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关系治理研究综述

企业关系治理研究综述

企业关系治理研究综述

作者:刘丽王海芳

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12期

摘要:关系治理是指通过有效的经济手段或管理手段,对企业关系施加影响,进而改善关系,提高关系利益的一系列行为和机制。关系治理研究是目前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从信任与声誉机制、互惠、灵活性和有效沟通入手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关系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系治理环境不确定性企业绩效

一、引言

在以信息技术和各种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公司治理面对的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的问题,更多的是复杂的外部网络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系统中各因素的协调和互动,换句话说,企业的生存是一系列关系的总和。因此,企业与影响其生存发展的因素处理好关系是其生存的必要条件,其与任一重要因素的关系处理不当都可能阻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通用公司的“不节能、不环保”、安然的企业环境污染以及富士康的频繁跳楼事件等,已经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和相关部门及学者对企业内外部关系及其治理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等进行深入思考。在快速变革的技术和市场中,企业的每项交易都是嵌入在复杂的、不确定的关系之中,正是由于企业采用正式合约谈判和执行的成本过高,而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违约频率的发生,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避免交易双方由于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所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企业仅仅想依靠正式合约的约束来达成交易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解决违约问题的关键是要做到如何形成使交易双方不会相互背叛的可信承诺,这是关键;保证交易的可靠性;要做到按合约的内容行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机会主义的行为的产生。应该加强企业间信任关系的治理,建立良好的声誉机制,采用互惠与有效的沟通方式,并赋予合同灵活性执行的关系治理方式,目的是降低交易双方的成本,引导并鼓励交易双方达成长期合作,最后达到提高履约率的目的,这才是一种有效地方式。

二、文献综述

(一)关系治理概念的界定关系治理是伴随着正式治理对现实的解释无力而产生的,是一个组织采用适当的治理机制,以积极和持续的态度,管理组织间行为的过程,是一种在合作规范和协同活动的基础上治理并引导交易伙伴合作的社会制度(Heide and John,

1992Macneil,1980;Zaheer and Venkatraman,1995)。关系治理研究的对象是外部关系,本质是在变革市场和变化顾客需求前提下,消除机会主义,提升总体表现的制度。有研究者发现,关系治理和正式治理或契约有着某些共同点,即关系治理同样也能使企业中委托代理双方的目标达到一致性,能起到减少代理成本和降低交易风险的作用。对于关系治理概念的界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最早有人认为关系治理是前人通过探讨关系性规则的作用而界定的。

他们认为,关系治理的存在是因交换双方间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并对参与者有作用的一种行为、它是指不需要第三方(包括制度与仲裁者)的参与,而能保证交易顺利进行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规则。社会过程的内容大致包括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等;社会规则的内容包括信任、团结、相互性等,关系治理和正式治理一些共同的作用,即不仅够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还能减少交易风险,它的这种功能被大多说研究者称为“治理作用”。还有一些研究者直接提出,这些规则可以被统称为“关系治理”。在对关系治理的定义界定方面,Zaheer 和Venka-traman(1995)也做出了不少贡献,给出的定义与其他研究者相比,是比较简单而且易于理解的,他们指出关系治理主要是,具有重要关系的专用性资产的各个组织之间的一种交易方式,而且这种交易方式主要是体现在组织中关系的结构和过程中的,他们突出强调的一点,即关系治理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易过程或结构。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关系治理是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或个体,因经济合约联结起来并与因社会关系的嵌入所构成的,它是以企业或组织之间的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安排,是对环境变化与组织变迁的结构性反映。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在需求不确定和任务复杂性条件下,关系治理的自治单元会采取相互依赖并合作的方式去解决环境的适应性与协调性并保证交易执行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治理方式主要是非正式治理,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关系治理,而并非是依靠规则、标准等法律的力量进行的正式合约的治理。

(二)关系治理的研究现状国外对关系治理的研究要比国内早,关系治理最早是从美国学者Macneil的关系契约理论中延伸出来的。但首先沿用的是“关系性规则”,之后再探讨关系性规则的作用时,才界定了关系治理的概念。目前国外在对关系治理的概念、关系治理与正式治理之间的关系、关系治理维度的界定以及在管理实践中,关系治理方式实施所带来的作用或是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要相对成熟些。尤其是在对关系治理维度的研究方面,出现了不同的研究者根据所研究涉及内容的不同给出了关系治理的不同维度的局面。同时,对于此现象还有人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国外学者Artz和Brush (2000)认为造成关系治理维度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交易关系,但治理交易的关系契约可能是相近的,支持契约的规则可能在程度和类型上并不相同。众多研究者都接受这一观点,因此,在关系治理的研究中,各个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交易关系来选择不同的关系性规则。如Poppo and Zenger(2002)在研究中认为关系治理的构成维度主要是“开放的交流、共享信息、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和合作”。也有学者给出了与上述关系治理不同的维度,如Claro,Hagelaar和Omta(2003),认为共同计划和共同解决问题。因此,学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关系治理维度。国内学者对于关系治理的研究,主要是用于对家族企业的治理。由于家族企业有着其特殊性,即家族企业达成交易和合作的主要原因,是建立在忠诚基础上的亲属信任关系。基于以上原因,家族企业比较适合采用关系治理的模式。还有,家族企业领导者的作用和家族的持股比例也影响治理模式的选择。如果企业领导的价值观偏向于家族利益高于企业利益,那么他可能运用更多的是关系治理模式;如果在家族企业中,家族的持股比例越大就越有可能采用关系治理。国内学者对关系治理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尤其是以陈灿、万俊毅和李新春为代表的农业研究者,开始把关系治理用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交易的研究”,认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交易属于关系契约,其治理方式也应该是关系治理。不应该仅仅依靠制度法规与合约等这些正式制度,而是需要加入依靠信任、互惠、灵活性、伦理与互动强度等这些关系治理手段。因为关系治理和正式治理有着相同的作用,都可以减少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风险甚至还有预防机会主义等的功能。陈灿和罗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