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3:第5课 文化创新

人教版必修3:第5课 文化创新

人教版必修3:第5课 文化创新
人教版必修3:第5课 文化创新

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分别是:“海洋·未来的财富”;“人类·自然·科技·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世博会的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达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这体现了()

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世博会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在南京举行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上,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这表明()

A. 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B.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统一

D.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中国演艺品牌《功夫传奇》自出国首演至2010年12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精彩演出近1 000场,宣传、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出口商演次数最多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品牌剧目,成功进入西方高端演艺市场。事实证明,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据此回答3~4题。

3. 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 《功夫传奇》是针对外国观众专门设计的,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这一做法体现了()

A. 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 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

D. 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

5. 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的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这表明()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

C.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 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6. 根据图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 文化创新需要吸收各民族文化

C. 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前提

D. 实现文化发展和创新需要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7. 山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个领域引导着时代新潮流。山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②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8.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②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和创作者的聪明才智③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 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 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 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 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10. (2011·福州模拟)《印象大红袍》以其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演出方式和现代演艺技术,

展现了武夷山的历史、民俗、山水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印象大红袍》的成功主要在于()

A. 广泛运用了大众传媒手段

B. 充分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

C. 大量吸收了民间文化资源

D. 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1. 没有本民族的灵魂又何来创新?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娱乐大片,除了名字与原著相同之外,其他都改得面目全非了,这算是创新吗?当下,最重要的是让中国人都热爱和熟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并非无厘头的创新。网友的观点表明()

A. 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B. 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12.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国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一些专家学者却在肆意“恶搞”。“恶搞”中国文化给世界带去的是对优秀文化认同秩序的破坏,给中国留

下的是国家“软实力”的“硬伤”。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 摒弃传统文化,积极创新

C.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D. 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13. “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2010年清明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了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这说明()

A. 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 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 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 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4. (2011·杭州模拟)2010年12月13日,2010两岸四地文化传媒发展论坛在澳门举行。

探讨以澳门为平台,加强与台湾的文化交流和媒体合作,谋求四地文化互融、媒体交流创新。这启示我们要实现两岸四地的文化发展必须()

①重视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②加强文化交流,做到博采众长③克服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④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彻底改造本民族文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5. 2010年5月29日,在“越南第二届国际儿童艺术节”上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了儿童舞台剧《十二生肖》,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为核心内容,以国际化的舞台语为表达方式,以环境保护为主题,演绎了国际现代艺术概念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最完美融合。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看,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完全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②大胆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③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 (原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

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让我们走进中华文化,感知我们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走出去】

2010年10月7日,中意建交40周年庆祝活动暨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开幕式在罗马歌剧院隆重举行。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馆,承办了意大利“中国文化年”的多项美术展览,预计2010年至2011年期间将陆续在意大利举办“超越传统——中国画大师展”、“新中国美术60年展”、“农民展”、“皮影展”、“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等多个重要的艺术展。

(1)如果你作为中国美术馆的馆长,你将如何办好这次展览?(8分)

【文化财富的积累】

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2010泰山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至7日在山东省泰安市举行。论坛将举办专题研讨活动,并发布《泰山宣言》。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华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理,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8分)

17. 探究题:网友myhmya在某论坛上将“韩国人发明了汉字”这篇韩国人的英文文章翻译出来后,引起了激烈的反应。某网站围绕韩国人称“韩国人发明汉字”是“可笑的!”话题进行了网上调查。正方认为:继中韩端午、中医之争后,韩国人又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

人发明的,简直是夜郎自大到了无耻不可救药的地步。为韩国人的做法表示可悲,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是证明,无需争辩。反方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反思和思考!国人对自己文化的重视程度确实不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身边这个国家,开始有计划地篡取我们的文化遗产来证明自己的伟大,从中医到孔子,从端午节到活字印刷,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某校高二(2)班的学生准备结合这一问题,举办一次关于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演讲比赛。

(1)如果让你参加这次演讲,你如何确定演讲的要点?(20分)

(2)为增强演讲的说服力,需要收集相关材料,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材料?(4分)

