充分考虑应用性 要求 (3)应在需求、成本、时间、技术等多种因素之间寻求最好的平衡和折中(4)应优先选用最简单、最可行的解决方案(5)应避免简单照抄其他设计方案的做法(6)应具有可预见性和可扩展性(7)应由有设计经验的人员主导设计工作 16.网络系统五阶段周期 需求分析、通信分析、逻辑网络设计、物理网络设计、实施 17.网络方案设计的原则 (1)先进性(2)高可靠性(3)标准化(4)可扩展性(5)易管理性(6)安全性(7)实用性(8)开放性 18.采用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进行设计的优点 (1)可以使网络成本降到最低(2)可以采用不同层次上的模块,使得每个设计元素简化并易于理解(3)层次化设计使网络的改变变得更加容易 19.物联网工程五层模型 感知层、接入层、汇聚层、骨干层、数据中心 20分配地址的原则 (1)使用结构化网络编址模型(2)通过中心授权机构管理地址(3)编址的分布授权(4)为终端系 统使用动态编址(5)使用私有地址(6)使用IPv6地址 21.路由协议的选择原则 (1)路由协议的类型的选择 (2)路由协议的度量(3)路由协议的顺序(4)层次化与非层次化路由协议的选择(5)内部与外部路由协议的选择 (6)分类与无分类路由协议的选择(7)静态路由协议的选择

物联网工程课程标准 (1)

《物联网工程实施与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型:理论+实践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学时:48 学分:3 课程负责人:谢品章 1.课程定位 《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等关键技术和知识,熟练进行传感设备、RFID设备、网络、嵌入式系统的选型,能够进行物联网项目的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能熟练进行系统集成和性能测试,并能承担一般的物联网工程项目。本课程与前修课程物联网技术基础导论、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嵌入式开发系统、网络组建和服务器建设等课程相衔接,是对在校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学完此课程后即可开始毕业设计和实习。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将以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锻炼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根据校内外实训、实习资源情况贯彻模拟物联网工程项目(校内实训室)或承担真实的物联网工程(工程现场)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工程情况设计教学过程。 3.课程目标 3.1能力目标 3.1.1专业能力 ●能设计中小型物联网工程系统方案; ●能正确选用各种传感设备、RFID设备和网络选型; ●能编制施工方案,对施工项目从人员、技术、安全、进度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理; ●能根据设计方案和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测试和验收; ●能够进行成本估算和效益分析。 3.1.2职业能力

将职业能力的强化训练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策略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能力,确定工作方法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3.1.3发展能力 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包括沟通表达、团队协作、敬岗爱业的职业道德、安全操作规程、社会环保意识、信息保密意识等能力。 3.2知识目标 ●能够进行物联网项目的需求分析; ●能够撰写物联网项目的设计说明书; ●能够进行传感设备、RFID设备、网络、嵌入式系统的选型; ●能够组建和维护无线传感网; ●具备系统集成的能力; ●能够进行成本估算和效益分析; ●具备系统测试的能力; ●具备物联网项目的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3.3素质目标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及其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思想政治素质; ●具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弘扬正气的道德品质素质; ●具有从事本专业对应业务岗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术、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业务素质; ●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及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具有对美的事物的观察、感受、认识、评价、鉴赏和创造的审美素质。 4.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描述 表1教学内容描述

物联网工程导论期末复习题

简答题 1.理解物联网的定义和技术特征,需要注意那三个基本的问题?P14 1)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互联网在基础设施上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它不是互联网概念、技术与应用的简单扩展。 2)互联网扩大了人与人之间信息共享的深度与广度,而物联网更加强调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广泛与深入地应用。 3)物联网的主要特征是: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 2.物联网的技术特征有哪些?p14-17 1.物联网中的智能物体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 1)“智能物体”是对连接到物联网中的人与物的一种抽象 2)对智能物体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理解 3)对物联网标识符的理解 4)智能物体与嵌入式技术的关系 2.物联网可以提供所有对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互联 3.物联网的目标是实现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 3.什么中间件软件?P29 (我国学术界一般认可的定义是) 中间件是指网络环境下处于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的一种起连接作用的分布式软件,主要解决异构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应用软件的互连与互操作问题,提供标准接口、协议,屏蔽实现细节,提高应用系统易移植性 第2章 RFID与物联网应用 简答题 1.RFID标签读写器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P64 1)标签身份识别与标签数据传输加密/解密问题 2)标签数据传输错误问题

3)多标签读取过程中的“碰撞”问题 4)有源标签电源状态管理问题 5)标签与天线位置对读写效果的影响 2.EPC编码体系与UID编码体系有何不同。P73 日本的UID标准与ECP标准在使用的无线通信频率、编码位数、网络运行环境与应用领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1)UID标准使用的无线通信频率为与,EPC标准使用UHF频段。 2)UID的U-code采用的基本长度是128位,EPC标准则采用96位长度。U-code 可以兼容各种标识编码体系,如条形码的JAN码、UPC码、EAN码,书籍的ISBN、ISSN码,IPv4或IPv6地址,电话号码等。 3)UID标准主要用于产品追溯与移动支援、旅游指南,EPC标准主要是针对供应链 的流通环节。 3.读写器的主要功能有哪些?p62 1)读写器与RFID标签之间的通信。 2)读写器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3)能够实现在有效区域内实现对多个RFID标签同时读写的能力。 4)能够对固定或移动RFID标签进行识别和读写。 5)能够校验读写过程中错误信息。 6)能够识别有源RFID标签与电池相关的电量信息。 第3章传感器、智能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1.传感器静态性能技术指标包括哪些?(每个指标作简单介绍) P88 1)线性度:指传感器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实际关系曲线偏离拟合直线的程度。 2)灵敏度:灵敏度是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定义为输出量的增量Δy 与引起该增量的相应输入量增量Δx 之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