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研究

基于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研究

基于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研究
基于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研究

基于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研究—

—以惠州市园洲镇为例

第一章:前言

1.1.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镇委、镇政府以改革创新精神,抓住机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创新人与人、城镇与乡村、政府与民众、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经济等诸多方面,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的“园洲模式”,向世人交出了可喜的答卷。园洲镇紧紧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园洲”的宏伟目标,大力实施“以城镇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建设”的发展战略,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坚持不懈惠民生促和谐,力争让园洲镇成为一个有故事充满喜乐的新型小城镇。园洲镇始终把好规划先行关,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以实施《园洲镇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为契机,创新规划理念,科学统筹规划。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在2012年年底前编制完成了《园洲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重点搞好工业园区和道路规划控制,整合各类规划资源,营造良好的居住、生产发展环境。结合《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建设宜居城镇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城镇化工作。

目前,园洲镇仍处于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加快城镇建设、提升城镇服务能力的关键时期。园洲镇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区域中心优势,以贸带工、以工促贸,以市场带城镇,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促进镇域空间总体优化。立足园洲镇现状和发展定位,以区域联动、城乡统筹为目标,在规划近中期(2020年),构建“镇区—中心村—一般村”的三级镇村体系结构;到规划远景期(2030年),实现全域城镇化,行政村居住实现社区化。

园洲镇早期城镇化建设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遇到不少困难和障碍。由于以往缺乏整体规划,特别是土地利用规划缺乏,导致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混乱,土地利用不科学,效率较低,在城镇改造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用地空间不足,与民“争地”现象仍有发生。由于用地指标的严重不足,许多大项目、好项目无法落地;失地农民社会保

障制度建设仍然滞后。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园洲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失去或部分失去土地。部分农民失地后变成了新时期的特困群体,种粮无耕地,就业无岗位,创业无资金,生活无着落,引发失地农民集体上访事件,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隐患;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1.2调查目的及意义

1.2.1调查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园洲镇城镇化建设当地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问题。在对惠州市、博罗、园洲镇等的城镇化建设基本情况全面了解的前提下,分析当前惠州市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高速增长期,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博罗县为例,对博罗县园洲镇及园洲镇周边地点进行反复调研,并对个别案例进行分析;此外,我们对园洲镇的农民进行实地访问,从农民的视角探析问题,通过大量讨论、多角度分析问题,共同探讨目前园洲镇城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并提出相应行之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1.2.2调查目的

旨在通过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居民生活状况的调研,发现小城镇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为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提供参考和指导。基本思路:首先从实地(园洲镇)以问卷、走访、个别交谈等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再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1.2.3调查意义

小城镇的发展对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有重大意义。然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因此,尽早发现问题,并在今后的发展中尽量避免问题的恶化,则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通过对处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典型园洲镇居民生活状况进行调研,从中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措施,有助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的经济发展。为快速化发展的小城镇提供参考,对促进小城镇和谐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2.4调查思路与方法

成立调研小组,邀请指导老师 调查问卷的派发与

回收分析

查阅基本信息、资料,小组讨论,请教指导老师 初步确定调研课题 明确方向

任务分工 设计问卷 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研究——以园洲镇为例

与当地居民和政府进行访谈调查 分析设点园洲镇的变化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情况 综合分析影响情况,小组深入探讨各方面影响的来龙去脉,寻找相关对策和建议,与指导老师进行讨论 项目结题, 撰写调查报告

1.3调查具体实施情况

1.3.1.调研时间

2014年8月10—9月10

1.3.

2.调研对象

下南村、上南村、寮仔村、深沥村、李屋村、禾山村、高头村、田头村、沙头村等27个村和2个居委会

1.3.3具体实施方法

1.3.3.1.实地调研前的准备

(1)团队组建,课题定向:出于了解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这一出发点,来自经济管理系的审计学,物流管理系····我们组成了暑假调研小组,共同调查这一课题。

(2)调查对象及地点:根据课题以及实际情况的需要,我们最终将目标对象确定为园洲镇居民。地点为园洲镇及部分村

(3)调查问卷设计:实践小组在完成任务分工后,通过明确调研方向、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确定调查方法、内容等一系列的有序举措,制定出较合理严谨的问卷。问卷分为一般性问卷和政府性问卷,从当地居民和政府两方面共同探究影响的好与坏。

(4)经费及工具准备:出于对实际情况的考虑,各组员提供等额、一定数量的金钱,作为资金来源,并用于问卷、交通等方面。同时,实践小组提前准备照相机、手机、电脑等工具,以便更及时、完整的记录调研过程。

1.3.3.

2.实地调研阶段

(1)调研方法:在本次调研活动中,由于实际情况的制约,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法。

(2)调研过程:通过分组形式,各小组在各自划定区域范围内对随即选取的村民及特定的村委、政府部门进行访问、问卷调查,并记录重要的信息。同时,利用手中相关工具进行细节记录。

(3)存在问题或注意事项:调查对象的数量有限;天气情况较为复杂,太阳晒天气热;

花费时间、精力较多等。

1.3.3.3.活动后期阶段

(1)数据处理:经过实地调研后,课题小组将所获取的资料、信息进行汇总,并加以对比、分析,进一步的探讨城镇化建设设点园洲镇对当地居民的影响问题。

(2)解决对策:通过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找到其问题存在的根本,提出自己的建议。(3)调查报告:分析、整合一系列的活动,撰写成调查报告。

第二章核心概念的界定

2.1.城镇化

2.1.1城镇化的背景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2.1.2城镇化的定义与特征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

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

农村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发展型城镇化有五个特点:一是城镇化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二是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二产业,而非发展第三产业;三是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四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镇化中城市贫民占有很大比重。