第五课

1. A【解析】②的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不符合题意。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2. D【解析】“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D项符合题意。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可为我所用,A说法太绝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B错误;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C错误。

3. A【解析】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观点错误,用排除法可以选A。

4. B【解析】C说法错在“趋同”上。A、D说的是文化创新的途径,不符合题意。

5. A【解析】注意题干中的“生动实践”,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

6. D【解析】此题通过展示亚运会的吉祥物、图标,见证了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对亚运精神的融入,做到了博采众长,故答案为D。A脱离题干。文化发展需要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排除B。对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排除C。

7. D【解析】④错误,现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 B【解析】②错误,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社会实践,而不是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9. 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间关系的把握。“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都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原则。

10. D【解析】《印象大红袍》以现代演绎技术,体现了传统的历史、民俗,以及茶文化,可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的创新,故答案为D。

11.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材料中强调创新要有本民族的灵魂,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A、C、D不合题意。

12. C【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时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恶搞”,C符合题意。A、B、D都不对。

13. 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用“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A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正确,但没有反映材料的主要意思。

14. D【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排除①。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而不能彻底改造本民族文化,排除④。

15. C【解析】①说法本身不对,②③④符合要求,应选C。

16.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办好展览,实际上就是在考查如何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要想让世界接受中华文化,首先必须认同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个性。同时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共性,推出能够为其他民族所接受的中华文化。其次要端正态度,贯彻一律平等的原则。每个公民更要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第(2)问,主要考查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立足继承与发展,明确态度。要想使传统文化成为当代资源,还必须通过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同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更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答案】(1)①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的个性。(2分)②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着眼于世界文化的共性。(2分)③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2分)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分)

(2)①立足社会实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发展创新。(2分)②着眼于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分)③着眼于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2分)④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2分)

17. 【解析】本题是一道新颖的半开放性试题,答案的构成既要灵活又不能偏离教材的内容;材料要求围绕继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回答第(1)问一定要根据课本,按照教材原理来确定演讲要点,切不可抛开课本泛泛而谈。回答第(2)问也要切合学生和生活实际,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去收集材料。

【答案】(1)要点如下: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取其精华。(4分)②传统文化又有不合理的成分,要去其糟粕。(4分)③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4分)④在传统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革命的批判精神。(4分)⑤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要保持和发扬,积极开展对外传播和交流;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落后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4分)

(2)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上网等方法收集相关材料。(4分)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即器物—制度—思想。2.理解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3.掌握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情景导学] 材料两则漫画 漫画1

漫画2《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贴在墙上 思考:材料的两则漫画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 提示:中体西用。 一、“开眼看世界” [教材导学] 1.背景 (1)英国鸦片走私船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 (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 2.表现 (1)林则徐 ①成就: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