2.1.3城镇化的核心与意义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推进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就在于大力推行城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顺应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理性选择。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一国特别是大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镇化,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强国的过程就是其逐步提高城镇化率的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建设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所具有的深化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果需要合理的规制以破除行业垄断、地区垄断和部门垄断,需要破除技术、资金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城镇化带来的消费需求的扩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破除市场要素自由配置的障碍,而且需要保障劳动者、技术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形成共享的利益格局,促进大众消费能力的提升;城镇化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需要以人为本,照顾民生,保护中下层群众的生活,弥合社会鸿沟;城镇化带动群众参政议政能力的提升,要求政治改革呼应这种变化,循序渐进开放政治程序,吸纳广大群众进入政治体系中来,尊重公民自我治理的能力;城镇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空间优化,

更需要强有力的空间规划手段,进行空间治理。

2.2惠州市园洲镇城镇化现状

2.2.1惠州市简介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下设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面积1.12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397万人。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有“岭南名郡”之称,从唐代到清末1000多年间,有48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北宋杰出文学家苏轼寓居惠州3年,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现代涌现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

惠州是风光秀丽的休闲胜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4%,集山、河、湖、海、泉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位于市中心区的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齐名;罗浮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南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被誉为“天然氧吧”,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巽寮湾、大亚湾是优良的天然海滨浴场;还有东江纵队纪念馆、叶挺纪念馆和“东江红都”之称的高潭中洞等红色旅游胜地。

惠州人文环境和谐包容。惠州居民以客家人为主,民风纯朴,富有包容性。已经形成“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工作就是惠州人”的城市品格和“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新时代文明城市精神。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2.2.2惠州市经济状况

惠州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惠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外向带动”战略,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目前,惠州引进外资企业8000多家,其中有英荷壳牌、飞利浦、索尼、通用、三星等世界500强企业26家,培育了TCL、德赛、华阳、侨兴、富绅、雷士等一批知名企业,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石化为龙头,清洁能源、纺织服装、汽车零配件、制鞋、建材等一批支柱产业。

惠州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惠州全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10.4亿元,增长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亿元,增长17.7%;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增长3.2%;外贸出口总额171.5亿美元,降幅收窄到4.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1.5亿元,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78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7573元,增长14.3%。今年一季度,惠州经济继续保持强势增长态势,全市GDP增长19.6%,外贸出口增长25.2%,税收收入增长9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广东省各市前列。

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惠州的经济总量增速明显,特别是去年GDP已经达到2368亿元,总量在全省中排名第六,增速更是领跑珠三角,不过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一些指标上,惠州跟珠三角发达城市仍有一定差距。

2.2.3惠州市城镇化现状

《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的数据显示,惠州的城镇化质量指数为0.5176,排名全国83位。广东省内有5个城市进入前十,分别是深圳(第1名)、佛山(第5名)、中山(第6名)、东莞(第7名)、广州(第10名)。此外,汕头和珠海的排名也比惠州靠前,汕头排名全国24位,珠海排名28位。2012年惠州城镇化率为64%,未来三年惠州将力争城镇化率超过70%。据悉,去年广东省的城镇化率为67.4%,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率早在2010年底就超过了80%。

惠州城镇化质量、城镇化率与珠三角发达城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据悉,城镇化质量指数共有城市发展质量指数(权重40%)、城镇化效率指数(权重30%)、城乡协调指数(权重30%)等3项一级指标;另有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30多项。其中惠州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为0.6816,城镇化效率指数为0.3021、城乡协调指数为0.5146。跟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惠州的城市化效率指数和城乡协调指数方面得分较低。

而且惠州所辖7个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县仍存在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薄弱等短板。比如龙门县、惠东县的工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就跟大亚湾区和仲恺高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2012年7个县区的“成绩单”也显示,龙门县的GDP只有100.29亿元,惠东县和惠阳区分别为325.9亿元和248.9亿元。另外四个县区GDP分别超过400亿元,其中大亚湾区最高,为440.8亿元。在人均GDP等一些数据上,县区之间差距也明显,去年仲恺高新区人均GDP约8万元,而龙门县人均GDP为3.23万元,

不足仲恺高新区的一半。

2.2.4惠州如何开展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城镇化的核心。城镇化要结合惠州的市情、县区的实际情况,推进城镇化不能破坏生态文明,比如在一些旅游景点过度开发旅游地产,就有可能影响当地的生态。城镇化的过程不是单纯的建房子,应该还要注重生活在里面的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否则如果生态恶化,根本没有人愿意在当地居住,更遑论城镇化了。

对于惠州目前存在的县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如龙门、惠东等发展较为落后的县,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发展,比如这几个县都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政府对此应该做好相关配套,并进行引导。惠州还可以大力发展餐饮等服务业,服务业也有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

惠州推进城镇化,可以通过产业培育,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就业,同时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相关的机制体制。对于农村的现状,可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比如家庭农场等,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尝试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等。推进城镇化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和人口迁徙规律,如果政府只是一味为了提高城镇化率而强力推进,有可能得不偿失。

第四章针对本课题调研结果进行深度分析5.1惠州市城镇化发展的成效和不足

5.1.1成效:

1.城市综合实力迅速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从2008年国务院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惠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重任,到惠州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市,惠州市率先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惠州市正着力抓好惠东、龙门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建设,以及惠州环大亚湾新区惠东片区、博罗汽车产业园、龙门环南昆山森林温泉度假旅游产业园区等园区建设,把这些园区打造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惠州市委、市政府在“关于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实施办法”中,将这一目标调整为力争到2015年城镇化发展水平达到70%以上,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将是惠州城镇化扩容提质的黄金时间。在优化新型城镇发展空间方面,进一步明确全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构建以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惠城区中心区为核心,以中部拓展轴、沿海拓展轴、南北拓展轴为主骨架,以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大亚湾、惠阳、惠东、博罗为新的增长极。

2.城乡统筹加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在这样的格局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总投入3亿元,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惠州注意把失地农民就业与新区绿化、公共建设等结合起来。新型城镇化要对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加大投入,也要让农民真正转变身份,共享改革成果。当前,惠州正围绕“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发展目标,按照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健全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交通便捷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丽城。惠州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推进“三能体系”、清洁生产等重点工程建设,力争2014年基本实现高耗能行业煤炭消费零增长、明年实现负增长;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将能耗、排放指标作为企业落户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调整优化相关产业规划,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坚决抵制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进入;大力推广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惠州大

行动,加快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工程建设,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水平,努力以更高质量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城镇密集地区实力增强体制机制改革提速,打破城乡二元分割进入实质阶段。

惠州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提高服务标准等措施,不断缩小城乡间、县区间、不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形成了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流动人员就业时可以转移自己的医保关系,个人账户可以跟随转移划转,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种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关系,也可互相转移。至此,制约全市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体制障碍基本得到破除,在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的同时,还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和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如下以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具体说明:

园洲镇通过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园洲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商业的转变。镇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瓜菜出口港澳地区及国外,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树立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效益。2008年该镇拥有多家绿色大型菜场和养植场,并建有一个8000亩的高标准、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另外,为鼓励外商投资发展“三高”农业,政府在用地和税收方面给予特别的优惠。园洲镇坚持“以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建设”的发展战略围绕“五年再造一个园洲”的总体目标,致力于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全面优化投资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投资、置业者。园洲镇污水处理厂按照“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的要求,于2006年重新修编了《园洲镇总体规划》,对全镇未来15年的经济发展战略、城性质与规模、镇域功能分区及空间布局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把沙头、阵村、岗头、高头四个村委会纳入河南片中心区范围进行规划,把新村、沥西、沥东、佛岭、义合五个村委会纳入河北片中心区范围进行规划,有效地拓展了该镇南北中心区的发展空间,带动中心区周边村的发展。2006年以来,该镇努力加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配套设施、农村饮用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投入。自2006年以来,该镇还先后投入了近3000万元,对全镇的主要道路、排水管道、绿化配套、路灯设施等进行了改造和完善,使全镇的城镇档次和品位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有效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5.1.2不足

(1)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

城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与县域差距明显。2013年惠州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678亿元,增长13.6%。惠城区GDP 惠城区:1031.9亿包括惠城501.0亿和仲恺530.9亿,惠阳区759.0亿包括惠阳290.4亿和大亚湾468.6亿,而博罗县445.3亿,惠东370亿和龙门120亿。惠东、博罗、龙门三县,土地面积占全市七成,但经济总量仅占3成。在于惠州所辖7个县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县仍存在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薄弱等短板。惠州市镇域经济欠发达,产业集聚度较低、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尤其是县域偏远的乡镇缺乏产业经济,财税收入极少,难于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刚性需求。

(2)农业发展滞后于城镇化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中低产田比重偏高,达6成以上;农田灌溉渠系水利用率仅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农村交通、教育、卫生、供水等公共设施与珠三角先进地区比,差距仍较大;目前惠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低,龙头企业规模少,带动能力弱,加工流通滞后,订单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贡献率还不够高;城镇化高投入快速发展,而“三农”方面投入有限发展步伐缓慢,且融资难,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

(3)土地交通生态均存在瓶颈

现有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村土地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流转制度及机制不完善,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耕地保护及利用的机制还不完善。部分被污染的土地的普查及整治工作还未开展,一些工业企业及乡镇的污水处理率不够高,污水排放监察机制还不完善,镇、村垃圾处理能力低,有的地方存在垃圾围城、围村,严重威胁着城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及农产品安全。市域东北部与西南部交通基础设施不平衡,东北部公路密度明显低于西南部,制约了龙门县、惠东、博罗东北部地区发展水平的提升。

(4)城乡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不均

农民“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还没很好地落实,为农民创富提供条件有待加强;农民与城镇居民平等、统一的就业政策有待落实;城乡教育均等化需要加强;农村合作

医疗保险与城镇医保还未同步推进;缺乏农民进城购房补助的政策;因病致贫、因灾致贫困难家庭的解困救助措施需不断完善等。大亚湾石化新城就是一个饱受舆论诟病的例子。大亚湾区经过产业培育已经打造了石化巨无霸,在惠州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凭借发展优势和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开发商,楼盘拔地而起。与这种畸形繁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气的不足,有城无市,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一直得不到重视。据悉,大亚湾区有些已经交楼一两年甚至10多年的楼盘,到目前为止入住率只有十分之一左右,被外界戏称为“睡城”、“空城”。惠东的吉隆、黄埠是惠州鞋业最集中的两个镇,一方面经济收入上去了,另一方面治安条件、公共设施、环境污染等都面临持续恶化的挑战。我们看到一些专业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也有了城市的气象,但是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当前惠州城市化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存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非户籍常住人口共享城市文明成果均等化程度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公用设施供给水平和配套服务能力差异较大等问题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发展过快的问题,城镇化的质量与速度不协调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大量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带来了巨大的资源压力,城市建设的粗放式增长导致城市核心竞争力不强,信息化建设滞后。

5.2当前惠州城镇化建设影响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因素

城镇化对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目前惠州的民营经济较为薄弱,中小企业的数量偏少,指出惠州城镇化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城镇吸纳人口能力有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其一,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建设大量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比如建筑、道路、水电、教育、卫生等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这就为周边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直接促进其收入增加。其二,城镇化发展必将推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具有自由灵活、点多面广、与周围农村联系密切等特点,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商品生产,增加社会有效供给,通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其三,城镇化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减少,农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结构更易于优化,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经济增长过程中农民的收入也在随之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使得再分配过程中农民收入得以增加。