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轻巧识记]“开眼看世界” [易错易混]在民族危机之下,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但是林则徐、魏源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因此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要改变社会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教材导学]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2.主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含义: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6.意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高中政治 第2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5课 文化创新 第2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课后素养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创新的途径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中国艺术家将中国昆曲表演和西方传统无伴奏合唱嫁接,创作了无伴奏合唱清唱剧《桃花扇》,这种新的音乐语言使中西不同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强烈对比和美感。这表明( B ) ①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②艺术混搭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③创新是文化充满活力的重要保证④艺术创作必须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解析] 材料中强调了各种艺术形式可以嫁接,相互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艺术形式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该创新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对比和美感,强调了创新是文化充满活力的保证,选B。艺术混搭不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②错误,④错误,艺术创作可以继承传统,必须借鉴西方文化说法过于绝对化。 2.历史学家Tony Judt曾写道:“我们亏欠我们的小孩一个比我们所继承的更好的世界;但是我们也亏欠我们的前人一些东西。”连北京高考作文题也在感叹:“世易时移,一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在传统文化上,我们该怎样对得起前人与后代( C ) ①继承传统文化,反对西化②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③提高辨别眼力,选择利用④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故②③符合题意。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应继承优秀传统文化,①说法错误;④属于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与题意无关。故选C。 3.《汉书》记载: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D ) A.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本地的社会实践 B.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C.弘扬传统文化应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 D.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解析]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邯郸学步启示我们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故选D。其他三项与题意无关。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测试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办,开幕式美轮美奂,别出心裁。在这里有独特的岭南文化符号,让人追思岭南先民筚路蓝缕,开创未来的历程;而以“水”为核心元素,演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艰险,象征着岭南文化所具有的宽广胸怀。亚运会开幕式所展示的独特岭南文化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外文化兼收并蓄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中国好声音》这档源于荷兰的电视音乐节目,在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立足自身特点,坚持创新,追求节目质量,以其独特的平民情怀、草根意识和情感力量,既叫好又叫座,深受大众喜爱。这表明() ①吸收成功经验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②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习近平讲话启示我们() ①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②文艺作品应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③文艺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④文化与经济应相互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电视剧《大秦帝国》是一部气势恢弘且颇具震撼力的严肃历史正剧。该剧生动地再现了战国中后期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历史情境,也真实展示了一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波澜壮阔的变革史。材料说明 ①任何时代的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④文艺作品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火爆的日本动漫电影《你的名字》是在日本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这也是日本动漫在创作上能够一直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观众能从这些优秀动漫作品中看到日本人的思考、生活方式。这启示我国国产动漫产业在文化创作上要A. 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B.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不断创新,追求发展 6.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描写了农村子弟涂自强短暂而悲凉的一生。它是作家方方在深入走访当今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写就的,意图写出21世纪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命运。小说一面世,就以其现实的话题和悲悯的情怀激起圈里圈外的热议。这说明()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动力 C.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D. 文化创新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导入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

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必修三第五课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内容是介绍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本框题共有三目组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材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第一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三目是在前两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推论,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二、学生分析: 1、认知起点: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综合的能力,知识面也在不断的扩大,对社会生活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学生文化鉴别、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修养欠缺。 2、学习兴趣:1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有了解的兴趣;2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有探索的欲望;3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有认识的兴趣;4对通过活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有参与的兴趣。 3、学习障碍:1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健全;2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欠缺。 4、学习难度:1全面的认识文化创新的动力;2情感的升华,态度、价值观的培养;3实际生活中的践行。 三、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 1“把教学内容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思考。 2“动起来”!教师动起来,通过个性的宣扬来吸引学生;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参与、体验;教材动起来,通过解析、延伸、补充,让教材中的例子、图片更加生动。 2、教学原则:坚持启发性、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及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③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③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五课文化创新(高中政治)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2)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

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

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提问: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具体措施”和“认识影响”掌握。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 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 育。

政治必修三第五课(完整版) 文化创新人教版

第五课文化创新 课文导入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E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失去了创新能力,也就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人教版英语必修三第五单元课文翻译

人教版英语必修三第五单元课文翻译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 — — Reading — — “真北方”之旅 李黛予和她表妹刘倩要去加拿大大西洋海岸的蒙特利尔市看望她们的表兄妹们。她们不想一路乘飞机,她们决定飞到温哥华,再从西海岸乘火车横穿加拿大到达东海岸。要横贯整个大陆的想法很是令人兴奋。 她们的朋友林丹尼在机场等候她们。他要带着她们和行李到火车站乘坐横穿加拿大的“真北方”号列车。在去火车站的路上,林丹尼聊起了她们的旅程:“你们沿途将会看到美丽壮阔的风景。向东一直走,你们会经过一座座山脉,上千个湖泊、森林,还有宽阔的河流和许多大城市。有人想在不到五天的时间里横穿加拿大,他们忘了加拿大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共有5,500公里。这儿,温哥华,是加拿大最温暖的地方。人们说温哥华是加拿大最美丽的城市,被大山和太平洋环抱。落基山可以滑雪,海港供你扬帆,这些使得温哥华成为加拿大最受欢迎的居住城市之一。这个城市的人口增长很快。在温哥华北面的海岸上保存了最古老、最美丽的森林。那儿的湿度很大,所以树都长得特别高,一些高达90多米。” 那天下午表姐俩才登上了火车落了座。火车先是穿越落基山脉,她们设法看到了野山羊,甚至还看到了一只大灰熊和一只鹰。她们的下一站就是卡尔加里,这个城市因“大西部赛马会”而闻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牛仔们来参加赛马会比赛。他们中许多人都有骑野马的本领,他们能赢得几千美元的奖金。 两天以后,她们开始意识到加拿大人烟稀少。他们在学校学过,大多数加拿大人定居在靠近美国几百英里的边境地带,加拿大的人口也就是三千万多一点儿。但是现在看到这么空旷的国家,她们很惊讶。火车穿过一个种植小麦的省份,她们看到了面积有数千英亩的农场。晚饭后她们又回到城市,位于五大湖区顶端的繁忙的港口城市桑得贝。巨大的海轮可以开到五大湖,让表姐妹俩感到吃惊。她们知道,因为有五大湖,加拿大的淡水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多。事实上,加拿大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淡水量,其中大部分都蓄在五大湖泊里。 那天夜里她们睡着了,火车越过苏必利尔湖,穿过大森林,朝南向多伦多飞驰着。 — — Using Language — — 多伦多—蒙特利尔的“真北方”列车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人教版必修3:第5课 文化创新