(2)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物质条件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郊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城镇化趋势;远郊农多样化,但总体看来向生活富裕,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转,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也在日益转变,从总体上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据调查结果显示,征地后农民的家庭开支大多主要用于: 日常生活、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交通通讯、休闲娱乐等方面,相比于征地前的家庭开支更加丰富,消费水平也逐年提高。(3)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及生活质量。为了统筹城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在城郊农村实施村民集中居住的生活方式可能成为必然的选择。随着城郊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转变,从传统的种植业转变到设施农业(例如大棚蔬菜、生态养殖等),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压力有所减少。由此可以得出,城郊农村的基本生活方式向城市方式转变,公共交通使用率提高,相对集中的居住环境。一,合理有效地安排公共支出,特别是向新城镇的基础性配套和前瞻性项目倾斜,比如污水处理厂等。通过完善公共支出体系,加强使用监督,切实提高国家公共支出的使用效果。

5.3惠州市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利弊分析

5.3.1有利影响:

人口逐渐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城镇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备,文化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农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对外交通联系方便,农民的观念不断更新,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廉价劳动力的进入,可以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劳作逐步被机械化生产替代,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而且征地后,也有一部分农民不再从事农业劳作,这样,他们的闲暇时间就大量增加。根据调查显示,征地后,新农民们的空闲时间由在2 ~ 4小时增加到4 ~6 小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话、网络应运而生,这些通信工具的产生明显拓宽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发展城镇化能促进农民增收,反过来,农民增收后又会通过扩大内需、投资生产等路径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

农村城镇化建设增加了农民的非农产业的就业渠道,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化

为农民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带来了活力。先期转移出去的农民基本都是男性、青壮年以及拥有一技之长的人,目前具有高学历的新一代农民工往往都是留在城镇,取得了较高的收入,为家庭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部分家庭成为农村中的富裕家庭。城镇化为农民发展特色养殖、种植提供了巨大市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改变了农民由过去盲目种植、单一种植向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部分近郊农民以出租房屋、商店等,逐步由第一产业从业者转变为第三产业从业者。城镇化为农民适应新时代提供了平台。农民在进入城镇后,大部分进入了二三产业,逐步脱离了农业生产,成为产业工人。部分地区出现了以政府为引导的农民培训班,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一技之长和保障,同时开阔了农民眼界,出现了“走出去”长见识的新型农民。农民在外务工掌握了技术后纷纷回家创业与地方政府的“风还巢”政策相结合,成为创业者,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城镇化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机械化节省了大量劳动力,部分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脱离了农村生产生活,为农民安心在城镇工作提供了保障。城镇化为农民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5.3.2不利影响

(1)集体土地被国家征收,农民失去土地,导致出现隐性失业。

在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原来的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去土地的农民被集中安置,新农民的消费生活方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消费结构失调等。将农村地区不加区别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转变,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带来的不是生活质量的提升,更有甚者导致了农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土地的有限性,综合因素导致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民的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新农民休闲方式较为单一,交往范围比较狭窄。

曾经的农民虽然物质生活不是很富裕,但却有精彩有趣的乡村活动,在忙碌一天后享受着淳朴的业余生活,但现在,由于生活的改善和土地的丢失,那些原来的乡村活动几乎消失,新农民的娱乐活动也越来越少,休闲方式较为单一调查发现,看电视、打牌喝茶、串门聊天成为广大新农民的主要休闲消遣方式,这与原来的丰富多彩相比略显单一,更是缺少了文化内涵。于新农民而言,在社交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便

是交往范围比较狭窄,根据调查,不管是在征地前还是征地后,新农民交往最多的人是家人、朋友,遇到困难最先求助的还是家人和朋友,对于同学、同事等对象的选择明显少于家人。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普遍重视家庭,再加上新农民的生活圈子狭小,个人能力有限,因此他们更加重视血缘的亲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农民的交往范围。在农村农民大多生活在院落,有些是一个家族的人住在一个院子,生活环境热闹安逸,但是进入城镇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的院落变成了单元楼,甚至只能挤在一个小屋子里,大多数居住者是年轻夫妇或者同乡人,生活变得孤单,活动空间更加狭窄。在农村,农闲时农民可以在家休息或串门访友,在城镇却不能如此惬意,他们需要为生计奔波,没有农闲,只能在节假日休息。农村里左邻右舍都相互认识,到了城镇则变得陌生起来邻里关系冷漠。农村的生活不需要为水电费等操心,到了城镇,原先的生活节奏被打破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要求,过于强调了物质生活上的改善,忽视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内心里对优良传统习俗的依恋。

(3)小城镇发展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

惠州县城和区位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过程中,发展活力增强,外来投资快速增加。为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许多返乡农民工和当地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也都在县城镇置业定居,人口快速集聚。这些发展速度快、动力强的小城镇是未来城市的雏形,但区位条件较差的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用地粗放、建设无序等问题。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区小城镇,经济实力弱,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在现行财政分配制度和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等相关政策影响下,各项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滞后,发展的外部动力更加匮乏。

5.3.3不确定影响

(1)城市外来人口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长期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外来人口在住房、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无法分享城镇化成果;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管理不衔接,难以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的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相关的系统性配套改革不到位,难以对人口集聚产生切实的推动;缺乏适合低收人群体消费特点和消费能力的住房、设施和服务,不利于外来人口向市民转化;政府的管理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城市流动人口增多、社会冲突增加、社会事务管理难度加剧的现实需要。

(2)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管理制度成为矛盾焦点。

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管理制度,造成乡村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城乡结合部地区“小产权房”泛滥、治安问题突出,征用农村集体用地过程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农民利益受到侵害。一边拆迁城市内的“城中村”,一边在城市边缘产生新的“城中村”,这既不利于城乡用地的总体集约,也加大了未来旧城改造的难度。城郊结合部大规模开发的商品住宅小区与周边的村镇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不衔接,城乡二元特征显著,影响宜居和社会和谐。

(3)新农村建设缺乏全面统筹协调

一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缺乏紧密结合。乡村居民点量大面广,自然村人口规模普遍较小,一些村庄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渐衰落甚至凋敝将难以避免,这也是城镇化中的正常现象。但目前新农村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与城镇化的总体趋势和布局脱节,影响了投资效益,也不利于城乡空间的优化整合。二是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缺乏整合,降低了投资效益,不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农民最关切、最迫切的问题。目前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资金来自于财政、发改委、水利、教育、农业、建设、国土、交通、林业等各个部门,这些部门在项目的选取上往往各自为政,遍地开花,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规划,也缺乏对农民意愿的了解。这些来自不同部门的支农资金,若能以规划为引导,在村一级进行有效整合,优先投入农民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上,促进设施共建共享,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三是将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建设新村,以城市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农村,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乡村特色和传统文化保护压力加大。新村建设“别墅化”、“高楼化”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村庄整治中不顾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拆村并点”普遍存在,不利于宜居乡村建设。四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后,现有人口素质难以满足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现代化需要;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带来的子女教育、老人赡养、夫妻分离等社会问题凸显。农民普遍处于家庭分离的现实状况,极不利于家庭单元和社会结构的稳定。

第五章寻找相应对策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策

和建议

5.1 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要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人城镇的居

民。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同时,要积极探索对新落户的城镇居民进行工作技能培训的措施,提高他们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

5.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资金紧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备,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而要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资金障碍不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5.3 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规划应包含道路、通讯、水利、供电、供气、防灾、减灾、产业凰区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

5.4 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中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力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开发本区域土地后备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控制污染企业的规模和布局,减少废物排放,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能耗效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同时要注意保护好文物古迹以及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自然景观,使小城镇发展成为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社会体系。

5.5 将城镇化理念由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把“人”的发展作为城镇化核心,“人”的发展才是城镇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为农民工提供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这也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5.6以城镇高质量教育向农民工子女开放为重点和核心

同步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城镇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破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生约束。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11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科左后旗城镇化建设以建设蒙古族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坚持南移东扩的发展格局,抓规划、绘蓝图,抓建设、强基础,抓管理、上档次,抓美化、变面貌,各项基础工作整体上不断加强,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科左后旗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力度,做大县城、做精集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甘旗卡镇建城区面积13.24

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口近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万人)。老城区三街六路总长29.12公里,新城区道路为九街五路,目前已完成铺设20公里。完成的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工程。重点建设了博王大街、潮海街、巴彦路延伸、团结路延伸、建设路延伸及南工业园区路网工程。(2)市政工程。通过实施亮化改造,镇区路灯总数已到3000盏,亮灯率达95%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公厕100余座,人行路彩砖硬化面积30万平方米,更新、扶正路边石8万延长米,新铺和改造雨水管网100公里。(3)园林绿化工程,每年自繁自育在各街路栽植各类花卉30万株。镇区绿化覆盖率26%,人均绿地达到24平方米。(4)集中供热工程,目前供热面积已经达到120万平方米。(5)垃圾处理场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即将竣工。(6)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近期1.5万吨/日,远期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此外建筑开发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五年来共完成各类房屋建设工程271项,面积146.83万平方米,投资14.73亿元。 (一)科学规划管理,拓展城镇空间。科左后旗投资135万元,聘请北京、沈阳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一轮《甘旗卡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金宝屯镇城市总体规划》、《甘旗卡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甘旗卡镇区 5.44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甘旗卡镇37平方公里和金宝屯镇18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构筑了甘旗卡镇“东

五种现代生活方式解析

五种现代生活方式解析 由意大利新世家中心提供,与欧美等国家接轨的国际先进流行的生活方式,是此次巡回展的主要内容。 1、Minimalista 简约主义 崇尚这种风格的人或者是智者,或者是实用主义者。他应该是个务实具体,同时也具有强烈个性的人。这种风格体现一个生活概念:简单而高贵。 2、Hi-TeCh 高科技 这种风格具有浓厚的前卫气息,主要适合于年轻人。选择这种风格的顾客可能会对现代文化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在他的性格中具有着与生俱来的对身边进步事物的敏感。 3、Original&Creative 原创精神 选择这种风格,意味着完全自我,充分放纵自己不理性、缺乏逻辑的一面.让自由、原创的现代艺术气息充满整个家庭。 4、Soft 温和主义 这种风格适合于成熟年龄的客户,特别适用于那些性情温和又喜欢情调、时尚、不放弃功能性的客户。这是一种带有明显引导意义的风格,这种风格背后代表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状态:平和理性为人处世之道,注重教养、地位、学识的家庭气氛。它永远不会过时。 5、Youth 年轻 这样的一种家居风格里,你永远找不到任何繁复和奢华,品味与时尚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在这里,你可尽情舒展身心、舞动生命,所有的一切会以最直白坦率的方式传递给你一种自信和源于生命的精彩 2002/2003国际生活方式巡回展 在已形成成熟的城市新兴白领阶层的城市,以具体直观的方式展示阳光100所倡导的国际化现代化时尚生活方式,让消费者用亲身体验来感受和理解全新的生活方式,通过营造真实的家居生活氛围,对其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引起共鸣和向往憧憬,从而达到传播崭新居住文化、引导居住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目标,为阳光100的品牌推广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此次活动高屋建瓴的引导,扩展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在全国各重要城市树立“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完全可以信赖”的企业形象。向广大消费者传播这样一种理念:阳光100始终将“倡导和创造面向未来的,国际化现代化时尚生活方式”作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创造居住文明,传播时代文化”是阳光100的理想与追求。 此次巡回展是阳光100“不断地创新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超一流的、时尚的、高雅的、最具品质和独一无二的服务”这一服务理念的又一次全新尝试。 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我认为只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xx,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xx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