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分别是:“海洋·未来的财富”;“人类·自然·科技·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世博会的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达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这体现了() 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世博会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在南京举行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上,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这表明() A. 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B.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C.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统一 D.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中国演艺品牌《功夫传奇》自出国首演至2010年12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精彩演出近1 000场,宣传、弘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出口商演次数最多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品牌剧目,成功进入西方高端演艺市场。事实证明,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据此回答3~4题。 3. 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 《功夫传奇》是针对外国观众专门设计的,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这一做法体现了() A. 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 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 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趋同 D. 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 5. 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的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这表明()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 C.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 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6. 根据图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

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人教版)

高二历史单元测试题(5)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到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B、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2、被认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廷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他: A、主张中体西用 B、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未超越洋务派的历史局限性 3、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君主专制 B、民主共和 C、改良维新 D、暴力革命 4、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D、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5、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压迫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7、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权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推翻封建帝制;②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③政治革命的根本;④建立民主共和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1918年,孙中山致电苏维埃政府说:“中国革命党对于贵国革命党员之艰苦卓绝的奋斗表示极大的敬意,而且更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①以俄为师,探寻新的革命道路;②思想观念开始发生重大转变;③萌生与中共合作的愿望; ④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倾向。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9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民族压迫 C、主张民族平等 D、反对满洲民族 10、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人说:“一九二七年,老蒋够厉害啦!它把我们像鸡蛋一样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统治 B、召开遵义会议,扭转时局 C、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A、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C、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D、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12、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会; C

高考政治第一轮知识点复习 第05课 文化创新(必修三)

高考政治第一轮知识点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5课文化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 1.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传统故事外衣下讲了一个现代内核的故事,燃爆了2019年的电影暑期档。该影片制作团队运用中国元素和好莱坞现代技术,将传统文化演绎得美轮美奂。该动漫电影的成功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应 ①不忘未来,吸收外来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海纳百川,借鉴融合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①说法错误,文化创新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而不是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故③不选。②④:材料中“该影片制作团队运用中国元素和好莱坞现代技术,将传统文化演绎得美轮美奂”说明进行文化创新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海纳百川,借鉴融合,故②④正确。故本题选D。 2.《哪吒之魔童降世》“燃”爆2019年暑期档,“另类”哪吒收获共鸣,打破成见的“不认命”催人奋进。影片取材于神话,却贴近大众现实生活,哪吒身上“孤独的熊孩子”身影,更是引发了教育反思。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对传统文化的承袭,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④要坚持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①②符合题意。③: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而非承袭。③说法错误。④:该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3.2019年暑期档国产动画影片《哪吒》,点燃了国产动画电影市场.主要人物举手投足间都是传统戏曲的腔调,从配乐到色彩都是古典之美,这部电影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画面与动画技术更是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影中讲述的精神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该片的成功基于 ①文化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保证 ②经典文化借助大众传媒等途径展现更大的魅力 ③遵循文化市场規律,丰富人们文化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