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

浅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doc

浅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 “ 关键词:农民生活方式特色 摘要:我国农民“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不能走发达国家消费主义时尚文化引导的老路子,而应走一条切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低消费、高福利”的新途径,构建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和明确的主体性特征的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 一个时期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令人谈虎色变,许多国家纷纷出重资救市。一时乎人们对发达国家消费主义时尚文化引导的现代化产生质疑,对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嗤之以鼻。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不能走发达国家消费主义时尚文化引导的老路,而应走一条切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必须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和明确的主体性特征。 一、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必须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 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时代性是其关键特征。生活方式总是要受到一定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从而使生活方式打上时代的烙印。21世纪我国农民生活方式建构的基本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活方式,也就是要构建一种不以金钱作为生活价值主要衡量标准,却可以提高农民幸福感与满意度的生活方式。其中“和谐”是建设目标,“文明、健康、科学”是建设内涵,“勤劳节俭、注重生活质量”是建设主导。具有显著时

代性特征的我国农民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逐步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脱胎并主动接受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重视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收入水平和提高消费能力,劳动不再只是获取生活的义务,同时成为愉快的享受;消费方式以求得生存为主向日益提高的物质享受转变,在物质享受增加的同时精神生活极大丰富,有很强的精神满足感和生活幸福感;家庭方式由家族型转变为核心型,妇女的家庭地位和自主权益受到维护,家庭职能不再只是消费和生育,广泛的社会交往成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日趋和谐;闲暇方式从低级趣味、无聊消遣转变为情趣高尚、主动参与,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需要的人群各有所得和各有所乐,形成文明健康的村庄社区组织。从农民主体地位出发的我国农民生活方式构建,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而使农民生活方式构建既具有很强的多样性,又有显著的时代性。 二、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民族性是其核15、,特征。民族是由共同祖先、共同文化、共同习惯构成的特殊社会群体,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民族基石之上,植根于民族土壤之中。我国不但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存的国家,而且不同民族主要以分散状态星罗棋布于我国广袤的农(山、牧、副、渔)村,是一个有着自己相对独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共同体,所以也必然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构成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具有鲜明民族性特征的我国农民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精神生活从娱乐性变为享受型,特别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生活如文艺、体育、节日、礼仪等,不仅应成为本民族的精神享受,还应通过文化交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任务:到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60%,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问题。实施该项计划涉及诸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尤其涉及到障碍新型城镇化的住房体机制机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需求。 满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需要,不可能由政府包揽,住房保障不能走福利分房的老路,政府只能“补好位”对社会上及少数丧失劳动能力的、吃低保的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市场化是以货币来调节商品供给的经济法则,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基本住房保障的土地也必须执行有偿使用,应该与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匹配,定性为政策性商品房,处理好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把基本住房发展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一、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用地从哪里来? 城市以“就业人口”数量来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以人均100㎡划定城市边界,鼓励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在划定的城区内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由政府统一规划,提高容积率、增加人口密度,把新建的住房全部纳入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在满足原地居民基本住保障后,将多余房屋向当地符合购买基本住房人群出售,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建设用地问题。

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研究

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研究 生本1201班张婷201206510020 调研目的:闲暇生活方式科学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待闲暇的态度,是衡量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传统社会中农民那种单一的生活时间配置模式开始向多元化转变。闲暇空间正逐步扩大。在农村的闲暇时间有与城市不同的特点,但整体看目前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方式不太科学,表现为生活方式单一,活动内容贫乏等等。这种状况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经济水平、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居民观念等。拥有科学健康丰富的闲暇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 调研内容: 闲暇生活方式就是人们如何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以满足精神的、社会的、生理的需要的活动方式。人们的休闲生活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到人们的价值观的影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农村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在农民的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和劳动空间等发生了深刻的明显的变化的情况下,农民越来越趋向于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作为农民精神文化活动一部分的闲暇生活,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全面反映着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

1、现状 农民在一天的闲暇时间里,最主要也最普遍的闲暇活动:看电视;闲聊。其次具有娱乐色彩的闲暇活动有四项:打麻将;上网;探亲接待亲友;逛街赶集。在农村中不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农民们接触度不大的闲暇活动方式:看电影;观看各种展览;书法绘画集邮摄影创作。另外有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但不常接触的:祭祀活动;体育活动;看戏看文体表演;吹拉弹唱等自娱活动。 农民每天看电视、闲呆闲聊的时间最长,是农民主要的闲暇方式。 社交活动在农民闲暇生活中也占有较长时间。农民的社交活动主要有探亲访友、串门聊天、户外交往交谈、与亲朋好友在外(或在家)一起喝酒聚餐等形式。 打麻将、下棋打扑克是农民的主要娱乐性活动。 从事体育活动的时间短。许多农民认为,农业劳动是最好的身体锻炼,没有必要在进行体育锻炼。 网络的引入无疑是农民闲暇生活中的一大亮点,但仅仅成为了娱乐消遣的工具,却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 农民闲暇时间主要花费在看电视、闲呆、聊天、社会交往等消遣娱乐活动上,而真正属于提高农民素质的一些学习提高型、发展型的活动的时间则很少。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 焦点。下面是为大家搜索的一篇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您喜欢!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 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 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 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 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 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 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

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517453486.html,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作者:何鑫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9期 摘要: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作出一系列方案部署和规划,在统筹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构建了与人口、资源等和谐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试点省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经济建设;公共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doczj.com/doc/5517453486.html,ki.kjycx.2015.19.023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在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仅1978—2011年这33年间,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了51.27%.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和规模的扩大让我们坚信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所以,城镇化过程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遵循城镇化建设原则,有序推进人口转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生态和谐一体化发展。 1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和面积扩展,是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新转变。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进程,营造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局面。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在生态环保、人文和谐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1.1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将人作为核心建设内容,以提高建设质量为动机,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城市化转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2 “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建设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展现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水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是以科技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吸引人口、以人口聚集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四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科学技术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考察表明,人们怎样生活,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是由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决定的。当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时,一种生活方式发展成为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社会结构向更高级的生活结构转化。生活方式的这种历史性发展,呈现如下的总特征: 1、人类劳动工具或劳动技术,从使用石器—犁耕—机器系统—电脑的发展,生产工具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发展,使人们从艰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不断克服异化劳动的性质。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所有艰苦繁重的劳动将由机器人完成,劳动强度大大减弱,劳动时间大大缩短,未来,劳动最终成为快乐的事情。 2、人类社会和物质生活,总的方面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的发展,越来越进步。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符合人的需要,越来越舒适和方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的生活节奏加速,突然的变化增多,人们的生活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 3、人类修复创伤,抵御死亡的能力,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类对自身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类生命质量和寿命不断提高。 4、人类的精神生活、科学、文化、信仰、审美、娱乐、旅游等,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比较,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要,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在未来的网络经济时代,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人类活动的半径超过工业社会的10倍甚至1万倍,甚至可以说,人类的交往差不多已经不受时间的限制。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系列高新技术应允长生,它们具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特点,因而被称为“高科技”,它们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刻、普遍和全面的。高科技发展到引起人的生活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出现新的生活方式。 (1) (2)信息技术的飞跃 a、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的“数字化生存” 信息DNA正在迅速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原子,成为人类生活的交换物。各种各类的数字化产品,进入人类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用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数字化生存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奥运期间北京还投入了500辆新能源汽车服务赛场内外,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了奥林匹克中心区域交通“零排放”。 b、网络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发展:人的“网络生存” 互联网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可在家中或任何一个地方完成工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乐趣 互联网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

农民文化心态

农民文化心态 改革开放不仅给农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也使他们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江山在改,秉性在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不断地调整,从封闭稳定型向开放变动型转变。尽管这种转变是初步的、缓慢的,但它早已逾越了存在几千年的心理屏障。从问卷调整中发现,村民的文化心态和观念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反映在不同层次上。主要有: 1、在生活观念上,开始向高层次和多元化追求,但也有惟直感、惟实惠的偏向。 过去农民生活方式单调乏味,人称“二支歌三部曲”(二支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部曲:干活——挣分——睡觉)。 眼下农民尽管还是常年以种田为主,大部分时间却不都蹲在“承包田”了。“吃不愁穿不愁,三间房子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已不再是他们的生活目标。随着吃饱、喝好、睡暖的要求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目标开始向高层次和多元方向上发展。有20%以上的农民在乡镇村企业工作或常年在外打工,这些人或多或少地具备了城镇的生活方式,起居谈论带有许多城市特点,这就不能不对乡下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问“你及家人在业余时间主要读哪方面书籍”时,有60%的人回答:“阅读农业技术、市场信息、文艺书刊”,这里文艺书刊占多数; 问“有条件的情况下,你是否愿意外出旅游”时,有70%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 就是那些不能亦工亦农的人,有90%的人也自己想琢磨点事干干,那些年岁大的人也为一辈子只进过县城而感到遗憾。 由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农民企盼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也有少部分人仍然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小富即安”或惟持感、惟实惠的偏向。 问及今后的安排和打算时,有20%以上的人持维持现状的态度,缺乏现代农民的长远目光。还有人认为当农民就得实在,只有看得见、摸得着、到了手、跑不了的才是真的,其余都是不可信的。这种心理和观念上的偏颇,不能不成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严重障碍。 2.在消费观念上,开始向享乐型和娱乐型转化,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攀比现象。 在经济生产快速发展的一些村落,传统的消费习俗和观念已经开始被一些新的消费方式和观念所替代。 一是从生存型消费观向享受型消费观转化。过去,“日图三餐,夜图一宿,白菜豆腐当知足”,就是农民的基本消费观。而今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意识也悄然改变。 问及“在吃的方面你是怎么看的”时,回答“食品要多样化,不能只求吃饱,还要讲营养”的占52%。 在回答“你对穿着打扮是怎样看的?”时,有83%的人认为应该“讲究款式,朴素大方”。

浅谈现代生活方式与运动休闲

浅谈现代生活方式与运动休闲 摘要: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各种“现代生活方式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运动休闲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能够引导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户外运动,从而正确宣泄压力和情绪,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已日益融入和渗透到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去。 关键词:现代生活方式;运动休闲;自行车 一、现代生活方式对运动休闲的呼唤 现代生活方式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 与行为特征的体系。科学技术在现代生活工作中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一方面,人们在充分享受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满足:机械和技术手段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产量,缩短了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人们接触到一个更为开阔和丰富的世界,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各种交通工具的革新和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步行方式,使人们的行动更加快捷和方便。另一方面,人们也为这些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对我们居住的地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饮食结构、工作方式的改变使人类的运动能力锐减,肢体力度和灵活性逐渐衰弱,各种“富贵病”、“生活方式病”给人类健康埋下隐患,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的肥胖、近视、运动不足、精神障碍等问题让人堪忧;身处这样一个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还要面对无时不在的噪音污染、交通堵塞、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导致人们精神焦虑、易怒、抑郁等心理疾病频发,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悲观和消极看法,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此背景下,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的运动休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运动休闲是以运动为手段,通过直接参与或观赏,达到休闲的目的。其本质核心是“休闲”,运动是达到休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运动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形式”、“生命在于运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古谚都揭示了运动与修身养性的密切关系,在运动中不仅可以促使脑血循环、改善大脑细胞的氧气和营养供应,而且对缓解神经肌肉紧张、失眠、抑郁等心理疾病均有明显疗效。通过各种轻松的运动休闲活动,达到放松身心、娱乐消遣和发展个性的目的,满足现代人在余暇时间里对生命质量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令人堪忧

20日晚8时,从事传媒的年轻人刘先生又开始了每日的饭后跑步锻炼。然而,与刘先生相反的大多数年轻人,却有缺乏运动、饮食“重口味”、熬夜、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年轻人已经成为健康生活方式最难渗透的人群。 看现象:健康生活方式难渗透年轻人 “在干嘛?”要是周末你这么问上朋友一句,得到的回复大多数都是“宅在家”。最近几年“宅”生活越来越普遍,似乎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更多的人愿意待在家里网购,玩电脑游戏,看肥皂剧…… 广场上、公园里,大都是锻炼身体的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在室内“宅”得太久了,不愿出门与人交流沟通,几乎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他们上班时朝九晚五的开着QQ、微博等社交工具,下班回家后依旧埋头对着电脑、手机。周末要么在家,要么就仗着自己年轻的资本,和朋友聚会熬夜、抽烟、喝酒、打牌,不愿亲近大自然,身体一天比一天肥胖,精神一天比一天差。 在朝天上班的教师小杨,就经常熬夜,几乎每晚睡觉都是在十二点之后。“每天晚上十点过到了床上,我都习惯性地开始玩手机,不玩到十二点不会睡觉。”年轻人或许已经忘了大自然的魅力,忘了运动的快乐。 说好处:运动起来,形成习惯最重要 刘先生今年32岁,他对健康运动这件事深有感触。 2010年,刘先生来到如今所在的单位从事文字工作。“那时每天的工作状态就是坐在电脑前工作,还喜欢深夜写稿,写完了再打几盘游戏,时常在半夜一两点才睡觉,生物钟完全打乱了。”刘先生还说,最初两年,自己还没有成家,下班了就到外边饭馆里吃饭,没营养不说,还多是油荤重的食物,不知不觉体重就超过了170斤。 2011年,在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中,刘先生被查出由肥胖引起的高血脂、脂肪肝。拿着《体检报告表》,刘先生便下定决心,运动起来,告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结婚后,刘先生更是坚持每天跑步锻炼身体。“我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名叫Runtastic的跑步健身追踪APP,还网购了一条心率带。跑步时,围绕胸口戴上心率带,就能通过蓝牙传输,上传到手机计算、监测距离、心跳和脱水量。”刘先生家住在雪峰教育园区,每天回家之后围绕澳源体育中心、广元外国语学校等地点跑步锻炼5公里,有时早晨也步行到单位上班。 “用‘你身上的每一块赘肉,都是向生活妥协的标识。’这句话来形容缺乏锻炼的年轻人再合适不过。我现在大概瘦了有十几斤,明显感觉自己的身体、精神好多了。”刘先生感慨道,亲近大自然,积极参加户外运动,形成一种长久的习惯,才是年轻人正确的生活方式。 提建议:有规律和节制,轻松面对每一天 二十、三十岁的年轻人,最应该成为倡导健康生活的主力人群。针对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广元市中医院医生李标谈到:“中医有‘天人合一、中病即止、中庸之道’的说法,概括为现代的说法无非就是四个字:规律、节制。现代的年轻人是什么好吃就专找什么吃,而且一吃就天天吃,顿顿吃,什么好玩就巴不得不离手,不仅打破了规律,也没有节制,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李医生提示,如果不保持规律良好的睡眠习惯,人就容易早衰,出现失眠、心悸等不适,长期如此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压、心绞痛等慢性疾病,甚至出现猝死。如果经常吃宵夜、不吃早饭,则严重损害肠胃健康, 容易罹患消化系统的疾病,例如胆囊炎、胆结石,或者溃疡甚至癌症的可能,应该尽可能自己做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反映在人民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变化之一: 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 “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 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居民生活。 广大人民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首先是"衣食住行"中的消费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 “食”的消费位次开始让位于"衣住行"。 长期以来,衣食住行中的“食”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居民收入的大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吃饭”问题,其他消费很少。 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跨过“温饱线”的居民,食品类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居民的消费重点正在发生转移: 住房、交通、通讯、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开支明显增加。 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买时间”、“花钱买教育”、“花钱买健康”……变化之二: 率先步入"数字时代"。

家电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e化生活"实实在在,不再是少数人的时尚。 科技的进步和普及,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 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带给市民更多的实惠。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电烤炉等家用电器的普及,以及生育子女数的减少,使家务劳动强度大为降低,城市居民的家务劳动时间明显缩短。 手机、呼机、电脑、金融卡的普及应用,直接改变了城市生活的节奏,提高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 "e化生活"成为实实在在的大众生活,不再是都市少数人的时尚。 传统的寄信、发电报和电传方式,正被E-mail、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代替,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有效。 过去,一封信跨越太平洋寄达美国要1个月时间,而今电子邮件只需要几秒钟。 现在写信、发电报的人越来越少,导致"电报业务萎缩",国家电信部门不得不自今年8月1日起宣布取消祖国大陆发往台湾地区的电报业务。 而在这之前,有百年历史的"电报汇款"也已经在我国全面"退休"。 "网络生活"不再神秘,"上网"不再是一种时髦,而是人民生活、工作的现实需要。 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货币、网络学校等日益普及,网上订票、购物、咨询等服务项目无所不能,极大方便了人民生活。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

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精品文档【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2020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思路和推进情况汇报材料(仅供参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国家、省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我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发展的概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小,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关心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建管提品味,抓经营报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城镇缺乏集聚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断头路较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明显,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区形成了出具规模的产业支柱,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的主导产业。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及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统一协调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我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思路是: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左右,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到周边的聚集效应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归。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